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諸血門
關燈
小
中
大
于三陽則痛。
寒搏則筋急。
葛根湯。
風搏則筋弛。
桂枝湯加葛根。
然多有挾痰。
難以回顧者。
乃痰客太陽。
二陳加酒芩、羌活、紅花。
天白蟻頭内如蟲蛀響者。
名天白蟻。
多屬于火。
亦有因痰濕在上者。
丹溪雲。
瘦人皆屬于火。
宜薄荷、栀子、茯苓、甘草、細辛、川芎、黃芩、石膏、芽茶之類。
肥人皆屬濕痰。
半夏、茯苓、枳實、黃連、天麻、膽星、蒼術、黃柏、芽茶之類。
戴複庵雲。
頭中鳴響。
有虛有實。
實者用涼膈散、礞石丸下奪之。
虛者非獨參、保元、六味、八味、茸朱丹、鹿茸丸等藥調補不應也。
丹方。
用茶子為細末。
吹鼻中。
蓋響屬火。
茶子輕清。
行清道。
散遏伏之火故也。
凡頭風藥中必用茶引。
即此可悟。
程文彬治一婦患頭風。
雖盛暑必以帕蒙首。
稍見風寒。
痛不可忍。
百藥不效。
蓋因腦受風寒。
氣血兩虛。
氣不能升。
故藥不效。
令病患口含冷水仰卧。
以姜汁灌入鼻中。
痛立止。
與補中益氣加細辛、川芎、蔓荊、白芍。
數服而愈。
用姜汁滴鼻中。
開久郁之風寒也。
若寒濕郁痛。
用獨顆蔥汁滴之。
火郁頭痛。
以白萊菔汁滴之。
左患滴右鼻。
右患滴左鼻良。
李士材治顧淡之。
勞神之後。
躁熱甚。
頭角掣痛。
時作時止。
醫禁其食而解表。
四日議攻裡。
診之脈不浮緊。
安得表邪。
又不沉實。
安得裡邪。
隻手太陰大而無力。
為神勞太過。
乃虛煩類傷寒也。
先飲糜粥。
用大劑歸脾湯而愈。
卷五 諸痛門 面痛 面為陽明部分。
而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
故面痛皆因于火。
而有虛實之殊。
暴痛多實。
久痛多虛。
高者抑之。
郁者開之。
血熱者涼之。
氣虛者補之。
不可專以苦寒降火為事。
許學士治鼻間痛。
或麻痹不仁。
如是數年。
忽一日連口唇頰車發際皆痛。
不能開口言語。
飲食皆妨。
在與頰上常如糊。
手觸之則痛。
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
傳入經絡。
血凝滞而不行。
故有此證。
或以續命與之不效。
以犀角升麻湯與之。
數目愈。
夫足陽明胃也。
胃中腥膻五味。
無所不納。
其腐熟水谷之毒。
皆聚于胃。
故方以犀角為主。
升麻佐之。
專解飲食之毒。
餘皆滌除風熱之藥也。
有老人過勞。
饑則面痛。
補中益氣加芩、栀、連翹、鼠粘、黑參。
因郁結積成胃熱。
遂患面痛。
越鞠丸加山栀、連翹、貝母、橘紅之類。
卷五 諸痛門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靈樞雲。
邪在心則心痛。
喜悲時眩仆。
(此言胞絡受邪。
在腑不在髒也。
)手少陰之脈動。
則病嗌幹心痛。
渴而欲飲。
(此言别絡受邪。
在絡不在經也。
)厥心痛。
與背相控。
善。
如從後觸其心。
伛偻者。
腎心痛也。
腹脹胸滿。
心痛尤甚。
胃心痛也。
如以錐針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
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
卧若徒居。
心痛間。
動作痛益甚。
色不變。
肺心痛也。
真心痛。
手足青至節。
心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五髒之滞。
皆為心病腎心痛者。
多由陰火上沖之故。
胃心痛者。
多由停滞。
脾心痛者。
多由寒逆中焦。
肝心痛者。
多由木火之郁。
病在血分。
肺心痛者。
多由上焦不清。
病在氣分。
若知其在氣則順之。
在血則行之。
郁則開之。
滞則通之。
火多實。
則或散或清之。
寒多虛。
則或溫或補之。
必真心痛者。
乃不可治。
否則但得其本。
則必随手而應也。
金匮雲。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
血疾等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仲景于胸痹後附此方。
治九種心痛。
以其久着之邪不同暴病。
故藥則加峻。
而湯改為丸。
取緩攻不取急蕩也。
九種心痛。
乃久客之劇證。
即腎水乘心。
腳氣攻心等别名也。
痛久血瘀。
