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婦人門下
關燈
小
中
大
振産後顫振。
乃氣血虧損。
虛火益盛而生風也。
切不可以風為治。
急用十全大補。
溫補氣血為主。
如小産後半身肉顫。
半身汗出。
亦宜上法。
若産後不省人事。
口吐涎沫而顫振。
或螈者。
當歸補血湯加荊芥穗。
豆淋酒煎服。
婦人胎前産後顫振螈。
逍遙、歸脾、小柴胡、補中皆可選用。
傷風産後傷風。
須問惡露淨否。
而後用藥。
若未淨而小腹疼痛者。
以行血理氣為先。
金匮旋複花湯、四烏湯選用。
若惡露已淨。
小腹不疼。
但頭痛身熱足冷。
自汗咳嗽。
黃建中湯。
頭重。
香蘇散。
若風寒并傷。
營衛俱病。
遍體痛無汗。
敗毒散。
虛甚着風者。
不可發散。
逍遙去術加桂枝。
得效雖遲無失。
傷寒産後傷寒。
不可遽用小柴胡。
蓋有黃芩在内。
停滞惡血也。
宜小建中湯、增損柴胡湯。
時疫。
柴胡四物湯、香蘇散。
伏氣發溫。
蔥白香豉湯。
感冒氣食。
香蘇散。
産後得熱病。
四肢暖而脈息和平者生。
四肢冷而脈沉澀。
煩熱甚而脈洪盛者。
皆死證也。
瘧産後瘧。
在初産時絕少。
即胎前久瘧淹纏。
産後裡氣通達。
無不霍然。
間有微寒發熱不止者。
此衛氣向虛。
營血驟傷之故。
但與内補當歸建中湯。
熱多。
倍芍藥。
寒多。
加黃。
夜發。
一倍當歸。
三倍黃。
不應。
加生何首烏。
虛熱不止。
大便不實。
加炮姜、茯苓。
惡露不行。
小腹結痛。
另用炮黑山楂。
熬枯黑糖。
伏龍肝湯煎服。
或有産後一月半月。
感犯風暑而瘧。
小柴胡、補中益氣選用。
風。
加羌活、紫蘇。
暑。
加香薷、濃樸。
随證裁酌。
但黃芩苦寒。
無論惡露淨與未淨。
皆非所宜。
痢産後下痢有三。
一者因胎前患痢。
産後不止。
昔人以為七日必死之候。
若元氣未敗。
脈有胃氣。
可進粥食者。
伏龍肝湯丸随證加減。
多有得生者。
一者因産後臍腹受冷。
飲食不化。
腹痛惡露不行。
理中湯為主。
白。
加吳萸、木香。
赤。
加桂心、茯苓。
一者因産後誤食生冷。
或臨産飲食過度。
産後洩瀉下痢。
亦宜理中湯。
白。
加枳實、茯苓、濃樸、木香。
赤。
加香附、炮楂熬糖。
虛。
加人參、肉桂。
間有熱痢下重。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清理之。
惡露已淨。
痢久不止。
腹痛後重。
補中益氣升舉之。
大抵産後下痢。
惟宜顧慮元神。
調和血氣。
則積滞自下。
惡露自行。
非若妊娠之有胎息。
難于照顧也。
蓐勞蓐勞者。
因産理不順。
疲極筋力。
憂勞心慮。
或将養失宜。
虛風客之。
緻令虛羸喘乏。
寒熱如瘧。
百節煩疼。
頭痛自汗。
肢體倦怠。
咳嗽痰逆。
腹中絞刺。
當扶正氣為主。
六君子加當歸。
若脾肺氣虛。
咳嗽口幹。
異功散加麥冬、五味。
氣虛頭暈。
補中益氣倍用歸、。
肝經血虛。
肢體作痛。
四物加參、苓、術、桂。
肝腎虛弱。
自汗盜汗。
往來寒熱。
六味丸加五味子。
脾虛血弱腹痛。
月經不調。
歸脾湯倍木香。
血虛有熱。
增損柴胡湯。
骨蒸勞熱。
嗽痰有紅者。
異功散去術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
熱而無痰幹咳。
逍遙散用蜜煎姜、橘。
蜜蒸白術。
産後虛損。
不時寒熱。
或經一二載。
元神不複。
月事不轉。
先與千金當歸芍藥湯。
後與烏骨雞丸調補。
大抵此證多因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以緻疲憊而成。
當補脾胃。
進飲食。
則諸髒有所倚賴。
病自愈矣。
虛煩産後虛煩。
皆氣血虧損。
虛火上泛所緻。
千金治産後内虛煩熱短氣。
用甘竹茹湯。
産後乍寒乍熱。
手足身溫。
心胸煩滿。
用知母湯。
産後虛煩頭痛短氣。
悶亂不解。
用淡竹茹湯。
産後煩滿不安。
用人參當歸湯。
俱孫真人法也。
驚悸産後心悸。
皆心虛所緻。
千金治産後沖悸。
志意恍惚。
言語錯亂。
用茯神湯。
虛熱口燥。
加麥門冬。
虛。
加人參。
善忘。
加遠志、麥門冬。
産後大虛心悸。
志意不安。
恍惚恐畏。
虛煩不眠少氣。
人參丸。
吸吸乏氣善忘。
本方去薯蓣加遠志。
亦孫真人法也。
多汗産後血虛。
身熱自汗。
逍遙散加熟棗仁、烏梅。
不可用補氣藥。
古方用麥煎散治産後盜汗自汗。
為害不可勝數。
因外感而汗者。
黃建中湯。
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
不應。
加附子。
若汗多不止。
必發柔痙。
尤當前藥。
若頭汗者。
或因濕熱。
或因瘀血。
當審虛實治之。
半身汗出。
昔人用二陳合四物。
治多不效。
以血藥助陰。
閉滞經絡也。
此屬氣血不充。
而有寒痰留滞。
非大補氣血。
兼行經豁痰不效。
宜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加星、半、川烏。
肥人多加豁痰行氣藥。
瘦人氣血本枯。
夭之征也。
麻木産後麻瞀。
宜生血補氣。
十全大補湯。
去血過多。
手足發麻。
小腹大痛。
則遍體麻暈欲死。
此非惡露凝滞。
乃虛中挾痰。
六君子加炮姜、香附、當歸。
