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婦人門上

關燈
不特無産難之虞。

    且生子鮮胎毒殇夭之患。

     誠為廣嗣要旨。

    姑以大概陳之。

    婦人經後四十餘日不轉。

    即謹房室。

    慎起居。

    薄滋味。

    養性情。

     刻刻存心。

    與執持寶玉無異。

    舉趾必徐。

    行立勿仰。

    坐不實其前陰。

    卧不久偏一側。

    不得耽坐嗜卧。

    使氣血凝滞為第一義。

    雖不可負重作勞。

    然須時時小役四體。

    則經絡流動。

    胎息易于動運。

     腰腹漸粗。

    飲食不宜過飽。

    茶湯更須節省。

    大熱大涼。

    總非所宜。

    犬羊鼈蟹等一切有毒之物。

    固宜切禁。

    即椒姜常用之品。

    亦須少嘗。

    其豕肉醇酒濕面之類。

    縱不能屏絕不食。

    亦不可恣啖。

    歸精于胎。

    過于蕃長。

    緻母臨蓐難産。

    而子在胞中。

    禀質肥脆。

    襁褓必多羸困。

    即如沃壤之草木。

    移植土。

    枝葉得不凋委乎。

    甫交三月。

    即當滿裹其腹。

    胎氣漸長。

    僅可微松其束。

    切勿因其氣急滿悶而頓放之。

    在夏澡洗。

    須避熱湯。

    冬時寤寐。

    勿迫爐炭。

    其最甚者。

    尤在不節交合。

    淫火盡歸其子。

    以釀痘疹疥癞之毒。

    然須妊娠禀性安靜。

    不假強為。

    力遵實濟。

    若強制以違其性。

    則郁火彌熾。

    此與恣情無禁者。

    雖截然兩途。

    而熱歸胎息則一。

    嘗見有切于求嗣者。

    得孕即分處房帏。

    而子仍殁于痘。

    豈非強制其火彌熾之明驗乎。

    蓋人之志欲匪一。

    苟未能起出尋常。

     又須曲體母情。

    适其自然之性。

    使子氣安和。

    是即所謂胎教也。

    當知胎教原非一端。

    若懷子受驚。

     則子多胎驚。

    懷子抱郁。

    則子多結核流注。

    懷子恐懼。

    則子多癫痫。

    懷子常起貪妄之念。

    則子多貪吝。

    懷子常挾憤怒之心。

    則子多暴狠。

    懷子常造绮語詭行。

    則子多詐僞。

    非但懷子之後。

    當檢束身心。

    而輕淨交感。

    慎毋恣肆。

    以遺胎息之患。

    若大醉後媾精。

    精中多着酒濕。

    則子多不育。

     大怒後媾精。

    精中多挾怒火。

    即子多乖戾。

    大勞後媾精。

    精中不滿真氣。

    則子多孱弱。

    若夫熱藥助戰。

    作意秘精。

    精中流行毒悍。

    則子多異疾。

    至于風雨雷電媾精。

    感觸震氣。

    則子多怪類。

    以此言之。

    則三元五臘。

    宜确遵禁戒。

    誕育自是不凡。

    宗祧重務。

    安得視為嬉戲哉。

     卷十 婦人門上 胎前 (脈辨驗胎養胎惡阻胎動漏胎下血驚胎僵仆胎上逼安胎半産胎不長養過期不産咳嗽子煩類中風傷風傷寒瘧痢子淋遺尿諸血吐衄諸痛子腫不語谵語子懸子痫乳泣腹啼鬼胎下私胎法斷子法) 經雲。