陰邪團結。
故用參、附溫氣散邪。
藥中加生野狼芽、巴豆、吳茱萸驅之使從陰竅而出。
以其邪據胃中。
結成堅壘。
非直搗其巢。
終不去也。
後人心痛分為九種。
曰飲。
曰食。
曰氣。
曰血。
曰冷。
曰熱。
曰悸。
曰蟲。
曰疰。
雖祖此義。
而實未詳内經金匮之旨也。
論曰。
諸心痛者。
皆手少陰厥氣上沖也。
有熱厥心痛者。
身熱足寒。
痛甚則煩躁而吐。
額上自汗。
其脈洪大。
知為熱也。
先宜越婢湯汗之。
次用金鈴子散清之。
有火實心痛者。
因受時氣。
卒然發痛。
大便或秘。
久而注悶。
心腹高起。
按之愈痛。
不能飲食。
急以涼膈散利之。
不應。
為食積痰飲留結也。
煮黃丸、水煮金花丸選用。
有寒厥心痛者。
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或大便利而不渴。
氣力微弱。
其脈沉細。
急以術附湯溫之。
寒厥暴病非久病也。
朝發夕死。
當急救之。
久痛非寒。
暴痛非熱。
不可不察。
凡言心痛。
都屬胃脘。
丹溪雲。
外受寒者。
當溫散。
内受寒者。
當溫利。
病久屬郁。
郁則熱。
用山栀為熱藥之向導。
必佐以生姜汁。
多用台芎開之。
或二陳加川芎、蒼術。
倍加姜汁炒山栀。
如痛甚者。
加炮姜。
為從治之法也。
外吸涼風。
内傷冷物。
寒客于胃。
則卒然而痛。
二陳加草豆菀、幹姜、吳茱萸。
日久發熱。
加姜汁炒川連、山栀。
心腹絞痛如刺。
兩脅脹滿。
千金高良姜湯。
脈實堅。
按之心下滿痛者為實。
大柴胡湯。
脈弦數者。
是木克土也。
治之以小建中湯。
取芍藥味酸。
于土中瀉木。
如脈沉細。
是水來侮土。
治以理中湯。
取幹姜味辛。
于土中瀉水。
大寒客于心胸作痛。
則嘔逆不能食。
腹中寒氣上沖。
痛不可按者。
金匮三物大建中湯。
上散濁飲寒氣。
下安太陰。
寒氣作痛。
綿綿不絕。
無增無減。
術附湯加草豆蔻、濃樸。
風冷邪氣。
入乘心絡。
或腑髒暴感寒氣。
上乘于心。
卒然心痛。
或引背膂。
經久不瘥。
崔氏烏頭丸。
凡心痛脈沉而遲者易治。
堅大而實。
浮大而長滑數者難治。
因冷積痰氣而痛者。
理中湯去人參。
加苓、半、丁香、木香、白豆蔻。
或四七湯加木香、肉桂。
痛而氣上急者。
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加木香。
痰涎壅盛而痛。
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
間進半硫丸。
郁痰作痛。
或因恚怒勞力酒食而發。
發則自下逆沖而上。
後必作寒熱。
以郁必從少陽而發出于外。
其脈必數。
其熱與痛忽重忽輕。
其證多渴而大便秘。
治宜清中蠲痛湯。
痰積作痛。
脈滑而實。
惡心煩滿。
時吐酸水。
此因氣滞。
礙其道路。
不得營運而作痛。
清中湯加香附、蒼術、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類。
如痰甚者。
導痰湯加白螺蛳殼過一錢。
停飲惡心煩悶。
時吐黃水。
腹中辘辘有聲而痛。
胃苓湯。
胸痛短氣者。
水氣在髒腑也。
輕者五苓散。
重者用子和法取之。
有痰。
二陳湯加姜汁。
氣郁脈沉伏。
或結或弦。
胸中氣壅。
攻刺脹痛。
沉香降氣散。
中氣虛。
按之則痛定。
二陳加炮姜。
不應。
理中湯。
病久服耗氣藥太過。
脈大或數無力。
亦為中氣虛。
六君子加炮姜。
心膈大痛。
發厥嘔逆。
諸藥不納者。
趁勢以鵝翎探吐。
痰盡而痛愈。
凡按之痛減者為虛。
宜酸收。
不宜辛散。
心痛屬火。
不時舉發者。
山栀姜汁炒黑。
少加炮姜、甘草。
一服立止。
平日好飲熱酒。
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
脈必澀或芤。
飲下作呃。
口中作血腥氣。
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
胃氣虛人。
不能行其藥力者。
加人參二三錢。
用相反之味。
激其性以搜血也。
壯盛者代。
抵當丸加幹漆灰。
虛弱人。
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心、蓬術、赤降香煎服。
卒中惡心痛。
用苦參一兩。
酢煮頓服。
老弱者。
分二三服。
若脈微欲絕。
手足逆冷。
肉桂一兩。
水煮分三服效。
蟲痛。
鶴虱一味為末。
蜜丸。
蜜湯下四五十丸。
