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嗆水錯喉。
在七日前見者難治。
或目閉。
口中臭爛成疳。
延及内外者不治。
或七八日後。
腹脹氣喘。
有痰如拽鋸。
啼哭不止者。
可治。
無啼哭者。
不治。
或嫩薄易破。
抓塌成餅。
堆垛如雞屎。
洩瀉不止者不治。
或瀉下如豆汁。
或便膿血。
或乳食不化痘爛。
或口臭唇焦。
或目閉反開者。
不治。
或不時哽氣。
如欲大便狀。
或胸高突起。
神昏悶亂。
或舌卷囊縮。
咽腫不食。
或蜷腳不伸。
或憎寒四肢逆冷。
或目閉腹脹。
厥冷過膝。
或先痘後驚。
連發搐不止。
及痘後慢驚。
目無神而色青者。
皆不可治。
當靥癢塌無膿。
皮如血殼者。
必發寒顫切牙口噤而死。
婦人經水不止。
或堕胎下血。
身大熱不退者。
并不可治。
凡發熱時。
頭溫足冷。
昏悶如癡。
渴飲不止者。
其痘必危。
凡腰下見點。
腰上不出者不治。
凡斜視之。
臉如橘皮。
不分肉地者死。
起脹時色白如飯。
平塌不起者死。
若此者。
乃毒盛血枯。
不可認以為虛寒之候。
至如可畏之證。
附列于後。
如不食。
或多渴寒顫困倦。
脾虛也。
戛齒噤牙。
腎經熱甚也。
煩躁體熱搖頭。
肝熱生風也。
吐逆洩瀉。
乳食不化。
便膿血者。
脾胃虛寒。
毒入大腸也。
瘡作黑坑。
内無膿血者。
腎熱脾虛也。
大小便澀。
口渴者。
心肺熱也。
喘急痰盛者。
肺熱甚也。
以上可畏之證。
内犯一二。
用藥得效者生。
不效者死。
若犯三四證。
必無生理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諸證 頭疼可治目閉初起不治八九日無事十三四日兇咳嗽無事。
氣急初起無事八九日兇。
搖頭初起雖兇可治。
八九日後。
不治。
聲啞。
初起難治。
七八日可治。
痂落後兇。
兼喘急不治。
或哭泣聲啞。
色澤者可治。
色晦者不治。
喉痛。
初起可治。
痂落後兇。
語。
初起重。
痂落後兇。
心胸痛不治。
腹疼。
初起無事。
痂落後兇。
腰痛。
初起及痘中兇。
十四日後無事。
項不能舉。
天柱折。
雖結痂幹靥。
二十日外必兇。
十指冷。
脾虛者可治。
毒盛者不治。
手足搖不治。
手足痛。
初起兇。
八九日無事。
足冷過膝不治。
眼耳出血不治。
鼻衄無事。
吐血。
鮮紅可治。
紫黑不治。
尿血不治。
大便血可治。
吐黃水。
腹不疼無事。
腹疼者兇。
吐清水無事。
吐濃痰無事。
吐臭痰不治。
錯喉。
初熱兇。
灌漿時不妨。
寒顫。
初起不治。
七八日後亦不可治。
切牙。
初起不治。
起長時兇。
七八日後可治。
洩瀉清白。
寒也。
可治。
洩瀉黑水。
髒腑壞也不治。
吐蛔。
初起吐一二條無事。
多則兇。
十四五日吐出即死。
便出多者亦兇。
燥渴。
結痂後兇。
不食。
結痂後兇。
餘毒盛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看法 朱濟川曰。
醫以認證為要。
凡一入門。
必先知其家貧富何如。
時月炎冷何如。
兒之禀賦何如。
形色善惡何如。
脈診微盛何如。
肌膚老嫩何如。
痘出稀密何如。
部位順逆何如。
氣血虛實何如。
表裡寒熱何如。
聲音清濁何如。
口舌燥潤何如。
睡卧安否何如。
舉止動靜何如。
飲食多少何如。
二便堅利何如。
又有兇中藏吉。
吉中藏兇。
不可不辨。
審此數者。
随宜而治可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用藥 痘瘡者血蘊也。
治宜活血為主。
故紫草、紅花不可少。
紅甚便滑則忌。
山楂散血消積。
胃虛不能食則忌。
甘草解毒和中。
中滿則忌。
陳皮健脾行氣。
自汗則忌。
大腹皮利水治脹。
發散則忌。
牛蒡子疏風潤色。
滑竅通肌。
洩瀉則忌。
木通疏利膀胱。
溺多則忌。
诃子、烏梅止瀉渴斂汗。
便實則忌。
參、術扶元益胃。
血燥毒盛則忌。
升麻、葛根升發開提。
痘密汗多。
毒盛裡實則忌。
羌活、白芷敗毒追膿。
氣虛則忌。
歸、芎活血補血。
血熱黑爛則忌。
芍藥、地黃涼血助陰。
血寒不發則忌。
辰砂定神除熱卻煩。
灰白不發則忌。
糯米暖胃實脾。
氣滞則忌。
防風散風解熱。
氣喘則忌。
木香調氣散寒。
止腹痛瀉青。
斑黑燥渴則忌。
濃樸溫胃治脹。
煩渴則忌。
細辛發散上行通肺。
燥熱則忌。
柴胡發表透熱。
氣升則忌。
前胡除痰治嗽。
便洩則忌。
半夏消痰止嗽。
燥渴則忌。
麻黃、紫蘇散表逐寒。
表虛則忌。
姜、桂助血溫中。
血熱妄行。
幹紅焦紫則忌。
附子回陽補元。
治虛寒厥冷。
煩亂則忌。
大黃蕩滌實熱。
胃虛食少則忌。
人牙起發腎邪陷伏。
血熱毒陷則忌。
山栀降火下行。
氣虛便溏則忌。
犀角涼血止衄。
時值行漿則忌。
牡丹皮行血歸經。
痘前多汗則忌。
肉豆蔻健脾止瀉。
便實則忌。
桔梗開郁發導。
用下則忌。
蟬蛻驅風散毒。
表虛汗脫則忌。
枳殼寬胸下氣。
氣虛下陷則忌。
胡荽、乳香時焚開竅。
血熱毒盛。
煩渴衄汗則忌。
黃柏、綠豆、生甘草等分煎膏。
預先塗目眶。
或胭脂塗眼眶耳前。
使痘不侵目。
出後則忌。
一發熱起。
便以絲瓜近蒂三寸。
連子燒灰存性。
加辰砂酒服。
可使痘稀。
見點則忌。
每年端午日服之。
服久可使不出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禁忌 痘瘡自初出至收靥時。
髒腑俱虛。
外邪易觸。
飲食易傷。
必須避風寒。
調飲食。
日用胡荽、紅棗、大黃、乳香焚之。
若血熱毒盛。
禁燒胡荽、紅棗之屬。
恐變煩渴焦癢之患。
如煎油炒豆殺牲腥血。
硫黃、腦、麝諸香。
蔥、蒜糞穢之氣。
房事淫氣。
異服生人。
及鑼钹金器之聲。
俱宜避之。
勿令洗面。
恐生水損眼故也。
眼鼻勿動其痂。
則無眼吊鼻之患。
行坐勿令太早。
免緻腰酸腳痛之虞。
能食者。
與鲫魚、白鲞之類。
切不可與生冷瓜、柿、梨、橘。
韭、蒜、醋、醬。
粽、雞、鵝、椒。
姜辛辣等物。
雞子害目。
亦不可食。
近世多用鮮筍、鮮魚發痘。
若脾胃虛寒者。
誤與。
每緻洩瀉不食。
如天大寒。
蓋覆常宜溫暖。
恐毒瓦斯為寒所滞。
則痘不能生發也。
如天大熱。
勿使客熱與毒相并。
緻增煩躁潰爛也。
其麻疹比之出痘固輕。
然調治失宜。
風寒不避。
禍不旋踵。
一切辛辣濃味。
助火酸收之物。
鹹須禁食。
如酸醋、胡椒、豬肉、核桃及梅、杏、櫻桃、梨、柿、荸荠等類。
若誤犯之。
則有伏慝焦紫。
喘脹聲喑而難救也。
誤食雞則終身肌膚粟起。
誤食糖霜。
多發疳蝕。
必俟兩月後。
方無禁忌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麻疹總論 麻疹者。
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所發。
小兒居多。
大人亦時有之。
是亦時氣傳染之類。
其發熱時多咳嗽多嚏多嘔。
眼中如淚。
面浮腮赤。
多瀉多痰。
多熱多渴。
多煩悶。
甚則躁亂咽痛。
唇焦神昏。
通身紅赤。
起而成粒。
勻淨而小。
斜目視之。
隐隐皮膚之下。
以手摸之。
磊磊肌肉之間。
其形若疥。
其色若丹。
以其陽氣從上。
故頭面愈多者為順。
法當清涼發散為主。
藥用辛散以升發之。
涼潤以清解之。
切忌酸收。
凡動氣燥悍及一切溫補之藥。
慎不可犯。
誤用禍不旋踵。
辛散如荊芥、薄荷、前胡、葛根、麻黃、石膏、鼠粘子。
涼潤如黑參、栝蒌根、葳蕤、麥冬、生甘草、芩、連、貝母、連翹、竹葉。
皆應用之藥。
又當随所發月時。
量兒大小。
及見證輕重而為制劑。
若漸出漸收者。
其勢雖輕。
而熱尚未平。
須防喘急。
若連綿三四日者。
其勢雖盛。
而熱已發洩。
必無他變。
宜大青湯。
或消毒飲加黑參、石膏、麥冬、竹葉。
若發熱時遍身汗出。
或衄血者。
此毒解也。
勿遽止之。
若汗出太多。
血流不止。
當以清肺湯去款冬、杏仁加麻黃根以斂汗。
犀角地黃湯以止血。
遲則氣虛神耗。
為難治也。
若發熱時。
或嘔吐。
