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内必發癢。
急宜化毒湯去升麻加芎、歸、白芷、連翹、忍冬。
勿令抓破。
如破處鮮血淋漓。
則氣血流通。
外用陳年屋茅研細摻之。
或以松花掩之。
若因發癢而擦破清水無血。
必無生理。
破後随灌随幹。
痂色青白。
堆垛如雞矢者。
終必切牙寒顫。
發渴作喘。
二十日外必危。
但抓破處如剝光魚皮湯火泡者不治。
若八九朝灌漿之時。
身發壯熱。
渴欲飲水者。
此瘡多毒盛。
表裡氣血俱虛之故。
加味四聖散去木香加歸、芍。
亦有漿半足而熱甚。
煩渴引飲不已。
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
大劑保元湯合生脈散頻進。
漿滿而渴自止也。
若壯熱頰渴。
舌幹唇裂。
痘色幹紫者。
血熱毒盛。
或重裘暖炕所緻。
不可誤與前藥。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芩、連。
若行漿時。
感冒風寒痰喘者難治。
略與疏散。
不效者死。
痘漿充而腹滿洩瀉。
此停食所緻。
保和丸消導之。
若灌漿時痛不止者。
氣滞也。
保元湯加山楂、木香以行其滞。
則痛自止。
有塌癢不止者。
此血熱也。
四聖散加生地黃、幹首烏以涼其血。
其癢自止。
若漿足而癢不妨。
若灌漿之時。
十朝之外。
身體倦怠。
煩悶嗜卧。
口有氣息。
此必胃中蘊熱。
喉舌生瘡之故。
急用黃連解毒湯。
或消毒飲加防風。
遲則瘡雖收靥脫痂。
延至二十日外。
牙龈蟲蝕出血而成牙宣。
呼吸息出而成息露。
或為走馬硼砂狐惑齒落唇爛。
為不治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收靥 痘瘡至八九朝至十一二朝。
灌漿滿足。
膿汁漸幹。
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
收至項下額上。
遍身手足一齊俱收。
痂濃色黑。
漸漸脫落。
飲食便溺如常為吉。
若額上先收者。
孤陽不生。
腳上先收者。
獨陰不長。
為大逆兆。
若漿不稠濃。
頂未滿足。
面腫忽退。
目閉忽開。
瘡腳放潤。
色白幹皺。
痂薄如紙。
此津液枯竭。
血少毒存。
急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牛蒡、荊芥、連翹救之。
今人每見此證。
認作結痂無事。
緻成不救者多矣。
或有将靥之時。
熱不止而脈滑數者。
痘未盡也。
托裡快斑湯發之。
服後複出贈痘。
其熱自除。
有将靥時。
痘内複出贈痘者吉。
若漿足難靥。
色轉黑者兇。
亦有能食神清者可治。
有收靥時。
咳嗽咽喉不利者。
此肺胃餘火不清也。
桔梗湯加牛蒡、連翹、黑參。
痘漿清而忽然幹黑。
謂之倒靥。
若漿足而次第收靥。
痂濃色蒼。
忽然喘急腹脹者。
此傷食所緻。
保和丸消導之。
若收靥如期而身熱喘逆者。
此客冒風寒也。
當随輕重以汗之。
其或當靥之時。
身熱悶亂不甯。
哽氣腹脹洩瀉寒顫切牙。
急用錢氏異功散加木香、當歸。
助其收靥。
若目開腫退。
色白不收。
反腹脹燥渴。
悶亂哽氣者。
此必曾經洩瀉。
或過用涼藥。
脾胃虧損所緻。
陳氏木香散。
否則倒靥而危矣。
薛氏雲。
若手足并冷。
屬脾胃虛寒。
陳氏異功散。
手足微冷。
屬脾胃虛弱。
錢氏異功散加木香。
若手足熱。
大便秘。
作渴引飲。
屬脾胃實熱。
四順清涼飲。
救其陰以抑其陽。
又有當靥之時。
潰爛淋漓者。
毒當發而發散遲。
則毒蓄肌肉。
未當發散而發散早。
則毒邪暴出。
肌肉虧損。
熏灼腐爛。
甚至内氣并虛。
滑洩自利。
悶亂呻吟而死。
急用陳氏木香散。
或錢氏白術散治裡。
豆蔻丸以止瀉。
外以白螺散。
或牆上敗草為末摻之。
或用黃牛糞燒存性。
入麝少許摻之。
或蠶繭燒灰。
加枯礬少許摻之。
或用荞麥面、豬膽調塗爛處。
并用荞麥面襯身下以收其毒。
夏月盛暑。
用芒硝、豬膽汁調塗。
若手臂臀胯之間。
久着床席。
展擦破損。
急難成痂。
或破爛成片。
焦幹黧黑。
如火燒湯潑。
亦難治也。
又或當靥之時。
發熱惡寒。
身疼面青。
瘡不收靥者。
此必風寒侵襲。
故發身疼。
桂枝湯加荊、防、淡豉。
虛則參蘇飲。
如或夏月居處過熱。
熱與毒相凝而痛。
益元散加枳、橘、連翹、白芍。
痛去熱退。
瘡自靥矣。
倘痘疔失于挑拔。
收靥時作痛。
急宜挑治以洩其毒。
又或頂破膿出。
結聚如碎松香者。
此因多用溫補之藥。
邪氣得補。
反傷正氣。
急磨生犀水飲之。
及益元散利小便。
當歸丸導大便。
自然收靥。
亦有漿雖灌而未得滿足。
不能收靥者。
犀角消毒飲解散其毒。
方得收靥。
又有曾用涼解之藥及飲冷水。
緻腹中滑洩。
氣短體倦而不靥者。
以胃苓湯和胃安脾。
亦能收靥。
其或瘡頭有孔。
膿水流出。
或清水無膿。
卒然自破。
水出幹黑。
是名漏瘡。
不治。
又有遲延日久。
潰爛淋漓。
皮脫腥臭。
若先曾成膿而後潰爛。
能飲食。
無他證者。
當和脾胃。
避風寒。
多用幹黃土末摻之。
自能平複。
若先未成膿而潰爛者。
不治。
又有先因皮薄破損。
多用補藥。
重複灌漿而發熱不靥者。
此正氣得補。
驅邪為膿。
然正氣終為邪克。
不能逼邪成痂。
十全大補湯。
又有雖重灌漿。
膿血浸淫面目。
加味消毒飲。
更加犀角多服。
若元氣本實可愈。
如或膿血不止。
變成疳蝕難治也。
又有結痂幹濃。
忽然戰栗。
幹哕煩渴者。
此正氣将複。
不能禁持之故。
生脈散。
又遍身俱收。
惟頭與足不收者。
此氣血不調。
四物湯去地黃加升麻、牛膝、牛蒡、紅花、荊芥。
陳文宿雲。
痘瘡收靥之後。
渾身壯熱。
經日不除。
别無他證。
柴胡、麥冬、人參、甘草、黑參、膽草主之。
翁仲仁雲。
痘瘡灌漿已滿。
熱毒已解。
至收靥時。
有數日不焦者。
隻看痘色如初。
此亦無妨。
乃表虛不能收斂之故。
八珍湯加木通、牛蒡。
補脾利水。
痘自靥矣。
朱濟川曰。
表虛則易出而難靥。
表實則難出而易靥。
于此可見其表裡虛實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脫痂 痘瘡灌漿滿足。
幹靥結痂。
數日之間脫盡。
疤色紅潤如桃花色者為吉。
若痂濃色蒼。
當落不落。
乃火盛之故。
宜清餘熱。
或有半月二旬。
痂皮粘着不脫。
此名丁疤。
或脫去痂薄。
疤痕凹陷。
幹枯色白。
或潮熱發癢者。
皆表虛無力收斂。
發表太過所緻。
人參固肌湯。
痂半粘半脫。
疤色紅紫。
腫癢痛。
重複作膿者。
此名翻疤。
為風熱餘毒。
急宜涼血。
犀角地黃湯。
若發癢剝去痂皮。
或出血。
或無血。
仍複灌漿如瘡疥者。
此血熱氣虛。
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紅花、紫草、牛蒡子。
不愈。
名疳蝕瘡。
出血不收者。
名陽瘡。
俱危。
痂落不光。
淡白全無血色。
疤平不滿者。
名蓑衣痘。
元氣虛寒之故。
當大補脾胃。
補中益氣湯加桂。
若痂不落。
反見昏沉不省人事者。
此脾胃虛也。
歸脾湯。
若抓破被風侵襲作痛。
屢愈屢破。
為血風瘡。
雖多用養血消毒之劑。
亦難速效。
若結痂幹燥。
深入肌肉不落。
即以真酥或蜜水潤之。
遲延日久。
則成瘢痕矣。
脫後疤痕凸起。
紫赤作痛者。
餘毒不解也。
解毒防風湯。
瘢下濕者。
密陀僧、滑石、白芷為散。
幹則蜜水調敷。
濕則幹摻。
須避風日。
可免瘢痕也。
痘收靥幹黑。
粘着皮肉不脫。
而身熱煩渴。
夜卧不甯者。
熱毒不化也。
犀角地黃湯加連翹、牛蒡。
若妄言谵語。
四物湯合生脈散加棗仁。
若痂薄如麸。
昏睡少食者。
此脾胃虛也。
大劑保元湯補中益氣。
并加穿山甲。
預防發癰之患。
有收靥後。
身熱咳嗽。
聲啞吐痰而衄者。
此毒火乘金。
越出上竅也。
犀角地黃湯加芩、連、門冬、牛蒡子。
有脫痂後自汗不止。
疤痕色淡而手足清者。
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若身熱手足自汗不止而疤痕紫赤者。