慎酒肉。
取有形滓以入蟲口也。
胃脘痛吐蟲。
曾服打積藥不愈。
是中氣傷。
當調中氣為主。
蟲痛面有白斑。
唇紅能食。
或口中沫出。
當以祛蟲法治之。
因蛔作痛。
痛有休止。
令人吐蛔。
蛔動故也。
用川椒、烏梅、黃連、槟榔煎服。
膈上隐隐作痛。
坐不得卧。
而吐臭穢痰涎。
當作肺癰治之。
膈間腫痛。
不能進食。
但喜飲水。
或咽腫。
人迎盛而氣口緊者。
當作胃癰治之。
心疝腎氣逆上攻痛。
必從臍下上升。
小便難。
此名心疝。
生韭汁和五苓散。
以茴香煎湯下。
或有疝氣沖心而痛者。
當于疝門求治。
亦有腳氣攻心而痛者。
則于腳氣門求治可也。
心瘥因胃口熱。
食易消。
故瘥。
素問謂之食瘥。
為痰火鼓動所緻。
亦類中消。
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
胃中火蘊而瘥。
二陳加川連。
或五苓散加辰砂。
亦有病瘥。
呷姜湯數口。
或進幹姜溫劑而愈。
此膈上停寒。
中有伏飲。
見辛熱則消也。
〔診〕心脈微急為痛。
短而數心痛。
澀則心痛。
脈浮大弦長者死。
沉細者生。
胃脈微滑為痰飲。
滑實為宿食。
沉緊為冷積。
沉澀為氣滞。
數為火。
浮為風。
弦為血。
忽大忽小者。
為蟲也。
東垣治一妊婦。
冬至因恸哭。
口吸風寒。
忽病心痛不可忍。
渾身冷氣欲絕。
曰。
此乃客寒犯胃。
故胃脘當心而痛。
急與草豆蔻、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類。
或曰。
半夏有毒。
重妊服之可乎。
曰。
乃有故而用也。
岐伯曰。
有故無隕也。
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婦。
盛暑洞洩。
厥逆惡寒。
胃脘當心而痛。
引腹引脅。
轉為滞下。
嘔哕不食。
醫以中暑霍亂治之益劇。
脈三部俱微短沉弱。
不應呼吸。
曰。
此陰寒極矣。
不亟溫之。
則無生理。
内經雖曰用熱遠熱。
又曰有假其氣。
則無禁也。
于是以姜、附溫劑三四進。
間與來複丹。
脈稍有力。
厥逆漸退。
更與姜、附七日。
諸證悉去。
遂以丸藥除其滞下而安。
江應宿治一人。
心脾痛。
積十年矣。
時發則連日呻吟減食。
遍試諸方罔效。
診之。
六脈弦數。
曰。
此火郁耳。
投姜汁炒川連、山栀瀉火為君。
川芎、香附、橘皮、枳殼開郁理氣為臣。
反佐炮姜從治為使。
一服而愈。
再與平胃散加姜汁炒川連、山栀。
神曲糊丸。
以刈其根。
不複舉矣。
李士材治張侗初。
善怒善郁。
且酬應繁劇。
胸中痛甚。
夜不成寐。
醫用菖蒲、枳、樸、木香、豆蔻。
殊不知此證屬虛。
虛則濁陰不降。
神氣失守。
故痛且寤也。
遂以歸脾湯。
倍用人參、當歸。
不十劑而胸次快然安寝。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
伛偻不能仰。
日服行氣和血藥罔效。
其脈左滑而急。
其氣不能以息。
偶一咳攢眉欲絕。
為心疝無疑。
以生姜飲粥。
取小香、川楝子、青木香、廣木香、吳茱萸、木通、延胡索、歸身、青皮。
一服而痛減。
五日而安。
卷五 諸痛門 胸痹 金匮雲。
師曰。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微陰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責其極虛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陰弦也。
陽微在胸中氣分上看。
故曰陽微知在上焦。
陰弦在陰脈上看。
如陰寒之脈。
上于胸中氣分。
則為胸痹。
如陰脈上乘于心。
則為心痛也。
平人無寒熱。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上條是言不及。
此則言太過也。
平人。
蓋言無内困虛勞。
外因感冒。
而患短氣不足以息者。
當是胸中邪氣窒塞。
腎中陽氣不得上通于胸中。
故為實也。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寸口脈沉而遲。
關上小緊數。
栝蒌薤白白酒湯主之。
寸口脈沉遲者。
陽氣衰微也。
關上小緊者。
胃以上有陰寒結聚。
所以胸中喘息咳唾。
胸背痛而短氣。
栝蒌性潤。
專以滌垢膩之痰。
薤白臭穢。
用以通穢濁之氣。
同氣相求也。
白酒熟谷之液。