或自利者。
此火邪内逼。
毒瓦斯上下行也。
俱宜清熱解毒利小便。
切勿止澀。
大凡疹證發熱時。
未有不渴者。
但當與綠豆燈心湯。
勿與冷凍飲料。
緻成水蓄。
多生變幻也。
即葷腥酒面生冷水果。
鹹須禁之。
麻疹多有熱痰在肺。
初發時必咳嗽。
宜清熱透表。
不得止嗽。
麻後咳嗽。
切忌辛溫酸澀。
但用清咽滋肺湯以清餘熱。
痰壅自愈。
多喘者。
熱邪壅肺也。
切勿定喘。
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黑參、薄荷。
如冬天寒甚。
麻毒為寒郁于内。
不得透出而喘。
加蜜酒炒麻黃。
一劑立止。
夏月熱勢甚者。
即用白虎湯加竹葉。
忌用升麻。
誤服必喘。
然喘為肺氣壅遏。
故喘必兼嗽。
而張口擡肩者。
肺竅不通。
不治也。
故諺有喘而咳嗽者可療。
喘而不嗽者難醫之語。
又其證多洩瀉。
慎勿止澀。
惟宜芩、連、葛根。
則瀉自止。
疹家不忌瀉。
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
是亦表裡分消之義。
又有疹收之後。
飲食如常。
卒然心腹絞痛。
遍身冷汗如冰者。
此元氣虛弱而中惡氣也。
朝發夕死。
勿妄治之。
凡麻疹以鮮明似錦為吉。
黑晦如煤最兇。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慘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黑黯幹枯。
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青糞黑者不治。
牙疳臭爛者不治。
疹之牙疳。
最為難治。
外用無比散吹之。
内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荊芥、石膏。
緩則不救。
疹中諸患。
不宜根據證施治。
惟當治本。
本者。
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
解其邪熱。
則諸證自退矣。
有夾痘而出者。
此毒瓦斯太盛。
故一齊湧出。
不必治疹。
但當托痘為主。
然治痘宜溫。
治疹宜涼。
此又不可不審。
大人男婦出疹。
當與外感并治。
惟清涼解表。
随天時寒暑施治。
凡麻痘并作。
髒腑風熱交患也。
麻乃風邪外感。
痘為胎毒内發。
二者相雜。
赤暈發。
多有誤認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
殊不知其為疹夾痘也。
當與化斑湯續續頻進。
麻毒解而痘自起矣。
有種行漿疹子。
極似痘。
最難看。
然痘則必有頂盤。
疹雖有漿。
而頭粒必不堅。
根盤必無紅暈也。
疹後痘不結痂。
乃元氣虧損。
當大補脾胃為主。
不可誤認邪熱未盡。
複與清熱退火之藥。
卷十二 嬰兒門下 例治(四十則) 麻疹俗名痧子。
浙人呼為子。
麻病風熱。
人或未知。
痧之與。
字學不收。
皆土音習俗之訛耳。
原其證之輕重。
今昔懸殊。
吾吳水土濡弱之鄉。
生氣最易萌動。
故麻疹之發。
自始至終。
不過二三日即安。
從古迄今。
靡不皆然。
迩來風氣變遷。
有似北方氣候。
即尋常麻疹。
必六七日乃化消。
若熱勢未盡。
或觸風寒。
或犯飲食。
變證百出。
其危有甚于痘者。
因遍考方書。
從無麻疹專學。
間有一二及此。
無非附見痘疹之末。
一皆簡略不詳。
何怪兒科之莫能舉措。
且以痘方混治。
曷知麻屬陽。
陽從陰化。
故外出内沒而不漿。
痘屬陰。
陰從陽化。
當外疏内托以助膿。
二者相去天淵。
烏不可辨。
然皆為嬰孺說也。
但今不特嬰孺。
少壯每多患此。
雖當參詳診切。
仍不能舍此繩墨。
而臨證之機。
活法在乎心手。
繩墨又不可拘也。
予聞扁鵲入鹹陽。
秦人愛小兒。
即為小兒醫。
予由是随時兼愛。
曲盡一貫之道。
為麻疹特開生面雲。
發熱麻痘之初。
必由發熱。
但痘熱不過二三日即出。
麻熱有六七日。
或半月乃出。
或乍涼乍熱。
或壯熱經日不退。
始熱之際。
必見面赤眼腫。
多涕淚。
咳嗽連聲。
是其候也。
熱甚經日不退曰壯熱。
惟正出時為正候。
若初發壯熱。
至已出而熱不少衰者。
其證必重。
清熱透肌湯。
出盡而壯熱不退者。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荊芥、黑參。
沒後而壯熱不退者危。
急需涼解為主。
其有熱數日止而複作者。
有早熱而暮退者。
在初發時為熱邪未透。
葛根解肌湯。
正出之際而煩熱轉甚。
乃邪熱未解而複内攻也。
清熱退肌湯。
沒後見者。
為餘邪未盡。
四物湯換生地、赤芍加連翹、黑參。
亦有麻退身涼。
越六七日而複熱者。
非餘熱未清。
即複感風邪。
當以意消息。
或因大病之後。
中氣虛而然者。
治本為要。
臨病之機。
不可不審也。
部位麻屬府候。
發則先動陽分。
而後婦陰經。
一身之中。
陽部宜多。
陰部宜少。
陽部宜透。
陰部即不透。
亦可無慮。
若陰部多而陽部反少不透者。
為險。
防有他變。
陽部者。
頭面背四肢向外者。
皆為陽。
陰部者。
胸腹腰四肢向内者。
皆為陰也。
凡發自頭至足為齊。
頭面多者為順。
先從胸腹暖處起。
漸發四肢者順。
如從手足起。
漸發胸腹背者逆。
形色色貴紅潤。
形貴尖聳。
若色雖紅潤而不起。
二便艱澀者。
清熱透肌湯。
如色淡不起。
二便如常。
此屬本虛。
當兼培養氣血。
亦有色黯不起。
大便秘結。
唇舌燥赤者。
為火邪内郁。
白虎湯加黑參、荊芥。
其有色白不分肉地。
惟點粒高聳。
時即沒者。
邪熱本輕也。
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
調護溫暖。
越一二日自變紅活也。
若正出時為風寒所遏。
而色白如膚。
必毛竅竦栗。
葛根解肌湯。
或麻出成片。
一被風寒。
便變為白。
身不發熱而反内攻。
煩躁腹痛。
痰喘氣急者危。
如毒攻于胃。
則嘔吐清水。
攻于脾。
則腹脹不食。
攻于肺。
則鼻塞喘促。
攻于心包。
則唇舌焦燥。
不省人事。
搖頭掣手。
攻于腎肝。
則變黑而不救也。
若色紫赤而黯。
是火毒熾盛。
頂粒起者可治。
宜涼血飲子。
語煩躁者。
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
枯燥不起者難治。
若頂粒焦者。
無論紅淡。
皆為熱劇之候。
并宜白虎湯。
重用石膏。
幹燥無汗。
加麻黃以汗之。
大便秘者。
涼膈散下之。
亦有麻發如雲頭大片。
其形有二。
一者大片赤。
一者大片之上複有小紅點粒。
皆火邪熾盛所緻。
白虎湯加黑參、竹葉。
若麻出斑爛如錦紋。
或出膿血。
腥臭不幹。
心胸煩悶。
嘔吐清水。
身溫熱者。
白虎湯加黃芩、茅術。
若初發時有似斑屑者。
乃風寒在表。
而成瘾疹。
隻宜疏解。
俟麻一透。
其疹自退。
切勿誤認為斑而與苦寒之劑。
緻麻内陷而難救也。
咳嗽麻疹幹咳連聲不斷。
是火邪淩爍肺金所緻。
然咳則毛竅開而麻易出。
故未出之先。
最喜咳甚。
發透其咳自已。
若出盡及沒後而咳仍不止者。
清咽滋肺湯。
咳嗽多痰。
去麥冬加橘皮、茯苓。
其有感觸風寒。
咳嗽煩悶。
嘔逆清水。
眼赤咽痛。
口舌生瘡者。
甘桔湯加芩、連。
沒後見者。
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
以滋化之。
汗麻發之際。
常宜微汗。
微汗則肌腠疏豁。
而邪易透。
不可複用升發。
升發恐汗大洩。
不無亡陽之慮。
其有隐陷不透之壞證。
用權升發。
得大汗而解者。
此特語其變也。
若壯熱無汗。
而皮膚幹燥者。
必風寒壅滞難出。
多成内攻之候。
或腹脹痛。
或發喘促。
宜與葛根解肌湯。
冬月越婢、三拗選用。
但不可過劑。
亦有因熱極火郁。
皮膚幹燥而難出者。
必緻唇舌燥裂。
二便秘澀。
壯熱昏沉。
或身體脹痛。
喘促痰鳴。
無論何時。
急宜白虎湯加黑參、牛蒡、芩、栀、竹葉之類。
