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塌陷。
灰白不起。
自汗微渴。
或腹脹喘渴。
洩瀉塌癢悶亂。
切牙寒戰。
頭溫足冷。
勢所必緻。
皆緣氣虛之故。
故治虛痘。
初發不宜輕投透表之劑。
即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亦不宜用。
況升麻湯等純行升發之藥乎。
至于黃連、紫草。
皆為切禁。
惟宜保元湯為主。
若氣粗皮燥無潤色者亦當忌之。
隻以四君子少加桔梗、川芎。
補益之中略佐升提之法。
俟點子出齊。
重用參、峻補其氣。
助其成漿。
至八九日間無他兇證。
十全大補湯倍桂。
塌陷灰白。
腹脹洩瀉。
木香散。
塌癢悶亂。
腹脹渴瀉喘嗽。
頭溫足冷。
寒戰切牙者。
急進異功散。
遲則不救。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虛證變實論 氣虛痘疹。
調理得宜。
使元氣充實。
腠理堅固。
脾胃強健。
二便調适。
仍可轉禍為祥。
若補益太過。
漿足之後。
重用參、。
多有腹脹喘急之患。
用枳殼湯。
誤用五苓、木香散。
多有大便秘結之患。
用寬中散。
便實而渴。
用麥門冬湯。
過用丁、桂辛熱之劑。
則有咽喉腫痛。
煩躁閉渴之患。
用潤燥湯。
蓋喘急腹脹。
大便秘堅。
煩渴咽痛。
皆類實證。
然而氣虛變實。
非真實也。
是病淺而用藥過深之失也。
隻宜斟酌。
不宜疏通。
若誤行疏利。
則方生之氣複虛。
而脫證将至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虛證似實論 氣虛痘疹。
或為飲食生冷。
調理失宜。
緻傷脾胃。
遂成洩瀉。
津液下陷。
虛火上盛。
必發而為渴。
元氣下陷。
虛陽上壅。
下氣不續。
必發而為喘。
夫渴與喘。
實證也。
起于洩瀉之後。
斯為津液暴亡而渴。
陰氣暴逆而喘。
故治渴則宜錢氏白術散。
渴瀉不止。
則用錢氏異功散。
治喘則宜獨參湯。
不應。
亦用錢氏異功散。
大便實者。
少與生脈散調之。
喘渴而洩。
陳氏木香散、異功散選用。
若至悶亂腹脹。
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語者。
此名失志。
庸醫不察。
謬認為實。
而與耗氣之劑。
速其斃也。
安有實熱而渴。
氣擁而喘。
生于洩瀉之後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實證似虛論 身發壯熱。
毛直皮燥。
睡卧不甯。
腮紅睛赤。
煩渴腹脹。
便秘喘急。
皆實熱證。
而複見嘔吐者。
此熱毒在内。
不得伸越。
或為寒冷所搏。
乳食不節。
冷熱相拒。
則上逆而為嘔吐。
病機所謂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者是也。
治當升提發散。
兼辛以散之。
如升麻湯加生姜、橘皮之類。
吐逆勢甚者。
更加豬苓、澤瀉引之下行可也。
又有洩瀉兼見。
似乎虛證。
然因熱毒郁盛。
熏炙脾胃。
不得外達。
則毒從下陷。
尋竅而出。
亦當升提發散。
熱毒外解。
内洩自止。
有食則兼消導。
如枳殼、山楂之類。
又複有不思飲食。
似乎内虛。
不知郁熱在内。
不得伸越。
二便秘結。
腠理阻塞。
熱毒壅遏。
腹脹滿急。
不思飲食。
必然之勢。
亦當升提發散。
引毒達表。
有熱則兼清熱。
如山栀、黃連之類。
則熱氣有所升越。
而髒腑和平。
飲食自進矣。
若誤用丁、桂、半夏等熱藥于嘔吐洩瀉之證。
用參、、白術等補藥于腹脹不思飲食之證。
立能殺人。
他如龍骨、豆蔻、曲、、縮砂。
皆熱瀉之戈戟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熱證變虛論 血熱痘疹。
隻宜清涼發散。
不宜峻用苦寒。
過投芩、連之屬。
必緻内傷脾胃。
外閉肌肉。
脾胃傷。
則飲食減而洩瀉。
重則洞洩無度。
遂緻虛寒。
肌肉閉則熱蒸之氣不行。
腠理澀滞。
則痘不起發。
不行漿。
遂成伏陷。
此熱證變虛之驗。
虛證既形。
便從虛治。
不可膠執而畏參、、丁、桂也。
六七日後見之。
則木香、異功皆可應用。
但中病即止。
不可過劑。
以招竭澤之禍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毒盛變虛論 毒盛壅遏。
固宜升提發散。
而佐以清涼。
使熱毒得平而止。
若發散太過。
必緻肌表空虛。
元氣耗散。
内灌清漿。
或虛腫空殼。
或癢塌外剝。
或潰爛不收。
百變皆至。
而内氣亦不能自守。
略傷飲食。
則成洩瀉。
洩瀉不止。
遂變虛寒。
而氣脫煩渴悶亂。
寒戰切牙。
無所不至矣。
夫始出之時。
雖為血熱壅遏。
至三四日後。
身反不熱。
痘瘡不長。
焉得不進溫和之劑。
如觀桂、川芎、幹姜之類。
使内氣一暖。
則外氣自和。
洩瀉之後。
其内必虛。
雖有腹脹煩渴喘急。
焉得複為實熱。
不過内虛伏陷毒瓦斯内攻而然。
故實熱之證。
七八九日曾經洩瀉。
皆從虛治。
有木香異功證。
便進木香、異功。
如無冰硬之證。
非洩瀉之後。
切勿誤投溫劑。
蓋塌陷倒幹枯。
而無冰硬洩瀉之患者。
多因熱毒内攻而然。
又當用百祥丸、豬尾膏等方治之。
誤投溫熱。
盧扁不能複圖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氣虛血熱毒盛三法治例 凡氣虛之證。
初發身熱。
手足厥冷。
乍涼乍熱。
精神倦怠。
肌肉白。
飲食減少。
睡卧安甯。
清便自調。
此皆虛證無疑。
未見點前。
用保元湯加紫蘇、防風、白芷以發散之。
見點後。
以保元湯加川芎、桔梗以開提之。
見點四五日後。
仍用保元湯随證加減處治。
七八日漿足之後。
宜四君子加歸、芍、山藥以調養之。
大便實者。
加熟地以兼補其陰。
若證見虛寒。
不妨加肉桂倍參、以溫補之。
如見塌陷黑。
多用陳氏木香、異功收功。
凡血熱之證。
初發壯熱。
腮紅臉赤。
毛焦色枯。
煩躁。
渴欲飲水。
日夜啼哭。
睡卧不甯。
好睡冷處。
小便赤澀。
此皆熱證無疑。
未出之前。
升麻湯加生地、芎、歸、紅花、鼠粘、連翹。
以涼血解毒。
見點三四日後。
熱證漸平。
将欲灌漿。
紫草木通湯加生地、川芎、桔梗、紅花、山楂之類。
八九日漿足之後。
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
若七八日根腳紅暈不化。
或紫黑幹枯。
及青灰幹黑陷者。
皆由血熱之故。
急宜清熱涼血為主。
切勿誤用補氣之藥。
則營血愈虛愈熱矣。
惟洩瀉之後。
變黑陷幹紅者。
則從小劑木香、異功治之。
凡熱毒壅遏之證。
初發身熱面赤。
氣粗喘滿。
腹脹煩躁。
谵語狂言。
睡中驚妄。
二便秘澀。
面浮眼脹。
多啼多怒。
此皆熱甚無疑。
未見标時。
先須升麻湯一服。
随加羌、防、荊芥、川芎、連翹、紫草、白芷、桔梗、鼠粘子。
以清熱透表。
至見點三日之内。
諸證向甯。
勢将行漿。
紫草木通湯加川芎、桔梗、山楂、蟬蛻、鼠粘子之類。
漿足之後。
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
若六七日外。
根窠連肉通紅。
或紫黑幹枯及青灰幹白陷者。
此皆氣虛血燥。
毒邪壅盛之故。
急宜涼血解毒。
兼調中氣為主。
切不可輕用溫補。
惟曾洩瀉。
内氣暴虛而陷。
則當小劑木香、異功救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汗下論 錢氏論痘瘡。
發散利下皆不可妄。
又曰。
非微汗則表不解。
非微下則裡不解。
言表熱方熾。
痘點未見之先。
或外感寒邪。
約束腠理。
痘因出不快。
此當微汗之。
令陰陽和。
營衛通。
俾痘易出。
而毒易解。
若原無閉塞不快而妄汗之。
