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瘡瘍門

關燈
癰疽 (腫瘍潰瘍作痛不止作嘔不止出血不止肌肉不生發熱不止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作渴不止自汗不止下痢不止敷寒涼藥用刀針法) 癰疽一科。

    自有專擅其術者。

    以是手輯醫通。

    獨略此門。

    然有兼患内證。

    瘍醫不能措指者。

     因取靈素金匮明之新甫等數條。

    列之本門。

    諸凡治例。

    未遑遍述。

    庶免瘠環同類之诮雲。

     靈樞雲。

    夫血脈營衛。

    周流不休。

    上應星宿。

    下應經數。

    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

    血泣則不通。

    不通則衛氣歸之。

    不得複反。

    故癰腫。

    寒氣化為熱。

    熱勝則肉腐。

    肉腐則為膿。

    膿不瀉則爛筋。

    筋爛則傷骨。

    骨傷則髓消。

    不當骨空。

    不得洩瀉。

    血枯空虛。

    則筋骨肌肉不相榮。

    經脈敗漏。

    熏于五髒。

    髒傷則死矣。

    癰發于嗌中。

    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化為膿。

    膿不瀉。

    塞咽半日死。

     其化為膿者。

    瀉則合豕膏冷食。

    三日而已。

    發于頸。

    名曰天疽。

    其癰大以赤黑。

    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液。

    前傷任脈。

    内熏肝肺。

    十餘日而死矣。

    陽氣大發。

    消腦留項。

    名曰腦爍。

    其色不樂。

    項痛。

    如刺以針。

    煩心者死。

    發于肩及。

    名曰疵疽。

    其狀赤黑。

    急治之。

    此令人汗出至足。

    不害五髒。

    癰發四五日逞之。

    發于腋下赤堅者。

    名曰米疽。

    治之以砭石。

    欲細而長。

    疏砭之。

    塗以豕膏。

    六日已。

    勿裹之。

    其癰堅而不潰者。

    為馬刀挾瘿。

    急治之。

    發于胸。

    名曰井疽。

    其狀如大豆。

    三四日起。

    不早治。

    下入腹。

    不治。

    七日死。

    發于膺。

    名曰肝疽。

    色青。

    其狀如谷實、栝蒌。

     常苦寒熱。

    急治之。

    去其寒熱。

    半歲死。

    死後出膿。

    發于脅。

    名曰敗疵。

    敗疵者女子之病也。

    灸之。

    其狀大癰膿。

    治之。

     其中乃有生肉。

    大如赤小豆。

    锉、翹草根各一升。

    (零連翹根各一升也。

    )以水一鬥六升。

     煮之竭。

    為取三升。

    則強濃衣。

    坐于釜上。

    令汗出至足已。

    發于股胫。

    名曰股胫疽。

    其狀不甚變。

    而癰膿搏骨。

    不急治。

    三十日死。

    發于尻。

    名曰銳疽。

    其狀赤堅大。

    急治之。

    不治。

    三十日死。

    發于股陰。

    名曰赤疽。

    不急治。

    六十日死。

    在兩股内。

    不治。

    十日當死。

    發于膝。

    名曰疵癰。

     其狀大癰。

    色不變。

    寒熱。

    如堅石。

    勿石。

    石之者死。

    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諸癰疽之發于節而相應者。

    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

    發于陰者三十日死。

    發于胫。

    名曰兔齧。

    其狀赤至骨。

    急治之。

    不治害人也。

    發于内踝。

    名曰走緩。

