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婦人門上

關燈
八珍加陳皮、膠、艾、條芩。

    多氣。

    加香附、砂仁。

    肥盛有痰。

    加半夏。

    若瘦而多渴者禁用。

    懷妊三四月。

    肥盛色白氣虛者。

    用白術一倍。

    人參、續斷、山藥、香附各半倍。

    枳實湯泛為丸。

    朝暮砂仁湯下三錢。

    肥盛色蒼氣實者。

    不須服藥。

    至七八個月。

    但服砂仁湯或紫蘇湯足矣。

    瘦而色白虛弱者。

    白術二倍。

     人參一倍。

    山藥、續斷、芎、歸各半倍。

    陳米飲和丸。

    朝暮沸湯下三錢。

    瘦而色蒼血熱者。

    酒煮條芩。

    四制香附各一倍。

    四物各半倍。

    蜜丸。

    朝暮沸湯下四錢。

    至八九月。

    肥盛色蒼者。

    必用枳殼、蘇梗以順其氣。

    慎不可用補氣之藥。

    非但參、術當禁。

    濃味亦宜節省。

    肥白氣虛者。

    則人參、白術必當加用。

    但補氣藥中。

    必兼香附、砂仁以流動其氣。

    若色白怯弱者。

    全以補養氣血為主。

    非但枳殼、蘇梗輩不可用。

    即砂仁亦不宜也。

    誤耗其氣。

    必緻難産。

    若色蒼形瘦者。

    此氣血流薄。

    當無難産之患。

    或久抱郁結之氣。

    間或有之。

     多服逍遙散可也。

    有誤服行胎毒藥胎動不安者。

    古法用生甘草、黑豆、淡竹葉煎服。

    若發熱。

    用香豉。

    然不若頻與熱童便尤良。

    以其能解藥毒也。

    血下不止。

    或上溢而為吐衄者。

    四物換生地加阿膠、山栀、炒黑蒲黃。

    若胎傷不安者。

    消息緩急虛實治之。

    凡妊娠脈宜滑利數實。

    大忌遲澀浮緩。

     半産半産俗名小産。

    蓋由沖任氣虛。

    不能攝養。

    或撲閃墜。

    緻氣血損動。

    或因熱病溫瘧之類。

    薛立齋雲。

    半産重于大産。

    蓋大産如果熟自脫。

    小産如生采。

    破其皮殼。

    斷其根蒂。

    豈不重于大産。

    但人輕忽緻死者多。

    治法。

    宜補形氣。

    生新血。

    去瘀血。

    若未足月。

    痛而欲産。

    八珍去茯苓、熟地。

    加膠、艾、、草。

    若胎下而血不止。

    參、、術、草、膠、艾、歸、芍之類。

     有熱。

    加炮姜、茯苓。

    半産而心腹痛。

    或發寒熱。

    以手按之愈痛者。

    宜散瘀血。

    芎、歸、延胡、桃仁、香附、丹皮、澤蘭、童便之屬。

    若按之則痛緩。

    是血虛。

    八珍去芍加炮姜。

    若痛而嘔吐作瀉。

    是胃虛。

    六君子加炮姜。

    凡胎氣弱欲小産者。

    八珍湯固之。

    若出血過多而發熱。

    聖愈湯。

    汗不止。

    急用保元湯。

    發熱煩躁肉筋惕。

    十全大補湯。

    大渴面赤。

    脈洪而虛。

    當歸補血湯。

    身熱面赤。

    脈沉而微。

    四君子加姜、附。

     東垣雲。

    婦人分娩。

    及半産漏下。

    昏冒不省。

    瞑目無所知覺。

    蓋因血暴亡。

    則心神無所養。

     心包絡火上熾。

    故令昏冒火。

     勝其肺。

    故令瞑目不省人事。

    慎不可用寒涼瀉火之藥。

    蓋瞑目之病。

    悉屬于陰。

    即如傷寒郁冒。

     得汗而解。

    必當補而升舉之。

    古法用全生活血湯。

    其間風藥龐雜。

    而無陽生陰長之功。

    宜補中益氣加門冬、五味。

    或大劑獨參湯尤妥。

