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嬰兒門下

關燈
夫人習尚不同。

    趨舍各異。

    痘疹一門。

    向得涵高兄采輯諸家方論。

    備列醫通。

    其間方藥多有以意參易者。

    惜乎筆削未竣。

    完璧難求。

    志兒心折其學。

    因命續貂。

    系以麻疹諸例。

    庶不失先哲二者并名之義雲。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錢氏痘疹論 小兒在胎時。

    食母五髒血穢。

    生後其毒當出。

    故痘疹所發。

    皆五髒之液。

    肝水泡。

    其色青小。

     肺膿泡。

    色白而大。

    心為斑。

    其色赤小。

    脾為疹。

    其色赤黃。

    瘡疹欲出。

    五髒證具。

    惟腎無候。

     但耳涼尻冷是也。

    瘡疹出時。

    辨視輕重。

    一發便出盡者。

    必重也。

    瘡夾疹者。

    半輕半重也。

    出稀者輕。

    裡外微紅者輕。

    外黑裡赤者。

    微重也。

    外白裡黑者。

    大重也。

    疹端裡黑點如針孔者。

    勢甚也。

    青幹紫陷。

    昏睡汗出不止。

    煩躁熱渴。

    腹脹啼喘。

    大小便不通者。

    困極也。

    凡瘡疹當令乳母慎口。

    不可令饑。

    及受風冷。

    緻歸腎變黑難治也。

    有大熱當利小便。

    有小熱宜解毒。

    若黑紫幹陷者。

     百祥丸下之。

    不黑者慎勿下。

    更看時月輕重。

    大抵痘疹屬陽。

    出則春夏為順。

    秋冬為逆。

    又當辨春膿泡。

    夏黑陷。

    秋斑。

    冬疹。

    亦不順也。

    黑者。

    無問何時。

    十難救一。

    其候寒戰噤牙。

    或身黃腫紫。

    急宜百祥丸下之。

    複惡寒不已。

    身冷汗出。

    耳尻反熱者死。

    腎氣大旺。

    脾虛不能制故也。

     下後身熱氣溫。

    欲飲水者可治。

    脾旺勝腎。

    寒去而溫熱也。

    治之宜解毒。

    不可妄下。

    下則内虛。

    多歸于腎。

     若能食而痂頭焦起。

    或未焦而喘。

    實者。

    四順清涼飲下之。

    若身熱煩渴。

    腹滿而喘。

    大小便澀。

     面赤悶亂大吐。

    此當利小便。

    不瘥者。

    宣風散下之。

    若五六日痂不焦。

    是内發熱。

    熱濕蒸于皮中。

     故痂不得焦。

    宜宣風散導之。

    用生犀磨汁解之。

    便熱退痂脫矣。

    瘡疹欲出。

    先欠呵頓悶。

    肝也。

     時發驚悸。

    心也。

    乍涼乍熱。

    手足冷多睡。

    脾也。

    面腮頰赤。

    咳嗽噴嚏。

    肺也。

    此四髒證俱見。

     惟黑者屬腎也。

    瘡疹乃五髒之毒。

    内一髒受穢多者。

    出則歸其髒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丹溪參補陳氏痘疹論 小兒瘡疹。

    大抵與傷寒相似。

    發熱煩躁。

    臉赤唇紅。

    身痛頭疼。

    乍寒乍熱。

    噴嚏呵欠。

    嗽喘痰涎。

    始發之時。

    有因傷風傷寒而得。

    有因時氣傳染而得。

    有因傷食嘔吐而得。

    有因跌撲驚恐瘀血而得。

    或為竄眼驚搐如風狀。

    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

    或煩躁狂悶。

    昏睡自汗。

    或下利。

    或潮熱。

     證候多端。

    卒未易辨。

    須以耳冷尻冷足冷驗之。

    蓋瘡疹屬陽。

    腎髒無證。

    耳與尻足俱屬腎。

    故獨冷。

    又不若視其耳後有紅脈赤縷為真候。

    調護之法。

    首尾俱不可汗下。

    但溫涼之劑。

    兼而濟之。

     解毒和中。

    安表而已。

    虛者益之。

    實者損之。

    冷者溫之。

    熱者平之。

    是為權度。

    如庖人籠蒸之法。

     但欲其松耳。

    蓋毒發于表。

    如苟妄汗。

    則營衛一虛。

    開洩瘡爛。

    由是風邪乘間變證者有之。

    毒根于裡。

    如苟妄下。

    則内氣益虛。

    毒不能出而返入焉。

    由是土不勝水。

    變黑歸腎。

    身作振寒。

    耳尻反熱。

    腹脹黑陷。

    十無一生。

    汗下二說。

    古人深戒。

    以此視之。

    瘡疹證狀。

    雖與傷寒相似。

    而治法實不同。

    傷寒從表入裡。

    瘡疹從裡出表故也。

    如欲解肌。

    葛根、紫蘇可也。

    其或氣實煩躁。

    熱熾便秘。

    則犀角地黃湯。

    或紫草飲。

    多服亦能利之。

    故雖雲大便不通少與大黃。

    尤宜斟酌。

    若小便赤少者。

    分利小便。

    則熱氣有所滲出。

    凡熱不可驟遏。

    但宜輕解。

    若無熱。

    又不能起發也。