    其狀癰也。

    色不變。

    數石其輸。

    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于足上下。

    名曰四淫。

    其狀大癰。

    不急治。

    百日死。

    發于足傍者。

    名曰疠癰。

    其狀不大。

    初如小指。

     發急治之。

    去其黑者。

    不消辄益。

    不治。

    百日死。

    發于足指。

    名脫癰。

    (一名脫疽。

    )其狀赤黑。

     死不治。

    不赤黑不死。

    不衰。

    急斬之。

    不則死矣。

     營氣稽留于經脈之中。

    則血泣而不行。

    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

    壅遏而不得行。

    故熱。

    大熱不止。

    熱勝則肉腐。

    肉腐則為膿。

    然不能陷。

    骨髓不為焦枯。

    五髒不為傷。

    故命曰癰。

    熱氣深甚。

    下陷肌膚。

    筋骨枯。

    内連五髒。

    血氣竭。

    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

    故命曰疽。

    疽者。

    上之皮夭以堅。

    上如牛領之皮。

    癰者。

    其皮上薄以澤。

    此其候也。

    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其陽完而陰傷之也。

     急治其陰。

    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

    其陰完而陽傷之也。

    急治其陽。

    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

    乍有形。

    乍無形。

    加以心煩。

    命曰陰勝其陽。

    此為不表不裡。

    其形不久。

    身有五部。

    伏兔一。

    腓二。

     腓者也。

    背三。

    五髒之俞四。

    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營氣不行。

    乃發為癰。

    陰陽不相通。

    兩熱相持。

    乃化為膿。

    其白眼青。

    黑眼小。

    是一逆也。

    内藥而嘔。

    是二逆也。

     腹痛渴甚。

    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

    是四逆也。

    音嘶色脫。

    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素問雲。

    膏粱之變。

    足生大疔。

    受如持虛。

    汗出見濕。

    乃生痤痱。

    營氣不從。

    逆于肉理。

    乃生癰腫。

    氣傷痛。

    形傷腫。

    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也。

     金匮雲。

    諸浮數脈。

    應當發熱。

    而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師曰。

    諸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以手掩腫上。

    熱者為有膿。

    不熱者為無膿。

     發熱而脈見浮數。

    證脈相應也。

    脈見浮數而反灑淅惡寒。

    是火郁不得發越。

    若有痛處而飲食如常。

    必發癰腫之候。

    腫熱未甚。

    尤可消散。

    腫熱已劇。

    癰膿已成。

    後世用濕紙貼腫上。

    候其癰腫之頭。

    亦不出乎此意。

     浸淫瘡。

    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

    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瘡。

    黃連粉主之。