    血若暴下。

    是秋冬之令太旺。

    今舉而升之。

    助其陽則目張而神不昏矣。

     石頑治一婦。

    懷孕六月。

    因喪子悲哭動胎。

    醫用黃芩、白術輩安胎藥二服不應。

    改用枳殼、香附、紫蘇、砂仁理氣。

    一服胎遂上逼心下。

    脹悶喘急。

    口鼻出血。

    第三日午後來請石頑。

    薄暮往診。

    其脈急疾如狂風驟雨。

    十餘至則不至。

    頃之複至如前。

    因谕之曰。

    此孕本非好胎。

    安之無益。

    不若去之。

    以存母命。

    因思此胎。

    必感震氣所結。

    震屬木。

    惟金可制。

    令以鐵斧烈火燒紅。

     醋淬。

    乘熱調芒硝末一兩灌之。

    明日複來請雲。

    夜半果下異胎。

    下後脈息微和。

    神思恍惚。

    所去惡露甚多。

    又與安神調血之劑。

    數服而安。

     胎不長養石頑曰。

    胎之長養。

    皆賴母之脾土輸氣于其子也。

    脾為一身之津梁。

    主周身之運化。

    在髒為土。

    長養萬物。

    莫不由此。

    故胎之生發。

    雖主腎肝。

    而長養實關乎脾。

    所以治胎氣不長。

    必用八珍、十全、歸脾、補中之類。

    助其母氣。

    其胎自長。

    多有延至十二三月而産者。

    觀瘠薄之土。

    雖藝不獲。

    得沃澤灌溉。

    便能成實。

    義可見矣。

    亦有妊母氣血自旺而胎不長者。

    此必父氣之孱弱。

    又當大劑保元專補其氣。

    不得雜一味血藥助母。

    則子氣方得受益。

    複有胎氣因妊母舉動失措。

    緻兒内失榮養。

    不能長發。

    仍不隕墜者。

    此與果實幹萎在枝無異。

    以妊娠氣血無恙。

    但子不得禀母氣耳。

    非若妊娠有疾。

    枝傷果墜之比也。

     過期不産月數過期而不産者屬氣虛。

    亦有因胎漏而産遲者。

    嘗見妊娠下血。

    胎雖不墜其氣血亦虧。

    多緻逾年不産。

    或十四五月而産者。

    俱是氣血不足。

    胚胎難長故耳。

    凡十月之後不生者。

    當大補氣血。

     庶分娩無憂。

    又過期不産而脈沉細。

    但當臍下悸動。

    此為瘀積化水。

    當作鬼胎治之。

     許裕卿治邵涵貞内子。

    孕十七月不産。

    不敢執意憑脈。

    問諸情況。

    果孕非病。

    但雲孕五月以後不動。

    心竊訝之。

    為主丹參一味。

    令日服七錢。

    兩旬餘胎下。

    已死而枯。

    其胎之死。

    料在五月不動時。

    經十三月在腹。

    不腐而枯。

    如果實在樹。

    敗者必腐。

    然亦有不腐者。

    則枯胎之理可推也。

     石頑曰。

    餘昔治馬雲生婦。

    孕十三月不産。

    脈來微結。

    為處十全大補湯。

    服至二十餘劑而下。

    胎枯色白。

    所治雖異。

    而胎枯則一也。

     咳嗽娠婦咳嗽。

    悉以安胎為主。

    風邪傷肺。

    香蘇散。

    寒邪傷肺。

    小建中湯。

    若肺胃氣虛。

     異功散。

    脾肺氣虛。

    六君子加當歸。

    久嗽不愈者。

    多因脾肺氣虛。

    腠理不密。

    複感外邪。

    或因肺虛陰火上炎所緻。

    有外邪者。

    内補當歸建中湯加細辛。

    陰火炎者。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子煩妊娠苦煩悶。

    頭目昏重。

    是心肺虛熱。

    或痰積于胸。

    吐涎惡食。

    千金竹瀝湯。

    若吐甚則胎動不安。

