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婦人門上

關燈
胎為要。

    背痛。

    氣滞也。

    紫蘇飲。

    腰腹背痛。

    是因勞傷損動。

    痛不止。

    多動胎氣。

    補中益氣加續斷、杜仲。

    有因淋證作痛者居多。

    當審治之。

    走注痛者。

    敗血入經之證。

    四烏湯加薄桂、杜仲、續斷。

    肥盛人多濕熱。

    腰痛重墜。

    或下白物者。

    二妙散加柴胡、防風、茯苓、半夏。

    氣血郁滞。

    遍身拘急不舒而痛。

    眼生黑花。

    夜不能卧。

    紫蘇飲加枳殼、桔梗。

    腰痛甚者。

    腎虛極也。

    其胎必堕。

    急服八珍湯加膠、艾、黃。

    或紫蘇飲加減。

    臍下冷痛。

    腹脹虛疼。

    小便頻數。

    大便虛滑。

    皆食生冷所緻。

    小建中加炮姜、木香。

    不應。

    更加茴香、良姜。

    小腹痛。

    由胞絡虛熱相搏所緻。

    紫蘇飲加生姜。

    虛寒。

    用膠艾湯。

    不應。

    寒甚也。

    加桂、附溫之内。

    傷甚者。

    胎下無疑。

    若服不效。

    須視小腹近下處。

    若腫脹浮薄發光者。

    孕癰也。

     千金托裡散。

    或薏苡仁煎汁飲。

    若心腹急痛。

    煩悶面青。

    冷汗氣絕。

    血下不止。

    其胎上沖者。

    不治。

     子腫妊婦四肢浮腫。

    或腹大者。

    其證有二。

    有水腫。

    有胎氣腫。

    然胎前水腫者少。

    隻是胎氣。

    謂之子腫。

    乃氣病也。

    蓋因髒腑本虛。

    脾土不能制水。

    血散四肢。

    遂腹脹。

    手足面目皆浮。

     甚則通身腫滿。

    心腹急脹。

    悉宜紫蘇飲。

    小便不利者。

    其胎氣兼水氣也。

    紫蘇飲加澤瀉、白術、茯苓、木通。

    若發浮氣喘腹脹。

    服藥後腫退皮寬。

     六君子調理。

    若面目虛浮。

    肢體如水氣腫脹。

    全生白術散。

    不應。

    六君子加腹皮、車前。

    下部腫甚。

    補中益氣加茯苓。

    或因飲食失宜。

    嘔吐洩瀉。

    此是脾胃虧損。

    六君子加炮姜、木香、香附。

     若足指發腫。

    漸至腿膝喘悶不安。

    或足指縫水出。

    名子氣。

    乃婦人素有風氣。

    或沖任有血挾風水。

     不可妄投湯藥。

    二陳加烏藥、香附、木通。

    脾胃虛弱。

    更加參、術。

    兼進逍遙散。

    不應。

    紫蘇飲。

     凡妊娠經血壅閉。

    忽然虛腫。

    乃胞中挾水。

    水血相搏。

    脾胃主肌肉而惡濕。

    濕漬氣弱。

    則肌肉虛。

     水氣流溢。

    則身腫滿。

    或因洩瀉下痢。

    髒腑虛滑。

    耗損脾胃。

    或因寒熱煩渴。

    引飲太過。

    濕漬脾胃。

    皆能使手足頭面浮腫。

    然水漬于胞。

    兒未成形。

    則胎多損壞。

    及其臨産。

    胫腳微腫。

    乃胞藏血少水多。

    水出于外。

    故現微腫。

    則易生也。

    妊娠通身浮腫。

    胸脅不分。

    或心腹急脹。

    名曰胎水。

     千金鯉魚湯。

    有妊娠腹脹。

    服前湯三五劑。

    大小便皆下惡水。

    腫消脹去。

    遂下死胎。

    此證蓋因懷娠腹大。

    終不知胎水之患也。

    鄭虛庵曰。

    身半以上腫者。

    發汗。

    身半以下腫者。

    利小便。

