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專方
關燈
小
中
大
諸家類集方藥。
皆随論次第。
是編逐門但隸專方。
其藉古方加減各門可以通用者。
仿佛祖劑之義。
另自為卷于後。
卷十三·專方 中風門 侯氏黑散(金匮)治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
菊花(三兩)白術(一兩)防風(八錢)桔梗(六錢)黃芩(四錢)人參茯苓細辛當歸幹姜芎桂枝牡蛎(熬)礬石(各二錢二分)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服自能助藥力。
(外台借此治風癫疾) 大風四肢煩重。
脾土受風水之制。
土氣内結。
不能敷布于四末也。
心中惡寒不足者。
胸中為濁氣填塞。
心火内蘊。
不得發越。
熱極反兼寒化也。
方中用菊花為君。
以解心下之蘊熱。
防、桂、辛、桔以升發腠理。
參、苓、白術以實脾杜風。
芎、歸以潤燥熄火。
牡蛎、礬石以固澀腸胃。
使參、術之性。
留積不散。
助其久功。
幹姜、黃芩一寒一熱。
寒為風之向導。
熱為火之反間也。
用溫酒服者。
令藥性走表以開其痹也。
冷食而禁諸熱物者。
恐礬得熱而下。
不能盡其藥力。
以礬石性得冷即止。
得熱則下也。
郭雍曰。
黑散本為滌除風熱。
方中反用牡蛎、礬石止澀之味。
且令冷食使藥積腹中。
然後熱食。
則風熱痰垢與藥漸次而下也。
風引湯(金匮千金名紫石散)除熱癱痫。
并治大人風引。
小兒驚痫螈。
日數十發。
大黃幹姜龍骨(熬。
各一兩二錢)甘草牡蛎(熬。
各六錢。
)滑石石膏(各一兩八錢。
) 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寒水石(如無。
石鹽代之)桂枝(各一兩。
千金作桂心) 上十二味。
杵節。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煮三沸。
溫服一升。
(巢氏借治腳氣。
郭雍借治火逆。
)風者外司厥陰。
内應肝木。
上隸手經。
下隸足經。
中見少陽相火。
所以風自内發者。
由火熱而生也。
風生必害中土。
土病則四末不用。
聚液成痰。
癱者風木挾痰注于四肢也。
痫者風熱擾其經脈内應于心主也。
前方祛風外散。
此方引風内洩。
故用大黃。
兼甘草、桂枝、滑石、石膏以化風熱。
幹姜以為反諜。
使火無格拒之虞。
石英、寒水以潤血燥。
石脂、龍骨、牡蛎以補塞其空。
絕風火複來之路也。
千金三黃湯(金匮)治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黃芩(各三錢。
八分)獨活(三錢)細辛(一錢五分)黃(六錢) 上五味。
水煎溫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心熱。
加大黃錢半。
腹滿。
加枳實一枚。
氣逆。
加人參三錢。
悸。
加牡蛎二錢。
渴。
加栝蒌根二錢。
先有寒。
加附子一片。
石頑曰。
此方。
千金雲仲景三黃湯。
治惡寒經日不止。
不欲飲食。
全似内外虛寒之候。
而方中反用黃芩之苦寒。
豈不礙麻黃輩之溫散乎。
既用麻黃。
複用黃。
豈不礙表氣之閉拒乎。
曷知惡寒經日不止。
雖有似乎虛寒。
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緻。
不欲飲食。
亦是風熱内蘊之故。
觀煩熱心亂一語。
病情灼然。
故方中雖以麻黃、獨活、細辛開發腠理于外。
即以黃芩清解風出于内。
更慮衛虛難于作汗。
乃以大劑黃助之。
與黃建中之義不殊。
其用黃之意有二。
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
一以杜虛風複入之路也。
方後複雲。
心熱加大黃。
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
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
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洩也。
其加枳實。
加人參。
加牡蛎。
加栝蒌等法。
或治旺氣。
或助本元。
各随标本而施。
加附子者。
專佐麻黃之蒸發。
助黃溫經。
殊非陰寒之謂。
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
詳金匮以千金二字名方。
珍重之也。
千金祖金匮之意而銜其集曰。
備急千金方。
不忘祖述之本也。
千金竹瀝飲子治風痱身無痛。
四肢不收。
志亂不甚者。
用此方。
當先以竹瀝。
(二十分。
) 生葛汁(十分。
)姜汁(一分)和服。
然後用竹瀝飲子。
芎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分)羚羊角(三分)石膏(六分)杏仁(十四粒)麻黃防風(各分半。
) 上十三味。
水煮減半。
内竹瀝十分。
生葛汁五分。
姜汁半分。
分三服取汗。
間二三日更服一劑。
三服後随病進退增減。
地黃飲子治腎氣不上交于心。
舌喑足痱。
熟地黃(三兩。
)巴戟天(酒浸去骨。
)肉苁蓉(酒浸。
去腐。
切焙。
)山茱萸(去核)石斛附子(炮。
)白茯苓石菖蒲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
)甜肉桂麥門冬(去心。
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 共為粗末。
每服五錢。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薄荷七葉。
水煎。
