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婦人門上
關燈
小
中
大
中益氣加苓、半。
有熱。
少加芩、連。
(原缺)加烏藥、桂心。
口幹。
去升麻加煨葛根。
東垣論崩漏并不言熱。
其主在寒。
即使有熱證。
亦是虛熱。
若以寒藥治之。
即瘀血愈凝結。
經血愈不止矣。
四物加炮姜調理。
因勞者。
用參、帶升補藥。
血崩甚而腹痛。
人多疑惡血未盡。
及見血色瘀晦。
愈信惡血之說。
不敢便止。
大凡血之為患。
欲出未出之際。
停在腹中。
即成瘀色。
未必盡為瘀熱。
又曷知瘀之不為虛冷乎。
若必待瘀血淨後止之。
恐并其人而不存矣。
且腹痛更有說。
積而腹痛。
血通則痛止。
崩而腹痛。
血住則痛止。
千金治崩淋帶下。
五崩熱病下血。
寒熱下血。
經行犯房室下血。
經來舉重傷任脈下血。
産後髒開經利下血。
外實内虛之病。
用小牛角散。
若崩中去血不斷。
本方去禹餘糧、幹姜、烏骨、龍骨、赤小豆。
加甘草、地榆、小薊根、丹參、幹地黃、芎、赤石脂、龜甲、柏子仁。
名角鹿茸散。
積冷崩中去血不止。
腰背痛。
四肢沉重虛極。
小牛角散去鹿茸、阿膠、烏骨、赤小豆。
加幹地黃、桑耳、白術、赤石脂、礬石、附子、人參、蒲黃、防風。
名大牛角散。
崩中去赤白。
或如豆汁。
千金伏龍肝湯。
膀胱虛傷。
不能攝血。
而崩下不止者。
單方用新絲綿燒灰為末。
空心酒調一錢。
或雞子黃蘸食。
數日必效。
崩血經年不止者。
用香附二兩炒黑。
蓮房五枚燒存性。
為細末。
空心陳酒調下二錢。
或用陳棕榈燒灰存性。
黑糖調。
酒下一錢。
即止。
此劫法也。
崩漏過多。
服補瀉藥皆不效者。
用黃牛角存性。
空心酒服二三錢。
虛寒血色稀淡者。
同鹿茸服尤效。
蓋牛屬坤土益脾。
角走肝主血。
神農本經雲。
下閉血瘀血。
補女人帶下血崩。
燔之酒服。
宗曰。
燒灰主婦人血崩。
大便下血。
血痢虛人。
獨參、保元皆可送下。
此血脫益氣之良法也。
古方有用白馬蹄燒灰存性酒服方寸匙者。
有用桑樹上耳燒灰酒服者。
皆千金決也。
又用五靈脂生炒各半酒服者。
此大傷中氣。
雖藜藿亦難輕試。
崩證多用醋炒荊芥、升麻。
醋能收斂故也。
血崩日久。
純下臭黃水。
或帶紫黑筋塊腥穢不堪者不治。
腹滿不能飲食。
不受參、術補益者不治。
服大劑補中。
人參每日服至兩許不應。
反加寒熱口燥。
面目足胫浮腫者不治。
瘀污崩脫。
少腹不疼。
後變陰戶腫突。
痛如刀割者。
死期迫矣。
〔診〕漏下赤白。
日下血數升。
脈急疾者死。
遲者生。
漏下赤白不止。
脈小虛滑者生。
數盛者死。
漏下脈弦勁者死。
澀澀不調。
按之不來者死。
下血脈虛者。
脈浮者。
俱不治。
然峻實其下。
亦有得生者。
寸口脈遲。
為寒在上焦。
則吐血衄血。
尺脈微遲。
為寒在下焦。
則崩血便血。
大抵數小為順。
洪大為逆。
大法。
當調補脾胃為主。
薛立齋治一婦。
久患血崩。
肢體消瘦。
飲食到口。
但聞腥臊。
口出津液。
強食少許。
腹中作脹。
此血枯之證。
用八珍湯。
四烏骨一茹丸兼服。
兩月經行而愈。
一婦老年患崩。
諸藥罔效。
身熱肢痛。
頭暈涕出。
吐痰少食。
衆作火治。
轉緻絕粒數日。
僅存呼吸。
診之。
乃脾腎虛寒。
用生料八味丸一劑。
翌早遂索粥。
再劑熱減痛止。
服八味丸。
愈後因勞役憂怒。
至夏崩複作。
胸飽發熱脊痛。
腰不可轉。
神氣怫郁。
脈洪無倫。
按之微弱。
此無根之火。
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以十全大補加附子。
一劑暈止。
崩血漸減。
日服八味丸而愈。
汪石山治一婦。
年逾四十。
形色蒼紫。
忽病血崩。
醫者或用涼血。
或用止澀。
俱罔效。
診之六脈皆沉澀而緩。
按之無力。
乃胃病非血病也。
當用甘溫之劑健脾理胃。
使胃氣上騰。
血循經絡。
則無複崩矣。
遂用補中益氣多加參、。
兼服參苓白術散而愈。
失血心痛婦人血崩而心痛甚。
名曰失血心痛。
心主血。
心脾血虛。
無以榮養。
故痛如刀刺。
崩甚則痛甚。
崩緩則痛緩。
若小産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
若小腹喜按而下淡色血水。
為陰血耗散。
先用烏骨炒為末。
醋湯調下收斂之。
次與補中益氣湯升舉之。
若小腹中有塊而按之作痛。
血色紅紫。
中有結塊。
為瘀血不散。
先用失笑散。
後與十全大補峻補之。
若心脾血弱。
或郁結傷血。
用歸脾湯調補之。
經閉不行經水陰血也。
屬沖任二脈。
上為乳汁。
下為血水。
其為患。
有因脾盛不能生血。
或郁結傷脾而血損者。
有因冒火而血爍者。
有因勞傷心神而血耗者。
有因積怒傷肝而血閉者。
有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
有因肺氣虛傷。
不能統血而經不行者。
治療之法。
