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婦人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産後
(諸禁血暈三沖三急三審嘔吐呃逆飽悶谵語如見鬼神不語發痙發熱寒熱中風咳嗽發喘螈顫振傷風傷寒瘧痢蓐勞虛煩驚悸多汗麻木大小便諸證諸痛洩瀉浮腫諸血月水不通諸淋乳汁)
經曰。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而緩則生。
急則死。
上條言産後以乳哺子之時而患熱病。
其脈隻宜懸小。
不宜實大者。
以産後新虛故也。
設脈雖懸小。
而見手足逆冷。
又為脾氣衰絕。
陰氣暴逆之候。
亦主死也。
下條言産後中風熱。
而至喘鳴肩息。
以風熱逆于陽位。
其脈必不能懸小。
但須實大之中。
而往來和緩。
則脾胃之氣在其中矣。
設見急疾。
胃氣已絕。
安得不死。
後世以乳子二字誤認為小兒。
如張介賓之明。
亦不加察。
且因此而謂小兒不當視虎口三關。
即宜診兩手六部。
非智者之一失欤。
金匮雲。
問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産血虛多汗出。
善中風。
故令病痙。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難。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善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複。
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産後氣血俱虛。
汗下皆禁。
獨此一證用大承氣者。
乃證治之變。
不當以尋常例測也。
以其病解之後。
尚有餘熱在胃。
所以能食。
食入既多。
至七八日更加發熱者。
此必複傷飲食之故。
故知胃有實結。
恐其煎迫津液。
故以急下救陰為務。
然必年體強旺。
脈證俱實。
且時日既久。
與新産大便難不同。
是可議下。
設遇胃虛之人。
雖能食而所食不多。
即有發熱便秘。
亦屬血虛。
急宜調養氣血。
斷非承氣所宜。
不可恣行攻擊也。
産後腹中痛。
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一兩。
白術一兩。
産後腹中痛。
乃寒積厥陰沖脈。
故用辛溫以散血中之寒。
助以血肉之性。
大補精血。
較諸補劑。
功效懸殊。
若腹痛兼嘔。
而所嘔皆是稀痰。
是知脾虛濁氣上逆。
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氣。
白術以固護其脾。
倘見血逆而嘔。
所嘔渾是清水。
腹脹滿急。
則加桃仁、肉桂。
具見言外矣。
至于寒疝虛勞。
少腹結痛。
總是下焦寒結。
亦不越是方也。
産後腹痛。
煩滿不得卧。
枳實芍藥散主之。
并主癰膿。
以麥粥下之。
仲景凡治腹痛。
多用芍藥。
以其能收陰氣之散也。
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
以其能緩中而止急痛也。
本草謂主邪氣腹痛。
故多用之。
蓋五氣之邪。
莫如厥陰肝木之性急暴。
一有不平。
則曲直作痛也。
此方治痛。
用芍藥為主。
佐以枳實炒黑。
入血破積聚。
收陰緩中。
逐陳緻新。
麥粥補血下氣。
而壯血脈也。
師曰。
産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血之燥幹凝着者。
非芍藥、枳實可能治。
須用大黃、桃仁、蟲。
下其血閉。
更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未盡。
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脈微實再倍。
發熱日晡時。
煩躁者不食。
食則谵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于裡。
結在膀胱也。
太陽為表。
膀胱為裡。
七八日表證入裡。
故曰無太陽證。
惡露已為病氣所郁。
不能盡去。
熱因入裡。
與惡露相搏。
結在膀胱。
而作少腹堅痛。
下焦熱證。
故不大便。
煩躁發熱。
更切其脈微實再倍。
其發熱在日晡時。
而煩躁不食。
熱邪又攻于胃。
胃熱則不食。
食入則谷氣之熱更助。
兩熱相并。
故谵語。
至夜即愈者。
産後血虛。
熱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則夜如見鬼狀。
言此以明其熱不在血室。
而在膀胱與胃。
故用大承氣湯也。
産後風。
續之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嘔。
汗出雖久。
陽旦證續在者。
可與陽旦湯。
舉此與上文承氣湯。
為表裡之例。
産後中風發熱。
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
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
入前藥揚去沫。
嘔者。
加半夏半升。
洗。
此證太陽上行至頭表。
陽明脈過膈上循于面。
二經合病。
多加葛根。
以葛根為陽明解肌藥也。
防風佐桂枝。
去二經之風。
竹葉、桔梗主氣上喘。
參、草和中氣。