日二服。
服無時。
喻嘉言曰。
方中桂、附、巴戟。
原為驅逐濁陰痰涎而設。
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
天麻丸治腎髒虛熱生風。
天麻牛膝(二味酒浸。
二日。
焙。
)川萆黑參羌活(各四兩。
)杜仲(酒炒。
七兩。
)附子(炮去皮。
一枚。
)當歸(十兩。
)生地黃(酒浸。
焙。
十六兩。
) 為末。
煉白蜜丸。
侵晨沸湯。
臨卧溫酒。
送七十丸。
方中雖以歸地補養陰血為君。
其妙用全在天麻與牛膝同浸同焙。
俾風痰濁濕鹹從下趨而不敢上逆。
得力又在附子之雄。
引領歸、地直入下焦。
填補其空。
使風邪無複入之慮。
萆、杜仲以祛在裡濕熱。
羌活、黑參以疏在表風熱。
标本合治有法。
斂散各得其宜。
此方具矣。
牛黃清心丸(局方裁定)治國中痰涎壅盛。
昏愦不省。
語言謇澀。
螈不遂。
一切痰氣閉塞證。
牛黃羚羊角(勿經火。
鎊為末。
)茯苓白術(生用。
)桂心當歸甘草(各三錢。
)麝香雄黃(煉。
水飛淨。
各二錢。
)龍腦(錢半。
)人參犀角(各五錢) 上十二味。
各取淨末配勻。
蜜如成劑。
分作五十丸。
金箔為衣。
待幹蠟護。
臨用開化。
沸湯姜湯任下。
(原方尚有防風、黃芩、麥門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阿膠。
大豆黃卷、蒲黃、神曲、白蔹、幹姜、薯蓣、大棗一十六味。
因太冗雜故去之。
) 清心牛黃丸治暴中神昏不語。
痰塞心包。
口角流涎。
煩熱氣急。
一切痰熱閉遏證。
西牛黃(三錢)陳膽南星(一兩)黃連(姜汁浸炒。
五錢。
)當歸甘草(炙。
各三錢五分。
)辰砂(五錢。
水飛。
) 為極細末。
蒸餅和勻。
分作五十丸。
金箔為衣。
候幹蠟護。
臨服剖開。
生姜湯、簿荷湯、人參湯。
量虛實選用調化服。
至寶丹(局方)治諸中卒倒。
痰飲血氣俱閉。
寒熱交錯者。
生烏犀角(鎊。
)朱砂(研。
水飛。
)雄黃(研。
水飛。
)生玳瑁(鎊)琥珀(勿見火研。
各一兩)麝香(研) 龍腦(研。
各一錢)金銀箔(各五十片。
)西牛黃(研。
半兩。
)安息香(以無灰酒飛過。
濾去沙土。
約取淨一兩。
微火熬成膏。
如無。
以蘇合香油代之。
) 上将犀玳為細末。
入餘藥研勻。
将安息膏重湯煮後。
入諸藥和搜成劑。
分作百丸。
蠟護。
臨服剖用。
參湯調化二丸。
卒中山岚瘴氣。
及産後惡血攻心。
童便入姜汁化服。
蘇合香丸(局方裁定)治傳屍。
心腹卒痛。
僵仆不省。
一切氣閉。
屬寒證。
蘇合香(另研。
白色者佳。
)安息香(無灰酒熬。
飛去砂土。
各二兩。
)薰陸香(另研。
) 龍腦(另研。
)丁香麝香(另研。
勿經火。
各一兩。
)青木香白術沉香(另研極細。
)香附(炒。
)烏犀角(鎊屑。
另研極細。
) 上十一味為末。
逐一配勻。
諒加煉白蜜和劑。
分作五十丸。
另以朱砂一兩。
水飛為衣。
蠟護。
臨用剖開。
井花水生姜湯。
溫酒化下一丸。
(原方尚有白檀香、荜茇、诃黎勒三味。
因太澀燥。
故去之。
蘇合香丸取諸。
香以開寒閉。
僅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向導。
與至寶丹中用龍腦。
桂心無異。
)李士村曰。
牛黃丸、蘇合香丸。
皆中風門中奪門之将。
而功用迥異。
熱阻關竅。
用牛黃丸開之。
寒阻關竅。
用蘇合香丸開之。
若夫口開手撒。
眼合聲鼾。
自汗遺尿等虛脫證。
急用參、附峻補。
庶或可救。
若用牛黃、蘇合之藥。
入口即斃也。
稀涎散治中風卒倒。
痰涎擁盛者。
脈氣虛微禁用。
豬牙皂角(四條。
去皮弦子。
酥炙。
另為末。
)白礬(一兩。
半生半枯。
為末。
) 每用三字。
溫水灌下。
未蘇。
少頃再用。
一方。
用巴豆六粒。
去皮膜研壓去油。
入礬中熔化。
待礬枯為末。
和牙皂末拌勻。
每用四五分。
吹入鼻中即吐。
濁氣風湧而上。
則清陽失位倒置。
故令暴仆。
以此先治其标。
使咽喉疏通。
能進湯藥便止。
若欲攻盡其痰。
則液無以養筋。
令人攣急筋枯。
此為大戒。
舒筋三聖散治口眼斜。
左急右緩。
血脈受邪者。
當歸肉桂延胡索(等分) 為散。
每服五錢。
水煎去滓。
早暮各一服。
參歸(三聖散)治風中血脈。
左半肢廢。
口目左。
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
風中血脈。
急需流布營氣。
營行脈中。
便不當泛用風藥。
所謂血行風自滅也。
至于左半肢廢。
氣血不能營運。
延胡耗血。
胡敢輕試。
必藉人參引領當歸、肉桂。
何慮虛風之不散乎。
正舌散治驚痰堵塞竅隧。
肝熱生風。
舌強不正。
蠍尾(去毒。
滾醋泡。
炒。
三錢。
)茯苓(一兩。
姜汁拌曬。
) 為散。
每服二錢。
溫酒調服。
并擦牙龈。
日三度。
面赤。
倍蠍尾加薄荷半兩。
每服四錢。
水煎。
熱服取汗效。
解語湯治中風脾緩。
舌強不語。
半身不遂。
防風天麻(煨切。
姜汁拌焙。
)附子(炮。
各一錢五分。
)棗仁(炒研。
二錢五分。
)羚羊角(鎊。
)觀桂羌活(各八分)甘草(炙。
五分) 水煎。
入竹瀝半杯。
姜汁數匕。
服無時。
脈虛。
加人參。
祛風定志湯治心虛驚悸。
不能言。
防風棗仁(炒研)人參當歸(各一錢)遠志肉(一錢二分)橘紅菖蒲南星(泡)茯苓(各八分)羌活甘草(炙。
各五分。
)生姜(五片。
) 水煎。
服無時。
甄權防風湯(千金)治偏風。
防風芎白芷牛膝狗脊萆白術(各三錢) 羌活葛根附子(外台。
作人參)杏仁(各六錢)薏苡仁石膏桂心(各九錢。
) 麻黃(一兩二錢)生姜(兩半) 上十六味。
水煎。
分三服。
并針風池肩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一。
凡七穴。
一劑覺好。
更進一劑。
即針一度。
九劑九針即瘥。
灸亦得。
薏苡仁湯治中風濕痹。