    上下俱腫。

    汗利分消其濕。

    若唇黑。

    缺盆平。

    背平。

    臍突。

    足底平。

    皆不治。

     不語不語者。

    多為痰閉心竅。

    亦有啞胎。

    不須服藥。

    岐伯曰。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

    此胞絡之脈絕也。

    胞絡者。

    系于腎。

    少陰之脈。

    貫腎系舌本。

    故不能言。

    無治也。

    當十月複。

    凡患此者。

     濃煎生脈散空心服地黃丸。

    助肺腎之氣以養胎。

    若與通聲開發之藥。

    誤矣。

     谵語妊娠谵語。

    為髒腑熱極之候。

    急宜童便時時灌之。

    不應。

    用生地黃黃連散清其血中之火。

    庶胎得安。

    脈實者。

    加酒大黃下之。

    下遲則傷胎也。

    亦有傷胎下血。

    心神無主而谵語。

    雖用峻補。

    亦難得效。

    若舌青者。

    子死腹中。

    急當下之。

    若雙胎一生死者。

    必腹中半邊冷。

    半邊熱。

    因母患熱證。

    髒腑熱甚蒸其胎。

    兒因緻死。

    但服黑神散加生蒲黃以暖其胎。

    胎即出矣。

    胎未死。

    并泥塗臍以越胎氣。

    多有保全者。

     子懸胎氣湊泊上心。

    忽然昏暈。

    人事不省。

    謂之子懸。

    必妊娠素多郁悶。

    痰氣壅塞。

    緻胎不安。

    乘其郁火升迫心下。

    喘脹腹痛。

    甚則忽然仆地。

    急宜童便灌之。

    次以紫蘇飲加鈎藤、茯苓、姜汁、童便。

    将産時昏眩。

    亦宜紫蘇飲。

    若誤作中風。

    治之必殆。

     子痫妊娠體虛受風。

    則口噤背強。

    冒悶不識人。

    須臾自蘇。

    良久複作。

    謂之風痙。

    亦名子痫。

    甚則角弓反張。

    逍遙散加羌活、羚羊角、棗仁、鈎藤。

    豆淋酒煎服。

    鄭守恒雲。

    子痫一證。

     人不易識。

    或眩暈。

    或冷麻。

    重至仆地不省人事。

    驗其平日眼目昏沉。

    或認白為黑。

    認黑為白。

     是其漸也。

     乳泣腹啼未産乳汁先下。

    此名乳泣。

    生子多不育。

    又有兒在腹中啼哭者。

    因妊婦登高舉臂。

     脫出兒口中血乳。

    以此作聲。

    令妊婦曲腰就地。

    如拾物狀。

    或令掃地。

    仍入兒口即止。

    亦有胎熱不安而啼者。

    以黃連濃煎汁。

    妊婦時時呷之。

     鬼胎古人論鬼胎之說。

    皆由其人陽氣不足。

    或肝氣郁結。

    不能生發。

    緻陰血不化而為患也。

     有因經行時飲冷。

    停經而成者。

    有郁痰驚痰濕熱。

    凝滞而成者。

    有因恚怒氣食。

    瘀積互結而成者。

     故凡鬼胎之脈。

    必沉細弦澀。

    或有時虛浮。

    有時沉緊。

    皆陽氣不充之驗。

    其腹雖漸大。

    而漫起重墜。

    終與好胎不同。

    當臍或臍下左旁雖微動。

    亦與真胎迥别。

    治宜理氣行血為主。

    如因于郁者。

     逍遙散加莪術、烏藥、香附、麝香。

    因于寒者。

    理中加烏頭、蓬術、香附。

    因于痰者。

    導痰加香附、烏藥、幹漆、炒桃仁。

    因于驚者。

    四七湯加茯神、辰砂、桂心、麝香。

    因于氣食者。

     大七氣加酒曲。

    因于濕熱者。

    當歸龍荟丸加蓬術、蘇木、香附。

    因血結者。

    代抵當去芒硝、大黃。

     加焰硝、硫黃、五靈脂。

    虛人。