大抵麻證當以微汗為順。
若始終無汗。
雖沒後不無餘咎。
其治總不逾上法也。
嚏麻疹初起而多嚏者。
是内火因風邪激搏而然。
正出時有嚏者。
其候必輕。
如沒後尚有嚏者。
邪熱盡解。
可無餘患矣。
如嚏而多涕者。
濁壅得洩。
肺氣自清。
最為吉兆。
若無嚏而鼻塞不通。
必有風邪留滞。
宜辛涼之劑以透達之。
嘔吐麻之初起。
吐瀉交作者順。
幹霍亂者逆。
欲吐不吐者危。
嘔吐是胃中熱邪不得發洩而作。
葛根解肌湯。
正出及正沒時見者。
消毒飲加枳實、黃連。
多痰者。
更加貝母、栝蒌根。
若沒後而嘔者。
脾胃虛而熱滞也。
石斛清胃散。
其有嘔而吐蛔者。
胃中痰熱膠固。
蟲無所養而上竄也。
能食即定。
如蛔出多而不能食。
為胃敗。
不治。
洩瀉洩瀉為麻疹之常候。
熱邪得以開洩也。
發熱時瀉而黃赤稠粘。
小水短澀者屬熱。
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已出。
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
其證必多發渴。
渴甚不止。
熱甚不退。
雖數劑無妨。
如瀉下清稀白沫。
腹疼喜得溫按者屬寒。
胃苓湯去蒼術加煨姜。
瀉利窘迫而腹痛脹滿。
或暖氣如敗卵者。
為飲食停滞。
枳殼湯加楂、柏、木通。
大抵麻疹洩瀉。
屬熱者多。
屬寒者少。
辨治宜早。
不可令其瀉久。
瀉久則正氣下陷。
或成腫滿。
或變下利。
并宜枳實理中之類。
以理脾胃為主。
麻後瀉利不止。
口渴目閉。
四肢不溫者。
不治。
嘔吐不食。
洞洩不知者。
不治。
目麻疹發熱之時。
眼光如水。
而多眵淚。
或白睛微紅。
此正候也。
若沒後猶見紅赤。
為肺經風熱未盡。
瀉白散加荊芥、薄荷、黑參、牛蒡。
閉不欲開。
更加連翹、木通。
赤而腫痛者。
風熱上壅也。
導赤散加荊、蒡、黑參。
若為風熱所侵而眼眶赤爛者。
柴胡飲子。
急須治之。
否則為終身痼疾。
發不出初起發熱咳嗽。
渾身脹痛。
有似傷寒之候。
惟幹咳連聲。
目赤多淚。
嘔惡便溏。
确為麻疹之驗。
若将發之際。
或為風寒暴襲。
或因肢體坦露。
寒郁熱邪。
不能外出此。
全盛之勢未萌。
與出後沒早不同。
如氣粗喘促。
腹中脹痛。
煩擾不甯而不得出。
急與麻杏甘石湯。
或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
輕則升麻湯以升發之。
若因觸犯霧露風寒。
隐現不能發出。
以新豬矢沖湯。
隔簟蒸之。
冷則更添滾者。
并取豬矢燒灰。
蔥白湯下二三錢。
乃痘瘡黑陷用燒人矢之變法。
即燒人矢亦能發之。
發之仍不出者。
神丹不能複圖矣。
按古方麻疹升發劑中。
多用升麻。
曷知升麻性升。
能升動陽氣。
每緻邪熱上浮而作喘逆。
當以紫蘇、蔥白代用。
非特升麻當慎。
即桔梗初起亦須酌用。
恐其載引濁氣于上也。
蓋麻疹宜涼宜潤。
一切辛燥之味。
鹹為禁劑。
用藥之機。
可不為之慎重乎。
透表麻疹無問尖大細小。
必得透表。
可無後患。
其有一種匾闊赤成塊。
塊上複有小粒平塌不起者。
亦有一片如風毒。
偏高紅腫。
但頭粒不尖。
二者雖透。
其中必有熱邪留伏。
防有他變。
并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以滋化之。
縱有餘熱。
從此渙散矣。
不透表麻出而皮膚幹燥。
毛竅竦栗。
不能透表者。
風寒郁遏也。
越婢湯葛根解肌湯。
随輕重取用。
其有表虛不勝疏透者。
一味蔥白濃煎。
時時與之。
但得微汗即解。
若頭粒隐隐紅紫一片而不透表者。
火毒熾盛也。
白虎湯加荊芥黑參。
如肌膚不燥。
唇色淡白。
二便如常而不透者。
中氣本虛也。
消毒飲加連翹、木通、車前、茯苓。
雖有蘊熱。
不可輕用寒涼。
即用峻劑升發。
亦必不能複透。
但當解利。
使之内化為主。
亦有胸背腰腹暖處起發而紅。
頭面手足乍有乍無。
此證必纏綿難已。
且有沒後五七日。
複發如前。
兩三天而愈者。
此氣候之異。
當非不透之比。
隻宜辛涼透表。
漸次向安。
欲求速效。
轉增危殆。
沒早麻出未經三日。
或為風寒外郁。
或熱邪内陷。
或誤食酸收之物。
一日半日即沒。
周身暖處絕無紅影。
終變危候。
若雖沒早。
肌膚暖處尚未全沒。
急需透表。
發之不起。
即當審其所觸而與内解。
如外為風寒所遏。
邪反内攻而沒早者。
消毒飲加蔥頭熱服。
複透者吉。
甚則加麻黃、穿山甲。
或越婢三拗選用。
若不急治。
必喘脹而死。
亦有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
此毒滞血凝。
半匿肌表。
急投涼膈散去芒硝加麻黃、石膏以發越之。
若腹脹喘促。
溺澀臍突者。
涼膈散加葶苈。
庶或可救一二。
若内挾痰熱。
火毒亢劇而伏匿煩躁。
或腹脹喘急。
不省人事者。
白虎湯加黑參、竹葉。
若誤食酸醋收斂之物。
伏匿壯熱。
喘咳煩悶。
以豬膽汁制甘草煎成。
續續與之。
得吐微汗為效。
或苦瓠、生甘草煎湯灌之。
亦能取吐。
吐中便有發越之義。
誤會豕肉。
喘脹氣急。
枳殼湯加山楂、芒硝以下奪之。
誤食核桃。
喘咳聲喑。
消毒飲如石膏、馬兜鈴。
若得熱退身安。
氣息漸調者。
方可無慮。
或大病之後。
或洞洩不止。
中氣本虛。
不能發越而沒早。
惟當健運中氣。
略兼解表清熱。
若沒後遍身搔癢者。
露風早也。
消風散以疏解之。
難沒西北水土剛勁。
禀質亦濃。
麻必五七日乃沒。
東南風氣柔弱。
麻出不過二三日即化。
迩來地運變遷。
未有不綿延數日者。
當非難沒之比。
若三四日後點燥色白。
隐隐于肌腠而難沒者。
此必衛氣素微。
不能發。
或衣被單薄。
阻其發越之機。
以緻綿延多日。
法當辛散透達。
不可遽用寒涼。
蔽其開洩之路也。
渴渴乃肺胃熱盛之候。
唇口必紅。
二便秘澀者。
門冬甘露飲。
若二便清利。
唇色不紅而但渴者。
此必寒涼太過。
脾虛不生津液而作渴也。
七味白術散去木香加糯米。
渴而煩躁者。
是熱邪淩爍心包。
白虎湯加麥冬、竹葉。
正沒時。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
渴而腹脹者。
木虛實滞。
為難治也。
喘喘者。
熱邪壅遏肺竅。
氣道阻塞而然。
其證有虛實之分。
虛者難治。
實者易調。
虛則小便清利。
大便溏洩。
身無大熱。
雖清痰潤肺。
多難獲效。
實則大便堅燥。
小便赤澀。
身發狀熱。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蒌仁、貝母。
冬月量加蜜炙麻黃。
随手而應。
若喘而無涕。
兼之鼻扇者。
不治。
大抵未出而喘者易治。
沒後喘者。
難治。
初發之時喘者。
三拗湯加石膏、芽茶。
喘而臭幹口燥者。
白虎湯最捷。
若見于麻後。
又宜清咽滋肺湯以滋肺胃。
白虎湯又為切禁。
故曰。
醫不執方。
活法在人耳。
氣促氣促多緣肺熱不清所緻。
初發正出時見之。
清熱透肌湯。
在正沒沒後。
清咽滋肺湯。
如喉中有痰而鳴者。
熱邪阻逆不得發越也。
見于初發正出之間。
除熱清肺湯。
正沒沒後見者。
必邪熱未透。
或露風沒早。
餘熱内攻而肺氣受傷也。
難治。
喑肺胃熱邪。
為風寒所襲。
不能盡達于表。
咳盛咽傷故喑。
宜清咽滋肺湯。
若喑而腫痛者。
射幹消毒飲。
然喑為麻疹之常。
不可與痘喑比例。
搐搐為痰熱聚于心包。
見于初發未透之時。
清熱透肌湯加蒌仁、竹葉。
沒後見者難治。
隻宜輕清之劑調之。
不可誤用金石。
痰涎壅盛者。
一味栝蒌湧吐之。
若搐無痰鳴。
或自齧指者。
非真搐也。
此為正虛不能主持。
必死不治。
衄衄者。
火邪熾盛。
血随火載。
上行而溢于鼻。
麻疹初起。
是為順候。
其熱得以開洩。
不治自已。
若衄之不止。
或失血者。
犀角地黃湯加荊芥穗。
正沒及沒之後。
衄仍不止者。
四物湯加茅根、麥冬以滋降之。
谵妄谵妄是熱邪熾盛于心包。
若發熱正出時見者。
為火邪内伏。
不得透表而緻。
白虎湯加荊芥、鼠粘子。