    瘡疹分人清濁。

    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已發未發。

    但覺身熱。

    證似傷寒。

    疑似未明。

    先與惺惺散、參蘇飲。

    熱甚。

    則升麻湯、人參敗毒散。

    (張涵高曰。

    上方俱難應用。

    當以輕劑透表為妥。

    )一見紅點。

    便忌葛根。

    恐發則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

    身熱鼻尖冷。

    呵欠咳嗽面赤。

    便宜升麻湯加山楂、大力子。

    則瘡稀疏易愈。

    凡痘瘡發熱時。

    法以惡實子為末。

    蜜調貼囟門。

    免有患眼之疾。

    凡初出之際。

    須看胸前。

    稠密。

    急宜消毒飲加楂肉、黃芩、紫草。

    減食。

    禁加人參。

    初出之時色白者。

    便大補氣血。

     參、、術、草、桂、芍、芎、歸。

    若大便瀉。

    加木香、肉豆蔻。

    初起時自汗不妨。

    蓋濕熱熏蒸而然。

    有初起煩躁谵語。

    狂渴引飲。

    若飲水則後來靥不齊。

    急以涼藥解其标。

    如益元散之類。

    凡瘡已出。

    可頻與化毒湯。

    (當去升麻。

    )出不快者。

    加味四聖散。

    或紫草飲、紫草木通湯。

    及快斑湯。

    出太甚者。

    人參敗毒散。

    色赤。

    犀角地黃湯。

    疏則無毒。

    密則毒盛。

    宜多服涼藥解之。

    庶無害眼之患。

    爐灰色白靜者作寒看。

    齊湧者燥者發者作熱治。

    黑屬血熱。

    涼血為主。

    白屬氣虛。

     補氣為先。

    中黑陷而外白。

    起得遲者。

    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分表裡虛實。

    吐瀉少食為裡虛。

    不吐瀉能食為裡實。

    裡實而補則結癰毒。

    陷伏倒灰白者為表虛。

    紅活綻起為表實。

    表實而複補表。

     則潰爛不結痂。

    痘瘡分氣血虛實。

    虛則黃養營活血之劑。

    佐以風藥。

    實則芍藥、黃芩為君。

    佐以白芷、連翹之類。

    調解之法。

    活血調氣。

    安表和中。

    輕清消毒。

    兼而治之。

    溫如當歸、黃。

     涼如前胡、葛根。

    佐以川芎、白芍、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

    則可以調适矣。

    黑陷二種。

    因氣虛而毒不能盡出者。

    酒炒黃、紫草、人參輩。

    黑陷甚者。

    用燒人矢。

    蜜水調服。

    癢塌者。

    于形色脈上分虛實。

    實則脈有力。

    氣壯紅紫。

    虛則脈無力。

    色淡平塌。

    虛癢。

    以參、實表之劑加涼血藥。

    實癢。

    如大便不通。

    少與大黃寒涼之藥下其結糞。

    氣怯輕者。

    用淡蜜水調滑石末。

    以羽潤瘡上。

    瘡幹宜退火。

    隻用輕劑。

    荊芥、防風、牛蒡之類。

    上引用升麻、葛根。

    下引用槟榔、牛膝。

    佐以貝母、忍冬、白芷、栝蒌之類。

    若咽喉痛者。

    鼠粘子湯、如聖飲選用。

    喘滿氣壅者。

    麻黃湯加黃芩、白芍、石膏。

    煩渴瀉利者。

    烏梅與綠豆、黑豆作湯。

    時溫服之。

    瀉利嘔逆者。

    理中湯加木香。

    将欲成就卻色淡者。

     宜助血氣。

    芎、歸、芍藥、紅花之類。

    将欲成就卻色紫者。

    宜涼血解毒。

    生地、芩、連、連翹之類。

    甚者。

    犀角大解痘毒。

    淡白色将靥時如豆殼者。

    蓋因初起時飲水多。

    其靥不齊。

    俗呼為倒靥。

     但服實表之劑。

    消息二便。

    如大便秘。

    通大便。

    小便秘。

    通小便。

    小便赤澀。

    大連翹湯、甘露飲。

     大便秘結。

    内煩外熱者。

    小柴胡加枳殼最當。

    或少與四順清涼飲。

    瘡疹用藥。

    固有權度。

    大小二便不可不通。

    其大便自下黃黑。

    則毒已成。

    不必多與湯劑。

    但稍與化毒湯。

    不用亦可。

    二便一或閉焉。

    則腸胃壅遏。

    脈絡凝滞。

    毒無從洩。

    眼閉聲啞。

    不旋踵而告變矣。

    陷入者。

    加味四聖散。

     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

    濃敷其足。

    噴其衣被。

    并濃蓋之。

    若猶未也。

    獨聖散入木香煎湯。

    若其瘡已黑。

    乃可用錢氏宣風散加青皮。

    錢氏雲。

    黑陷青紫者。

    百祥丸下之。

    不黑者慎勿下。

    知其所下者。

    瀉膀胱之邪也。

    又雲。

    下後身熱。

    氣溫欲飲水者可治。

    寒戰者為逆。

    知其脾強。

    土可以制水也。

    百祥丸太峻。

    宜以宣風散代之。

    瀉後溫脾。