    何以知懷子之且生。

    身有病而無邪脈也。

    人有重身。

    九月而喑。

    此胞絡之脈絕也。

    胞絡者。

     系于腎。

    少陰之脈貫腎。

    系舌本。

    故不能言。

    無治也。

    當十月複。

    婦人重身。

    毒之何如。

    曰。

    有故無殒。

    亦無殒也。

     言有是病而用是藥。

    藥雖峻克。

    可無傷于胎息也。

     金匮雲。

    師曰。

    婦人得平脈。

    陰脈小弱。

    其人渴。

    不能食。

    無寒熱。

    名妊娠。

    桂枝湯主之。

     于法。

    六十日當有此證。

    設有醫治逆者。

    卻一月。

    加吐下者。

    則絕之。

     平脈者。

    言其無病之脈也。

    惟陰脈小弱。

    以其營氣不足耳。

    凡感邪而營氣不足者。

    則必惡寒發熱。

    今無寒熱。

    妨于食。

    是知妊娠矣。

    妊娠血聚氣搏。

    經水不行。

    至六十日始凝成胎。

    斯時營氣并于胎元。

    而胃氣不足。

    津液少布。

    故其人渴不能食。

    宜桂枝湯和營益胃。

    設有醫以他治。

    反加吐下者。

    此為惡阻。

    則絕之。

    謂絕止醫治。

    候其自安。

    不可用藥更傷其胃氣也。

    樓全善雲。

    嘗治一婦惡阻病吐。

    愈治愈逆。

    因思仲景絕之之旨。

    遂停藥月餘自安。

     婦人宿有病。

    經斷未及三月。

    而得漏下不止。

    胎動在臍上者。

    為痼害。

    妊娠六月動者。

     前三月經水利時。

    胎也。

    下血者。

    後斷三月也。

    所以血不止者。

    其不去故也。

    當下其。

    桂心茯苓丸主之。

    宿有痼。

    謂婦人行經時遇冷。

    則餘血留而為。

    然病婦人恒有之。

    或不礙子宮。

    則仍行經而受孕。

    雖得血聚成胎。

    胎成三月而經始斷。

    斷未三月而病複動。

    遂漏下不止。

     在下。

    迫其胎。

    故曰痼害。

    胎以臍上升動不安。

    洵為真胎無疑。

    若是鬼胎。

    即屬陰氣結聚。

     斷無動于陽位之理。

    今動在于臍上。

    是胎已六月。

    知前三月經水雖利。

    而胎已成。

    後三月經斷。

     而血積成。

    是以血下不止。

    故用桂心、茯苓、丹皮、桃仁以散其。

    芍藥以護其營。

    則血方止而胎得安。

    世本作桂枝茯苓丸。

    乃傳寫之誤。

    詳桂枝氣味俱薄。

    僅堪走表。

    必取肉桂之心。

    方有去。

    之功。

    安常所謂桂不傷胎。

    勿疑有礙于妊。

    觀下條子髒開用附子湯。

    轉胞用腎氣丸。

    俱用桂、附。

    内經所謂有故無殒是也。

    婦人懷妊六七月。

    脈弦發熱。

    其胎愈脹。

    腹痛惡寒者。

    少腹如扇。

    所以然者。

    子髒開故也。

    當以附子湯溫其髒。

    妊娠脈弦為虛寒。

    虛陽散外。

    故發熱。

    陰寒内逆。

    故胎脹。

    腹痛惡寒者。

    其内無陽。

    子髒不能司閉藏之令。

    故陰中覺寒氣習習如扇也。

    用附子湯以溫其髒。

    則胎自安。

    世人皆以附子為堕胎百藥長。

    仲景獨用以為安胎聖藥。

    非神而明之。

     莫敢輕試也。

     師曰。

    婦人有漏下者。

    有半産後。

    因續下血。

    都不絕者。

    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

     為胞阻。

    膠艾湯主之。

    行經與結胎。

    皆屬沖任。

    沖任雖持乎陰陽交合。

    為肝腎之用事。

    然長養成胎。

    皆坤土所資。