損其肺者。
益其氣。
損其心者。
調其營衛。
損其脾胃者。
調其飲食。
适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審而治之。
庶無誤矣。
室女婦人諸病。
以調經為先。
調經以理氣為要。
蓋氣不和則血不流。
效經閉。
然其證不一。
小腹疼痛。
血海虛寒也。
或潮熱頭目昏沉。
肢體勞倦。
五心須熱。
怔忡面赤。
口燥唇裂。
盜汗身疼者。
血氣虛損也。
并宜溫經湯。
腹中結塊。
腰腿重痛。
及少腹痛如錐刺者。
瘀血凝滿也。
四物加肉桂、蓬術。
貌本壯實。
飲食減少者。
胃氣不調也。
蓋胃氣不和。
亦令經水不調。
逍遙散下歸附丸。
經水三月不至。
其脈右浮大而左反弱。
其經當下。
此為居經。
非妊也。
當抑氣養血。
又經水絕後。
一朝而圊血。
二三日不止者。
不須治。
當自止。
經水常五日至者五日愈。
下利而經斷者。
利止自來。
蓋下利則亡津液。
故經絕。
利止津液複。
經當自下。
若脈微澀者。
雖二三月不行。
非胎。
當養血。
經自行。
以脈澀故知非胎也。
經水不通而逆行者。
或吐血。
或衄血。
或唾血。
或血腥。
通宜四物加韭汁、童便。
甚則從虛勞例。
用巽順丸、烏骨雞丸治之。
室女經水既來而複不通。
其說有三。
面色不黃。
飲食如故。
身不熱者。
名歇。
非病也。
不須藥。
面黃肌瘦身熱。
為虛勞。
診其肝脈。
弦出寸口魚際。
非藥所能治。
急與婚配。
自然經行而愈。
藥則加味逍遙散。
幹咳。
用蜜制白術、橘皮、生姜。
又有氣血不足。
面黃肌瘦。
身熱不甚者。
不可用桃仁、紅花通血藥。
宜六味丸去山茱萸加麥門冬。
兼進異功散調補之。
婦人經閉不通。
視其脈不足。
當補氣血。
四物湯加參、、術、草之類。
脈有餘而氣相并者。
四烏湯加肉桂、橘皮之類。
婦人經候漸少。
以緻不通。
手足骨肉煩疼。
日漸羸瘦而生潮熱。
其脈微數。
此陰虛血弱。
陽往乘之。
當養血益陰。
慎勿以毒藥攻之。
女人虛羸。
有鬼胎塊。
經候不通等證。
當随證辨治。
丹方有服芫花下黑物而效者。
苟非實證。
未可輕試也。
婦人月經不利。
臍下氣脹。
上攻欲嘔不得睡。
加減四物湯。
或用當歸身一兩。
穿山甲炒、蒲黃各五錢。
辰砂一錢。
麝香少許。
共為細末。
食前熱酒調下二錢。
婦女骨蒸痰嗽。
診其脈七八至。
或細而數。
視其肌肉消瘦之極。
面反嬌赤者。
此必死候。
更加洩瀉喘逆。
不能右卧者。
死期尤促。
若室女經水不調。
尤當開郁為主。
室女年及笄。
天癸不至而色不黃。
飲食如故。
此名石女。
不在經閉論。
亦有至十七八而經自來者。
婦人經閉。
肥白者多痰。
去痰經自行。
二陳加芎、歸、川連、南星、枳實、生姜、竹瀝。
禀濃恣于酒食者。
平胃散加姜汁炒川連、歸尾、半夏、姜汁。
黑瘦者多血枯。
四物加參、、香附、丹皮。
經閉脈沉弱。
少腹痛。
屬寒結。
四烏湯。
芍藥用桂酒制。
烏藥用附子制。
寡婦尼姑經閉。
郁也。
加味逍遙散加無灰酒、竹瀝。
娼妓本無經閉之理。
間或有之。
勞也。
十全大補中肉桂可用二三錢。
血枯一證。
與血隔相似。
皆經閉不通之候。
然而枯之與隔。
則相反有如冰炭。
夫枯者枯竭之謂。
血虛之極也。
隔者阻隔之謂。
血本不虛。
而或氣或寒或積。
有所逆也。
病發于暫。
其證或痛或實。
通之則血行而愈。
可攻者也。
枯者其來也漸。
沖任内竭。
其證無形。
必不可通者也。
嘗見今人之于此證。
聽其言。
則明曰血枯經閉。
察其治。
則每用四物、桃仁、紅花。
甚至硝、樸、棱、莪之類。
無所不至。
夫血既枯矣。
隻當補養陰氣。
使其血充。
則弗招自至。
奚俟通也。
若勉強逼之。
則枯之愈枯。
不死何待。
或問一婦哮喘發後。
必便血二三日。
其喘方止。
每歲常十餘發。
無不皆然。
經閉數年不通。
而不成虛勞之病。
何也。
答曰。
此肺移熱于大腸。
熱得下洩。
故喘嗽止。
經血從大便間道而出。
雖閉而無留結之患。
故不成勞。
〔診〕凡經閉不調與胎産之病。
其脈要滑實重按有力。
崩漏不止與産後之病。
其脈要虛濡小弱留連。
調經及安胎。
雖以順氣為主。
又須補脾為要。
治崩及産後。
雖以散血為先。
又當扶虛為本。
喻嘉言治楊季登女。
經閉年餘。
發熱少食。
肌削多汗而成勞怯。
醫見汗多。
誤為虛也。
投以參、術。
其血愈锢。
診時見汗出如蒸籠氣水。
謂曰。
此證可療處。
全在有汗。
蓋經血内閉。
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
以汗即血之液也。
設無汗而血不流。
則皮毛槁而死矣。
宜用極苦之藥。
斂血入内而下通于沖脈。
則熱退經行而汗自止。
非補藥所能效也。
于是以龍荟丸日進三次。
月餘經血略至。
汗熱稍輕。
姑減前丸。
隻日進一次。
又一月經血大行。
淋漓五日。
而諸證全瘳矣。
帶下帶下之證。
起于風氣寒熱所傷。
入于胞宮。
從帶脈而下。
故名為帶。
有五色。
不隻赤白。