    當用人參、茯苓、白術等分。

    濃樸、木香減半為妙。

    蓋瘡發肌肉。

    陽明為主。

    脾土一溫。

    胃氣随暢。

    何憚不消弭已洩之腎水乎。

    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壞瘡者。

    一曰内虛洩瀉。

    二曰外傷風冷。

    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痘疹。

    多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

    殊不知彼時立方之時。

    為嚴冬大寒郁遏。

    痘瘡不得紅綻。

    故用辛熱之劑發之。

    今人不分時令寒熱。

    一概施治。

    誤人冬矣。

    夫渴者用溫藥。

    癢塌者用補藥。

    自陳氏發之。

    迥出前輩。

    然其立方多用燥熱。

    或未适中。

    恐其立方之際。

    必有挾寒而虛者設也。

    痘疹多是毒瓦斯盛。

    便先宜解毒。

     然恐氣血周貫不定。

    故随後亦宜兼補。

    以助成膿血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薛立齋痘疹大要 痘疹大要。

    與癰疽治法無異。

    宜辨表裡虛實寒熱。

    蓋表虛而用發表之劑。

    輕則斑爛。

    重則不能起發而死。

    裡實而用托裡之劑。

    輕則患痘毒。

    重則喘急腹脹而死。

    裡虛而用疏導之劑。

    輕則難以灌膿結痂。

    重則不能結靥落靥而死。

    治法可不慎哉。

    若赤發熱疼痛作渴。

    能食便秘。

    此形氣病氣俱實也。

    雖在嚴冬。

    必用四順清涼飲。

    以救其陰。

    若黑陷不食。

    嘔吐洩瀉。

    寒戰切牙。

    手足逆冷。

    此脾土虛敗。

    寒水所侮也。

    雖在盛暑。

    必用六君、姜、附。

    或陳氏異功散。

    以回其陽。

    此内經舍時從證之法也。

    若起發遲不紅活。

    不作膿。

    不結痂。

    或發熱作渴。

    飲食少思。

    此脾胃虛弱也。

    參四聖散補之。

    若雖起而色白。

    雖灌膿而不滿。

    雖結痂而不落。

    或癢塌作渴飲湯。

    腹痛不食。

    嘔吐洩瀉。

    此脾胃虛寒也。

    陳氏木香散以溫之。

    其在四五日之間死者。

    毒瓦斯盛。

    真氣虛而不能起發也。

    六七日之間死者。

    元氣虛而不能灌膿也。

    旬日之外死者。

    邪氣去。

    脾胃敗而元氣内脫也。

    治者但能決其死。

    而不知其死必本于血氣虧損。

    苟能逆推其因而預為調補。

    豈斷無生理哉。

     蓋起發灌膿結痂三者。

    皆由脾胃榮養。

    不可妄投克伐之劑以緻其夭枉也。

    至于大人患此。

    治法迥異。

    昔丹溪嘗治一老人。

    初患痘。

    昏愦不知。

    亟用大補四十餘劑。

    出痘而愈。

    觀此可見。

     卷十二 嬰兒門下 魏桂岩逆順險三法論 夫痘分逆順險法。

    古無有也。

    愚妄立之。

    何則。

    順者吉之象。

    逆者兇之象。

    險者悔吝之象。

     治痘而執此三法。

    以觀形色。

     驗吉兇。

    将無施而不當也。

    蓋痘發熱三日。

    放标三日。

    起長二日。

    灌漿三日。

    收靥三日。

    始于見形。

    終于結痂。

    凡十四五日之間而已。

    是故吉不必治。

    治則反兇。

    兇不可治。

    治之無益。

    至如險者治之。

    則可以轉危就安。

    夫氣血盛。

    斯毒易解。

    氣血損。

    則毒難愈。

    惟氣血弱者。

    雖毒不能頓解。

    故必加補益扶持。

    使生意固乎其中。

    無不平矣。

    餘嘗苦心究讨。

    定立法式。

    觀者幸毋以餘為僭。

     一二日。

    初出如粟。

    血點淡紅潤色。

    于口鼻年壽之間。

    先發兩三點。

    順之兆也。

    形如蠶種。

     紫黑幹枯。

    于天庭司空印堂方廣太陽等處先見者。

    逆之兆也。

    雖稠紅潤澤成個者。

    亦險也。

    圓暈成形。

    幹紅少潤。

    險之兆也。

    險者毒雖犯上。

    其氣未離。

    候其氣血交會。

    保元湯加桂。

     二三日。

    根窠圓混。

    氣滿血附。

    長發飽滿。

    光潔為順。

    根窠無暈。

    氣失血散。

    枯死不長為逆。

     根窠雖圓而頂不滿為險。

    保元湯加芎、桂。

     四五日。

    大圓光澤。

    大小不一。

    氣和血就為順。

    綿密如蠶種。

    黑陷幹紅紫泡者為逆。

    根窠雖起。

    色不光潔為險。

    保元湯加桂、糯米。

     五六日。

    氣會血附。

    紅活鮮明為順。

    氣雖旺而血不歸附。

    灰陷紫陷。

    或發水泡。

    癢塌為逆。

     氣弱血微。

    光白不榮為險。

    保元湯加木香、芎、歸。

     六七日。

    氣化漿行。

    光潔飽滿為順。