    蓋陰陽抱負則不洩。

    坤土堤防則不漏。

    若宿有瘀濁客于沖任。

    則陰自結。

    不得與陽交合。

    故有時漏下半産不絕也。

    凡妊娠胎氣。

    陽精内成。

    陰血外養。

    今陰血自結。

    與胎阻隔。

     不得相和。

    獨陰在内。

    作腹中痛下血。

    皆陰陽失于抱負。

    坤土失于堤防。

    此方皆治之。

    芎、歸宣通其陽血。

    芍、地宣通其陰血。

    阿膠血肉之質。

    同類者以養之。

    甘草緩中解急。

    此方調經止漏。

     安胎養血。

    然加減又必從宜。

    若脈遲緩。

    陰勝于陽。

    則加幹姜。

    或見數大。

    陽勝于陰。

    則加黃芩。

     可不言而喻矣。

    婦人懷娠。

    腹中痛。

    當歸芍藥散主之。

     此與胞阻痛者不同。

    因脾土為木邪所克。

    谷氣不舉。

    濕淫下流以滞陰血而痛。

    故君以芍藥。

     瀉肝利滞。

    佐以芎、歸補血止痛。

    苓、澤滲濕益脾。

    則知内外六淫。

    皆能傷胎成痛。

    不獨濕也。

     妊娠嘔吐不止。

    幹姜人參半夏丸主之。

     此即後世所謂惡阻病也。

    先因脾胃虛弱。

    津液留停蓄為痰飲。

    至妊二月之後。

    濁陰上沖。

    中焦不勝其逆。

    痰飲遂湧。

    中寒乃起。

    故用幹姜止寒。

    人參補虛。

    半夏、生姜治痰散逆也。

     妊娠小便難。

    飲食如故。

    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此小便難者。

    膀胱熱郁。

    氣結成燥。

    病在下焦。

    所以飲食如故。

    用當歸以和血潤燥。

    貝母以清肺開郁。

    苦參以利竅逐水。

    并入膀胱以除熱結也。

     妊娠有水氣。

    身重。

    小便不利。

    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葵子茯苓散主之。

    小便利則愈。

     膀胱者内為胞室。

    主藏津液。

    氣化出溺。

    外利經脈。

    上行至頭。

    為諸陽之表。

    今膀胱氣不化。

     水溺不得出外。

    不利經脈。

    所以身重灑淅惡寒。

    起即頭眩。

    但利小便。

    則水去。

    而經氣行。

    表病自愈。

    用葵子直入膀胱。

    以利癃閉。

    佐茯苓以滲火道也。

     婦人妊娠。

    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常服即易産。

    胎無疾苦。

    産後百病悉主之。

     内經曰。

    陰搏陽别。

    謂之有子。

    尺脈搏擊者。

    由子宮之氣血相搏。

    而形于脈也。

    故妊娠之血。

     不可以靜。

    靜則凝泣。

    虧少則虛。

    皆不能與化胎之火相合。

    要其胎孕生化。

    必先和其陰陽。

    利其氣血。

    常服養胎之藥。

    非惟安胎易産。

    且免胎後諸患。

    芎、歸、芍藥之安胎補血。

    白術之補胃養胎。

    其胎外之血。

    因寒濕滞者皆解之。

    黃芩化壯火而生氣。

    故為常服之劑。

    然當以脈證虛實加減。

     有病則服。

    否則不必也。

     妊娠養胎。

    白術散主之。

    但苦痛。

    加芍藥。

    心下毒痛。

    倍加芎。

    心煩吐痛。

    不能食飲。

    加細辛一兩。

    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後。

    更以醋漿水服之。

    若嘔。

    以醋漿水服之。

    複不解者。

    小麥汁服之。

    以後渴者。

    大麥粥服之。

    病雖愈。

    服之勿置。

