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婦人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經候
(崩漏失血心痛經閉不行帶下淫濁淋瀝淋辨洩瀉小便血師尼寡婦寒熱子嗣胎教)
經曰。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婦人以血為主。
故手少陰動甚為懷身之象。
胎禀在下。
反以上部動甚為胎脈之驗者。
蓋陽神氣旺。
與尺内陰搏陽别。
同一胎脈。
而有左右上下陰陽男女之辨。
是以内經特為昭揭。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贲者。
死不治。
手足陽明。
皆曰二陽。
不得隐曲。
言情欲不遂。
而病發心脾也。
風消者。
發熱消瘦。
胃主肌肉也。
贲黃者。
喘息上奔。
胃氣上逆也。
此節雖言病發心脾。
而實重在胃氣。
心為胃之母。
胃為脾之府。
且與大腸一氣貫通。
焉有母傷而子獨安。
髒病而腑不病之理。
有病胸脅支滿者。
妨于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
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之以四烏骨。
一茹。
二物并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
飲以鮑魚汁。
利腸中。
及傷肝也此段經文。
全重在氣竭肝傷四字。
為通節之綱旨。
胸脅。
肝部也。
支滿。
肝病也。
妨于食。
木邪淩土也。
病則先聞腥臊臭。
脾喜芳香。
今脾土為木邪淩虐。
病則先聞腥臊。
臊乃肝之旺氣也。
出清液。
脾虛不能敷化水精也。
先唾血。
脾傷不能統運營血也。
四肢清。
陽衰不能傍達四末也。
目眩。
陽不充而水上溢于經也。
前後血。
陰受傷而血内溢于絡也。
血枯。
内有幹血。
血不歸經而結胞門也。
良由年少不禁。
氣竭肝傷。
而緻月事衰少。
或不來也。
治以烏骨四分。
取其味鹹走腎。
性溫達肝。
配以茹一分。
取其辛散内風。
溫去惡血。
二物并合。
功專破宿生新。
丸以雀卵。
取其溫補助陽。
能調子髒精血。
以五丸為後飯者。
先藥後飯。
使藥徐行下焦。
力貴專攻。
五丸不為少也。
飲以鮑魚汁。
利腸垢。
和肝傷。
取其臭穢之味。
佐烏骨而辟宿積之血也。
烏血黑如墨。
用之書契。
則有賊人之害。
故又名烏賊。
入腎走血。
而不傷伐真元。
功在虻、蛭之上。
考諸本草。
茹即是茜根。
功專散血。
不可誤認茹。
茹辛寒有毒。
功專外科。
觀本經主治可知。
金匮雲。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
為諸經水斷絕。
至有曆年血寒。
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凝堅在上。
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繞臍寒疝。
或兩脅疼痛。
與髒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着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
經候不勻。
令陰掣痛。
少腹惡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胫疼煩。
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
審脈陰陽。
虛實緊弦。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婦人經閉諸病。
無不由虛寒而成。
經閉雖屬虛寒。
則崩漏之屬虛熱。
從可識矣。
夫經水曆年斷絕。
則瘀積結于胞門。
寒氣凝于經絡。
蓋下焦寒積結聚。
則中上二焦。
皆不得通暢。
所以在上則寒沫結聚而為咳。
咳久熱結而為肺癰。
在中則寒飲結聚而為疝。
疝久熱結。
亦為内癰。
大抵内癰皆起于結血。
故申之以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昭揭病形。
然此不但婦人也。
男子亦有是證。
總由經絡郁閉。
寒從火化所緻。
至于在下。
則經候雖不調。
而不至斷絕。
所瘀亦為不多。
其證雖久。
但少腹氣街。
引急寒痛也。
其或膝胫疼煩者。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
寒結于内。
則在下之陽。
不能上入。
故膝胫反熱而痛也。
至如奄忽狀如厥癫。
或時憂慘悲嗔。
有若鬼神所憑。
此皆陽神虛寒。
不能統攝濁陰。
發為帶下之候。
故以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證之。
然多寒。
言屬寒者多。
非絕無屬熱者。
假如羸瘦而脈數。
又為陰虛多熱矣。
設形盛而脈虛。
豈不為氣虛多寒乎。
形盛而脈濡。
甯不為濕熱固結乎。
斯其所以為同脈異源也。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旋複花湯主之。