    漿毒不行。

    神去色枯為逆氣血不足。

    不能成漿為險。

    急以保元湯加桂、米。

     七八日。

    氣旺血附。

    神全色潤為順。

    毒不化漿。

    色枯幹紫為逆。

    發癰者可治。

    外剝者必死。

     氣血少緩。

    毒雖化而漿不滿為險。

    保元湯加桂、米。

     八九日。

    漿足根化。

    而無他證為順。

    漿不足而成外剝者為逆。

    漿不充滿。

    血附線紅氣弱者為險。

    保元湯加姜、米。

     十一二日。

    血盡毒解。

    氣調漿足而斂為順。

    氣弱血凝。

    枯朽剝盡為逆。

    血盡漿足。

    濕潤不斂。

     内虛為險。

    保元湯加苓、術。

     十三四日。

    氣血歸本。

    漿老結痂為順。

    毒未解而脫形。

    諸邪并作。

    雖結痂為逆。

    漿老結痂之際。

    或有雜證相并。

    不可峻用大寒大熱之劑。

    保元湯随證加減。

     十四五日。

    氣血收功。

    痂落瘢明為順。

    痂未易落寒戰切牙。

    谵語狂煩。

    疔腫作者為逆。

    痂落潮熱。

    唇紅口渴。

    不能食者為險。

    四君子加黃連、山楂、陳皮。

    不解。

    大連翹湯加減。

     論曰。

    保元湯。

    即東垣所制黃湯也。

    不越人參、黃、甘草。

    性味甘溫。

    專補中氣。

    而能補火。

    故虛火非此不去。

    人參固内。

    黃固表。

    甘草解毒。

    借以治痘。

    令其内固外護。

    扶陽助氣。

     使氣生血附。

    藉此載領。

    有回生起死之功。

    或雲。

    氣血與毒同途。

    何專理氣而不理血。

    殊不知氣旺自能載領其血也。

    或曰。

    桂者辛物。

    痘出已熱。

    而專用之何也。

    蓋取其辛甘發散。

    助參、之力而成偉功也。

    今更采入痘科諸方。

    輔助保元湯以收圖治。

    是以升麻湯、和解湯、四順清涼飲等。

     有開濟之功。

    故用于三日七日保元之前。

    解毒湯、大連翹湯、參蘇飲等。

    有平治之能。

    故用于十四日前後。

    四君子湯、生脈散、桔梗湯、參苓白術散、四苓散等。

    故用于保元之間。

    有贊相之能。

     不拘日數。

    白螺散治痘之不收。

    金華散治痘後肥疳疥癬。

    生肌散治痘疳蝕不斂。

    以上諸方。

    不過翊運保元。

    以濟陰陽虧盈之變。

    治痘用藥之要。

    始出之前。

    宜開和解之門。

    既出之後。

    當塞走洩之路。

    痂落以後。

    清涼漸進。

    毒去已盡。

    補益宜疏。

    其他雖有奇方。

     不合中和之道。

    悉皆不錄。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翁仲仁痘疹論 夫痘由中以達外。

    用藥因期而變通。

    以常言之。

    發熱三日而後見标。

    出齊三日而後起脹。

    蒸長三日而後灌膿。

    漿滿三日而後收靥。

    故發熱三日。

    當托裡解毒。

    使其易出。

    亦有氣弱而不能出者。

    當微補其氣。

    氣和則出快。

    切不可輕用黃。

    恐腠理一密。

    則痘難出也。

    四五六日起發之時。

     宜清熱解毒。

    清熱則無血熱枯燥之患。

    解毒則無壅滞黑陷之虞。

    七八九日灌膿之時。

    宜溫補氣血。

     氣血流行。

    而成漿自易也。

    十日至十一二日收靥之時。

    宜調和氣血。

    補脾利水。

    自然結靥矣。

    此特語其常也。

    蓋常者可必。

    而變幻無期。

    當随候參詳。

    見紅點之時。

    如痘輕少。

    不可過表。

    在後恐成斑爛。

    如幹紅紫色。

    急宜疏利。

    不然。

    在後必成黑陷。

    四五日之内。

    痘出足下為齊。

    苟未盡出。

    于解毒中宜兼發散。

    若專于清涼。

    則痘反凝滞。

    不能起發也。

    七八日之間。

    毒未盡解。

    于溫補之中。

    宜兼解毒。

    若偏于溫燥。

    則毒反蘊蓄。

    不能化漿也。

    十一二日之間。

    漿未滿足。

    雖當大補氣血。

    然須兼解餘毒。

    不然。

    恐有癰毒疤之患也。

    夫痘瘡之發也。

    身熱和緩。

    達于外者必輕。

     悶亂煩躁。

    彰于外者必重。

    其顔色貴潤澤而嫌昏暗。

    貴光彩而嫌枯澀。

    貴淡紅而嫌黑滞。

    貴鮮潔而嫌嬌嫩。

    貴圓淨而嫌瑣碎。

    貴高聳而嫌平塌。

    其皮膚貴堅實而嫌虛薄。

    貴勻淨而嫌冗雜。

    其根窠貴收緊而嫌散潤。

    痘根陰陽見點。

    最忌浮腫。

    出要參差。

    血宜歸附。

    耳後頭項心胸。

    少于他處為吉。

    眉棱兩顴額前先後潤而不滞為佳。

    夫色之紅者。

    毒始出也。

    白者。

    毒未解也。

    黃者。

    毒将解也。

    幹黃者。

    毒盡解也。