    (方缺) 病機機要雲。

    瘰者結核是也。

    或在耳後。

    或在耳前。

    或在耳下連及頤颔。

    或在頸下連缺盆。

     皆謂瘰。

    或在胸之側。

    或在兩脅。

    皆謂之馬刀。

    手足少陽主之。

    此本膏粱丹毒火熱之變。

    因虛勞氣郁所緻。

    止宜補形氣。

    調經脈。

    其瘡當自消。

    蓋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其不詳脈證經絡受病之異者。

    下之先犯病禁經禁。

    故緻失手。

    且有兼痰兼氣兼血兼陰虛等證者。

    病本不同。

    治當求責。

     瘡瘍者火之屬。

    須分内外以治其本。

    内之外者。

    其脈沉實。

    發熱煩躁。

    外無赤。

    痛深于内。

    其邪氣深矣。

    故疏通髒腑以絕其源。

    外之内者。

    其脈數。

    腫在外。

    形證外顯。

    恐氣極而犯内。

    故先托裡也。

    内外之中者。

    外無惡之氣。

    内亦髒腑宣通。

    知其在經。

    當和營衛也。

    用此三法之後。

     雖未愈。

    必無變證。

    亦可使邪氣峻減而易愈。

     外科精要雲。

    熱發于皮膚之間。

    浮腫根小。

    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為疖。

    六腑積熱。

    騰出于肌肉之間。

    其發暴盛腫。

    皮肉光軟。

    根腳廣大為癰。

    五髒風毒積熱。

    攻肉骨。

    風毒猛暴。

    初生一如蓓蕾。

    形自焦枯。

    觸之應者乃疽也。

    夫五善七惡者。

    動息自甯。

    飲食知味。

    一善也。

    便利調勻。

     二善也。

    膿稠腫消不臭。

    三善也。

    神采精明。

    語聲清爽。

    四善也。

    體氣平和。

    五善也。

    煩躁時嗽。

     腹痛渴甚。

    或洩利無度。

    小便如淋。

    一惡也。

    膿血大洩。

    腫尤甚。

    膿色敗臭。

    痛不可近者。

    二惡也。

    喘粗短氣。

    恍惚嗜卧。

    三惡也。

    目視不正。

    黑睛緊小。

    白睛青赤。

    瞳子上視者。

    四惡也。

     肩背不便。

    四肢沉重。

    五惡也。

    飲食不下。

    服藥而嘔。

    食不知味。

    六惡也。

    聲嘶色敗。

    唇鼻青。

     面目四肢浮腫。

    七惡也。

    五善見三則瘥。

    七惡見四則危。

    然則病有源同七惡者。

    乃皮緊急而知善也。

    病有源同五善者。

    乃皮緩虛而知惡也。

    是豈凡醫所知哉。

     凡人初見發背。

    欲結未結。

    赤熱腫痛。

    先以濕紙覆其上。

    立視候之。

    其紙先幹處。

    即是結癰頭也。

    取大蒜切成片。

    如三錢濃薄。

    安于頭上。

    用大艾炷灸之。

    三壯即換一蒜片。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佳。

    最要早覺早灸為上。

    一日二日。

    十灸十活。

    三日四日。

    六七活。

    五六日。

     三四活。

    過七日則不可灸矣。

    若有十數頭作一處生者。

    即用大蒜研成膏。

    作薄餅鋪頭上。

    聚艾于蒜餅上燒之。

    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發赤腫一片。

    中間有一片黃粟米頭子。

    便用獨蒜切去兩頭。

    取中間切三錢濃。

    正安瘡上。

    着艾灸十四壯。

    多至四十九壯。

    此謂癰疽初發。

    宜灸之也。

    然諸瘡患久成漏者。

    常有膿水不絕。

    其膿不臭。

    内無反肉。

    尤宜用附子浸透。

    切作大片。

    濃三二分。

    于瘡着艾灸之。