曾治一婦。
産後右半身麻瞀而昏暈。
不省人事。
發即胸膈痞悶。
下體重着。
或時心神蕩搖。
若無心肺之狀。
頃則周身冷汗如漉。
大吐痰涎而蘇。
此産後經脈空虛。
痰飲乘虛襲入之故。
因與六君子加歸、、肉桂。
随手而效。
複有一婦。
産後左半身麻瞀昏暈。
不省人事。
發則周身大痛。
筋脈螈。
肌肉動。
或時頭面赤熱。
或時腿上振振動搖。
頃則蒸蒸汗出而蘇。
此産後營血大虧。
虛風襲入之故。
用十全大補湯治之。
諸證悉平。
但麻瞀不止。
後與地黃飲子而安。
大小便諸證産後去血過多。
大腸幹涸。
每至三五日後。
甚至五七日而大便始通者。
皆其常也。
或血虛火燥。
不可計其日期。
必待腹滿覺脹。
欲自去而不能者。
乃結在直腸。
宜用導法。
蜜煎導。
或削醬姜醬瓜。
皆可為導。
惟豬膽汁導禁用。
以其苦寒。
誤用每緻發呃也。
若用苦寒藥攻通。
反傷中焦元氣。
或愈結難通。
或通瀉不止。
必成敗證。
若屬血虛火燥。
四物加鮮何首烏潤下之。
氣血俱虛之人。
雖數日不通。
飲食如常。
腹中如故者。
八珍加桃仁、蘇子、熟蜜。
若多日不解。
躁悶異常。
不得已。
用人參、當歸、枳殼煎服。
亦權宜之術耳。
古人用玉燭散治之。
反緻危殆者多矣。
至治産後日久。
病外感熱結。
有實邪燥屎者。
急用承氣、大柴胡下之。
又不當拘于此例也。
小便不通。
腹脹如鼓。
用炒鹽加麝半字填臍中。
外用蔥白十餘莖作一束。
切如半指濃。
置鹽、麝上。
将艾灸之。
覺熱氣入腹。
難忍方止。
小便即通。
此惟氣閉者宜之。
若氣虛源涸。
與夫熱結膀胱者。
皆不可用。
産母但覺小水少。
此即是病。
便宜調治。
如大小便俱秘。
惡露不行。
先通惡露。
四烏湯加蓬術、山楂。
如惡露不行。
大便洩。
小便難。
五苓散倍肉桂加桃仁。
不可服胃苓湯。
以蒼術能止血也。
産後小便數。
乃氣虛不能制水。
補中益氣加車前、茯苓。
若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
生料六味合生脈散。
滋其化源。
須大劑煎成。
隔湯炖熱。
續續進之。
産後遺尿不知。
乃氣虛不能統血也。
補中益氣湯。
若新産廷孔未斂。
溺出不知。
此恒有之。
至六七朝自止。
不必治也。
婦人産後。
水道中出肉線一條。
長三四尺。
動之則痛欲絕。
先服失笑散數服。
次用帶皮姜三斤研爛。
入清油二斤。
煎油幹為度。
用絹兜起肉線。
屈曲于水道邊。
以前姜熏之。
冷則熨之。
一日夜即縮。
二日即盡。
再服芎歸湯調理。
如肉線斷。
則不可救矣。
産婦尿胞損破。
緻病淋瀝者。
當與峻補。
丹溪雲。
難産多是氣虛。
産後氣血尤虛。
當以參、為君。
芎、歸為臣。
桃仁、陳皮為佐。
同豬羊脬煎湯。
時時飲之。
勿令間斷。
使氣血驟長。
匝月其脬自完。
若稍緩則難成功矣。
産間傷動脬破。
終日不小便。
但淋濕不幹。
用天然黃絲二兩。
不用染者。
牡丹皮、白芨、人參各一錢。
水煎至絲爛如饧服。
服勿作聲。
作聲則洩氣無效。
名補胞飲。
經月常服有效。
産後損尿胞而淋瀝。
參、、術、草熬膏。
豬羊胞煎湯。
饑時調服。
月餘胞長淋止。
産後陰屍着風痛。
四物湯加本、防風。
不應。
有瘀傷也。
加血餘、龜版灰、肉桂。
陰頹脫下。
氣血俱虛。
不能收斂者。
八珍加升麻、黃。
陰戶腫痛。
濕熱也。
用枯礬、荊芥、白芷、當歸、桃仁、細辛、川椒、五倍子等分。
入蔥三莖。
煎湯熏洗即愈。
諸痛産後遍身疼痛。
氣虛百節開張。
惡露乘虛流入經絡骨節之間。
謂之敗血流經。
或流于腰胯。
或流入髀股。
痛不可拊。
痛處熱腫。
流注日深。
漸緻身面浮腫。
局方調經散最當。
琥珀地黃丸亦宜。
若因虛風所侵。
以緻肢體沉重不利。
筋脈引急。
發熱頭痛。
局方用五積散去蒼術加鲮鯉甲。
用生漆塗尤良。
或四神散加桂枝、姜、棗。
和營止痛最捷。
若誤作傷寒發汗。
緻經脈抽搐。
手足厥冷而變為痙。
又當十全大補為主。
若以手按而痛益甚者。
是瘀滞也。
四烏加鲮鯉甲、桂枝、姜、棗以散之。
按而痛稍緩者。
此血虛也。
四物加香附、炮姜、人參、白術、甘草以養之。
如皮肉痛者。
外感也。
如月内惡露未淨者。
香蘇散加肉桂、鲮鯉甲。
産後五髒皆虛。
胃氣虧損。
飲食不充。
則令虛熱。
陽氣不守。
上湊于頭。
則令頭痛。
補中益氣加川芎、香附子。
不應。
加附子一片。
若血虛。
四物加參、術。
有産後敗血上沖頭痛。
非琥珀黑龍丹不效。
又方。
治産後敗血作梗頭痛。
諸藥不效。
用大附子一枚。
酽醋一碗。
用火四畔炙透。
蘸醋令盡。
去皮臍。
加川芎等分。
并為末。
每服錢半。
或二錢。
茶清調下。
偏正頭風作痛。
川芎茶調散去白芷加細辛。
黑豆淋酒煎。
乘熱熏患處。
候溫服之。
如左半邊惡寒。
腦後掣痛者。
本方去白芷加歸、芍。
右半邊畏寒。
兩太陽引痛者。
本方去白芷加參、。
千金治産後中風頭痛。
手臂逆冷。
白術三兩。
附子一枚。
獨活一兩。
生姜三兩。
豆淋酒煎服。
婦人患頭風者。
常居其半。
每發必掉眩。
如在車船上。
皆因血虛。
風邪運動其痰。
二陳加當歸、黃芩、羌活、防風。
不應。
加烏頭、石膏。
挾氣虛者。
必加黃。
然崩傷産後。
吐血衄血。
并令人眩暈。
當随所因而治。
感氣而胃口作痛。
養胃湯。
因氣而心腹痛。
降氣散。
感寒而痛。