姜、棗行營衛。
谷氣行。
則上下交濟而汗出解矣。
附子恐是方後所加。
治頸項強者。
以邪在太陽。
禁固其筋脈。
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溫經散寒。
揚去沫者。
不使辛熱上浮之氣。
助其虛陽上逆也。
若邪在胸而嘔。
加半夏治之。
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藥。
舊本作如豆大。
今如徐忠可駁正。
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主之。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柏實一分。
乳中虛。
言乳哺而乳汁去多。
則陰血乏而胃中亦虛。
陰乏則火撓而神昏亂。
胃虛則嘔逆。
用甘草瀉心火。
石膏療煩亂。
竹皮主嘔逆。
桂枝和營氣。
又宣導諸藥。
使無格之逆。
煩喘者。
為心虛火動。
故加柏實以安之。
産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傷寒厥陰證。
熱利下重者。
用白頭翁湯。
苦寒治熱。
以堅腸胃。
此産後氣血兩虛。
故加阿膠、甘草。
然下利血滞也。
古人雲。
血行則利自止。
此方豈獨治産後哉。
婦人在草蓐。
自發露得風。
四肢苦煩熱。
頭痛者。
與小柴胡湯。
頭不痛但煩者。
千金三物黃芩湯。
自發露。
謂自發衣露體得風。
非邪外傷者。
故不為自汗風病。
蓋産時天機開發。
雖微風亦得入之。
外感之風。
内應之火合化。
淫于四末。
而作四肢苦煩熱。
上至于頭作頭痛。
病在表裡之間。
故用小柴胡湯。
主治少陽。
若頭不痛是無表也。
惟肝膽風熱内動。
上膈作煩。
故用黃芩退熱。
苦參養肝。
熟地補血而益腎水。
則肝膽之火甯矣。
婦人産後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
摩痛引腰背。
不能食飲。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
産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
令人強壯。
若大虛。
加饴糖六兩。
湯成納之。
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
阿膠二兩。
合八味。
湯成納阿膠。
産後血去。
營衛俱虛。
内不充于五髒。
肝木妄動。
作腹中刺痛。
上不充于膻中。
遂吸吸少氣。
下不濟于腎。
故少腹急引。
外連腰脊。
六腑不和。
則不能食。
用此以益營衛。
伐肝邪。
補中和内。
按此即黃建中之變法。
彼用黃以助外衛之陽。
此用當歸以調内營之血。
然助外則用桂枝。
調中則宜肉桂。
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二字義見中風門方千金三黃湯下。
) 諸禁一禁卧。
二禁酒。
三禁浴。
四禁寒。
五禁汗。
六禁下。
七禁利小便。
八禁寒涼藥。
九禁起動作勞。
蓋初産血氣未定。
遽卧則惡血上升。
故分娩之後。
須高卧仰倚。
切不可即卧。
三朝始可稍去其。
尚宜高枕。
七日後。
如無他病。
方可安枕。
多有半月後。
未能貼席者。
酒能助火亂經。
誤用不無動血之虞。
至如雞子豬腎。
一切滞氣堅紉難化物。
及生冷膩滑。
皆不可食。
即砂仁湯亦能動血。
鹹在禁例。
浴能升動惡露。
雖當夏月。
亦須禁之。
曾有産數日後。
因浴瘀血上沖而斃者。
亦有因浴動血。
誤用寒涼。
瘀結不行。
血化為水。
喘滿腫脹而死者。
不可不慎也。
新産驟虛。
最忌着寒。
寒則血氣凝滞。
諸變冗生。
每至飲食不化。
腹痛作瀉。
禍患莫測。
欲去其瘀。
則正氣并脫。
欲止其瀉。
則瘀結不行。
惟姜、桂、參、術辛溫峻補。
庶幾血行瀉止。
故冬月一産。
即宜重綿兜護其腹。
在夏月亦當複巾裹之。
機要雲。
胎産之病。
從厥陰。
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為之三禁。
不可汗。
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
制劑之法。
能不犯三禁。
則營衛自和。
而寒熱止矣。
故産後雖有表證。
一切風藥。
皆不可用。
以其性升。
不特載血上行。
令人發暈。
抑且令人亡陽。
多緻汗脫而死。
不特風藥當禁。
即佛手散中芎皆為散用。
恐湯能發汗也。
至于下藥。
尤為切禁。
非特硝、黃難于輕試。
即溲便數難者。
隻宜調養元氣。
若車前、澤瀉之類。
鹹非所宜。
以産後百脈空疏。
自裡至表。
無一不虛。
虛則諸寒皆禁。
即芍藥亦難輕用。
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
地黃皆當慎用。
以純陰之味。
能令作瀉也。
黃芩能凝滞瘀血。
令人惡露不行。
為害不淺。
然皆産後常禁。
設有表裡客邪。
又不當拘于上說也。
試觀金匮産後例中。
陽旦湯之用芩、芍。
以其中有桂也。
薛按八珍、十全之用熟地、芍藥。
以其中有參、術及桂也。
豈複拘于此例哉。
況乎大承氣、小柴胡、三物黃芩、下瘀血等方。
皆産後治例。
此聖人臨證如日。
大轉回天之力。
非尋常下士。
可得而測識也。
迨夫早起作勞。
不避風寒。
不禁飲食。
往往緻成大病者。
皆自作之孽耳。
凡産後之脈。
寸口洪疾不調者死。