白帶者屬氣虛。
甚則腰痛。
如虛不甚則不痛。
若氣郁甚。
則腰痛頭疼眼花。
此虛證也。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加醋制香附。
或萆厘清飲。
量肥瘠選用。
赤帶多腰痛。
艾煎丸加續斷、杜仲。
若肥盛蒼黑而肌肉堅者。
為濕熱下注。
平胃散加姜制星、半。
酒炒芩、連。
赤白帶下。
艾煎丸。
随證加氣血藥治之。
五色帶下。
十全大補湯加熟附、龍骨、赤石脂、禹餘糧。
酒丸服。
或因六淫七情。
或因醉飽房勞。
或因膏粱濃味。
或服燥劑所緻。
脾胃虧損。
陽氣下陷。
或濕痰下注。
蘊積而成。
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陽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
濕熱下注。
加苓、半、蒼術、黃柏。
氣虛痰飲下注。
局方七氣湯送腎氣丸。
丹溪雲。
帶下赤白。
屬于大腸小腸之分。
赤屬血。
白屬氣。
主治燥濕為先。
漏與帶俱是胃中痰積流下。
滲入膀胱。
無人知此。
隻宜升提。
甚者必用吐以升提其氣。
次用二陳湯加二術、升、柴丸服。
肥人多是濕痰。
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星、半、茯苓、椿皮。
作丸服。
瘦人多是熱。
以大補丸加滑石、海石、椿皮、龜版灰。
作丸服。
必須斷濃味。
帶下脈浮惡寒。
腥臭不可近者。
難治。
淫濁小便白淫白濁。
皆由勞傷于腎。
故心腎不交泰。
水火不升降。
腎主水。
開竅在陰。
陰為便溲之道。
胞冷腎損。
故有淫濁之證。
白淫者。
或一時放白水。
孀尼多有此疾。
乃郁火也。
逍遙散加炒黑山栀、酒炒黃柏。
白濁者。
混濁如膿。
此膀胱經熱。
失治當生癰疽。
清心蓮子飲加萆。
淋瀝經水淋瀝不斷。
其故有三。
有因月戒來而行房。
緻傷胞絡。
先服活血藥。
小腹痛者。
四物加香附、烏藥。
不痛。
四物加膠、艾、黃。
氣虛下陷。
小腹喜溫按者。
四物加參、術、黃、升麻、陳皮。
有多氣所緻者。
甚則胸膈飽悶。
肚腹疼痛。
用正氣散。
若肚腹不疼者。
逍遙散加熟地。
當臍痛者。
尤宜。
飲食少者。
增損四物湯加焦白術。
禁用芩、連。
若勞傷氣血。
沖任虛損。
四物加丁香、膠、艾。
小腹急痛。
溫經湯。
月水至老不斷。
必成淋證。
補中益氣。
或八珍并加香附、細辛。
仍須戒氣。
方可治療。
否則崩淋難治也。
淋辨淋證皆由腎虛膀胱積熱所緻。
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小便澀。
适遇經行時候。
或澀數淋漓。
腹中時痛。
其脈沉細。
皆因寒熱邪氣客于胞中。
故沖任不調而成此證。
宜服歸附丸。
白淋者。
起于郁。
多屬虛寒。
小腹不疼。
與去血過多空痛者。
俱宜人參養榮湯。
香附不可缺。
或補中益氣湯下歸附丸。
如痛者。
四烏湯。
白淋變為黃水。
将成血淋。
八物湯加減。
血淋者。
月事三五日一至。
積數月不愈者是也。
腹痛則四烏湯加莪術、木香。
甚則醋煎散。
尚恐有瘀血未盡也。
去多不痛。
善飲食者。
八物湯加芩、連。
或補中益氣加黃柏。
如飲食少進者。
芩、連、黃柏禁用。
若少腹痛而脾胃不實。
或痛而欲得按者。
八珍湯加膠、艾。
或逍遙散加熟地、膠、艾。
如瀉者。
先實脾胃。
大抵治淋先治脾胃為上。
此證多腰痛。
雖屬血亦因氣所緻也。
沙淋者。
淋下則沉積如沙一層。
有赤白二種。
白屬氣。
赤屬血。
不可根據書用芩、連。
多不克效。
當知婦人之疾。
雖有濕熱。
止宜調經。
不可與苦寒之藥。
以其月事時下。
多虛少實。
故養榮湯治白淋而效。
以有桂也。
艾煎丸亦然。
以有艾也。
惟赤淋不可服熱藥。
艾煎丸亦禁用。
宜八珍加芩、連、香附。
誤用溫補。
必緻躁渴引飲。
加以水飲停蓄而成腫脹者。
加味逍遙散加芩、連、枳、樸、澤瀉、橘皮。
先治其脹。
然後徐徐治本。
慎勿驟補。
驟補則氣壅腹脹也。
年老患血崩淋證。
不拘痛與不痛。
脾胃實與不實。
皆以八珍加膠、艾、黃、澤瀉。
若遽用芩、連以傷脾胃。
更何恃以祛病乎。
洩瀉經行時先洩瀉者。
此脾虛也。
脾統血而惡濕。
經水将動。
脾血先注血海。
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
不能營運其濕。
所以必先作瀉。
補中益氣加炮姜。
有熱。
兼黃連。
若飲食減少。
六君、理中選用。
石頑治一薛姓婦。
每遇經行。
必先作瀉二三日。
其脈左手關尺弦細如絲。
右手關上小快而滑。
服姜、桂、萸、附。
則大渴腹痛。
洩瀉轉劇。
服苓、澤、車前之屬。
則目暗如盲。
此肝血虛寒。
而脾胃有伏火也。
俟經将行作瀉時。
朝用理中加黃連。
作湯服五六劑。
暮與加減八味加紫石英。
作丸常服。
不終劑而數年之疾頓除。