則成表虛癢塌斑爛之患也。
如痘出時。
煩熱谵語。
喘脹便秘。
此毒蓄于腸胃之間。
當微下之。
但髒腑疏通。
陳滌去。
氣血和平。
而毒易升發。
若原無裡實壅熱而妄下之。
則元氣下陷。
緻變灰白虛脫之證矣。
張涵高曰。
餘治血熱毒壅便結之證。
每用涼膈散下之。
百不失一。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所感輕重論 或問時氣之盛衰。
而痘出之輕重者。
何也。
蓋痘之出。
必假天行時氣而發。
天時疫氣。
有盛而有衰。
人之生禀。
有強而有弱。
疫氣盛行。
雖輕亦能變重。
禀弱者當之。
必緻于危。
厲氣已衰。
雖重亦能變輕。
禀強者當之。
益見其輕。
故貧賤家兒。
多曆辛苦風寒。
更無濃味傷脾。
即有重證。
亦能抵當。
富貴家兒。
暖衣濃味。
少見風日。
脾胃脆弱。
不經勞苦。
凡遇小疾。
亦為大病。
譬之陰地草木。
豈能禦冰霜烈日乎。
臨證之際。
可不辨人之強弱貴賤。
參時氣之盛衰。
而為施治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死而複蘇論 痘有死而複生者。
非氣血相離也。
乃毒火彌熾。
氣血壅遏不行。
故肢體俱冷而氣絕。
本不終絕。
雖絕必通。
毒火有時而少解。
則正氣漸複而蘇。
嘗見痘兒氣絕。
轉卧于地。
良久複生者。
得土氣以化毒熱。
而正氣複矣。
然雖氣絕而死。
其心胸必溫暖。
若胸冷氣絕複生者。
未之有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原委 嘗讀炎黃扁鵲仲景書。
從無痘瘡一證。
相傳謂是伏波定交趾歸。
中原始有此患。
則知皆是炎方火毒。
蒸發先天淫火毒邪而成。
蓋得于有生之先。
發于既生之後。
或感風寒驚食。
或當歲氣并臨。
則蘊發為痘。
今之所見者。
不問何髒所主。
但發熱之後。
一二日間。
紅點成水泡。
水泡成膿泡。
膿泡後結痂脫靥。
總謂之痘。
此則胎毒也。
其或隐現于肌肉。
不膿不痂。
謂之瘾疹。
一見紅色。
而後沒複現者。
謂之膚疹。
北人謂之瘙疹。
遍身紅斑如錦紋雲霞者。
謂之麻疹。
吳人謂痧。
越人謂。
其或初發紅點。
有似痘瘡。
不三日而灌漿紅潤。
見漿即焦者謂之水痘。
南人謂赤痘。
以上諸證。
乃脾肺蓄熱。
或外感風熱。
或傷寒發斑之候。
不可盡歸胎毒。
方書所謂痘毒之發。
傳于心為斑。
傳于肝為水痘。
傳于肺為疹。
傳于脾為痘。
其沿街裡巷一概出痘者。
此則歲氣并臨。
疫疠傳染。
豈可概為胎毒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發熱 痘瘡将出。
必先發熱。
然其熱有風痰食驚變蒸之異。
及時氣傳染。
俱能出痘。
疑似之間。
即當審其所觸。
随證清理。
以觀其勢。
更察其耳冷尻冷足冷。
中指梢冷。
耳後紅絲赤縷現。
呵欠噴嚏。
六脈洪數。
身微灑淅顫動。
白睛微紅。
目光如水。
顴間有花紋見者。
乃為真候。
如溫溫微熱。
乍涼乍熱。
咳嗽嚏嘔。
欠呵頓悶。
面微紅者。
此必痘稀毒少。
身涼後出尤輕也。
其或驟發壯熱。
如火熏炙。
頭面俱赤。
悶亂昏眩。
狂躁不定。
一熱便見紅點。
此必稠密毒盛。
急投柴胡飲。
甚則涼膈散下奪之。
發熱時肢體骨節俱痛者。
六淫之邪也。
宜表散兼透毒之劑。
發熱時遍身作癢。
此表虛客冒風寒。
毒不能出。
故癢。
桂枝湯加黃、防風、白芷、蟬蛻。
發熱時惡寒。
身振振動搖。
此氣血弱。
不能逼邪快出。
邪正交争。
故振。
升麻湯加人參、穿山甲、桂枝、防風。
發熱時腹痛攻攪躁渴。
此毒勢壅遏。
熱氣内蒸。
急以蜜調元明粉四五錢。
不下再服。
甚則涼膈散。
大便一利。
其痛即減。
瘡亦随發。
勿泥首尾不可下也。
若虛寒脈弱而腹痛者。
小建中加升麻。
若腰脅痛者。
此毒在肝腎。
最為惡候。
急以石膏六七錢。
人參一錢。
茶一撮。
煎好入元明粉三五錢。
加生白蜜熱服。
或可十全一二。
若唇口上下紫黑。
燥裂疼痛者。
此毒攻脾髒。
難治。
急投犀角消毒飲。
加石膏、黑參以救之。
發熱時或吐或瀉。
此毒邪奔越。
精神不減者。
為吉兆。
毒瓦斯上下分洩也。
若見點後。
猶吐瀉不止。
四苓散加枳、橘、山楂。
虛者。
錢氏異功散加藿香、木通。
發熱時如驚者。
為熱乘心包。
亦是吉兆。
導赤散加蟬蛻、紫草。
形實便秘者。
瀉青丸微下之。
如見點後。
驚搐不止者危。
發熱時切牙竄視。
此心經熱甚也。
導赤散加黃連、赤芍。
若切牙悶瞀。
為肝經風熱。
羌活湯加青皮、柴胡。
發熱時聲音遂變者。
宜清肺氣。
消毒飲加連翹、桔梗。
面赤。
加紫草。
發熱及見點時兩目紅腫者。
風熱上攻也。
導赤散加荊、防、蟬蛻。
若熱至五六日。
或腹脹喘急。
便秘狂煩。
痘不見點。
而熱甚于背者。
風寒留滞于經。
羌活湯。
不應。
加麻黃。
熱甚于腹者。
實熱亢盛于裡。
大承氣湯。
其或谵語循衣。
昏睡不省者。
皆毒瓦斯内攻。
導赤散加連翹、犀角。
使小便流利。
神爽發出為吉。
若大便四五日不通而谵語者。
紫草承氣湯下之。
昏迷累次。
谵語不休者。
不治。
發熱二三日痘隐隐不透。
壯熱谵語。
喘脹便秘者。
夾食感寒而發。
先以升麻湯加麻黃汗之。
次以大柴胡利之。
發熱時小便黃赤短澀者。
熱毒不透。
滲入膀胱也。
導赤散加荊芥、連翹、鼠粘子。
自汗者。
邪從汗散也。
不須更與升發之劑。
衄血者。
邪從衄解也。
衄久不止。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木通、荊芥穗。
發熱時遍身皆熱。
手足獨冷者。
此脾胃虛弱。
急宜補中益氣湯。
三四服仍厥冷者難治。
發熱時以火照之。
若皮肉裡有鮮紅成片者兇也。
若遍身如蚊迹蚤斑者不治。
發熱時壯熱谵語。
喘脹搐搦。
尋視腰背有一二點如蚊迹者。
悶痘也。
不治。
發熱時腰痛如折。
不能坐立者。
折腰痘也。
四五日當口鼻出血而死。
痘出三四日。
身猶有熱者。
尚欲添痘也。
出盡則熱自止。
若五六日後。
痘出盡複熱者。
必有餘毒未盡。
當輕劑以解其毒。
不可驟遏。
至八九日複發熱者。
名曰煎漿。
将欲收靥結痂故耳。
凡痘疹發熱。
不可誤認外感。
過投解散之劑。
則表之陽虛。
不惟不能長發。
且有癢塌之患。
亦不可誤認内傷。
過投消導。
則裡之陰虧。
不惟不能灌漿。
倒陷之禍立至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見點 痘家以看法為要。
初見點時。
用紙撚蘸清油點照。
遍觀其色。
熟視其形。
須以火在内。
向外平照。
則隐于肌肉間者。
悉皆顯現。
以手揩摩面頰。
如紅色随手轉白。
白随轉紅。
謂之血活。
生意在矣。
如揩之不白。
舉之不紅。
是為血枯。
縱疏難治。
又看目睛光彩了然。
口唇尖上紅活如常。
無燥白紫滞之色。
乃為吉兆。
又須知燈火之下紅。
紙窗之下白。
不可不審。
先哲看痘有四。
曰根。
曰窠。
曰腳。
曰地。
根欲其活。
窠欲其起。
腳欲其固。
地欲其寬。
四者俱順。
雖密無慮。
近世看法。
但言盤頂。
蓋盤即根也。
頂即窠也。
所謂腳地。
則本乎根窠之圓混。
痘點之稀密也。
凡見頂起盤深。
紅暈透在肉裡。
方是正痘。
若無盤頂。
紅色浮在皮膚。
即是水痘。
非正痘也。
否則必是氣虛毒盛之故。
始雖長發。
後必漿清腳闊。
十朝十一朝。
必變癢塌而死。
若根腳闊散。
不成紅暈。
後必難于收斂。
十二三朝必有變也。
蓋痘疹須辨血氣之盛衰。
形色之輕重。
大抵形屬氣。
色屬血。
故形色為氣血之根本。
最為切要。
其起先專看根腳緊束。
緊束則熱聚。
易長易灌。
若灌漿後。
專要根腳溶化。
溶化則毒解。
易收易脫。
若發熱三四日。
身涼而出。
初見淡紅。
三四日方齊。
微覺明亮。
磊落如珠。
大小不等。
顆顆如黍米。
摸之礙手。
四五日間。
明亮光澤。
根窠紅活。