     本方四味。

    本草皆謂能去惡血。

    而養胎用之何也。

    蓋血聚而後成胎。

    少遇邪。

    則所聚之血。

     将宿而不運。

    反類惡血。

    必開陳。

    然後胎可安也。

    養胎不惟在血。

    而胎系于腎。

    養之又在于胃。

     所以補腎調胃。

    以固精和中。

    用白術調胃。

    秦椒開痹。

    痹開則陽精至。

    牡蛎治崩。

    崩止則陰精固。

     川芎下入血海。

    運動胎血。

    破舊生新。

    或陰血不利。

    肝木為害。

    在内抑屈而痛者。

    瀉以芍藥之酸寒以通其陰。

    設直沖過而痛者。

    散以芎之辛溫以通其陽。

    或挾瘀惡之氣。

    上逆于胃。

    而胃中吐煩不能食者。

    用細辛溫中去痰下氣。

    半夏治心下急痛。

    和胃進食。

    止吐逆。

    若嘔而不止者。

    由肝木妄動。

    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

    大麥主消渴益氣調中。

    故中氣不足而渴者用之。

     問曰。

    婦人病。

    飲食如故。

    煩熱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

    何也。

    師曰。

    此名轉胞。

    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

    故緻此病。

    但利小便則愈。

    宜腎氣丸主之。

     此方在虛勞中。

    治腰痛小腹拘急。

    小便不利。

    此治腎虛轉胞不得溺。

    皆用此利小便也。

    轉胞之病。

    為胞居膀胱之室内。

    因下焦氣衰。

    水濕在中。

    不得氣化而出。

    遂緻鼓急其胞。

    因轉筋不止。

     了戾其溺之系。

    水既不出。

    經氣遂逆。

    上沖于肺。

    故煩熱不得卧而倚息也。

    用此補腎。

    則氣化水行。

    濕去而胞不轉。

    胎自安矣。

    雖然。

    轉胞之病。

    豈盡由下焦腎虛所緻耶。

    或中焦氣虛。

    土濕下幹害其胞。

    與上焦肺氣壅塞。

    不化于下焦。

    或胎重壓其胞。

    或忍溺入房者。

    皆足以成此病。

    必各求其所因以治之。

     脈辨婦人經水二三月不來。

    診其脈微滑而數。

    略無間斷于其間。

    雖身有病而無邪脈。

    不澀不伏。

    不弦勁。

    即胎脈也。

    辨男女法。

    古人鹹以左大為男。

    右大為女。

    然多有素禀偏大偏小者。

     惟寸口滑實為男。

    尺中滑實為女。

    最為要訣。

    如兩寸俱滑實為雙男。

    兩尺俱滑實為二女。

    尺右左寸俱滑實為一男一女。

    此屢驗者。

    若脈沉細。

    腹重而不時微痛。

    雖有形如抱甕狀。

    滿腹不動。

    但當臍下翕翕動。

    按之冰冷。

    又兩尺乍大乍小。

    乍有乍無。

    或浮或沉。

    或動或止。

    早暮不同者。

    乃鬼胎也。

    須連視三四日乃見。

    宜補氣活血。

    若脈來急如風雨。

    少停複來如初者。

    夜叉胎也。

    亦有關部微似雀啄之形者。

    又有大小不勻。

    而指下弦勁不和者。

    皆夜叉之兆也。

    若脈來沉細。

    腰腹痛。

     胎伏不動。

    或反覺上搶心悶絕。

    按之冰冷。

    即非好胎。

    更察舌紋青色。

    此胎已死也。

    若并唇亦青。

     連母都不可救。

    但伏而不動者。

    亦有好胎。

    宜服順氣和血之藥。

     驗胎婦人經候不行已三月。

    欲驗有胎否。

    生川芎二錢為末。

    空心濃煎。

    艾湯調下。

    腹内微動則胎也。

     養胎婦人受孕一月。

    足厥陰脈養。