關節煩疼不利。
薏苡仁(一兩。
姜湯泡)芍藥(酒洗)當歸(各錢半)麻黃(去節)桂(各八分) 蒼術(去皮。
芝麻拌炒。
一錢。
)甘草(炙。
七分)生姜(七片) 水煎。
服無時。
若自汗。
加石膏。
煩熱疼痛。
加酒黃柏。
厥冷拘急。
加熟附子。
升麻胃風湯治胃風能食。
手足麻瞀。
目面腫。
升麻當歸白芷葛根(各六分)蒼術(制。
八分)麻黃(去節。
)本羌活草豆蔻(研)蔓荊(子。
研。
各四分)柴胡黃柏(姜制。
各三分)甘草(炙。
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 水煎。
食遠服。
按風入胃府。
大便清血四射。
用人參胃風湯之桂、芍祛之内散。
風入胃經。
面目動。
面腫者。
用升麻胃風湯之升、葛、麻黃輩祛之外散。
不可不辨。
犀角升麻湯治風熱頭面腫痛。
頰上如糊。
咽喉不利。
犀角(鎊。
三錢)升麻(一錢五分)防風羌活(各一錢二分)白芷黃芩白附子(各六分。
)甘草(炙。
四分。
) 水煎。
食遠溫服。
烏藥順氣散(局方)治暴中風氣攻注。
遍身麻痹。
語言謇澀。
口眼斜。
喉中氣塞。
有痰聲者。
麻黃(去根節。
泡)橘皮烏藥(各三兩)僵蠶(炒)川芎枳殼甘草(炙。
) 白芷桔梗(各一兩)幹姜(炮。
五錢) 上十味為散。
每服半兩。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熱服。
吳鶴臬曰。
此治标之劑。
初病邪氣實者宜之。
解風散治風成為寒熱。
頭目昏眩。
支體疼痛。
手足麻痹。
上膈壅滞。
人參(二兩半)麻黃(去節。
一兩半)芎獨活細辛甘草(炙。
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生姜五片。
薄荷七葉。
水煎服。
按此本千金三黃湯去、芩加參、芎、甘草。
彼主杜風清熱。
此主解散虛風。
同源異。
今人但知人參為補虛之藥。
不知人參有祛邪蕩實之功。
此證因虛風久襲。
若獨用麻黃。
無人參助其胃氣。
必不能克效也。
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千金八風續命湯(續命湯下)千金獨活湯(桂枝湯下)三生飲(星香湯下) 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小續命湯(續命湯下)三化湯(小承氣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大秦艽湯(四物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 大省風湯(星香湯下)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千金附子散(麻黃湯下)省風湯(星香湯下)秦艽升麻湯(升麻湯下) 滌痰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星香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麻黃附子湯(麻黃湯下)倉公當歸湯(麻黃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千金排風散(續命湯下)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卷十三·專方 傷寒門 香蘇散(局方)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
香附(姜汁浸。
勿炒)紫蘇莖葉(各二兩)橘皮(一兩)甘草(炙。
五錢) 為散。
每服半兩。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
去滓熱服。
暖覆取微汗。
日三夜一服。
以得汗身涼為度。
芎蘇散治三時感冒。
偏于血分者。
半夏茯苓橘皮葛根柴胡紫蘇川芎枳殼桔梗(等分。
)甘草(炙。
減半) 為散。
每服半兩。
加姜、棗煎服。
取微汗效。
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
名參蘇飲。
治虛人感冒。
偏于氣分者。
十神湯(局方)治感冒頭痛。
麻黃(去節。
泡)葛根紫蘇香附橘皮芍藥川芎(各一錢) 白芷升麻甘草(炙。
各五分)生姜(五片。
)蔥白(四莖) 水煎。
去滓熱服。
取微汗。
大陷胸丸(玉函)治結胸項強。
如柔痙狀。
下之則和。
大黃(八兩)葶苈(半升。
熬。
)芒硝(半升)杏仁(半升。
去皮尖。
熬) 上四味。
搗篩二味。
納杏仁、芒硝。
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彈丸一枚。
别搗甘遂末一錢匕。
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溫頓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
更服。
取下為效。
禁如藥法。
大陷胸湯(玉函)治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
大黃(二兩)芒硝(三合)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煮一兩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小陷胸湯(玉函)治小結胸。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
黃連(三錢)半夏(三合。
洗)栝蒌實(一枚。