甘草幹姜湯加焦白術、桂枝。
有食。
枳實理中加炮黑山楂。
産後惡血上攻心痛。
為陰血虧損。
随火上沖心絡。
名心胞絡痛。
宜理中加當歸。
産後惡露未淨。
胸腹作痛。
或小便不利。
琥珀地黃丸溫散之。
産後心痛。
大寒嘔逆不食。
千金蜀椒湯。
産後心痛。
幹嘔吐涎沫。
大岩蜜湯。
若真心痛。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瘀血上沖。
用失笑散一錢。
童便調下即定。
血既散而仍痛。
增損四物湯調補之。
脅痛宜分左右。
蓋左屬血。
血藏于肝。
肝傷有死血。
故痛。
小柴胡去芩加丹皮、香附、薄桂、當歸、童便。
右屬脾。
脾有痰積于脅則痛。
補中益氣去升麻加葛根、半夏、茯苓、枳殼、生姜。
左右俱痛者屬虛。
補中益氣加桂。
下六味丸。
腹痛惡露已淨者。
下焦虛寒也。
六味丸加桂。
如痛定于一邊及小腹者。
此是側卧。
敗血留滞所緻。
四烏湯加蓬術。
有産後腹痛。
服上藥不應而喜溫喜按者。
屬虛屬寒。
寒則理中加肉桂、當歸。
虛則金匮當歸生姜羊肉湯。
随證加減神驗。
産後三日腹痛。
補中益髒。
強力消血。
羊肉生地黃湯。
若腹中痛。
畏寒少食。
大劑人參、阿膠、生姜煎服效。
此即仲景當歸生姜羊肉湯之變法也。
若痛而惡心。
或欲作嘔。
六君子加炮姜。
有瘀。
加莪術、桃仁、炮黑山楂。
若洩瀉腹痛後重。
補中益氣加木香、炮姜。
若胸膈飽脹。
或惡食吞酸。
或停惡露。
至夜發熱。
谵語腹痛。
手不可按。
此是飲食所緻。
當用二陳加枳、術、楂肉。
虛人。
枳實理中加肉桂、炮楂。
發熱腹痛。
按之痛甚。
不惡食。
不吞酸。
此是瘀血停滞。
四烏湯加蓬術、肉桂。
若止是發熱頭痛。
或兼腹痛。
按之卻不痛。
此是血虛。
四物加艾、附、、桂。
若腹痛脅脹。
此氣寒不能溫養肝血。
當歸、幹姜、香附、肉桂、丹皮、茯苓。
入鹽少許熱服。
産後下血不盡。
腹内堅痛不可忍者。
甘草、幹姜、當歸、芍藥、桂心、桃仁、山楂煎服。
産後少腹作痛。
俗名兒枕塊。
古法用失笑散及四物加莪術、山楂。
産後崩中去血。
赤白相兼。
或如豆汁。
千金伏龍肝湯。
能溫脾胃。
涼肝血。
其效如神。
若惡露既去而仍痛。
四神散調補之。
小腹痛當視去血多少。
如敗血凝滞。
有塊而痛者。
醋煎散。
無塊者。
四烏湯。
須看人虛實酌用。
産後臍腹作痛。
冷氣乘虛也。
内補當歸建中湯。
産後腰痛者。
因産勞傷腎所緻。
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産後惡露漸少。
忽然不來。
腰中重痛。
下注兩股。
痛如錐刺入骨。
此由敗血流滞經絡。
不即通之。
必發癰疽。
局方調經散加鲮鯉甲。
水煎日三服。
以痛止為度。
琥珀地黃丸亦宜。
下瘀血湯、代抵當丸。
皆可取用。
切勿誤用五積散等辛溫之藥。
丹溪雲。
局方五積散。
治産後瘀血作痛。
以蒼術為君。
麻黃為臣。
濃樸、枳殼為使。
雖有歸、芍之補血。
僅及蒼術三分之一。
不思産後之婦。
有何寒邪。
血氣未充。
似難發汗。
不過借藥性溫和。
可以推陳緻新。
豈可用麻黃之悍。
蒼術、濃樸之燥乎虛。
而又虛。
禍不旋踵矣。
洩瀉産後洩瀉。
其因有五。
一者因胎前洩利未止。
産後尤甚。
一者因臨産過傷飲食。
産後滑脫。
一者因新産驟食肥腥。
不能克運。
一者因新産煩渴恣飲。
水谷混亂。
一者因新産失護。
臍腹髒腑受冷。
其緻瀉之由雖異。
一皆中氣虛寒。
傳化失職之患。
并宜理中湯為主。
食。
加枳實、山楂。
水。
加桂心、茯苓。
虛。
加桂、附倍參。
寒。
加桂、附倍姜。
久瀉腎虛。
加桂心、熟附。
瘀結不行。
加炮楂、歸身。
若見完谷不化。
色白如糜。
此脾胃大虛。
元氣虛脫之候。
十有九死。
惟猛進溫補之劑。
庶可挽回。
即有煩躁發熱面赤。
脈來數大。
皆虛火上炎之故。
當并進桂、附、人參、甘、姜、苓、術之類。
伏龍肝煮湯代水煎服。
仍得收功。
若小便混濁如泔。
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腸垢者。
乃元氣下陷之故。
并宜補中益氣加桂、苓、炮姜升舉之。
或臭水不止。
加蕲艾、香附、吳茱萸。
若兼瘀結不通。
腹脹喘急。
神丹不能複圖也。
浮腫腫脹腹大筋青。
小便不利。
必食生冷傷滞瘀血也。
若用利水藥。
病必轉劇。
理中湯加木香、肉桂、蓬術。
身腫或腹大如鼓。
四七湯加木香。
嗽者。
忌木香用炮姜灰。
面腫下不腫。
屬風。
宜發散。
紫蘇飲加防風。
下腫上不腫。
屬濕。
宜利小便。
紫蘇飲加木通。
四肢與頭面腫甚。
氣食也。
紫蘇飲加消導藥。
有血。
兼破血藥。
停血不散。
腹腫喘滿。
夜甚于晝。
四烏湯加蓬術。
若足忽腫者。
乃濕熱注病。
恐成腳氣。
當歸拈痛湯。
若紅腫而痛。
恐生腫毒。
則以膚熱與不熱為辨。
産後敗血乘虛停積。
循經流入腿脅。
留滞日深。
故令面目四肢浮腫。
宜調血為主。
醫者不識。
便作水氣。
治以道水之藥必危。
夫産後既虛。
又以藥虛之。
是謂重虛。
往往多緻夭枉。
但多服局方調經散。
或四神散加蓬術、桃仁、肉桂、穿山甲。
血行腫消則愈。
陳無擇雲。
若風邪乘于氣分。
皮膚腫而浮虛。
乃邪氣有餘也。
若皮膚腫。
其形色如熟李者。
乃水也。
水腫者宜利小便。