胃中餘熱傍達四末也。
犀角地黃湯。
夏暑。
人參白虎湯。
脫痂後能食便秘。
身熱口渴者。
此胃中積熱上蒸。
須防口疳齒之患。
清胃散。
有脫痂後午後潮熱臉赤。
煩悶錯語昏沉者。
此火從虛發也。
保元湯加歸、芍。
有收靥後複發斑疹紫色者。
此餘毒熾盛也。
犀角地黃湯加荊、防、連翹、牛蒡、人中黃。
若服藥後反加溏瀉。
或喘脹者不治。
凡痘疤色白。
急當調補中氣為主。
若服藥而漸紅活為吉。
色不轉者危。
雖二三年後。
多患瀉痢而死。
若妄投攻伐。
禍在反掌。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陷伏 發生聚散而彰于外者。
陽之德也。
灌溉滋潤而守于内者。
陰之德也。
陰不足則陽不長。
而枯萎之變出焉。
陽不足則陰不生。
而陷伏之變出焉。
痘瘡正當長發灌漿之時。
平塌不起。
謂之伏。
出而複沒。
謂之陷。
有紫黑白三者不同。
虛實寒熱之異。
今人乃謂變黑歸腎。
欲用錢氏宣風散、百祥丸下之。
不知牽牛、大戟。
峻利之藥。
有傷元氣。
非質堅便實者。
不可輕用。
大抵血熱之證。
初必深紅。
失于解散。
必變紫變黑。
甚至幹焦。
自然之理。
治者當于幹紅之時。
急用解毒涼血。
頂雖平陷。
斷不可以氣虛例治。
而用參、補劑。
則氣盛而血愈涸矣。
丹溪曰。
瘡幹宜退火。
隻用輕劑。
荊、防、牛蒡之類。
若其人能食便秘溺赤者。
當用解毒防風湯發散其毒。
有黑疔。
挑出惡血。
内服犀角消毒飲。
外以珍珠散塗之。
觸犯寒邪。
肌表固閉。
毒瓦斯伏而不發。
緻黑陷者。
神應奪命丹發之。
熱毒内攻。
神昏悶亂。
寒戰切牙而黑陷者。
神授散救之。
便秘氣實。
四順清涼飲。
小便不利。
導赤散。
減食氣弱。
加味四聖散。
兼扶脾以勝腎水自愈。
閻孝忠不達錢氏本意。
妄言黑陷為寒。
及雲斑瘡終始不可服涼瀉之藥。
後人因之。
反緻熱甚黑陷而死者多矣。
觀斑瘡之陷者。
無不腹滿喘急。
小便赤澀不通。
豈非熱極所緻耶。
間有胃氣虛寒而陷伏不起。
則用至寶丹。
毒邪傷胃。
無價散。
毒邪竄入腎經。
人牙散。
毒邪伏于心腎。
珍珠人牙散。
但人牙發痘最猛。
用之不當。
則有痘頂迸裂之虞。
不可不慎。
若因虛熱毒盛而陷。
急用桑蟲漿、地龍酒、雞冠血等方選用。
蓋氣虛白陷。
用桑蟲。
血熱黑陷。
用地龍。
瘡幹紫陷。
用雞冠血。
不可混也。
朱濟川曰。
毒壅心肺二經。
用雞冠血以發之。
毒壅脾經。
用桑蟲漿以酵之。
毒壅肝經。
用紫草茸以松之。
毒壅腎經。
用人牙散以攻之。
毒滞經絡。
用穿山甲以透之。
葉子蕃雲。
毒壅于肺。
則用桑蟲。
毒壅于肝。
則用雞冠血。
毒壅脾胃。
則用地龍。
毒壅心腎。
無藥可治。
惟寒閉毒邪于腎。
則用人牙。
與濟川稍異。
古方牛李膏、宣風散、棗變百祥丸、獨聖散、周天散。
皆治毒盛黑陷之藥。
鹹可取用。
如外觸穢氣。
當用胡荽酒噴其衣被。
并燒紅棗、乳香辟之。
若瘙癢者。
茵陳蒿為末。
棗膏和。
曬幹燒煙熏之。
在大江以北。
則用水楊湯浴之。
凡見灰白陷者。
此必不能食乳。
或先因吐瀉。
脾胃虛弱。
毒匿不起。
而變虛寒白陷者。
白花蛇散最捷。
蓋氣虛則為癢為陷。
血熱則為痛為燥。
痘色白者。
必至于灰慘。
灰慘者。
必至于癢塌。
此皆氣虛而不能起脹。
血虛而不能華色也。
參内托散加歸、芍。
使血活氣行。
白者可變為紅矣。
若虛寒甚者。
陳氏異功散加養血藥救之。
若單行補氣。
則氣燥血虛。
必緻發癢抓破灰慘倒塌。
為不治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倒 痘瘡能根據期灌漿結痂如螺靥為吉。
若膿未滿足。
忽然幹靥。
或膿成之後。
不痂破爛。
或收靥之時。
洩瀉膿血。
或空泡幹枯。
或發熱昏愦。
或切牙寒戰。
或手足并冷。
飲沸湯而不知熱。
是名倒。
由中氣不足。
毒從内入之故。
宜參内托散、補中益氣湯、保元湯選用。
使破者重複灌漿。
無處更出贈痘。
則正氣得補。
複祛出毒邪也。
若服補藥不出贈痘。
破處不複腫灌。
更下膿血者不治。
若将靥之時忽然黑。
或漿未充而忽然收靥。
或漿雖充而一齊結幹紫。
此氣虛血熱。
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
犀角地黃湯加紫草茸。
或四聖散加人參、當歸。
然其形證。
又當推辨。
如身痛四肢微厥。
瘡色青紫者。
此則外感寒邪。
腠理閉拒而倒。
人參敗毒散。
并用胡荽酒噴之。
忽然倒而心神不甯者。
豬尾膏。
若心煩狂躁。
谵語便秘。
口渴飲水能食者。
此則外觸穢氣而倒。
内服奪命丹。
外燒熏穢散辟之。
屍氣所觸而。
辟穢香解之。
有漿未滿足。
忽然目眶深陷。
乃氣脫倒陷。
若作昏沉痰喘者死。
丹溪雲。
痘瘡倒。
因真陽虛而毒瓦斯不能出者。
保元湯加紫草之類。
若将成就之際。
卻淡色者屬血虛。
芎、歸之類。
或加紅花、紫草。
屬熱。
升麻、芩、連、桔梗之類。
甚者用犀角。
薛氏雲。
若熱毒方出。
忽被風寒閉塞肌竅。
血脈不行。
身體作痛。
或四肢微厥。
斑點不長。
或變青紫黑色者。
此為倒。
若胃氣虛弱。
不能補接營衛。
出而複沒者。
謂之陷伏。
誤用解毒之藥。
必緻陷塌。
若喜熱飲食。
手足并冷者。
乃脾胃虛弱之證。
宜用辛熱之劑補之。
喜冷凍飲料食。
手足并熱。
乃陽氣壯熱之證。
宜用苦寒之劑瀉之。
外感風寒者溫散之。
毒瓦斯入腹者分利之。
陽氣虛者溫補之。
外寒觸犯者熏解之陳文宿用異功散。
以預保脾胃于未敗之先。
實發前人之未發。
開萬世之蒙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夾斑 痘瘡夾斑疹而發。
是髒腑熱毒交盛。
故一齊湧出。
予嘗洗心體會痘證。
但有夾麻。
而夾斑之說未果。
斑乃傷寒之熱毒内蘊而發。
安有與痘齊出之理。
即前見點例中所言。
皮肉鮮紅成片者為夾斑。
實麻疹也。
細如芥子者為夾疹。
則瘾疹也。
然斑則多見于胸腹肢體。
頭面絕少。
于此可以明辨。
而舉世通謂夾斑。
若一齊衆楚。
大不合時矣。
觀先輩治例。
首推升麻葛根湯。
先散表邪。
俟斑退痘起。
然後随證施治。
遍考方書。
無不皆然。
張涵高曰。
斑痘齊出。
方書俱言先撤斑熱。
往往痘随斑陷。
惟發其痘。
則熱聚于痘。
痘起其斑自退。
兩說似乎相左。
其實并行不悖。
當知斑痘齊發。
總由熱毒勢盛。
絕無挾虛之候。
得其旨。
則撤斑無非清涼化毒。
起痘亦無非清涼化毒。
化斑湯一方随證加增。
允為斑痘夾出之金。
如斑色紫赤。
加大劑石膏以化之。
大便秘結。
稍加大黃以利之。
設不知此。
而誤認真斑。
專事寒涼。
則痘随斑陷。
若不化斑。
專力升發。
則斑随痘起。
叢雜不分頭粒。
兩難分解也。
黃五芝雲。
風寒夾斑。
當先表散。
則痘自起。
大便秘者。
宜速下之。
大便利者。
涼血透肌解毒為主。
次言先痘後麻者輕。
麻出以分痘之勢也。
先麻後痘者重。
麻發于肺。
表氣先虛。
失其起灌之力也。
麻痘齊出者險。
兩毒并發。
但看麻之形色。
痘之稀密。
斟酌而為處治。
若斑見紫黑。
痘見漿清。
證見喘急。
皆不可治。
大抵斑痘齊發。
總由熱毒勢盛。
不可誤用參、。
若元氣本虛。
痘色淡白。
小劑保元亦不禁也。
如六七日内。
熱毒未盡。
而誤與之。
必身複壯熱。
痰喘不食而死。
否則癰毒口疳目疾之害。
所不免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闆黃 痘瘡根窠薄劣。
漿汁闆滞不活。
而枯黃色晦者曰闆黃。
若方廣天庭闆黃而餘者潤活。
癰毒必結于腦項。
若腮臉闆黃而四肢潤美。
癰毒必發于肩阜。
若肚腹闆黃。
癰毒必發于曲池三裡。
若背脊闆黃。
癰毒必結于兩軸尻骨。
如遍身闆黃。
頸項前後闆黃。
頭面闆黃。
眼眶唇上闆黃。
兩脅莖囊闆黃。
皆死證也。
愚按闆黃皆由胃熱能食。
食滞蘊積于中。
胃氣不得宣通而緻。
非痘之根氣本然也。
治者能達斯意。
急與苦寒消導。
大便秘者當微利之。
熱滞去而内外宣通。