    仍服内托之藥。

    隔二三日再灸之。

    不五七次。

    自然肌肉長滿矣。

    至有膿水惡物。

    漸漬根深者。

    郭氏用白面、硫黃、大蒜三物一處搗爛。

    看瘡大小撚作餅子。

    濃約三分。

    安瘡上。

    用艾灸二十一壯。

    一灸一易。

    灸後四五日。

    方用挺子入瘡内。

    歹肉盡去。

    好肉長平。

    然後貼收斂之藥。

    内服應病之劑。

    調理即瘥矣。

    蓋不止宜灸于瘡之始發也。

    惟發于頭腦者。

    皆不可灸。

    頭為諸陽之會。

    灸之反助其火毒耳。

     腫瘍薛立齋曰。

    腫瘍者。

    以疳瘍未潰而言也。

    經雲。

    形傷痛。

    氣傷腫。

    又雲。

    營氣不從。

     逆于肉理乃生癰腫。

    皆因膏粱濃味。

    七情陰火。

    或炙爆甘美積毒。

    氣血不和所緻。

    當分其經絡所屬。

    五髒相勝。

    與元禀虧損。

    預為審用攻補調和之劑。

    速令散潰。

    尤當審其勢之腫漫。

    色之赤白。

     與痛有微甚。

    毒有表裡。

    若腫高痛。

    便利調和。

    邪在表也。

    宜表散之。

    腫硬痛深。

    大便秘澀。

     邪在内也。

    宜下之。

    外無拘急。

    内則便利調和者。

    邪在經絡也。

    宜調營衛。

    腫大痛。

    或麻木不痛。

     邪氣凝滞也。

    外用隔蒜灸。

    内服活命飲。

    或歸飲尤效。

    無問何部分。

    但赤腫者必消。

    若煩躁飲冷。

    赤痛發熱。

    二便不通者。

    火熱内熾也。

    用四味清涼飲。

    或活命飲加大黃尤善。

    若微腫微痛或不痛。

    陽氣虛弱也。

    參内托散。

    微黯微赤或不赤。

    或惡寒而不作膿。

    或膿熟而不潰者。

    陽氣虛寒也。

    并用千金托裡散。

    如此則未成者自能消。

    已成者自能潰。

    尤當别其屬陰屬陽。

    或半陰半陽而治之。

    若泥于腫瘍禁用辛熱之說。

    不分受證之因。

    兼證之經。

    概行敗毒。

    泛擾諸經。

    誅伐無過。

     以緻不能起發。

    或不能潰腐收斂。

    變證莫能枚舉。

    癰疽論雲。

    腫瘍内外皆壅。

    宜以托裡表散為主。

     但見腫痛。

    參之脈證虛弱。

    便與兼補。

    氣血無虧。

    可保終吉。

    若腫瘍之際。

    治失其法。

    必緻潰瘍之變證。

    此推内經之微旨。

    而生平之征驗者。

    尤當觸類而長。

    愚奚庸贅。

     潰瘍潰瘍者。

    以瘡瘍膿潰而言也。

    膿潰而腫消痛止者為順。

    若膿潰腫痛。

    或發寒熱者。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

    膿潰欲嘔少食。

    脾胃虛弱也。

    六君子加炮姜。

    手足并冷者。

    脾氣虛寒也。

     六君子加姜、桂。

    不應。

    急加附子。

    膿潰而仍痛。

     或二便秘澀者。

    熱毒未解也。

    清熱消毒湯。

    熱退而渴不退。

    津液不足也。

    八珍加黃、麥冬、山茱萸。

    熱止而小便頻數。

    腎虛也。

    加減八味丸料。

    若熱不止。

    或腫痛反甚。

    虛熱内作也。

    保元湯加清心涼血之劑。

    或熱退而肌肉不生者。

    氣血俱虛也。

    十全大補湯。

    瘡色夭白。

    或陷下不斂。

    寒氣所襲也。

    五味異功散。

    佐以豆豉餅。

    膿血過多。

    煩躁不安。

    乃亡陽也。

    急用獨參湯尤當。

    審其腫之軟硬。

    飲食冷熱。

    與膿之稠稀多少。

    肉之赤色青黯。

    及瘡口之收斂遲速。

    而投托裡消毒調補之劑。

    庶無變證。

    癰疽論雲。

    潰瘍内外皆虛。

    宜以托裡補接為主。

    蓋潰瘍之變證。