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緩滑沉小者吉。
實大弦急者危。
牢革結代及澀滞不調者不治。
血暈産後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口噤。
或痰涎壅盛者。
急用熱童便主之。
若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者。
芎歸湯加人參三五錢。
澤蘭葉一握。
童便半盞。
兼補而散之。
痰。
合二陳加烏梅、姜汁。
并用鐵秤錘燒令赤以醋沃之。
或燒漆器并亂發以煙熏之。
産後因虛火載血上行而暈。
用鹿茸灰為細末。
好酒童便灌下。
一呷即醒。
行血極快。
産後昏暈嘔逆。
不能飲食。
此胃虛挾痰所緻。
以抵聖散去赤芍加炮姜、茯苓。
慎不可用芎、歸血藥膩膈。
其嘔逆愈不能止矣。
初産血暈。
速與扶起勿卧。
用韭葉一握。
切碎。
入有嘴瓷瓶中。
将醋煎滾。
澆入瓶内。
急蓋瓶口。
以嘴向婦鼻孔。
令氣透入鼻中即蘇。
若惡露未盡。
忽昏悶不省人事。
須問先因感氣而下胎者。
以二陳加芎、歸、香附、桃仁、山楂、姜汁。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産後口眼斜等證。
當大補氣血。
十全大補下黑龍丹。
肥人佐以痰藥。
如星、半、木香之類。
若作中風治。
而用小續命必殆。
若腹中刺痛者。
嚴氏清魂散。
血暈語言颠倒。
健忘失志。
此血入心包。
宜失笑散加郁金。
或用血竭、沒藥等分為末。
熱酒和童便調下二錢。
良久再服。
惡血自下。
三沖敗血上沖有三。
或歌舞談笑。
或怒罵坐卧。
甚者逾牆上屋。
口咬拳打。
山腔野調。
号佛名神。
此敗血沖心。
多死。
方書用龍齒清魂散。
然用之多不應。
不若花芯石散最捷。
琥珀黑龍丹亦效。
如雖悶亂。
不緻颠狂者。
失失散加郁金。
若飽悶嘔惡。
腹滿脹痛者曰沖胃。
古法用五積散。
餘嘗用平胃加姜、桂。
往往獲效。
不應。
送來複丹。
嘔逆腹脹血化為水者。
金匮下瘀血湯。
若面赤嘔逆欲死曰沖肺。
二味參蘇飲。
甚則加芒硝蕩滌之。
大抵沖心者。
十難救一。
沖胃者。
五死五生。
沖肺者十全一二。
産後。
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
是胃氣虛敗而血滞也。
急用二味參蘇飲。
稍遲不救。
三急産後諸病。
惟嘔吐盜汗洩瀉為急。
三者并見必危。
痰閉心竅。
抵聖散去芍藥加炮姜、茯苓。
多汗。
加烏梅。
慎不可用浮麥傷胃耗氣。
棗仁膩滑作瀉。
芍藥、五味酸收。
皆能阻滞惡露也。
三審凡診新産婦。
先審少腹痛與不痛。
以征惡露之有無。
次審大便通與不通。
以征津液之盛衰。
再審乳汁行與不行及乎飲食多少。
以征胃氣之充餒。
必先審此三者。
以脈參證。
以證合脈。
脈證相符。
雖異尋常。
治之必愈。
脈證相反。
縱無危候。
必多變端。
即如産後惡露。
常以彌月為期。
然間有六七朝即淨者。
又未可一概論也。
此雖産母禀質不同。
而胎之所禀亦異。
如胎息壯盛則氣血盡歸其子。
瘀血自少。
胎息孱弱。
則氣血涵養有餘。
瘀血必多。
亦有産時去多。
産後必少。
産時去少。
産後必多。
勢使然也。
曾見一婦。
艱産異常。
三朝下一血塊。
大小形色。
與茄無異。
此後絕無瘀血。
惟小便如皂莢汁。
其少腹略無痛楚。
良由艱産過傷子宮。
關閘廢弛。
不能收斂。
故其塊得下。
世俗名兒枕者是也。
大抵常産之婦。
開阖有權。
既産之後。
子宮即閉。
兒枕随氣攻注。
碎作小塊。
續續而下。
所以綿延日期。
此則全塊頓出。
自無淋瀝之患。
即有餘血。
盡歸溲便矣。
此後屢見數婦。
證雖大異尋常。
以意逆之。
其理自若也。
産後血脫津傷。
大便自應艱澀。
每至五七日始通。
無足怪也。
其有發熱谵語。
脈滑實者。
又當急攻以救津液。
若兼少腹硬痛。
又當破瘀為先。
産後三朝。
每有寒熱蒸乳。
寒熱後。
乳汁大行。
此胃氣孚化。
雖有餘病。
必無他慮。
如無寒熱而乳汁充然者。
血氣本旺也。
若不寒熱。
無乳汁。
此營衛不調。
總無所苦。
急宜當歸内補建中湯。
頻與調之。
否則彌月後漸見寒熱骨蒸。
而為蓐勞之患矣。
嘔吐嘔吐惡露不行。
二陳加當歸、蓬術、肉桂、幹姜。
胸腹脹滿。
多是傷食。
二陳加丁香。
不應。
加人參、炮姜、澤蘭、藿香。
或抵聖散亦佳。
如寒。
理中湯加藿香。
呃逆呃逆者。
胃寒所生。
産後氣血俱虛。
風冷搏氣而逆上。
乃胃氣虛寒之極。
最為惡候。
理中加丁香。
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龍肝為末。
用桃仁、吳茱萸煎湯。
調下一錢匙。
如人行五裡再服。
未應。
急投參、附。
遲則不救。
飽悶産後飽悶。
惡露不行。
多因血逆。
宜行瘀血為主。
如有塊上升。
飽悶欲吐者。
二陳湯加姜、桂、香附、炮楂、蓬術。
塊不散。
積久愈堅。
琥珀黑龍丹。
若惡露已淨而飽悶。
受氣也。
沉香降氣散。
若敗血傷于脾胃而腹脹嘔吐者。
抵聖散加鲮鯉甲、肉桂。
孕婦服安胎藥過多。
或正産。
或半産後。
經一兩月。
惡露未淨。
此非敗血之比。
宜導氣行血。
若用止截誤矣。
飲食停滞。
六君子加木香、濃樸。
大凡傷其脾胃者。
當節飲食為主。
谵語谵語多有血滞。
亦有血虛着風而痰郁者。
不可專以痰斷。
亦不可認為血逆。
其發谵語。
必脈大有力。
始與證合。
然又與産後不宜。
故多難治。
去血少者。
血滞也。
實則桃仁承氣、下瘀血湯。
虛則龍齒清魂散。
或四烏湯用赤芍、歸尾加桃仁、姜汁。