脈弦而大。
按之減小而芤者。
為表裡失血之候。
以其脈弦大無力而少徐緩沖和之氣。
故謂之革。
言胃氣近于革除也。
蓋弦為陽氣少。
芤為陰血虛。
婦人得之。
主半産漏下。
以旋複花湯主之。
本草謂旋複花主結氣。
蔥白主寒熱。
新绛乃絲帛之染绯者。
主活血。
三味入肝理血。
除邪散結。
豈非以氣少無陽則寒。
血虛無陰則熱。
兩虛相搏。
以害其肝之生化欤。
若不明其相搏。
止謂之虛。
何以用旋複花、蔥白皆解客熱之邪者。
而不用溫補其虛乎。
婦人陷經漏下。
黑不解。
膠姜湯主之。
氣暢而血從。
則百脈流動。
以候天癸。
苟有邪以阻之。
則血不從其氣。
而自陷于血海。
血海者。
腎主之。
腎者。
寒水也。
其色黑。
是以漏下黑矣。
猶内經所謂結陰下血也。
林億雲。
臣億等。
較諸本無膠姜湯方。
當是妊娠中膠艾湯。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
其血當下。
水有清濁。
清則入經化血。
濁則為溺為唾。
苟因氣化之亂。
濁者入之。
則不能化血。
而為血害也。
水性惟能潤下。
下流不通。
入與血居。
必停于脈。
随其所止。
止于肌表者。
作身腫。
止于筋骨者。
作肢節腫。
此止于血室。
故作少腹如敦狀。
然血室雖與膀胱異道。
膀胱是行水之府。
水蓄血室。
氣有相感。
故膀胱之氣亦不化。
而小便微難。
水與血皆陰類。
雖有留積。
不能發熱。
故不渴。
若渴則為膀胱結熱而非水血矣。
若小便自如。
而少腹之如敦者。
亦不謂之水并。
當是他邪血積可知矣。
生後者。
言曾生育過之婦。
則有此患。
非指産後而言。
若室女則無是疾也。
用甘遂取其直達水停之處。
大黃蕩滌瘀血。
阿膠為血室之向導也。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亦治男子膀胱滿急。
有瘀血者。
傷寒陽明證。
其人喜忘者。
必有瘀血。
大便色黑。
抵當湯主之。
發熱下之不解。
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亦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宜抵當丸。
三者有病證。
而後立方。
今止雲經水不利。
然經水不利。
豈盡血蓄不通。
而無虛損者哉。
此必有蓄血形狀。
而出是方也。
婦人經水閉不利。
髒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礬石丸主之。
子宮血積。
不與氣和。
故新血不至。
遂成幹血堅癖。
外連子戶。
津液不行。
化為白物。
是用綠礬消堅癖。
破幹血。
杏仁利氣開閉。
潤髒之燥。
蜜以佐之。
納子戶而藥氣可直達于子宮矣。
設幹血在沖任之海者。
必服藥下之。
納之不能去也。
婦人腹中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腹痛者。
由中氣虛。
脾土不能升運陰陽。
緻二氣乖離。
肝木乘克而作痛。
故用是湯。
補中伐木。
通行陰陽也。
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專主風木勝脾之腹痛。
而婦人善怒。
易動肝火。
木邪乘土。
多有腹痛經水妄行之疾。
故以此湯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陰腫亦主之。
此亦因瘀血而病者。
經水雖不利。
但一月再見之不同。
皆沖任脈瘀血之病。
土瓜根消水飲。
芍藥開血痹。
桂枝通血脈。
蟲破血積。
更需以酒行之。
至于腫。
非惟男子之睾丸。
婦人之陰戶亦有之。
多在産時。
瘀血流入作痛。
下墜出戶也。
問曰。
婦人年五十。
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
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治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問下利不止。
答屬帶下。
何也。
婦人年已五十。
經絕胞門閉塞。
沖任不複輸瀉之時。
所積血自胞門化為帶下。
無所從出。
大便屬陰。
故就大便為下利。
是即以帶下例治之。
王節齋曰。
婦人女子。
經脈不行。
有脾胃損傷而緻者。
不可便認作經閉血死。
輕用通經破血之藥。
遇有此證。
便須審其脾胃何如。
若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
少食惡食。
洩瀉疼痛。
或因誤服汗下攻伐藥。
傷其中氣。
以緻血少而不行者。
隻宜補養脾胃。
用白術為君。
茯苓、芍藥為臣。
佐以黃、甘草、陳皮、肉桂、川芎、歸身、柴胡等藥。
脾旺則能生血。
而經自行矣。
又有飲食積滞。
緻損脾胃者。
亦宜消積補脾。
若脾胃無病。
按其少腹。
果有血塊凝結。
方宜香附、蕲艾、桂心、桃仁行血通經等劑。
經雲。
飲食入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故心脾和平。
則經候如常。
苟或七情内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脾胃虛損。
則月經不調矣。