    由于腫瘍之際。

     治失其宜。

    虧損元氣所緻。

    治者可不慎欤。

     作痛不止瘡瘍作痛。

    當審邪之所在。

    證之所因。

    如寒熱而痛。

    邪在表也。

    人參敗毒散。

    便秘而痛。

    邪在裡也。

    清熱消毒湯加白蜜。

    腫而痛。

    血凝滞也。

    活命飲。

    作膿而痛者。

    托裡消毒散。

    排膿脹而痛者針之。

    膿潰而痛者補之。

    氣虛而痛。

    四君子加歸、。

    血虛而痛。

    四物湯加參、。

    大抵形傷痛。

    氣傷腫。

    不知此數者。

    徒以乳香、沒藥為止痛之方。

    則非所以為法矣。

    仍審五髒相勝相兼之證而治之。

    後仿此。

     作嘔不止丹溪雲。

    腫瘍時嘔。

    當作毒瓦斯攻心治之。

    潰瘍時嘔。

    當作陰虛補之。

    此論其常耳。

     如腫赤痛而嘔者。

    熱毒甚也。

    活命飲。

    作膿而嘔者。

    血氣虛也。

    六君子加歸、。

    便秘而嘔者。

     熱在髒也。

    清熱消毒湯去生地、金銀花加槟榔、木香。

    寒藥服多而嘔者。

    胃氣傷也。

    六君子加桔梗、柴胡。

    有肝氣乘脾而嘔者。

    有胃虛停痰而嘔者。

    有郁結傷脾而嘔者。

    皆由脾胃虛弱。

    毒瓦斯蓄聚。

    治宜調補中氣。

    則正氣複而邪氣去矣。

     出血不止瘡口出血。

    有因五髒相勝。

    陰陽不調。

    而血不止者。

    有因六淫七情之氣不平。

    而血妄行者。

    若因肝火内動。

    四物加山栀、丹皮。

    肝經血虛。

    六味丸。

    心虛不能統血。

    四物加參、術、丹皮。

    酸棗仁。

     脾虛不能統血。

    四君子加山栀、丹皮。

    脾虛郁滞。

    歸脾湯。

    脾肺氣虛。

    補中益氣湯。

    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

    腎氣不足而肝火内動。

    六味丸、栀子清肝散加五味。

    大凡失血過多而見煩熱發渴等證。

    勿論其脈。

    不問其證。

    急用獨參湯以補其氣。

    經雲。

    血生于氣。

    苟非參、、歸、術甘溫之藥。

    決不能愈。

    若發熱脈大者多不治。

     肌肉不生肌肉乃脾胃所生。

    收斂皆氣血所主。

    二者相濟以成者也。

    若肌肉不生而色赤。

    血熱也。

    四物加山栀、丹皮。

    晡熱内熱。

    血虛也。

    四君子加歸、地、丹皮。

    膿水清稀。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

    食少體倦。

    脾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煩熱作渴。

    起居如常者。

    胃熱也。

    竹葉黃湯。

     煩熱作渴。

    小便頻數者。

    腎虛也。

    六味丸。

    肉腐而不潰者。

    烏金膏。

    若肉潰而不斂者。

    六君子湯。

     外用珍珠散敷之。

    臭穢脈洪大而作渴。

    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此為難治。

    大凡瘡瘍久而不愈者。

     皆元氣不足。

    或因邪氣凝滞于患處。

    苟能調補脾胃。

    則元氣自足。

    元氣既足。

    則邪氣自消。

    死肉自潰。

    新肉自生。

    而瘡自斂矣。

    若不保其本。

    而概敷生肌之劑。

    是反助其邪。

    後更潰爛耳。

     發熱不止瘡瘍發熱。

    初患乃毒瓦斯所。

    已成乃内作膿。

    已潰乃血氣虧損。

    不可概行敗毒。

     以傷元氣。

    蓋未成者。

    當分邪之在表在裡。

    将成者。

    當分邪之可攻可補。

    已成者。

    當分膿之作與未作。

    膿已成者。

    當分膿之淺深高漫。

    膿已潰者。