氣腫者宜發汗。
諸血産後鼻衄。
乃氣血逆行所緻。
紫蘇飲入童便、荊芥灰。
如口鼻黑氣起而衄者難治。
初産時。
口中血溢出暴。
或吐血嗽血。
名血氣沖心。
四物加延胡、木香、炮姜。
産久惡露已淨。
吐咯咳血者。
治與平人同。
産後血崩。
因經脈未複。
而勞碌惱怒。
或犯房事。
多成此候。
若小腹滿痛。
肝經已傷。
最為難治。
若血滞小腹脹滿。
四烏湯加蓬術、肉桂。
血少小腹空痛。
四物加丁香、膠、艾。
肝火迫血妄行。
加味逍遙散。
脾郁不能統血。
加味歸脾湯。
脾虛不能攝血。
補中益氣湯。
濃味積熱傷血。
清胃散加炮楂。
風熱相搏傷血。
四君子加防風、枳殼。
惡寒嘔吐。
大便頻瀉。
六君子加炮姜。
下焦虛寒。
不能統血。
漏下色晦。
及瘀淡不止。
千金芎湯、鹿茸散選用。
月水不通乳子周歲而乳母經行。
是其常也。
若兒半歲而母經行。
有血盛血熱之分。
血熱者宜涼血。
四物加續斷、條芩。
不乳者不在此例。
若兒二三歲。
其母經不行而無疾。
不必服藥。
若肢體倦怠。
食少内熱。
是血少也。
宜逍遙散加參、以健脾胃。
若以藥通之則誤矣。
若脾胃虛弱。
六君子湯加當歸。
若兼郁火傷脾。
歸脾湯加丹皮、山栀。
若怒火傷血。
柴胡四物湯。
氣血俱虛。
八珍湯加丹皮。
諸淋淋因熱客于脬。
虛則頻數。
熱則澀痛。
氣血兼熱。
血入胞中。
則血随小便出而為血淋也。
若膀胱虛熱。
六味丸。
若陰虛而陽無以化。
腎氣丸。
蓋土生金。
金生水。
當滋化源。
若少壯元氣實強者。
用滑石、通草、車前、葵子、瞿麥、蒲黃。
漿水煎服。
乳汁産後三朝。
五更發寒熱。
名曰蒸乳。
若産後乳雖腫而作者。
須服清利之藥。
則乳自行。
仍以美引之。
産後乳汁自出不止。
乃胃氣虛。
宜服五味異功散加黃、五味以攝之。
若乳多滿急痛者。
用溫帛熨之。
新産兒未能吮乳。
乳汁蓄結。
與血氣相搏。
而壯熱大渴。
通乳脹硬掣痛。
名曰妒乳。
當以手撙去宿乳。
或吮去尤妙。
并以貝母、栝蒌實、甘草節、木通煎服。
初産因子不育。
蒸乳而發寒熱作痛者。
俗名乳膨。
用斷乳法。
以四烏湯加炒麥芽一兩即止。
不然。
恐内結成癰。
多緻潰膿。
亦有乳囊潰而成危候者。
不可不知。
若有子而乳不下者。
通草八錢。
煮豬蹄湯飲之。
白蝦汁亦妙。
乳母氣血虛而不能蒸乳。
八珍湯加黃、麥冬。
肺胃虛寒而乳不通者。
千金鐘乳湯。
寒熱不均。
氣道阻逆而乳不通者。
麥門冬散。
有熱。
去鐘乳加漏蘆。
因怒火者。
逍遙散加參、、麥冬之類。
凡産不蒸乳者。
後必有變。
須預言之。
元氣壯實者。
不在此例。
吹乳腫痛。
速用栝蒌實一枚。
連穣搗爛。
甘草節一寸。
乳香一錢。
煎成加溫酒服。
服後側卧于床。
令藥氣行。
外以天南星生末醋調敷。
以手揉之自散。
卷十一 婦人門下 瘡瘍 (瘰結核流注乳癰乳岩陰瘡) 金匮雲。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生瘡。
陰中蝕瘡爛者。
野狼牙湯洗之。
少陰脈滑而數。
熱結下部也。
治用野狼牙煮湯。
纏箸如繭。
浸湯瀝陰中。
日四遍。
以解毒殺蟲。
但用一味。
以取專功。
蓋此證多患于嫠寡。
證必咳逆經閉。
骨蒸寒熱。
凡見頰赤。
中有白斑。
下唇紅中白點。
皆陰蝕之候。
雖用上法。
及服降火滋陰藥。
終歸必亡。
此情志之病。
非藥可治。
故仲景但用外法。
絕不及于湯藥。
厥有旨哉。
胃氣下洩。
陰吹而正喧。
此谷氣之實也。
豬膏發煎導之。
導之者。
服之使病從小便而出。
非外用導引之謂。
詳陰吹正喧。
婦人恒有之疾。
然多隐忍不言。
以故方書不載。
醫不加察。
金匮明言胃氣不清。
谷氣之實。
所以腹中喧響。
則氣從前陰吹出。
如失氣之狀。
第用豬膏發煎之治。
難于推測。
餘治一仆人之婦。
經閉三月。
少腹痛貫徹心。
而見前證不已。
與失笑散一服。
瘀血大下。
遂不複作。
又治一貴顯之媳。
小産後寒熱腹痛。
亦有前證。
與炮黑楂肉、熬焦黑糖為丸。
用伏龍肝煮水澄清。
煎獨參湯送三錢。
一服結糞大下。
再進瘀血續行。
而前證頓止。
始悟豬膏發煎。
皆為逐瘀而設。
雖皆未用其方。
而實不離金匮之法也。
瘰婦人瘰。
多因憂思郁怒。
傷損肝脾。
累累然如貫珠。
多生于耳之前後。
項側胸脅間。
若寒熱腫痛。
乃肝經氣郁而為病。
不可峻用痰藥。
加味逍遙散。
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
乃肝經之血亦病。
四物湯加白術、茯苓、柴胡、丹皮。
若飲食減少。
經事不調。
為脾胃虧損。
六君子加香附、丹皮、柴胡、當歸。
若初生如豆粒。
附着于筋肉。
色不變。
而後漸大腫痛。
内熱口幹。
精神倦怠。
久不消潰。
乃肝脾虧損。
逍遙散、歸脾湯。
健脾土。
培肝木。
切不可輕用散堅追毒之劑。
誤下之。
必犯病禁經禁。
若久潰脈浮大。
邪火盛也。
面色皎白。
金克木也。
皆難治。
凡風木之病。
但壯脾土。
則木自不能克矣。
若行伐肝。
則脾胃先傷。
而木反來侮土矣。
結核婦人結核。
皆因郁怒虧損肝脾。
觸動肝火所緻。
非但婦人多郁患此。
則小兒胎中受母氣之郁。
生後至七八歲外。
往往有之。
多結于項側耳前後。
或發寒熱。
屬膽經風熱怒火。
柴胡清肝散加鈎藤、山栀以清肝火。
若結于肉裡。