    灰白者。

     血衰而氣滞也。

    焦褐者。

    氣滞而血枯也。

    黑者。

    毒滞而血幹也。

    如紅變白。

    白變黃者吉。

    紅變紫。

     紫變黑者。

    死之兆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痘疹握機論 張安世曰。

    醫學貴乎專精。

    崇古分科習業。

    各擅所長。

    庶幾奪權造化。

    痘疹一門。

    為嬰孺始基第一關隘。

    予嘗曆考錢陳朱魏諸家之論。

    各執一端。

    緣其立言之義。

    有就證而論者。

    有究本而論者。

    有因時而論者。

    觀費氏大運論雲。

    嘗稽痘證。

    有獨取于辛熱。

    有得意于寒涼。

    有扼要于保元。

    是皆治痘名家。

    何不見有逐年先後之别。

    要知天運使然。

    非三者之偏僻也。

    而費氏明指文中仲陽桂岩三子而言。

    獨不及濟川者。

    以濟川實得一本萬殊之妙。

    兼該三子之長。

    其論可法。

    後學可宗。

    有言于神宗丁巳至癸亥。

    尚多氣虛。

    由甲子而血熱者漸多矣。

    其毒亦漸深矣。

    向補宜從重者變而宜輕。

    瀉宜從輕者變而宜重。

    逮及丁卯。

    所宜重瀉者。

    雖極清極解而亦弗靈矣。

    勢必蕩滌而元枭之勢始殺。

    然猶放标起脹時之權宜也。

    至壬申後。

    蕩滌之法向施于成漿前者。

    竟有首尾而難免者矣。

    其黃氏痘疹或問亦雲。

    予自萬曆辛巳始行其道。

    所曆之痘。

    多屬虛寒。

    至癸卯歲。

     忽然氣候大變。

    自後當溫補者。

    十無一二。

    虛中挾火挾痰者。

    十常八九。

    痘色亦常變異。

    良由運氣使然。

    握司命之機者。

    可不達權通變而固守成則欤。

    于是會參諸家宗旨。

    綜其大端。

    不出血熱毒盛。

    毒盛氣虛。

    氣虛不振之三綱。

    順險逆之三要。

    順則無庸治。

    逆則治何益。

    惟險者在急治而尚變通。

    其機不暇少緩。

    不可泥于首尾而拘于繩墨也。

    至于病有寒熱。

    證有真假。

    毒有淺深。

    藥有輕重。

    治有緩急。

    時有寒暑。

     人有貴賤。

    禀有強弱。

    安可概論。

    若夫膏粱之治。

    與貧賤之治。

    迥乎不侔。

    夫膏粱之家。

    素嗜肥甘。

    肌體柔脆。

    譬之陰地草木。

    未經風日。

    奚堪勝任。

    況一有微。

    即日曆數醫。

    雖具法眼。

    亦難獨出己見。

    稍用一有關之品。

    即衆口。

    功未見而咎有歸。

    此亦世道使然。

    無足憾也。

    而貧賤之家。

    日甘粗。

    風霜切體。

    縱有疾苦。

    力能勝受。

    即或從事醫藥。

    則專任于一。

    雖證劇可危。

     尚堪重劑推扳。

    功成反掌。

    第貧家之痘。

    一涉危疑。

    醫者往往忽略而委之不救。

    棄以待斃。

    因得土氣滋化而複蘇者。

    亦恒有之。

    達權之士。

    務在見機于始萌之際。

    變通于未發之先。

    如毒因表邪而發者疏解之。

    由裡邪而發者宣暢之。

    熱劇者涼潤之。

    毒者開洩之。

    挾驚者清理之。

    挾痰者驅導之。

    虛者益之。

    實者損之。

    寒者溫之。

    熱者清之。

    此數者乃治痘之大綱。

    必須明燭其機而毅與之。

    慎毋疑似而混用升發。

    标證一退。

    其痘自起。

    蓋治病必求其本。

    審系血熱而用涼解。

    即是升發。

    審系氣虛而用補托。

    即是升發。

    以故新甫有見點忌升麻之說。

    丹溪複有一見紅點便忌葛根之誡。

    夫今之以痘疹名世者。

    或稱家秘。

    或尚師傳。

    下手不辨氣血之虛實。

    熱毒之淺深。

    禀賦之強弱。

    兼證之有無。

    概以通套升發為務。

    直待點齊而驗以兇吉。

    不知延過三日。

    則毒已歸經。

    加之兼證交攻。

    種種變端。

    莫不由此。

    此皆識見未真。

    習俗之謬耳。

    費子所謂識見不真。

    先迷向往之路。

    膽力不雄。

    同歸廢弛之地。

    理障未捐。

    難神變化之用。

    是必膽與誠俱。

    心随理運者。

    而後可以語此。

    嘗有痘雖初放。

    功不在于升發。

    時雖起脹。

    甯有事乎清涼。

    寓補于瀉。

    何嫌灌漿而解利。

     用熱為收。

    何病結痂而疏發。

    至若臨證之機。

    必細察其形。

    熟驗其色。

    複于神情而繹之。

    兼内證以參之。

    庶乎似虛寒而反實熱。

    似有餘而反不足。

    似平易而實危殆。

    似必斃而實可生。

    燎然于心目間。

    其有素禀氣虛。

    而證見血熱者。

    當于發熱之初。

    乘毒未歸經。

    元氣猶堪。

    宜先理其标。

    峻投涼血以化熱毒。

    後固其本。

    任用溫養以助成漿。