)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蒌取三升。
去滓。
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蔥白香豉湯(千金)治時疫傷寒。
三日以内。
頭痛如破。
及溫病初起煩熱。
蔥白(連須。
一握)香豉(三合) 上二味。
水煎。
入童子小便一合。
日三服。
秋冬加生姜二兩。
按本方藥味雖輕。
功效最着。
凡虛人風熱。
伏氣發溫。
及産後感冒。
靡不随手獲效。
與産後痢後用伏龍肝湯丸不殊。
既可探決死生。
且免招尤取謗。
真危證解圍之良劑也。
加減蔥白香豉湯治三時風熱。
咳嗽咽喉腫痛。
難用葳蕤湯者。
用此代之。
此即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
加葳蕤二錢。
白薇、青木香、桔梗各一錢。
甘草、薄荷各三分。
白蜜三匕。
葳蕤湯(千金)治風溫自汗身重。
及冬溫發熱咳嗽。
葳蕤(錢半)石膏(二錢。
碎)白薇青木香麻黃(去節。
泡)杏仁(去皮尖。
碎) 甘草(炙。
)獨活芎(各一錢) 上九味。
水煎。
日三服。
(一方。
有葛根一錢。
)按千金葳蕤湯乃長沙麻黃升麻湯之變方。
為冬溫咳嗽咽幹痰結。
發熱自利之專藥。
以冬時有非節之暖。
則陽氣不藏。
少陰受病。
故首推葳蕤之潤燥止咳為君。
佐以白薇、青木香苦鹹降洩。
即春時伏氣發溫。
更感于風之證。
亦不出此。
以葳蕤為少陰厥陰二經之向導也。
麻黃為發汗之重藥。
得石膏則有分解寒熱互結之功。
倘病勢較輕。
不妨于中裁去麻黃、石膏、獨活、芎、杏仁等味。
合以蔥白、香豉之類。
未為不可。
如果熱勢紛糾急須開洩者。
麻黃、石膏又所必需。
在用方者臨病之權衡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治傷寒溫病。
一應發汗而不得汗。
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
内餘瘀血。
大便血面黃。
或中脘作痛。
犀角生地黃(酒浸。
另搗)牡丹皮白芍(等分。
) 上四味。
水煎去滓。
入地黃。
再煎數沸。
濾清服。
喜忘如狂。
加大黃、黃芩。
脈大來遲。
腹不滿而自言滿者。
加當歸、肉桂。
吐衄。
加藕汁、扁柏、童便。
豬膚湯(玉函)治少陰經伏熱咽痛。
豬膚(五兩。
光後以湯泡刮下者。
)水煎。
濾去滓。
加白蜜、白粉。
熬香。
和相得。
溫分六服。
黃連阿膠湯(玉函)治熱傷陰血便紅。
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一枚。
生) 上三味。
水煎去滓。
入阿膠烊盡小冷。
入雞子黃攪勻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治誤下痢不止。
脈促喘而汗出。
葛根(半兩。
)黃芩(二錢。
)黃連(三錢)甘草(炙。
二錢) 上四味。
先煮葛根。
次納諸藥。
去滓。
分溫再服。
人中黃散治疙瘩溫。
人中黃(一兩。
)雄黃辰砂(各一錢。
) 為散。
每服二錢。
薄荷、桔梗湯下。
日三夜二服。
導赤瀉心湯治熱傳手少陰。
神昏。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山栀(姜制。
炒黑)滑石(碎)知母犀角甘草(生)人參麥門冬(去心)茯神(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擘)燈心(一握) 水煎熱服。
此湯專治傷寒熱傳手少陰心經之證。
蓋取金匮瀉心湯為主。
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
病在氣而不在血。
故于本方裁去大黃。
易入山栀以清包絡之熱。
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
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
滑石為導赤之向導。
姜、棗為散火之間使。
用犀角者。
即導赤散中之地黃。
用滑石者。
即導赤散中之木通。
雖無導赤散中藥味。
而導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
嘗見時師畏人參助火。
除去不用。
此與驅饑疲而禦大敵何異哉。
桂枝湯(方祖)麻黃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五苓散(方祖)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黃龍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小柴胡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半夏瀉心湯(方祖) 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附子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栀子豉湯(方祖)枳實栀子豉湯(栀子豉湯下) 四逆湯(方祖)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白通湯(四逆湯下)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白虎湯(方祖) 涼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三黃石膏湯(伊芳尹三黃湯下)三黃栀子豉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清熱解毒湯(白虎湯下)人中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保元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幹姜人參半夏丸(理中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附子湯(術附湯下)回陽返本湯(四逆湯下) 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生脈散(方祖) 卷十三·專方 暑門 金匮一物瓜蒂湯治夏暑以水灌汗。