小便血婦人尿血。
或因膏粱炙爆。
或因醉飽入房。
或因飲食勞役。
或因六淫七情。
以緻元氣虧損。
不能收攝歸源。
若因怒動肝火者。
加味逍遙散調送發灰。
肝經風熱者。
送一味子芩丸。
久而血虛者。
八珍湯送發灰。
膏粱積熱者。
清胃散加槐花、甘草。
房勞所傷者。
六君子加升、柴。
風熱所傷者。
四君子加防風。
凡久而虧損元氣者。
補中益氣為主。
郁結傷脾者。
歸脾湯為主。
師尼寡婦寒熱療師尼寡婦。
宜别制方藥。
謂獨陰無陽。
緻血氣交争。
寒熱如瘧。
或腰背作痛。
而寒熱經閉白淫。
痞悶咳逆。
面瘦削。
久則成勞。
其肝脈弦出寸口上魚際。
是其證也。
若室女出嫁愆期而寒熱。
或既嫁不得于夫者亦然。
蓋男子精盛則思室。
女子血盛以懷胎。
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治宜開郁理氣。
其經自調。
逍遙散加無灰酒、竹瀝。
名酒瀝湯。
專主尼寡寒熱。
肥人用越鞠合二陳最宜。
若兼怒動肝火而發熱。
佐以小柴胡加減。
若兼郁結傷脾而寒熱。
佐以歸脾湯。
此證多兼經候不調。
當審緩急治之。
婦人形瘦肉脫。
胸中常想着一事而百計不解者。
勿與醫治。
後必成癫。
凡婦人郁怒發寒熱。
逍遙散加丹皮、香附。
脾氣不運。
痰氣留着。
結為痰癖。
發則其塊上升。
氣逆喘促。
嘔吐酸水。
初起元氣未傷者。
四七湯加枳實、黃連。
虛人。
香砂六君加柴胡、白芍。
下佐金丸。
大抵郁證皆虛火用事。
故多骨蒸寒熱。
經閉不調。
喘咳失音等證。
當詳虛損例治。
但須兼調郁氣。
亦有陰血虧損。
不勝香燥者。
惟降火滋陰為首務耳。
千金雲。
凡人無子。
當為夫妻俱有五勞七傷。
虛羸百病所緻。
故有絕嗣之患。
夫治之之法。
男服七子散。
女服紫石門冬丸。
無不有子也。
若丈夫陽氣不足。
不能施化。
慶雲散主之。
婦人立身以來全不産。
及斷乳後。
十年二十年不産。
此胞門不淨。
中有瘀積結滞也。
樸硝蕩胞湯主之。
婦人月水不利。
閉塞絕産者。
白薇丸主之。
子嗣子嗣一門。
古方悉用辛熱壯火之劑。
若施之于氣虛精寒之人。
固所宜然。
設概用于火旺精傷者。
得不愈伐其陰乎。
竊謂男子之艱于嗣者。
一如婦人經病調理。
然有不生不育之不同。
大意在于補偏救弊。
往往有體肥質實。
偏生無子者。
豈可一概歸于虛寒耶。
蓋濕勝則氣滞。
氣滞則精雖至而不能沖透子宮。
故爾不能成孕。
惟宜行濕耗氣。
助其流動之勢。
如二陳、二妙、七氣、平胃之屬。
皆可選用。
甚則控涎丹先行向導。
最為要訣。
慎勿拘于世俗溫補壯陽之說也。
且人之所禀不同。
勇怯各異。
有因男子真火式微者。
有因濕熱傷精者。
有因婦人胞門濁膩者。
有因血海虛寒者。
有因子宮枯燥者。
至如生而不育。
亦自不同。
有金石藥毒伏于髓中者。
有酒客濕熱混于髓内者。
有欲勤精薄者。
有得胎後不戒房室頻洩母氣者。
有妊娠不慎起居而緻胎病不育者。
有男子精髓雖沖。
而督脈氣衰。
陽氣不振。
但生女不生男者。
此豈一法所可治乎。
曆檢古方中。
惟葆真丸、千金種子丹、五子衍宗丸等方。
治男子陽道不振。
精氣寒薄。
與夫斫喪太過及年老無子者。
鹹為得宜。
若精髓稀薄。
陽氣不固。
聚精丸是佳。
陽衰。
更加人參、鹿茸尤妙。
生女不生男者。
當大補督脈益陽氣。
鹿茸四具。
人參一斤。
遠志四兩。
醇酒丸服。
其有膏粱富貴。
飽饫肥甘。
恣情房室。
氣竭精傷。
不能生子者。
但服煉真丹。
勿令斷絕。
雖在耄耋之年。
每多生育。
然非素享濃。
形體豐盛人。
服之無預也。
至于婦人子宮諸證。
當詳經帶例治。
俟經正無病。
随其虛實寒熱調理。
自然生育。
大率婦人肥盛者。
多不能孕。
以中有脂膜閉塞子宮也。
雖經事不調。
當與越鞠、二陳抑氣養胃之類。
有熱。
随證加黃連、枳實。
瘦弱不能孕者。
以子宮無血。
精氣不聚故也。
當與四君、六味加蕲艾、香附調之。
子戶虛寒不攝精者。
秦桂丸最當。
婦人多有氣郁不調。
兼子髒不淨者。
加味香附丸。
男服聚精丸。
若因瘀積胞門。
子宮不淨。
或經閉不通。
或崩中不止。
寒熱體虛。
而不孕者。
局方皺血丸為專藥。
若帶下少腹不和。
或時作痛者。
千金大黃丸蕩滌之。
子戶虛熱。
雖結而不能成實者。
四物換生地加芩、連。
然此皆由氣血偏沮。
是可以藥奏功。
若夫禀賦陰陽偏絕。
雖日用參、術峻補。
終無回天之力也。
丹溪曰。
無子之因。
多起于父氣之不足。
豈可獨歸罪于母血之虛寒。
況母之血病。
奚止虛與寒而已哉。
然古方治婦人無子。
惟秦桂丸一方。
其性熱。
其辭确。
今欲得子者。
率皆服之無疑。
夫求子于陰血。
何至輕用熱劑耶。
今得此丸。
經血必轉紫黑。
漸成衰少。
或先或後。
始則飲食驟進。
久則口苦舌幹。
陰陽不平。
血氣不和。
焉能成胎。
縱使有成。
子亦多病。
以其能損真陰也。
按東垣雲。
李和叔中年得一子。
至一歲。
身生紅絲瘤而死。
後三四子。
至三歲。
皆病瘤而死。