二三次出。
頭面胸腹腰背項下稀少。
大小便如常者為吉。
若一熱便出。
瘡多稠密者。
當詳視其根窠分與不分。
顔色紅潤不紅潤。
若其中有先起虛大色黃如金者。
名賊痘。
大而黑者為痘疔。
若報點青色。
箸頭大一塊不起凸者。
此冷疔也。
若根窠分。
色紅潤。
或一盤三四頂中有黑疔者。
當以銀針挑破。
口含清水。
吸去穢血。
用紫草膏、油胭脂。
加血餘灰。
真珠末填入瘡内。
或珍珠散并與三仙散。
或犀角消毒飲加紫花地丁。
以解其毒。
挑後痛不止者。
隔蒜灸之。
若無根窠。
色紫黑疔多。
小弱者不治。
若頭面一片光潤。
如胭脂塗抹。
隐隐于皮膚中者。
是血澀不流。
氣凝不運。
為痰阻滞。
不得通貫也。
先以升均湯大吐其痰。
次以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木通、紫草、蟬蛻、連翹。
但兩顴瑣碎成攢。
紅暈不分顆粒者。
急投羚羊解毒湯以分之。
若雖分根窠。
身熱枯紫者。
後必發躁。
導赤散以利小便。
更用涼血解毒藥。
入燒人矢一錢。
遲則變黑而危矣。
若身不熱。
隻幹焦者熱也。
導赤散。
若雖紅活。
太覺嬌嫩。
此元氣不實。
毒入氣分。
保元湯加連翹、忍冬。
若色淡皮寬者。
此元氣至虛。
參内托散。
若雖高起色紅。
但幹燥口渴。
此火盛血少。
四物湯換生地加荊芥、紫草、連翹、木通。
最忌參、術。
若帶淫淫濕氣者。
此脾胃氣弱。
四君子加蒼術、荊、防、川芎。
切戒黃。
若色雖光潤。
捺之即破。
此氣不足。
大劑參内托散。
或保元湯。
若色如麸殼無水氣者。
此氣血俱虛。
急用十全大補加燒人矢治之。
能變紅潤含水者可治。
否則危矣。
以上俱有癢塌之變。
均險證也。
若遍身有細如芥子者。
夾疹也。
有皮肉鮮紅成片者。
夾斑也。
皆毒火太盛。
故一齊湧出。
并宜化斑湯發之。
熱劇勢甚。
加石膏。
若初見點。
簇簇于皮中。
不現不起者。
非風寒壅遏。
必氣虛不振。
風寒壅遏。
必煩擾色晦。
羌活湯加升、葛。
氣虛不振。
必氣微色淡。
保元湯加芎、桂。
有痘出身涼而口燥渴者。
此熱毒内盛。
其痘必密而重。
急宜内解熱毒。
禁用升麻。
痘初出而肢體作癢。
爬搔不甯者。
此風寒滞于皮膚也。
解毒飲子加穿山甲。
痘出隐隐不起。
而發狂便悶溺澀者。
此毒火郁結于陽明也。
涼膈散下之。
痘本磊落。
而變幹焦紫黑。
厥冷脈伏者。
此必飲食所傷。
不能運化。
緻氣血凝滞。
故形如死狀。
但按其胸腹必熱。
枳實栀子豉湯加大黃。
痘出将半。
遍身作痛者。
此熱毒郁滞而未盡外出也。
荊防解毒飲。
亦有六淫所滞而作痛者。
審時令寒暄而調适之。
痘出壯熱煩渴。
痰喘便秘者。
肺胃二經實熱壅遏也。
涼膈散加前胡、枳殼。
痘未出齊而煩躁壯熱色赤。
用涼劑轉躁熱者。
此毒得寒而凝滞也。
仍用前藥。
稍加辛溫之味以開發之。
凡痘出未盡。
毒猶在内。
慎不可與大寒大熱之劑。
寒則凝滞其毒。
熱則轉助其火。
惟宜平和疏透之品。
随表裡虛實寒熱調之。
痘未出齊而痢下赤白。
此血熱毒盛。
兼有積滞也。
黃芩湯去棗加楂、、防風。
若痘隐不振。
形色淡白者。
非保元湯加桂、附不救。
痘出而手足搖動者。
由脈不能約束其毒。
熱甚生風之象也。
荊防解毒飲加全蠍。
痘出未齊而頭面浮腫者。
風熱上攻也。
解毒飲子。
痘出而兩目赤腫。
色見幹紅。
大小便秘。
睡卧不甯者。
此血熱毒盛不解。
上攻于目也。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連翹、黑參、牛蒡、荊芥。
有未見點時。
身熱和緩。
見點後。
身反大熱不休。
煩躁昏沉便秘。
或吐瀉者。
逆證也。
痘報形起脹時身熱。
四肢冷者。
後天脾胃衰弱也。
蜷卧不伸者。
先天腎氣本虧也。
俱不可治。
有初出便見水泡。
二三日即頭戴白漿。
不久即幹。
此火毒盛劇不治。
若叢雜細密如蠶種。
平塌如胖蠶如冷粥結面。
或大者平塌。
小者稠密。
皮薄而軟。
邪視若無。
皮肉眼胞面唇先腫。
則五七日出血而危。
若皮膚如寒風粟起。
如疹如喑。
或隐或現。
此不待長發。
當啼叫而危。
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
或成塊青紫。
或紫如瘤狀。
當黑陷破爛而危。
若紅紫黑斑如蚤齧蚊迹。
灑朱點黑潑青。
與皮膚一平。
頭面一片如胭脂者。
三五朝即危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部位 痘瘡見點之時。
先察部位。
即可知吉兇輕重矣。
痘為陽。
故随陽而先見于面。
凡口鼻兩傍。
人中上下。
腮耳年壽之間。
出見者吉。
若見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廣太陽等處。
俱非佳兆。
大抵見點于眉以下頤以上。
正中陽明部分皆吉。
若見點于眉心。
上至發際太陽部分多兇。
其見點于腮頰耳傍少陽部分俱險。
朱濟川曰。
餘初業時。
亦據前論。
每每不應。
究心三十餘年。
從正額間兩顴先見者多順。
人中口鼻先見者多險。
或口唇目胞。
預為浮腫者。
此脾胃受毒尤險。
太陽頤頰腮耳先見者多逆。
其不能先見于上而反于下部見者。
亦元氣之不振耳。
其起漿收靥亦同。
凡初見點于正面吉部。
相去一二寸一顆。
尖細淡淡桃紅色者。
必稀而輕也。
若初見點于正面兇部。
二三相并。
五六成叢。
或赤或白。
頂平而少神者。
必密而重也。
張潔古雲。
一發稠密如針頭者。
情勢重也。
輕則表而涼其内。
連翹升麻湯。
然稠密之處。
各有經絡部分所屬。
額主心。
面主胃。
腹與四肢主脾。
脅主肝。
兩腋主肺。
腰足主腎。
肩背主膀胱。
當随見證治之。
若面色黃。
大便黑。
煩躁喘渴。
或腹脹者。
瘀血在内也。
犀角地黃湯。
或磨生犀汁。
但根窠分明肥滿者無妨。
其頭面最要稀少勻朗。
綻凸紅澤。
肢體雖密。
治之可生。
若頭面稠密平塌。
肢體雖稀。
未可輕議其吉。
故頭額多者為蒙頭。
頸項多者為鎖項。
胸前多者為瞞胸。
兩頰兩頤。
多緻成片。
或如塗朱。
則肝盛克脾。
八九日當作瀉不食而為險候。
惟四肢雖多不妨。
痘出稠密。
雖為險候。
若面痘易起易灌。
目封能食者可治。
若身痘雖好。
面痘漿清平塌者難治。
若諸處痘不起。
惟面部及臀上痘有漿起綻者可治。
有面痘好。
惟鼻上無痘。
或有痘不起綻行漿者。
皆不治。
四肢有痘。
身面無者難治。
一身有痘漿足。
惟面上不行漿者死。
一身痘色紅活。
惟面部焦枯者死。
遍身痘好。
惟兩足膝下全無者兇。
冬寒不出。
胡荽酒熱洗多次。
内服溫解透肌之藥加木瓜、薏苡以引之。
延至五日。
治無及矣。
若面部漿足收靥。
肢體尚不行漿。
神清能食。
可治。
有面上左有右無。
右有左無。
此氣血乖離。
必難漿難綻。
多不可治。
痘出而面半以下稠密灰白。
面半以上勻朗紅潤者。
補中益氣湯。
若面半以上稠密灰滞。
而面半以下勻朗綻澤者。
名雲掩天庭。
不治。
痘出左半身稠密紅潤。
右半身間有數點者。
此毒發于陽為順。
補中益氣湯。
若右半身稠密。
灰滞平塌。
左半身間有數點者。
此毒發于陰為逆。
漿雖行不能收斂。
九日死。
痘出齊而諸處俱勻朗紅潤。
而腰圍稠密灰滞作痛者。
名纏腰。
此毒滞于陰。
不能成漿。
九日死。
遲則不過十一朝也。
痘出齊而遍身稠密。
頭面全無者。
此陰毒不能升于陽位。
不治。
以上諸證。
除不治外。
俱要疏通營衛。
健脾生津。
使無幹枯焦黑之患。
紫草消毒之味。
似不可少。
若熱甚者。
芩、連、地骨皮。
渴者。
花粉、煨葛根。
氣虛者。
參、、木香。
大便秘者。
枳殼。
小便澀者。
木通。
食少者。
山楂、枳、術。
癢者。
白芷、蟬蛻。
脹者。
木香、濃樸。
腹痛者。
芍藥、丁香。
然亦看人之大小虛實。
大而實者。
猶或可治。
小而虛者。
多不可救。
諺雲。
樹小花多難結果。
小船重載定傾危。