其色不變。
晡熱内熱。
屬肝火血虛。
加味逍遙散。
或結于肢節。
或累累如貫珠。
其色不變。
亦肝火血燥而筋攣急。
小柴胡加鈎藤。
佐以六味丸。
若時消時作。
此氣滞而痰結也。
用歸脾、六君二湯以調和脾胃之氣。
外用一味香附末。
唾調作餅艾灸。
幹即易之。
勿令傷肉。
常灸
乃氣血虧損。
虛火益盛而生風也。
切不可以風為治。
急用十全大補。
溫補氣血為主。
如小産後半身肉顫。
半身汗出。
亦宜上法。
若産後不省人事。
口吐涎沫而顫振。
或螈者。
當歸補血湯加荊芥穗。
豆淋酒煎服。
婦人胎前産後顫振螈。
逍遙、歸脾、小柴胡、補中皆可選用。
傷風産後傷風。
須問惡露淨否。
而後用藥。
若未淨而小腹疼痛者。
以行血理氣為先。
金匮旋複花湯、四烏湯選用。
若惡露已淨。
小腹不疼。
但頭痛身熱足冷。
自汗咳嗽。
黃建中湯。
頭重。
香蘇散。
若風寒并傷。
營衛俱病。
遍體痛無汗。
敗毒散。
虛甚着風者。
不可發散。
逍遙去術加桂枝。
得效雖遲無失。
傷寒産後傷寒。
不可遽用小柴胡。
蓋有黃芩在内。
停滞惡血也。
宜小建中湯、增損柴胡湯。
時疫。
柴胡四物湯、香蘇散。
伏氣發溫。
蔥白香豉湯。
感冒氣食。
香蘇散。
産後得熱病。
四肢暖而脈息和平者生。
四肢冷而脈沉澀。
煩熱甚而脈洪盛者。
皆死證也。
瘧産後瘧。
在初産時絕少。
即胎前久瘧淹纏。
産後裡氣通達。
無不霍然。
間有微寒發熱不止者。
此衛氣向虛。
營血驟傷之故。
但與内補當歸建中湯。
熱多。
倍芍藥。
寒多。
加黃。
夜發。
一倍當歸。
三倍黃。
不應。
加生何首烏。
虛熱不止。
大便不實。
加炮姜、茯苓。
惡露不行。
小腹結痛。
另用炮黑山楂。
熬枯黑糖。
伏龍肝湯煎服。
或有産後一月半月。
感犯風暑而瘧。
小柴胡、補中益氣選用。
風。
加羌活、紫蘇。
暑。
加香薷、濃樸。
随證裁酌。
但黃芩苦寒。
無論惡露淨與未淨。
皆非所宜。
痢産後下痢有三。
一者因胎前患痢。
産後不止。
昔人以為七日必死之候。
若元氣未敗。
脈有胃氣。
可進粥食者。
伏龍肝湯丸随證加減。
多有得生者。
一者因産後臍腹受冷。
飲食不化。
腹痛惡露不行。
理中湯為主。
白。
加吳萸、木香。
赤。
加桂心、茯苓。
一者因産後誤食生冷。
或臨産飲食過度。
産後洩瀉下痢。
亦宜理中湯。
白。
加枳實、茯苓、濃樸、木香。
赤。
加香附、炮楂熬糖。
虛。
加人參、肉桂。
間有熱痢下重。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清理之。
惡露已淨。
痢久不止。
腹痛後重。
補中益氣升舉之。
大抵産後下痢。
惟宜顧慮元神。
調和血氣。
則積滞自下。
惡露自行。
非若妊娠之有胎息。
難于照顧也。
蓐勞蓐勞者。
因産理不順。
疲極筋力。
憂勞心慮。
或将養失宜。
虛風客之。
緻令虛羸喘乏。
寒熱如瘧。
百節煩疼。
頭痛自汗。
肢體倦怠。
咳嗽痰逆。
腹中絞刺。
當扶正氣為主。
六君子加當歸。
若脾肺氣虛。
咳嗽口幹。
異功散加麥冬、五味。
氣虛頭暈。
補中益氣倍用歸、。
肝經血虛。
肢體作痛。
四物加參、苓、術、桂。
肝腎虛弱。
自汗盜汗。
往來寒熱。
六味丸加五味子。
脾虛血弱腹痛。
月經不調。
歸脾湯倍木香。
血虛有熱。
增損柴胡湯。
骨蒸勞熱。
嗽痰有紅者。
異功散去術加山藥、丹皮、五味、阿膠、童便。
熱而無痰幹咳。
逍遙散用蜜煎姜、橘。
蜜蒸白術。
産後虛損。
不時寒熱。
或經一二載。
元神不複。
月事不轉。
先與千金當歸芍藥湯。
後與烏骨雞丸調補。
大抵此證多因脾胃虛弱。
飲食減少。
以緻疲憊而成。
當補脾胃。
進飲食。
則諸髒有所倚賴。
病自愈矣。
虛煩産後虛煩。
皆氣血虧損。
虛火上泛所緻。
千金治産後内虛煩熱短氣。
用甘竹茹湯。
産後乍寒乍熱。
手足身溫。
心胸煩滿。
用知母湯。
産後虛煩頭痛短氣。
悶亂不解。
用淡竹茹湯。
産後煩滿不安。
用人參當歸湯。
俱孫真人法也。
驚悸産後心悸。
皆心虛所緻。
千金治産後沖悸。
志意恍惚。
言語錯亂。
用茯神湯。
虛熱口燥。
加麥門冬。
虛。
加人參。
善忘。
加遠志、麥門冬。
産後大虛心悸。
志意不安。
恍惚恐畏。
虛煩不眠少氣。
人參丸。
吸吸乏氣善忘。
本方去薯蓣加遠志。
亦孫真人法也。
多汗産後血虛。
身熱自汗。
逍遙散加熟棗仁、烏梅。
不可用補氣藥。
古方用麥煎散治産後盜汗自汗。
為害不可勝數。
因外感而汗者。
黃建中湯。
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湯。
不應。
加附子。
若汗多不止。
必發柔痙。
尤當前藥。
若頭汗者。
或因濕熱。
或因瘀血。
當審虛實治之。
半身汗出。
昔人用二陳合四物。
治多不效。
以血藥助陰。
閉滞經絡也。
此屬氣血不充。
而有寒痰留滞。
非大補氣血。
兼行經豁痰不效。
宜十全大補、人參養榮加星、半、川烏。
肥人多加豁痰行氣藥。
瘦人氣血本枯。
夭之征也。
麻木産後麻瞀。
宜生血補氣。
十全大補湯。
去血過多。
手足發麻。
小腹大痛。
則遍體麻暈欲死。
此非惡露凝滞。
乃虛中挾痰。
六君子加炮姜、香附、當歸。
曾治一婦。
産後右半身麻瞀而昏暈。
不省人事。
發即胸膈痞悶。
下體重着。
或時心神蕩搖。
若無心肺之狀。