    設先不為清理。

    至四五日間。

    欲行涼解。

    則痘心難起灌。

    欲行補托。

    又礙熱毒未清。

    至此攻補兩難。

    而緻夭枉者比比。

    且有悶痘一證。

    方書但言白悶紫悶緊悶。

    從無辨救之法。

     因思悶者。

    痘緣毒邪壅蔽。

    悶而不發。

    其證最急。

    是為逆中之逆。

    雖有神丹。

    莫可救也。

    然有似悶而非真悶。

    即屬悶而緩者。

    是為險中之逆。

    此閉證也。

    世多例之悶痘。

    棄而不救。

    可概委之于數乎。

    若能明究其故而開其閉。

    庶可轉危就安。

    猶之雞鳴度關。

    此關一過。

    前途别有料理。

    但閉證之由種種。

    有因火毒熾盛而閉者。

    有因痰垢凝塞而閉者。

    有因蟲内攻而閉者。

    有因挾食挾血而閉者。

    有因真元虧極而閉者。

    略舉一二言之。

    如一發熱即報點如丹。

    身熱如烙。

    漸幹焦紫黑。

     煩躁悶亂。

    唇焦口臭。

    或唇口腫滿。

    是屬火也。

    雖冬月亦須大劑白虎化斑湯。

    石膏非數兩不應。

     或發熱時。

    便頭項不舉。

    痰喘氣急。

    或目閉神昏。

    眩暈颠仆。

    悶亂搐搦。

    是屬痰也。

    亟當猛進金匮大黃甘草湯。

    使上吐下洩以救之。

    或一發熱即煩悶嘔吐。

    舌下當流清水。

    或時沉默喜睡。

    或時躁擾不甯。

    或腹痛狐疑。

    或頻頻叫喊。

    驗其舌下筋青。

    或下唇有黑白細點。

    是屬蟲也。

    宜先與椒梅丸。

    誘入蟲口。

    即以紫草承氣湯下之。

    或初發時便壯熱神昏。

    腹痛谵語。

    舌刺如芒。

    或氣粗便。

    狂叫悶亂。

    是屬食也。

    急投大承氣湯。

    及三承氣選用。

    或因跌撲内傷。

    瘀血阻滞。

    谵語神昏。

     喘脹衄血者。

    桃核承氣湯。

    或有身無大熱。

    見點細白如喑。

    氣怯無力。

    目閉無神。

    面色及唇反鮮澤嬌豔。

    光彩倍常。

    是氣虛無陽。

    肺胃之精華渙散于外也。

    然此亦不多見。

    惟豢養柔脆者間或有之。

    若非峻用人參二三兩。

    生兩許。

    佐以升麻、五味。

    續續灌下。

    烏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而振起之耶。

    其證之屬實而閉者。

    竭力圖之。

    可全十之半。

    屬虛而閉者。

    則與秦越人起虢太子不異。

     可知造化樞機在掌握間。

    豈可拘于尋常例治哉。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辨證(六則) 初發悠悠身熱。

    最宜氣息和平。

    飲食甘而便溺如常。

    手足溫而面容不改。

    兼之睡卧安甯。

    便見證來之順。

    四肢清而面色白。

    飲食少而精神倦怠。

    此證當作虛看。

    痘出決然不振。

    再見便溏乳。

    急當補氣為宜。

    若還熱甚氣粗。

    定須解毒何疑。

    谵語狂言煩躁。

    均為内熱。

    喘滿氣粗便秘。

     須知毒壅。

    毒盛則頭面赤熱。

    氣虛則手足寒清。

    嘔吐為火氣上炎。

    溏瀉為毒瓦斯下迫。

    腹脹口張喘急。

    啼聲不絕嗄頻。

    須防失血。

    面青劄眼搖頭。

    狂亂忽生吐乳。

    發驚先兆。

    是以熱盛者。

    隻宜清涼發散。

    不可峻用苦寒。

    發散則毒外出而熱自解。

    苦寒則毒反伏而出愈難。

    故發散之劑。

    輕則升、葛以疏其熱。

    而煩躁壯實者。

    非此何以定其标。

    重則麻黃以開其壅。

    而喘急脹滿者。

    非此何以救其危。

    未萌先瀉。

    有熱證莫作虛看。

    已洩而渴。

    無熱證便從虛治。

    止熱洩以清涼。

    重加發散。

    治虛溏以溫補。

    仍用開提。

    内虛誤用寒涼。

    助其作瀉。

    實熱妄投補劑。

    轉增煩劇。

    安靜能食。

    勿謂便實可下。

    洩瀉煩渴。

    休言熱證宜涼。

    氣弱而少食者。

    不任其毒。

    神強而能食者。

    不失其常。

     嘗謂痘初見點。

    便觀顔色榮枯。

    一來便覺粗肥。

    稀疏可必。

    始發若還瑣屑。

    繁密堪知。

    帶熱敷瘡。

    陸續出來猶可救。

    一齊湧出。

    經皮薄總難生。

    細細白頭如痱。

    幹枯必作内攻形。

    稠稠紅點似丹朱。

    不久定成焦萎勢。

    粗肥饅頂。

    點子不紅終白陷。

    頭尖皮薄。

    茱萸紋起定空瘡。

    白嫩則皮薄嬌紅。

    黃瘦則痘成褐色。

    若人蒼黑皮粗。

    瘡色必然慘暗。

    嬰兒肌肉不同。

    未可一例而斷。

     隻宜綻凸有神。

    不喜嬌紅平塌。

    色澤神安。

    見點如珠如粟。

    毛焦皮燥。

    敷瘡或紫或焦。

    帶熱出來。

    最恐密似針頭。