身熱疼痛。
瓜蒂(十四個。
熬锉) 上一味。
水煎。
去滓頓服。
少頃即吐。
不吐探之。
此方之妙。
全在探吐以發越郁遏之陽氣。
則周身汗出表和。
而在内之煩熱。
得苦寒湧洩亦蕩滌無餘。
今人目睹其方而不知用。
醫道之陋若此。
消暑十全散治傷暑。
兼感風邪。
發熱頭痛。
香薷(二錢。
)扁豆(炒捶)濃樸(姜制)陳皮甘草(炙)白術茯苓木瓜藿香蘇葉(各一錢) 水煎。
熱服無時。
取微汗效。
局方香薷飲治傷暑。
腹中不和。
煩渴引飲。
香薷(二
皆随論次第。
是編逐門但隸專方。
其藉古方加減各門可以通用者。
仿佛祖劑之義。
另自為卷于後。
卷十三·專方 中風門 侯氏黑散(金匮)治大風四肢煩重。
心中惡寒不足。
菊花(三兩)白術(一兩)防風(八錢)桔梗(六錢)黃芩(四錢)人參茯苓細辛當歸幹姜芎桂枝牡蛎(熬)礬石(各二錢二分) 上十四味。
杵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
禁一切魚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
熱食即下矣。
冷服自能助藥力。
(外台借此治風癫疾) 大風四肢煩重。
脾土受風水之制。
土氣内結。
不能敷布于四末也。
心中惡寒不足者。
胸中為濁氣填塞。
心火内蘊。
不得發越。
熱極反兼寒化也。
方中用菊花為君。
以解心下之蘊熱。
防、桂、辛、桔以升發腠理。
參、苓、白術以實脾杜風。
芎、歸以潤燥熄火。
牡蛎、礬石以固澀腸胃。
使參、術之性。
留積不散。
助其久功。
幹姜、黃芩一寒一熱。
寒為風之向導。
熱為火之反間也。
用溫酒服者。
令藥性走表以開其痹也。
冷食而禁諸熱物者。
恐礬得熱而下。
不能盡其藥力。
以礬石性得冷即止。
得熱則下也。
郭雍曰。
黑散本為滌除風熱。
方中反用牡蛎、礬石止澀之味。
且令冷食使藥積腹中。
然後熱食。
則風熱痰垢與藥漸次而下也。
風引湯(金匮千金名紫石散)除熱癱痫。
并治大人風引。
小兒驚痫螈。
日數十發。
大黃幹姜龍骨(熬。
各一兩二錢)甘草牡蛎(熬。
各六錢。
)滑石石膏(各一兩八錢。
) 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脂寒水石(如無。
石鹽代之)桂枝(各一兩。
千金作桂心) 上十二味。
杵節。
以韋囊盛之。
取三指撮。
井花水三升煮三沸。
溫服一升。
(巢氏借治腳氣。
郭雍借治火逆。
)風者外司厥陰。
内應肝木。
上隸手經。
下隸足經。
中見少陽相火。
所以風自内發者。
由火熱而生也。
風生必害中土。
土病則四末不用。
聚液成痰。
癱者風木挾痰注于四肢也。
痫者風熱擾其經脈内應于心主也。
前方祛風外散。
此方引風内洩。
故用大黃。
兼甘草、桂枝、滑石、石膏以化風熱。
幹姜以為反諜。
使火無格拒之虞。
石英、寒水以潤血燥。
石脂、龍骨、牡蛎以補塞其空。
絕風火複來之路也。
千金三黃湯(金匮)治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黃芩(各三錢。
八分)獨活(三錢)細辛(一錢五分)黃(六錢) 上五味。
水煎溫服。
一服小汗。
二服大汗。
心熱。
加大黃錢半。
腹滿。
加枳實一枚。
氣逆。
加人參三錢。
悸。
加牡蛎二錢。
渴。
加栝蒌根二錢。
先有寒。
加附子一片。
石頑曰。
此方。
千金雲仲景三黃湯。
治惡寒經日不止。
不欲飲食。
全似内外虛寒之候。
而方中反用黃芩之苦寒。
豈不礙麻黃輩之溫散乎。
既用麻黃。
複用黃。
豈不礙表氣之閉拒乎。
曷知惡寒經日不止。
雖有似乎虛寒。
而實衛虛不能勝邪所緻。
不欲飲食。
亦是風熱内蘊之故。
觀煩熱心亂一語。
病情灼然。
故方中雖以麻黃、獨活、細辛開發腠理于外。
即以黃芩清解風出于内。
更慮衛虛難于作汗。
乃以大劑黃助之。
與黃建中之義不殊。
其用黃之意有二。
一以佐麻黃開發之權。
一以杜虛風複入之路也。
方後複雲。
心熱加大黃。
言服前藥後心中煩熱不除。
知黃芩不能祛之外散。
即以本方加大黃以引之下洩也。
其加枳實。
加人參。
加牡蛎。
加栝蒌等法。
或治旺氣。
或助本元。
各随标本而施。
加附子者。
專佐麻黃之蒸發。
助黃溫經。
殊非陰寒之謂。
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同源異。
詳金匮以千金二字名方。
珍重之也。
千金祖金匮之意而銜其集曰。
備急千金方。
不忘祖述之本也。
千金竹瀝飲子治風痱身無痛。
四肢不收。
志亂不甚者。
用此方。
當先以竹瀝。
(二十分。
) 生葛汁(十分。
)姜汁(一分)和服。
然後用竹瀝飲子。
芎防己附子人參芍藥黃芩甘草桂心(各一分)羚羊角(三分)石膏(六分)杏仁(十四粒)麻黃防風(各分半。
) 上十三味。
水煮減半。
内竹瀝十分。
生葛汁五分。
姜汁半分。
分三服取汗。
間二三日更服一劑。
三服後随病進退增減。
地黃飲子治腎氣不上交于心。
舌喑足痱。
熟地黃(三兩。
)巴戟天(酒浸去骨。
)肉苁蓉(酒浸。
去腐。
切焙。
)山茱萸(去核)石斛附子(炮。