可為善喻者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形色 形乃氣之充。
色乃血之華。
氣旺則頂尖圓。
血旺則根盤緊。
形貴尖圓起發。
瘡皮堅濃。
若見平塌皮薄為兇。
色貴光明潤澤。
根窠紅活。
若見慘淡昏黑為危。
然形有起發而緻變者。
由色不明潤。
根不紅活故耳。
若痘色光澤。
根窠紅活。
雖塌可治。
但以紅活為貴。
而又有圈紅紅鋪紅之别。
圈紅者。
一線淡紅。
緊附根下而不散。
吉兆也。
紅者。
血雖似附。
根腳隐隐出部。
險兆也。
鋪紅者。
痘色與肉不分。
平鋪散漫。
兇兆也。
根者血之暈。
膿者血之腐。
故六日以前。
專看根窠。
六日以後。
專看膿色。
若無根窠。
必不灌漿。
若無膿色。
必難收靥。
此必然之勢也。
然間有色不明潤而根腳好者。
仍得收功。
以根為痘之本也。
若根腳不圓。
顔色雖好。
須防七朝有變。
不可以色好而轉許無事也。
有初出色白不紅活。
若尖圓易起。
分顆潤澤者。
此氣血未會。
至三四日色轉紅活。
不宜妄補。
反生變端。
若色白枯燥。
稠密腳散。
目微紅。
唇腫燥。
熱劇無神。
二便秘澀。
或作吐瀉。
此火盛無血。
多緻内攻。
死在五六日間矣。
王肯堂曰。
痘疹之中。
惟黑者最難識。
若初出時。
隐隐有黑點見于頭面。
自三四朝至六七朝。
黑色如故。
不見紅色。
形如圓珠而有光澤。
行漿充滿。
漸漸黃赤者。
名曰黑痘。
今人皆以變黑歸腎者。
指為腎經之痘。
不知血熱毒盛之痘。
初必幹紅青紫。
至六七日後倒變黑。
與初出便見黑潤不同。
與一熱腰下便見黑點如蚤咬者迥異。
此腎氣充實之黑。
豈可與尋常痘疹同例而論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起脹 痘瘡既出之後。
二三日間足心齊見。
漸漸長發。
肥潤光澤。
面目漸腫。
灌漿為吉。
若三四日内隐于肌膚不長發者。
此元氣虛也。
快斑湯、透肌散催之。
色不紅活。
紫草快斑湯。
若身面俱起。
手足四肢不能長發者。
桂桂湯加防風、黃。
若見吐瀉口渴。
手足指清而不長發者。
此内虛寒也。
陳氏木香散。
并雞冠血和酒釀灌之。
外以胡荽酒微噴衣被。
若四五日雖見長起。
顔色淡白陷頂者。
此氣虛也。
參内托散加糯米。
雖不白亦不紅活。
陷頂者。
此血虛也。
四物湯合保元。
若色赤而兼癢者。
血虛有熱也。
四物湯換生地加犀角、連翹。
若氣虛有熱。
保元湯加連翹、木通、桔梗、忍冬。
若痘頂色白。
連肉紅腫。
而痘反不腫。
口燥唇焦者。
九日死。
急以化毒湯加生地、川芎。
調二寶散救之。
若色紅根散不長發者。
此血熱而氣不相根據。
大鼠粘子湯加紫草。
若色雖紅而焦。
口幹不起發。
紫草飲加紅花、酒芩、連翹、芍藥。
若大便秘結。
内有實熱不發者。
消毒飲加犀角。
或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山楂、穿山甲。
若大便利。
口渴不發者。
此内虛熱。
七味白術散。
若自利不渴者。
此内虛寒。
理中湯加木香。
若出遲而小便澀滞。
咳嗽有痰。
生聖散。
起遲而小便赤澀。
四聖散去黃加連翹、升麻。
虛則紫草木通湯。
若夏月暑氣熏炙。
煩渴不發。
四苓散加門冬、竹葉。
冬月冷氣所侵。
寒凜不發者。
陳氏木香散。
寒顫渴瀉。
飲沸湯口不知熱。
陳氏異功散。
作渴。
飲冰水口不知寒。
實則四順飲。
虛則地黃丸。
手足不冷。
飲湯溫和者。
錢氏異功散。
若鼻塞聲重。
咳嗽不發者。
此風寒所侵。
人參敗毒散加荊、防。
若血氣虛弱。
偶為外穢所觸。
伏陷不發。
内服參内托散。
外燒胡荽、乳香辟之。
觸犯風寒邪穢。
黑陷不起。
奪命丹。
至如長發之際頭面多者。
自然腫脹目閉。
然不要目胞光亮。
若應腫閉不腫閉。
此毒郁于内。
不得起越。
急用托裡快斑湯。
腫者吉。
否者兇。
腫後忽然平塌目開。
此為氣洩。
急用參内托散加穿山甲、糯米。
漿滿後無别變證而不回者。
參内托散加白芍、連翹。
複腫吉。
否者兇。
又有頭面太多。
将起發時頭先腫大者。
此天行大頭病。
急宜羌活救苦湯。
解者吉。
否者兇。
此證易腫易消。
六七日變為癢塌。
嗆水錯喉。
聲啞痰喘倒陷。
百無一生矣。
若六七日不起發。
顔色不正。
雖能灌漿。
亦難保十一二朝之變也。
痘不起發。
皮粗色晦而隐于肉下者。
此脾肺俱虛也。
須防七日之變。
八日之喘。
陳文宿雲。
痘瘡出不快。
誤言毒瓦斯壅盛。
用藥宣利解散。
緻髒腑受冷。
營衛澀滞。
則氣不能充貫。
其瘡不起發。
不光澤。
不充滿。
不結實。
不能成痂。
多緻癢塌煩躁喘渴而死。
翁仲仁雲。
起脹發頂雖起。
而四圍淡白枯澀者。
屬血虛。
有四圍雖收。
起暈而頂陷者。
屬氣虛。
頂陷色白。
氣血俱虛。
保元湯加芎、歸、肉桂之類。
起脹時痘上有小孔而色淡者。
此腠理不密。
元氣開洩也。
保元湯加桂。
若色黑者。
為火毒熾盛。
又當涼血解毒。
痘起其孔自密。
海藏雲。
痘瘡身後出不快者。
足太陽經也。
身前出不快者。
足陽明經也身側出不快者。
足少陽經也。
若便利調和而出不快者。
熱在表也。
又有上中下三部。
先上部。
次中部。
後下部。
出齊自愈。
又有作三次出者。
錢氏雲。
三日不快不出。
用消毒之藥仍不出。
脈平靜者本稀也。
不必服藥。
大凡五六日間。
當解毒補托。
七八日間。
毒瓦斯不能盍出而反入于内。
必用藥祛出之。
此大法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灌漿 痘瘡出齊長足。
至六七日紅潤灌漿。
九日十一日收靥為吉。
蓋成實之令。
肺金用事。
然必藉脾胃強。
則氣血充實。
中陷者盡起。
頂平者盡峻。
飽滿光榮。
先長者。
先作漿。
次長者。
次作漿。
循循有序為順。
若脾胃弱。
則氣衰微。
不能助痘成漿為險。
若脾胃損。
則氣血澆漓。
不能灌汁。
必喘脹悶亂。
癢塌倒。
嘔哕洩瀉為逆。
其或唇上有痘先黃者。
此毒攻。
當十一二日不食而危。
若稠密焦紫。
不起頂者。
此血熱毒盛。
當視其人皮之濃薄。
濃者化毒湯加連翹、黑參。
若皮薄如水泡者。
雖灌不滿。
必有癢塌黑陷之變。
若頭面稠密。
身上稀少。
色白不能起頂灌漿者。
此血氣虛少。
參内托散。
藥力在上。
先頭面漿滿。
四肢不灌。
前藥加糯米、芍藥。
以牛膝下引至足。
若五六日漿雖灌。
而不稠濃。
不圓滿。
或陷頂者。
此為氣弱不能統血。
保元湯合四物加觀桂。
若雖飽滿。
色見白者。
此氣盛血弱也。
四物湯加木香、糯米。
若六七日内灌漿不滿。
中有不灌者。
此氣血不和。
必變虛寒癢塌。
保元湯加芎、歸、芍藥、白芷、糯米。
若雖兒長滿。
摸則皮皺。
此血虛而氣不相根據。
必難收靥。
參内托散加糯米。
若氣虛之證。
用内托補藥。
暫起灌漿。
不滿而複平塌者。
更用大劑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升、桂、糯米。
痘養漿時。
漿不易充。
而色淡白。
食少便溏。
此氣虛也。
保元湯加當歸、肉桂。
若根赤煩渴便秘者。
此血熱也。
犀角地黃湯。
誤用參、托漿而熱愈甚者。
四順清涼飲。
養漿時幹空無水。
此氣虛伏陷也。
若人事清爽。
飲食如常。
痘無損處。
補中益氣湯。
若喘脹哕瀉。
煩悶外剝者不治。
痘本稠密色淡。
養漿時昏睡妄言者。
此血虛神無所根據也。
保元湯加棗仁、茯神、歸、地、門冬。
養漿時喜笑不止者。
此心包熱甚也。
保元湯加人中黃、黃連。
養漿時嘔哕不止。
而漿不充者。
土敗木侮。
不治之證也。
灌漿時痘色朗綻。
而兩臂腫痛如瓜者。
此手三陽氣虛而毒凝滞不散也。
保元湯加桂枝、羌、防、當歸、忍冬、犀角、連翹。
養漿時能食便溏。
諸痘俱灌。
惟正面平塌無漿。
此足陽明氣虛也。
保元湯加觀桂、芍藥。
有灌漿時忽然倒。
或血熱毒盛。
不能起長。
伏陷喘脹便秘。
諸藥不效者。
攻毒湯。
有漿雖灌。