    其陰陽新合。

    名曰始胚。

    大集經雲。

    胎成七日。

    初不增減。

    二七日如薄酪。

    三七日如生酪。

    四七日如熟酪是也。

    二月足少陽脈養。

    陰陽居經。

    名曰始膏。

     經霜五七日如生酥。

    六七日如息肉。

    七七日如段肉。

    八七日其堅如壞是也。

    三月手心主脈養。

    初有定形。

    名曰始胞。

    經調九七日變五泡。

    兩肘兩髀及頭。

    十七日續生五泡。

    兩手腕兩足及頸。

    十一七日複生二十六泡。

    十手指。

    十足指。

    及眼耳口鼻。

    十二七日泡相成就是也。

    四月手少陽脈養。

     始受水精以成血脈。

    而形體成。

    經謂十三七日現腹相。

    十四七日生五髒。

    十五七日生大腸。

    十六七日生小腸是也。

    五月足太陰脈養。

    始受火精以成其氣。

    而肢節充。

    經謂十七七日有脾處。

    十八七日生三脘。

    十九七日生手掌足趺臂節。

    二十七日生陰臍頤乳是也。

    六月足陽明脈養。

    始受金精以成其筋。

    而骨幹立。

     經謂二十一七日有三百柔軟骨。

    如初生瓠。

    二十二七日如未熟瓠。

    二十三七日堅如胡桃。

    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是也。

    七月手太陰脈養。

    始受木精以成其骨。

    而毛發生。

    經謂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脈。

     尚未具成。

    二十六七日成如藕絲。

    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

    二十八七日始生肌膚是也。

    八月手陽明脈養。

    始受土精以成膚革。

    而髒腑具。

    經謂二十九七日肌膚稍濃。

    三十七日方有皮像。

    三十一七日皮轉濃堅。

    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是也。

    九月足少陰脈養。

    始受石精以成皮毛。

    而谷氣入胃。

    石禀五氣之餘。

    髒腑百骸俱實。

    故謂之石。

    經謂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膝節成。

    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萬毛發孔。

    猶尚未成。

    三十五七日毛孔具足。

    三十六七日爪甲成就是也。

    十月五髒俱備。

    六腑齊通。

    納天地之氣于丹田。

    經謂三十七七日母腹中有風起。

    通其七竅。

    三十八七日随其宿世善惡。

    分香臭二種風。

    以定容貌骨節貴賤。

    右千金述徐之才養胎法。

    與大集經吻合。

    求其細。

    則受胎在母腹。

    七日一變。

    展轉相成。

    然多有不足月産。

    而能長育長年者。

    此各經榮養與七日之變。

    皆不及期。

    而養胎之氣仍周遍也。

    若經脈榮養未周。

    總屬半産。

    非正産也。

     惡阻經候不行兩三月。

    精神如故。

    喜酸惡食。

    或嗜一物。

    或大吐。

    或時吐痰與清水。

    肢體沉重。

    頭目昏眩。

    此名惡阻。

    不可作病治。

    四君子加烏藥、香附、橘皮。

    咳而渴者。

    加橘紅、五味、生姜。

    若胸中愦悶。

    四肢沉重。

    怠惰不能轉舒。

    惡聞食氣。

    喜鹹酸。

    胎動不安。

    嘔逆不食者。

     理中湯加茯苓、木香、半夏。

    若中脘停痰。

    二陳加枳殼。

    若飲食停滞。

    香砂六君子加枳殼。

    若脾胃虛弱。

    異功散。

    兼氣惱。

    加枳殼、砂仁。