去血多者。
血虛也。
蓋血虛則心神失守。
故谵語。
必先養血。
不可用參、術峻補。
當歸内補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選用。
着風兼痰郁者。
心經虛。
故風痰客之。
導痰湯加鈎藤鈎、薄荷。
又方。
益母草為末。
薄荷湯為丸。
童便服之。
專治産後谵語。
如見鬼神産後傷耗血脈。
心氣虛。
則敗血停積。
上幹于心。
遂至心中煩躁。
卧起不安。
如見鬼神。
言語颠錯。
誤作風治必殆。
虛則四物湯換生地加桂心、炮姜、生蒲黃、石菖蒲。
實則四烏湯加川連。
煎成入龍腦一撚。
服後得睡即安。
心悸恍惚。
語言錯亂者。
千金遠志湯。
如内虛敗血攻心。
狂言亂語者。
龍齒清魂散。
瘀積不行。
腹脹喘急者。
急用下瘀血湯攻之。
庶或可救。
稍遲必難挽回。
此證多有心脾血少者。
宜八珍加炮姜。
則痰清神自安矣。
不語産後不語。
多因停積敗血。
閉于心竅。
神志不能明了。
嚴氏清魂加蘇木、丹參。
若因心腎氣虛而不能通于舌。
則舌強不語。
辰砂七珍散。
或人參、石菖蒲等分。
不時煎服。
腎虛風熱。
地黃飲子。
肝木太過。
柴胡清肝散。
或小柴胡加鈎藤。
脾受木侮。
六君子加升麻、鈎藤。
氣血俱虛。
八珍湯加菖蒲、遠志。
不應。
獨參湯加附子一片。
峻補其氣。
而血自生。
若竟用血藥。
則誤矣。
發痙産後發痙。
因去血過多。
元氣虧極。
或外邪相搏。
或陰火内動所緻。
故傷寒汗下過多。
潰瘍膿血大洩。
多患此證須。
大補氣血。
或保無虞。
若攻風邪必死。
其證牙關緊急。
腰背反張。
四肢抽搐。
兩目連劄。
十全大補。
有汗。
加炮姜。
多汗。
加附子。
不應。
并加姜、附倍人參。
多服始應。
嘗治大虛之證。
服參、數斤。
附子數枚方應。
若汗拭不及。
兩手摸空者不治。
發熱婦人産後血虛。
陽無所根據而浮散于外。
故多發熱。
治宜四物補陰。
而以炮姜之苦溫從治。
收其浮散。
使歸于陰。
若氣血俱虛。
惡寒發熱。
煩躁作渴。
十全大補湯。
若熱愈甚。
急加桂、附。
若血虛至夜發熱。
小腹腰脅作痛。
四物加黃五錢。
肉桂一錢。
若作渴面赤。
當歸補血湯。
若誤認為火證。
投以涼藥。
禍在反掌。
然産後脾胃多虛。
有過于飲食傷滞而發熱者。
慎勿誤作血虛治。
但遇産後發熱。
若胸膈飽悶。
嗳氣惡食洩瀉等證。
隻作傷食治之。
若發熱而飲食自調者。
方用補血正法。
産後大發熱。
必用炮姜同茯苓淡滲其熱。
一應苦寒并發表之藥。
皆不可用。
凡産後發熱惡寒。
皆屬血虛。
此熱非有餘之熱。
乃陰虛生内熱耳。
故以補陰藥加炮姜。
大劑服之。
且炮姜能入肺胃。
散虛熱。
入肝脾。
引血藥生血。
然不可多用獨用。
必與補陰藥同用。
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惡寒發熱腹痛者。
當去惡血。
産後脈洪數。
胎前脈澀弱多死。
懷孕者脈宜滑數。
已産而滑數不改者。
雖未必死。
多費調理。
寒熱産後因氣血虛弱。
脾胃虧損而發寒熱。
皆不足證。
經雲。
陽虛則惡寒。
陰虛則寒熱。
若兼大便不通。
尤屬氣血枯槁。
切禁發表降火。
若寸口脈微為陽氣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
補中益氣湯加姜、棗發越之。
尺部脈弦。
為陰氣不足。
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
六味丸加肉桂以收攝之。
若肌熱大渴引飲。
目赤面紅。
此血虛發熱。
當歸補血湯。
不可誤認客邪而用表散藥。
下血過多。
寒熱而小腹不痛者。
此營衛虧損。
陰陽不和。
屬虛。
增損四物湯。
若惡露未淨。
傷滞胞絡。
寒熱而小腹痛者。
屬實。
輕則四烏湯。
重則醋煎散。
産後卧不如法。
敗血流入經絡骨節間。
寒熱腰股腫熱。
痛不可拊。
局方調經散。
有食消食。
頭痛骨疼寒熱者。
外感風寒也。
參蘇飲、增損柴胡湯、柴胡四物湯選用。
或兼瀉及吐者。
五積散。
胸膈飽悶。
前後心痛寒熱者。
傷氣與食也。
指迷七氣湯。
虛人。
局方七氣合沉香降氣散。
如飽滿寒熱兼腹痛腰疼者。
四烏湯。
熱而不寒。
胸煩自汗。
與大病後虛煩相似。
此去血過多。
血虛生熱也。
逍遙散。
若臍下熱。
非熟地不能治。
如大熱。
必用炮姜。
日晡轉甚者。
非柴胡不能治。
不應。
必用肉桂。
新産蒸乳發熱。
不必服藥。
中風産後類中風證。
大多血虛。
非真中也。
或挾風。
或挾痰。
或挾氣。
證雖不一。
治法莫要于行血。
芎歸湯加荊芥穗。
淋黑豆酒煎服。
亦治角弓反張。
手足螈。
脈來虛浮者。
血暈四肢強直。
芎歸湯加童便。
或用荊芥穗微焙為末。
豆淋酒調下二錢。
或童便服之。
口噤則抉齒灌之。
龈噤則灌入鼻中即蘇。
手足癱瘓。
敗血入經絡也。
用五積散。
又有形盛氣虛。
産後痿廢不起者。
但當補氣藥中兼行氣為主。
朝用香砂六君子。
暮用越鞠丸。
久服自效。
咳嗽産後咳嗽。
多因腠理不密。
外邪所感而緻。
若因風寒所感。
桔梗湯加蔥白、香豉、生姜。
或小建中湯。
虛。
用異功散去術加山藥、細辛、桂枝。
陰虛兼感客邪者。
六味丸去萸加桂枝、細辛。
陰虛水不制火而嗽。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幹咳内熱不寒。
桔梗湯加葳蕤、麥冬、丹皮、蜜煎姜、橘之類。
蓋幹咳一證。
有小兒食乳易治。
無則成勞。
發喘喘而痰聲大作。
此痰犯肺金也。
豁其痰。
喘自定。
風則金匮旋複花湯加甘草、桔梗。
惡露未淨。
加炮姜、丹參。