頃則周身冷汗如漉。
大吐痰涎而蘇。
此産後經脈空虛。
痰飲乘虛襲入之故。
因與六君子加歸、、肉桂。
随手而效。
複有一婦。
産後左半身麻瞀昏暈。
不省人事。
發則周身大痛。
筋脈螈。
肌肉動。
或時頭面赤熱。
或時腿上振振動搖。
頃則蒸蒸汗出而蘇。
此産後營血大虧。
虛風襲入之故。
用十全大補湯治之。
諸證悉平。
但麻瞀不止。
後與地黃飲子而安。
大小便諸證産後去血過多。
大腸幹涸。
每至三五日後。
甚至五七日而大便始通者。
皆其常也。
或血虛火燥。
不可計其日期。
必待腹滿覺脹。
欲自去而不能者。
乃結在直腸。
宜用導法。
蜜煎導。
或削醬姜醬瓜。
皆可為導。
惟豬膽汁導禁用。
以其苦寒。
誤用每緻發呃也。
若用苦寒藥攻通。
反傷中焦元氣。
或愈結難通。
或通瀉不止。
必成敗證。
若屬血虛火燥。
四物加鮮何首烏潤下之。
氣血俱虛之人。
雖數日不通。
飲食如常。
腹中如故者。
八珍加桃仁、蘇子、熟蜜。
若多日不解。
躁悶異常。
不得已。
用人參、當歸、枳殼煎服。
亦權宜之術耳。
古人用玉燭散治之。
反緻危殆者多矣。
至治産後日久。
病外感熱結。
有實邪燥屎者。
急用承氣、大柴胡下之。
又不當拘于此例也。
小便不通。
腹脹如鼓。
用炒鹽加麝半字填臍中。
外用蔥白十餘莖作一束。
切如半指濃。
置鹽、麝上。
将艾灸之。
覺熱氣入腹。
難忍方止。
小便即通。
此惟氣閉者宜之。
若氣虛源涸。
與夫熱結膀胱者。
皆不可用。
産母但覺小水少。
此即是病。
便宜調治。
如大小便俱秘。
惡露不行。
先通惡露。
四烏湯加蓬術、山楂。
如惡露不行。
大便洩。
小便難。
五苓散倍肉桂加桃仁。
不可服胃苓湯。
以蒼術能止血也。
産後小便數。
乃氣虛不能制水。
補中益氣加車前、茯苓。
若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
生料六味合生脈散。
滋其化源。
須大劑煎成。
隔湯炖熱。
續續進之。
産後遺尿不知。
乃氣虛不能統血也。
補中益氣湯。
若新産廷孔未斂。
溺出不知。
此恒有之。
至六七朝自止。
不必治也。
婦人産後。
水道中出肉線一條。
長三四尺。
動之則痛欲絕。
先服失笑散數服。
次用帶皮姜三斤研爛。
入清油二斤。
煎油幹為度。
用絹兜起肉線。
屈曲于水道邊。
以前姜熏之。
冷則熨之。
一日夜即縮。
二日即盡。
再服芎歸湯調理。
如肉線斷。
則不可救矣。
産婦尿胞損破。
緻病淋瀝者。
當與峻補。
丹溪雲。
難産多是氣虛。
産後氣血尤虛。
當以參、為君。
芎、歸為臣。
桃仁、陳皮為佐。
同豬羊脬煎湯。
時時飲之。
勿令間斷。
使氣血驟長。
匝月其脬自完。
若稍緩則難成功矣。
産間傷動脬破。
終日不小便。
但淋濕不幹。
用天然黃絲二兩。
不用染者。
牡丹皮、白芨、人參各一錢。
水煎至絲爛如饧服。
服勿作聲。
作聲則洩氣無效。
名補胞飲。
經月常服有效。
産後損尿胞而淋瀝。
參、、術、草熬膏。
豬羊胞煎湯。
饑時調服。
月餘胞長淋止。
産後陰屍着風痛。
四物湯加本、防風。
不應。
有瘀傷也。
加血餘、龜版灰、肉桂。
陰頹脫下。
氣血俱虛。
不能收斂者。
八珍加升麻、黃。
陰戶腫痛。
濕熱也。
用枯礬、荊芥、白芷、當歸、桃仁、細辛、川椒、五倍子等分。
入蔥三莖。
煎湯熏洗即愈。
諸痛産後遍身疼痛。
氣虛百節開張。
惡露乘虛流入經絡骨節之間。
謂之敗血流經。
或流于腰胯。
或流入髀股。
痛不可拊。
痛處熱腫。
流注日深。
漸緻身面浮腫。
局方調經散最當。
琥珀地黃丸亦宜。
若因虛風所侵。
以緻肢體沉重不利。
筋脈引急。
發熱頭痛。
局方用五積散去蒼術加鲮鯉甲。
用生漆塗尤良。
或四神散加桂枝、姜、棗。
和營止痛最捷。
若誤作傷寒發汗。
緻經脈抽搐。
手足厥冷而變為痙。
又當十全大補為主。
若以手按而痛益甚者。
是瘀滞也。
四烏加鲮鯉甲、桂枝、姜、棗以散之。
按而痛稍緩者。
此血虛也。
四物加香附、炮姜、人參、白術、甘草以養之。
如皮肉痛者。
外感也。
如月内惡露未淨者。
香蘇散加肉桂、鲮鯉甲。
産後五髒皆虛。
胃氣虧損。
飲食不充。
則令虛熱。
陽氣不守。
上湊于頭。
則令頭痛。
補中益氣加川芎、香附子。
不應。
加附子一片。
若血虛。
四物加參、術。
有産後敗血上沖頭痛。
非琥珀黑龍丹不效。
又方。
治産後敗血作梗頭痛。
諸藥不效。
用大附子一枚。
酽醋一碗。
用火四畔炙透。
蘸醋令盡。
去皮臍。
加川芎等分。
并為末。
每服錢半。
或二錢。
茶清調下。
偏正頭風作痛。
川芎茶調散去白芷加細辛。
黑豆淋酒煎。
乘熱熏患處。
候溫服之。
如左半邊惡寒。
腦後掣痛者。
本方去白芷加歸、芍。
右半邊畏寒。
兩太陽引痛者。
本方去白芷加參、。
千金治産後中風頭痛。
手臂逆冷。
白術三兩。
附子一枚。
獨活一兩。
生姜三兩。
豆淋酒煎服。
婦人患頭風者。
常居其半。
每發必掉眩。
如在車船上。
皆因血虛。
風邪運動其痰。
二陳加當歸、黃芩、羌活、防風。
不應。
加烏頭、石膏。
挾氣虛者。
必加黃。
然崩傷産後。
吐血衄血。
并令人眩暈。
當随所因而治。
感氣而胃口作痛。
養胃湯。
因氣而心腹痛。
降氣散。
感寒而痛。
甘草幹姜湯加焦白術、桂枝。
有食。
枳實理中加炮黑山楂。
産後惡血上攻心痛。
為陰血虧損。
随火上沖心絡。
名心胞絡痛。