    隻用十全大補加桂、附。

    是可緩圖收功。

    不可峻用巴豆、芫花、莽草、鬼臼等毒藥急追取咎也。

    嘗見得孕經止。

    尺脈或澀或微弱。

    而無他病。

    此子宮真氣不全。

     精血雖凝而陰不能化。

    終不成形。

    每至産時而下血塊血胞。

    若此必大劑溫補預調。

    而後方能成孕也。

     下私胎法妊娠諸病。

    以安胎為主。

    慎勿妄下。

    夭傷人命。

    造孽非小。

    有生育多。

    畏産而欲下者。

    當與安胎之品。

    惟私胎方可下之。

    香桂散加烏頭尖一錢立效。

    若本元虛寒者。

    得辛溫之藥。

     愈助其生發之氣。

    宜土牛膝一兩。

    歸尾三錢。

    川芎一錢。

    蘇木三錢。

    桃仁泥三錢。

    穿山甲一錢。

     三四服必下。

    煎成加麝香尤速。

    或曲四兩。

    酒三大盞。

    煎取一盞五分。

    綿濾。

    分溫三服立下。

    又方。

    大曲五升。

    清酒一鬥。

    煮二沸。

    去滓。

    分五服。

    隔宿勿食。

    但再服。

    其子如糜。

    母無疾苦。

     又方。

    麥一升為末。

    和水煮二升。

    服之立下。

    又方。

    以附子二枚為末。

    醇酒和塗右足。

    去之大良。

    然不若以牛膝粗者取五七寸。

    候着子宮。

    将二指夾着送進。

    撚入三寸許以線系定。

    用帛兜束腰中。

    不使退出。

    毋論月數多少。

    一夕即下。

    無不應者。

     斷子法用酒曲一升。

    無灰酒五升。

    煮至二升半。

    濾去滓。

    分三服。

    經候至前一日。

    晚進一服。

    次早五更一服。

    天明二服。

    月經即行。

    終身無妊矣。

    此千金下死胎法也。

    若婦人四十餘。

    欲其經斷。

    以前方加牛膝、紫葳各一兩。

    經行後。

    如前法服之即斷。

    又木耳灰存性。

    熬枯黑糖調。

     經行後。

    或産後月内服之。

    即不孕。

    孕婦服。

    其胎即下。

    又頭蠶子三錢。

    灰存性。

    産後三五七朝内。

    陳酒調服。

    則終身不孕。

    雖虛人亦無妨礙。

     卷十 婦人門上 臨蓐 (扶持傷胎胞幹難産産變摩揣卧法催生飲食宜忌備法下死胎法胎衣不出交骨不開陰門不開子宮不收) 扶持妊娠九個月。

    宜服達生散數服。

    若肥盛氣實者。

    用枳殼二兩。

    香附、甘草各一兩。

    為散。

    沸湯下二錢。

    早暮各一服。

    血實色蒼者。

    枳殼二兩。

    當歸一兩。

    為末煉蜜丸。

    空心酒服五十丸。

    然元氣虛弱者。

    惟大劑紫蘇飲鼓舞其氣。

    生産必易。

    若誤服前藥。

    反耗其氣。

    多緻難産。

     傷胎臨月胞水不破。

    血先下者。

    此是傷胎。

    非産也。

    大劑保元湯加當歸、童便。

    最為得力。

     因臨産行動。

    已傷其胎。

    而發熱者多危。

    紫蘇飲倍人參。

     胞幹臨蓐胞水惡露破盡。

    緻兒幹閣艱澀。

    達生散去術倍人參。

    若胞衣破久。

    其血已涸。

    元氣困憊。

    急用上好人參兩許。

    當歸二錢煎飲。

    盡則再煎。

    助其氣血。

    最為得力。

    舍此而遍用催生耗氣諸藥。

    總無一效也。

     難産難産者。

    腹痛久而未産也。

    若惡露少者。

    雖久不妨。

    此胞水未破。

    俟胞水行時自産。

     若連腰痛甚者。