    當分痛之止與不止。

    若作痛而發熱者。

    活命飲。

     作膿而發熱者。

    托裡消毒散。

    膿出而發熱者。

    八珍加黃。

    午前發熱者。

    陽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發熱作渴。

    小便頻數者。

    腎氣虛弱也。

    加減八味丸。

    膿血多而熱者。

    陽無所附也。

    十全大補湯。

     日将晡而熱者。

    氣血虛也。

    八珍湯。

    若無寐而熱者。

    内補黃湯。

    煩躁者。

    血脫也。

    當歸補血湯。

    自汗而熱者。

     胃氣虛也。

    四君子湯。

    惡寒發熱者。

    肺氣虛也。

    補中益氣湯。

    或四君子加黃、當歸。

    亦有五髒相勝。

    夾食夾寒。

    六淫七情所緻者。

    不能備述。

    臨證詳之。

     大便不通瘡瘍大便不通。

    初起則審所緻之因。

    所見之證。

    而内聯疏外表之法。

    已潰則分氣血虛實傳變之證。

    而用托裡滋補之法。

    不可泛用苦寒疏導之劑。

    恐複傷真氣。

    則腫者不能消散成膿。

    潰者不能生肌收斂。

    故丹溪雲。

    腫瘍内外皆壅。

    宜托裡表散為主。

    潰瘍内外皆虛。

    宜托裡補接為主。

    治者審之。

     小便不通瘡瘍小便不通。

    其因不一。

    當分經絡虛實而藥之。

    若潰而惡寒發熱。

    氣血虛也。

     八珍湯。

    手足并冷。

    陽氣虛寒也。

    四君子加炮姜、升麻。

    手足不冷。

    乃脾氣虛弱也。

    四君子加升、柴、半夏。

    寒熱往來。

    氣血虛也。

    十全大補湯。

    大便了而不了。

    脾氣虛而下陷也。

    補中益氣湯。

     切不可輕用疏導之劑。

    複傷元氣。

    緻腫者不能複起發腐潰。

    潰者不能生肌收斂。

    須臨證制宜而治。

    庶無誤矣。

     作渴不止瘡瘍作渴。

    當分經絡所屬。

    及血氣虛實而治。

    若痛發熱。

    便利調和者。

    邪在表也。

    清熱消毒湯。

    腫痛發熱。

    大便秘澀者。

    邪在裡也。

    涼膈散。

    痛熾盛。

    邪在經絡也。

    活命飲。

     右關脈洪數有力。

    胃火消爍津液也。

    竹葉石膏湯。

    右關脈數無力。

    胃虛津液短少也。

    補中益氣湯。

     飲食失度。

    胃氣内傷而亡津液者。

    參苓白術散。

    膿血出多而氣血虛弱者。

    八珍湯加五味。

    禀腎不足而津液短少者。

    加減八味丸。

    餘當臨證制宜。

     自汗不止瘡瘍潰後多汗。

    衛虛元氣外洩。

    大非所宜。

    其禀質肥盛者。

    濕熱外洩。

    猶無大患。

     若形槁色枯。

    胸中多氣。

    血液衰少者。

    乃火熱亢極。

    為害彌甚。

    故治肥盛之人。

    潰瘍多汗。

    則宜托裡消毒散加減。

    氣虛形盛者。

    則宜六君子為主。

    酒客則加麋銜、澤瀉之屬。

    形瘦之人。

    潰瘍多汗。

    則宜保元湯加歸、芍。

    或生料六味加棗仁救其津液。

    庶免火氣内燔。

    咽燥噎塞。

    煩擾喘咳之患。

    大抵潰瘍多汗。

    一切苦寒傷胃。

    膩滑奪食。

     辛熱耗氣之藥。

    皆當切禁。

     下痢不止癰疽潰久。

    瘡口不收。

    膿水清稀。

    而見洩利驚溏。

    皆為脾氣衰弱之候。

    理中、補中、四柱、六柱、二神、四神。

    并可選用。

    如下痢白沫。

    此脾氣下陷。

    補中益氣加姜、桂、吳萸、木香之類。

    若見膿血下滞。

    須詳血色之鮮晦。

    鮮者則宜連理湯之姜、連并進以和其中。

    晦者則宜理中湯稍加桂、附以溫其下。

    赤白兼下如瑪瑙色者。

    亦宜上法。

    倘數服不應。

    又當補中益氣加辛溫之品兼升舉其陽。

    若下痢清血。