烏有癰毒之患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赤 聞人規雲。
痘瘡赤。
大便不通。
小便如血。
或結癰毒。
身痘破裂出血。
乃内火熾盛失于解利。
急用犀角地黃、小柴胡加生地黃、及四順飲之類。
薛氏雲。
若心脾熱甚。
犀角地黃湯。
心肝熱甚。
小柴胡加生地黃。
若大便不通。
先用四順飲。
次用犀角地黃湯。
若色赤痛。
二便不通。
急用活命飲加硝、黃。
若色赤痛。
惡寒發熱。
活命飲加麻黃。
若因乳母怒火。
加味逍遙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斑爛 聞人規雲。
痘瘡斑爛之證。
因當發散而不發散。
則毒瓦斯閉塞。
以緻喘促悶亂。
不當發散而誤發散。
則毒随陽氣暴出于外。
遍身皮肉潰爛。
治宜調脾胃。
進飲食。
大便調和。
脾胃健旺。
毒瓦斯自解。
而無目赤咽痛吐衄等證。
若發表過甚。
大便自利。
急用理中丸。
豆蔻丸以救其裡。
亦有痘瘡如蚊所齧。
面色黑。
乃危證也。
若小便秘結煩躁。
導赤散加山栀、犀角、赤芍。
自利不食者。
不可用。
蓋毒發于表而妄汗之。
腠理開洩。
營衛益虛。
轉增斑爛。
由是風邪乘虛變證者有之。
若毒蘊于裡而妄下之。
則内氣益虛。
毒不能出。
而反入焉。
由是土不勝水。
變黑歸腎。
身體振寒。
兩耳尻冷。
眼合腹脹。
其瘡黑陷。
十無一生。
醫者審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飲食 痘瘡既出。
全藉脾胃安和。
進納飲食。
則易漿易靥。
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後。
飲食不減。
二便如常。
雖不起發不紅綻。
或陷塌。
用藥得宜。
可保無虞。
若乳食減少。
兼之洩瀉。
則元氣日衰。
雖無前證。
日後必至有變。
藥亦難效。
豈能保其無事哉。
若胸前稠密。
毒瓦斯傷脾減食者。
消毒飲加黃芩、山楂、紫草、人參。
有傷食腹脹不食者。
枳術丸。
有痘出太多。
中氣暴虛不食者。
四君子加糯米。
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
身無熱者。
調補脾胃為主。
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
此毒盛于裡。
猶為可治。
至六七日後。
反不能食。
則變證百出。
縱藥何益。
有禀受壯實而發于五歲之外者。
又不可一例而論也。
又有痘起之後。
能食易饑者。
此胃大熱。
不久而變生焉。
大便秘者。
四順飲加連翹、牛蒡微利之。
不秘者。
芍藥湯加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
又有饑欲食而不能者。
必喉舌有痘。
難于吞嚼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吐瀉 凡痘疹發熱。
有嘔吐者。
有洩瀉者。
有吐利兼作者。
有幹嘔而哕者。
有不食者。
皆毒火所緻。
不可驟止。
吐利中有疏通之義。
治宜平和疏透。
引毒達表。
則吐瀉自止。
如不止。
兼調脾胃。
如幹嘔而哕。
為胃虛火逆最危之兆。
宜橘皮茱連散。
以安胃氣清火毒。
有不嗜食者。
此脾受熱毒。
當升提發散。
俾毒得外出。
飲食自進。
若誤認嘔吐洩瀉不食為裡寒而用丁、桂、姜、附。
轉增煩劇也。
誤認嘔吐洩瀉不食為裡虛而用參、、苓、術。
反增壅遏也。
此專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
若漿正行時而吐利不食者。
乃脾胃虛弱。
多有内虛倒喘脹之患。
凡長發起頂灌漿時。
洩瀉俱為險候。
急用白術、茯苓以滲洩健脾。
人參、黃以助元托裡。
诃子肉果以止瀉。
佐以升提之藥。
使無壅遏之患。
若不升發。
難免倒之虞。
如見心煩幹嘔而哕。
此髒敗毒攻。
最為兇候。
二陳加黃連、木通、燈心、竹葉。
夏月。
四苓散以利小便。
利而不通者危。
至如洩瀉而手足熱面赤者。
熱也。
弱者。
白術散加竹葉、陳皮。
強者。
瀉黃散。
若下午瀉甚。
上午瀉稀。
此傷食。
平胃散加山楂、麥芽。
厥冷。
加幹姜。
或益黃散補之。
瀉利而嘔逆厥冷。
理中湯加木香。
上午瀉甚。
下午不瀉者。
脾虛也。
朝用白術散。
夕用豆蔻丸。
瀉出腥臭穢滞者。
腸胃熱也。
葛根黃芩黃連湯。
瀉而失氣者。
氣下洩也。
白術散加升麻、防風提之。
若受寒邪。
或食冷物。
而洩瀉清冷。
痘色灰白頂陷。
或手足厥而寒顫切牙者。
陳氏木香散、異功散。
瘡雖正而吐瀉。
或下血。
俱為逆候。
若但吐不瀉。
無痰。
益黃散。
有痰。
二陳湯。
吐而身熱煩渴。
腹滿氣促。
大小便澀而赤者。
當利小便。
若先吐而後出痘。
足蜷不伸。
聲啞熱蒸者。
雖有清漿不治。
陳文宿雲。
痘瘡瀉水谷。
或白色。
或淡黃者。
陳氏木香散送豆蔻丸。
不愈。
異功散救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腹痛 痘瘡腹痛者。
皆毒郁三陰。
如腹痛面青手足冷。
此脾胃虛寒。
理中湯、益黃散選用。
若腹痛痞滿氣滞。
手足厥逆。
而大便不通者。
此毒壅不透也。
桂枝大黃湯。
合表裡而開洩之。
若腹痛面赤作渴手足熱。
此脾胃實熱。
消毒飲加山楂、枳殼、黃芩、木通。
若氣粗身發顫動而痛。
口臭唇舌白胎者。
此毒攻髒腑。
腸胃内潰。
不治。
樓全善雲。
腹痛多是熱毒為患。
當臨證消息之。
薛氏雲。
若痘未出而發熱煩躁。
作渴飲冷。
大便堅實而痛。
此熱毒壅滞也。
急調元明粉通利之。
若痘不出而煩熱。
渴不能飲冷。
大便不實。
此元氣虛也。
白術散溫補之。
若嗳腐吞酸。
大便穢臭。
乳食停滞也。
保和丸消導之。
凡腹痛作渴飲冷。
手足并熱者。
屬實熱。
若作渴飲湯。
手足并冷者。
屬虛寒也。
翁仲仁雲。
痘疹腹痛。
當升發以解利痘毒。
兼分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
則痛随利減。
俗醫恒用濃樸以行滞氣。
不行升發解利者。
非其治矣。
亦有乳食停滞而腹脹痛者。
當于升發解利藥中加消導之劑。
兼審所傷何物而為之清理。
又有數日不大便者。
大便行而痛自止。
亦未可驟用硝、黃也。
然有實邪固結。
按之硬滿而痛。
又須峻攻。
不可膠于上說耳。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腹脹 痘出腹脹。
皆毒郁腸胃所緻。
若胃中伏熱。
心氣不降。
小便赤澀而腹脹者。
導赤散加滑石、紫草。
若痘幹紫而腹脹。
不大便者。
為血熱毒盛。
紫草承氣湯。
若瘀血在裡。
面黃煩躁。
小便利。
大便黑。
犀角地黃湯加穿山甲。
若氣促體倦。
大便利。
小便秘。
手足冷者。
脾虛也。
五苓散加木通、木香。
若腹脹腸鳴。
氣喘厥逆。
瘡白躁渴者。
急用陳氏木香散救之。
遲則陷伏難治矣。
若語便秘。
躁渴瘡紫焦者。
此内實熱。
小承氣湯。
若長發時。
倒腹脹者。
不治。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腰痛 經曰。
腰者腎之府。
痘瘡見腰痛。
或痛連背脊。
轉側不能。
皆因腎郭空虛。
邪火亢盛。
真陰不能勝邪之故。
急宜四順清涼飲。
救熱存陰為務。
若痘未出而驟熱腰痛。
面色紫赤。
痘必幹枯紫黑。
此腎髒火毒盛劇。
急用百祥丸。
或水調元明粉以下奪其勢。
後用消毒飲加防風、紫草、連翹、木通。
若腰下見紫黑成片如蚤齧者。
不出七朝必死。
卷十二 嬰兒門下 二便秘澀 痘疹要小便清而長。
大便疏而潤。
謂之裡氣和。
一有艱阻。
則毒邪内蓄。
腸胃壅遏不能傳化。
便宜清解。
得大便通。
溺自利矣。
三黃丸、四順飲、前胡枳殼湯之類。
此專為痘始發時而言。
若痘正養漿時而二便秘者。
宜審虛實治之。
中病即止。
不可過劑。
若飲食如常。