乃腎中伏火。
精氣中多有紅線。
以氣相傳。
生子故有此疾。
俗名胎瘤是也。
遂以滋腎丸數服。
以瀉腎中火邪。
補真陰不足。
忌酒辛熱之物。
其妻用六味地黃丸以養陰血。
受胎五月之後。
以黃芩、白術二味作散服。
後生子至三歲。
前證不複作矣。
胎教胎教之說。
世都未谙。
妊娠能遵而行之。
有熱。
少加芩、連。
(原缺)加烏藥、桂心。
口幹。
去升麻加煨葛根。
東垣論崩漏并不言熱。
其主在寒。
即使有熱證。
亦是虛熱。
若以寒藥治之。
即瘀血愈凝結。
經血愈不止矣。
四物加炮姜調理。
因勞者。
用參、帶升補藥。
血崩甚而腹痛。
人多疑惡血未盡。
及見血色瘀晦。
愈信惡血之說。
不敢便止。
大凡血之為患。
欲出未出之際。
停在腹中。
即成瘀色。
未必盡為瘀熱。
又曷知瘀之不為虛冷乎。
若必待瘀血淨後止之。
恐并其人而不存矣。
且腹痛更有說。
積而腹痛。
血通則痛止。
崩而腹痛。
血住則痛止。
千金治崩淋帶下。
五崩熱病下血。
寒熱下血。
經行犯房室下血。
經來舉重傷任脈下血。
産後髒開經利下血。
外實内虛之病。
用小牛角散。
若崩中去血不斷。
本方去禹餘糧、幹姜、烏骨、龍骨、赤小豆。
加甘草、地榆、小薊根、丹參、幹地黃、芎、赤石脂、龜甲、柏子仁。
名角鹿茸散。
積冷崩中去血不止。
腰背痛。
四肢沉重虛極。
小牛角散去鹿茸、阿膠、烏骨、赤小豆。
加幹地黃、桑耳、白術、赤石脂、礬石、附子、人參、蒲黃、防風。
名大牛角散。
崩中去赤白。
或如豆汁。
千金伏龍肝湯。
膀胱虛傷。
不能攝血。
而崩下不止者。
單方用新絲綿燒灰為末。
空心酒調一錢。
或雞子黃蘸食。
數日必效。
崩血經年不止者。
用香附二兩炒黑。
蓮房五枚燒存性。
為細末。
空心陳酒調下二錢。
或用陳棕榈燒灰存性。
黑糖調。
酒下一錢。
即止。
此劫法也。
崩漏過多。
服補瀉藥皆不效者。
用黃牛角存性。
空心酒服二三錢。
虛寒血色稀淡者。
同鹿茸服尤效。
蓋牛屬坤土益脾。
角走肝主血。
神農本經雲。
下閉血瘀血。
補女人帶下血崩。
燔之酒服。
宗曰。
燒灰主婦人血崩。
大便下血。
血痢虛人。
獨參、保元皆可送下。
此血脫益氣之良法也。
古方有用白馬蹄燒灰存性酒服方寸匙者。
有用桑樹上耳燒灰酒服者。
皆千金決也。
又用五靈脂生炒各半酒服者。
此大傷中氣。
雖藜藿亦難輕試。
崩證多用醋炒荊芥、升麻。
醋能收斂故也。
血崩日久。
純下臭黃水。
或帶紫黑筋塊腥穢不堪者不治。
腹滿不能飲食。
不受參、術補益者不治。
服大劑補中。
人參每日服至兩許不應。
反加寒熱口燥。
面目足胫浮腫者不治。
瘀污崩脫。
少腹不疼。
後變陰戶腫突。
痛如刀割者。
死期迫矣。
〔診〕漏下赤白。
日下血數升。
脈急疾者死。
遲者生。
漏下赤白不止。
脈小虛滑者生。
數盛者死。
漏下脈弦勁者死。
澀澀不調。
按之不來者死。
下血脈虛者。
脈浮者。
俱不治。
然峻實其下。
亦有得生者。
寸口脈遲。
為寒在上焦。
則吐血衄血。
尺脈微遲。
為寒在下焦。
則崩血便血。
大抵數小為順。
洪大為逆。
大法。
當調補脾胃為主。
薛立齋治一婦。
久患血崩。
肢體消瘦。
飲食到口。
但聞腥臊。
口出津液。
強食少許。
腹中作脹。
此血枯之證。
用八珍湯。
四烏骨一茹丸兼服。
兩月經行而愈。
一婦老年患崩。
諸藥罔效。
身熱肢痛。
頭暈涕出。
吐痰少食。
衆作火治。
轉緻絕粒數日。
僅存呼吸。
診之。
乃脾腎虛寒。
用生料八味丸一劑。
翌早遂索粥。
再劑熱減痛止。
服八味丸。
愈後因勞役憂怒。
至夏崩複作。
胸飽發熱脊痛。
腰不可轉。
神氣怫郁。
脈洪無倫。
按之微弱。
此無根之火。
内真寒而外假熱也。
以十全大補加附子。
一劑暈止。
崩血漸減。
日服八味丸而愈。
汪石山治一婦。
年逾四十。
形色蒼紫。
忽病血崩。
醫者或用涼血。
或用止澀。
俱罔效。
診之六脈皆沉澀而緩。
按之無力。
乃胃病非血病也。
當用甘溫之劑健脾理胃。
使胃氣上騰。
血循經絡。
則無複崩矣。
遂用補中益氣多加參、。
兼服參苓白術散而愈。
失血心痛婦人血崩而心痛甚。
名曰失血心痛。
心主血。
心脾血虛。
無以榮養。
故痛如刀刺。
崩甚則痛甚。
崩緩則痛緩。
若小産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
若小腹喜按而下淡色血水。
為陰血耗散。
先用烏骨炒為末。
醋湯調下收斂之。
次與補中益氣湯升舉之。
若小腹中有塊而按之作痛。
血色紅紫。
中有結塊。
為瘀血不散。
先用失笑散。
後與十全大補峻補之。
若心脾血弱。
或郁結傷血。
用歸脾湯調補之。
經閉不行經水陰血也。
屬沖任二脈。
上為乳汁。
下為血水。
其為患。
有因脾盛不能生血。
或郁結傷脾而血損者。
有因冒火而血爍者。
有因勞傷心神而血耗者。
有因積怒傷肝而血閉者。
有因腎水不能生肝而血少者。
有因肺氣虛傷。
不能統血而經不行者。
治療之法。
損其肺者。
益其氣。
損其心者。