)白茯苓石菖蒲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
)甜肉桂麥門冬(去心。
各一兩。
)五味子(五錢。
) 共為粗末。
每服五錢。
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薄荷七葉。
水煎。
日二服。
服無時。
喻嘉言曰。
方中桂、附、巴戟。
原為驅逐濁陰痰涎而設。
不可執己見而輕去之。
天麻丸治腎髒虛熱生風。
天麻牛膝(二味酒浸。
二日。
焙。
)川萆黑參羌活(各四兩。
)杜仲(酒炒。
七兩。
)附子(炮去皮。
一枚。
)當歸(十兩。
)生地黃(酒浸。
焙。
十六兩。
) 為末。
煉白蜜丸。
侵晨沸湯。
臨卧溫酒。
送七十丸。
方中雖以歸地補養陰血為君。
其妙用全在天麻與牛膝同浸同焙。
俾風痰濁濕鹹從下趨而不敢上逆。
得力又在附子之雄。
引領歸、地直入下焦。
填補其空。
使風邪無複入之慮。
萆、杜仲以祛在裡濕熱。
羌活、黑參以疏在表風熱。
标本合治有法。
斂散各得其宜。
此方具矣。
牛黃清心丸(局方裁定)治國中痰涎壅盛。
昏愦不省。
語言謇澀。
螈不遂。
一切痰氣閉塞證。
牛黃羚羊角(勿經火。
鎊為末。
)茯苓白術(生用。
)桂心當歸甘草(各三錢。
)麝香雄黃(煉。
水飛淨。
各二錢。
)龍腦(錢半。
)人參犀角(各五錢) 上十二味。
各取淨末配勻。
蜜如成劑。
分作五十丸。
金箔為衣。
待幹蠟護。
臨用開化。
沸湯姜湯任下。
(原方尚有防風、黃芩、麥門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阿膠。
大豆黃卷、蒲黃、神曲、白蔹、幹姜、薯蓣、大棗一十六味。
因太冗雜故去之。
) 清心牛黃丸治暴中神昏不語。
痰塞心包。
口角流涎。
煩熱氣急。
一切痰熱閉遏證。
西牛黃(三錢)陳膽南星(一兩)黃連(姜汁浸炒。
五錢。
)當歸甘草(炙。
各三錢五分。
)辰砂(五錢。
水飛。
) 為極細末。
蒸餅和勻。
分作五十丸。
金箔為衣。
候幹蠟護。
臨服剖開。
生姜湯、簿荷湯、人參湯。
量虛實選用調化服。
至寶丹(局方)治諸中卒倒。
痰飲血氣俱閉。
寒熱交錯者。
生烏犀角(鎊。
)朱砂(研。
水飛。
)雄黃(研。
水飛。
)生玳瑁(鎊)琥珀(勿見火研。
各一兩)麝香(研) 龍腦(研。
各一錢)金銀箔(各五十片。
)西牛黃(研。
半兩。
)安息香(以無灰酒飛過。
濾去沙土。
約取淨一兩。
微火熬成膏。
如無。
以蘇合香油代之。
) 上将犀玳為細末。
入餘藥研勻。
将安息膏重湯煮後。
入諸藥和搜成劑。
分作百丸。
蠟護。
臨服剖用。
參湯調化二丸。
卒中山岚瘴氣。
及産後惡血攻心。
童便入姜汁化服。
蘇合香丸(局方裁定)治傳屍。
心腹卒痛。
僵仆不省。
一切氣閉。
屬寒證。
蘇合香(另研。
白色者佳。
)安息香(無灰酒熬。
飛去砂土。
各二兩。
)薰陸香(另研。
) 龍腦(另研。
)丁香麝香(另研。
勿經火。
各一兩。
)青木香白術沉香(另研極細。
)香附(炒。
)烏犀角(鎊屑。
另研極細。
) 上十一味為末。
逐一配勻。
諒加煉白蜜和劑。
分作五十丸。
另以朱砂一兩。
水飛為衣。
蠟護。
臨用剖開。
井花水生姜湯。
溫酒化下一丸。
(原方尚有白檀香、荜茇、诃黎勒三味。
因太澀燥。
故去之。
蘇合香丸取諸。
香以開寒閉。
僅用犀角為寒因寒用之向導。
與至寶丹中用龍腦。
桂心無異。
)李士村曰。
牛黃丸、蘇合香丸。
皆中風門中奪門之将。
而功用迥異。
熱阻關竅。
用牛黃丸開之。
寒阻關竅。
用蘇合香丸開之。
若夫口開手撒。
眼合聲鼾。
自汗遺尿等虛脫證。
急用參、附峻補。
庶或可救。
若用牛黃、蘇合之藥。
入口即斃也。
稀涎散治中風卒倒。
痰涎擁盛者。
脈氣虛微禁用。
豬牙皂角(四條。
去皮弦子。
酥炙。
另為末。
)白礬(一兩。
半生半枯。
為末。
) 每用三字。
溫水灌下。
未蘇。
少頃再用。
一方。
用巴豆六粒。
去皮膜研壓去油。
入礬中熔化。
待礬枯為末。
和牙皂末拌勻。
每用四五分。
吹入鼻中即吐。
濁氣風湧而上。
則清陽失位倒置。
故令暴仆。
以此先治其标。
使咽喉疏通。
能進湯藥便止。
若欲攻盡其痰。
則液無以養筋。
令人攣急筋枯。
此為大戒。
舒筋三聖散治口眼斜。
左急右緩。
血脈受邪者。
當歸肉桂延胡索(等分) 為散。
每服五錢。
水煎去滓。
早暮各一服。
參歸(三聖散)治風中血脈。
左半肢廢。
口目左。
舒筋三聖散去延胡索加人參。
風中血脈。
急需流布營氣。
營行脈中。
便不當泛用風藥。
所謂血行風自滅也。
至于左半肢廢。
氣血不能營運。
延胡耗血。
胡敢輕試。
必藉人參引領當歸、肉桂。
何慮虛風之不散乎。
正舌散治驚痰堵塞竅隧。
肝熱生風。
舌強不正。
蠍尾(去毒。
滾醋泡。
炒。
三錢。
)茯苓(一兩。
姜汁拌曬。
) 為散。
每服二錢。
溫酒調服。
并擦牙龈。
日三度。
面赤。
倍蠍尾加薄荷半兩。
每服四錢。
水煎。
熱服取汗效。
解語湯治中風脾緩。
舌強不語。
半身不遂。
防風天麻(煨切。
姜汁拌焙。
)附子(炮。
各一錢五分。
)棗仁(炒研。
二錢五分。
)羚羊角(鎊。
)觀桂羌活(各八分)甘草(炙。
五分) 水煎。
入竹瀝半杯。
姜汁數匕。
服無時。
脈虛。
加人參。
祛風定志湯治心虛驚悸。
不能言。
防風棗仁(炒研)人參當歸(各一錢)遠志肉(一錢二分)橘紅菖蒲南星(泡)茯苓(各八分)羌活甘草(炙。
各五分。
)生姜(五片。
) 水煎。
服無時。
甄權防風湯(千金)治偏風。
防風芎白芷牛膝狗脊萆白術(各三錢) 羌活葛根附子(外台。
作人參)杏仁(各六錢)薏苡仁石膏桂心(各九錢。
) 麻黃(一兩二錢)生姜(兩半) 上十六味。
水煎。
分三服。
并針風池肩曲池支溝五樞陽陵泉巨虛下廉各一。
凡七穴。
一劑覺好。
更進一劑。
即針一度。
九劑九針即瘥。
灸亦得。
薏苡仁湯治中風濕痹。
關節煩疼不利。