二便如昔。
内證平和。
不可溫補。
亦不可妄施攻擊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大便秘 痘瘡出後。
灌漿之時。
雖要大府堅實為順。
若痘出五六日不大便。
此毒火内乘。
津液外耗。
腸胃幹枯而秘也。
四順飲。
若色白少神不食。
嘔吐清水者。
虛秘也。
錢氏異功散加歸、芍。
若血熱口幹。
煩躁便秘。
四順飲加紫草。
使其便利二三度。
熱毒自解。
煩躁自甯。
若有風寒。
先宜解散。
然後可下。
若不先解。
恐表邪乘虛入裡。
痘反伏而不發。
發亦不齊。
遂成塌陷焦枯。
勢所必至。
如六七日灌膿之時。
壯熱脈盛而大便不通。
加味消毒飲。
及蜜煎導以潤下之。
否則腹脹喘滿矣。
有過利小便。
津液内耗而秘者。
生脈散加當歸。
又氣血俱化成漿。
而四五日不大便者。
隻宜清涼活血。
漿足自行。
不須治之。
薛氏雲。
痘疹大便不通。
當分辨虛實。
以手足冷熱。
及飲水飲湯驗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溺澀 痘瘡解毒。
以利小便為要。
小便不利。
乃熱毒始于下焦。
連翹防風湯。
赤澀有血者。
犀角地黃湯加木通。
莖中痛者。
合益元散。
延久則身熱躁悶。
喘渴焦紫。
或生癰破裂。
或口瘡咽腫。
或内作膿血。
變證不測。
大抵未出之先。
熱甚而小便不利。
恐欲起驚。
導赤散微解之。
初出不快。
小便赤澀者。
生聖散。
長發灌漿時溺澀者。
五苓散加木通。
收靥之後。
小便不利。
煩熱而渴。
豬苓湯。
若肺熱氣化不行。
小水不通。
五苓散探吐之。
元氣虛弱。
不能清理傳道者。
補中益氣加門冬、車前。
肺虛不能滋其化源。
生脈散加黃、甘草。
膀胱不能吸引肺氣。
錢氏異功散加麥冬、五味。
胃熱小便赤澀不通。
生聖散。
肝熱小便癃閉。
龍膽瀉肝湯。
腎熱水道不行。
導赤散。
腎虛肝熱。
小便枯約。
生料六味去萸加麥冬。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痢 痘瘡未出之先。
先曾下痢。
此元氣已虧。
起灌最難滿足。
升發劑中必兼實脾為要。
又須辨其寒熱赤白。
如痘色紫赤。
口躁咽幹。
小水短澀。
痢下鮮赤。
此風能動血也。
三奇散、四苓散參用。
若痘色淡白。
四肢清冷。
小水清利。
痢下晦淡。
此水液清冷也。
補中益氣湯、陳氏異功散參用。
有食積而腹急脹痛者。
平胃散加山楂、木通。
若至二七内外而瀉痢膿血。
為餘毒未盡。
熱移大腸。
兼之濕熱相并。
紅白交作。
四苓散加芩、連、山楂、木通、連翹。
大抵痘後利膿血。
為五液注下。
最危之兆。
若以痢治而峻用苦寒。
不旋踵而告變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驚搐 古人謂先發驚而後發痘者。
是熱在痘而不在心。
為順。
先發痘而後發驚。
是熱在心而不在痘。
為逆。
然有因風邪所激而發者。
有因脾氣虛弱而發者。
不可不辨。
若正當灌漿之時。
忽手足搖動驚搐者。
肝熱生風。
風火相搏生痰也。
治當平肝木利小便為要。
瀉肝則風去。
利小便則熱除。
先與導赤散、瀉青丸。
次以四聖散加人參、鈎藤。
若手足螈。
口眼斜。
涎盛語澀。
腰項強急。
口張舌強者。
此火盛耗金。
木無所制而風生。
消風散加蠍尾、鈎藤。
痰盛。
加元明粉。
若渾身冰冷。
不知人事者。
不治。
若發搐至口噤流涎。
此脾胃受虛風。
或誤服涼驚之藥所緻。
謂之痘風。
急當清火養血。
卒多莫救。
若痘初出時無驚搐。
收靥時忽然發搐。
如角弓反張。
直視流涎者。
此毒火傳心。
移熱于肝。
木來乘土。
氣血但虛。
最兇之兆。
惟痘疹将出。
先發驚搐者多吉。
然發一二次即止而見點者。
其痘必稀。
發十數次而報點者必密。
報痘一二日而驚搐不止多重。
雖曰痘前搐者吉。
若發之不止。
為毒伏于裡。
未可以言吉也。
安世曰。
大抵痘前發搐。
責在熱盛。
痘後發搐。
責在正虛。
昔餘治一五歲兒。
放标時忽發驚搐。
痰涎壅盛。
壯熱不省。
忝在同道。
不忍坐視。
先與西黃厘許。
點舌上。
遂用硝、黃、芩、連。
佐以荊、翹、大力之類下之。
一服神清熱緩。
痘亦随起。
反掌收功。
近于都門療正黃旗四川道監察禦史諱粹然李公之孫。
年四歲。
痂後忽發驚搐。
諸方皆謂莫救。
亟邀予往。
診其六脈虛數無力。
手足時發拘攣。
口眼僻。
唇燥囊縮。
溲便澀難。
證雖危殆。
以舉家懇救甚切。
因思痘後發搐。
多緣氣血兩虧。
土衰木賊。
虛風内動所緻。
法當溫養肝脾。
峻補氣血。
使正氣有權。
虛風得以自息。
若治其驚。
是速其斃也。
為疏一方。
以十全大補桂用枝。
日進二服。
搐遂稍定。
又二服。
二便自通。
囊亦少縱。
目睛轉動。
諸證向安。
但頭發毒數處。
其色亦不甚赤。
于前方中去芍、地加白芷、忍冬、貝母。
三日後毒亦消散。
聲音清朗。
飲食如常。
惟左臂與左足不能舉動。
更于原方加牛膝倍當歸。
四劑便能步履。
獨手腕無力。
仍以牛膝易桂枝。
先後不逾一方。
調理而痊。
孰謂證見危逆而悉委之不救哉。
痘疹盛行時。
如見驚搐。
切不可作驚治。
一切朱砂、牛黃、腦、麝、輕粉等。
皆痘所忌。
不可不慎。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咳喘 咳嗽痰喘。
雖屬肺熱。
然有氣虛腠理不固。
風邪侵肺。
而嗽吐稀痰者。
參蘇飲。
頭痛身熱。
鼻塞喘嗽者。
風寒也。
芎蘇散。
若咳嗽不已。
無表證者。
此肺虛為痘毒所乘。
補肺湯。
喘脹便秘者。
肺熱也。
黃芩瀉肺湯。
有湯水入口即咳而吐出者。
肺胃熱痰膠固也。
先與栀子豉湯加蔥白、桔梗探吐。
後服如聖飲。
面白手足冷喘促者。
此虛寒也。
白術散。
亦有肺脘有痘。
淫淫作癢。
習習如梗。
阻礙氣道而為咳嗽。
痘收自愈。
有不咳嗽但喘者。
若初出噴嚏。
鼻流清水而喘。
風寒客肺也。
參蘇飲。
痘點幹紅。
腹脹便秘而喘。
毒盛氣不舒暢也。
宜清火解毒。
有氣虛不能逐邪外出。
毒伏于内而喘脹者。
乃悶痘證。
不治。
有瀉後喘者。
脾氣下陷。
虛火上擁。
下氣不續也。
補中益氣湯。
有吐後喘者。
胃虛不能制伏相火也。
六君子湯。
痘四五日。
伏陷喘脹。
必再攻發。
複起可治。
痘漿半足而倒喘脹者。
宜補兼攻發。
複腫灌為吉。
有誤服參、腹脹而喘。
枳殼湯。
有痘密以緻鼻塞。
而口中氣促似乎喘者。
非喘也。
以喘治之誤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涕唾 痘瘡要涕唾稠粘。
則熱毒容易蒸發。
若涕唾稠粘。
身熱鼻塞。
大便如常。
小便黃赤。
芎蘇散加減。
如痰盛壯熱。
胸中煩悶。
大便堅實。
卧則喘急。
前胡枳殼湯微利之。
庶元氣不傷。
痘瘡易出。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咽喉 痘出最要咽喉清利。
若毒火上熏。
咽喉先受。
以緻腫塞窄狹。
呼吸不能。
飲食不入。
疼痛啞嗆等證。
如聖飲、甘露飲、射幹鼠粘子湯選用。
血熱咽痛者。
紫草消毒飲最當。
若咽痛發熱。
手指初撚似熱。
撚久則冷者。
此脾氣虛也。
錢氏異功散。
若咽痛發熱。
作渴引飲。
手足并熱者。
脾氣熱也。
瀉黃散。
若大便溏洩。
飲食不進者。
白術散。
慎勿用涼藥。
緻損脾胃。
而變吐瀉癢塌也。
若咽痛足熱。
小便赤澀而頻數。
此三陰虛。
無根之火循經上至咽喉也。
生料六味加麥冬、五味。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嗆水 嗆水者。
咽門為毒所壅。
則飲不得入而溢于氣喉。
故氣逆噴而嗆也。
若嗆水在六七日前見。
痘色紅紫者。
乃熱毒上壅。
若痘色灰白不起。
乃氣血虛弱。
肺胃受傷。
大為危兆。
急宜解毒開胃。
色赤兼涼血。
色淡兼補氣。
若七日後。
外痘蒸長光潤而見此證。
乃内痘起發而嗆。
隻須助其灌漿。