    若飲食少思。

    六君子加紫蘇、桔梗。

    頭暈體倦。

    六君子湯。

    若嘔吐不食。

    倍苓、半。

    蓋半夏乃健脾氣化痰濕之主藥也。

    今人以半夏有動胎之性。

    鮮有用之者。

    以胎初結。

    慮其辛散也。

    樓全善雲。

    餘治妊娠阻病。

    累用半夏。

    未嘗動胎也。

    千金用半夏茯苓湯二劑。

    次用茯苓丸。

    懷妊愛酸。

     乃肝髒之虛。

    不能榮養其肝。

    肝虛故愛酸物。

    戴氏雲。

    惡阻者。

    謂婦人有妊惡心。

    阻其飲食也。

     肥者有痰。

    二陳加枳、術。

    瘦者有火。

    異功加芩、連。

     胎動懷胎數動。

    此胎氣熱。

    所以逆上而作喘急也。

    急用條芩、香附、白術之類。

    腹中滿痛叉心。

    不得飲食。

    千金用黃芩、白術、芍藥煎服。

    令微下水則易生。

    月飲一劑為善。

    因惱怒而胎動不安者。

    沉香降氣散。

    或四制香附一味為君。

    加歸、艾為散。

    鹽酒煎。

    和滓服。

    虛者。

    八珍去茯苓加黃芩、紫蘇、陳皮。

    名安胎飲。

    又氣虛少食。

    四君子加紫蘇、陳皮。

    血虛多熱。

    四物加黃芩、白術。

    胎氣郁滞。

    紫蘇飲。

    脾氣虛弱。

    六君子。

    郁結傷脾。

    歸脾湯。

    郁怒傷肝脾者。

    四七湯加芎、歸。

    怒動肝火者。

    小柴胡加術。

    安胎之法有二。

    有因母病以緻胎動者。

    但治母病。

    其胎自安。

    八珍湯加膠、艾、黃。

    氣滞者。

    去茯苓加蘇、橘、黃芩。

    因胎動而緻母病者。

    安胎而病自愈。

    紫蘇飲加茯苓、白術、阿膠、砂仁。

    千金治妊娠二三月至七八月胎動不安。

    腰痛已有所見者。

     用膠艾湯服之則安。

    身有微熱。

    去艾葉、甘草加續斷、蔥白。

    以蔥能散客邪。

    兼安胎也。

    鄭虛庵曰。

    治胎前下血不止。

    用大劑參、術以安胎。

    芎、歸、熟地、黃芩、白芍、阿膠以止血。

    砂仁行氣以止痛。

    不可行動。

    但安卧養胎自愈。

    若傷動胎氣而下血不止。

    急用紫蘇飲。

    若胎未損。

    服之可安。

    已損。

    服之可下。

    若純用四物湯陰藥。

    不得陽生陰長之功。

    非但胎不能安。

    每緻腹痛少食。

     脾胃愈虛而愈不安矣。

     漏胎下血妊娠經水。

    壅之以養胎。

    蓄之以為乳。

    若經水時下。

    此沖任氣虛。

    不能約制而然。

     千金雲。

    妊娠血下不止。

    名曰漏胞。

    血盡則死。

    宜服幹姜地黃散。

    氣虛乏力少食者。

    宜益氣固胎。

     切勿泛用養血之劑。

    四君子去茯苓加膠、艾、芎、歸、黃、砂仁。

    若漏血腹痛者。

    芎、歸、人參、阿膠、大棗煎服。

    若因郁怒發熱内熱。

     加味逍遙散。

    若血虛至夜發熱。

    當歸補血湯。

    勞動脾火。

    加味歸脾湯。

    若因房事下血過多作痛。

     八珍湯加膠、艾。

    脾胃虛陷。

    補中益氣倍升、柴。

    風熱。

    加防風、黃芩。

    月數将滿而漏血者。

    此必不守禁忌所緻。

    亦有瘀血凝滞。

    不能轉運而下者。

    氣血先傷。

    後必難産。

    宜服紫蘇飲。

    或用益母草熬膏。

    肥人。

    砂仁湯調下。

    虛人。

    人參湯調下。

    妊娠三月。

    其經月來三五次。

    但不多。

    飲食精神如故。

    此血氣有餘。

    兒大自不來矣。

    若作漏胎治之。

    其胎必堕。

    胎漏黃漿。

    或如豆汁。

    若肝脾濕熱。

    用升陽除濕湯。

    肝脾風熱加味逍遙散。