    縱然續出。

    尤忌形如蠶種。

    如麸如。

    如疹如疥。

    根窠不立。

    腳地俱無。

     犯此數端。

    總皆不救。

    夾斑如同蚊咬。

    最為惡烈。

    乃或螺蛳雲電。

    差為可治。

    未熱先敷數點。

    俗名報痘。

    若還熱久不敷。

    便作疔看。

    先發塊而後發瘡。

    塊為風毒所發。

    先發瘡而後發塊。

    塊名鬼腫難醫。

    避痘避于隐僻。

    眼胞唇内多兇。

    悶痘悶于要處。

    喉舌胸背皆危。

    順不憎多。

    逆嫌一點。

     冷疔先見。

    諸瘡何敢彰形。

    賊痘若生。

    諸痘焉能灌汁。

    辨認若真。

    急須挑破。

    裡證未平。

    痘雖出而毒猶在裡。

    解毒為務。

    便調人靜。

    身雖熱而毒已透表。

    安表為先。

    設使内外證平。

    此際不須過治。

    再看精神勇怯。

    審詳表裡如何。

     三日四日。

    痘出當齊。

    點至足心。

    勢方安定。

    猶是陸續不齊。

    尚隐皮膚之内。

    若非風寒壅遏。

     定屬氣虛不振。

    是以四日以前。

    痘毒方出。

    身表宜涼。

    四日以後。

    毒出已定。

    身表宜溫。

    涼則氣血和平。

    痘色必然潤澤。

    溫則腠理開通。

    其勢易以成漿。

    故至此而身不微熱。

    色不鮮澤。

    雖不至于冰伏。

    痘瘡斷乎不長。

    五六日來。

    血包已成。

    候當肥大而粗。

    頂宜發光而白。

    故根紅而頂白者。

     已具行漿之勢。

    若還赤色過頭。

    雖見嬌紅可愛。

    綿延六日依然。

    到頭空殼虛花。

    皮薄而光亮如燈。

     内含似水。

    頂尖而根腳不紅。

    行漿不實。

    熱毒盛而未解。

    則為紫為黑。

    壅而不起。

    則為陷為塌。

     滞而不榮。

    則為幹枯為青灰。

    怯而不振。

    則為不快為停漿。

    或有肉先腫而痘反不起者。

    漿則滞而不行。

    面已浮而痘反退伏者。

    毒則壅而不通。

    故身不熱而痘不起。

    已成冰硬之形。

    赤色若還不變。

     溫之可興。

    氣血弱而瘡不振。

    遂成不快之狀。

    紅潤依然如舊。

    補之可生。

    紫色幹枯。

    切忌溫中帶補。

    隻宜活血松肌。

    毒勢壅滞。

    烈藥雖然可發。

    透肌尤是良方。

    溏洩惟于溫補。

    瀉甚佐以升提。

     六日七日之期。

    氣血敷化之際。

    順候漿行半足。

    虛瘡才發微光。

    毒重而壅遏者。

    頂滞幹紅。

     氣盛而發者。

    飽滿光澤。

    頭面行漿而四肢未起。

    切莫慌張。

    腿發泡而臉額焦枯。

    且休歡喜。

     既以懼其發嗆。

    且又慮其喘急。

    飲食不多。

    恐緻髒虛而内陷。

    水漿頻進。

    須防洩瀉而變危。

    熱盛煩渴。

    到此休為實論。

    再加溏洩。

    此時隻作虛看。

    黑紫幹枯。

    急須攻發其熱。

    氣虛塌陷。

    盒飯溫補其虛。

    發嗆愁其失聲。

    喘急恐其腹脹。

    瘡或白而少神。

    根雖紅而難治。

    尖不起而離根。

    腳雖赤而無濟。

    色淡白而塌闊。

    此内必無漿汁。

    皮薄澤而嬌紅。

    有漿亦是清稀。

    犯此四端。

    總屬氣虛。

     八九日間。

    必然發癢。

    若還壯熱燎人。

    不癢定行幹燥。

    紫色幹枯。

    不須着眼。

    中凝血迹。

    或可幸成。

    漿既行而半足。

    時則未當收斂。

    忽爾一齊紫黑。

    倒莫認結痂。

    若還攻發得宜。

    傍生血點再行漿。

    如見氣急腹脹。

    不久失音死在迩。

     痘出八九日來。

    已結幹紅痂。

    (音被)如或少生不順。

     至此方得灌漿。

    若遇身重發熱。

    停漿不易結痂。

    此則陽亢陰虛。

    應以清涼收斂。

    漿足氣促。

    恐因痰湧而然。

    忽爾發驚。

    毋乃二便秘結。

    再見氣虛塌陷。

    必然倒黑焦。

    一則溫補可興。

    一則攻發可活。

    洩瀉安甯。

    大虛少毒。

    脾寒則下白膿。

    髒毒必然便血。

    唑喉聲啞。

    漿行飽滿亦無妨。

    塌癢切牙。

    便實聲清猶可活。

    靥來痂硬。

    變證終無脫如麸。

    須愁餘毒。

    蒸發或緻太過。

    則潰爛難收。

     身熱若見燎人。

    則燎漿發泡。

    空遺痘殼不成痂。

    隻為漿清熱重。

    腹脹喘呼而塌陷。

    皆因毒入内攻。

     出來不灌黃漿。

    痂猶如血赤。

    若曾解毒于先。

    此證斷之極美。

    胃氣絕則唇口腫硬。

    肝熱盛則目睛吊白。

    喘急發于瀉後。

    總屬氣虛。

    便瀉繼以煩渴。

    諒非實熱。

    洩瀉而煩渴不止。

    理必升提。

    好飲而發渴愈甚。

    勢難救援。