外痘結痂而嗆自愈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失音 失音之證。
大抵肺熱氣病。
咽喉有痘也。
若于七日前見者。
毒瓦斯熏蒸。
肺竅閉塞。
内瘡糜爛。
呼吸俱廢者。
為難治。
若七日後嗆水失音。
乃内瘡先熱而靥。
射幹鼠粘子湯。
或有内本無瘡。
多服熱藥所緻者。
急用消毒飲去荊芥加桔梗、門冬。
赤熱甚。
更加犀角、黑參。
或涼膈散去硝、黃。
急宜化毒湯去升麻加芎、歸、白芷、連翹、忍冬。
勿令抓破。
如破處鮮血淋漓。
則氣血流通。
外用陳年屋茅研細摻之。
或以松花掩之。
若因發癢而擦破清水無血。
必無生理。
破後随灌随幹。
痂色青白。
堆垛如雞矢者。
終必切牙寒顫。
發渴作喘。
二十日外必危。
但抓破處如剝光魚皮湯火泡者不治。
若八九朝灌漿之時。
身發壯熱。
渴欲飲水者。
此瘡多毒盛。
表裡氣血俱虛之故。
加味四聖散去木香加歸、芍。
亦有漿半足而熱甚。
煩渴引飲不已。
此津液外布而肺胃枯涸也。
大劑保元湯合生脈散頻進。
漿滿而渴自止也。
若壯熱頰渴。
舌幹唇裂。
痘色幹紫者。
血熱毒盛。
或重裘暖炕所緻。
不可誤與前藥。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芩、連。
若行漿時。
感冒風寒痰喘者難治。
略與疏散。
不效者死。
痘漿充而腹滿洩瀉。
此停食所緻。
保和丸消導之。
若灌漿時痛不止者。
氣滞也。
保元湯加山楂、木香以行其滞。
則痛自止。
有塌癢不止者。
此血熱也。
四聖散加生地黃、幹首烏以涼其血。
其癢自止。
若漿足而癢不妨。
若灌漿之時。
十朝之外。
身體倦怠。
煩悶嗜卧。
口有氣息。
此必胃中蘊熱。
喉舌生瘡之故。
急用黃連解毒湯。
或消毒飲加防風。
遲則瘡雖收靥脫痂。
延至二十日外。
牙龈蟲蝕出血而成牙宣。
呼吸息出而成息露。
或為走馬硼砂狐惑齒落唇爛。
為不治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收靥 痘瘡至八九朝至十一二朝。
灌漿滿足。
膿汁漸幹。
先從人中上下口鼻兩邊。
收至項下額上。
遍身手足一齊俱收。
痂濃色黑。
漸漸脫落。
飲食便溺如常為吉。
若額上先收者。
孤陽不生。
腳上先收者。
獨陰不長。
為大逆兆。
若漿不稠濃。
頂未滿足。
面腫忽退。
目閉忽開。
瘡腳放潤。
色白幹皺。
痂薄如紙。
此津液枯竭。
血少毒存。
急用四君子湯加麥冬、牛蒡、荊芥、連翹救之。
今人每見此證。
認作結痂無事。
緻成不救者多矣。
或有将靥之時。
熱不止而脈滑數者。
痘未盡也。
托裡快斑湯發之。
服後複出贈痘。
其熱自除。
有将靥時。
痘内複出贈痘者吉。
若漿足難靥。
色轉黑者兇。
亦有能食神清者可治。
有收靥時。
咳嗽咽喉不利者。
此肺胃餘火不清也。
桔梗湯加牛蒡、連翹、黑參。
痘漿清而忽然幹黑。
謂之倒靥。
若漿足而次第收靥。
痂濃色蒼。
忽然喘急腹脹者。
此傷食所緻。
保和丸消導之。
若收靥如期而身熱喘逆者。
此客冒風寒也。
當随輕重以汗之。
其或當靥之時。
身熱悶亂不甯。
哽氣腹脹洩瀉寒顫切牙。
急用錢氏異功散加木香、當歸。
助其收靥。
若目開腫退。
色白不收。
反腹脹燥渴。
悶亂哽氣者。
此必曾經洩瀉。
或過用涼藥。
脾胃虧損所緻。
陳氏木香散。
否則倒靥而危矣。
薛氏雲。
若手足并冷。
屬脾胃虛寒。
陳氏異功散。
手足微冷。
屬脾胃虛弱。
錢氏異功散加木香。
若手足熱。
大便秘。
作渴引飲。
屬脾胃實熱。
四順清涼飲。
救其陰以抑其陽。
又有當靥之時。
潰爛淋漓者。
毒當發而發散遲。
則毒蓄肌肉。
未當發散而發散早。
則毒邪暴出。
肌肉虧損。
熏灼腐爛。
甚至内氣并虛。
滑洩自利。
悶亂呻吟而死。
急用陳氏木香散。
或錢氏白術散治裡。
豆蔻丸以止瀉。
外以白螺散。
或牆上敗草為末摻之。
或用黃牛糞燒存性。
入麝少許摻之。
或蠶繭燒灰。
加枯礬少許摻之。
或用荞麥面、豬膽調塗爛處。
并用荞麥面襯身下以收其毒。
夏月盛暑。
用芒硝、豬膽汁調塗。
若手臂臀胯之間。
久着床席。
展擦破損。
急難成痂。
或破爛成片。
焦幹黧黑。
如火燒湯潑。
亦難治也。
又或當靥之時。
發熱惡寒。
身疼面青。
瘡不收靥者。
此必風寒侵襲。
故發身疼。
桂枝湯加荊、防、淡豉。
虛則參蘇飲。
如或夏月居處過熱。
熱與毒相凝而痛。
益元散加枳、橘、連翹、白芍。
痛去熱退。
瘡自靥矣。
倘痘疔失于挑拔。
收靥時作痛。
急宜挑治以洩其毒。
又或頂破膿出。
結聚如碎松香者。
此因多用溫補之藥。
邪氣得補。
反傷正氣。
急磨生犀水飲之。
及益元散利小便。
當歸丸導大便。
自然收靥。
亦有漿雖灌而未得滿足。
不能收靥者。
犀角消毒飲解散其毒。
方得收靥。
又有曾用涼解之藥及飲冷水。
緻腹中滑洩。
氣短體倦而不靥者。
以胃苓湯和胃安脾。
亦能收靥。
其或瘡頭有孔。
膿水流出。
或清水無膿。
卒然自破。
水出幹黑。
是名漏瘡。
不治。
又有遲延日久。
潰爛淋漓。
皮脫腥臭。
若先曾成膿而後潰爛。
能飲食。
無他證者。
當和脾胃。
避風寒。
多用幹黃土末摻之。
自能平複。
若先未成膿而潰爛者。
不治。
又有先因皮薄破損。
多用補藥。
重複灌漿而發熱不靥者。
此正氣得補。
驅邪為膿。
然正氣終為邪克。
不能逼邪成痂。
十全大補湯。
又有雖重灌漿。
膿血浸淫面目。
加味消毒飲。
更加犀角多服。
若元氣本實可愈。
如或膿血不止。
變成疳蝕難治也。
又有結痂幹濃。
忽然戰栗。
幹哕煩渴者。
此正氣将複。
不能禁持之故。
生脈散。
又遍身俱收。
惟頭與足不收者。
此氣血不調。
四物湯去地黃加升麻、牛膝、牛蒡、紅花、荊芥。
陳文宿雲。
痘瘡收靥之後。
渾身壯熱。
經日不除。
别無他證。
柴胡、麥冬、人參、甘草、黑參、膽草主之。
翁仲仁雲。
痘瘡灌漿已滿。
熱毒已解。
至收靥時。
有數日不焦者。
隻看痘色如初。
此亦無妨。
乃表虛不能收斂之故。
八珍湯加木通、牛蒡。
補脾利水。
痘自靥矣。
朱濟川曰。
表虛則易出而難靥。
表實則難出而易靥。
于此可見其表裡虛實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脫痂 痘瘡灌漿滿足。
幹靥結痂。
數日之間脫盡。
疤色紅潤如桃花色者為吉。
若痂濃色蒼。
當落不落。
乃火盛之故。
宜清餘熱。
或有半月二旬。
痂皮粘着不脫。
此名丁疤。
或脫去痂薄。
疤痕凹陷。
幹枯色白。
或潮熱發癢者。
皆表虛無力收斂。
發表太過所緻。
人參固肌湯。
痂半粘半脫。
疤色紅紫。
腫癢痛。
重複作膿者。
此名翻疤。
為風熱餘毒。
急宜涼血。
犀角地黃湯。
若發癢剝去痂皮。
或出血。
或無血。
仍複灌漿如瘡疥者。
此血熱氣虛。
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紅花、紫草、牛蒡子。
不愈。
名疳蝕瘡。
出血不收者。
名陽瘡。
俱危。
痂落不光。
淡白全無血色。
疤平不滿者。
名蓑衣痘。
元氣虛寒之故。
當大補脾胃。
補中益氣湯加桂。
若痂不落。
反見昏沉不省人事者。
此脾胃虛也。
歸脾湯。
若抓破被風侵襲作痛。
屢愈屢破。
為血風瘡。
雖多用養血消毒之劑。
亦難速效。
若結痂幹燥。
深入肌肉不落。
即以真酥或蜜水潤之。
遲延日久。
則成瘢痕矣。
脫後疤痕凸起。
紫赤作痛者。
餘毒不解也。
解毒防風湯。
瘢下濕者。
密陀僧、滑石、白芷為散。
幹則蜜水調敷。
濕則幹摻。
須避風日。
可免瘢痕也。
痘收靥幹黑。
粘着皮肉不脫。
而身熱煩渴。
夜卧不甯者。
熱毒不化也。
犀角地黃湯加連翹、牛蒡。
若妄言谵語。
四物湯合生脈散加棗仁。
若痂薄如麸。
昏睡少食者。
此脾胃虛也。
大劑保元湯補中益氣。
并加穿山甲。
預防發癰之患。
有收靥後。
身熱咳嗽。
聲啞吐痰而衄者。
此毒火乘金。
越出上竅也。
犀角地黃湯加芩、連、門冬、牛蒡子。
有脫痂後自汗不止。
疤痕色淡而手足清者。
氣虛也。
十全大補湯。
若身熱手足自汗不止而疤痕紫赤者。
胃中餘熱傍達四末也。
犀角地黃湯。
夏暑。