若先期而至者。
有因肝脾血燥。
有因脾經郁滞。
有因肝經怒火。
有因血分有熱。
有因勞役火動。
其過期而至者。
有因脾經血虛。
有因肝經血少。
有因氣虛血弱。
治法。
因肝脾血燥者。
加味逍遙散。
脾經郁滞者。
歸脾湯。
肝經怒火者。
小柴胡加生地。
血分有熱者。
四物湯加白術、茯苓、柴胡、丹皮。
勞役火動者。
補中益氣湯。
脾經血虛者。
十全大補湯。
肝經血少者。
六味丸。
氣虛血弱者。
八珍湯。
經候不調。
無他證而不受胎。
六味丸全料減澤瀉一兩。
加童便制香附四兩。
醋煮蕲艾一兩。
調理最妙。
若有别證兼見。
随證制湯送下。
婦人勞傷氣血。
沖任虛損。
月水過多。
淋漓不斷。
或過期不來。
崩中下血。
或白帶白淋。
四物湯加丁香、膠、艾。
若曾傷胎。
瘀血停留。
小腹急痛。
五心煩熱者。
大溫經湯。
月水不調。
陰虛潮熱。
或寒熱如瘧。
盜汗痰嗽。
漸成骨蒸者。
血熱相搏也。
加味逍遙散。
月水準信不受孕者。
其故有三。
肥白腹不痛者。
閉子宮也。
因痰。
導痰湯。
甚則間一二日。
送滾痰丸二三服。
腹多痛者。
必食生冷過多。
且又多氣。
宜溫熱藥。
七氣湯。
如咳嗽形瘦。
色赤多火陰血虛者不宜服。
隻以四物加陳皮、香附、肉桂作丸。
亦有血少不能攝精者。
十全大補湯。
兼寒。
金匮溫經湯。
或曰。
經正而子宮寒者非也。
若子宮寒。
其經必過期矣。
豈有準信而曰寒乎。
黑瘦多火人。
經少。
色深紫而不受孕者。
為胞血枯而精被爍也。
四物換生地加芩、連。
瘦弱而不能受孕。
子宮無血。
精氣不聚故也。
十全大補之類。
經水不準。
必不受胎。
然參前受胎者有之。
此是血熱。
抑有參前落後互兼者。
将為寒熱并乎。
大抵婦人受氣則氣亂。
經期亦亂。
故調經以理氣為先。
歸附丸。
氣盛者。
宜抑氣以行血。
血盛則氣行矣。
經不調而血淡如水。
宜補氣血。
保元湯加芎、歸、肉桂、香附。
腹痛。
加膠、艾、延胡。
虛。
加姜、附。
經水有先期而來者。
多屬熱。
其證有二。
血熱者腹多不痛。
身多熱。
此火也。
其色必紫。
脈必洪數。
四物湯中川芎減半。
易生地加條芩、丹皮、香附。
虛熱者。
四物合保丸。
不應。
加炮姜、宣連炒黑、香附。
幹嗽者。
逍遙散。
氣多血虛者。
腹必疼。
藿香正氣散加芎、歸、香附。
慎用涼藥。
若婦人年四十餘。
經水每月二三至者。
此少年恣意太過。
後必崩淋。
經水後期來者。
多屬寒。
其證有三。
血虛腹多不痛。
微微身熱。
間亦有痛者。
乃空痛也。
脈必大而無力。
或浮澀濡細。
宜調氣生血。
八物加香附。
虛則四物加參、術、黃、升麻、陳皮。
氣滞血虛者。
四物加丹皮、香附。
肥盛多痰。
去地黃再加橘、半、茯苓。
血寒脈必沉遲弦緊。
歸附丸。
過期色淡者。
痰多也。
二陳加柴胡、香附、肉桂。
若過期兼白帶者。
艾煎丸加香附。
若咳。
忌香附。
逍遙散加丹皮。
嗽而瀉者。
養胃湯。
血澀滞者。
胸飽腰腹痛。
醋煎散。
或七氣湯加減。
沖任虛損。
少腹有寒。
月水過期不能受孕者。
溫經湯。
年老無病。
而月水如期不斷者。
氣血有餘也。
若反多。
或一月兩至者。
氣虛不能統血。
欲成崩淋也。
既絕複來者。
氣病也。
或傷損。
或瘀血。
皆以脅腹急痛為辨。
并宜四烏湯用赤芍。
若其勢可止。
宜大劑八物湯。
能食者。
加芩、連。
不能食者。
加炮姜止之。
服藥得效者。
十有二三。
虛甚者。
多不能效。
經水将來。
腰疼腹痛。
乃郁滞有瘀血。
四物加紅花、丹皮、蓬術、延胡索、香附、木香。
實熱。
加黃連。
發熱。
加柴、芩。
将來小腹先痛。
氣血澀滞也。
四烏湯加莪術、桃仁。
經前先腹痛。
脈浮弦者。
小建中加丹皮、桃仁。
經候欲行。
身體先痛。
氣血不足也。
桂枝湯加芎、歸。
稍用熟附二三分。
經後痛者。
雖曰虛寒當補。
然氣散亦能作痛。
須視其受補否。
不受補。
四物加炮姜、艾、附。
受補者。
八物加炮姜、艾、附。
瀉者先治瀉。
久有經行四五日腹中綿綿作痛者。
此經行時因氣滞而止。
未盡故也。
四烏湯加木香、蓬術、砂仁。
每遇經行。
辄頭疼氣滿。
心下怔忡。
飲食減少。
肌膚不澤。
此痰濕為患也。
二陳加當歸、炮姜、肉桂。
經水愆期。
胸脅腰腹刺痛。
虛浮寒戰。
此沖任衰弱。
髒氣虛冷故也。
溫經湯加減。
一切氣上湊心。
心腹攻築。
脅肋刺痛。
月水不調者。
用香附三錢。
烏藥一錢。
陳皮、蘇葉各六分。
幹姜四五分煎服。
經水有紫黑色。
腹痛者。
乃氣血相并也。
腹不痛者。
血熱也。
淡紅色者。
血虛也。
其來必皆不準。
腹痛者。
四烏湯加蓬術、川連。
不痛者。
但加川連。
色淡者。
增損四物湯。
色如黃漿水。
心胸嘈雜汪洋。
乃胃中有濕痰也。
六君子加肉桂、木香、蒼術。
曾經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
為亡津液。
故經水反少。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經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藥。
飲食亦然。
經水不止。
如左尺按之空虛。
是氣血俱脫。
輕手其脈數疾。
舉之弦緊或澀。
此是陽脫陰亡。
或見熱證于口眼鼻。
或渴。
是名陰躁。
陽欲先去也。
急用大建中湯。
或十全大補送腎氣丸以補命門之下脫。
痰多占住血海。
因而下多者。
目必漸昏。
肥人多此。