色白上通于胸中。
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者。
栝蒌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者。
胸中痰垢積滿。
循脈而溢于背。
背者胸之府。
故于前藥但加半夏。
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
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痰氣結聚于胸中。
胸滿溢于經脈。
故從脅下逆上以搶心也。
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
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
一以治胸中虛痰内結。
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
一病二治。
因人素禀而施。
兩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皮枳實生姜湯亦主之。
夫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故二方皆利氣之劑。
一以疏利肺氣。
一以疏利胃氣也。
胸痹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為陽氣所居之位。
今胸中之陽。
痹而不舒。
其經脈所過。
非緩即急。
失其常度。
總由陽氣不運故也。
用薏苡舒其經脈。
附子複其胸中之陽。
則大氣一轉。
陰濁不留。
胸際曠然若太空矣。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心中痞者。
心氣逆于上也。
上氣逆。
則中下亦逆。
氣逆則經脈亦逆。
故為諸逆也。
上下氣逆。
脈不交通。
心主孤懸于上。
不得營氣以和之。
故心懸痛也。
桂枝行心氣以散痞。
姜、棗疏中焦以通經也。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乃陰邪厥逆。
而上幹胸背經脈之間。
牽連痛楚。
亂其血氣。
紊其疆界。
此而用氣分之藥。
則轉益其痛。
勢必危殆。
仲景用蜀椒、烏頭一派辛辣。
以溫散其陰邪。
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
即于溫藥隊中。
取用幹姜、赤脂之澀。
以填塞厥氣攻沖之經隧。
俾胸之氣自行于胸。
背之氣自行于背。
各不相犯。
其患乃除。
今人但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
不知有填塞邪氣攻沖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達背痛。
用細辛散。
胸中逆氣。
心痛徹背。
少氣不食。
用前胡湯。
胸中如滿。
噎塞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唾沫。
服橘皮枳實生姜湯。
不應。
用治中湯。
胸痹腹背閉滿。
上氣喘息。
用下氣湯。
胸背疼痛。
用熨背散。
足補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千金加橘皮、吳茱萸。
名通氣散。
治胸滿短氣而噎。
此即胸痹一門之證。
必編者之差誤。
入于嘔吐哕中。
今并論于此。
蓋陽受氣于胸中。
以布氣息。
今陰乘陽位。
阻其陽氣布息。
呼吸往來之道。
若喘若嘔若哕。
心舍神者也。
聚飲停痰。
則炎熾不甯。
徹心愦亂。
無可奈何。
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溫。
以燥飲散寒。
則陽得以布。
氣得以調。
而胸際始曠也。
其用橘皮、吳茱萸。
及加竹茹、人參。
皆此例也。
喻嘉言曰。
按胸痹之證。
人所通患。
金匮出十方論治。
然未明言其故。
蓋胸中如太空。
其陽氣所過。
如離照當空。
曠然無外。
設地氣一上。
則窒塞有加。
故知胸痹者。
陽氣不用。
陰氣在上之候也。
然有微甚不同。
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