而清稀不能充滿者。
後來必有餘毒。
能食便堅者。
用嫩黃雌雞。
入黃一兩煮汁。
少和酒釀飲之。
若漿清頂不足。
而不犯條款。
自能飲食者。
當發痘毒。
方可收功。
若有變。
及不能飲食者必危。
以上諸證。
年大能食者。
十全五六。
年小不能食者難治。
漿雖灌而色太紅。
根腳散者。
此血熱未解。
九朝十一朝
灰白不起。
自汗微渴。
或腹脹喘渴。
洩瀉塌癢悶亂。
切牙寒戰。
頭溫足冷。
勢所必緻。
皆緣氣虛之故。
故治虛痘。
初發不宜輕投透表之劑。
即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等亦不宜用。
況升麻湯等純行升發之藥乎。
至于黃連、紫草。
皆為切禁。
惟宜保元湯為主。
若氣粗皮燥無潤色者亦當忌之。
隻以四君子少加桔梗、川芎。
補益之中略佐升提之法。
俟點子出齊。
重用參、峻補其氣。
助其成漿。
至八九日間無他兇證。
十全大補湯倍桂。
塌陷灰白。
腹脹洩瀉。
木香散。
塌癢悶亂。
腹脹渴瀉喘嗽。
頭溫足冷。
寒戰切牙者。
急進異功散。
遲則不救。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虛證變實論 氣虛痘疹。
調理得宜。
使元氣充實。
腠理堅固。
脾胃強健。
二便調适。
仍可轉禍為祥。
若補益太過。
漿足之後。
重用參、。
多有腹脹喘急之患。
用枳殼湯。
誤用五苓、木香散。
多有大便秘結之患。
用寬中散。
便實而渴。
用麥門冬湯。
過用丁、桂辛熱之劑。
則有咽喉腫痛。
煩躁閉渴之患。
用潤燥湯。
蓋喘急腹脹。
大便秘堅。
煩渴咽痛。
皆類實證。
然而氣虛變實。
非真實也。
是病淺而用藥過深之失也。
隻宜斟酌。
不宜疏通。
若誤行疏利。
則方生之氣複虛。
而脫證将至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虛證似實論 氣虛痘疹。
或為飲食生冷。
調理失宜。
緻傷脾胃。
遂成洩瀉。
津液下陷。
虛火上盛。
必發而為渴。
元氣下陷。
虛陽上壅。
下氣不續。
必發而為喘。
夫渴與喘。
實證也。
起于洩瀉之後。
斯為津液暴亡而渴。
陰氣暴逆而喘。
故治渴則宜錢氏白術散。
渴瀉不止。
則用錢氏異功散。
治喘則宜獨參湯。
不應。
亦用錢氏異功散。
大便實者。
少與生脈散調之。
喘渴而洩。
陳氏木香散、異功散選用。
若至悶亂腹脹。
毒瓦斯内攻。
眼合自語者。
此名失志。
庸醫不察。
謬認為實。
而與耗氣之劑。
速其斃也。
安有實熱而渴。
氣擁而喘。
生于洩瀉之後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實證似虛論 身發壯熱。
毛直皮燥。
睡卧不甯。
腮紅睛赤。
煩渴腹脹。
便秘喘急。
皆實熱證。
而複見嘔吐者。
此熱毒在内。
不得伸越。
或為寒冷所搏。
乳食不節。
冷熱相拒。
則上逆而為嘔吐。
病機所謂諸逆沖上。
皆屬于火者是也。
治當升提發散。
兼辛以散之。
如升麻湯加生姜、橘皮之類。
吐逆勢甚者。
更加豬苓、澤瀉引之下行可也。
又有洩瀉兼見。
似乎虛證。
然因熱毒郁盛。
熏炙脾胃。
不得外達。
則毒從下陷。
尋竅而出。
亦當升提發散。
熱毒外解。
内洩自止。
有食則兼消導。
如枳殼、山楂之類。
又複有不思飲食。
似乎内虛。
不知郁熱在内。
不得伸越。
二便秘結。
腠理阻塞。
熱毒壅遏。
腹脹滿急。
不思飲食。
必然之勢。
亦當升提發散。
引毒達表。
有熱則兼清熱。
如山栀、黃連之類。
則熱氣有所升越。
而髒腑和平。
飲食自進矣。
若誤用丁、桂、半夏等熱藥于嘔吐洩瀉之證。
用參、、白術等補藥于腹脹不思飲食之證。
立能殺人。
他如龍骨、豆蔻、曲、、縮砂。
皆熱瀉之戈戟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熱證變虛論 血熱痘疹。
隻宜清涼發散。
不宜峻用苦寒。
過投芩、連之屬。
必緻内傷脾胃。
外閉肌肉。
脾胃傷。
則飲食減而洩瀉。
重則洞洩無度。
遂緻虛寒。
肌肉閉則熱蒸之氣不行。
腠理澀滞。
則痘不起發。
不行漿。
遂成伏陷。
此熱證變虛之驗。
虛證既形。
便從虛治。
不可膠執而畏參、、丁、桂也。
六七日後見之。
則木香、異功皆可應用。
但中病即止。
不可過劑。
以招竭澤之禍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毒盛變虛論 毒盛壅遏。
固宜升提發散。
而佐以清涼。
使熱毒得平而止。
若發散太過。
必緻肌表空虛。
元氣耗散。
内灌清漿。
或虛腫空殼。
或癢塌外剝。
或潰爛不收。
百變皆至。
而内氣亦不能自守。
略傷飲食。
則成洩瀉。
洩瀉不止。
遂變虛寒。
而氣脫煩渴悶亂。
寒戰切牙。
無所不至矣。
夫始出之時。
雖為血熱壅遏。
至三四日後。
身反不熱。
痘瘡不長。
焉得不進溫和之劑。
如觀桂、川芎、幹姜之類。
使内氣一暖。
則外氣自和。
洩瀉之後。
其内必虛。
雖有腹脹煩渴喘急。
焉得複為實熱。
不過内虛伏陷毒瓦斯内攻而然。
故實熱之證。
七八九日曾經洩瀉。
皆從虛治。
有木香異功證。
便進木香、異功。
如無冰硬之證。
非洩瀉之後。
切勿誤投溫劑。
蓋塌陷倒幹枯。
而無冰硬洩瀉之患者。
多因熱毒内攻而然。
又當用百祥丸、豬尾膏等方治之。
誤投溫熱。
盧扁不能複圖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氣虛血熱毒盛三法治例 凡氣虛之證。
初發身熱。
手足厥冷。
乍涼乍熱。
精神倦怠。
肌肉白。
飲食減少。
睡卧安甯。
清便自調。
此皆虛證無疑。
未見點前。
用保元湯加紫蘇、防風、白芷以發散之。
見點後。
以保元湯加川芎、桔梗以開提之。
見點四五日後。
仍用保元湯随證加減處治。
七八日漿足之後。
宜四君子加歸、芍、山藥以調養之。
大便實者。
加熟地以兼補其陰。
若證見虛寒。
不妨加肉桂倍參、以溫補之。
如見塌陷黑。
多用陳氏木香、異功收功。
凡血熱之證。
初發壯熱。
腮紅臉赤。
毛焦色枯。
煩躁。
渴欲飲水。
日夜啼哭。
睡卧不甯。
好睡冷處。
小便赤澀。
此皆熱證無疑。
未出之前。
升麻湯加生地、芎、歸、紅花、鼠粘、連翹。
以涼血解毒。
見點三四日後。
熱證漸平。
将欲灌漿。
紫草木通湯加生地、川芎、桔梗、紅花、山楂之類。
八九日漿足之後。
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
若七八日根腳紅暈不化。
或紫黑幹枯。
及青灰幹黑陷者。
皆由血熱之故。
急宜清熱涼血為主。
切勿誤用補氣之藥。
則營血愈虛愈熱矣。
惟洩瀉之後。
變黑陷幹紅者。
則從小劑木香、異功治之。
凡熱毒壅遏之證。
初發身熱面赤。
氣粗喘滿。
腹脹煩躁。
谵語狂言。
睡中驚妄。
二便秘澀。
面浮眼脹。
多啼多怒。
此皆熱甚無疑。
未見标時。
先須升麻湯一服。
随加羌、防、荊芥、川芎、連翹、紫草、白芷、桔梗、鼠粘子。
以清熱透表。
至見點三日之内。
諸證向甯。
勢将行漿。
紫草木通湯加川芎、桔梗、山楂、蟬蛻、鼠粘子之類。
漿足之後。
亦宜四君子加養血藥調理之。
若六七日外。
根窠連肉通紅。
或紫黑幹枯及青灰幹白陷者。
此皆氣虛血燥。
毒邪壅盛之故。
急宜涼血解毒。
兼調中氣為主。
切不可輕用溫補。
惟曾洩瀉。
内氣暴虛而陷。
則當小劑木香、異功救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汗下論 錢氏論痘瘡。
發散利下皆不可妄。
又曰。
非微汗則表不解。
非微下則裡不解。
言表熱方熾。
痘點未見之先。
或外感寒邪。
約束腠理。
痘因出不快。
此當微汗之。
令陰陽和。
營衛通。
俾痘易出。
而毒易解。
若原無閉塞不快而妄汗之。
則成表虛癢塌斑爛之患也。
如痘出時。
煩熱谵語。
喘脹便秘。