宜理中加當歸。
産後惡露未淨。
胸腹作痛。
或小便不利。
琥珀地黃丸溫散之。
産後心痛。
大寒嘔逆不食。
千金蜀椒湯。
産後心痛。
幹嘔吐涎沫。
大岩蜜湯。
若真心痛。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瘀血上沖。
用失笑散一錢。
童便調下即定。
血既散而仍痛。
增損四物湯調補之。
脅痛宜分左右。
蓋左屬血。
血藏于肝。
肝傷有死血。
故痛。
小柴胡去芩加丹皮、香附、薄桂、當歸、童便。
右屬脾。
脾有痰積于脅則痛。
補中益氣去升麻加葛根、半夏、茯苓、枳殼、生姜。
左右俱痛者屬虛。
補中益氣加桂。
下六味丸。
腹痛惡露已淨者。
下焦虛寒也。
六味丸加桂。
如痛定于一邊及小腹者。
此是側卧。
敗血留滞所緻。
四烏湯加蓬術。
有産後腹痛。
服上藥不應而喜溫喜按者。
屬虛屬寒。
寒則理中加肉桂、當歸。
虛則金匮當歸生姜羊肉湯。
随證加減神驗。
産後三日腹痛。
補中益髒。
強力消血。
羊肉生地黃湯。
若腹中痛。
畏寒少食。
大劑人參、阿膠、生姜煎服效。
此即仲景當歸生姜羊肉湯之變法也。
若痛而惡心。
或欲作嘔。
六君子加炮姜。
有瘀。
加莪術、桃仁、炮黑山楂。
若洩瀉腹痛後重。
補中益氣加木香、炮姜。
若胸膈飽脹。
或惡食吞酸。
或停惡露。
至夜發熱。
谵語腹痛。
手不可按。
此是飲食所緻。
當用二陳加枳、術、楂肉。
虛人。
枳實理中加肉桂、炮楂。
發熱腹痛。
按之痛甚。
不惡食。
不吞酸。
此是瘀血停滞。
四烏湯加蓬術、肉桂。
若止是發熱頭痛。
或兼腹痛。
按之卻不痛。
此是血虛。
四物加艾、附、、桂。
若腹痛脅脹。
此氣寒不能溫養肝血。
當歸、幹姜、香附、肉桂、丹皮、茯苓。
入鹽少許熱服。
産後下血不盡。
腹内堅痛不可忍者。
甘草、幹姜、當歸、芍藥、桂心、桃仁、山楂煎服。
産後少腹作痛。
俗名兒枕塊。
古法用失笑散及四物加莪術、山楂。
産後崩中去血。
赤白相兼。
或如豆汁。
千金伏龍肝湯。
能溫脾胃。
涼肝血。
其效如神。
若惡露既去而仍痛。
四神散調補之。
小腹痛當視去血多少。
如敗血凝滞。
有塊而痛者。
醋煎散。
無塊者。
四烏湯。
須看人虛實酌用。
産後臍腹作痛。
冷氣乘虛也。
内補當歸建中湯。
産後腰痛者。
因産勞傷腎所緻。
十全大補湯加附子。
産後惡露漸少。
忽然不來。
腰中重痛。
下注兩股。
痛如錐刺入骨。
此由敗血流滞經絡。
不即通之。
必發癰疽。
局方調經散加鲮鯉甲。
水煎日三服。
以痛止為度。
琥珀地黃丸亦宜。
下瘀血湯、代抵當丸。
皆可取用。
切勿誤用五積散等辛溫之藥。
丹溪雲。
局方五積散。
治産後瘀血作痛。
以蒼術為君。
麻黃為臣。
濃樸、枳殼為使。
雖有歸、芍之補血。
僅及蒼術三分之一。
不思産後之婦。
有何寒邪。
血氣未充。
似難發汗。
不過借藥性溫和。
可以推陳緻新。
豈可用麻黃之悍。
蒼術、濃樸之燥乎虛。
而又虛。
禍不旋踵矣。
洩瀉産後洩瀉。
其因有五。
一者因胎前洩利未止。
産後尤甚。
一者因臨産過傷飲食。
産後滑脫。
一者因新産驟食肥腥。
不能克運。
一者因新産煩渴恣飲。
水谷混亂。
一者因新産失護。
臍腹髒腑受冷。
其緻瀉之由雖異。
一皆中氣虛寒。
傳化失職之患。
并宜理中湯為主。
食。
加枳實、山楂。
水。
加桂心、茯苓。
虛。
加桂、附倍參。
寒。
加桂、附倍姜。
久瀉腎虛。
加桂心、熟附。
瘀結不行。
加炮楂、歸身。
若見完谷不化。
色白如糜。
此脾胃大虛。
元氣虛脫之候。
十有九死。
惟猛進溫補之劑。
庶可挽回。
即有煩躁發熱面赤。
脈來數大。
皆虛火上炎之故。
當并進桂、附、人參、甘、姜、苓、術之類。
伏龍肝煮湯代水煎服。
仍得收功。
若小便混濁如泔。
或大便中有白沫如腸垢者。
乃元氣下陷之故。
并宜補中益氣加桂、苓、炮姜升舉之。
或臭水不止。
加蕲艾、香附、吳茱萸。
若兼瘀結不通。
腹脹喘急。
神丹不能複圖也。
浮腫腫脹腹大筋青。
小便不利。
必食生冷傷滞瘀血也。
若用利水藥。
病必轉劇。
理中湯加木香、肉桂、蓬術。
身腫或腹大如鼓。
四七湯加木香。
嗽者。
忌木香用炮姜灰。
面腫下不腫。
屬風。
宜發散。
紫蘇飲加防風。
下腫上不腫。
屬濕。
宜利小便。
紫蘇飲加木通。
四肢與頭面腫甚。
氣食也。
紫蘇飲加消導藥。
有血。
兼破血藥。
停血不散。
腹腫喘滿。
夜甚于晝。
四烏湯加蓬術。
若足忽腫者。
乃濕熱注病。
恐成腳氣。
當歸拈痛湯。
若紅腫而痛。
恐生腫毒。
則以膚熱與不熱為辨。
産後敗血乘虛停積。
循經流入腿脅。
留滞日深。
故令面目四肢浮腫。
宜調血為主。
醫者不識。
便作水氣。
治以道水之藥必危。
夫産後既虛。
又以藥虛之。
是謂重虛。
往往多緻夭枉。
但多服局方調經散。
或四神散加蓬術、桃仁、肉桂、穿山甲。
血行腫消則愈。
陳無擇雲。
若風邪乘于氣分。
皮膚腫而浮虛。
乃邪氣有餘也。
若皮膚腫。
其形色如熟李者。
乃水也。
水腫者宜利小便。
氣腫者宜發汗。
諸血産後鼻衄。
乃氣血逆行所緻。
紫蘇飲入童便、荊芥灰。
如口鼻黑氣起而衄者難治。
初産時。
口中血溢出暴。
或吐血嗽血。
名血氣沖心。
四物加延胡、木香、炮姜。
産久惡露已淨。
吐咯咳血者。
治與平人同。
産後血崩。
因經脈未複。
而勞碌惱怒。
或犯房事。
多成此候。