南星、蒼術、川芎、香附作丸服。
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
痰多血虛有熱。
亦用前丸更加黃連、白術。
肥盛飲食過度而經水不調者。
乃是濕痰。
宜蒼術、半夏、茯苓、白術、香附、澤瀉、芎、歸。
軀脂滿而經閉者。
以導痰湯加川連、川芎。
不可服四物。
以地黃泥膈故也。
血枯經閉。
四物加參、、肉桂。
切禁桃仁、紅花。
因郁火者。
逍遙、歸脾間服。
陰虛經脈不通。
小便澀。
身體疼痛。
以四物倍芍藥。
加肉桂、丹皮、香附、甘草。
經行之際。
與産後一般。
将理失宜。
為病不淺。
若被驚則血氣錯亂。
漸止不行。
或逆于上而從口鼻中出。
或逆于身而為血分勞瘵。
若其時勞力太過。
則生虛熱。
亦為疼痛之根。
若郁怒則氣逆。
氣逆則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間。
遇經行時則痛而重。
經過則安。
若怒極而傷于肝。
則又有目暈嘔吐之證。
加以血不循經。
遂成淋漓不止。
凡此之類。
感風則病風。
感冷則病冷。
久而不治。
崩漏帶下。
七八瘕。
皆從此而成矣。
薛立齋治一婦。
腹内一塊不時上攻。
或痛作聲。
吞酸痞悶。
月經不調。
小便不利。
面色青黃相兼。
已二年餘。
此肝脾氣滞。
以六君子加芎、歸、柴胡、炒川連、木香、吳茱萸二劑。
次與歸脾湯下蘆荟丸。
月餘肝脾和而諸證退。
又與補中益氣加茯苓、丹皮。
中氣健而經自調。
又治一中年婦。
素性急。
先因飲食難化。
月經不調。
服理氣化痰藥。
反肚膨脹。
大便洩瀉。
又加烏藥、蓬術。
肚腹愈脹。
小便不利。
加豬苓、澤瀉。
痰喘氣急。
手足厥冷。
頭面肢體腫脹。
指按沉而屈。
脈沉細。
右寸為甚。
此脾肺之氣虛寒。
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滲洩之令不行。
生化之氣不運。
東垣所雲。
水飲留積。
若土之在雨中。
則為泥矣。
得和風暖日。
水濕去而陽化。
自然萬物生長。
喜其證脈相應。
遂與加減腎氣丸。
小便即通。
數劑腫滿消半。
四肢漸溫。
自能轉側。
又與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姜而愈。
崩漏經雲。
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雲。
陰絡傷則血内溢。
又雲。
脾統血。
肝藏血。
崩之為患。
或脾胃虛損。
不能攝血。
或肝經有火。
血熱妄行。
或怒動肝火。
血熱沸騰。
或脾經郁結。
血不歸經。
或悲傷胞絡。
血崩下脫。
治療之法。
脾胃虛弱者。
六君子加芎、歸、柴胡。
脾胃虛陷者。
補中益氣加酒炒白芍。
肝經血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山栀、丹皮。
肝經怒火。
小柴胡加山栀、芍藥、丹皮。
脾經郁火。
歸脾湯加山栀。
故先哲雲。
凡下血證。
須用四君子收功。
斯言厥有旨哉。
若大脫血後。
毋以脈診。
急用獨參湯加當歸救之。
其發熱潮熱。
咳嗽脈數。
乃是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加用人參。
此等證候。
無不由脾胃先損而患。
故脈洪大。
察其中有胃氣。
受補可救。
誤投寒涼之藥。
複傷脾胃生氣。
使血反不歸源也。
暴崩下血不止者。
乃血不歸經。
陰血随陽盛之勢。
妄行下漏也。
身熱不痛者。
逍遙散加熟地、川芎。
不應。
此血熱沸騰也。
四物加芩、連、肉桂。
按東垣雲。
經漏不止有二。
皆由脾胃有虧。
下陷于腎。
與相火相合。
濕熱下迫。
經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帶者。
脈必弦細。
寒伏于中也。
有赤帶者。
其脈洪數。
病熱明矣。
必腰痛。
或臍下痛。
臨經欲行。
先寒熱往來。
兩脅急縮。
兼脾胃證見。
或四肢困熱。
煩不得眠。
心中急。
補中益氣加茯苓、芍藥。
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
可一服而愈。
或先貴後賤。
先富後貧。
心氣不足。
其火大熾。
旺于血脈之中。
形質肌肉顔色似不病者。
此心病也。
經水不時而下。
或适來适斷。
暴下不止。
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論。
令懼死而心不動。
以補中益氣下安神丸。
補養脾胃。
鎮墜心火。
更以人參養榮。
補陰制陽。
經自止矣。
暴崩下血腹痛有二。
有瘀血有空痛。
瘀血者。
體必作寒。
脈必弦。
如空痛者。
不寒。
少腹上喜熱按。
脈微弱。
但瘀血當去。
空痛當補。
有因内傷。
若少腹不痛。
八物湯加芩、連。
如痛者。
四烏湯加莪術。
年高而崩者。
法在不治。
治亦無功。
經候不調。
血氣成塊。
崩中下漏者。
此是血海虛寒。
外乘風冷。
搏結不散。
醋煎散加麝香。
血虛氣損。
或凝積塊。
七八瘕。
上則氣逆嘔吐。
下則洩下五色。
金匮溫經湯加姜、桂。
以艾煎酒溫服。
血崩之人。
有服前藥不效者。
火也。
三補丸。
即三黃丸去大黃用黃柏。
風入胞門。
忽時崩下鮮血者。
一味防風丸。
金匮旋複花湯送下。
風熱入肝經。
崩下發熱。
手心灼熱者。
一味子芩丸。