    煩悶口幹。

    不得眠者。

    加味竹葉湯。

    氣虛者。

    倍人參。

    氣滞。

    紫蘇飲。

    痰滞。

    二陳加白術、黃芩、枳殼。

    脅滿寒熱。

    小柴胡。

    脾胃虛弱。

    六君子加紫蘇、山栀。

     類中風此證若不早治。

    必緻堕胎。

    宜服紫蘇飲。

    若口噤不能言。

    用白術三錢。

    荊芥穗二錢。

     黑豆三合。

    炒淋酒煎服。

    得汗即愈。

    口噤者。

    拗口灌之。

    可服三四劑。

    至有目昏黑而厥者。

    胎前絕少。

    但一有此證。

    即是兒暈。

    屬氣與痰。

    故目昏黑發厥。

    隻服紫蘇飲。

    慎不可服蘇合香丸。

    及烏藥順氣散等。

     傷風妊娠傷風。

    香蘇散去香附加蔥、豉。

    咳嗽多痰。

    加桔梗。

    或紫蘇飲加蔥、豉。

    安胎為妙。

    嗽兼瀉。

    氣口脈滑實有力。

    中有宿食者。

    胃苓湯去蒼術。

    俟脾胃實而治嗽。

    總不如濃煎蔥頭湯為上。

    蓋風藥皆能堕胎。

    故嗽喘胎寒。

    多用連須蔥湯。

    大能安胎散氣。

    胎始無虞。

    或加香豉尤妙。

    若不喘者。

    紫蘇飲加砂仁。

    童便。

     傷寒冬時為寒所傷。

    輕者淅淅惡寒。

    翕翕發熱。

    微嗽鼻塞。

    數日乃止。

    重者頭疼作痛。

     先寒後熱。

    久則傷胎。

    藥多避忌。

    不與常婦概治。

    但服蔥白香豉湯。

    汗出則愈。

    千金治妊娠傷寒。

     用蔥白十莖。

    生姜二兩。

    水煎熱服。

    取汗即安。

    治妊娠熱病。

    用蔥白五莖。

    香豉一升。

    如前服法取汗。

    若胎傷未死。

    但用蔥一把。

    水煮食之。

    汗出即安。

    若胎已死。

    須臾自出。

    不應。

    加生姜、蘇葉。

    不可輕用發表藥。

    若用發表。

    豈但堕胎。

    母命難保。

    惟蔥白香豉湯、香蘇散。

    可解邪氣。

     又可安胎。

    妊娠溫熱時行及傷寒邪氣内犯。

    熱毒迫胎。

    并宜千金石膏大青湯急救。

    庶可保全。

    遲則不救。

    凡胎前疫證。

    與傷寒陽明府證。

    内實便秘。

    須急通大便。

    方不損胎。

    若大便自利者。

    真氣下洩。

    胎必難保。

    惟大小便如常。

    知裡無熱。

    則不傷胎氣。

     瘧妊娠瘧。

    無論胎息月數多少。

    總以安胎為主。

    而舉世安胎。

    無過黃芩、白術。

    原夫胎息之安與不安。

    全在母氣之調與不調。

    故安胎先安母氣。

    安有母氣乖戾。

    胎氣獨安之理。

    當知黃芩之安胎。

    惟治熱盛胎動不甯。

    白術惟主脾虛不能保胎。

    設氣虛胎氣下墜。

    誤用黃芩。

    氣滞胎不轉運。

    誤用白術。

    滋害何可勝言。

    所謂先安母氣者。

    随其形體之肥瘦。

    氣血之偏勝也。

    若妊娠形盛色蒼。

    肌肉堅者。

    必多濕多痰。

    無論何疾。

    必顯濕熱本病。

    脈多滑實有力。

    絕無虛寒脈弱之候。

    可峻用豁痰理氣藥治其本質。

    然後兼客邪見證而為制劑。

    治宜二陳湯随經加透表藥。

    或合小柴胡用之。

    蓋柴胡為瘧證之向導。

    故多用之。

    然有自汗過多。

    尺中微弱。

    或熱盛手足清者。

    始終不用柴胡。

    而用建中、桂、芍收功者。

    或見煩渴脈實。

    大便六七日不通。

    陽明府實。