    将産也。

    蓋腎候于腰。

    胎系于腎故也。

    如胞水先破。

    惡露行盡。

    累日不能下者。

     當補養氣血。

    慎不可用破血耗氣之藥。

    急用佛手散加人參二三錢。

    入熱童便調服。

    此取純陽生氣。

     切不可停冷。

    冷則生氣去而無益于治也。

    或用前藥送兔腦丸亦妙。

    難産須擇精細穩婆。

    最為切要。

    惟胎氣逆上。

    全在醫治之功。

    如氣滞逆上。

    頻以熱溲便灌之。

    但得白色者即佳。

    不必拘用童子之便也。

    氣虛不能駕馭其胎而上逆者。

    獨參湯加溲便服之。

    甚至昏暈吐沫。

    搐溺谵語者。

    急控頂發。

    抉開牙齒。

    以溲便灌之。

    稍遲則不救矣。

    丹溪雲。

    世之難産者。

    往往多見于郁悶安逸之人。

     富貴奉養之家。

    若辛苦貧賤。

    鮮有之也。

    古方止有瘦胎飲一論。

    其方為湖陽公主而作。

    恐非至當之言。

    餘族妹苦于難産。

     遇胎則觸而去之。

    予甚憫焉。

    視其形弱而勤于女工。

    知其氣虛。

    久坐氣不運而愈弱。

    兒在胞胎。

     因母氣虛。

    不能自運耳。

    當補其母之氣。

    則兒運易産。

    令其有孕。

    至六月來告。

    遂以紫蘇飲加補氣藥。

    與數十帖。

    得男甚快。

    因以此方随母之性禀與時會加減。

    服者無不應驗。

    臨蓐時。

    去川芎、生姜加白術、黃楊腦。

    則腹不覺痛。

    母亦無病。

    因名方為達生散雲。

    難産及胞衣不下。

    急于産母右腳小指尖頭上灸三壯。

    炷如小麥大。

    火去即産。

    凡難産兒下。

    多有不哭者。

    切勿燒其臍腸。

    後必不育。

    凡臍帶粗大。

    或青色。

    斷多鮮血者。

    及落下過早過遲者。

    皆不育。

    誠驗。

    石頑曰。

    難産之患。

    多緣婦人禀性執拗。

    懷孕之日。

    不檢束身心。

    任意作為。

    以緻氣血乖違。

    胎孕偏着。

    臨産之際。

    雖遍用催生方藥。

    略無一驗。

    以數月失和之胎息。

    一時豈能克應。

    況有坐草多日。

    血氣大虧者。

    惟大劑獨參湯峻補其氣。

    方能迸力送産。

    獨怪世之穩婆及生産家左右之人。

    皆堅持産中禁用人參之說。

    坐視其斃者多矣。

    安知産中誤用人參為害者。

    皆是力作勞軀體堅韌之人。

    雖有疾病。

    祛之則安。

    奚俟補為。

    設強與服之。

    心膽先裂。

    是不能無助火發熱。

    凝滞惡露之患矣。

    若夫膏粱逸豫。

    豢養柔脆之家。

    平時慣服。

    服之泰然。

    何助火滞氣之有。

    餘室人素禀孱弱而多沉郁。

     每産必用人參一二兩。

    濃煎時呷以助其氣。

    聽其自産。

    雖二三日無恙。

    兒媳亦患氣滞難産。

    穩婆難阻服參。

    至第四日。

    子殒腹中。

    不得已煎大劑參湯灌之。

    産後方雲未服參以前。

    耳聩目盲。

    惟見滿室紅光。

    繼而漸漸紫黑。

    及服參後。

    開眼即能辨物。

    神氣亦能主持。

    腹中便有痛陣。

    始信服參之驗。

    近日同道王公峻室人難産。

    竟日不下。

    自煎人參七錢。

    頓服便産。

    其助力之效。

    非他催生藥可比。

    因詳述以破世俗之惑。

     産變兒未生先露手臂。

    謂之橫生。

    蓋因産母用力太早之故。

    當令安然仰卧。

    使穩婆推入盡上。