    氣虛寒戰。

    痘瘡無恙即溫經。

    漿足難收。

    便實熱蒸須解利。

    進清涼以助結痂。

    叱補法而防過益。

     痘成痂。

    八九功成。

    餘毒變遷。

    終非吉兆。

    是故眼合腹脹。

    猶蹈危機。

    虛浮不退。

    尚罹兇咎。

    痂雖成而反緻失聲。

    猶為黑。

    腫未退而眼已先開。

    恐毒内攻。

    陽氣極而狂叫喘呼。

    腸胃傷而便溺膿血。

    熱毒逗遛不化。

    結痂而壯熱憎寒。

    經絡餘毒未盡。

    日晡則往來寒熱。

    發在午前為實證。

     煩渴腮紅。

    申後方熱是陰虛。

    便調形瘦。

    他如攝唇弄舌。

    心經蓄熱無疑。

    撷肚擡胸。

    肺胃毒沖有準。

    身熱便秘。

    恐成暴急驚風。

    潮熱便溏。

    防變慢脾風搐。

    驗失明于眼合羞明。

    辨口疳于唇焦龈黑。

    實熱結于大腸。

    必然便秘。

    虛寒客于胃府。

    乃成洩瀉。

    喘渴須分虛實。

    洩瀉當辨寒熱。

    欲觀痂落之餘。

    再審瘢痕之色。

    桃紅光澤。

    營衛俱安。

    灰紫幹焦。

    尚留風熱。

    粉白為氣血之虛。

    皮粘為脾胃之疾。

    遍體赤斑。

    乃是失于解利。

    渾身青紫。

    恐為風寒所客。

    餘毒未消。

    不特為疽為疖。

     見風太早。

    須防發瘡發痍。

    匪人切勿胡傳。

    此本先賢真訣。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表裡虛實論 凡痘灰白不紅綻。

    不起發。

    出不快。

    昏暗頂陷。

    皆表寒而虛。

    二便清。

    身涼。

    手足口氣俱冷。

     不渴少食。

    唇白涕清。

    飲食不化。

    皆裡虛而寒。

    此表裡虛寒之證。

    急宜溫脾胃補氣血。

    當用參、、歸、術、木香、肉桂等藥。

    以助灌膿收靥。

    夫表虛者。

    以補氣為主。

    補血次之。

    裡虛者。

    于補血之中須兼補氣。

    使胃氣條暢。

    脾氣壯實。

    在後必無陷伏之憂。

    苟能補氣。

    則血亦周流。

    送毒出盡。

     不緻凝滞。

    在後必無癢塌之患。

    凡紅紫幹滞。

    黑陷焦枯者。

    皆表熱而實。

    大便秘結。

    小便赤澀。

    身熱鼻幹。

    唇燥煩渴者。

    皆裡熱而實。

    此表裡實熱之證。

    急宜涼血解毒。

    當用紫草、紅花、連翹、鼠粘、木通、蟬蛻、荊芥。

    甚則芩、連之類。

    如表熱者。

    則宜清涼解表而分利次之。

    裡熱者。

    重于解毒而兼清涼。

    如在二三日之前。

    熱毒盛者。

    以硝、黃微下之。

    蓋涼血不至于幹紫。

    解毒則免于黑陷。

    如表虛不補。

    則成外剝。

    裡虛不補。

    則成内攻。

    表實過補。

    則不結痂。

    裡實過補。

    則發癰毒。

    所以痘證變遷不常。

    若色一轉。

    又當變通。

    不可拘于一定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氣血虛實論 夫氣有生血之功。

    血無益氣之理。

    故氣不可虧。

    虧則陽位不及。

    而痘之圓暈之形不成。

    血不可盈。

    盈則陰乘陽位。

    而痘之倒之禍立至。

    是以治虛證。

    必當補氣為先。

    蓋氣有神而無形。

    補之則易充。

    血有形而無神。

    補養難收速效。

    況氣陽而血陰。

    陰從陽。

    血從氣。

    理也。

    故補氣不補血。

    使氣盛而充。

    血亦随之而盛矣。

    何謂氣血虛實。

    且如氣過熱則泡。

    血過熱則斑。

    氣不及則頂陷不起。

    血不及則漿毒不附。

    凡痘色淡白。

    頂不堅實。

    不礙手。

    不起脹。

    皆屬氣虛。

    宜保元湯倍黃加肉桂、丁香。

    人乳與酒釀同服。

    根窠不紅不緊束。

    或紅而散闊。

    以手摸過即轉白。

    毫毛豎起。

    枯槁不活者。

    皆血虛也。

    保元湯加芎、歸、紅花及山楂以行參、之滞。

    木香以散滞氣。

    而血自活也。

    凡用黃。

    當在痘出盡之後。

    凡用熱藥。

    當看毒盡解之時。

    更察氣血之虛實偏勝而治之。

    則藥無不效矣。

    凡補血。

    首尾用地黃。

    防滞血必用姜制。

    用芍藥恐酸寒伐胃。

    必用酒炒以抑其潤下之性。

    借酒力而行之達表也。

     卷十二 嬰兒門下 虛證防變論 初發身熱悠悠。

    乍熱乍涼。

    肌松神倦。

    面青白。

    飲食減少。

    手足時冷時熱。

    嘔吐便溏。

    痘點方見。

    隐隐不振。

    淡紅皮薄。

     三四日陸續不齊。

    不易長發。

    五六日不易成漿。

    少食氣餒。

    傷食易洩。

    七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