小建中湯送下。
崩漏淋瀝。
沖任衰弱。
髒腑虛冷故也。
千金茯苓補心湯。
如小腹急痛。
兼下赤白帶者。
艾煎丸。
若下血過多。
血氣不足。
四肢倦怠乏力。
增損四物湯。
有去血雖多。
間有崩漏水下。
時有鮮血者。
四物加丁香、膠、艾、香附、丹皮。
失血血崩白淋及經事來多者。
四物加參、、膠、艾、椿根皮。
去血過多。
虛勞發熱有痰者。
補
女子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
婦人以血為主。
故手少陰動甚為懷身之象。
胎禀在下。
反以上部動甚為胎脈之驗者。
蓋陽神氣旺。
與尺内陰搏陽别。
同一胎脈。
而有左右上下陰陽男女之辨。
是以内經特為昭揭。
二陽之病發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
其傳為風消。
其傳為息贲者。
死不治。
手足陽明。
皆曰二陽。
不得隐曲。
言情欲不遂。
而病發心脾也。
風消者。
發熱消瘦。
胃主肌肉也。
贲黃者。
喘息上奔。
胃氣上逆也。
此節雖言病發心脾。
而實重在胃氣。
心為胃之母。
胃為脾之府。
且與大腸一氣貫通。
焉有母傷而子獨安。
髒病而腑不病之理。
有病胸脅支滿者。
妨于食。
病至則先聞腥臊臭。
出清液。
先唾血。
四肢清。
目眩。
時時前後血。
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
有所大脫血。
若醉入房中。
氣竭肝傷。
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治之以四烏骨。
一茹。
二物并合之。
丸以雀卵。
大如小豆。
以五丸為後飯。
飲以鮑魚汁。
利腸中。
及傷肝也此段經文。
全重在氣竭肝傷四字。
為通節之綱旨。
胸脅。
肝部也。
支滿。
肝病也。
妨于食。
木邪淩土也。
病則先聞腥臊臭。
脾喜芳香。
今脾土為木邪淩虐。
病則先聞腥臊。
臊乃肝之旺氣也。
出清液。
脾虛不能敷化水精也。
先唾血。
脾傷不能統運營血也。
四肢清。
陽衰不能傍達四末也。
目眩。
陽不充而水上溢于經也。
前後血。
陰受傷而血内溢于絡也。
血枯。
内有幹血。
血不歸經而結胞門也。
良由年少不禁。
氣竭肝傷。
而緻月事衰少。
或不來也。
治以烏骨四分。
取其味鹹走腎。
性溫達肝。
配以茹一分。
取其辛散内風。
溫去惡血。
二物并合。
功專破宿生新。
丸以雀卵。
取其溫補助陽。
能調子髒精血。
以五丸為後飯者。
先藥後飯。
使藥徐行下焦。
力貴專攻。
五丸不為少也。
飲以鮑魚汁。
利腸垢。
和肝傷。
取其臭穢之味。
佐烏骨而辟宿積之血也。
烏血黑如墨。
用之書契。
則有賊人之害。
故又名烏賊。
入腎走血。
而不傷伐真元。
功在虻、蛭之上。
考諸本草。
茹即是茜根。
功專散血。
不可誤認茹。
茹辛寒有毒。
功專外科。
觀本經主治可知。
金匮雲。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
為諸經水斷絕。
至有曆年血寒。
積結胞門。
寒傷經絡凝堅在上。
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繞臍寒疝。
或兩脅疼痛。
與髒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着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
經候不勻。
令陰掣痛。
少腹惡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胫疼煩。
奄忽眩冒。
狀如厥癫。
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
審脈陰陽。
虛實緊弦。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婦人經閉諸病。
無不由虛寒而成。
經閉雖屬虛寒。
則崩漏之屬虛熱。
從可識矣。
夫經水曆年斷絕。
則瘀積結于胞門。
寒氣凝于經絡。
蓋下焦寒積結聚。
則中上二焦。
皆不得通暢。
所以在上則寒沫結聚而為咳。
咳久熱結而為肺癰。
在中則寒飲結聚而為疝。
疝久熱結。
亦為内癰。
大抵内癰皆起于結血。
故申之以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昭揭病形。
然此不但婦人也。
男子亦有是證。
總由經絡郁閉。
寒從火化所緻。
至于在下。
則經候雖不調。
而不至斷絕。
所瘀亦為不多。
其證雖久。
但少腹氣街。
引急寒痛也。
其或膝胫疼煩者。
以四肢為諸陽之本。
寒結于内。
則在下之陽。
不能上入。
故膝胫反熱而痛也。
至如奄忽狀如厥癫。
或時憂慘悲嗔。
有若鬼神所憑。
此皆陽神虛寒。
不能統攝濁陰。
發為帶下之候。
故以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證之。
然多寒。
言屬寒者多。
非絕無屬熱者。
假如羸瘦而脈數。
又為陰虛多熱矣。
設形盛而脈虛。
豈不為氣虛多寒乎。
形盛而脈濡。
甯不為濕熱固結乎。
斯其所以為同脈異源也。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為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旋複花湯主之。