    以中指抵其肩。

    漸扳兒耳而正之。

    令服大補氣血藥。

    如獨參加當歸、童便之類。

    切勿驚怖産母。

    使氣血凝滞。

    關竅轉閉也。

    候兒身正。

    門路皆順。

    然後用力。

    胎氣不足。

    關鍵甚牢。

    用力太早。

    兒不能自順。

    隻一直下先露其足。

    謂之倒生。

    亦如前法用力即下矣。

    兒方回轉。

    未能全正。

     卻被産母用力。

    緻兒頭偏左偏右。

    雖近門路。

    不能即下者。

    謂之偏産。

    亦如前法。

    兒方出胞。

    氣力不續。

    身未轉運。

    卻被産母用力一迸。

    則兒臀先露。

    謂之坐臀生。

    亦如前法。

    令服補氣和血之藥。

    安卧靜養。

    候其力完轉運。

    然後用力。

    兒出胞轉身時。

    偶然臍腸盤于項上。

    牽系不能即下者。

     俗名背包生。

    亦宜推入。

    輕輕撥去。

    然後用力。

    兒出胞時。

    頭必轉向産門。

    自然正産。

    若無力轉運。

    腳踏胞衣。

    臍腸先出。

    謂浪臍生。

    急令穩婆理清推入。

    稍俟氣平。

    乘勢就其腳下。

    不可推轉久延。

    久則臍腸複下。

    複難收拾矣。

    人之二腸。

    俱有脂膜聯系。

    間有生成無膜聯系者。

    則産時其腸随兒而下。

    謂之盤腸産。

    須用漆器。

    溫湯滌淨。

    務令溫暖濕潤。

    盛其所下之腸。

    切勿稍沾塵垢。

     及着幹物。

    即不肯上而粘住斷絕矣。

    全在穩婆精細為妙。

    天氣嚴寒。

    經血凝滞。

    緻兒不能下。

    凡遇此際。

    切不可就脫寒衣。

    并不可坐卧冷處。

    房中須宜火暖。

    肩背須裹綿衣。

    使血得熱則流。

    兒易生矣。

    若遇春秋偶寒。

    亦如前法。

    暑月當令産母在無風清涼處。

    不可多人看。

    恐人多熱氣遍襲。

     蓋血得熱則散溢上蒸。

    緻令産母頭痛面赤。

    不省人事。

    謂之血暈。

    若夏月風涼陰雨。

    亦不可任意取涼。

    恐生大病。

    慎之慎之。

     摩揣臨蓐腹痛。

    切不可使穩婆摩揣探候。

    雖水破痛極。

    尤當忍之。

    令人扶掖緩行。

    則兒自順正。

    豈有橫逆之患。

    若胞水破。

    兒未下。

    謂之試水。

    此産甚遲。

    有隔二三日産者。

    宜服八珍、膠、艾。

    水止痛定。

    至五六日産者甚多。

    但覺腹中運動。

    切不可容穩婆動手。

    及産母用力。

    蓋兒出胞時。

    用盡其力。

    不能即轉。

    多有過數日方得力續轉運。

    自然身正而下。

    舉世之難産者。

    雖由平日居處失宜。

    往往皆是穩婆輕易動手。

    摩揣所至。

     所以田野村婦。

    艱于産者絕罕。

    惟富貴之家。

    不習勤勞。

    任意眠坐。

    經絡凝滞。

    恣情飲啖。

    兒得肥甘。

    長養倍常。

    更多不禁房室。

    頻洩母氣。

    自不能如勤勞村樸之天生天化也。

    況乎臨月。

    一有腹痛。

    即喚穩婆探候。

    驚動胎氣。

    傷其先天氣血之源。

    多緻子母俱傷。

    亦有産後緻變者。

    皆産時髒腑受傷所緻也。

    即子之夭枉。

    多緣先天之氣。

    不得其全耳。

     卧法臨蓐卧宜仰而正。

    不可偏側。

    坐蓐不可太早。

    蓋男胎向内。

    女胎向外。