薏苡仁(一兩。
姜湯泡)芍藥(酒洗)當歸(各錢半)麻黃(去節)桂(各八分) 蒼術(去皮。
芝麻拌炒。
一錢。
)甘草(炙。
七分)生姜(七片) 水煎。
服無時。
若自汗。
加石膏。
煩熱疼痛。
加酒黃柏。
厥冷拘急。
加熟附子。
升麻胃風湯治胃風能食。
手足麻瞀。
目面腫。
升麻當歸白芷葛根(各六分)蒼術(制。
八分)麻黃(去節。
)本羌活草豆蔻(研)蔓荊(子。
研。
各四分)柴胡黃柏(姜制。
各三分)甘草(炙。
五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 水煎。
食遠服。
按風入胃府。
大便清血四射。
用人參胃風湯之桂、芍祛之内散。
風入胃經。
面目動。
面腫者。
用升麻胃風湯之升、葛、麻黃輩祛之外散。
不可不辨。
犀角升麻湯治風熱頭面腫痛。
頰上如糊。
咽喉不利。
犀角(鎊。
三錢)升麻(一錢五分)防風羌活(各一錢二分)白芷黃芩白附子(各六分。
)甘草(炙。
四分。
) 水煎。
食遠溫服。
烏藥順氣散(局方)治暴中風氣攻注。
遍身麻痹。
語言謇澀。
口眼斜。
喉中氣塞。
有痰聲者。
麻黃(去根節。
泡)橘皮烏藥(各三兩)僵蠶(炒)川芎枳殼甘草(炙。
) 白芷桔梗(各一兩)幹姜(炮。
五錢) 上十味為散。
每服半兩。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熱服。
吳鶴臬曰。
此治标之劑。
初病邪氣實者宜之。
解風散治風成為寒熱。
頭目昏眩。
支體疼痛。
手足麻痹。
上膈壅滞。
人參(二兩半)麻黃(去節。
一兩半)芎獨活細辛甘草(炙。
各一兩)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入生姜五片。
薄荷七葉。
水煎服。
按此本千金三黃湯去、芩加參、芎、甘草。
彼主杜風清熱。
此主解散虛風。
同源異。
今人但知人參為補虛之藥。
不知人參有祛邪蕩實之功。
此證因虛風久襲。
若獨用麻黃。
無人參助其胃氣。
必不能克效也。
古今錄驗續命湯(方祖)近效白術附子湯(術附湯下)千金八風續命湯(續命湯下)千金獨活湯(桂枝湯下)三生飲(星香湯下) 四物湯(方祖)四君子湯(方祖)二陳湯(方祖)小續命湯(續命湯下)三化湯(小承氣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大秦艽湯(四物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大建中湯(保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 大省風湯(星香湯下)八味順氣散(四君子湯下)千金附子散(麻黃湯下)省風湯(星香湯下)秦艽升麻湯(升麻湯下) 滌痰湯(二陳湯下)涼膈散(方祖)星香湯(方祖)導痰湯(二陳湯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麻黃附子湯(麻黃湯下)倉公當歸湯(麻黃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千金排風散(續命湯下)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小柴胡湯(方祖)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 卷十三·專方 傷寒門 香蘇散(局方)治感冒四時不正之氣。
香附(姜汁浸。
勿炒)紫蘇莖葉(各二兩)橘皮(一兩)甘草(炙。
五錢) 為散。
每服半兩。
加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
去滓熱服。
暖覆取微汗。
日三夜一服。
以得汗身涼為度。
芎蘇散治三時感冒。
偏于血分者。
半夏茯苓橘皮葛根柴胡紫蘇川芎枳殼桔梗(等分。
)甘草(炙。
減半) 為散。
每服半兩。
加姜、棗煎服。
取微汗效。
本方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
名參蘇飲。
治虛人感冒。
偏于氣分者。
十神湯(局方)治感冒頭痛。
麻黃(去節。
泡)葛根紫蘇香附橘皮芍藥川芎(各一錢) 白芷升麻甘草(炙。
各五分)生姜(五片。
)蔥白(四莖) 水煎。
去滓熱服。
取微汗。
大陷胸丸(玉函)治結胸項強。
如柔痙狀。
下之則和。
大黃(八兩)葶苈(半升。
熬。
)芒硝(半升)杏仁(半升。
去皮尖。
熬) 上四味。
搗篩二味。
納杏仁、芒硝。
合研如脂和散。
取如彈丸一枚。
别搗甘遂末一錢匕。
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溫頓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
更服。
取下為效。
禁如藥法。
大陷胸湯(玉函)治結胸熱實。
脈沉而緊。
心下痛。
按之石硬。
大黃(二兩)芒硝(三合)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黃。
取二升。
去滓。
納芒硝。
煮一兩沸。
納甘遂末。
溫服一升。
得快利。
止後服。
小陷胸湯(玉函)治小結胸。
正在心下。
按之則痛。
脈浮滑者。
黃連(三錢)半夏(三合。
洗)栝蒌實(一枚。
) 上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蒌取三升。
去滓。
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溫三服。
蔥白香豉湯(千金)治時疫傷寒。
三日以内。
頭痛如破。
及溫病初起煩熱。
蔥白(連須。
一握)香豉(三合) 上二味。
水煎。