調其營衛。
損其脾胃者。
調其飲食。
适其寒溫。
損其肝者。
緩其中。
損其腎者。
益其精。
審而治之。
庶無誤矣。
室女婦人諸病。
以調經為先。
調經以理氣為要。
蓋氣不和則血不流。
效經閉。
然其證不一。
小腹疼痛。
血海虛寒也。
或潮熱頭目昏沉。
肢體勞倦。
五心須熱。
怔忡面赤。
口燥唇裂。
盜汗身疼者。
血氣虛損也。
并宜溫經湯。
腹中結塊。
腰腿重痛。
及少腹痛如錐刺者。
瘀血凝滿也。
四物加肉桂、蓬術。
貌本壯實。
飲食減少者。
胃氣不調也。
蓋胃氣不和。
亦令經水不調。
逍遙散下歸附丸。
經水三月不至。
其脈右浮大而左反弱。
其經當下。
此為居經。
非妊也。
當抑氣養血。
又經水絕後。
一朝而圊血。
二三日不止者。
不須治。
當自止。
經水常五日至者五日愈。
下利而經斷者。
利止自來。
蓋下利則亡津液。
故經絕。
利止津液複。
經當自下。
若脈微澀者。
雖二三月不行。
非胎。
當養血。
經自行。
以脈澀故知非胎也。
經水不通而逆行者。
或吐血。
或衄血。
或唾血。
或血腥。
通宜四物加韭汁、童便。
甚則從虛勞例。
用巽順丸、烏骨雞丸治之。
室女經水既來而複不通。
其說有三。
面色不黃。
飲食如故。
身不熱者。
名歇。
非病也。
不須藥。
面黃肌瘦身熱。
為虛勞。
診其肝脈。
弦出寸口魚際。
非藥所能治。
急與婚配。
自然經行而愈。
藥則加味逍遙散。
幹咳。
用蜜制白術、橘皮、生姜。
又有氣血不足。
面黃肌瘦。
身熱不甚者。
不可用桃仁、紅花通血藥。
宜六味丸去山茱萸加麥門冬。
兼進異功散調補之。
婦人經閉不通。
視其脈不足。
當補氣血。
四物湯加參、、術、草之類。
脈有餘而氣相并者。
四烏湯加肉桂、橘皮之類。
婦人經候漸少。
以緻不通。
手足骨肉煩疼。
日漸羸瘦而生潮熱。
其脈微數。
此陰虛血弱。
陽往乘之。
當養血益陰。
慎勿以毒藥攻之。
女人虛羸。
有鬼胎塊。
經候不通等證。
當随證辨治。
丹方有服芫花下黑物而效者。
苟非實證。
未可輕試也。
婦人月經不利。
臍下氣脹。
上攻欲嘔不得睡。
加減四物湯。
或用當歸身一兩。
穿山甲炒、蒲黃各五錢。
辰砂一錢。
麝香少許。
共為細末。
食前熱酒調下二錢。
婦女骨蒸痰嗽。
診其脈七八至。
或細而數。
視其肌肉消瘦之極。
面反嬌赤者。
此必死候。
更加洩瀉喘逆。
不能右卧者。
死期尤促。
若室女經水不調。
尤當開郁為主。
室女年及笄。
天癸不至而色不黃。
飲食如故。
此名石女。
不在經閉論。
亦有至十七八而經自來者。
婦人經閉。
肥白者多痰。
去痰經自行。
二陳加芎、歸、川連、南星、枳實、生姜、竹瀝。
禀濃恣于酒食者。
平胃散加姜汁炒川連、歸尾、半夏、姜汁。
黑瘦者多血枯。
四物加參、、香附、丹皮。
經閉脈沉弱。
少腹痛。
屬寒結。
四烏湯。
芍藥用桂酒制。
烏藥用附子制。
寡婦尼姑經閉。
郁也。
加味逍遙散加無灰酒、竹瀝。
娼妓本無經閉之理。
間或有之。
勞也。
十全大補中肉桂可用二三錢。
血枯一證。
與血隔相似。
皆經閉不通之候。
然而枯之與隔。
則相反有如冰炭。
夫枯者枯竭之謂。
血虛之極也。
隔者阻隔之謂。
血本不虛。
而或氣或寒或積。
有所逆也。
病發于暫。
其證或痛或實。
通之則血行而愈。
可攻者也。
枯者其來也漸。
沖任内竭。
其證無形。
必不可通者也。
嘗見今人之于此證。
聽其言。
則明曰血枯經閉。
察其治。
則每用四物、桃仁、紅花。
甚至硝、樸、棱、莪之類。
無所不至。
夫血既枯矣。
隻當補養陰氣。
使其血充。
則弗招自至。
奚俟通也。
若勉強逼之。
則枯之愈枯。
不死何待。
或問一婦哮喘發後。
必便血二三日。
其喘方止。
每歲常十餘發。
無不皆然。
經閉數年不通。
而不成虛勞之病。
何也。
答曰。
此肺移熱于大腸。
熱得下洩。
故喘嗽止。
經血從大便間道而出。
雖閉而無留結之患。
故不成勞。
〔診〕凡經閉不調與胎産之病。
其脈要滑實重按有力。
崩漏不止與産後之病。
其脈要虛濡小弱留連。
調經及安胎。
雖以順氣為主。
又須補脾為要。
治崩及産後。
雖以散血為先。
又當扶虛為本。
喻嘉言治楊季登女。
經閉年餘。
發熱少食。
肌削多汗而成勞怯。
醫見汗多。
誤為虛也。
投以參、術。
其血愈锢。
診時見汗出如蒸籠氣水。
謂曰。
此證可療處。
全在有汗。
蓋經血内閉。
止有從皮毛間透出一路。
以汗即血之液也。
設無汗而血不流。
則皮毛槁而死矣。
宜用極苦之藥。
斂血入内而下通于沖脈。
則熱退經行而汗自止。
非補藥所能效也。
于是以龍荟丸日進三次。
月餘經血略至。
汗熱稍輕。
姑減前丸。
隻日進一次。
又一月經血大行。
淋漓五日。
而諸證全瘳矣。
帶下帶下之證。
起于風氣寒熱所傷。
入于胞宮。
從帶脈而下。
故名為帶。
有五色。
不隻赤白。
白帶者屬氣虛。
甚則腰痛。
如虛不甚則不痛。
若氣郁甚。
則腰痛頭疼眼花。
此虛證也。
千金内補當歸建中湯加醋制香附。
或萆厘清飲。
量肥瘠選用。
赤帶多腰痛。