此毒蓄于腸胃之間。
當微下之。
但髒腑疏通。
陳滌去。
氣血和平。
而毒易升發。
若原無裡實壅熱而妄下之。
則元氣下陷。
緻變灰白虛脫之證矣。
張涵高曰。
餘治血熱毒壅便結之證。
每用涼膈散下之。
百不失一。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所感輕重論 或問時氣之盛衰。
而痘出之輕重者。
何也。
蓋痘之出。
必假天行時氣而發。
天時疫氣。
有盛而有衰。
人之生禀。
有強而有弱。
疫氣盛行。
雖輕亦能變重。
禀弱者當之。
必緻于危。
厲氣已衰。
雖重亦能變輕。
禀強者當之。
益見其輕。
故貧賤家兒。
多曆辛苦風寒。
更無濃味傷脾。
即有重證。
亦能抵當。
富貴家兒。
暖衣濃味。
少見風日。
脾胃脆弱。
不經勞苦。
凡遇小疾。
亦為大病。
譬之陰地草木。
豈能禦冰霜烈日乎。
臨證之際。
可不辨人之強弱貴賤。
參時氣之盛衰。
而為施治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死而複蘇論 痘有死而複生者。
非氣血相離也。
乃毒火彌熾。
氣血壅遏不行。
故肢體俱冷而氣絕。
本不終絕。
雖絕必通。
毒火有時而少解。
則正氣漸複而蘇。
嘗見痘兒氣絕。
轉卧于地。
良久複生者。
得土氣以化毒熱。
而正氣複矣。
然雖氣絕而死。
其心胸必溫暖。
若胸冷氣絕複生者。
未之有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原委 嘗讀炎黃扁鵲仲景書。
從無痘瘡一證。
相傳謂是伏波定交趾歸。
中原始有此患。
則知皆是炎方火毒。
蒸發先天淫火毒邪而成。
蓋得于有生之先。
發于既生之後。
或感風寒驚食。
或當歲氣并臨。
則蘊發為痘。
今之所見者。
不問何髒所主。
但發熱之後。
一二日間。
紅點成水泡。
水泡成膿泡。
膿泡後結痂脫靥。
總謂之痘。
此則胎毒也。
其或隐現于肌肉。
不膿不痂。
謂之瘾疹。
一見紅色。
而後沒複現者。
謂之膚疹。
北人謂之瘙疹。
遍身紅斑如錦紋雲霞者。
謂之麻疹。
吳人謂痧。
越人謂。
其或初發紅點。
有似痘瘡。
不三日而灌漿紅潤。
見漿即焦者謂之水痘。
南人謂赤痘。
以上諸證。
乃脾肺蓄熱。
或外感風熱。
或傷寒發斑之候。
不可盡歸胎毒。
方書所謂痘毒之發。
傳于心為斑。
傳于肝為水痘。
傳于肺為疹。
傳于脾為痘。
其沿街裡巷一概出痘者。
此則歲氣并臨。
疫疠傳染。
豈可概為胎毒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發熱 痘瘡将出。
必先發熱。
然其熱有風痰食驚變蒸之異。
及時氣傳染。
俱能出痘。
疑似之間。
即當審其所觸。
随證清理。
以觀其勢。
更察其耳冷尻冷足冷。
中指梢冷。
耳後紅絲赤縷現。
呵欠噴嚏。
六脈洪數。
身微灑淅顫動。
白睛微紅。
目光如水。
顴間有花紋見者。
乃為真候。
如溫溫微熱。
乍涼乍熱。
咳嗽嚏嘔。
欠呵頓悶。
面微紅者。
此必痘稀毒少。
身涼後出尤輕也。
其或驟發壯熱。
如火熏炙。
頭面俱赤。
悶亂昏眩。
狂躁不定。
一熱便見紅點。
此必稠密毒盛。
急投柴胡飲。
甚則涼膈散下奪之。
發熱時肢體骨節俱痛者。
六淫之邪也。
宜表散兼透毒之劑。
發熱時遍身作癢。
此表虛客冒風寒。
毒不能出。
故癢。
桂枝湯加黃、防風、白芷、蟬蛻。
發熱時惡寒。
身振振動搖。
此氣血弱。
不能逼邪快出。
邪正交争。
故振。
升麻湯加人參、穿山甲、桂枝、防風。
發熱時腹痛攻攪躁渴。
此毒勢壅遏。
熱氣内蒸。
急以蜜調元明粉四五錢。
不下再服。
甚則涼膈散。
大便一利。
其痛即減。
瘡亦随發。
勿泥首尾不可下也。
若虛寒脈弱而腹痛者。
小建中加升麻。
若腰脅痛者。
此毒在肝腎。
最為惡候。
急以石膏六七錢。
人參一錢。
茶一撮。
煎好入元明粉三五錢。
加生白蜜熱服。
或可十全一二。
若唇口上下紫黑。
燥裂疼痛者。
此毒攻脾髒。
難治。
急投犀角消毒飲。
加石膏、黑參以救之。
發熱時或吐或瀉。
此毒邪奔越。
精神不減者。
為吉兆。
毒瓦斯上下分洩也。
若見點後。
猶吐瀉不止。
四苓散加枳、橘、山楂。
虛者。
錢氏異功散加藿香、木通。
發熱時如驚者。
為熱乘心包。
亦是吉兆。
導赤散加蟬蛻、紫草。
形實便秘者。
瀉青丸微下之。
如見點後。
驚搐不止者危。
發熱時切牙竄視。
此心經熱甚也。
導赤散加黃連、赤芍。
若切牙悶瞀。
為肝經風熱。
羌活湯加青皮、柴胡。
發熱時聲音遂變者。
宜清肺氣。
消毒飲加連翹、桔梗。
面赤。
加紫草。
發熱及見點時兩目紅腫者。
風熱上攻也。
導赤散加荊、防、蟬蛻。
若熱至五六日。
或腹脹喘急。
便秘狂煩。
痘不見點。
而熱甚于背者。
風寒留滞于經。
羌活湯。
不應。
加麻黃。
熱甚于腹者。
實熱亢盛于裡。
大承氣湯。
其或谵語循衣。
昏睡不省者。
皆毒瓦斯内攻。
導赤散加連翹、犀角。
使小便流利。
神爽發出為吉。
若大便四五日不通而谵語者。
紫草承氣湯下之。
昏迷累次。
谵語不休者。
不治。
發熱二三日痘隐隐不透。
壯熱谵語。
喘脹便秘者。
夾食感寒而發。
先以升麻湯加麻黃汗之。
次以大柴胡利之。
發熱時小便黃赤短澀者。
熱毒不透。
滲入膀胱也。
導赤散加荊芥、連翹、鼠粘子。
自汗者。
邪從汗散也。
不須更與升發之劑。
衄血者。
邪從衄解也。
衄久不止。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木通、荊芥穗。
發熱時遍身皆熱。
手足獨冷者。
此脾胃虛弱。
急宜補中益氣湯。
三四服仍厥冷者難治。
發熱時以火照之。
若皮肉裡有鮮紅成片者兇也。
若遍身如蚊迹蚤斑者不治。
發熱時壯熱谵語。
喘脹搐搦。
尋視腰背有一二點如蚊迹者。
悶痘也。
不治。
發熱時腰痛如折。
不能坐立者。
折腰痘也。
四五日當口鼻出血而死。
痘出三四日。
身猶有熱者。
尚欲添痘也。
出盡則熱自止。
若五六日後。
痘出盡複熱者。
必有餘毒未盡。
當輕劑以解其毒。
不可驟遏。
至八九日複發熱者。
名曰煎漿。
将欲收靥結痂故耳。
凡痘疹發熱。
不可誤認外感。
過投解散之劑。
則表之陽虛。
不惟不能長發。
且有癢塌之患。
亦不可誤認内傷。
過投消導。
則裡之陰虧。
不惟不能灌漿。
倒陷之禍立至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見點 痘家以看法為要。
初見點時。
用紙撚蘸清油點照。
遍觀其色。
熟視其形。
須以火在内。
向外平照。
則隐于肌肉間者。
悉皆顯現。
以手揩摩面頰。
如紅色随手轉白。
白随轉紅。
謂之血活。
生意在矣。
如揩之不白。
舉之不紅。
是為血枯。
縱疏難治。
又看目睛光彩了然。
口唇尖上紅活如常。
無燥白紫滞之色。
乃為吉兆。
又須知燈火之下紅。
紙窗之下白。
不可不審。
先哲看痘有四。
曰根。
曰窠。
曰腳。
曰地。
根欲其活。
窠欲其起。
腳欲其固。
地欲其寬。
四者俱順。
雖密無慮。
近世看法。
但言盤頂。
蓋盤即根也。
頂即窠也。
所謂腳地。
則本乎根窠之圓混。
痘點之稀密也。
凡見頂起盤深。
紅暈透在肉裡。
方是正痘。
若無盤頂。
紅色浮在皮膚。
即是水痘。
非正痘也。
否則必是氣虛毒盛之故。
始雖長發。
後必漿清腳闊。
十朝十一朝。
必變癢塌而死。
若根腳闊散。
不成紅暈。
後必難于收斂。
十二三朝必有變也。
蓋痘疹須辨血氣之盛衰。
形色之輕重。
大抵形屬氣。
色屬血。
故形色為氣血之根本。
最為切要。
其起先專看根腳緊束。
緊束則熱聚。
易長易灌。
若灌漿後。
專要根腳溶化。
溶化則毒解。
易收易脫。
若發熱三四日。
身涼而出。
初見淡紅。
三四日方齊。
微覺明亮。
磊落如珠。
大小不等。
顆顆如黍米。
摸之礙手。
四五日間。
明亮光澤。
根窠紅活。
二三次出。
頭面胸腹腰背項下稀少。
大小便如常者為吉。
若一熱便出。