入童子小便一合。
日三服。
秋冬加生姜二兩。
按本方藥味雖輕。
功效最着。
凡虛人風熱。
伏氣發溫。
及産後感冒。
靡不随手獲效。
與産後痢後用伏龍肝湯丸不殊。
既可探決死生。
且免招尤取謗。
真危證解圍之良劑也。
加減蔥白香豉湯治三時風熱。
咳嗽咽喉腫痛。
難用葳蕤湯者。
用此代之。
此即蔥白香豉湯蔥白減半。
加葳蕤二錢。
白薇、青木香、桔梗各一錢。
甘草、薄荷各三分。
白蜜三匕。
葳蕤湯(千金)治風溫自汗身重。
及冬溫發熱咳嗽。
葳蕤(錢半)石膏(二錢。
碎)白薇青木香麻黃(去節。
泡)杏仁(去皮尖。
碎) 甘草(炙。
)獨活芎(各一錢) 上九味。
水煎。
日三服。
(一方。
有葛根一錢。
)按千金葳蕤湯乃長沙麻黃升麻湯之變方。
為冬溫咳嗽咽幹痰結。
發熱自利之專藥。
以冬時有非節之暖。
則陽氣不藏。
少陰受病。
故首推葳蕤之潤燥止咳為君。
佐以白薇、青木香苦鹹降洩。
即春時伏氣發溫。
更感于風之證。
亦不出此。
以葳蕤為少陰厥陰二經之向導也。
麻黃為發汗之重藥。
得石膏則有分解寒熱互結之功。
倘病勢較輕。
不妨于中裁去麻黃、石膏、獨活、芎、杏仁等味。
合以蔥白、香豉之類。
未為不可。
如果熱勢紛糾急須開洩者。
麻黃、石膏又所必需。
在用方者臨病之權衡耳。
犀角地黃湯(千金)治傷寒溫病。
一應發汗而不得汗。
内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
内餘瘀血。
大便血面黃。
或中脘作痛。
犀角生地黃(酒浸。
另搗)牡丹皮白芍(等分。
) 上四味。
水煎去滓。
入地黃。
再煎數沸。
濾清服。
喜忘如狂。
加大黃、黃芩。
脈大來遲。
腹不滿而自言滿者。
加當歸、肉桂。
吐衄。
加藕汁、扁柏、童便。
豬膚湯(玉函)治少陰經伏熱咽痛。
豬膚(五兩。
光後以湯泡刮下者。
)水煎。
濾去滓。
加白蜜、白粉。
熬香。
和相得。
溫分六服。
黃連阿膠湯(玉函)治熱傷陰血便紅。
黃連(二錢五分)黃芩(一錢。
)芍藥(二錢)阿膠(三錢)雞子黃(一枚。
生) 上三味。
水煎去滓。
入阿膠烊盡小冷。
入雞子黃攪勻服。
葛根黃芩黃連湯(玉函)治誤下痢不止。
脈促喘而汗出。
葛根(半兩。
)黃芩(二錢。
)黃連(三錢)甘草(炙。
二錢) 上四味。
先煮葛根。
次納諸藥。
去滓。
分溫再服。
人中黃散治疙瘩溫。
人中黃(一兩。
)雄黃辰砂(各一錢。
) 為散。
每服二錢。
薄荷、桔梗湯下。
日三夜二服。
導赤瀉心湯治熱傳手少陰。
神昏。
黃連(酒洗)黃芩(酒洗)山栀(姜制。
炒黑)滑石(碎)知母犀角甘草(生)人參麥門冬(去心)茯神(各一錢)生姜(三片)大棗(三枚。
擘)燈心(一握) 水煎熱服。
此湯專治傷寒熱傳手少陰心經之證。
蓋取金匮瀉心湯為主。
以其熱在上而不在下。
病在氣而不在血。
故于本方裁去大黃。
易入山栀以清包絡之熱。
知母、犀角以解肺胃之煩。
人參、麥冬、甘草、茯神以安君主之神。
滑石為導赤之向導。
姜、棗為散火之間使。
用犀角者。
即導赤散中之地黃。
用滑石者。
即導赤散中之木通。
雖無導赤散中藥味。
而導赤散之功效備其中矣。
嘗見時師畏人參助火。
除去不用。
此與驅饑疲而禦大敵何異哉。
桂枝湯(方祖)麻黃湯(方祖)大青龍湯(麻黃湯下)五苓散(方祖)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 黃龍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
)小柴胡湯(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半夏瀉心湯(方祖) 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附子瀉心湯(伊芳尹三黃湯下)栀子豉湯(方祖)枳實栀子豉湯(栀子豉湯下) 四逆湯(方祖)當歸四逆湯(桂枝湯下)白通湯(四逆湯下)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越婢湯(麻黃湯下)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湯下)黃芩湯(桂枝湯下)白虎湯(方祖) 涼膈散(方祖)雙解散(涼膈散下)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三黃石膏湯(伊芳尹三黃湯下)三黃栀子豉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清熱解毒湯(白虎湯下)人中黃丸(伊芳尹三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逆加人參湯(四逆湯下)保元湯(方祖) 異功散(四君子湯下)幹姜人參半夏丸(理中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附子湯(術附湯下)回陽返本湯(四逆湯下) 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生脈散(方祖) 卷十三·專方 暑門 金匮一物瓜蒂湯治夏暑以水灌汗。
身熱疼痛。
瓜蒂(十四個。
熬锉) 上一味。
水煎。
去滓頓服。
少頃即吐。
不吐探之。
此方之妙。
全在探吐以發越郁遏之陽氣。
則周身汗出表和。
而在内之煩熱。
得苦寒湧洩亦蕩滌無餘。
今人目睹其方而不知用。
醫道之陋若此。
消暑十全散治傷暑。
兼感風邪。
發熱頭痛。
香薷(二錢。
)扁豆(炒捶)濃樸(姜制)陳皮甘草(炙)白術茯苓木瓜藿香蘇葉(各一錢) 水煎。
熱服無時。
取微汗效。
局方香薷飲治傷暑。
腹中不和。
煩渴引飲。
香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