人參白虎湯。
脫痂後能食便秘。
身熱口渴者。
此胃中積熱上蒸。
須防口疳齒之患。
清胃散。
有脫痂後午後潮熱臉赤。
煩悶錯語昏沉者。
此火從虛發也。
保元湯加歸、芍。
有收靥後複發斑疹紫色者。
此餘毒熾盛也。
犀角地黃湯加荊、防、連翹、牛蒡、人中黃。
若服藥後反加溏瀉。
或喘脹者不治。
凡痘疤色白。
急當調補中氣為主。
若服藥而漸紅活為吉。
色不轉者危。
雖二三年後。
多患瀉痢而死。
若妄投攻伐。
禍在反掌。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陷伏 發生聚散而彰于外者。
陽之德也。
灌溉滋潤而守于内者。
陰之德也。
陰不足則陽不長。
而枯萎之變出焉。
陽不足則陰不生。
而陷伏之變出焉。
痘瘡正當長發灌漿之時。
平塌不起。
謂之伏。
出而複沒。
謂之陷。
有紫黑白三者不同。
虛實寒熱之異。
今人乃謂變黑歸腎。
欲用錢氏宣風散、百祥丸下之。
不知牽牛、大戟。
峻利之藥。
有傷元氣。
非質堅便實者。
不可輕用。
大抵血熱之證。
初必深紅。
失于解散。
必變紫變黑。
甚至幹焦。
自然之理。
治者當于幹紅之時。
急用解毒涼血。
頂雖平陷。
斷不可以氣虛例治。
而用參、補劑。
則氣盛而血愈涸矣。
丹溪曰。
瘡幹宜退火。
隻用輕劑。
荊、防、牛蒡之類。
若其人能食便秘溺赤者。
當用解毒防風湯發散其毒。
有黑疔。
挑出惡血。
内服犀角消毒飲。
外以珍珠散塗之。
觸犯寒邪。
肌表固閉。
毒瓦斯伏而不發。
緻黑陷者。
神應奪命丹發之。
熱毒内攻。
神昏悶亂。
寒戰切牙而黑陷者。
神授散救之。
便秘氣實。
四順清涼飲。
小便不利。
導赤散。
減食氣弱。
加味四聖散。
兼扶脾以勝腎水自愈。
閻孝忠不達錢氏本意。
妄言黑陷為寒。
及雲斑瘡終始不可服涼瀉之藥。
後人因之。
反緻熱甚黑陷而死者多矣。
觀斑瘡之陷者。
無不腹滿喘急。
小便赤澀不通。
豈非熱極所緻耶。
間有胃氣虛寒而陷伏不起。
則用至寶丹。
毒邪傷胃。
無價散。
毒邪竄入腎經。
人牙散。
毒邪伏于心腎。
珍珠人牙散。
但人牙發痘最猛。
用之不當。
則有痘頂迸裂之虞。
不可不慎。
若因虛熱毒盛而陷。
急用桑蟲漿、地龍酒、雞冠血等方選用。
蓋氣虛白陷。
用桑蟲。
血熱黑陷。
用地龍。
瘡幹紫陷。
用雞冠血。
不可混也。
朱濟川曰。
毒壅心肺二經。
用雞冠血以發之。
毒壅脾經。
用桑蟲漿以酵之。
毒壅肝經。
用紫草茸以松之。
毒壅腎經。
用人牙散以攻之。
毒滞經絡。
用穿山甲以透之。
葉子蕃雲。
毒壅于肺。
則用桑蟲。
毒壅于肝。
則用雞冠血。
毒壅脾胃。
則用地龍。
毒壅心腎。
無藥可治。
惟寒閉毒邪于腎。
則用人牙。
與濟川稍異。
古方牛李膏、宣風散、棗變百祥丸、獨聖散、周天散。
皆治毒盛黑陷之藥。
鹹可取用。
如外觸穢氣。
當用胡荽酒噴其衣被。
并燒紅棗、乳香辟之。
若瘙癢者。
茵陳蒿為末。
棗膏和。
曬幹燒煙熏之。
在大江以北。
則用水楊湯浴之。
凡見灰白陷者。
此必不能食乳。
或先因吐瀉。
脾胃虛弱。
毒匿不起。
而變虛寒白陷者。
白花蛇散最捷。
蓋氣虛則為癢為陷。
血熱則為痛為燥。
痘色白者。
必至于灰慘。
灰慘者。
必至于癢塌。
此皆氣虛而不能起脹。
血虛而不能華色也。
參内托散加歸、芍。
使血活氣行。
白者可變為紅矣。
若虛寒甚者。
陳氏異功散加養血藥救之。
若單行補氣。
則氣燥血虛。
必緻發癢抓破灰慘倒塌。
為不治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倒 痘瘡能根據期灌漿結痂如螺靥為吉。
若膿未滿足。
忽然幹靥。
或膿成之後。
不痂破爛。
或收靥之時。
洩瀉膿血。
或空泡幹枯。
或發熱昏愦。
或切牙寒戰。
或手足并冷。
飲沸湯而不知熱。
是名倒。
由中氣不足。
毒從内入之故。
宜參内托散、補中益氣湯、保元湯選用。
使破者重複灌漿。
無處更出贈痘。
則正氣得補。
複祛出毒邪也。
若服補藥不出贈痘。
破處不複腫灌。
更下膿血者不治。
若将靥之時忽然黑。
或漿未充而忽然收靥。
或漿雖充而一齊結幹紫。
此氣虛血熱。
因火迫而收之太速也。
犀角地黃湯加紫草茸。
或四聖散加人參、當歸。
然其形證。
又當推辨。
如身痛四肢微厥。
瘡色青紫者。
此則外感寒邪。
腠理閉拒而倒。
人參敗毒散。
并用胡荽酒噴之。
忽然倒而心神不甯者。
豬尾膏。
若心煩狂躁。
谵語便秘。
口渴飲水能食者。
此則外觸穢氣而倒。
内服奪命丹。
外燒熏穢散辟之。
屍氣所觸而。
辟穢香解之。
有漿未滿足。
忽然目眶深陷。
乃氣脫倒陷。
若作昏沉痰喘者死。
丹溪雲。
痘瘡倒。
因真陽虛而毒瓦斯不能出者。
保元湯加紫草之類。
若将成就之際。
卻淡色者屬血虛。
芎、歸之類。
或加紅花、紫草。
屬熱。
升麻、芩、連、桔梗之類。
甚者用犀角。
薛氏雲。
若熱毒方出。
忽被風寒閉塞肌竅。
血脈不行。
身體作痛。
或四肢微厥。
斑點不長。
或變青紫黑色者。
此為倒。
若胃氣虛弱。
不能補接營衛。
出而複沒者。
謂之陷伏。
誤用解毒之藥。
必緻陷塌。
若喜熱飲食。
手足并冷者。
乃脾胃虛弱之證。
宜用辛熱之劑補之。
喜冷凍飲料食。
手足并熱。
乃陽氣壯熱之證。
宜用苦寒之劑瀉之。
外感風寒者溫散之。
毒瓦斯入腹者分利之。
陽氣虛者溫補之。
外寒觸犯者熏解之陳文宿用異功散。
以預保脾胃于未敗之先。
實發前人之未發。
開萬世之蒙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夾斑 痘瘡夾斑疹而發。
是髒腑熱毒交盛。
故一齊湧出。
予嘗洗心體會痘證。
但有夾麻。
而夾斑之說未果。
斑乃傷寒之熱毒内蘊而發。
安有與痘齊出之理。
即前見點例中所言。
皮肉鮮紅成片者為夾斑。
實麻疹也。
細如芥子者為夾疹。
則瘾疹也。
然斑則多見于胸腹肢體。
頭面絕少。
于此可以明辨。
而舉世通謂夾斑。
若一齊衆楚。
大不合時矣。
觀先輩治例。
首推升麻葛根湯。
先散表邪。
俟斑退痘起。
然後随證施治。
遍考方書。
無不皆然。
張涵高曰。
斑痘齊出。
方書俱言先撤斑熱。
往往痘随斑陷。
惟發其痘。
則熱聚于痘。
痘起其斑自退。
兩說似乎相左。
其實并行不悖。
當知斑痘齊發。
總由熱毒勢盛。
絕無挾虛之候。
得其旨。
則撤斑無非清涼化毒。
起痘亦無非清涼化毒。
化斑湯一方随證加增。
允為斑痘夾出之金。
如斑色紫赤。
加大劑石膏以化之。
大便秘結。
稍加大黃以利之。
設不知此。
而誤認真斑。
專事寒涼。
則痘随斑陷。
若不化斑。
專力升發。
則斑随痘起。
叢雜不分頭粒。
兩難分解也。
黃五芝雲。
風寒夾斑。
當先表散。
則痘自起。
大便秘者。
宜速下之。
大便利者。
涼血透肌解毒為主。
次言先痘後麻者輕。
麻出以分痘之勢也。
先麻後痘者重。
麻發于肺。
表氣先虛。
失其起灌之力也。
麻痘齊出者險。
兩毒并發。
但看麻之形色。
痘之稀密。
斟酌而為處治。
若斑見紫黑。
痘見漿清。
證見喘急。
皆不可治。
大抵斑痘齊發。
總由熱毒勢盛。
不可誤用參、。
若元氣本虛。
痘色淡白。
小劑保元亦不禁也。
如六七日内。
熱毒未盡。
而誤與之。
必身複壯熱。
痰喘不食而死。
否則癰毒口疳目疾之害。
所不免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闆黃 痘瘡根窠薄劣。
漿汁闆滞不活。
而枯黃色晦者曰闆黃。
若方廣天庭闆黃而餘者潤活。
癰毒必結于腦項。
若腮臉闆黃而四肢潤美。
癰毒必發于肩阜。
若肚腹闆黃。
癰毒必發于曲池三裡。
若背脊闆黃。
癰毒必結于兩軸尻骨。
如遍身闆黃。
頸項前後闆黃。
頭面闆黃。
眼眶唇上闆黃。
兩脅莖囊闆黃。
皆死證也。
愚按闆黃皆由胃熱能食。
食滞蘊積于中。
胃氣不得宣通而緻。
非痘之根氣本然也。
治者能達斯意。
急與苦寒消導。
大便秘者當微利之。
熱滞去而内外宣通。
烏有癰毒之患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赤 聞人規雲。
痘瘡赤。
大便不通。
小便如血。