脈弦而大。
按之減小而芤者。
為表裡失血之候。
以其脈弦大無力而少徐緩沖和之氣。
故謂之革。
言胃氣近于革除也。
蓋弦為陽氣少。
芤為陰血虛。
婦人得之。
主半産漏下。
以旋複花湯主之。
本草謂旋複花主結氣。
蔥白主寒熱。
新绛乃絲帛之染绯者。
主活血。
三味入肝理血。
除邪散結。
豈非以氣少無陽則寒。
血虛無陰則熱。
兩虛相搏。
以害其肝之生化欤。
若不明其相搏。
止謂之虛。
何以用旋複花、蔥白皆解客熱之邪者。
而不用溫補其虛乎。
婦人陷經漏下。
黑不解。
膠姜湯主之。
氣暢而血從。
則百脈流動。
以候天癸。
苟有邪以阻之。
則血不從其氣。
而自陷于血海。
血海者。
腎主之。
腎者。
寒水也。
其色黑。
是以漏下黑矣。
猶内經所謂結陰下血也。
林億雲。
臣億等。
較諸本無膠姜湯方。
當是妊娠中膠艾湯。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
其血當下。
水有清濁。
清則入經化血。
濁則為溺為唾。
苟因氣化之亂。
濁者入之。
則不能化血。
而為血害也。
水性惟能潤下。
下流不通。
入與血居。
必停于脈。
随其所止。
止于肌表者。
作身腫。
止于筋骨者。
作肢節腫。
此止于血室。
故作少腹如敦狀。
然血室雖與膀胱異道。
膀胱是行水之府。
水蓄血室。
氣有相感。
故膀胱之氣亦不化。
而小便微難。
水與血皆陰類。
雖有留積。
不能發熱。
故不渴。
若渴則為膀胱結熱而非水血矣。
若小便自如。
而少腹之如敦者。
亦不謂之水并。
當是他邪血積可知矣。
生後者。
言曾生育過之婦。
則有此患。
非指産後而言。
若室女則無是疾也。
用甘遂取其直達水停之處。
大黃蕩滌瘀血。
阿膠為血室之向導也。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亦治男子膀胱滿急。
有瘀血者。
傷寒陽明證。
其人喜忘者。
必有瘀血。
大便色黑。
抵當湯主之。
發熱下之不解。
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亦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
少腹滿。
應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宜抵當丸。
三者有病證。
而後立方。
今止雲經水不利。
然經水不利。
豈盡血蓄不通。
而無虛損者哉。
此必有蓄血形狀。
而出是方也。
婦人經水閉不利。
髒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礬石丸主之。
子宮血積。
不與氣和。
故新血不至。
遂成幹血堅癖。
外連子戶。
津液不行。
化為白物。
是用綠礬消堅癖。
破幹血。
杏仁利氣開閉。
潤髒之燥。
蜜以佐之。
納子戶而藥氣可直達于子宮矣。
設幹血在沖任之海者。
必服藥下之。
納之不能去也。
婦人腹中諸疾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腹痛者。
由中氣虛。
脾土不能升運陰陽。
緻二氣乖離。
肝木乘克而作痛。
故用是湯。
補中伐木。
通行陰陽也。
婦人腹中痛。
小建中湯主之。
小建中專主風木勝脾之腹痛。
而婦人善怒。
易動肝火。
木邪乘土。
多有腹痛經水妄行之疾。
故以此湯主之。
帶下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陰腫亦主之。
此亦因瘀血而病者。
經水雖不利。
但一月再見之不同。
皆沖任脈瘀血之病。
土瓜根消水飲。
芍藥開血痹。
桂枝通血脈。
蟲破血積。
更需以酒行之。
至于腫。
非惟男子之睾丸。
婦人之陰戶亦有之。
多在産時。
瘀血流入作痛。
下墜出戶也。
問曰。
婦人年五十。
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
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證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治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問下利不止。
答屬帶下。
何也。
婦人年已五十。
經絕胞門閉塞。
沖任不複輸瀉之時。
所積血自胞門化為帶下。
無所從出。
大便屬陰。
故就大便為下利。
是即以帶下例治之。
王節齋曰。
婦人女子。
經脈不行。
有脾胃損傷而緻者。
不可便認作經閉血死。
輕用通經破血之藥。
遇有此證。
便須審其脾胃何如。
若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
少食惡食。
洩瀉疼痛。
或因誤服汗下攻伐藥。
傷其中氣。
以緻血少而不行者。
隻宜補養脾胃。
用白術為君。
茯苓、芍藥為臣。
佐以黃、甘草、陳皮、肉桂、川芎、歸身、柴胡等藥。
脾旺則能生血。
而經自行矣。
又有飲食積滞。
緻損脾胃者。
亦宜消積補脾。
若脾胃無病。
按其少腹。
果有血塊凝結。
方宜香附、蕲艾、桂心、桃仁行血通經等劑。
經雲。
飲食入胃。