    皆首居上。

    足居下。

    臨産時必倒轉順出。

    須再三緩緩扶掖走動。

    使得其旋轉。

    不然。

    恐有橫逆之患。

     催生坐蓐時。

    用達生散去芍藥。

    加枳殼、黃楊腦、童便。

    然必待胞水破。

    腰痛甚。

    方與熱服。

    不可太早。

    早則先行惡露。

    反緻難産也。

    凡十月未足。

    臨産腹痛。

    或作或止。

    或痛不甚者。

     名曰弄胎。

    或腹雖痛甚。

    而腰不甚痛者。

    或胎高未陷者。

    或谷道未挺迸者。

    或水漿未破者。

    或漿水雖出而腹不痛者。

    皆屬氣虛。

    并非正産之候。

    惟宜獨參湯助之。

    慎勿妄投藥餌。

    緻産母驚恐。

     而妄亂用力。

    直待子逼門戶。

    腰重痛極。

    眼中如火。

    谷道挺迸時。

    方可用力。

    兼服催生藥。

    如千金方用阿膠三兩。

    滑石一兩。

    車前子二兩。

    為末。

    飲服方寸匙。

    不下。

    少頃再服。

    此藥臨時服之。

     不可先服。

     飲食宜忌臨蓐飲食宜調。

    不可不食受饑。

    使母無力。

    尤不可過食太飽。

    使兒氣不能運。

    多緻子母受傷。

    及乎産後發熱洩瀉。

    中脘結痛。

    皆緣飲食所傷。

    即湯水亦宜少用。

    往往有膀胱破損。

     良由引飲過多。

    尿脬脹滿所緻。

    種種危候。

    皆産前不慎之故。

    尤忌飲酒。

    每緻血逆奔上。

    急與熱童便壓之。

    然多有不救者。

    至于豬腎、雞子之類。

    皆難克化之物。

    非但産後當忌。

    臨産亦不可食。

     備法産婦或不順理。

    用蓖麻子十四粒。

    朱砂、雄黃各五分。

    蛇蛻一尺燒灰。

    麝香一字為末。

     将水和作一丸。

    先用川椒湯洗臍中。

    置藥于内。

    再用紙數重覆蓋。

    以帛系之即下。

    下即去藥。

    橫生逆生。

    手足先出者。

    以鹽擦兒手足心。

    盤腸生而腸不收者。

    用新汲水入酷面。

    當自收上。

    一法。

    用蓖麻子十四粒。

    搗爛。

    貼産母頂心。

    其腸收上。

    即去之。

    一法。

    以半夏末搐鼻中。

    腸自上。

     一方。

    以蓖麻油潤紙撚。

    點燈吹滅。

    将煙熏鼻中。

    其腸即上。

     下死胎法子死腹中者。

    或熱病傷胎。

    或颠仆高墜。

    或驚動太早。

    或觸犯禁忌。

    或胎肥氣滞。

     惡露已盡。

    緻胎幹子死。

    身冷不能自出。

    須驗産母面赤舌青。

    腹中陰冷重墜。

    是其候也。

    然不若見紫黑血塊血縷。

    尤為确候。

    至若爪甲與舌俱青。

    腹脹氣喘。

    口中臭氣者危矣。

    急令穩婆動手。

     以法下之。

    遲則不救。

    古法雖有童便調樸硝半兩。

    及平胃散水酒煎調樸硝。

    虛寒用理中湯倍參煎調芒硝等法。

    然有時辄應。

    有時不應。

    良由産母元氣盛衰不同。

    能行藥力與不能行藥故耳。

    亦有産難有兩兒一死一生者。

    千金用蟹爪一升。

    甘草二錢。

    阿膠二兩。

    以流水先煮蟹爪、甘草。

    去滓内阿膠烊化服之。

    血凝不下。

    加桂心三錢。

    藥入。

    死者即出。

    生者即安。

    神驗。

    此千金法。

    取蟹能散血。

    而爪觸之易脫。

    物類相感之應也。

    又有子死腹中。

    用黃牛屎塗母腹上立出者。