甚則加麻黃以發越之。
在正沒沒後。
并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生地黃以清解之。
切牙痘證切牙。
有寒熱之分。
麻疹切牙。
皆為熱例。
乃陽陷于陰。
故多發渴而手足熱。
喜飲冷者。
麥門冬湯加丹皮。
若手足不熱而反厥冷。
喜飲熱湯。
此為熱邪内亢。
後必下血。
咽喉作痛。
痰鳴而死。
即與白虎湯。
多不可救。
唇燥唇燥多屬脾胃之熱。
淡而燥者。
其熱輕。
赤而燥者。
其熱深。
紫黑而燥者。
熱劇而重也。
随輕重以清潤之。
唇舌破裂唇舌破裂者。
心脾之火上沖也。
其色必多深赤。
初發正出時見之。
白虎湯加芩、連、黑參、荊芥、薄荷。
若正沒沒後見者。
為心脾俱絕。
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
皆難治也。
口氣口氣穢濁。
乃熱邪蘊隆于胃。
清胃散加石膏、連翹、生甘草。
其有臭不可聞者。
此胃敗也。
不治。
若其人本有是證。
不在此例。
舌胎舌者心之苗。
麻本火候。
心屬于火。
故舌多有胎。
白為肺熱。
黃為胃熱。
但當清解疏利。
更參外證而為施治。
純黑為心絕。
黑而濕者。
熱淫血分。
黑而燥者。
熱淫氣分。
皆為危候。
并宜白虎湯。
濕者。
加生地黃、黑參。
燥者。
加麥冬、竹葉。
黑色漸退者吉。
不退者死。
口疳牙疳腐爛。
是熱留陽明。
餘毒上沖所緻。
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荊芥。
大便秘者。
當歸散微利之。
外用栗根白皮煎湯漱淨。
以無比散。
或燒鹽散吹之。
如通龈色白者。
自外延入内者。
無膿血者。
齒落口臭者。
喘促痰鳴者。
皆為不治。
若滿口唇舌黃赤白爛。
獨牙龈無恙者。
此為口瘡。
非牙疳也。
亦胃中餘熱未盡。
毒壅上焦。
二便必多艱澀。
導赤散以瀉心脾之火。
外以綠袍散敷之。
腹痛腹痛之由不一。
總為火毒内郁。
或風寒壅遏。
或飲食停滞。
皆能緻痛。
于發熱正出時。
風寒壅遏。
毒反内攻而腹痛者。
急與疏表。
麻透自已。
若飲食過傷。
腹滿脹痛者。
力為消導。
其痛自除。
時當正沒。
沒未盡而腹痛者。
兼清中外。
而痛自止。
沒後見者。
分利餘熱。
其痛自愈。
又須驗其有無他證。
屬虛屬實而與治之。
若熱邪内結而腹痛者。
通利大便為主。
有麻後脾氣不調而緻腹脹。
面目四肢浮腫。
分利小水為要。
至若元氣大虛。
陰陽不能升降。
小水不利。
遍身浮腫。
喘促兼見者難治。
便秘大便秘結。
火壅血燥而耗津液。
麻疹大非所宜。
無論日期前後。
速宜清潤。
四順清涼飲。
甚則涼膈散以通利之。
慎勿遲延。
恐麻變焦紫而難救也大抵麻疹自出至沒。
二便俱不宜秘。
秘即微利可也。
溺澀小便赤澀。
在初熱正出時。
熱邪澀滲。
是為正候。
沒後見之。
為餘熱下匿膀胱。
導赤散加麥冬以滋氣化。
利之仍不通者。
必大便秘郁之故。
大便一通。
小便自利。
痢麻之作痢。
為熱邪内陷。
在正沒或沒後而痢下色白者。
黃芩湯加防風、枳殼。
下膿血者。
白頭翁湯去黃柏加防風。
或因食積而滞下者。
枳殼湯加楂、柏、木通。
腹中作脹。
時痛時止者。
濃樸湯。
亦有瀉久而成痢者。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自始至終痢不徹者。
必有風毒留滞于内。
則宜解毒行滞。
而兼疏風實脾。
庶幾克應。
如痢下紫黯如癰膿。
如屋漏水。
如雞肝色。
如黑豆汁之類。
加之氣喘躁渴。
熱甚發呃。
噤口不食。
麻色紫晦者。
皆死不治。
下蟲下蟲多見于沒後。
此以胃熱少食。
蟲不能安而下也。
與過食傷中。
蟲不能容而下不同。
但須調其飲食自愈。
非上出之比。
不須治之。
睡麻疹正出時。
精神困倦。
沉睡不醒者為逆。
蓋緣正氣虧損。
邪火内郁。
正氣不勝所緻。
若沒後而沉睡不醒者。
為氣血俱虛。
補脾養血為要。
如沒後煩擾而反不得寐。
是餘火複燃。
急需滋養陰血。
虛陽自斂。
亦有昏睡不知起止。
掐其頰車合谷不知疼痛。
似寐非寐。
無問正出沒後。
良非吉兆。
當察其兼見何證。
而與施治可也。
不食不食是胃中邪熱熾盛。
不可強與。
雖數日不食。
亦無妨害。
在初發正出時。
白虎湯加荊芥。
麻透熱清。
自有食也。
沒後不能食。
石斛清胃散。
量加健運之味。
元氣委頓者。
急需培補。
防有虛羸之患。
鼻扇鼻扇者。
肺将絕也。
若兼喘滿痰鳴。
此必不治。
如咽喉清利。
無喘滿而精神不減者可治。
宜滋培肺氣為主。
沒後見者死。
胸高麻疹胸高肺熱熾盛而脹也。
多見于正沒沒後。
為肺經壞證。
不治。
身冷麻為肺胃邪熱所發。
本屬于陽。
肢體常宜溫暖。
若反清冷如冰。
是為逆也。
其有沒後遍體溫涼如故。
獨下體厥冷過膝者為腎敗。
不治。
如初出腰以下不熱。
毒不能透。
而反漸沒者。
亦為逆候。
急當溫養脾腎。
或有得生者。
妊娠麻屬火候。
最易堕胎。
若初發正出時。
須驗其色之紅淡。
熱之重輕。
而與疏解。
疏解之中。
佐以清涼滋血安胎為主。
四物湯加條芩、艾葉、荊芥、紫蘇之類。
若胎氣上沖。
急用苎根、艾葉煎湯。
磨槟榔續進以降之。
一切實脾行氣溫燥之藥。
既礙麻疹。
複傷子氣。
鹹須禁之。
虛羸麻患既平。
形體羸瘦。
精神倦怠。
飲食減少。
或咳嗽不止。
或便洩不已。
或身熱不除。
皆真元虧損。
恐成勞瘵。
并宜雙和湯去川芎以和之。
嗽。
加橘紅、貝母。
咳。
加麥冬、百合。
瀉。
加白術、扁豆。
食難孚化。
加砂仁、谷芽。
氣血俱虛。
合四君子湯。
随證調之。
切禁寒涼傷犯脾胃之藥。
專力資培。
緩圖平複可也。
麻瘡麻後發瘡。
多緣生水澡浴太早。
水氣留泊肌腠而發。
但須日以荊、防、艾葉煎湯洗之。
勿用生水。
亦不可用瘡藥熏塗。
失治。
必每歲根據期而發。
雖雲小疾。
亦須慎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水痘 水痘者。
色淡漿稀。
故曰水痘。
色赤者。
曰赤痘。
将發之時。
亦皆發熱。
由紅點而水泡。
有紅盤。
由水泡膿泡而結。
但水痘則皮薄色嬌。
赤痘則紅潤形軟。
總不似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
且見點起發灌漿結痂。
止于五六日之間。
其邪氣之輕淺可知。
皆由風熱郁于肌表而發。
小兒肌肉嫩薄。
尤多此證。
當與大連翹湯解之。
亦有夾疹而出者。
有夾正痘而出者。
若先水痘收後而發正痘。
其痘必輕。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附種痘說 痘本胎毒。
根于先天。
發則由于時氣。
以故沿門合境。
安危相率。
與疫疠傳染無異。
且多外挾風寒。
内停宿滞。
及乎跌撲驚恐。
為患種種。
匪可意料。
自伏波迄今。
天生天殺。
莫可誰何。
迩年有種痘之說。
始自江右達于燕齊。
近則遍行南北。
詳究其源。
雲自玄女降乩之方。
專取痘氣熏蒸。
發兒胎毒于安甯無病之時。
則開發之機裕如。
不似正痘之天人合發。
内外合邪。
兩難分解也。
原其種痘之苗。
别無他藥。
惟是盜取痘兒标粒之漿。
收入棉内。
納兒鼻孔。
女右男左。
七日其氣宣通。
熱發點見。
少則數點。
多不過一二百顆。
亦有面部稍見微腫。
胎毒随解。
大抵苗順則順。
必然之理。
如痘漿不得盜。
痘痂亦可發苗。
痘痂無可竊。
則以新出痘兒所服之衣。
與他兒服之。
亦能出痘。
總取同氣氤氲。
為胎毒之向導。
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知。
而聖功生焉。
或有熱發出遲。
點不即起。
或雜發于麻疹之中。
須藥扶持者。
悉如正痘法。
調理自安。
當知胎毒有限。
助虐無窮。
況苗發之痘。
既無客邪鼓動血氣。
勢無癢塌悶亂之虞。
正氣内守。
雖酒氣穢氣。
略無妨礙。
脫痂絕無瘢痕。
口鼻亦無殘廢之厄。
允為避險就安之快捷方式。