    又宜涼膈去硝黃加鮮首烏調之。

    須知禀質堅固者。

    其氣多滞。

    内外壅遏。

    但有濕熱。

    絕無虛寒之患。

    如元氣本弱。

    或病後得之。

    必需理脾行氣。

    惟六君子湯為合劑。

    有痰食結滞。

    則加枳實、草果。

    内有寒。

     則加炮姜。

    外有風。

    即加桂枝。

    胎動上逆不安。

    則加子芩。

    胎下墜。

    則加柴胡倍人參。

    以人參為舉胎聖藥也。

    間有不應者。

    又需補中益氣。

    大劑人參以升舉之。

    中有留滞。

    則枳實理中加柴胡、桂枝。

    合表裡而治之。

    若夫日作間作。

    日晏日早。

    晝發夜發。

    寒多熱多。

    及審飲食便溺動靜安危之法。

    則與常瘧無異也。

    大抵病邪初發。

    元氣未耗。

    疏風滌痰。

    消導飲食。

    在所必用。

    然須大劑白術培護中土。

    以脾胃為一身之津粱。

    土濃自能載物也。

    其最可慮處。

    尤在三四發至六七發。

    其勢最劇。

    若過半月。

    雖淹纏不止。

    邪熱漸衰。

    可無胎隕之虞矣。

    或有瘧久氣血虛敗而小産者。

    此皆失于調治也。

    若六七發後不止。

    即當和營健脾。

    若禀質柔脆者。

    雖有風邪。

    不得純用表藥。

    以風藥性升。

    能使胎氣上逆。

    而為嘔逆喘脹。

    膈塞痞滿之患。

    雖有實滞。

    不得過用降洩之味。

    能引邪氣下陷。

    緻胎墜不安。

    而為洩利不食。

    小腹疼重之患矣。

    若疫瘧毒盛勢劇。

    急與涼膈、承氣、黃連解毒救之。

    瘟瘧不爽。

    煩熱大渴。

    或壯熱無寒。

    或先熱後寒者。

    當與桂枝白虎、人參白虎撤其在裡之熱。

    不可與夏秋瘧比例而推也。

    蓋有是證而用是藥。

    有故無隕。

    亦無隕也。

    惟在速祛邪氣以救胎息之燔灼。

    若遲疑未決。

    下手稍軟。

    救無及矣。

     痢妊娠痢下。

    有三禁五番。

    一禁蕩滌腸胃。

    二禁滲利膀胱。

    三禁兜澀滞氣。

    蓋蕩滌則陽氣下陷。

    胎氣愈墜。

    滲利則陰津脫亡。

    胎失榮養。

    兜澀則濁氣愈滞。

    後重轉加。

    故善治妊娠之痢者。

     惟以調氣為先。

    蓋調氣之法。

    如爐冶分金。

     已敗之積沫。

    則随氣而下。

    未傷之津液。

    則統之而安。

    不善治痢者。

    惟守通因通用。

    痛無補法之說。

    峻用苦寒蕩滌。

    使未傷之津液。

    溷廁敗穢之中。

    建瓴而下。

    而胃氣有權者。

    尚可勝其藥力。

     譬諸引汲灌渠。

    一決而蕩無餘滓。

    陳腐去而倉廪自修。

    津氣自複也。

    若腎氣不固之人。

    秘藏不密。

     五液盡随轉利藥注下。

    使既病之津液。

    更加猛利峻攻。

    不緻精神離散。

    血液告竭不已。

    況能保其胎息乎。

    夫調氣之藥有三善。

    一使胃氣有常。

    水谷輸運。

    二使腹滿腹痛後重漸除。

    三使濁氣開發。

     不緻侵犯胎元。

    此治妊娠下痢之大端也。

    所謂五審者。

    一審飲食之進與不進。

    夫下痢乃腸胃受病。

     若痢勢雖甚。

    飲食無妨者易已。

    故痢以噤口為最劇。

    在初起濁邪全盛之時。

    不足為慮。

    但要清理積滞。

    飲食自進矣。

    若七日以後。

    尚不能食。

    脈反數盛。

    此必初時失于清理之故。

    急需調氣理中。