遊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故心脾和平。
則經候如常。
苟或七情内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起居失宜。
脾胃虛損。
則月經不調矣。
若先期而至者。
有因肝脾血燥。
有因脾經郁滞。
有因肝經怒火。
有因血分有熱。
有因勞役火動。
其過期而至者。
有因脾經血虛。
有因肝經血少。
有因氣虛血弱。
治法。
因肝脾血燥者。
加味逍遙散。
脾經郁滞者。
歸脾湯。
肝經怒火者。
小柴胡加生地。
血分有熱者。
四物湯加白術、茯苓、柴胡、丹皮。
勞役火動者。
補中益氣湯。
脾經血虛者。
十全大補湯。
肝經血少者。
六味丸。
氣虛血弱者。
八珍湯。
經候不調。
無他證而不受胎。
六味丸全料減澤瀉一兩。
加童便制香附四兩。
醋煮蕲艾一兩。
調理最妙。
若有别證兼見。
随證制湯送下。
婦人勞傷氣血。
沖任虛損。
月水過多。
淋漓不斷。
或過期不來。
崩中下血。
或白帶白淋。
四物湯加丁香、膠、艾。
若曾傷胎。
瘀血停留。
小腹急痛。
五心煩熱者。
大溫經湯。
月水不調。
陰虛潮熱。
或寒熱如瘧。
盜汗痰嗽。
漸成骨蒸者。
血熱相搏也。
加味逍遙散。
月水準信不受孕者。
其故有三。
肥白腹不痛者。
閉子宮也。
因痰。
導痰湯。
甚則間一二日。
送滾痰丸二三服。
腹多痛者。
必食生冷過多。
且又多氣。
宜溫熱藥。
七氣湯。
如咳嗽形瘦。
色赤多火陰血虛者不宜服。
隻以四物加陳皮、香附、肉桂作丸。
亦有血少不能攝精者。
十全大補湯。
兼寒。
金匮溫經湯。
或曰。
經正而子宮寒者非也。
若子宮寒。
其經必過期矣。
豈有準信而曰寒乎。
黑瘦多火人。
經少。
色深紫而不受孕者。
為胞血枯而精被爍也。
四物換生地加芩、連。
瘦弱而不能受孕。
子宮無血。
精氣不聚故也。
十全大補之類。
經水不準。
必不受胎。
然參前受胎者有之。
此是血熱。
抑有參前落後互兼者。
将為寒熱并乎。
大抵婦人受氣則氣亂。
經期亦亂。
故調經以理氣為先。
歸附丸。
氣盛者。
宜抑氣以行血。
血盛則氣行矣。
經不調而血淡如水。
宜補氣血。
保元湯加芎、歸、肉桂、香附。
腹痛。
加膠、艾、延胡。
虛。
加姜、附。
經水有先期而來者。
多屬熱。
其證有二。
血熱者腹多不痛。
身多熱。
此火也。
其色必紫。
脈必洪數。
四物湯中川芎減半。
易生地加條芩、丹皮、香附。
虛熱者。
四物合保丸。
不應。
加炮姜、宣連炒黑、香附。
幹嗽者。
逍遙散。
氣多血虛者。
腹必疼。
藿香正氣散加芎、歸、香附。
慎用涼藥。
若婦人年四十餘。
經水每月二三至者。
此少年恣意太過。
後必崩淋。
經水後期來者。
多屬寒。
其證有三。
血虛腹多不痛。
微微身熱。
間亦有痛者。
乃空痛也。
脈必大而無力。
或浮澀濡細。
宜調氣生血。
八物加香附。
虛則四物加參、術、黃、升麻、陳皮。
氣滞血虛者。
四物加丹皮、香附。
肥盛多痰。
去地黃再加橘、半、茯苓。
血寒脈必沉遲弦緊。
歸附丸。
過期色淡者。
痰多也。
二陳加柴胡、香附、肉桂。
若過期兼白帶者。
艾煎丸加香附。
若咳。
忌香附。
逍遙散加丹皮。
嗽而瀉者。
養胃湯。
血澀滞者。
胸飽腰腹痛。
醋煎散。
或七氣湯加減。
沖任虛損。
少腹有寒。
月水過期不能受孕者。
溫經湯。
年老無病。
而月水如期不斷者。
氣血有餘也。
若反多。
或一月兩至者。
氣虛不能統血。
欲成崩淋也。
既絕複來者。
氣病也。
或傷損。
或瘀血。
皆以脅腹急痛為辨。
并宜四烏湯用赤芍。
若其勢可止。
宜大劑八物湯。
能食者。
加芩、連。
不能食者。
加炮姜止之。
服藥得效者。
十有二三。
虛甚者。
多不能效。
經水将來。
腰疼腹痛。
乃郁滞有瘀血。
四物加紅花、丹皮、蓬術、延胡索、香附、木香。
實熱。
加黃連。
發熱。
加柴、芩。
将來小腹先痛。
氣血澀滞也。
四烏湯加莪術、桃仁。
經前先腹痛。
脈浮弦者。
小建中加丹皮、桃仁。
經候欲行。
身體先痛。
氣血不足也。
桂枝湯加芎、歸。
稍用熟附二三分。
經後痛者。
雖曰虛寒當補。
然氣散亦能作痛。
須視其受補否。
不受補。
四物加炮姜、艾、附。
受補者。
八物加炮姜、艾、附。
瀉者先治瀉。
久有經行四五日腹中綿綿作痛者。
此經行時因氣滞而止。
未盡故也。
四烏湯加木香、蓬術、砂仁。
每遇經行。
辄頭疼氣滿。
心下怔忡。
飲食減少。
肌膚不澤。
此痰濕為患也。
二陳加當歸、炮姜、肉桂。
經水愆期。
胸脅腰腹刺痛。
虛浮寒戰。
此沖任衰弱。
髒氣虛冷故也。
溫經湯加減。
一切氣上湊心。
心腹攻築。
脅肋刺痛。
月水不調者。
用香附三錢。
烏藥一錢。
陳皮、蘇葉各六分。
幹姜四五分煎服。
經水有紫黑色。
腹痛者。
乃氣血相并也。
腹不痛者。
血熱也。
淡紅色者。
血虛也。
其來必皆不準。
腹痛者。
四烏湯加蓬術、川連。
不痛者。
但加川連。
色淡者。
增損四物湯。
色如黃漿水。
心胸嘈雜汪洋。
乃胃中有濕痰也。
六君子加肉桂、木香、蒼術。
曾經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
為亡津液。
故經水反少。
補脾和胃。
血自生矣。
經行之際。
禁用苦寒辛散之藥。
飲食亦然。
經水不止。
如左尺按之空虛。
是氣血俱脫。
輕手其脈數疾。
舉之弦緊或澀。
此是陽脫陰亡。
或見熱證于口眼鼻。
或渴。
是名陰躁。
陽欲先去也。