間有意外之變。
此兒正氣内奪。
加以客邪交迫。
時動必潰。
命之制在氣。
道之理也。
值此而與種痘。
未有不告變者。
故凡病後之兒。
及顔色太嬌。
骨幹太弱。
肌理太疏者。
皆正可以輕試也。
其于痘證初行。
疫邪方熾之時。
切須避其銳氣。
當俟大勢稍平。
方可施補天浴日之妙用。
其間或有不順者。
此必苗非順痘。
醫非懾家。
是不能無揠苗助長之憾。
然皆方士之所為。
人知其神之神。
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吾以靜眼觀之。
曷若順天随時。
不假強為之為愈也。
在七日前見者難治。
或目閉。
口中臭爛成疳。
延及内外者不治。
或七八日後。
腹脹氣喘。
有痰如拽鋸。
啼哭不止者。
可治。
無啼哭者。
不治。
或嫩薄易破。
抓塌成餅。
堆垛如雞屎。
洩瀉不止者不治。
或瀉下如豆汁。
或便膿血。
或乳食不化痘爛。
或口臭唇焦。
或目閉反開者。
不治。
或不時哽氣。
如欲大便狀。
或胸高突起。
神昏悶亂。
或舌卷囊縮。
咽腫不食。
或蜷腳不伸。
或憎寒四肢逆冷。
或目閉腹脹。
厥冷過膝。
或先痘後驚。
連發搐不止。
及痘後慢驚。
目無神而色青者。
皆不可治。
當靥癢塌無膿。
皮如血殼者。
必發寒顫切牙口噤而死。
婦人經水不止。
或堕胎下血。
身大熱不退者。
并不可治。
凡發熱時。
頭溫足冷。
昏悶如癡。
渴飲不止者。
其痘必危。
凡腰下見點。
腰上不出者不治。
凡斜視之。
臉如橘皮。
不分肉地者死。
起脹時色白如飯。
平塌不起者死。
若此者。
乃毒盛血枯。
不可認以為虛寒之候。
至如可畏之證。
附列于後。
如不食。
或多渴寒顫困倦。
脾虛也。
戛齒噤牙。
腎經熱甚也。
煩躁體熱搖頭。
肝熱生風也。
吐逆洩瀉。
乳食不化。
便膿血者。
脾胃虛寒。
毒入大腸也。
瘡作黑坑。
内無膿血者。
腎熱脾虛也。
大小便澀。
口渴者。
心肺熱也。
喘急痰盛者。
肺熱甚也。
以上可畏之證。
内犯一二。
用藥得效者生。
不效者死。
若犯三四證。
必無生理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諸證 頭疼可治目閉初起不治八九日無事十三四日兇咳嗽無事。
氣急初起無事八九日兇。
搖頭初起雖兇可治。
八九日後。
不治。
聲啞。
初起難治。
七八日可治。
痂落後兇。
兼喘急不治。
或哭泣聲啞。
色澤者可治。
色晦者不治。
喉痛。
初起可治。
痂落後兇。
語。
初起重。
痂落後兇。
心胸痛不治。
腹疼。
初起無事。
痂落後兇。
腰痛。
初起及痘中兇。
十四日後無事。
項不能舉。
天柱折。
雖結痂幹靥。
二十日外必兇。
十指冷。
脾虛者可治。
毒盛者不治。
手足搖不治。
手足痛。
初起兇。
八九日無事。
足冷過膝不治。
眼耳出血不治。
鼻衄無事。
吐血。
鮮紅可治。
紫黑不治。
尿血不治。
大便血可治。
吐黃水。
腹不疼無事。
腹疼者兇。
吐清水無事。
吐濃痰無事。
吐臭痰不治。
錯喉。
初熱兇。
灌漿時不妨。
寒顫。
初起不治。
七八日後亦不可治。
切牙。
初起不治。
起長時兇。
七八日後可治。
洩瀉清白。
寒也。
可治。
洩瀉黑水。
髒腑壞也不治。
吐蛔。
初起吐一二條無事。
多則兇。
十四五日吐出即死。
便出多者亦兇。
燥渴。
結痂後兇。
不食。
結痂後兇。
餘毒盛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看法 朱濟川曰。
醫以認證為要。
凡一入門。
必先知其家貧富何如。
時月炎冷何如。
兒之禀賦何如。
形色善惡何如。
脈診微盛何如。
肌膚老嫩何如。
痘出稀密何如。
部位順逆何如。
氣血虛實何如。
表裡寒熱何如。
聲音清濁何如。
口舌燥潤何如。
睡卧安否何如。
舉止動靜何如。
飲食多少何如。
二便堅利何如。
又有兇中藏吉。
吉中藏兇。
不可不辨。
審此數者。
随宜而治可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用藥 痘瘡者血蘊也。
治宜活血為主。
故紫草、紅花不可少。
紅甚便滑則忌。
山楂散血消積。
胃虛不能食則忌。
甘草解毒和中。
中滿則忌。
陳皮健脾行氣。
自汗則忌。
大腹皮利水治脹。
發散則忌。
牛蒡子疏風潤色。
滑竅通肌。
洩瀉則忌。
木通疏利膀胱。
溺多則忌。
诃子、烏梅止瀉渴斂汗。
便實則忌。
參、術扶元益胃。
血燥毒盛則忌。
升麻、葛根升發開提。
痘密汗多。
毒盛裡實則忌。
羌活、白芷敗毒追膿。
氣虛則忌。
歸、芎活血補血。
血熱黑爛則忌。
芍藥、地黃涼血助陰。
血寒不發則忌。
辰砂定神除熱卻煩。
灰白不發則忌。
糯米暖胃實脾。
氣滞則忌。
防風散風解熱。
氣喘則忌。
木香調氣散寒。
止腹痛瀉青。
斑黑燥渴則忌。
濃樸溫胃治脹。
煩渴則忌。
細辛發散上行通肺。
燥熱則忌。
柴胡發表透熱。
氣升則忌。
前胡除痰治嗽。
便洩則忌。
半夏消痰止嗽。
燥渴則忌。
麻黃、紫蘇散表逐寒。
表虛則忌。
姜、桂助血溫中。
血熱妄行。
幹紅焦紫則忌。
附子回陽補元。
治虛寒厥冷。
煩亂則忌。
大黃蕩滌實熱。
胃虛食少則忌。
人牙起發腎邪陷伏。
血熱毒陷則忌。
山栀降火下行。
氣虛便溏則忌。
犀角涼血止衄。
時值行漿則忌。
牡丹皮行血歸經。
痘前多汗則忌。
肉豆蔻健脾止瀉。
便實則忌。
桔梗開郁發導。
用下則忌。
蟬蛻驅風散毒。
表虛汗脫則忌。
枳殼寬胸下氣。
氣虛下陷則忌。
胡荽、乳香時焚開竅。
血熱毒盛。
煩渴衄汗則忌。
黃柏、綠豆、生甘草等分煎膏。
預先塗目眶。
或胭脂塗眼眶耳前。
使痘不侵目。
出後則忌。
一發熱起。
便以絲瓜近蒂三寸。
連子燒灰存性。
加辰砂酒服。
可使痘稀。
見點則忌。
每年端午日服之。
服久可使不出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禁忌 痘瘡自初出至收靥時。
髒腑俱虛。
外邪易觸。
飲食易傷。
必須避風寒。
調飲食。
日用胡荽、紅棗、大黃、乳香焚之。
若血熱毒盛。
禁燒胡荽、紅棗之屬。
恐變煩渴焦癢之患。
如煎油炒豆殺牲腥血。
硫黃、腦、麝諸香。
蔥、蒜糞穢之氣。
房事淫氣。
異服生人。
及鑼钹金器之聲。
俱宜避之。
勿令洗面。
恐生水損眼故也。
眼鼻勿動其痂。
則無眼吊鼻之患。
行坐勿令太早。
免緻腰酸腳痛之虞。
能食者。
與鲫魚、白鲞之類。
切不可與生冷瓜、柿、梨、橘。
韭、蒜、醋、醬。
粽、雞、鵝、椒。
姜辛辣等物。
雞子害目。
亦不可食。
近世多用鮮筍、鮮魚發痘。
若脾胃虛寒者。
誤與。
每緻洩瀉不食。
如天大寒。
蓋覆常宜溫暖。
恐毒瓦斯為寒所滞。
則痘不能生發也。
如天大熱。
勿使客熱與毒相并。
緻增煩躁潰爛也。
其麻疹比之出痘固輕。
然調治失宜。
風寒不避。
禍不旋踵。
一切辛辣濃味。
助火酸收之物。
鹹須禁食。
如酸醋、胡椒、豬肉、核桃及梅、杏、櫻桃、梨、柿、荸荠等類。
若誤犯之。
則有伏慝焦紫。
喘脹聲喑而難救也。
誤食雞則終身肌膚粟起。
誤食糖霜。
多發疳蝕。
必俟兩月後。
方無禁忌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麻疹總論 麻疹者。
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所發。
小兒居多。
大人亦時有之。
是亦時氣傳染之類。
其發熱時多咳嗽多嚏多嘔。
眼中如淚。
面浮腮赤。
多瀉多痰。
多熱多渴。
多煩悶。
甚則躁亂咽痛。
唇焦神昏。
通身紅赤。
起而成粒。
勻淨而小。
斜目視之。
隐隐皮膚之下。
以手摸之。
磊磊肌肉之間。
其形若疥。
其色若丹。
以其陽氣從上。
故頭面愈多者為順。
法當清涼發散為主。
藥用辛散以升發之。
涼潤以清解之。
切忌酸收。
凡動氣燥悍及一切溫補之藥。
慎不可犯。
誤用禍不旋踵。
辛散如荊芥、薄荷、前胡、葛根、麻黃、石膏、鼠粘子。
涼潤如黑參、栝蒌根、葳蕤、麥冬、生甘草、芩、連、貝母、連翹、竹葉。