     則積沫漸下。

    飲食漸進矣。

    或初時能食。

    至一旬一氣後。

    反不能食。

    脈息不振。

    此必蕩滌太過。

     胃氣受傷所緻。

    亦有過用芩、連、槟、樸。

    苦寒破氣。

    而緻呃逆嘔哕者。

    胃氣大敗。

    最危之兆。

     惟峻與溫補。

    庶可挽回。

    若脈見數疾無倫。

    或翕翕虛大。

    或歇止不前。

    或弦細搏指者。

    皆胃氣告匮。

    百不一生矣。

    二審溲之通與不通。

    下痢清濁不分。

    若痢雖頻。

    而水道順利者。

    胎必無虞。

    若月數将滿。

    胎壓膀胱。

    每多溲便頻數。

    轉胞脹之患。

    切禁利水傷津。

    急與開提自通。

    但須察其脈無過旺過硬之形。

    便宜補中益氣。

    稍加澤瀉、車前以升清降濁。

    投之無不辄應。

    非特妊娠為然。

     即平人久痢。

    津液大傷而溲澀不通者。

    亦宜上法也。

    三審腹之痛與不痛。

    下痢腹痛。

    必然之理。

     然間有濁濕下趨。

    而無郁沸之火者。

    則不痛也。

    但此多見于肥白人之白痢。

    若血痢與瘦人多火者。

     罕見也。

    治宜調氣運積。

    不用清火明矣。

    原其腹痛有寒熱之分。

    痛有止歇。

    痛則奔迫下墜。

    至圊不及者。

    火也。

    痛自下而攻擊于上者。

    火也。

    痛而脹滿。

    不勝摩按。

    熱飲愈甚者。

    火也。

    實也。

     痛無止歇。

    常時痛而無絞刺者。

     寒也。

    痛自上而奔注于下者。

    寒也。

    痛而不滿。

    時喜溫手摩按。

    飲熱暫緩。

    欲至圊而可忍須臾者。

     虛也。

    寒也。

    大約初痢脹痛。

    為熱為實。

    久利痛。

    為虛為寒。

    即初因火注切痛。

    痢久氣傷。

    亦必變為虛寒也。

    故久痢腹痛之脈。

    無論大小遲數。

    但以按之漸漸小者。

    并屬虛寒。

    急須溫補。

    慎勿利氣。

    惟急痛脈實。

    久按不衰者。

    可稍用炮黑姜、連和之。

    四審後之重與不重。

    下痢後重。

    濁氣壅滞也。

    夫開通壅滞。

    必以調氣為本。

    在妊娠尤為切要。

    調氣則後重自除。

    而胎息自安矣。

    但初痢後重。

    首宜開發其滞。

    若久痢後重。

    又當升舉其陽。

    陽氣升則胃氣運。

    胃氣運則周身中外之氣皆調達。

    而無壅滞之患矣。

    故治孕婦之後重。

    無問胎之大小。

    但脈見有餘。

    則宜調氣。

    脈見不足。

    便與升提。

    雖血痢亦宜陽藥。

    一切滋膩血藥。

    總無幹預。

    以氣有統血之功。

    則血無妄行之慮也。

    五審身之熱與不熱。

    下痢為裡氣受病。

    若見身熱。

    表裡俱困。

    元神将何所恃而得振祛邪之力哉。

    惟人迎之脈浮數。

    可先用和營透表之法分解其勢。

    然後徐行清理。

    若初痢不發熱。

    數日半月後發熱。

    脈來漸小。

    或虛大少力者。

    此真陰内亡。

    虛陽發露于外。

    在平人或可用辛溫峻補。

    斂之以歸其源。

    若妊娠則桂、附又難輕用。

    惟藉參、術、姜、萸、膠、艾之屬。

    非大劑濃煎峻投。

    難望其轉日回天之績也。

    或痢久衛虛。

    起居不慎。

    而感冒虛風發熱者。

    但當察其左手三部。

    必顯浮緩之象。

    又需理中湯加桂枝。

    合表裡而治之。

    以内氣久虛之邪。