    則加茜根、烏骨、烏梅、白芍。

    苟非夏秋濕熱下注。

    則黃連、濃樸、枳殼、槟榔、澤瀉等藥。

    皆為戈戟也。

     敷寒涼藥瘡瘍敷藥。

    當分陰陽虛實而用内治之法。

    不可概敷寒涼之藥。

    若腫痛熱渴。

    脈滑數有力。

    其證純陽。

    宜内服解毒之劑。

    外敷寒涼之藥。

    則熱毒自消。

    瘀滞自散。

    若似腫非腫。

    似痛非痛。

    似赤非赤。

    似潰非潰。

    脈洪數無力者。

    證屬半陰半陽。

    宜内服助胃托裡。

    兼行解毒。

    外敷寒涼藥中兼辛熱藥一分。

    則營逆自從。

    血郁自散。

    若微腫微痛。

    色黯堅硬。

    肉色如故。

    久而不潰。

    脈按之沉細。

    舉指虛浮者。

    其證屬陰。

    宜内服回陽之劑。

    外敷辛熱之藥。

    則陰毒自解。

    陽氣自複。

    凡陽氣虛寒。

    不能消散腐潰。

    或潰而腫不消。

    口不斂者。

    必内服溫補藥。

    外用生附子摻瘡口。

    則歹肉自去。

    新肉方生。

    若陰寒之證而用寒涼之藥。

    則腠理閉塞。

    氣血凝滞。

    毒瓦斯益深。

    良肉反死。

    瘡口不斂。

    惡證蜂起。

    不可複救矣。

    蓋治病必求其本。

    假如腫痛熱渴。

    大便秘結者。

    邪在内也。

    疏利之。

    腫作痛。

    寒熱頭疼者。

    邪在表也。

    發散之。

    腫痛甚者。

    邪在經絡也。

    和解之。

    漫腫微痛而不潰者。

    血氣虛弱也。

    急補托之。

    色黯微痛而不潰。

    或潰而不斂者。

    陽氣虛寒也。

    溫補之。

    如是則五髒自和。

    六腑自調。

    氣血自生。

    瘡毒自解矣。

     用刀針法瘡瘍用針。

    當審經絡表裡之虛實。

    部分肌肉之濃薄而施之。

    夫腫高而軟者。

    發于血脈也。

    腫硬而堅者。

    發于肌肉也。

    肉色不變者。

    發于骨也。

    瘡未成者。

    解散以消其毒。

    已成者。

     托裡以速其膿。

    膿已成者。

    當驗其生熟淺深而後針之。

    以指輕按便痛者。

    膿淺也。

    重按方痛者。

     膿深也。

    按之不起者。

    膿未成也。

    按之即痛者。

    膿已成也。

    若膿初生而即針。

    則腐潰益深而不能收斂。

    若瘡深而針淺。

    則内潰不出。

    外血反傷。

    若瘡淺而針深。

    則其膿雖出。

    良肉亦傷。

    蓋瘡之證。

    氣血已傷。

    肌肉已壞。

    當随決其毒。

    不可拘泥人神部分。

    其膿一出。

    諸證自退。

    若膿出反痛。

     或煩躁嘔逆者。

    皆胃氣虧損。

    急宜托裡調補。

    凡膿已成者。

    急刺去。

    以紙撚蘸油瘡内。

    以膏藥貼之。

    如瘡反複未痊。

    多是濃味七情火動而然。

    當審所因而調治。

    亦有膿清不斂。

    乃胃氣虛弱之故。

    又當兼飲食調補之。

    若小兒患瘡腫。

    藥中加漏蘆。

    令母服之。

    乳中藥過。

    兒瘡自愈。

     陳毓仁曰。

    腫瘍初起。

    頂高根活。

    色赤發熱。

    腫疼痛。

    日漸高腫者順。

    已成腫。

    皮薄光亮。

    飲食如常。

    二便調勻。

    身溫和者順。

    已潰膿稠。

    色鮮不臭。

    腐肉自脫。

    腫易消。

    身輕者順。

     潰後膿濃稠黃。

    新肉易生。

    瘡口易斂。

    食飲漸進者順。

    初起頂平根散。

    色黯漫腫。

    不熱不疼。

    身體倦怠者逆。

    已成腫堅色紫。

    不作膿。

    不腐潰。

    口幹多煩躁者逆。

    已潰皮爛肉堅。

    不腐腫。

    仍不消。

    痛仍不減。

    心煩者逆。

    潰後膿水清稀。

    腐肉雖脫。