急用大建中湯。
或十全大補送腎氣丸以補命門之下脫。
痰多占住血海。
因而下多者。
目必漸昏。
肥人多此。
南星、蒼術、川芎、香附作丸服。
肥人不及日數而多者。
痰多血虛有熱。
亦用前丸更加黃連、白術。
肥盛飲食過度而經水不調者。
乃是濕痰。
宜蒼術、半夏、茯苓、白術、香附、澤瀉、芎、歸。
軀脂滿而經閉者。
以導痰湯加川連、川芎。
不可服四物。
以地黃泥膈故也。
血枯經閉。
四物加參、、肉桂。
切禁桃仁、紅花。
因郁火者。
逍遙、歸脾間服。
陰虛經脈不通。
小便澀。
身體疼痛。
以四物倍芍藥。
加肉桂、丹皮、香附、甘草。
經行之際。
與産後一般。
将理失宜。
為病不淺。
若被驚則血氣錯亂。
漸止不行。
或逆于上而從口鼻中出。
或逆于身而為血分勞瘵。
若其時勞力太過。
則生虛熱。
亦為疼痛之根。
若郁怒則氣逆。
氣逆則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肋之間。
遇經行時則痛而重。
經過則安。
若怒極而傷于肝。
則又有目暈嘔吐之證。
加以血不循經。
遂成淋漓不止。
凡此之類。
感風則病風。
感冷則病冷。
久而不治。
崩漏帶下。
七八瘕。
皆從此而成矣。
薛立齋治一婦。
腹内一塊不時上攻。
或痛作聲。
吞酸痞悶。
月經不調。
小便不利。
面色青黃相兼。
已二年餘。
此肝脾氣滞。
以六君子加芎、歸、柴胡、炒川連、木香、吳茱萸二劑。
次與歸脾湯下蘆荟丸。
月餘肝脾和而諸證退。
又與補中益氣加茯苓、丹皮。
中氣健而經自調。
又治一中年婦。
素性急。
先因飲食難化。
月經不調。
服理氣化痰藥。
反肚膨脹。
大便洩瀉。
又加烏藥、蓬術。
肚腹愈脹。
小便不利。
加豬苓、澤瀉。
痰喘氣急。
手足厥冷。
頭面肢體腫脹。
指按沉而屈。
脈沉細。
右寸為甚。
此脾肺之氣虛寒。
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滲洩之令不行。
生化之氣不運。
東垣所雲。
水飲留積。
若土之在雨中。
則為泥矣。
得和風暖日。
水濕去而陽化。
自然萬物生長。
喜其證脈相應。
遂與加減腎氣丸。
小便即通。
數劑腫滿消半。
四肢漸溫。
自能轉側。
又與六君子加木香、肉桂、炮姜而愈。
崩漏經雲。
陰虛陽搏謂之崩。
又雲。
陰絡傷則血内溢。
又雲。
脾統血。
肝藏血。
崩之為患。
或脾胃虛損。
不能攝血。
或肝經有火。
血熱妄行。
或怒動肝火。
血熱沸騰。
或脾經郁結。
血不歸經。
或悲傷胞絡。
血崩下脫。
治療之法。
脾胃虛弱者。
六君子加芎、歸、柴胡。
脾胃虛陷者。
補中益氣加酒炒白芍。
肝經血熱者。
四物湯加柴胡、山栀、丹皮。
肝經怒火。
小柴胡加山栀、芍藥、丹皮。
脾經郁火。
歸脾湯加山栀。
故先哲雲。
凡下血證。
須用四君子收功。
斯言厥有旨哉。
若大脫血後。
毋以脈診。
急用獨參湯加當歸救之。
其發熱潮熱。
咳嗽脈數。
乃是元氣虛弱。
假熱之脈也。
尤當加用人參。
此等證候。
無不由脾胃先損而患。
故脈洪大。
察其中有胃氣。
受補可救。
誤投寒涼之藥。
複傷脾胃生氣。
使血反不歸源也。
暴崩下血不止者。
乃血不歸經。
陰血随陽盛之勢。
妄行下漏也。
身熱不痛者。
逍遙散加熟地、川芎。
不應。
此血熱沸騰也。
四物加芩、連、肉桂。
按東垣雲。
經漏不止有二。
皆由脾胃有虧。
下陷于腎。
與相火相合。
濕熱下迫。
經漏不止。
其色紫黑。
如夏月腐肉之臭。
中有白帶者。
脈必弦細。
寒伏于中也。
有赤帶者。
其脈洪數。
病熱明矣。
必腰痛。
或臍下痛。
臨經欲行。
先寒熱往來。
兩脅急縮。
兼脾胃證見。
或四肢困熱。
煩不得眠。
心中急。
補中益氣加茯苓、芍藥。
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
可一服而愈。
或先貴後賤。
先富後貧。
心氣不足。
其火大熾。
旺于血脈之中。
形質肌肉顔色似不病者。
此心病也。
經水不時而下。
或适來适斷。
暴下不止。
治當先說惡死之言勸論。
令懼死而心不動。
以補中益氣下安神丸。
補養脾胃。
鎮墜心火。
更以人參養榮。
補陰制陽。
經自止矣。
暴崩下血腹痛有二。
有瘀血有空痛。
瘀血者。
體必作寒。
脈必弦。
如空痛者。
不寒。
少腹上喜熱按。
脈微弱。
但瘀血當去。
空痛當補。
有因内傷。
若少腹不痛。
八物湯加芩、連。
如痛者。
四烏湯加莪術。
年高而崩者。
法在不治。
治亦無功。
經候不調。
血氣成塊。
崩中下漏者。
此是血海虛寒。
外乘風冷。
搏結不散。
醋煎散加麝香。
血虛氣損。
或凝積塊。
七八瘕。
上則氣逆嘔吐。
下則洩下五色。
金匮溫經湯加姜、桂。
以艾煎酒溫服。
血崩之人。
有服前藥不效者。
火也。
三補丸。
即三黃丸去大黃用黃柏。
風入胞門。
忽時崩下鮮血者。
一味防風丸。
金匮旋複花湯送下。
風熱入肝經。
崩下發熱。
手心灼熱者。
一味子芩丸。
小建中湯送下。
崩漏淋瀝。
沖任衰弱。
髒腑虛冷故也。
千金茯苓補心湯。
如小腹急痛。
兼下赤白帶者。
艾煎丸。
若下血過多。
血氣不足。
四肢倦怠乏力。
增損四物湯。
有去血雖多。
間有崩漏水下。
時有鮮血者。
四物加丁香、膠、艾、香附、丹皮。
失血血崩白淋及經事來多者。
四物加參、、膠、艾、椿根皮。
去血過多。
虛勞發熱有痰者。
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