    不得參、術助其中氣。

    則客邪不得解散也。

    五審既明。

    三禁勿犯。

    又當審察其積之稠與不稠。

    色之鮮與不鮮。

    則元氣之濃薄。

    病患之寒熱。

    可曉然無惑矣。

    如赤白寒熱之辨。

    昔人拟議紛纭。

    要非正論。

    以大略言。

    氣分之病其色白。

    血分之病其色赤。

    氣血紊亂。

    則赤白兼并。

    蓋氣屬陽。

    陽傷則受冷居多。

    即有火注下迫。

     皆陽氣郁遏。

    本寒标熱之證。

    不可純歸于熱。

    但當驗其積之稠粘如糊。

    色白如脂。

    方可暫與清熱治标。

    若汁沫如水。

    色晦如塵。

    急須溫理其氣。

    即有熱證。

    皆假象無疑也。

    血屬陰。

    陰傷則受熱居多。

    然多有氣傷陽不統陰之血。

    又不得不從事于辛溫也。

    故治血痢。

    尤當以色之顯晦。

    驗其虛實寒熱。

    此義前人未發也。

    故凡積之瘀晦不鮮。

    清稀不稠者。

    皆系虛寒之候。

    即前所雲陽不統陰之血。

    急投人參、姜、艾。

    庶或保全。

    倘不審而誤餌芩、連。

    是速其斃也。

    惟積之稠粘紫赤而光澤者。

    合用苦燥以堅腸胃之滑脫。

    又必佐以調氣之藥。

    則陰邪得以解釋。

    非若白痢之不可雜以芩、連、芍藥等味。

    引領滞穢。

    襲傷陰血也。

     況有病後瘧後。

    或本質虛羸之人。

    及秋冬天令寒冷時下痢。

    加以胎孕扼腕。

    可與平人夏秋之痢同日而語哉。

    予嘗用濃樸湯去幹姜。

    治妊娠能食。

    腹脹後重。

    積穢稠粘之白痢。

    甘草幹姜湯理中湯。

     治妊娠腹痛少食。

    積沫清稀之白痢。

    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

    治妊娠腹脹後重。

    赤白相兼之痢。

     黃芩芍藥湯送香連丸。

    治妊娠能食後重。

    積穢稠粘之血痛。

    連理湯合千金三物膠艾湯。

    治妊娠少腹疼重。

    瘀晦不鮮。

    或間有鮮血之痢。

    駐車丸治妊娠發熱後重。

    陰虛畏食之血痢。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治妊娠熱毒内攻。

    噤口不食。

    腹脹後重。

    膿血稠粘之痢。

    千金膠艾榴皮湯治妊娠膿血清稀。

    胎動不安。

    久洩不止之痢。

    補中益氣湯治妊娠先瘧後痢。

    及瘧痢齊作。

    元氣下陷。

    胎氣下墜。

     小便頻數。

    或轉胞不得溺之痢。

    以上諸方。

    并加砂仁以調其氣。

    烏梅以調其血。

    未常不随手辄效也。

     石頑治郝(失記其字)。

    媳。

    懷孕九月。

    患瘧三四發後。

    即嘔惡畏食。

    診其脈。

    氣口澀數不調。

    左關尺弦數微滑。

    此中脘有冷物阻滞之候。

    以小柴胡去黃芩加炮姜、山楂。

    四服稍安思食。

     但性不嗜粥。

    連食肺鴨之類。

    遂瘧痢兼并。

    胎氣下墜不安。

    以補中益氣去黃加香、砂、烏梅。

     五服而産。

    産後瘧痢俱不複作矣。

    其仆婦産後數日。

    亦忽下痢膿血。

    至夜微發寒熱。

    小腹脹痛。

     與千金三物膠艾湯去榴皮加炮黑山楂。

    六服而瘳。

     子淋妊娠小便淋者。

    乃腎與膀胱虛熱。

    不能制水。

    然妊娠胞系于腎。

    腎間虛熱移于膀胱而成斯證。

    若小便澀少淋澀。

    生料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肉桂、車前。