有食。
加濃樸、陳皮。
不嗽而喘。
此肺為火迫。
乃真喘也。
難治。
若肺虛熱。
生脈散為主藥。
肺胃氣虛。
異功散加桔梗。
兼外邪。
加細辛。
中氣虛寒。
前方加炮姜、肉桂。
陽氣虛脫。
更加附子。
腎虛不能納氣歸元。
都氣丸作湯送靈砂丹。
兼氣虛者。
與異功散兼進。
大抵産後發喘。
加以脈之虛大急疾。
皆不可治。
螈産後陰血去多。
陽火熾盛。
筋失營養。
虛極生風而成此證。
若見唇青肉冷。
汗出目眩神昏。
命在須臾。
四君子加芎、歸、丹皮、鈎藤。
蓋血生于至陰。
至陰者脾土也。
若肝經血虛。
逍遙散加鈎藤。
陽氣虛敗。
十全大補加姜、附、鈎藤鈎。
經雲。
脾之榮在唇。
心之液為汗。
若心脾二藏虛極。
而唇白多汗。
急用參、附救之。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汗出如珠不流者。
皆不可治。
顫
乳子而病熱。
脈懸小。
手足溫則生。
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者。
脈實大而緩則生。
急則死。
上條言産後以乳哺子之時而患熱病。
其脈隻宜懸小。
不宜實大者。
以産後新虛故也。
設脈雖懸小。
而見手足逆冷。
又為脾氣衰絕。
陰氣暴逆之候。
亦主死也。
下條言産後中風熱。
而至喘鳴肩息。
以風熱逆于陽位。
其脈必不能懸小。
但須實大之中。
而往來和緩。
則脾胃之氣在其中矣。
設見急疾。
胃氣已絕。
安得不死。
後世以乳子二字誤認為小兒。
如張介賓之明。
亦不加察。
且因此而謂小兒不當視虎口三關。
即宜診兩手六部。
非智者之一失欤。
金匮雲。
問曰。
新産婦人有三病。
一者病痙。
二者病郁冒。
三者大便難。
何謂也。
師曰。
新産血虛多汗出。
善中風。
故令病痙。
亡血複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大便難。
産婦郁冒。
其脈微弱。
嘔不能食。
大便反堅。
但頭汗出。
所以然者。
血虛而厥。
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
必大汗出。
以血虛下厥。
孤陽上出。
故頭汗出。
所以産婦善汗出者。
亡陰血虛。
陽氣獨盛。
故當汗出。
陰陽乃複。
大便堅。
嘔不能食。
小柴胡湯主之。
病解能食。
七八日更發熱者。
此為胃實。
大承氣湯主之。
産後氣血俱虛。
汗下皆禁。
獨此一證用大承氣者。
乃證治之變。
不當以尋常例測也。
以其病解之後。
尚有餘熱在胃。
所以能食。
食入既多。
至七八日更加發熱者。
此必複傷飲食之故。
故知胃有實結。
恐其煎迫津液。
故以急下救陰為務。
然必年體強旺。
脈證俱實。
且時日既久。
與新産大便難不同。
是可議下。
設遇胃虛之人。
雖能食而所食不多。
即有發熱便秘。
亦屬血虛。
急宜調養氣血。
斷非承氣所宜。
不可恣行攻擊也。
産後腹中痛。
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
并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若寒多者。
加生姜成一斤。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一兩。
白術一兩。
産後腹中痛。
乃寒積厥陰沖脈。
故用辛溫以散血中之寒。
助以血肉之性。
大補精血。
較諸補劑。
功效懸殊。
若腹痛兼嘔。
而所嘔皆是稀痰。
是知脾虛濁氣上逆。
故加橘皮以宣散其氣。
白術以固護其脾。
倘見血逆而嘔。
所嘔渾是清水。
腹脹滿急。
則加桃仁、肉桂。
具見言外矣。
至于寒疝虛勞。
少腹結痛。
總是下焦寒結。
亦不越是方也。
産後腹痛。
煩滿不得卧。
枳實芍藥散主之。
并主癰膿。
以麥粥下之。
仲景凡治腹痛。
多用芍藥。
以其能收陰氣之散也。
以其能除血痹之痛也。
以其能緩中而止急痛也。
本草謂主邪氣腹痛。
故多用之。
蓋五氣之邪。
莫如厥陰肝木之性急暴。
一有不平。
則曲直作痛也。
此方治痛。
用芍藥為主。
佐以枳實炒黑。
入血破積聚。
收陰緩中。
逐陳緻新。
麥粥補血下氣。
而壯血脈也。
師曰。
産婦腹痛。
法當以枳實芍藥散。
假令不愈者。
此為腹中有幹血着臍下。
宜下瘀血湯主之。
亦主經水不利。
頓服之。
新血下如豚肝。
血之燥幹凝着者。
非芍藥、枳實可能治。
須用大黃、桃仁、蟲。
下其血閉。
更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
産後七八日。
無太陽證。
少腹堅痛。
此惡露未盡。
不大便。
煩躁發熱。
切脈微實再倍。
發熱日晡時。
煩躁者不食。
食則谵語。
至夜即愈。
宜大承氣湯主之。
熱在于裡。
結在膀胱也。
太陽為表。
膀胱為裡。
七八日表證入裡。
故曰無太陽證。
惡露已為病氣所郁。
不能盡去。
熱因入裡。
與惡露相搏。
結在膀胱。
而作少腹堅痛。
下焦熱證。
故不大便。
煩躁發熱。
更切其脈微實再倍。
其發熱在日晡時。
而煩躁不食。
熱邪又攻于胃。
胃熱則不食。
食入則谷氣之熱更助。
兩熱相并。
故谵語。
至夜即愈者。
産後血虛。
熱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則夜如見鬼狀。
言此以明其熱不在血室。
而在膀胱與胃。
故用大承氣湯也。
産後風。
續之數十日不解。
頭微痛惡寒。
時時有熱。
心下悶。
幹嘔。
汗出雖久。
陽旦證續在者。
可與陽旦湯。
舉此與上文承氣湯。