    新肉不生。

    瘡口如凍。

    色敗臭穢者死。

    治法。

    初起毋論陰陽表裡。

    知痛不知痛。

    起發不起發。

    但未成膿者。

    俱宜灸之。

    既灸不知痛者。

    再灸之。

    赤發熱疼痛。

    有時脈來浮數。

    無便秘者。

    宜藥托之。

    身體拘急。

    脈緊惡寒。

    飲食就暖者。

     邪在表也。

    宜汗之。

    腫硬痛深。

    口幹便利。

    身熱脈實者。

    邪在裡也。

    宜下之。

    痛勢甚。

    煩躁飲冷。

    舌幹口燥者。

    火在上也。

    宜清之。

    腫痛堅硬。

    背如負石。

     惡心幹嘔。

    邪毒在内。

    宜解拔之。

    腫痛日深。

    内膿不出。

    瘀肉窒塞瘡口者。

    急開導之。

    軟漫不作膿。

    不腐潰。

    及潰後瘡口散大。

    不生肌肉者。

    陽氣虛也。

    壯脾助胃以溫補之。

    身涼自汗。

    手足并冷。

    六脈虛細。

    便洩陽脫者急溫之。

    遲則不效。

    西航曰。

    凡癰腫須觀禀質氣血調治。

    惟黴瘡結毒。

     非專方不應。

    但驗病患身上有塊。

    不時掣痛者。

    即為黴毒無疑。

    當與三白丹疏滌之。

    元氣虛寒者。

     加味三白丹最妙。

    虛甚不勝三白丹者。

    五寶丹亦能療之。

    腫處用精豬肉貼之。

    若更發熱頭疼。

    或手足顫振。

    筋脈縮急者。

    此複感風寒。

    觸發經中郁毒也。

    先與萬靈丹三服汗之。

    次用調和血氣之劑。

    俟胃氣稍複。

    然後用三白、五寶治之。

    有用三白丹後。

    餘毒未盡者。

    此胃虛不能行其藥力也。

     仍與調和氣血之劑。

    俟能飲食起居。

    更與五寶丹。

    無不愈者。

    此因銀粉劫劑。

    緻成結毒。

    非仍用水銀不能拔去病根也。

    用精豬肉貼者。

    豬為水獸。

    取其通達腎氣。

    而無瘢痕之患。

     〔診〕身重脈緩為濕勝。

    身熱脈大。

    心躁時熱。

    乍來乍去。

    當逐熱。

    諸痛眩暈動搖。

    脈弦。

    宜祛風。

    氣澀氣滞。

    幹燥亡津液。

    脈澀。

    須調氣補血。

    寒勝則浮。

    食不得入。

    便溺多。

    惡寒脈緊細。

     應于水中補火。

    凡癰疽初起。

    腫赤硬。

    脈浮數者易澀。

    洪大急疾者難治。

    弦緊沉細者危。

    膿成脈洪滑者易治。

    虛大澀滞者難治。

    弦小沉澀者不治。

    已潰膿水未盡。

    脈緩滑者易治。

    數盛弦硬者難治。

    澀數不調。

    及虛大者危。

    膿盡後。

    脈小弱緩滑者易治。

    遲澀虛細者難治。

    反洪盛或弦急者不治。

    潰久不斂。

    有歹肉幹膿。

    脈緩滑流利者易治。

    弦細小弱者難治。

    反數盛急疾。

    或虛大澀者不治。

     卷九 雜門 汗 (汗出不治盜汗頭汗手足汗陰汗半身汗出) 經雲。

    陽氣有餘。

    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

    為多汗身寒。

    飲食飽甚。

    汗出于胃。

    驚而奪精。

     汗出于心。

    持重遠行。

    汗出于腎。

    疾走恐懼。

    汗出于肝。

    搖體勞苦。

    汗出于脾。

    腎病者。

    寝汗出。

     憎風。

    津脫者。

    汗大洩。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飲酒中風。

    則為漏風。

    入房汗出中風。

    則為内風。

     景嶽全書曰。

    汗出一證。

    有自汗者。

    有盜汗者。

    自汗者。

    然無時。

    而動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