    若膀胱陽虛。

    陰無以化。

    腎氣丸。

    肺氣虛而頻數短少。

    生脈散加山藥、澤瀉。

    若小腸熱。

    小便赤澀。

    導赤散。

    若肺虛膀胱熱而氣化不行。

    生脈合導赤散。

    若因肺經蘊熱。

    黃芩清肺飲。

    肝經濕熱。

    加味逍遙散。

    膏粱濃味。

     加味清胃散。

    苦因勞役所傷。

    或食煎爆。

    小便帶血。

    此血得熱而流于脬中。

    補中益氣加丹皮、栀子。

    若因脾胃氣虛。

    胎壓尿脬而胎脹腹痛。

    八珍湯倍茯苓加橘、半。

    空心服。

    服後探吐。

    藥出氣定。

    又服又吐。

    數次必安。

     遺尿妊婦遺尿不覺。

    胎滿故也。

    千金白薇散。

    薛氏雲。

    若脬中有熱。

    加味逍遙散。

    脾肺氣虛。

    補中益氣湯加益智仁。

    肝腎陰虛。

    六味丸。

    孕後有水從陰戶出不止者。

    千金鯉魚湯加肉桂、人參。

     諸血妊婦尿血。

    熱乘血分。

    以緻流滲于脬。

    名子淋。

    導赤散。

    若因怒動肝火。

    小柴胡加山栀。

    若脾氣下陷。

    及勞動脾火。

    補中益氣加茯苓、車前。

    若因濃味積熱。

    加味清胃散。

    若因肝脾血熱。

    加味逍遙散。

     妊娠吐衄由七情髒腑所傷。

    氣逆于上。

    緻血上溢不止。

    心悶甚者多死。

    或堕胎也。

    若肝經怒火。

    加味逍遙散。

    膏粱積熱。

    加味消胃散。

    郁結傷脾。

    加味歸脾湯。

    肺經有火。

    黃芩清肺飲。

     因氣郁滞。

    紫蘇飲。

    氣不攝血。

    補中益氣去升麻加煨葛根。

    腎經虛火。

    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咳嗽咯衄。

    胎前皆不宜見。

    面赤聲啞。

    不治。

    咯血吐血。

    多緻堕胎。

    胎賴血養。

    不宜漏溢。

    紫蘇飲加條芩。

    如産後吐衄咯血者。

    皆難治。

    漏極如同月水。

    胞幹胎死。

    母亦難保。

    腸風藏毒。

    腸胃不調。

    脹滿下血者。

    平胃散去蒼術加槐角、防風、當歸、烏梅。

     諸痛宿有偏正頭風。

    川芎茶調散。

    宿有冷痞痰飲結聚。

    或新觸風寒。

    邪正相擊。

    上沖于心則心痛。

    下擊于腹則腹痛。

    痛不已則胎動不安。

    此病多寒多食。

    間有屬熱者。

    并宜正氣散。

    寒。

     加木香、炮姜。

    食積發熱。

    加芩、連、炮姜。

    氣。

    加砂仁、香附。

    痰。

    加橘皮、生姜。

    若因錯雜之邪。

    當審其因而治。

    胎前産後心痛。

    用川楝、茴香炒各三錢。

    鹽炒艾葉錢半。

    水煎服之。

    腹痛。

     或發或止。

    名曰痛胎。

    屬血少。

    四物加香附為末。

    紫蘇湯送下。

    氣滞者。

    紫蘇飲。

    胃口痛。

    禁用指迷。

    但宜養胃湯。

    妊娠腹中滿痛叉心。

    不得飲食。

    千金芩術芍藥湯。

    脅痛。

    其故有三。

    哭泣也。

     内傷也。

    惱怒也。

    有胎不宜服行傷破氣藥。

    隻宜童便和酒服之。

    或紫蘇飲去參用白芍、當歸。

    加砂仁、童便。

    雖曰傷重。

    勿服傷藥。

    且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