為表裡之例。
産後中風發熱。
面正赤。
喘而頭痛。
竹葉湯主之。
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
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
入前藥揚去沫。
嘔者。
加半夏半升。
洗。
此證太陽上行至頭表。
陽明脈過膈上循于面。
二經合病。
多加葛根。
以葛根為陽明解肌藥也。
防風佐桂枝。
去二經之風。
竹葉、桔梗主氣上喘。
參、草和中氣。
姜、棗行營衛。
谷氣行。
則上下交濟而汗出解矣。
附子恐是方後所加。
治頸項強者。
以邪在太陽。
禁固其筋脈。
不得屈伸。
故用附子溫經散寒。
揚去沫者。
不使辛熱上浮之氣。
助其虛陽上逆也。
若邪在胸而嘔。
加半夏治之。
上言破之如豆入前藥。
舊本作如豆大。
今如徐忠可駁正。
婦人乳中虛。
煩亂嘔逆。
安中益氣。
竹皮大丸主之。
有熱者。
倍白薇。
煩喘者。
加柏實一分。
乳中虛。
言乳哺而乳汁去多。
則陰血乏而胃中亦虛。
陰乏則火撓而神昏亂。
胃虛則嘔逆。
用甘草瀉心火。
石膏療煩亂。
竹皮主嘔逆。
桂枝和營氣。
又宣導諸藥。
使無格之逆。
煩喘者。
為心虛火動。
故加柏實以安之。
産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傷寒厥陰證。
熱利下重者。
用白頭翁湯。
苦寒治熱。
以堅腸胃。
此産後氣血兩虛。
故加阿膠、甘草。
然下利血滞也。
古人雲。
血行則利自止。
此方豈獨治産後哉。
婦人在草蓐。
自發露得風。
四肢苦煩熱。
頭痛者。
與小柴胡湯。
頭不痛但煩者。
千金三物黃芩湯。
自發露。
謂自發衣露體得風。
非邪外傷者。
故不為自汗風病。
蓋産時天機開發。
雖微風亦得入之。
外感之風。
内應之火合化。
淫于四末。
而作四肢苦煩熱。
上至于頭作頭痛。
病在表裡之間。
故用小柴胡湯。
主治少陽。
若頭不痛是無表也。
惟肝膽風熱内動。
上膈作煩。
故用黃芩退熱。
苦參養肝。
熟地補血而益腎水。
則肝膽之火甯矣。
婦人産後虛羸不足。
腹中刺痛不止。
吸吸少氣。
或苦少腹中急。
摩痛引腰背。
不能食飲。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
産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
令人強壯。
若大虛。
加饴糖六兩。
湯成納之。
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去血過多。
崩傷内衄不止。
加地黃六兩。
阿膠二兩。
合八味。
湯成納阿膠。
産後血去。
營衛俱虛。
内不充于五髒。
肝木妄動。
作腹中刺痛。
上不充于膻中。
遂吸吸少氣。
下不濟于腎。
故少腹急引。
外連腰脊。
六腑不和。
則不能食。
用此以益營衛。
伐肝邪。
補中和内。
按此即黃建中之變法。
彼用黃以助外衛之陽。
此用當歸以調内營之血。
然助外則用桂枝。
調中則宜肉桂。
兩不移易之定法也。
(千金二字義見中風門方千金三黃湯下。
) 諸禁一禁卧。
二禁酒。
三禁浴。
四禁寒。
五禁汗。
六禁下。
七禁利小便。
八禁寒涼藥。
九禁起動作勞。
蓋初産血氣未定。
遽卧則惡血上升。
故分娩之後。
須高卧仰倚。
切不可即卧。
三朝始可稍去其。
尚宜高枕。
七日後。
如無他病。
方可安枕。
多有半月後。
未能貼席者。
酒能助火亂經。
誤用不無動血之虞。
至如雞子豬腎。
一切滞氣堅紉難化物。
及生冷膩滑。
皆不可食。
即砂仁湯亦能動血。
鹹在禁例。
浴能升動惡露。
雖當夏月。
亦須禁之。
曾有産數日後。
因浴瘀血上沖而斃者。
亦有因浴動血。
誤用寒涼。
瘀結不行。
血化為水。
喘滿腫脹而死者。
不可不慎也。
新産驟虛。
最忌着寒。
寒則血氣凝滞。
諸變冗生。
每至飲食不化。
腹痛作瀉。
禍患莫測。
欲去其瘀。
則正氣并脫。
欲止其瀉。
則瘀結不行。
惟姜、桂、參、術辛溫峻補。
庶幾血行瀉止。
故冬月一産。
即宜重綿兜護其腹。
在夏月亦當複巾裹之。
機要雲。
胎産之病。
從厥陰。
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
為之三禁。
不可汗。
不可下。
不可利小便。
制劑之法。
能不犯三禁。
則營衛自和。
而寒熱止矣。
故産後雖有表證。
一切風藥。
皆不可用。
以其性升。
不特載血上行。
令人發暈。
抑且令人亡陽。
多緻汗脫而死。
不特風藥當禁。
即佛手散中芎皆為散用。
恐湯能發汗也。
至于下藥。
尤為切禁。
非特硝、黃難于輕試。
即溲便數難者。
隻宜調養元氣。
若車前、澤瀉之類。
鹹非所宜。
以産後百脈空疏。
自裡至表。
無一不虛。
虛則諸寒皆禁。
即芍藥亦難輕用。
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
地黃皆當慎用。
以純陰之味。
能令作瀉也。
黃芩能凝滞瘀血。
令人惡露不行。
為害不淺。
然皆産後常禁。
設有表裡客邪。
又不當拘于上說也。
試觀金匮産後例中。
陽旦湯之用芩、芍。
以其中有桂也。
薛按八珍、十全之用熟地、芍藥。
以其中有參、術及桂也。
豈複拘于此例哉。
況乎大承氣、小柴胡、三物黃芩、下瘀血等方。
皆産後治例。
此聖人臨證如日。
大轉回天之力。
非尋常下士。
可得而測識也。
迨夫早起作勞。
不避風寒。
不禁飲食。
往往緻成大病者。
皆自作之孽耳。
凡産後之脈。
寸口洪疾不調者死。
沉微附骨不絕者生。