艾煎丸加續斷、杜仲。
若肥盛蒼黑而肌肉堅者。
為濕熱下注。
平胃散加姜制星、半。
酒炒芩、連。
赤白帶下。
艾煎丸。
随證加氣血藥治之。
五色帶下。
十全大補湯加熟附、龍骨、赤石脂、禹餘糧。
酒丸服。
或因六淫七情。
或因醉飽房勞。
或因膏粱濃味。
或服燥劑所緻。
脾胃虧損。
陽氣下陷。
或濕痰下注。
蘊積而成。
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
佐以各經見證之藥。
陽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
濕熱下注。
加苓、半、蒼術、黃柏。
氣虛痰飲下注。
局方七氣湯送腎氣丸。
丹溪雲。
帶下赤白。
屬于大腸小腸之分。
赤屬血。
白屬氣。
主治燥濕為先。
漏與帶俱是胃中痰積流下。
滲入膀胱。
無人知此。
隻宜升提。
甚者必用吐以升提其氣。
次用二陳湯加二術、升、柴丸服。
肥人多是濕痰。
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星、半、茯苓、椿皮。
作丸服。
瘦人多是熱。
以大補丸加滑石、海石、椿皮、龜版灰。
作丸服。
必須斷濃味。
帶下脈浮惡寒。
腥臭不可近者。
難治。
淫濁小便白淫白濁。
皆由勞傷于腎。
故心腎不交泰。
水火不升降。
腎主水。
開竅在陰。
陰為便溲之道。
胞冷腎損。
故有淫濁之證。
白淫者。
或一時放白水。
孀尼多有此疾。
乃郁火也。
逍遙散加炒黑山栀、酒炒黃柏。
白濁者。
混濁如膿。
此膀胱經熱。
失治當生癰疽。
清心蓮子飲加萆。
淋瀝經水淋瀝不斷。
其故有三。
有因月戒來而行房。
緻傷胞絡。
先服活血藥。
小腹痛者。
四物加香附、烏藥。
不痛。
四物加膠、艾、黃。
氣虛下陷。
小腹喜溫按者。
四物加參、術、黃、升麻、陳皮。
有多氣所緻者。
甚則胸膈飽悶。
肚腹疼痛。
用正氣散。
若肚腹不疼者。
逍遙散加熟地。
當臍痛者。
尤宜。
飲食少者。
增損四物湯加焦白術。
禁用芩、連。
若勞傷氣血。
沖任虛損。
四物加丁香、膠、艾。
小腹急痛。
溫經湯。
月水至老不斷。
必成淋證。
補中益氣。
或八珍并加香附、細辛。
仍須戒氣。
方可治療。
否則崩淋難治也。
淋辨淋證皆由腎虛膀胱積熱所緻。
腎虛則小便數。
膀胱熱則小便澀。
适遇經行時候。
或澀數淋漓。
腹中時痛。
其脈沉細。
皆因寒熱邪氣客于胞中。
故沖任不調而成此證。
宜服歸附丸。
白淋者。
起于郁。
多屬虛寒。
小腹不疼。
與去血過多空痛者。
俱宜人參養榮湯。
香附不可缺。
或補中益氣湯下歸附丸。
如痛者。
四烏湯。
白淋變為黃水。
将成血淋。
八物湯加減。
血淋者。
月事三五日一至。
積數月不愈者是也。
腹痛則四烏湯加莪術、木香。
甚則醋煎散。
尚恐有瘀血未盡也。
去多不痛。
善飲食者。
八物湯加芩、連。
或補中益氣加黃柏。
如飲食少進者。
芩、連、黃柏禁用。
若少腹痛而脾胃不實。
或痛而欲得按者。
八珍湯加膠、艾。
或逍遙散加熟地、膠、艾。
如瀉者。
先實脾胃。
大抵治淋先治脾胃為上。
此證多腰痛。
雖屬血亦因氣所緻也。
沙淋者。
淋下則沉積如沙一層。
有赤白二種。
白屬氣。
赤屬血。
不可根據書用芩、連。
多不克效。
當知婦人之疾。
雖有濕熱。
止宜調經。
不可與苦寒之藥。
以其月事時下。
多虛少實。
故養榮湯治白淋而效。
以有桂也。
艾煎丸亦然。
以有艾也。
惟赤淋不可服熱藥。
艾煎丸亦禁用。
宜八珍加芩、連、香附。
誤用溫補。
必緻躁渴引飲。
加以水飲停蓄而成腫脹者。
加味逍遙散加芩、連、枳、樸、澤瀉、橘皮。
先治其脹。
然後徐徐治本。
慎勿驟補。
驟補則氣壅腹脹也。
年老患血崩淋證。
不拘痛與不痛。
脾胃實與不實。
皆以八珍加膠、艾、黃、澤瀉。
若遽用芩、連以傷脾胃。
更何恃以祛病乎。
洩瀉經行時先洩瀉者。
此脾虛也。
脾統血而惡濕。
經水将動。
脾血先注血海。
然後下流為經。
脾血既虧。
不能營運其濕。
所以必先作瀉。
補中益氣加炮姜。
有熱。
兼黃連。
若飲食減少。
六君、理中選用。
石頑治一薛姓婦。
每遇經行。
必先作瀉二三日。
其脈左手關尺弦細如絲。
右手關上小快而滑。
服姜、桂、萸、附。
則大渴腹痛。
洩瀉轉劇。
服苓、澤、車前之屬。
則目暗如盲。
此肝血虛寒。
而脾胃有伏火也。
俟經将行作瀉時。
朝用理中加黃連。
作湯服五六劑。
暮與加減八味加紫石英。
作丸常服。
不終劑而數年之疾頓除。
小便血婦人尿血。
或因膏粱炙爆。
或因醉飽入房。
或因飲食勞役。
或因六淫七情。
以緻元氣虧損。
不能收攝歸源。
若因怒動肝火者。
加味逍遙散調送發灰。
肝經風熱者。
送一味子芩丸。
久而血虛者。
八珍湯送發灰。
膏粱積熱者。
清胃散加槐花、甘草。
房勞所傷者。
六君子加升、柴。
風熱所傷者。
四君子加防風。
凡久而虧損元氣者。
補中益氣為主。
郁結傷脾者。
歸脾湯為主。