    又有取竈心黃土為散。

    酒服二錢匙立出者。

    又有以夫尿煮沸服之者。

    又有以冬葵子(即向日葵子。

    )半升。

     阿膠三兩。

    煎服者。

    又有用甘草、筒桂、蒲黃、香豉煎成。

    入雞子一枚調服者。

    若冬月胎死堅硬。

     腹中覺冷。

    用香桂散加烏頭。

    及黑神散、黑龍丹。

    皆可應用。

    内外有邪者。

    五積散最宜。

    若死胎及胎衣惡血上逆。

    搐嘔昏暈。

    用小便乘熱灌之。

    但得一口下咽節止。

    若面赤舌青。

    子死母活。

    面青舌赤。

    母死子活。

    唇青吐沫。

    或面舌俱青。

    子母俱亡。

     陸鬥岩治一婦。

    有胎四月。

    墜下逾旬。

    腹脹發熱。

    氣喘面赤。

    口鼻舌青黑。

    診之其脈洪盛。

     曰。

    胎未墜也。

    面赤者。

    心火盛而血幹也。

    舌青口鼻黑。

    肝氣絕而胎死矣。

    内外皆曰。

    胎墜久矣。

     複診。

    色脈如前。

    以蛇蛻煎湯。

    下平胃散加芒硝、歸尾。

    服之須臾。

    腹鳴如雷。

    腰腹陣痛。

    複下一死胎而愈。

     胎衣不出臍腸墜斷。

    惡露入胞。

    脹大不能出者。

    二味參蘇飲童便和服。

    壯實人。

    失笑散以消瘀血。

    甚則平胃散加樸硝下之。

    胞衣不下。

    古法用蛇蛻一條。

    香油燈上燒研。

    入麝香為末。

    童便調服。

    或加蕲艾、阿膠、蘇木各一錢。

    麥芽末打糊為丸。

    名烏金丸。

    難産及死胎不出。

    俱童便服之。

    亦有單用蛇蛻酥炙為末。

    童便下一錢匙者。

    千金治胞衣不出。

    胞爛喘急欲死。

    用牛膝湯服之即下。

    妊娠肥盛多痰。

    阻逆氣道而緻産難。

    及子死胎幹。

    或子下而胎衣不出。

    半夏為散。

    尿服方寸匙。

    連進三服。

    并用吹鼻取嚏。

    以激動關竅。

    大妙。

    常見下死胎胞衣用樸硝等法。

    非惟不效。

     即使得下。

    胃氣大傷。

    往往不能收功。

    丹方用蓖麻子肉。

    研塗母右腳心。

    胞下急洗去。

    緩則腸亦出矣。

    今人以産婦頭發。

    入口作嘔。

    胎衣自出。

    其法甚效。

    如不出。

    反逆上者必死。

     交骨不開陰門不閉子宮不收三者皆元氣不足。

    交骨不開者。

    加味佛手散。

    助其血氣。

    補而開之。

    古法用加味芎歸湯。

    即佛手散加龜闆灰、血餘。

    每見服此藥者。

    惡血凝滞。

    反成不救。

     惟大劑人參、童便入芎、歸劑中。

    助其血氣。

    開阖之功立緻也。

    若見切牙昏暈。

    急以熱小便灌之。

     稍遲則無濟矣。

    若元氣不虛者。

    隻用佛手散、小便服之。

    單用小便亦得。

    人參不必也。

    陰門不閉者。

    十全大補倍參、桂補斂之。

    若初産腫脹。

    或痛而不閉者。

    當用逍遙散加荊芥、牡丹皮。

    切忌寒涼。

    子宮不收者。

    補中益氣加酒炒白芍一錢。

    肉桂五分。

    補而舉之。

    或助以外治之法。

    如蓖麻子貼頂心之類。

     薛立齋治一婦。

    子宮脹大。

    二日方入。

    損落一片如豬肝。

    已而面黃體倦。

    飲食無味。

    内熱晡熱。

    自汗盜汗。

    用十全大補二十餘劑而愈。

    仍複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