    肝脾郁結。

    加味歸脾湯。

    脾胃氣虛。

    七味白術散。

     脾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

    肝經風熱。

    防風、黃芩作丸服。

    風入腸胃。

    胃風湯。

    大全方治妊娠忽然下黃汁如膏。

    或如豆汁。

    胎動腹痛。

    用黃一兩。

    川芎一錢。

    糯米一合煎服。

    暴下水者。

    其胎必下。

    若徐徐而下者。

    可用補氣安胎藥主之。

     驚胎僵仆妊娠負重跌撲。

    凝血作痛。

    欲服活血藥則恐傷胎。

    不服則傷血不去。

    治之當辨胎之死生。

    如無别證。

    隻用黑糖熬枯。

    入紅酒童便調服。

    細嚼連皮胡桃肉過口。

    死者當下。

    生者其痛即止。

    如餘傷未盡。

    痛未止。

    四烏湯加延胡、木香。

    傷去而胎氣未安。

    紫蘇飲加童便、砂仁。

     傷重者。

    香殼散加熟地、當歸以護胎。

    勢劇者。

    下瘀血湯加芎、歸酒煎以去血。

    血去則胎自安。

     然須詳慎。

    若昏睡語言如狂。

    此血迫心包。

    當歸活血湯。

    如腹中重墜。

    按之冰冷。

    此胎氣已傷。

    急用香桂散加酒大黃、生附子下之。

    若口中覺穢氣者。

    急用平胃散加芒硝。

    下逐之。

    若因怒跌仆。

     或手足抽搐者。

    紫蘇飲加鈎藤鈎子。

    去血過多。

    八珍湯去茯苓加膠、艾、黃。

     胎上逼妊娠胎動氣逆。

    皆由調養失宜。

    緻胎逆上。

    紫蘇飲為必用之藥。

    飲食不甘。

    兼四君子。

    有熱。

    加芩、栀、歸、芍。

     若惱怒傷肝。

    緻胎逆上。

    加味逍遙散。

    因郁結傷脾。

    胎氣不安。

    加味歸脾湯。

    大抵胎氣逆上。

    皆屬火旺。

    急用芩、術、香附之類。

    不可服大寒之藥。

    反緻他變。

    妊娠遍身痛。

    或沖心欲死。

    不能飲食。

    緣胎有水緻痛也。

    千金鯉魚湯。

    或用白術五錢。

    黃芩二錢。

    白芍四錢。

    入活鯉魚約重半斤外一尾。

    煮湯代水煎服。

    妊娠胎動。

    晝夜呼叫。

    口噤唇搴。

    及下重痢不息者。

    用艾葉五兩。

    以好酒五升。

    同煮三升。

    去滓更煎。

    取一升服。

    口閉者。

    開口灌之。

    藥下即瘥。

    臨月胎上逼心。

    嘔哕欲死。

    急用童子小便灌之即下。

    或烏梅肉十枚。

    研爛入生姜三片。

    煎湯灌之亦下。

    取酸以降斂之。

    兼辛以散火氣之逆也。

     陳良甫治一婦。

    孕七月。

    忽然胎上沖心而痛。

    坐卧不安。

    醫治不效。

    又作死胎治。

    而用蓖麻、麝香研貼臍中。

    命在垂亡。

    陳診之。

    兩尺脈皆絕。

    他脈和平。

    曰。

    此子懸也。

    若是胎死。

    必面赤舌青。

    今面不赤。

    舌不青。

    其子未死。

    是胎上逼心。

    以紫蘇飲治之。

    十服而胎安矣。

     安胎婦人半産。

    多在三個月及五月七月。

    除跌撲損傷外。

    因内熱而虛者為多。

    曰熱曰虛。

     當分輕重。

    若前次三個月而堕。

    則下次必如期複然。

    蓋先于此時受傷。

    故複至期必應。

    乘其虛也。

     遇有半産者。

    須多服養氣血固胎息之藥。

    以補其虛損。

    下次有胎。

    先于兩個月後。

    即用固胎藥十數服。

    以防三月之堕。

    其有連堕數次。

    胎滑甚者。

    服藥須多。

    久則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