皆應用之藥。
又當随所發月時。
量兒大小。
及見證輕重而為制劑。
若漸出漸收者。
其勢雖輕。
而熱尚未平。
須防喘急。
若連綿三四日者。
其勢雖盛。
而熱已發洩。
必無他變。
宜大青湯。
或消毒飲加黑參、石膏、麥冬、竹葉。
若發熱時遍身汗出。
或衄血者。
此毒解也。
勿遽止之。
若汗出太多。
血流不止。
當以清肺湯去款冬、杏仁加麻黃根以斂汗。
犀角地黃湯以止血。
遲則氣虛神耗。
為難治也。
若發熱時。
或嘔吐。
或自利者。
此火邪内逼。
毒瓦斯上下行也。
俱宜清熱解毒利小便。
切勿止澀。
大凡疹證發熱時。
未有不渴者。
但當與綠豆燈心湯。
勿與冷凍飲料。
緻成水蓄。
多生變幻也。
即葷腥酒面生冷水果。
鹹須禁之。
麻疹多有熱痰在肺。
初發時必咳嗽。
宜清熱透表。
不得止嗽。
麻後咳嗽。
切忌辛溫酸澀。
但用清咽滋肺湯以清餘熱。
痰壅自愈。
多喘者。
熱邪壅肺也。
切勿定喘。
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黑參、薄荷。
如冬天寒甚。
麻毒為寒郁于内。
不得透出而喘。
加蜜酒炒麻黃。
一劑立止。
夏月熱勢甚者。
即用白虎湯加竹葉。
忌用升麻。
誤服必喘。
然喘為肺氣壅遏。
故喘必兼嗽。
而張口擡肩者。
肺竅不通。
不治也。
故諺有喘而咳嗽者可療。
喘而不嗽者難醫之語。
又其證多洩瀉。
慎勿止澀。
惟宜芩、連、葛根。
則瀉自止。
疹家不忌瀉。
瀉則陽明之邪熱得解。
是亦表裡分消之義。
又有疹收之後。
飲食如常。
卒然心腹絞痛。
遍身冷汗如冰者。
此元氣虛弱而中惡氣也。
朝發夕死。
勿妄治之。
凡麻疹以鮮明似錦為吉。
黑晦如煤最兇。
頭面不出者重。
紅紫黯慘者重。
咽喉腫痛不食者重。
黑黯幹枯。
一出即沒者不治。
鼻扇張目無神者不治。
鼻青糞黑者不治。
牙疳臭爛者不治。
疹之牙疳。
最為難治。
外用無比散吹之。
内服加味清胃散更加荊芥、石膏。
緩則不救。
疹中諸患。
不宜根據證施治。
惟當治本。
本者。
手太陰足陽明二經之邪熱也。
解其邪熱。
則諸證自退矣。
有夾痘而出者。
此毒瓦斯太盛。
故一齊湧出。
不必治疹。
但當托痘為主。
然治痘宜溫。
治疹宜涼。
此又不可不審。
大人男婦出疹。
當與外感并治。
惟清涼解表。
随天時寒暑施治。
凡麻痘并作。
髒腑風熱交患也。
麻乃風邪外感。
痘為胎毒内發。
二者相雜。
赤暈發。
多有誤認痘出太密而委之不救。
殊不知其為疹夾痘也。
當與化斑湯續續頻進。
麻毒解而痘自起矣。
有種行漿疹子。
極似痘。
最難看。
然痘則必有頂盤。
疹雖有漿。
而頭粒必不堅。
根盤必無紅暈也。
疹後痘不結痂。
乃元氣虧損。
當大補脾胃為主。
不可誤認邪熱未盡。
複與清熱退火之藥。
卷十二 嬰兒門下 例治(四十則) 麻疹俗名痧子。
浙人呼為子。
麻病風熱。
人或未知。
痧之與。
字學不收。
皆土音習俗之訛耳。
原其證之輕重。
今昔懸殊。
吾吳水土濡弱之鄉。
生氣最易萌動。
故麻疹之發。
自始至終。
不過二三日即安。
從古迄今。
靡不皆然。
迩來風氣變遷。
有似北方氣候。
即尋常麻疹。
必六七日乃化消。
若熱勢未盡。
或觸風寒。
或犯飲食。
變證百出。
其危有甚于痘者。
因遍考方書。
從無麻疹專學。
間有一二及此。
無非附見痘疹之末。
一皆簡略不詳。
何怪兒科之莫能舉措。
且以痘方混治。
曷知麻屬陽。
陽從陰化。
故外出内沒而不漿。
痘屬陰。
陰從陽化。
當外疏内托以助膿。
二者相去天淵。
烏不可辨。
然皆為嬰孺說也。
但今不特嬰孺。
少壯每多患此。
雖當參詳診切。
仍不能舍此繩墨。
而臨證之機。
活法在乎心手。
繩墨又不可拘也。
予聞扁鵲入鹹陽。
秦人愛小兒。
即為小兒醫。
予由是随時兼愛。
曲盡一貫之道。
為麻疹特開生面雲。
發熱麻痘之初。
必由發熱。
但痘熱不過二三日即出。
麻熱有六七日。
或半月乃出。
或乍涼乍熱。
或壯熱經日不退。
始熱之際。
必見面赤眼腫。
多涕淚。
咳嗽連聲。
是其候也。
熱甚經日不退曰壯熱。
惟正出時為正候。
若初發壯熱。
至已出而熱不少衰者。
其證必重。
清熱透肌湯。
出盡而壯熱不退者。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荊芥、黑參。
沒後而壯熱不退者危。
急需涼解為主。
其有熱數日止而複作者。
有早熱而暮退者。
在初發時為熱邪未透。
葛根解肌湯。
正出之際而煩熱轉甚。
乃邪熱未解而複内攻也。
清熱退肌湯。
沒後見者。
為餘邪未盡。
四物湯換生地、赤芍加連翹、黑參。
亦有麻退身涼。
越六七日而複熱者。
非餘熱未清。
即複感風邪。
當以意消息。
或因大病之後。
中氣虛而然者。
治本為要。
臨病之機。
不可不審也。
部位麻屬府候。
發則先動陽分。
而後婦陰經。
一身之中。
陽部宜多。
陰部宜少。
陽部宜透。
陰部即不透。
亦可無慮。
若陰部多而陽部反少不透者。
為險。
防有他變。
陽部者。
頭面背四肢向外者。
皆為陽。
陰部者。
胸腹腰四肢向内者。
皆為陰也。
凡發自頭至足為齊。
頭面多者為順。
先從胸腹暖處起。
漸發四肢者順。
如從手足起。
漸發胸腹背者逆。
形色色貴紅潤。
形貴尖聳。
若色雖紅潤而不起。
二便艱澀者。
清熱透肌湯。
如色淡不起。
二便如常。
此屬本虛。
當兼培養氣血。
亦有色黯不起。
大便秘結。
唇舌燥赤者。
為火邪内郁。
白虎湯加黑參、荊芥。
其有色白不分肉地。
惟點粒高聳。
時即沒者。
邪熱本輕也。
然有表氣本虛而色白者。
調護溫暖。
越一二日自變紅活也。
若正出時為風寒所遏。
而色白如膚。
必毛竅竦栗。
葛根解肌湯。
或麻出成片。
一被風寒。
便變為白。
身不發熱而反内攻。
煩躁腹痛。
痰喘氣急者危。
如毒攻于胃。
則嘔吐清水。
攻于脾。
則腹脹不食。
攻于肺。
則鼻塞喘促。
攻于心包。
則唇舌焦燥。
不省人事。
搖頭掣手。
攻于腎肝。
則變黑而不救也。
若色紫赤而黯。
是火毒熾盛。
頂粒起者可治。
宜涼血飲子。
語煩躁者。
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
枯燥不起者難治。
若頂粒焦者。
無論紅淡。
皆為熱劇之候。
并宜白虎湯。
重用石膏。
幹燥無汗。
加麻黃以汗之。
大便秘者。
涼膈散下之。
亦有麻發如雲頭大片。
其形有二。
一者大片赤。
一者大片之上複有小紅點粒。
皆火邪熾盛所緻。
白虎湯加黑參、竹葉。
若麻出斑爛如錦紋。
或出膿血。
腥臭不幹。
心胸煩悶。
嘔吐清水。
身溫熱者。
白虎湯加黃芩、茅術。
若初發時有似斑屑者。
乃風寒在表。
而成瘾疹。
隻宜疏解。
俟麻一透。
其疹自退。
切勿誤認為斑而與苦寒之劑。
緻麻内陷而難救也。
咳嗽麻疹幹咳連聲不斷。
是火邪淩爍肺金所緻。
然咳則毛竅開而麻易出。
故未出之先。
最喜咳甚。
發透其咳自已。
若出盡及沒後而咳仍不止者。
清咽滋肺湯。
咳嗽多痰。
去麥冬加橘皮、茯苓。
其有感觸風寒。
咳嗽煩悶。
嘔逆清水。
眼赤咽痛。
口舌生瘡者。
甘桔湯加芩、連。
沒後見者。
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
以滋化之。
汗麻發之際。
常宜微汗。
微汗則肌腠疏豁。
而邪易透。
不可複用升發。
升發恐汗大洩。
不無亡陽之慮。
其有隐陷不透之壞證。
用權升發。
得大汗而解者。
此特語其變也。
若壯熱無汗。
而皮膚幹燥者。
必風寒壅滞難出。
多成内攻之候。
或腹脹痛。
或發喘促。
宜與葛根解肌湯。
冬月越婢、三拗選用。
但不可過劑。
亦有因熱極火郁。
皮膚幹燥而難出者。
必緻唇舌燥裂。
二便秘澀。
壯熱昏沉。
或身體脹痛。
喘促痰鳴。
無論何時。
急宜白虎湯加黑參、牛蒡、芩、栀、竹葉之類。
大抵麻證當以微汗為順。
若始終無汗。
雖沒後不無餘咎。
其治總不逾上法也。
嚏麻疹初起而多嚏者。
是内火因風邪激搏而然。
正出時有嚏者。
其候必輕。
如沒後尚有嚏者。
邪熱盡解。
可無餘患矣。
如嚏而多涕者。