或結癰毒。
身痘破裂出血。
乃内火熾盛失于解利。
急用犀角地黃、小柴胡加生地黃、及四順飲之類。
薛氏雲。
若心脾熱甚。
犀角地黃湯。
心肝熱甚。
小柴胡加生地黃。
若大便不通。
先用四順飲。
次用犀角地黃湯。
若色赤痛。
二便不通。
急用活命飲加硝、黃。
若色赤痛。
惡寒發熱。
活命飲加麻黃。
若因乳母怒火。
加味逍遙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斑爛 聞人規雲。
痘瘡斑爛之證。
因當發散而不發散。
則毒瓦斯閉塞。
以緻喘促悶亂。
不當發散而誤發散。
則毒随陽氣暴出于外。
遍身皮肉潰爛。
治宜調脾胃。
進飲食。
大便調和。
脾胃健旺。
毒瓦斯自解。
而無目赤咽痛吐衄等證。
若發表過甚。
大便自利。
急用理中丸。
豆蔻丸以救其裡。
亦有痘瘡如蚊所齧。
面色黑。
乃危證也。
若小便秘結煩躁。
導赤散加山栀、犀角、赤芍。
自利不食者。
不可用。
蓋毒發于表而妄汗之。
腠理開洩。
營衛益虛。
轉增斑爛。
由是風邪乘虛變證者有之。
若毒蘊于裡而妄下之。
則内氣益虛。
毒不能出。
而反入焉。
由是土不勝水。
變黑歸腎。
身體振寒。
兩耳尻冷。
眼合腹脹。
其瘡黑陷。
十無一生。
醫者審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飲食 痘瘡既出。
全藉脾胃安和。
進納飲食。
則易漿易靥。
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後。
飲食不減。
二便如常。
雖不起發不紅綻。
或陷塌。
用藥得宜。
可保無虞。
若乳食減少。
兼之洩瀉。
則元氣日衰。
雖無前證。
日後必至有變。
藥亦難效。
豈能保其無事哉。
若胸前稠密。
毒瓦斯傷脾減食者。
消毒飲加黃芩、山楂、紫草、人參。
有傷食腹脹不食者。
枳術丸。
有痘出太多。
中氣暴虛不食者。
四君子加糯米。
有痘已痂起而不能食。
身無熱者。
調補脾胃為主。
凡四五日前不食而便秘者。
此毒盛于裡。
猶為可治。
至六七日後。
反不能食。
則變證百出。
縱藥何益。
有禀受壯實而發于五歲之外者。
又不可一例而論也。
又有痘起之後。
能食易饑者。
此胃大熱。
不久而變生焉。
大便秘者。
四順飲加連翹、牛蒡微利之。
不秘者。
芍藥湯加茯苓、木通、牛蒡子以和之。
又有饑欲食而不能者。
必喉舌有痘。
難于吞嚼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吐瀉 凡痘疹發熱。
有嘔吐者。
有洩瀉者。
有吐利兼作者。
有幹嘔而哕者。
有不食者。
皆毒火所緻。
不可驟止。
吐利中有疏通之義。
治宜平和疏透。
引毒達表。
則吐瀉自止。
如不止。
兼調脾胃。
如幹嘔而哕。
為胃虛火逆最危之兆。
宜橘皮茱連散。
以安胃氣清火毒。
有不嗜食者。
此脾受熱毒。
當升提發散。
俾毒得外出。
飲食自進。
若誤認嘔吐洩瀉不食為裡寒而用丁、桂、姜、附。
轉增煩劇也。
誤認嘔吐洩瀉不食為裡虛而用參、、苓、術。
反增壅遏也。
此專為痘疹初出未透者而言。
若漿正行時而吐利不食者。
乃脾胃虛弱。
多有内虛倒喘脹之患。
凡長發起頂灌漿時。
洩瀉俱為險候。
急用白術、茯苓以滲洩健脾。
人參、黃以助元托裡。
诃子肉果以止瀉。
佐以升提之藥。
使無壅遏之患。
若不升發。
難免倒之虞。
如見心煩幹嘔而哕。
此髒敗毒攻。
最為兇候。
二陳加黃連、木通、燈心、竹葉。
夏月。
四苓散以利小便。
利而不通者危。
至如洩瀉而手足熱面赤者。
熱也。
弱者。
白術散加竹葉、陳皮。
強者。
瀉黃散。
若下午瀉甚。
上午瀉稀。
此傷食。
平胃散加山楂、麥芽。
厥冷。
加幹姜。
或益黃散補之。
瀉利而嘔逆厥冷。
理中湯加木香。
上午瀉甚。
下午不瀉者。
脾虛也。
朝用白術散。
夕用豆蔻丸。
瀉出腥臭穢滞者。
腸胃熱也。
葛根黃芩黃連湯。
瀉而失氣者。
氣下洩也。
白術散加升麻、防風提之。
若受寒邪。
或食冷物。
而洩瀉清冷。
痘色灰白頂陷。
或手足厥而寒顫切牙者。
陳氏木香散、異功散。
瘡雖正而吐瀉。
或下血。
俱為逆候。
若但吐不瀉。
無痰。
益黃散。
有痰。
二陳湯。
吐而身熱煩渴。
腹滿氣促。
大小便澀而赤者。
當利小便。
若先吐而後出痘。
足蜷不伸。
聲啞熱蒸者。
雖有清漿不治。
陳文宿雲。
痘瘡瀉水谷。
或白色。
或淡黃者。
陳氏木香散送豆蔻丸。
不愈。
異功散救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腹痛 痘瘡腹痛者。
皆毒郁三陰。
如腹痛面青手足冷。
此脾胃虛寒。
理中湯、益黃散選用。
若腹痛痞滿氣滞。
手足厥逆。
而大便不通者。
此毒壅不透也。
桂枝大黃湯。
合表裡而開洩之。
若腹痛面赤作渴手足熱。
此脾胃實熱。
消毒飲加山楂、枳殼、黃芩、木通。
若氣粗身發顫動而痛。
口臭唇舌白胎者。
此毒攻髒腑。
腸胃内潰。
不治。
樓全善雲。
腹痛多是熱毒為患。
當臨證消息之。
薛氏雲。
若痘未出而發熱煩躁。
作渴飲冷。
大便堅實而痛。
此熱毒壅滞也。
急調元明粉通利之。
若痘不出而煩熱。
渴不能飲冷。
大便不實。
此元氣虛也。
白術散溫補之。
若嗳腐吞酸。
大便穢臭。
乳食停滞也。
保和丸消導之。
凡腹痛作渴飲冷。
手足并熱者。
屬實熱。
若作渴飲湯。
手足并冷者。
屬虛寒也。
翁仲仁雲。
痘疹腹痛。
當升發以解利痘毒。
兼分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
則痛随利減。
俗醫恒用濃樸以行滞氣。
不行升發解利者。
非其治矣。
亦有乳食停滞而腹脹痛者。
當于升發解利藥中加消導之劑。
兼審所傷何物而為之清理。
又有數日不大便者。
大便行而痛自止。
亦未可驟用硝、黃也。
然有實邪固結。
按之硬滿而痛。
又須峻攻。
不可膠于上說耳。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腹脹 痘出腹脹。
皆毒郁腸胃所緻。
若胃中伏熱。
心氣不降。
小便赤澀而腹脹者。
導赤散加滑石、紫草。
若痘幹紫而腹脹。
不大便者。
為血熱毒盛。
紫草承氣湯。
若瘀血在裡。
面黃煩躁。
小便利。
大便黑。
犀角地黃湯加穿山甲。
若氣促體倦。
大便利。
小便秘。
手足冷者。
脾虛也。
五苓散加木通、木香。
若腹脹腸鳴。
氣喘厥逆。
瘡白躁渴者。
急用陳氏木香散救之。
遲則陷伏難治矣。
若語便秘。
躁渴瘡紫焦者。
此内實熱。
小承氣湯。
若長發時。
倒腹脹者。
不治。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腰痛 經曰。
腰者腎之府。
痘瘡見腰痛。
或痛連背脊。
轉側不能。
皆因腎郭空虛。
邪火亢盛。
真陰不能勝邪之故。
急宜四順清涼飲。
救熱存陰為務。
若痘未出而驟熱腰痛。
面色紫赤。
痘必幹枯紫黑。
此腎髒火毒盛劇。
急用百祥丸。
或水調元明粉以下奪其勢。
後用消毒飲加防風、紫草、連翹、木通。
若腰下見紫黑成片如蚤齧者。
不出七朝必死。
卷十二 嬰兒門下 二便秘澀 痘疹要小便清而長。
大便疏而潤。
謂之裡氣和。
一有艱阻。
則毒邪内蓄。
腸胃壅遏不能傳化。
便宜清解。
得大便通。
溺自利矣。
三黃丸、四順飲、前胡枳殼湯之類。
此專為痘始發時而言。
若痘正養漿時而二便秘者。
宜審虛實治之。
中病即止。
不可過劑。
若飲食如常。
二便如昔。
内證平和。
不可溫補。
亦不可妄施攻擊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大便秘 痘瘡出後。
灌漿之時。
雖要大府堅實為順。
若痘出五六日不大便。
此毒火内乘。
津液外耗。
腸胃幹枯而秘也。
四順飲。
若色白少神不食。
嘔吐清水者。
虛秘也。
錢氏異功散加歸、芍。
若血熱口幹。
煩躁便秘。
四順飲加紫草。
使其便利二三度。
熱毒自解。
煩躁自甯。
若有風寒。
先宜解散。
然後可下。
若不先解。