瘡多稠密者。
當詳視其根窠分與不分。
顔色紅潤不紅潤。
若其中有先起虛大色黃如金者。
名賊痘。
大而黑者為痘疔。
若報點青色。
箸頭大一塊不起凸者。
此冷疔也。
若根窠分。
色紅潤。
或一盤三四頂中有黑疔者。
當以銀針挑破。
口含清水。
吸去穢血。
用紫草膏、油胭脂。
加血餘灰。
真珠末填入瘡内。
或珍珠散并與三仙散。
或犀角消毒飲加紫花地丁。
以解其毒。
挑後痛不止者。
隔蒜灸之。
若無根窠。
色紫黑疔多。
小弱者不治。
若頭面一片光潤。
如胭脂塗抹。
隐隐于皮膚中者。
是血澀不流。
氣凝不運。
為痰阻滞。
不得通貫也。
先以升均湯大吐其痰。
次以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木通、紫草、蟬蛻、連翹。
但兩顴瑣碎成攢。
紅暈不分顆粒者。
急投羚羊解毒湯以分之。
若雖分根窠。
身熱枯紫者。
後必發躁。
導赤散以利小便。
更用涼血解毒藥。
入燒人矢一錢。
遲則變黑而危矣。
若身不熱。
隻幹焦者熱也。
導赤散。
若雖紅活。
太覺嬌嫩。
此元氣不實。
毒入氣分。
保元湯加連翹、忍冬。
若色淡皮寬者。
此元氣至虛。
參内托散。
若雖高起色紅。
但幹燥口渴。
此火盛血少。
四物湯換生地加荊芥、紫草、連翹、木通。
最忌參、術。
若帶淫淫濕氣者。
此脾胃氣弱。
四君子加蒼術、荊、防、川芎。
切戒黃。
若色雖光潤。
捺之即破。
此氣不足。
大劑參内托散。
或保元湯。
若色如麸殼無水氣者。
此氣血俱虛。
急用十全大補加燒人矢治之。
能變紅潤含水者可治。
否則危矣。
以上俱有癢塌之變。
均險證也。
若遍身有細如芥子者。
夾疹也。
有皮肉鮮紅成片者。
夾斑也。
皆毒火太盛。
故一齊湧出。
并宜化斑湯發之。
熱劇勢甚。
加石膏。
若初見點。
簇簇于皮中。
不現不起者。
非風寒壅遏。
必氣虛不振。
風寒壅遏。
必煩擾色晦。
羌活湯加升、葛。
氣虛不振。
必氣微色淡。
保元湯加芎、桂。
有痘出身涼而口燥渴者。
此熱毒内盛。
其痘必密而重。
急宜内解熱毒。
禁用升麻。
痘初出而肢體作癢。
爬搔不甯者。
此風寒滞于皮膚也。
解毒飲子加穿山甲。
痘出隐隐不起。
而發狂便悶溺澀者。
此毒火郁結于陽明也。
涼膈散下之。
痘本磊落。
而變幹焦紫黑。
厥冷脈伏者。
此必飲食所傷。
不能運化。
緻氣血凝滞。
故形如死狀。
但按其胸腹必熱。
枳實栀子豉湯加大黃。
痘出将半。
遍身作痛者。
此熱毒郁滞而未盡外出也。
荊防解毒飲。
亦有六淫所滞而作痛者。
審時令寒暄而調适之。
痘出壯熱煩渴。
痰喘便秘者。
肺胃二經實熱壅遏也。
涼膈散加前胡、枳殼。
痘未出齊而煩躁壯熱色赤。
用涼劑轉躁熱者。
此毒得寒而凝滞也。
仍用前藥。
稍加辛溫之味以開發之。
凡痘出未盡。
毒猶在内。
慎不可與大寒大熱之劑。
寒則凝滞其毒。
熱則轉助其火。
惟宜平和疏透之品。
随表裡虛實寒熱調之。
痘未出齊而痢下赤白。
此血熱毒盛。
兼有積滞也。
黃芩湯去棗加楂、、防風。
若痘隐不振。
形色淡白者。
非保元湯加桂、附不救。
痘出而手足搖動者。
由脈不能約束其毒。
熱甚生風之象也。
荊防解毒飲加全蠍。
痘出未齊而頭面浮腫者。
風熱上攻也。
解毒飲子。
痘出而兩目赤腫。
色見幹紅。
大小便秘。
睡卧不甯者。
此血熱毒盛不解。
上攻于目也。
犀角地黃湯去丹皮加連翹、黑參、牛蒡、荊芥。
有未見點時。
身熱和緩。
見點後。
身反大熱不休。
煩躁昏沉便秘。
或吐瀉者。
逆證也。
痘報形起脹時身熱。
四肢冷者。
後天脾胃衰弱也。
蜷卧不伸者。
先天腎氣本虧也。
俱不可治。
有初出便見水泡。
二三日即頭戴白漿。
不久即幹。
此火毒盛劇不治。
若叢雜細密如蠶種。
平塌如胖蠶如冷粥結面。
或大者平塌。
小者稠密。
皮薄而軟。
邪視若無。
皮肉眼胞面唇先腫。
則五七日出血而危。
若皮膚如寒風粟起。
如疹如喑。
或隐或現。
此不待長發。
當啼叫而危。
若正面胸背手足腫硬。
或成塊青紫。
或紫如瘤狀。
當黑陷破爛而危。
若紅紫黑斑如蚤齧蚊迹。
灑朱點黑潑青。
與皮膚一平。
頭面一片如胭脂者。
三五朝即危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部位 痘瘡見點之時。
先察部位。
即可知吉兇輕重矣。
痘為陽。
故随陽而先見于面。
凡口鼻兩傍。
人中上下。
腮耳年壽之間。
出見者吉。
若見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廣太陽等處。
俱非佳兆。
大抵見點于眉以下頤以上。
正中陽明部分皆吉。
若見點于眉心。
上至發際太陽部分多兇。
其見點于腮頰耳傍少陽部分俱險。
朱濟川曰。
餘初業時。
亦據前論。
每每不應。
究心三十餘年。
從正額間兩顴先見者多順。
人中口鼻先見者多險。
或口唇目胞。
預為浮腫者。
此脾胃受毒尤險。
太陽頤頰腮耳先見者多逆。
其不能先見于上而反于下部見者。
亦元氣之不振耳。
其起漿收靥亦同。
凡初見點于正面吉部。
相去一二寸一顆。
尖細淡淡桃紅色者。
必稀而輕也。
若初見點于正面兇部。
二三相并。
五六成叢。
或赤或白。
頂平而少神者。
必密而重也。
張潔古雲。
一發稠密如針頭者。
情勢重也。
輕則表而涼其内。
連翹升麻湯。
然稠密之處。
各有經絡部分所屬。
額主心。
面主胃。
腹與四肢主脾。
脅主肝。
兩腋主肺。
腰足主腎。
肩背主膀胱。
當随見證治之。
若面色黃。
大便黑。
煩躁喘渴。
或腹脹者。
瘀血在内也。
犀角地黃湯。
或磨生犀汁。
但根窠分明肥滿者無妨。
其頭面最要稀少勻朗。
綻凸紅澤。
肢體雖密。
治之可生。
若頭面稠密平塌。
肢體雖稀。
未可輕議其吉。
故頭額多者為蒙頭。
頸項多者為鎖項。
胸前多者為瞞胸。
兩頰兩頤。
多緻成片。
或如塗朱。
則肝盛克脾。
八九日當作瀉不食而為險候。
惟四肢雖多不妨。
痘出稠密。
雖為險候。
若面痘易起易灌。
目封能食者可治。
若身痘雖好。
面痘漿清平塌者難治。
若諸處痘不起。
惟面部及臀上痘有漿起綻者可治。
有面痘好。
惟鼻上無痘。
或有痘不起綻行漿者。
皆不治。
四肢有痘。
身面無者難治。
一身有痘漿足。
惟面上不行漿者死。
一身痘色紅活。
惟面部焦枯者死。
遍身痘好。
惟兩足膝下全無者兇。
冬寒不出。
胡荽酒熱洗多次。
内服溫解透肌之藥加木瓜、薏苡以引之。
延至五日。
治無及矣。
若面部漿足收靥。
肢體尚不行漿。
神清能食。
可治。
有面上左有右無。
右有左無。
此氣血乖離。
必難漿難綻。
多不可治。
痘出而面半以下稠密灰白。
面半以上勻朗紅潤者。
補中益氣湯。
若面半以上稠密灰滞。
而面半以下勻朗綻澤者。
名雲掩天庭。
不治。
痘出左半身稠密紅潤。
右半身間有數點者。
此毒發于陽為順。
補中益氣湯。
若右半身稠密。
灰滞平塌。
左半身間有數點者。
此毒發于陰為逆。
漿雖行不能收斂。
九日死。
痘出齊而諸處俱勻朗紅潤。
而腰圍稠密灰滞作痛者。
名纏腰。
此毒滞于陰。
不能成漿。
九日死。
遲則不過十一朝也。
痘出齊而遍身稠密。
頭面全無者。
此陰毒不能升于陽位。
不治。
以上諸證。
除不治外。
俱要疏通營衛。
健脾生津。
使無幹枯焦黑之患。
紫草消毒之味。
似不可少。
若熱甚者。
芩、連、地骨皮。
渴者。
花粉、煨葛根。
氣虛者。
參、、木香。
大便秘者。
枳殼。
小便澀者。
木通。
食少者。
山楂、枳、術。
癢者。
白芷、蟬蛻。
脹者。
木香、濃樸。
腹痛者。
芍藥、丁香。
然亦看人之大小虛實。
大而實者。
猶或可治。
小而虛者。
多不可救。
諺雲。
樹小花多難結果。
小船重載定傾危。
可為善喻者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形色 形乃氣之充。
色乃血之華。
氣旺則頂尖圓。
血旺則根盤緊。
形貴尖圓起發。
瘡皮堅濃。
若見平塌皮薄為兇。
色貴光明潤澤。
根窠紅活。