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氣。
通胸中之陽。
以薤白、白酒。
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實、濃樸、幹姜、白術、人參、甘草、茯苓、杏仁、橘皮。
擇用對證三四味。
即成一方。
不但苦寒不入。
即清涼盡屏。
蓋以陽通陽。
陰分之藥。
所以不得預也。
甚者。
則用附子、烏頭、蜀椒大辛熱。
以驅下焦之陰。
而複上焦之陽。
補天浴日。
在醫之手眼。
奈何後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耳。
卷五 諸痛門 腹痛 (小腹痛腹中窄狹當臍痛) 東垣雲。
腹中諸痛。
皆由勞役過甚。
飲食失節。
中氣受傷。
寒邪乘虛入客。
陽氣不通所緻。
故卒然而痛。
經雲。
得炅則痛立止。
中脘痛屬太陰。
理中湯。
臍腹痛屬少陰。
真武湯。
小腹痛屬厥陰。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
若夫熱病腹痛。
熱則芍藥甘草湯、黃芩湯。
寒則理中湯。
若脾胃素虛人。
飲食不能消克者。
六君子加香、砂。
若兼外感宿食者。
藿香正氣散。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即是蓄血之證。
桃核承氣湯。
小便不利者。
即是溺澀之證。
五苓散。
有心腹大痛。
欲吐不得吐。
欲瀉不得瀉。
是名霍亂。
急以鹽湯灌之。
其或清痰留滞于胸膈之間。
食積郁結于腸胃之内。
皆能令人腹痛。
痰則控涎丹。
食積枳實導滞丸。
凡治腹痛。
必用溫散。
如台芎、蒼術、香附之類。
白芍能治血虛腹痛。
惟脈弦發熱者為宜。
其性酸寒收斂。
無溫散之功。
若氣虛者服之。
反傷脾胃也。
綿綿而痛無增減。
欲得熱手按。
及喜熱飲食。
脈沉遲者。
寒也。
理中湯加肉桂、香、砂。
腹痛用溫藥不效。
痛愈甚。
大便秘者。
微利之。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蘇、木香、大黃。
虛人。
人參養胃湯。
時痛時止。
熱手按而不減。
脈洪數者。
熱也。
二陳湯加濃樸、枳實、芩、連、山栀。
腹中水鳴。
乃火擊動其水也。
二陳加芩、連、木香、枳實、木通。
虛人。
六君子加香、砂、豬苓、澤瀉。
感暑而痛。
或瀉利并作。
脈必虛豁。
十味香薷飲。
感濕而痛。
小便不利。
大便溏洩。
胃苓湯。
如腹中常有熱而痛。
此為積熱。
調胃承氣湯下之。
因客寒作痛者。
脈必弦緩。
小建中加炮姜。
兼氣郁脈沉者。
更加台芎、蒼術、香附。
因熱作痛。
脈必數疾。
二陳湯加芩、連、芍藥。
痛甚。
稍加炮姜從治之。
若時痛時止。
口幹惡心頭眩。
或瀉黃沫者。
火也。
前藥勿用炮姜。
加大黃微利之。
脈沉結或伏。
必腹痛。
痛引兩脅及肩背。
皆不得俯仰者。
氣滞也。
二陳加川芎、木香、枳殼、香附。
不應。
有血也。
加蓬術、穿山甲。
七情内結。
心腹絞痛。
不能飲食。
時作時發。
發即欲死。
七氣湯選用。
酒積作痛。
曲丸。
食積作痛。
保和丸。
蟲痛者。
懊作痛。
上下不定。
痛有休止。
或有塊梗起。
痛則嘔吐清水。
當從蟲積治之。
因疝緻痛者。
必引睾丸。
或小腹有一條梗起。
宜從疝治。
因觸穢緻痛。
得熱湯飲轉劇者。
是臭毒攻逆也。
另詳本門。
小腹痛小腹痛滿有三。
皆為内有留着。
非虛氣也。
小腹正中為少陰任沖之分野。
兩傍為厥陰肝經之分野。
一屬燥結大腸。
其證五六日大便不通。
按之堅滿。
繞臍攻痛。
小便雖利而黃赤。
其脈數實有力。
為府邪實結而痛滿。
大承氣下之。
若因津血枯澀而結者。
其脈雖數而不甚旺。
麻仁丸、通幽湯之類。
無故而大便不通。
少腹微滿。
尺脈雖數。
而必微弱者。
蜜煎導之。
夏月可用豬膽導。
慎不可用攻裡之藥。
攻之胃氣受傷。
必生他患也。
一屬熱結膀胱。
其證溺閉不通。
按之雖滿而不甚堅。
彈之有聲激指。
其脈數盛有力。
而煩渴引飲者。
晝甚。
五苓散。
夜劇。
豬苓湯。
一屬血結膀胱而腹滿。
其證善忘如狂。
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飲。
或喜熱飲。
仍不能多。
小便清利。
或反倍于平時。
或數欠而不清。
大抵邪結膀胱陽分。