若小腹滿痛。
肝經已傷。
最為難治。
若血滞小腹脹滿。
四烏湯加蓬術、肉桂。
血少小腹空痛。
四物加丁香、膠、艾。
肝火迫血妄行。
加味逍遙散。
脾郁不能統血。
加味歸脾湯。
脾虛不能攝血。
補中益氣湯。
濃味積熱傷血。
清胃散加炮楂。
風熱相搏傷血。
四君子加防風、枳殼。
惡寒嘔吐。
大便頻瀉。
六君子加炮姜。
下焦虛寒。
不能統血。
漏下色晦。
及瘀淡不止。
千金芎湯、鹿茸散選用。
月水不通乳子周歲而乳母經行。
是其常也。
若兒半歲而母經行。
有血盛血熱之分。
血熱者宜涼血。
四物加續斷、條芩。
不乳者不在此例。
若兒二三歲。
其母經不行而無疾。
不必服藥。
若肢體倦怠。
食少内熱。
是血少也。
宜逍遙散加參、以健脾胃。
若以藥通之則誤矣。
若脾胃虛弱。
六君子湯加當歸。
若兼郁火傷脾。
歸脾湯加丹皮、山栀。
若怒火傷血。
柴胡四物湯。
氣血俱虛。
八珍湯加丹皮。
諸淋淋因熱客于脬。
虛則頻數。
熱則澀痛。
氣血兼熱。
血入胞中。
則血随小便出而為血淋也。
若膀胱虛熱。
六味丸。
若陰虛而陽無以化。
腎氣丸。
蓋土生金。
金生水。
當滋化源。
若少壯元氣實強者。
用滑石、通草、車前、葵子、瞿麥、蒲黃。
漿水煎服。
乳汁産後三朝。
五更發寒熱。
名曰蒸乳。
若産後乳雖腫而作者。
須服清利之藥。
則乳自行。
仍以美引之。
産後乳汁自出不止。
乃胃氣虛。
宜服五味異功散加黃、五味以攝之。
若乳多滿急痛者。
用溫帛熨之。
新産兒未能吮乳。
乳汁蓄結。
與血氣相搏。
而壯熱大渴。
通乳脹硬掣痛。
名曰妒乳。
當以手撙去宿乳。
或吮去尤妙。
并以貝母、栝蒌實、甘草節、木通煎服。
初産因子不育。
蒸乳而發寒熱作痛者。
俗名乳膨。
用斷乳法。
以四烏湯加炒麥芽一兩即止。
不然。
恐内結成癰。
多緻潰膿。
亦有乳囊潰而成危候者。
不可不知。
若有子而乳不下者。
通草八錢。
煮豬蹄湯飲之。
白蝦汁亦妙。
乳母氣血虛而不能蒸乳。
八珍湯加黃、麥冬。
肺胃虛寒而乳不通者。
千金鐘乳湯。
寒熱不均。
氣道阻逆而乳不通者。
麥門冬散。
有熱。
去鐘乳加漏蘆。
因怒火者。
逍遙散加參、、麥冬之類。
凡産不蒸乳者。
後必有變。
須預言之。
元氣壯實者。
不在此例。
吹乳腫痛。
速用栝蒌實一枚。
連穣搗爛。
甘草節一寸。
乳香一錢。
煎成加溫酒服。
服後側卧于床。
令藥氣行。
外以天南星生末醋調敷。
以手揉之自散。
卷十一 婦人門下 瘡瘍 (瘰結核流注乳癰乳岩陰瘡) 金匮雲。
少陰脈滑而數者。
陰中生瘡。
陰中蝕瘡爛者。
野狼牙湯洗之。
少陰脈滑而數。
熱結下部也。
治用野狼牙煮湯。
纏箸如繭。
浸湯瀝陰中。
日四遍。
以解毒殺蟲。
但用一味。
以取專功。
蓋此證多患于嫠寡。
證必咳逆經閉。
骨蒸寒熱。
凡見頰赤。
中有白斑。
下唇紅中白點。
皆陰蝕之候。
雖用上法。
及服降火滋陰藥。
終歸必亡。
此情志之病。
非藥可治。
故仲景但用外法。
絕不及于湯藥。
厥有旨哉。
胃氣下洩。
陰吹而正喧。
此谷氣之實也。
豬膏發煎導之。
導之者。
服之使病從小便而出。
非外用導引之謂。
詳陰吹正喧。
婦人恒有之疾。
然多隐忍不言。
以故方書不載。
醫不加察。
金匮明言胃氣不清。
谷氣之實。
所以腹中喧響。
則氣從前陰吹出。
如失氣之狀。
第用豬膏發煎之治。
難于推測。
餘治一仆人之婦。
經閉三月。
少腹痛貫徹心。
而見前證不已。
與失笑散一服。
瘀血大下。
遂不複作。
又治一貴顯之媳。
小産後寒熱腹痛。
亦有前證。
與炮黑楂肉、熬焦黑糖為丸。
用伏龍肝煮水澄清。
煎獨參湯送三錢。
一服結糞大下。
再進瘀血續行。
而前證頓止。
始悟豬膏發煎。
皆為逐瘀而設。
雖皆未用其方。
而實不離金匮之法也。
瘰婦人瘰。
多因憂思郁怒。
傷損肝脾。
累累然如貫珠。
多生于耳之前後。
項側胸脅間。
若寒熱腫痛。
乃肝經氣郁而為病。
不可峻用痰藥。
加味逍遙散。
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
乃肝經之血亦病。
四物湯加白術、茯苓、柴胡、丹皮。
若飲食減少。
經事不調。
為脾胃虧損。
六君子加香附、丹皮、柴胡、當歸。
若初生如豆粒。
附着于筋肉。
色不變。
而後漸大腫痛。
内熱口幹。
精神倦怠。
久不消潰。
乃肝脾虧損。
逍遙散、歸脾湯。
健脾土。
培肝木。
切不可輕用散堅追毒之劑。
誤下之。
必犯病禁經禁。
若久潰脈浮大。
邪火盛也。
面色皎白。
金克木也。
皆難治。
凡風木之病。
但壯脾土。
則木自不能克矣。
若行伐肝。
則脾胃先傷。
而木反來侮土矣。
結核婦人結核。
皆因郁怒虧損肝脾。
觸動肝火所緻。
非但婦人多郁患此。
則小兒胎中受母氣之郁。
生後至七八歲外。
往往有之。
多結于項側耳前後。
或發寒熱。
屬膽經風熱怒火。
柴胡清肝散加鈎藤、山栀以清肝火。
若結于肉裡。
其色不變。
晡熱内熱。
屬肝火血虛。
加味逍遙散。
或結于肢節。
或累累如貫珠。
其色不變。
亦肝火血燥而筋攣急。
小柴胡加鈎藤。
佐以六味丸。
若時消時作。
此氣滞而痰結也。
用歸脾、六君二湯以調和脾胃之氣。
外用一味香附末。
唾調作餅艾灸。
幹即易之。
勿令傷肉。
常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