緩滑沉小者吉。
實大弦急者危。
牢革結代及澀滞不調者不治。
血暈産後元氣虧損。
惡露乘虛上攻。
眼花頭暈。
或心下滿悶。
神昏口噤。
或痰涎壅盛者。
急用熱童便主之。
若血下多而暈。
或神昏煩亂者。
芎歸湯加人參三五錢。
澤蘭葉一握。
童便半盞。
兼補而散之。
痰。
合二陳加烏梅、姜汁。
并用鐵秤錘燒令赤以醋沃之。
或燒漆器并亂發以煙熏之。
産後因虛火載血上行而暈。
用鹿茸灰為細末。
好酒童便灌下。
一呷即醒。
行血極快。
産後昏暈嘔逆。
不能飲食。
此胃虛挾痰所緻。
以抵聖散去赤芍加炮姜、茯苓。
慎不可用芎、歸血藥膩膈。
其嘔逆愈不能止矣。
初産血暈。
速與扶起勿卧。
用韭葉一握。
切碎。
入有嘴瓷瓶中。
将醋煎滾。
澆入瓶内。
急蓋瓶口。
以嘴向婦鼻孔。
令氣透入鼻中即蘇。
若惡露未盡。
忽昏悶不省人事。
須問先因感氣而下胎者。
以二陳加芎、歸、香附、桃仁、山楂、姜汁。
切不可作中風治。
産後口眼斜等證。
當大補氣血。
十全大補下黑龍丹。
肥人佐以痰藥。
如星、半、木香之類。
若作中風治。
而用小續命必殆。
若腹中刺痛者。
嚴氏清魂散。
血暈語言颠倒。
健忘失志。
此血入心包。
宜失笑散加郁金。
或用血竭、沒藥等分為末。
熱酒和童便調下二錢。
良久再服。
惡血自下。
三沖敗血上沖有三。
或歌舞談笑。
或怒罵坐卧。
甚者逾牆上屋。
口咬拳打。
山腔野調。
号佛名神。
此敗血沖心。
多死。
方書用龍齒清魂散。
然用之多不應。
不若花芯石散最捷。
琥珀黑龍丹亦效。
如雖悶亂。
不緻颠狂者。
失失散加郁金。
若飽悶嘔惡。
腹滿脹痛者曰沖胃。
古法用五積散。
餘嘗用平胃加姜、桂。
往往獲效。
不應。
送來複丹。
嘔逆腹脹血化為水者。
金匮下瘀血湯。
若面赤嘔逆欲死曰沖肺。
二味參蘇飲。
甚則加芒硝蕩滌之。
大抵沖心者。
十難救一。
沖胃者。
五死五生。
沖肺者十全一二。
産後。
口鼻起黑色而鼻衄者。
是胃氣虛敗而血滞也。
急用二味參蘇飲。
稍遲不救。
三急産後諸病。
惟嘔吐盜汗洩瀉為急。
三者并見必危。
痰閉心竅。
抵聖散去芍藥加炮姜、茯苓。
多汗。
加烏梅。
慎不可用浮麥傷胃耗氣。
棗仁膩滑作瀉。
芍藥、五味酸收。
皆能阻滞惡露也。
三審凡診新産婦。
先審少腹痛與不痛。
以征惡露之有無。
次審大便通與不通。
以征津液之盛衰。
再審乳汁行與不行及乎飲食多少。
以征胃氣之充餒。
必先審此三者。
以脈參證。
以證合脈。
脈證相符。
雖異尋常。
治之必愈。
脈證相反。
縱無危候。
必多變端。
即如産後惡露。
常以彌月為期。
然間有六七朝即淨者。
又未可一概論也。
此雖産母禀質不同。
而胎之所禀亦異。
如胎息壯盛則氣血盡歸其子。
瘀血自少。
胎息孱弱。
則氣血涵養有餘。
瘀血必多。
亦有産時去多。
産後必少。
産時去少。
産後必多。
勢使然也。
曾見一婦。
艱産異常。
三朝下一血塊。
大小形色。
與茄無異。
此後絕無瘀血。
惟小便如皂莢汁。
其少腹略無痛楚。
良由艱産過傷子宮。
關閘廢弛。
不能收斂。
故其塊得下。
世俗名兒枕者是也。
大抵常産之婦。
開阖有權。
既産之後。
子宮即閉。
兒枕随氣攻注。
碎作小塊。
續續而下。
所以綿延日期。
此則全塊頓出。
自無淋瀝之患。
即有餘血。
盡歸溲便矣。
此後屢見數婦。
證雖大異尋常。
以意逆之。
其理自若也。
産後血脫津傷。
大便自應艱澀。
每至五七日始通。
無足怪也。
其有發熱谵語。
脈滑實者。
又當急攻以救津液。
若兼少腹硬痛。
又當破瘀為先。
産後三朝。
每有寒熱蒸乳。
寒熱後。
乳汁大行。
此胃氣孚化。
雖有餘病。
必無他慮。
如無寒熱而乳汁充然者。
血氣本旺也。
若不寒熱。
無乳汁。
此營衛不調。
總無所苦。
急宜當歸内補建中湯。
頻與調之。
否則彌月後漸見寒熱骨蒸。
而為蓐勞之患矣。
嘔吐嘔吐惡露不行。
二陳加當歸、蓬術、肉桂、幹姜。
胸腹脹滿。
多是傷食。
二陳加丁香。
不應。
加人參、炮姜、澤蘭、藿香。
或抵聖散亦佳。
如寒。
理中湯加藿香。
呃逆呃逆者。
胃寒所生。
産後氣血俱虛。
風冷搏氣而逆上。
乃胃氣虛寒之極。
最為惡候。
理中加丁香。
古方以丁香、豆蔻、伏龍肝為末。
用桃仁、吳茱萸煎湯。
調下一錢匙。
如人行五裡再服。
未應。
急投參、附。
遲則不救。
飽悶産後飽悶。
惡露不行。
多因血逆。
宜行瘀血為主。
如有塊上升。
飽悶欲吐者。
二陳湯加姜、桂、香附、炮楂、蓬術。
塊不散。
積久愈堅。
琥珀黑龍丹。
若惡露已淨而飽悶。
受氣也。
沉香降氣散。
若敗血傷于脾胃而腹脹嘔吐者。
抵聖散加鲮鯉甲、肉桂。
孕婦服安胎藥過多。
或正産。
或半産後。
經一兩月。
惡露未淨。
此非敗血之比。
宜導氣行血。
若用止截誤矣。
飲食停滞。
六君子加木香、濃樸。
大凡傷其脾胃者。
當節飲食為主。
谵語谵語多有血滞。
亦有血虛着風而痰郁者。
不可專以痰斷。
亦不可認為血逆。
其發谵語。
必脈大有力。
始與證合。
然又與産後不宜。
故多難治。
去血少者。
血滞也。
實則桃仁承氣、下瘀血湯。
虛則龍齒清魂散。
或四烏湯用赤芍、歸尾加桃仁、姜汁。
去血多者。
血虛也。
蓋血虛則心神失守。
故谵語。
必先養血。
不可用參、術峻補。
當歸内補建中湯、當歸芍藥散、膠艾湯選用。
着風兼痰郁者。
心經虛。
故風痰客之。
導痰湯加鈎藤鈎、薄荷。
又方。
益母草為末。
薄荷湯為丸。
童便服之。
專治産後谵語。
如見鬼神産後傷耗血脈。
心氣虛。
則敗血停積。
上幹于心。
遂至心中煩躁。
卧起不安。
如見鬼神。
言語颠錯。
誤作風治必殆。
虛則四物湯換生地加桂心、炮姜、生蒲黃、石菖蒲。
實則四烏湯加川連。
煎成入龍腦一撚。