熱邪傷血。
雖有蓄血。
其人真陰不虛。
則小便自清。
尺脈必盛。
代抵當丸。
若反倍于常時者。
為邪據下焦。
真陽外亡之候。
本方去硝減黃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緣醉飽入房。
強力忍精而緻少陰與任督受傷。
血結陰分者。
此真陰虧損。
必緻小便澀數。
脹滿如淋也。
生料濟生腎氣丸。
紅酒煎服。
有婦人經行之時。
交合受傷。
時時不淨而少腹滿痛者。
此沖脈受傷也。
十全大補湯倍用肉桂。
若有塊絞痛。
喜熱按。
此氣血虛而有瘀積也。
當歸生姜羊肉湯加肉桂、吳茱萸、茯苓、芍藥。
不應。
加人參。
又有本來下元虛人。
勉力勞役而緻受傷。
蓄血小腹滿痛者。
此肝經受傷。
其滿必偏見于左傍也。
調肝散、代抵當丸。
審微甚選用可也。
然亦有右傍偏滿者。
此必飽食奔馳。
脾陰下溜。
食積痰膩留結也。
當于積滞門求之。
其臭毒腹痛嘔逆。
另詳雜門。
〔診〕陰弦腹痛。
細小緊急。
皆為腹痛。
滑為痰飲。
弦為冷食。
陰弦或緊宜溫。
沉弦滑實可下。
沉伏者。
為氣滞。
細小緊急腹中刺痛。
尺脈緊臍下痛。
弦急小腹痛。
尺脈伏瘕痛。
細小而遲者易治。
堅大疾者。
數而緊者。
浮大而長者。
為病不應脈皆難治。
痛甚而喘。
臍下急大痛。
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狹肥人乃是濕痰留滞。
氣不升降。
當行氣燥濕。
越曲、平胃為主。
瘦人乃是陰虛火旺。
熏蒸髒腑。
逍遙、佐金降火開郁為主。
肥人腹中辘辘有聲。
須作痰治。
二陳、二術為主。
氣虛者。
加人參。
當臍痛當臍痛為腎虛任脈為病。
六味丸加龜闆灰。
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此為本虛受寒。
小建中湯和之。
虞恒德治一壯年。
寒月入水網魚。
饑甚遇涼。
粥食入腹大痛。
二晝夜不止。
醫以大黃丸不通。
又以承氣下糞水而痛愈甚。
診其六脈沉伏而實。
面色青黑。
此大寒證。
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
先與治中湯加丁、附一帖。
又灸氣海二十一壯。
痛減半。
繼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
如綠豆大。
生姜湯下五七丸。
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
六月投淵取魚。
至
寒搏則筋急。
葛根湯。
風搏則筋弛。
桂枝湯加葛根。
然多有挾痰。
難以回顧者。
乃痰客太陽。
二陳加酒芩、羌活、紅花。
天白蟻頭内如蟲蛀響者。
名天白蟻。
多屬于火。
亦有因痰濕在上者。
丹溪雲。
瘦人皆屬于火。
宜薄荷、栀子、茯苓、甘草、細辛、川芎、黃芩、石膏、芽茶之類。
肥人皆屬濕痰。
半夏、茯苓、枳實、黃連、天麻、膽星、蒼術、黃柏、芽茶之類。
戴複庵雲。
頭中鳴響。
有虛有實。
實者用涼膈散、礞石丸下奪之。
虛者非獨參、保元、六味、八味、茸朱丹、鹿茸丸等藥調補不應也。
丹方。
用茶子為細末。
吹鼻中。
蓋響屬火。
茶子輕清。
行清道。
散遏伏之火故也。
凡頭風藥中必用茶引。
即此可悟。
程文彬治一婦患頭風。
雖盛暑必以帕蒙首。
稍見風寒。
痛不可忍。
百藥不效。
蓋因腦受風寒。
氣血兩虛。
氣不能升。
故藥不效。
令病患口含冷水仰卧。
以姜汁灌入鼻中。
痛立止。
與補中益氣加細辛、川芎、蔓荊、白芍。
數服而愈。
用姜汁滴鼻中。
開久郁之風寒也。
若寒濕郁痛。
用獨顆蔥汁滴之。
火郁頭痛。
以白萊菔汁滴之。
左患滴右鼻。
右患滴左鼻良。
李士材治顧淡之。
勞神之後。
躁熱甚。
頭角掣痛。
時作時止。
醫禁其食而解表。
四日議攻裡。
診之脈不浮緊。
安得表邪。
又不沉實。
安得裡邪。
隻手太陰大而無力。
為神勞太過。
乃虛煩類傷寒也。
先飲糜粥。
用大劑歸脾湯而愈。
卷五 諸痛門 面痛 面為陽明部分。
而陽維起于諸陽之會。
皆在于面。
故面痛皆因于火。
而有虛實之殊。
暴痛多實。
久痛多虛。
高者抑之。
郁者開之。
血熱者涼之。
氣虛者補之。
不可專以苦寒降火為事。
許學士治鼻間痛。
或麻痹不仁。
如是數年。
忽一日連口唇頰車發際皆痛。
不能開口言語。
飲食皆妨。
在與頰上常如糊。
手觸之則痛。
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