恐表邪乘虛入裡。
痘反伏而不發。
發亦不齊。
遂成塌陷焦枯。
勢所必至。
如六七日灌膿之時。
壯熱脈盛而大便不通。
加味消毒飲。
及蜜煎導以潤下之。
否則腹脹喘滿矣。
有過利小便。
津液内耗而秘者。
生脈散加當歸。
又氣血俱化成漿。
而四五日不大便者。
隻宜清涼活血。
漿足自行。
不須治之。
薛氏雲。
痘疹大便不通。
當分辨虛實。
以手足冷熱。
及飲水飲湯驗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溺澀 痘瘡解毒。
以利小便為要。
小便不利。
乃熱毒始于下焦。
連翹防風湯。
赤澀有血者。
犀角地黃湯加木通。
莖中痛者。
合益元散。
延久則身熱躁悶。
喘渴焦紫。
或生癰破裂。
或口瘡咽腫。
或内作膿血。
變證不測。
大抵未出之先。
熱甚而小便不利。
恐欲起驚。
導赤散微解之。
初出不快。
小便赤澀者。
生聖散。
長發灌漿時溺澀者。
五苓散加木通。
收靥之後。
小便不利。
煩熱而渴。
豬苓湯。
若肺熱氣化不行。
小水不通。
五苓散探吐之。
元氣虛弱。
不能清理傳道者。
補中益氣加門冬、車前。
肺虛不能滋其化源。
生脈散加黃、甘草。
膀胱不能吸引肺氣。
錢氏異功散加麥冬、五味。
胃熱小便赤澀不通。
生聖散。
肝熱小便癃閉。
龍膽瀉肝湯。
腎熱水道不行。
導赤散。
腎虛肝熱。
小便枯約。
生料六味去萸加麥冬。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痢 痘瘡未出之先。
先曾下痢。
此元氣已虧。
起灌最難滿足。
升發劑中必兼實脾為要。
又須辨其寒熱赤白。
如痘色紫赤。
口躁咽幹。
小水短澀。
痢下鮮赤。
此風能動血也。
三奇散、四苓散參用。
若痘色淡白。
四肢清冷。
小水清利。
痢下晦淡。
此水液清冷也。
補中益氣湯、陳氏異功散參用。
有食積而腹急脹痛者。
平胃散加山楂、木通。
若至二七内外而瀉痢膿血。
為餘毒未盡。
熱移大腸。
兼之濕熱相并。
紅白交作。
四苓散加芩、連、山楂、木通、連翹。
大抵痘後利膿血。
為五液注下。
最危之兆。
若以痢治而峻用苦寒。
不旋踵而告變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驚搐 古人謂先發驚而後發痘者。
是熱在痘而不在心。
為順。
先發痘而後發驚。
是熱在心而不在痘。
為逆。
然有因風邪所激而發者。
有因脾氣虛弱而發者。
不可不辨。
若正當灌漿之時。
忽手足搖動驚搐者。
肝熱生風。
風火相搏生痰也。
治當平肝木利小便為要。
瀉肝則風去。
利小便則熱除。
先與導赤散、瀉青丸。
次以四聖散加人參、鈎藤。
若手足螈。
口眼斜。
涎盛語澀。
腰項強急。
口張舌強者。
此火盛耗金。
木無所制而風生。
消風散加蠍尾、鈎藤。
痰盛。
加元明粉。
若渾身冰冷。
不知人事者。
不治。
若發搐至口噤流涎。
此脾胃受虛風。
或誤服涼驚之藥所緻。
謂之痘風。
急當清火養血。
卒多莫救。
若痘初出時無驚搐。
收靥時忽然發搐。
如角弓反張。
直視流涎者。
此毒火傳心。
移熱于肝。
木來乘土。
氣血但虛。
最兇之兆。
惟痘疹将出。
先發驚搐者多吉。
然發一二次即止而見點者。
其痘必稀。
發十數次而報點者必密。
報痘一二日而驚搐不止多重。
雖曰痘前搐者吉。
若發之不止。
為毒伏于裡。
未可以言吉也。
安世曰。
大抵痘前發搐。
責在熱盛。
痘後發搐。
責在正虛。
昔餘治一五歲兒。
放标時忽發驚搐。
痰涎壅盛。
壯熱不省。
忝在同道。
不忍坐視。
先與西黃厘許。
點舌上。
遂用硝、黃、芩、連。
佐以荊、翹、大力之類下之。
一服神清熱緩。
痘亦随起。
反掌收功。
近于都門療正黃旗四川道監察禦史諱粹然李公之孫。
年四歲。
痂後忽發驚搐。
諸方皆謂莫救。
亟邀予往。
診其六脈虛數無力。
手足時發拘攣。
口眼僻。
唇燥囊縮。
溲便澀難。
證雖危殆。
以舉家懇救甚切。
因思痘後發搐。
多緣氣血兩虧。
土衰木賊。
虛風内動所緻。
法當溫養肝脾。
峻補氣血。
使正氣有權。
虛風得以自息。
若治其驚。
是速其斃也。
為疏一方。
以十全大補桂用枝。
日進二服。
搐遂稍定。
又二服。
二便自通。
囊亦少縱。
目睛轉動。
諸證向安。
但頭發毒數處。
其色亦不甚赤。
于前方中去芍、地加白芷、忍冬、貝母。
三日後毒亦消散。
聲音清朗。
飲食如常。
惟左臂與左足不能舉動。
更于原方加牛膝倍當歸。
四劑便能步履。
獨手腕無力。
仍以牛膝易桂枝。
先後不逾一方。
調理而痊。
孰謂證見危逆而悉委之不救哉。
痘疹盛行時。
如見驚搐。
切不可作驚治。
一切朱砂、牛黃、腦、麝、輕粉等。
皆痘所忌。
不可不慎。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咳喘 咳嗽痰喘。
雖屬肺熱。
然有氣虛腠理不固。
風邪侵肺。
而嗽吐稀痰者。
參蘇飲。
頭痛身熱。
鼻塞喘嗽者。
風寒也。
芎蘇散。
若咳嗽不已。
無表證者。
此肺虛為痘毒所乘。
補肺湯。
喘脹便秘者。
肺熱也。
黃芩瀉肺湯。
有湯水入口即咳而吐出者。
肺胃熱痰膠固也。
先與栀子豉湯加蔥白、桔梗探吐。
後服如聖飲。
面白手足冷喘促者。
此虛寒也。
白術散。
亦有肺脘有痘。
淫淫作癢。
習習如梗。
阻礙氣道而為咳嗽。
痘收自愈。
有不咳嗽但喘者。
若初出噴嚏。
鼻流清水而喘。
風寒客肺也。
參蘇飲。
痘點幹紅。
腹脹便秘而喘。
毒盛氣不舒暢也。
宜清火解毒。
有氣虛不能逐邪外出。
毒伏于内而喘脹者。
乃悶痘證。
不治。
有瀉後喘者。
脾氣下陷。
虛火上擁。
下氣不續也。
補中益氣湯。
有吐後喘者。
胃虛不能制伏相火也。
六君子湯。
痘四五日。
伏陷喘脹。
必再攻發。
複起可治。
痘漿半足而倒喘脹者。
宜補兼攻發。
複腫灌為吉。
有誤服參、腹脹而喘。
枳殼湯。
有痘密以緻鼻塞。
而口中氣促似乎喘者。
非喘也。
以喘治之誤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涕唾 痘瘡要涕唾稠粘。
則熱毒容易蒸發。
若涕唾稠粘。
身熱鼻塞。
大便如常。
小便黃赤。
芎蘇散加減。
如痰盛壯熱。
胸中煩悶。
大便堅實。
卧則喘急。
前胡枳殼湯微利之。
庶元氣不傷。
痘瘡易出。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咽喉 痘出最要咽喉清利。
若毒火上熏。
咽喉先受。
以緻腫塞窄狹。
呼吸不能。
飲食不入。
疼痛啞嗆等證。
如聖飲、甘露飲、射幹鼠粘子湯選用。
血熱咽痛者。
紫草消毒飲最當。
若咽痛發熱。
手指初撚似熱。
撚久則冷者。
此脾氣虛也。
錢氏異功散。
若咽痛發熱。
作渴引飲。
手足并熱者。
脾氣熱也。
瀉黃散。
若大便溏洩。
飲食不進者。
白術散。
慎勿用涼藥。
緻損脾胃。
而變吐瀉癢塌也。
若咽痛足熱。
小便赤澀而頻數。
此三陰虛。
無根之火循經上至咽喉也。
生料六味加麥冬、五味。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嗆水 嗆水者。
咽門為毒所壅。
則飲不得入而溢于氣喉。
故氣逆噴而嗆也。
若嗆水在六七日前見。
痘色紅紫者。
乃熱毒上壅。
若痘色灰白不起。
乃氣血虛弱。
肺胃受傷。
大為危兆。
急宜解毒開胃。
色赤兼涼血。
色淡兼補氣。
若七日後。
外痘蒸長光潤而見此證。
乃内痘起發而嗆。
隻須助其灌漿。
外痘結痂而嗆自愈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失音 失音之證。
大抵肺熱氣病。
咽喉有痘也。
若于七日前見者。
毒瓦斯熏蒸。
肺竅閉塞。
内瘡糜爛。
呼吸俱廢者。
為難治。
若七日後嗆水失音。
乃内瘡先熱而靥。
射幹鼠粘子湯。
或有内本無瘡。
多服熱藥所緻者。
急用消毒飲去荊芥加桔梗、門冬。
赤熱甚。
更加犀角、黑參。
或涼膈散去硝、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