若見慘淡昏黑為危。
然形有起發而緻變者。
由色不明潤。
根不紅活故耳。
若痘色光澤。
根窠紅活。
雖塌可治。
但以紅活為貴。
而又有圈紅紅鋪紅之别。
圈紅者。
一線淡紅。
緊附根下而不散。
吉兆也。
紅者。
血雖似附。
根腳隐隐出部。
險兆也。
鋪紅者。
痘色與肉不分。
平鋪散漫。
兇兆也。
根者血之暈。
膿者血之腐。
故六日以前。
專看根窠。
六日以後。
專看膿色。
若無根窠。
必不灌漿。
若無膿色。
必難收靥。
此必然之勢也。
然間有色不明潤而根腳好者。
仍得收功。
以根為痘之本也。
若根腳不圓。
顔色雖好。
須防七朝有變。
不可以色好而轉許無事也。
有初出色白不紅活。
若尖圓易起。
分顆潤澤者。
此氣血未會。
至三四日色轉紅活。
不宜妄補。
反生變端。
若色白枯燥。
稠密腳散。
目微紅。
唇腫燥。
熱劇無神。
二便秘澀。
或作吐瀉。
此火盛無血。
多緻内攻。
死在五六日間矣。
王肯堂曰。
痘疹之中。
惟黑者最難識。
若初出時。
隐隐有黑點見于頭面。
自三四朝至六七朝。
黑色如故。
不見紅色。
形如圓珠而有光澤。
行漿充滿。
漸漸黃赤者。
名曰黑痘。
今人皆以變黑歸腎者。
指為腎經之痘。
不知血熱毒盛之痘。
初必幹紅青紫。
至六七日後倒變黑。
與初出便見黑潤不同。
與一熱腰下便見黑點如蚤咬者迥異。
此腎氣充實之黑。
豈可與尋常痘疹同例而論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起脹 痘瘡既出之後。
二三日間足心齊見。
漸漸長發。
肥潤光澤。
面目漸腫。
灌漿為吉。
若三四日内隐于肌膚不長發者。
此元氣虛也。
快斑湯、透肌散催之。
色不紅活。
紫草快斑湯。
若身面俱起。
手足四肢不能長發者。
桂桂湯加防風、黃。
若見吐瀉口渴。
手足指清而不長發者。
此内虛寒也。
陳氏木香散。
并雞冠血和酒釀灌之。
外以胡荽酒微噴衣被。
若四五日雖見長起。
顔色淡白陷頂者。
此氣虛也。
參内托散加糯米。
雖不白亦不紅活。
陷頂者。
此血虛也。
四物湯合保元。
若色赤而兼癢者。
血虛有熱也。
四物湯換生地加犀角、連翹。
若氣虛有熱。
保元湯加連翹、木通、桔梗、忍冬。
若痘頂色白。
連肉紅腫。
而痘反不腫。
口燥唇焦者。
九日死。
急以化毒湯加生地、川芎。
調二寶散救之。
若色紅根散不長發者。
此血熱而氣不相根據。
大鼠粘子湯加紫草。
若色雖紅而焦。
口幹不起發。
紫草飲加紅花、酒芩、連翹、芍藥。
若大便秘結。
内有實熱不發者。
消毒飲加犀角。
或四聖散加枳殼、黃芩、山楂、穿山甲。
若大便利。
口渴不發者。
此内虛熱。
七味白術散。
若自利不渴者。
此内虛寒。
理中湯加木香。
若出遲而小便澀滞。
咳嗽有痰。
生聖散。
起遲而小便赤澀。
四聖散去黃加連翹、升麻。
虛則紫草木通湯。
若夏月暑氣熏炙。
煩渴不發。
四苓散加門冬、竹葉。
冬月冷氣所侵。
寒凜不發者。
陳氏木香散。
寒顫渴瀉。
飲沸湯口不知熱。
陳氏異功散。
作渴。
飲冰水口不知寒。
實則四順飲。
虛則地黃丸。
手足不冷。
飲湯溫和者。
錢氏異功散。
若鼻塞聲重。
咳嗽不發者。
此風寒所侵。
人參敗毒散加荊、防。
若血氣虛弱。
偶為外穢所觸。
伏陷不發。
内服參内托散。
外燒胡荽、乳香辟之。
觸犯風寒邪穢。
黑陷不起。
奪命丹。
至如長發之際頭面多者。
自然腫脹目閉。
然不要目胞光亮。
若應腫閉不腫閉。
此毒郁于内。
不得起越。
急用托裡快斑湯。
腫者吉。
否者兇。
腫後忽然平塌目開。
此為氣洩。
急用參内托散加穿山甲、糯米。
漿滿後無别變證而不回者。
參内托散加白芍、連翹。
複腫吉。
否者兇。
又有頭面太多。
将起發時頭先腫大者。
此天行大頭病。
急宜羌活救苦湯。
解者吉。
否者兇。
此證易腫易消。
六七日變為癢塌。
嗆水錯喉。
聲啞痰喘倒陷。
百無一生矣。
若六七日不起發。
顔色不正。
雖能灌漿。
亦難保十一二朝之變也。
痘不起發。
皮粗色晦而隐于肉下者。
此脾肺俱虛也。
須防七日之變。
八日之喘。
陳文宿雲。
痘瘡出不快。
誤言毒瓦斯壅盛。
用藥宣利解散。
緻髒腑受冷。
營衛澀滞。
則氣不能充貫。
其瘡不起發。
不光澤。
不充滿。
不結實。
不能成痂。
多緻癢塌煩躁喘渴而死。
翁仲仁雲。
起脹發頂雖起。
而四圍淡白枯澀者。
屬血虛。
有四圍雖收。
起暈而頂陷者。
屬氣虛。
頂陷色白。
氣血俱虛。
保元湯加芎、歸、肉桂之類。
起脹時痘上有小孔而色淡者。
此腠理不密。
元氣開洩也。
保元湯加桂。
若色黑者。
為火毒熾盛。
又當涼血解毒。
痘起其孔自密。
海藏雲。
痘瘡身後出不快者。
足太陽經也。
身前出不快者。
足陽明經也身側出不快者。
足少陽經也。
若便利調和而出不快者。
熱在表也。
又有上中下三部。
先上部。
次中部。
後下部。
出齊自愈。
又有作三次出者。
錢氏雲。
三日不快不出。
用消毒之藥仍不出。
脈平靜者本稀也。
不必服藥。
大凡五六日間。
當解毒補托。
七八日間。
毒瓦斯不能盍出而反入于内。
必用藥祛出之。
此大法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灌漿 痘瘡出齊長足。
至六七日紅潤灌漿。
九日十一日收靥為吉。
蓋成實之令。
肺金用事。
然必藉脾胃強。
則氣血充實。
中陷者盡起。
頂平者盡峻。
飽滿光榮。
先長者。
先作漿。
次長者。
次作漿。
循循有序為順。
若脾胃弱。
則氣衰微。
不能助痘成漿為險。
若脾胃損。
則氣血澆漓。
不能灌汁。
必喘脹悶亂。
癢塌倒。
嘔哕洩瀉為逆。
其或唇上有痘先黃者。
此毒攻。
當十一二日不食而危。
若稠密焦紫。
不起頂者。
此血熱毒盛。
當視其人皮之濃薄。
濃者化毒湯加連翹、黑參。
若皮薄如水泡者。
雖灌不滿。
必有癢塌黑陷之變。
若頭面稠密。
身上稀少。
色白不能起頂灌漿者。
此血氣虛少。
參内托散。
藥力在上。
先頭面漿滿。
四肢不灌。
前藥加糯米、芍藥。
以牛膝下引至足。
若五六日漿雖灌。
而不稠濃。
不圓滿。
或陷頂者。
此為氣弱不能統血。
保元湯合四物加觀桂。
若雖飽滿。
色見白者。
此氣盛血弱也。
四物湯加木香、糯米。
若六七日内灌漿不滿。
中有不灌者。
此氣血不和。
必變虛寒癢塌。
保元湯加芎、歸、芍藥、白芷、糯米。
若雖兒長滿。
摸則皮皺。
此血虛而氣不相根據。
必難收靥。
參内托散加糯米。
若氣虛之證。
用内托補藥。
暫起灌漿。
不滿而複平塌者。
更用大劑保元湯加芎、歸、木香、升、桂、糯米。
痘養漿時。
漿不易充。
而色淡白。
食少便溏。
此氣虛也。
保元湯加當歸、肉桂。
若根赤煩渴便秘者。
此血熱也。
犀角地黃湯。
誤用參、托漿而熱愈甚者。
四順清涼飲。
養漿時幹空無水。
此氣虛伏陷也。
若人事清爽。
飲食如常。
痘無損處。
補中益氣湯。
若喘脹哕瀉。
煩悶外剝者不治。
痘本稠密色淡。
養漿時昏睡妄言者。
此血虛神無所根據也。
保元湯加棗仁、茯神、歸、地、門冬。
養漿時喜笑不止者。
此心包熱甚也。
保元湯加人中黃、黃連。
養漿時嘔哕不止。
而漿不充者。
土敗木侮。
不治之證也。
灌漿時痘色朗綻。
而兩臂腫痛如瓜者。
此手三陽氣虛而毒凝滞不散也。
保元湯加桂枝、羌、防、當歸、忍冬、犀角、連翹。
養漿時能食便溏。
諸痘俱灌。
惟正面平塌無漿。
此足陽明氣虛也。
保元湯加觀桂、芍藥。
有灌漿時忽然倒。
或血熱毒盛。
不能起長。
伏陷喘脹便秘。
諸藥不效者。
攻毒湯。
有漿雖灌。
而清稀不能充滿者。
後來必有餘毒。
能食便堅者。
用嫩黃雌雞。
入黃一兩煮汁。
少和酒釀飲之。
若漿清頂不足。
而不犯條款。
自能飲食者。
當發痘毒。
方可收功。
若有變。
及不能飲食者必危。
以上諸證。
年大能食者。
十全五六。
年小不能食者難治。
漿雖灌而色太紅。
根腳散者。
此血熱未解。
九朝十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