師尼寡婦寒熱療師尼寡婦。
宜别制方藥。
謂獨陰無陽。
緻血氣交争。
寒熱如瘧。
或腰背作痛。
而寒熱經閉白淫。
痞悶咳逆。
面瘦削。
久則成勞。
其肝脈弦出寸口上魚際。
是其證也。
若室女出嫁愆期而寒熱。
或既嫁不得于夫者亦然。
蓋男子精盛則思室。
女子血盛以懷胎。
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治宜開郁理氣。
其經自調。
逍遙散加無灰酒、竹瀝。
名酒瀝湯。
專主尼寡寒熱。
肥人用越鞠合二陳最宜。
若兼怒動肝火而發熱。
佐以小柴胡加減。
若兼郁結傷脾而寒熱。
佐以歸脾湯。
此證多兼經候不調。
當審緩急治之。
婦人形瘦肉脫。
胸中常想着一事而百計不解者。
勿與醫治。
後必成癫。
凡婦人郁怒發寒熱。
逍遙散加丹皮、香附。
脾氣不運。
痰氣留着。
結為痰癖。
發則其塊上升。
氣逆喘促。
嘔吐酸水。
初起元氣未傷者。
四七湯加枳實、黃連。
虛人。
香砂六君加柴胡、白芍。
下佐金丸。
大抵郁證皆虛火用事。
故多骨蒸寒熱。
經閉不調。
喘咳失音等證。
當詳虛損例治。
但須兼調郁氣。
亦有陰血虧損。
不勝香燥者。
惟降火滋陰為首務耳。
千金雲。
凡人無子。
當為夫妻俱有五勞七傷。
虛羸百病所緻。
故有絕嗣之患。
夫治之之法。
男服七子散。
女服紫石門冬丸。
無不有子也。
若丈夫陽氣不足。
不能施化。
慶雲散主之。
婦人立身以來全不産。
及斷乳後。
十年二十年不産。
此胞門不淨。
中有瘀積結滞也。
樸硝蕩胞湯主之。
婦人月水不利。
閉塞絕産者。
白薇丸主之。
子嗣子嗣一門。
古方悉用辛熱壯火之劑。
若施之于氣虛精寒之人。
固所宜然。
設概用于火旺精傷者。
得不愈伐其陰乎。
竊謂男子之艱于嗣者。
一如婦人經病調理。
然有不生不育之不同。
大意在于補偏救弊。
往往有體肥質實。
偏生無子者。
豈可一概歸于虛寒耶。
蓋濕勝則氣滞。
氣滞則精雖至而不能沖透子宮。
故爾不能成孕。
惟宜行濕耗氣。
助其流動之勢。
如二陳、二妙、七氣、平胃之屬。
皆可選用。
甚則控涎丹先行向導。
最為要訣。
慎勿拘于世俗溫補壯陽之說也。
且人之所禀不同。
勇怯各異。
有因男子真火式微者。
有因濕熱傷精者。
有因婦人胞門濁膩者。
有因血海虛寒者。
有因子宮枯燥者。
至如生而不育。
亦自不同。
有金石藥毒伏于髓中者。
有酒客濕熱混于髓内者。
有欲勤精薄者。
有得胎後不戒房室頻洩母氣者。
有妊娠不慎起居而緻胎病不育者。
有男子精髓雖沖。
而督脈氣衰。
陽氣不振。
但生女不生男者。
此豈一法所可治乎。
曆檢古方中。
惟葆真丸、千金種子丹、五子衍宗丸等方。
治男子陽道不振。
精氣寒薄。
與夫斫喪太過及年老無子者。
鹹為得宜。
若精髓稀薄。
陽氣不固。
聚精丸是佳。
陽衰。
更加人參、鹿茸尤妙。
生女不生男者。
當大補督脈益陽氣。
鹿茸四具。
人參一斤。
遠志四兩。
醇酒丸服。
其有膏粱富貴。
飽饫肥甘。
恣情房室。
氣竭精傷。
不能生子者。
但服煉真丹。
勿令斷絕。
雖在耄耋之年。
每多生育。
然非素享濃。
形體豐盛人。
服之無預也。
至于婦人子宮諸證。
當詳經帶例治。
俟經正無病。
随其虛實寒熱調理。
自然生育。
大率婦人肥盛者。
多不能孕。
以中有脂膜閉塞子宮也。
雖經事不調。
當與越鞠、二陳抑氣養胃之類。
有熱。
随證加黃連、枳實。
瘦弱不能孕者。
以子宮無血。
精氣不聚故也。
當與四君、六味加蕲艾、香附調之。
子戶虛寒不攝精者。
秦桂丸最當。
婦人多有氣郁不調。
兼子髒不淨者。
加味香附丸。
男服聚精丸。
若因瘀積胞門。
子宮不淨。
或經閉不通。
或崩中不止。
寒熱體虛。
而不孕者。
局方皺血丸為專藥。
若帶下少腹不和。
或時作痛者。
千金大黃丸蕩滌之。
子戶虛熱。
雖結而不能成實者。
四物換生地加芩、連。
然此皆由氣血偏沮。
是可以藥奏功。
若夫禀賦陰陽偏絕。
雖日用參、術峻補。
終無回天之力也。
丹溪曰。
無子之因。
多起于父氣之不足。
豈可獨歸罪于母血之虛寒。
況母之血病。
奚止虛與寒而已哉。
然古方治婦人無子。
惟秦桂丸一方。
其性熱。
其辭确。
今欲得子者。
率皆服之無疑。
夫求子于陰血。
何至輕用熱劑耶。
今得此丸。
經血必轉紫黑。
漸成衰少。
或先或後。
始則飲食驟進。
久則口苦舌幹。
陰陽不平。
血氣不和。
焉能成胎。
縱使有成。
子亦多病。
以其能損真陰也。
按東垣雲。
李和叔中年得一子。
至一歲。
身生紅絲瘤而死。
後三四子。
至三歲。
皆病瘤而死。
乃腎中伏火。
精氣中多有紅線。
以氣相傳。
生子故有此疾。
俗名胎瘤是也。
遂以滋腎丸數服。
以瀉腎中火邪。
補真陰不足。
忌酒辛熱之物。
其妻用六味地黃丸以養陰血。
受胎五月之後。
以黃芩、白術二味作散服。
後生子至三歲。
前證不複作矣。
胎教胎教之說。
世都未谙。
妊娠能遵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