服後得睡即安。
心悸恍惚。
語言錯亂者。
千金遠志湯。
如内虛敗血攻心。
狂言亂語者。
龍齒清魂散。
瘀積不行。
腹脹喘急者。
急用下瘀血湯攻之。
庶或可救。
稍遲必難挽回。
此證多有心脾血少者。
宜八珍加炮姜。
則痰清神自安矣。
不語産後不語。
多因停積敗血。
閉于心竅。
神志不能明了。
嚴氏清魂加蘇木、丹參。
若因心腎氣虛而不能通于舌。
則舌強不語。
辰砂七珍散。
或人參、石菖蒲等分。
不時煎服。
腎虛風熱。
地黃飲子。
肝木太過。
柴胡清肝散。
或小柴胡加鈎藤。
脾受木侮。
六君子加升麻、鈎藤。
氣血俱虛。
八珍湯加菖蒲、遠志。
不應。
獨參湯加附子一片。
峻補其氣。
而血自生。
若竟用血藥。
則誤矣。
發痙産後發痙。
因去血過多。
元氣虧極。
或外邪相搏。
或陰火内動所緻。
故傷寒汗下過多。
潰瘍膿血大洩。
多患此證須。
大補氣血。
或保無虞。
若攻風邪必死。
其證牙關緊急。
腰背反張。
四肢抽搐。
兩目連劄。
十全大補。
有汗。
加炮姜。
多汗。
加附子。
不應。
并加姜、附倍人參。
多服始應。
嘗治大虛之證。
服參、數斤。
附子數枚方應。
若汗拭不及。
兩手摸空者不治。
發熱婦人産後血虛。
陽無所根據而浮散于外。
故多發熱。
治宜四物補陰。
而以炮姜之苦溫從治。
收其浮散。
使歸于陰。
若氣血俱虛。
惡寒發熱。
煩躁作渴。
十全大補湯。
若熱愈甚。
急加桂、附。
若血虛至夜發熱。
小腹腰脅作痛。
四物加黃五錢。
肉桂一錢。
若作渴面赤。
當歸補血湯。
若誤認為火證。
投以涼藥。
禍在反掌。
然産後脾胃多虛。
有過于飲食傷滞而發熱者。
慎勿誤作血虛治。
但遇産後發熱。
若胸膈飽悶。
嗳氣惡食洩瀉等證。
隻作傷食治之。
若發熱而飲食自調者。
方用補血正法。
産後大發熱。
必用炮姜同茯苓淡滲其熱。
一應苦寒并發表之藥。
皆不可用。
凡産後發熱惡寒。
皆屬血虛。
此熱非有餘之熱。
乃陰虛生内熱耳。
故以補陰藥加炮姜。
大劑服之。
且炮姜能入肺胃。
散虛熱。
入肝脾。
引血藥生血。
然不可多用獨用。
必與補陰藥同用。
此造化自然之妙也。
惡寒發熱腹痛者。
當去惡血。
産後脈洪數。
胎前脈澀弱多死。
懷孕者脈宜滑數。
已産而滑數不改者。
雖未必死。
多費調理。
寒熱産後因氣血虛弱。
脾胃虧損而發寒熱。
皆不足證。
經雲。
陽虛則惡寒。
陰虛則寒熱。
若兼大便不通。
尤屬氣血枯槁。
切禁發表降火。
若寸口脈微為陽氣不足。
陰氣上入陽中而惡寒。
補中益氣湯加姜、棗發越之。
尺部脈弦。
為陰氣不足。
陽氣下陷陰中而發熱。
六味丸加肉桂以收攝之。
若肌熱大渴引飲。
目赤面紅。
此血虛發熱。
當歸補血湯。
不可誤認客邪而用表散藥。
下血過多。
寒熱而小腹不痛者。
此營衛虧損。
陰陽不和。
屬虛。
增損四物湯。
若惡露未淨。
傷滞胞絡。
寒熱而小腹痛者。
屬實。
輕則四烏湯。
重則醋煎散。
産後卧不如法。
敗血流入經絡骨節間。
寒熱腰股腫熱。
痛不可拊。
局方調經散。
有食消食。
頭痛骨疼寒熱者。
外感風寒也。
參蘇飲、增損柴胡湯、柴胡四物湯選用。
或兼瀉及吐者。
五積散。
胸膈飽悶。
前後心痛寒熱者。
傷氣與食也。
指迷七氣湯。
虛人。
局方七氣合沉香降氣散。
如飽滿寒熱兼腹痛腰疼者。
四烏湯。
熱而不寒。
胸煩自汗。
與大病後虛煩相似。
此去血過多。
血虛生熱也。
逍遙散。
若臍下熱。
非熟地不能治。
如大熱。
必用炮姜。
日晡轉甚者。
非柴胡不能治。
不應。
必用肉桂。
新産蒸乳發熱。
不必服藥。
中風産後類中風證。
大多血虛。
非真中也。
或挾風。
或挾痰。
或挾氣。
證雖不一。
治法莫要于行血。
芎歸湯加荊芥穗。
淋黑豆酒煎服。
亦治角弓反張。
手足螈。
脈來虛浮者。
血暈四肢強直。
芎歸湯加童便。
或用荊芥穗微焙為末。
豆淋酒調下二錢。
或童便服之。
口噤則抉齒灌之。
龈噤則灌入鼻中即蘇。
手足癱瘓。
敗血入經絡也。
用五積散。
又有形盛氣虛。
産後痿廢不起者。
但當補氣藥中兼行氣為主。
朝用香砂六君子。
暮用越鞠丸。
久服自效。
咳嗽産後咳嗽。
多因腠理不密。
外邪所感而緻。
若因風寒所感。
桔梗湯加蔥白、香豉、生姜。
或小建中湯。
虛。
用異功散去術加山藥、細辛、桂枝。
陰虛兼感客邪者。
六味丸去萸加桂枝、細辛。
陰虛水不制火而嗽。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幹咳内熱不寒。
桔梗湯加葳蕤、麥冬、丹皮、蜜煎姜、橘之類。
蓋幹咳一證。
有小兒食乳易治。
無則成勞。
發喘喘而痰聲大作。
此痰犯肺金也。
豁其痰。
喘自定。
風則金匮旋複花湯加甘草、桔梗。
惡露未淨。
加炮姜、丹參。
有食。
加濃樸、陳皮。
不嗽而喘。
此肺為火迫。
乃真喘也。
難治。
若肺虛熱。
生脈散為主藥。
肺胃氣虛。
異功散加桔梗。
兼外邪。
加細辛。
中氣虛寒。
前方加炮姜、肉桂。
陽氣虛脫。
更加附子。
腎虛不能納氣歸元。
都氣丸作湯送靈砂丹。
兼氣虛者。
與異功散兼進。
大抵産後發喘。
加以脈之虛大急疾。
皆不可治。
螈産後陰血去多。
陽火熾盛。
筋失營養。
虛極生風而成此證。
若見唇青肉冷。
汗出目眩神昏。
命在須臾。
四君子加芎、歸、丹皮、鈎藤。
蓋血生于至陰。
至陰者脾土也。
若肝經血虛。
逍遙散加鈎藤。
陽氣虛敗。
十全大補加姜、附、鈎藤鈎。
經雲。
脾之榮在唇。
心之液為汗。
若心脾二藏虛極。
而唇白多汗。
急用參、附救之。
若無力抽搐。
戴眼反折。
汗出如珠不流者。
皆不可治。
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