傳入經絡。
血凝滞而不行。
故有此證。
或以續命與之不效。
以犀角升麻湯與之。
數目愈。
夫足陽明胃也。
胃中腥膻五味。
無所不納。
其腐熟水谷之毒。
皆聚于胃。
故方以犀角為主。
升麻佐之。
專解飲食之毒。
餘皆滌除風熱之藥也。
有老人過勞。
饑則面痛。
補中益氣加芩、栀、連翹、鼠粘、黑參。
因郁結積成胃熱。
遂患面痛。
越鞠丸加山栀、連翹、貝母、橘紅之類。
卷五 諸痛門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靈樞雲。
邪在心則心痛。
喜悲時眩仆。
(此言胞絡受邪。
在腑不在髒也。
)手少陰之脈動。
則病嗌幹心痛。
渴而欲飲。
(此言别絡受邪。
在絡不在經也。
)厥心痛。
與背相控。
善。
如從後觸其心。
伛偻者。
腎心痛也。
腹脹胸滿。
心痛尤甚。
胃心痛也。
如以錐針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
色蒼蒼如死狀。
終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
卧若徒居。
心痛間。
動作痛益甚。
色不變。
肺心痛也。
真心痛。
手足青至節。
心痛甚。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五髒之滞。
皆為心病腎心痛者。
多由陰火上沖之故。
胃心痛者。
多由停滞。
脾心痛者。
多由寒逆中焦。
肝心痛者。
多由木火之郁。
病在血分。
肺心痛者。
多由上焦不清。
病在氣分。
若知其在氣則順之。
在血則行之。
郁則開之。
滞則通之。
火多實。
則或散或清之。
寒多虛。
則或溫或補之。
必真心痛者。
乃不可治。
否則但得其本。
則必随手而應也。
金匮雲。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
口不能言。
又治連年積冷。
流注心胸痛。
并冷沖上氣。
落馬墜車。
血疾等皆主之。
忌口如常法。
仲景于胸痹後附此方。
治九種心痛。
以其久着之邪不同暴病。
故藥則加峻。
而湯改為丸。
取緩攻不取急蕩也。
九種心痛。
乃久客之劇證。
即腎水乘心。
腳氣攻心等别名也。
痛久血瘀。
陰邪團結。
故用參、附溫氣散邪。
藥中加生野狼芽、巴豆、吳茱萸驅之使從陰竅而出。
以其邪據胃中。
結成堅壘。
非直搗其巢。
終不去也。
後人心痛分為九種。
曰飲。
曰食。
曰氣。
曰血。
曰冷。
曰熱。
曰悸。
曰蟲。
曰疰。
雖祖此義。
而實未詳内經金匮之旨也。
論曰。
諸心痛者。
皆手少陰厥氣上沖也。
有熱厥心痛者。
身熱足寒。
痛甚則煩躁而吐。
額上自汗。
其脈洪大。
知為熱也。
先宜越婢湯汗之。
次用金鈴子散清之。
有火實心痛者。
因受時氣。
卒然發痛。
大便或秘。
久而注悶。
心腹高起。
按之愈痛。
不能飲食。
急以涼膈散利之。
不應。
為食積痰飲留結也。
煮黃丸、水煮金花丸選用。
有寒厥心痛者。
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或大便利而不渴。
氣力微弱。
其脈沉細。
急以術附湯溫之。
寒厥暴病非久病也。
朝發夕死。
當急救之。
久痛非寒。
暴痛非熱。
不可不察。
凡言心痛。
都屬胃脘。
丹溪雲。
外受寒者。
當溫散。
内受寒者。
當溫利。
病久屬郁。
郁則熱。
用山栀為熱藥之向導。
必佐以生姜汁。
多用台芎開之。
或二陳加川芎、蒼術。
倍加姜汁炒山栀。
如痛甚者。
加炮姜。
為從治之法也。
外吸涼風。
内傷冷物。
寒客于胃。
則卒然而痛。
二陳加草豆菀、幹姜、吳茱萸。
日久發熱。
加姜汁炒川連、山栀。
心腹絞痛如刺。
兩脅脹滿。
千金高良姜湯。
脈實堅。
按之心下滿痛者為實。
大柴胡湯。
脈弦數者。
是木克土也。
治之以小建中湯。
取芍藥味酸。
于土中瀉木。
如脈沉細。
是水來侮土。
治以理中湯。
取幹姜味辛。
于土中瀉水。
大寒客于心胸作痛。
則嘔逆不能食。
腹中寒氣上沖。
痛不可按者。
金匮三物大建中湯。
上散濁飲寒氣。
下安太陰。
寒氣作痛。
綿綿不絕。
無增無減。
術附湯加草豆蔻、濃樸。
風冷邪氣。
入乘心絡。
或腑髒暴感寒氣。
上乘于心。
卒然心痛。
或引背膂。
經久不瘥。
崔氏烏頭丸。
凡心痛脈沉而遲者易治。
堅大而實。
浮大而長滑數者難治。
因冷積痰氣而痛者。