濁壅得洩。
肺氣自清。
最為吉兆。
若無嚏而鼻塞不通。
必有風邪留滞。
宜辛涼之劑以透達之。
嘔吐麻之初起。
吐瀉交作者順。
幹霍亂者逆。
欲吐不吐者危。
嘔吐是胃中熱邪不得發洩而作。
葛根解肌湯。
正出及正沒時見者。
消毒飲加枳實、黃連。
多痰者。
更加貝母、栝蒌根。
若沒後而嘔者。
脾胃虛而熱滞也。
石斛清胃散。
其有嘔而吐蛔者。
胃中痰熱膠固。
蟲無所養而上竄也。
能食即定。
如蛔出多而不能食。
為胃敗。
不治。
洩瀉洩瀉為麻疹之常候。
熱邪得以開洩也。
發熱時瀉而黃赤稠粘。
小水短澀者屬熱。
四苓散加木通、滑石、已出。
人參白虎湯去知母易麥冬。
其證必多發渴。
渴甚不止。
熱甚不退。
雖數劑無妨。
如瀉下清稀白沫。
腹疼喜得溫按者屬寒。
胃苓湯去蒼術加煨姜。
瀉利窘迫而腹痛脹滿。
或暖氣如敗卵者。
為飲食停滞。
枳殼湯加楂、柏、木通。
大抵麻疹洩瀉。
屬熱者多。
屬寒者少。
辨治宜早。
不可令其瀉久。
瀉久則正氣下陷。
或成腫滿。
或變下利。
并宜枳實理中之類。
以理脾胃為主。
麻後瀉利不止。
口渴目閉。
四肢不溫者。
不治。
嘔吐不食。
洞洩不知者。
不治。
目麻疹發熱之時。
眼光如水。
而多眵淚。
或白睛微紅。
此正候也。
若沒後猶見紅赤。
為肺經風熱未盡。
瀉白散加荊芥、薄荷、黑參、牛蒡。
閉不欲開。
更加連翹、木通。
赤而腫痛者。
風熱上壅也。
導赤散加荊、蒡、黑參。
若為風熱所侵而眼眶赤爛者。
柴胡飲子。
急須治之。
否則為終身痼疾。
發不出初起發熱咳嗽。
渾身脹痛。
有似傷寒之候。
惟幹咳連聲。
目赤多淚。
嘔惡便溏。
确為麻疹之驗。
若将發之際。
或為風寒暴襲。
或因肢體坦露。
寒郁熱邪。
不能外出此。
全盛之勢未萌。
與出後沒早不同。
如氣粗喘促。
腹中脹痛。
煩擾不甯而不得出。
急與麻杏甘石湯。
或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
輕則升麻湯以升發之。
若因觸犯霧露風寒。
隐現不能發出。
以新豬矢沖湯。
隔簟蒸之。
冷則更添滾者。
并取豬矢燒灰。
蔥白湯下二三錢。
乃痘瘡黑陷用燒人矢之變法。
即燒人矢亦能發之。
發之仍不出者。
神丹不能複圖矣。
按古方麻疹升發劑中。
多用升麻。
曷知升麻性升。
能升動陽氣。
每緻邪熱上浮而作喘逆。
當以紫蘇、蔥白代用。
非特升麻當慎。
即桔梗初起亦須酌用。
恐其載引濁氣于上也。
蓋麻疹宜涼宜潤。
一切辛燥之味。
鹹為禁劑。
用藥之機。
可不為之慎重乎。
透表麻疹無問尖大細小。
必得透表。
可無後患。
其有一種匾闊赤成塊。
塊上複有小粒平塌不起者。
亦有一片如風毒。
偏高紅腫。
但頭粒不尖。
二者雖透。
其中必有熱邪留伏。
防有他變。
并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以滋化之。
縱有餘熱。
從此渙散矣。
不透表麻出而皮膚幹燥。
毛竅竦栗。
不能透表者。
風寒郁遏也。
越婢湯葛根解肌湯。
随輕重取用。
其有表虛不勝疏透者。
一味蔥白濃煎。
時時與之。
但得微汗即解。
若頭粒隐隐紅紫一片而不透表者。
火毒熾盛也。
白虎湯加荊芥黑參。
如肌膚不燥。
唇色淡白。
二便如常而不透者。
中氣本虛也。
消毒飲加連翹、木通、車前、茯苓。
雖有蘊熱。
不可輕用寒涼。
即用峻劑升發。
亦必不能複透。
但當解利。
使之内化為主。
亦有胸背腰腹暖處起發而紅。
頭面手足乍有乍無。
此證必纏綿難已。
且有沒後五七日。
複發如前。
兩三天而愈者。
此氣候之異。
當非不透之比。
隻宜辛涼透表。
漸次向安。
欲求速效。
轉增危殆。
沒早麻出未經三日。
或為風寒外郁。
或熱邪内陷。
或誤食酸收之物。
一日半日即沒。
周身暖處絕無紅影。
終變危候。
若雖沒早。
肌膚暖處尚未全沒。
急需透表。
發之不起。
即當審其所觸而與内解。
如外為風寒所遏。
邪反内攻而沒早者。
消毒飲加蔥頭熱服。
複透者吉。
甚則加麻黃、穿山甲。
或越婢三拗選用。
若不急治。
必喘脹而死。
亦有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
此毒滞血凝。
半匿肌表。
急投涼膈散去芒硝加麻黃、石膏以發越之。
若腹脹喘促。
溺澀臍突者。
涼膈散加葶苈。
庶或可救一二。
若内挾痰熱。
火毒亢劇而伏匿煩躁。
或腹脹喘急。
不省人事者。
白虎湯加黑參、竹葉。
若誤食酸醋收斂之物。
伏匿壯熱。
喘咳煩悶。
以豬膽汁制甘草煎成。
續續與之。
得吐微汗為效。
或苦瓠、生甘草煎湯灌之。
亦能取吐。
吐中便有發越之義。
誤會豕肉。
喘脹氣急。
枳殼湯加山楂、芒硝以下奪之。
誤食核桃。
喘咳聲喑。
消毒飲如石膏、馬兜鈴。
若得熱退身安。
氣息漸調者。
方可無慮。
或大病之後。
或洞洩不止。
中氣本虛。
不能發越而沒早。
惟當健運中氣。
略兼解表清熱。
若沒後遍身搔癢者。
露風早也。
消風散以疏解之。
難沒西北水土剛勁。
禀質亦濃。
麻必五七日乃沒。
東南風氣柔弱。
麻出不過二三日即化。
迩來地運變遷。
未有不綿延數日者。
當非難沒之比。
若三四日後點燥色白。
隐隐于肌腠而難沒者。
此必衛氣素微。
不能發。
或衣被單薄。
阻其發越之機。
以緻綿延多日。
法當辛散透達。
不可遽用寒涼。
蔽其開洩之路也。
渴渴乃肺胃熱盛之候。
唇口必紅。
二便秘澀者。
門冬甘露飲。
若二便清利。
唇色不紅而但渴者。
此必寒涼太過。
脾虛不生津液而作渴也。
七味白術散去木香加糯米。
渴而煩躁者。
是熱邪淩爍心包。
白虎湯加麥冬、竹葉。
正沒時。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
渴而腹脹者。
木虛實滞。
為難治也。
喘喘者。
熱邪壅遏肺竅。
氣道阻塞而然。
其證有虛實之分。
虛者難治。
實者易調。
虛則小便清利。
大便溏洩。
身無大熱。
雖清痰潤肺。
多難獲效。
實則大便堅燥。
小便赤澀。
身發狀熱。
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蒌仁、貝母。
冬月量加蜜炙麻黃。
随手而應。
若喘而無涕。
兼之鼻扇者。
不治。
大抵未出而喘者易治。
沒後喘者。
難治。
初發之時喘者。
三拗湯加石膏、芽茶。
喘而臭幹口燥者。
白虎湯最捷。
若見于麻後。
又宜清咽滋肺湯以滋肺胃。
白虎湯又為切禁。
故曰。
醫不執方。
活法在人耳。
氣促氣促多緣肺熱不清所緻。
初發正出時見之。
清熱透肌湯。
在正沒沒後。
清咽滋肺湯。
如喉中有痰而鳴者。
熱邪阻逆不得發越也。
見于初發正出之間。
除熱清肺湯。
正沒沒後見者。
必邪熱未透。
或露風沒早。
餘熱内攻而肺氣受傷也。
難治。
喑肺胃熱邪。
為風寒所襲。
不能盡達于表。
咳盛咽傷故喑。
宜清咽滋肺湯。
若喑而腫痛者。
射幹消毒飲。
然喑為麻疹之常。
不可與痘喑比例。
搐搐為痰熱聚于心包。
見于初發未透之時。
清熱透肌湯加蒌仁、竹葉。
沒後見者難治。
隻宜輕清之劑調之。
不可誤用金石。
痰涎壅盛者。
一味栝蒌湧吐之。
若搐無痰鳴。
或自齧指者。
非真搐也。
此為正虛不能主持。
必死不治。
衄衄者。
火邪熾盛。
血随火載。
上行而溢于鼻。
麻疹初起。
是為順候。
其熱得以開洩。
不治自已。
若衄之不止。
或失血者。
犀角地黃湯加荊芥穗。
正沒及沒之後。
衄仍不止者。
四物湯加茅根、麥冬以滋降之。
谵妄谵妄是熱邪熾盛于心包。
若發熱正出時見者。
為火邪内伏。
不得透表而緻。
白虎湯加荊芥、鼠粘子。
甚則加麻黃以發越之。
在正沒沒後。
并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生地黃以清解之。
切牙痘證切牙。
有寒熱之分。
麻疹切牙。
皆為熱例。
乃陽陷于陰。
故多發渴而手足熱。
喜飲冷者。
麥門冬湯加丹皮。
若手足不熱而反厥冷。
喜飲熱湯。
此為熱邪内亢。
後必下血。
咽喉作痛。
痰鳴而死。
即與白虎湯。
多不可救。
唇燥唇燥多屬脾胃之熱。
淡而燥者。
其熱輕。
赤而燥者。
其熱深。
紫黑而燥者。
熱劇而重也。
随輕重以清潤之。
唇舌破裂唇舌破裂者。
心脾之火上沖也。
其色必多深赤。
初發正出時見之。
白虎湯加芩、連、黑參、荊芥、薄荷。
若正沒沒後見者。
為心脾俱絕。
及紫黑枯燥而血不活者。
皆難治也。
口氣口氣穢濁。
乃熱邪蘊隆于胃。
清胃散加石膏、連翹、生甘草。
其有臭不可聞者。
此胃敗也。
不治。
若其人本有是證。
不在此例。
舌胎舌者心之苗。
麻本火候。
心屬于火。
故舌多有胎。
白為肺熱。
黃為胃熱。
但當清解疏利。
更參外證而為施治。
純黑為心絕。
黑而濕者。
熱淫血分。
黑而燥者。
熱淫氣分。
皆為危候。
并宜白虎湯。
濕者。
加生地黃、黑參。
燥者。
加麥冬、竹葉。
黑色漸退者吉。
不退者死。
口疳牙疳腐爛。
是熱留陽明。
餘毒上沖所緻。
加味清胃散加石膏、荊芥。
大便秘者。
當歸散微利之。
外用栗根白皮煎湯漱淨。
以無比散。
或燒鹽散吹之。
如通龈色白者。
自外延入内者。
無膿血者。
齒落口臭者。
喘促痰鳴者。
皆為不治。
若滿口唇舌黃赤白爛。
獨牙龈無恙者。
此為口瘡。
非牙疳也。
亦胃中餘熱未盡。
毒壅上焦。
二便必多艱澀。
導赤散以瀉心脾之火。
外以綠袍散敷之。
腹痛腹痛之由不一。
總為火毒内郁。
或風寒壅遏。
或飲食停滞。
皆能緻痛。
于發熱正出時。
風寒壅遏。
毒反内攻而腹痛者。
急與疏表。
麻透自已。
若飲食過傷。
腹滿脹痛者。
力為消導。
其痛自除。
時當正沒。
沒未盡而腹痛者。
兼清中外。
而痛自止。
沒後見者。
分利餘熱。
其痛自愈。
又須驗其有無他證。
屬虛屬實而與治之。
若熱邪内結而腹痛者。
通利大便為主。
有麻後脾氣不調而緻腹脹。
面目四肢浮腫。
分利小水為要。
至若元氣大虛。
陰陽不能升降。
小水不利。
遍身浮腫。
喘促兼見者難治。
便秘大便秘結。
火壅血燥而耗津液。
麻疹大非所宜。
無論日期前後。
速宜清潤。
四順清涼飲。
甚則涼膈散以通利之。
慎勿遲延。
恐麻變焦紫而難救也大抵麻疹自出至沒。
二便俱不宜秘。
秘即微利可也。
溺澀小便赤澀。
在初熱正出時。
熱邪澀滲。
是為正候。
沒後見之。
為餘熱下匿膀胱。
導赤散加麥冬以滋氣化。
利之仍不通者。
必大便秘郁之故。
大便一通。
小便自利。
痢麻之作痢。
為熱邪内陷。
在正沒或沒後而痢下色白者。
黃芩湯加防風、枳殼。
下膿血者。
白頭翁湯去黃柏加防風。
或因食積而滞下者。
枳殼湯加楂、柏、木通。
腹中作脹。
時痛時止者。
濃樸湯。
亦有瀉久而成痢者。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自始至終痢不徹者。
必有風毒留滞于内。
則宜解毒行滞。
而兼疏風實脾。
庶幾克應。
如痢下紫黯如癰膿。
如屋漏水。
如雞肝色。
如黑豆汁之類。
加之氣喘躁渴。
熱甚發呃。
噤口不食。
麻色紫晦者。
皆死不治。
下蟲下蟲多見于沒後。
此以胃熱少食。
蟲不能安而下也。
與過食傷中。
蟲不能容而下不同。
但須調其飲食自愈。
非上出之比。
不須治之。
睡麻疹正出時。
精神困倦。
沉睡不醒者為逆。
蓋緣正氣虧損。
邪火内郁。
正氣不勝所緻。
若沒後而沉睡不醒者。
為氣血俱虛。
補脾養血為要。
如沒後煩擾而反不得寐。
是餘火複燃。
急需滋養陰血。
虛陽自斂。
亦有昏睡不知起止。
掐其頰車合谷不知疼痛。
似寐非寐。
無問正出沒後。
良非吉兆。
當察其兼見何證。
而與施治可也。
不食不食是胃中邪熱熾盛。
不可強與。
雖數日不食。
亦無妨害。
在初發正出時。
白虎湯加荊芥。
麻透熱清。
自有食也。
沒後不能食。
石斛清胃散。
量加健運之味。
元氣委頓者。
急需培補。
防有虛羸之患。
鼻扇鼻扇者。
肺将絕也。
若兼喘滿痰鳴。
此必不治。
如咽喉清利。
無喘滿而精神不減者可治。
宜滋培肺氣為主。
沒後見者死。
胸高麻疹胸高肺熱熾盛而脹也。
多見于正沒沒後。
為肺經壞證。
不治。
身冷麻為肺胃邪熱所發。
本屬于陽。
肢體常宜溫暖。
若反清冷如冰。
是為逆也。
其有沒後遍體溫涼如故。
獨下體厥冷過膝者為腎敗。
不治。
如初出腰以下不熱。
毒不能透。
而反漸沒者。
亦為逆候。
急當溫養脾腎。
或有得生者。
妊娠麻屬火候。
最易堕胎。
若初發正出時。
須驗其色之紅淡。
熱之重輕。
而與疏解。
疏解之中。
佐以清涼滋血安胎為主。
四物湯加條芩、艾葉、荊芥、紫蘇之類。
若胎氣上沖。
急用苎根、艾葉煎湯。
磨槟榔續進以降之。
一切實脾行氣溫燥之藥。
既礙麻疹。
複傷子氣。
鹹須禁之。
虛羸麻患既平。
形體羸瘦。
精神倦怠。
飲食減少。
或咳嗽不止。
或便洩不已。
或身熱不除。
皆真元虧損。
恐成勞瘵。
并宜雙和湯去川芎以和之。
嗽。
加橘紅、貝母。
咳。
加麥冬、百合。
瀉。
加白術、扁豆。
食難孚化。
加砂仁、谷芽。
氣血俱虛。
合四君子湯。
随證調之。
切禁寒涼傷犯脾胃之藥。
專力資培。
緩圖平複可也。
麻瘡麻後發瘡。
多緣生水澡浴太早。
水氣留泊肌腠而發。
但須日以荊、防、艾葉煎湯洗之。
勿用生水。
亦不可用瘡藥熏塗。
失治。
必每歲根據期而發。
雖雲小疾。
亦須慎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水痘 水痘者。
色淡漿稀。
故曰水痘。
色赤者。
曰赤痘。
将發之時。
亦皆發熱。
由紅點而水泡。
有紅盤。
由水泡膿泡而結。
但水痘則皮薄色嬌。
赤痘則紅潤形軟。
總不似正痘之根窠圓淨緊束也。
且見點起發灌漿結痂。
止于五六日之間。
其邪氣之輕淺可知。
皆由風熱郁于肌表而發。
小兒肌肉嫩薄。
尤多此證。
當與大連翹湯解之。
亦有夾疹而出者。
有夾正痘而出者。
若先水痘收後而發正痘。
其痘必輕。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附種痘說 痘本胎毒。
根于先天。
發則由于時氣。
以故沿門合境。
安危相率。
與疫疠傳染無異。
且多外挾風寒。
内停宿滞。
及乎跌撲驚恐。
為患種種。
匪可意料。
自伏波迄今。
天生天殺。
莫可誰何。
迩年有種痘之說。
始自江右達于燕齊。
近則遍行南北。
詳究其源。
雲自玄女降乩之方。
專取痘氣熏蒸。
發兒胎毒于安甯無病之時。
則開發之機裕如。
不似正痘之天人合發。
内外合邪。
兩難分解也。
原其種痘之苗。
别無他藥。
惟是盜取痘兒标粒之漿。
收入棉内。
納兒鼻孔。
女右男左。
七日其氣宣通。
熱發點見。
少則數點。
多不過一二百顆。
亦有面部稍見微腫。
胎毒随解。
大抵苗順則順。
必然之理。
如痘漿不得盜。
痘痂亦可發苗。
痘痂無可竊。
則以新出痘兒所服之衣。
與他兒服之。
亦能出痘。
總取同氣氤氲。
為胎毒之向導。
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知。
而聖功生焉。
或有熱發出遲。
點不即起。
或雜發于麻疹之中。
須藥扶持者。
悉如正痘法。
調理自安。
當知胎毒有限。
助虐無窮。
況苗發之痘。
既無客邪鼓動血氣。
勢無癢塌悶亂之虞。
正氣内守。
雖酒氣穢氣。
略無妨礙。
脫痂絕無瘢痕。
口鼻亦無殘廢之厄。
允為避險就安之快捷方式。
間有意外之變。
此兒正氣内奪。
加以客邪交迫。
時動必潰。
命之制在氣。
道之理也。
值此而與種痘。
未有不告變者。
故凡病後之兒。
及顔色太嬌。
骨幹太弱。
肌理太疏者。
皆正可以輕試也。
其于痘證初行。
疫邪方熾之時。
切須避其銳氣。
當俟大勢稍平。
方可施補天浴日之妙用。
其間或有不順者。
此必苗非順痘。
醫非懾家。
是不能無揠苗助長之憾。
然皆方士之所為。
人知其神之神。
而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吾以靜眼觀之。
曷若順天随時。
不假強為之為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