理中湯去人參。
加苓、半、丁香、木香、白豆蔻。
或四七湯加木香、肉桂。
痛而氣上急者。
蘇子降氣湯去前胡加木香。
痰涎壅盛而痛。
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
間進半硫丸。
郁痰作痛。
或因恚怒勞力酒食而發。
發則自下逆沖而上。
後必作寒熱。
以郁必從少陽而發出于外。
其脈必數。
其熱與痛忽重忽輕。
其證多渴而大便秘。
治宜清中蠲痛湯。
痰積作痛。
脈滑而實。
惡心煩滿。
時吐酸水。
此因氣滞。
礙其道路。
不得營運而作痛。
清中湯加香附、蒼術、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類。
如痰甚者。
導痰湯加白螺蛳殼過一錢。
停飲惡心煩悶。
時吐黃水。
腹中辘辘有聲而痛。
胃苓湯。
胸痛短氣者。
水氣在髒腑也。
輕者五苓散。
重者用子和法取之。
有痰。
二陳湯加姜汁。
氣郁脈沉伏。
或結或弦。
胸中氣壅。
攻刺脹痛。
沉香降氣散。
中氣虛。
按之則痛定。
二陳加炮姜。
不應。
理中湯。
病久服耗氣藥太過。
脈大或數無力。
亦為中氣虛。
六君子加炮姜。
心膈大痛。
發厥嘔逆。
諸藥不納者。
趁勢以鵝翎探吐。
痰盡而痛愈。
凡按之痛減者為虛。
宜酸收。
不宜辛散。
心痛屬火。
不時舉發者。
山栀姜汁炒黑。
少加炮姜、甘草。
一服立止。
平日好飲熱酒。
緻死血留于胃口作痛。
脈必澀或芤。
飲下作呃。
口中作血腥氣。
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
胃氣虛人。
不能行其藥力者。
加人參二三錢。
用相反之味。
激其性以搜血也。
壯盛者代。
抵當丸加幹漆灰。
虛弱人。
四物湯加桃仁、穿山甲、桂心、蓬術、赤降香煎服。
卒中惡心痛。
用苦參一兩。
酢煮頓服。
老弱者。
分二三服。
若脈微欲絕。
手足逆冷。
肉桂一兩。
水煮分三服效。
蟲痛。
鶴虱一味為末。
蜜丸。
蜜湯下四五十丸。
慎酒肉。
取有形滓以入蟲口也。
胃脘痛吐蟲。
曾服打積藥不愈。
是中氣傷。
當調中氣為主。
蟲痛面有白斑。
唇紅能食。
或口中沫出。
當以祛蟲法治之。
因蛔作痛。
痛有休止。
令人吐蛔。
蛔動故也。
用川椒、烏梅、黃連、槟榔煎服。
膈上隐隐作痛。
坐不得卧。
而吐臭穢痰涎。
當作肺癰治之。
膈間腫痛。
不能進食。
但喜飲水。
或咽腫。
人迎盛而氣口緊者。
當作胃癰治之。
心疝腎氣逆上攻痛。
必從臍下上升。
小便難。
此名心疝。
生韭汁和五苓散。
以茴香煎湯下。
或有疝氣沖心而痛者。
當于疝門求治。
亦有腳氣攻心而痛者。
則于腳氣門求治可也。
心瘥因胃口熱。
食易消。
故瘥。
素問謂之食瘥。
為痰火鼓動所緻。
亦類中消。
小半夏茯苓湯加枳實。
胃中火蘊而瘥。
二陳加川連。
或五苓散加辰砂。
亦有病瘥。
呷姜湯數口。
或進幹姜溫劑而愈。
此膈上停寒。
中有伏飲。
見辛熱則消也。
〔診〕心脈微急為痛。
短而數心痛。
澀則心痛。
脈浮大弦長者死。
沉細者生。
胃脈微滑為痰飲。
滑實為宿食。
沉緊為冷積。
沉澀為氣滞。
數為火。
浮為風。
弦為血。
忽大忽小者。
為蟲也。
東垣治一妊婦。
冬至因恸哭。
口吸風寒。
忽病心痛不可忍。
渾身冷氣欲絕。
曰。
此乃客寒犯胃。
故胃脘當心而痛。
急與草豆蔻、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類。
或曰。
半夏有毒。
重妊服之可乎。
曰。
乃有故而用也。
岐伯曰。
有故無隕也。
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婦。
盛暑洞洩。
厥逆惡寒。
胃脘當心而痛。
引腹引脅。
轉為滞下。
嘔哕不食。
醫以中暑霍亂治之益劇。
脈三部俱微短沉弱。
不應呼吸。
曰。
此陰寒極矣。
不亟溫之。
則無生理。
内經雖曰用熱遠熱。
又曰有假其氣。
則無禁也。
于是以姜、附溫劑三四進。
間與來複丹。
脈稍有力。
厥逆漸退。
更與姜、附七日。
諸證悉去。
遂以丸藥除其滞下而安。
江應宿治一人。
心脾痛。
積十年矣。
時發則連日呻吟減食。
遍試諸方罔效。
診之。
六脈弦數。
曰。
此火郁耳。
投姜汁炒川連、山栀瀉火為君。
川芎、香附、橘皮、枳殼開郁理氣為臣。
反佐炮姜從治為使。
一服而愈。
再與平胃散加姜汁炒川連、山栀。
神曲糊丸。
以刈其根。
不複舉矣。
李士材治張侗初。
善怒善郁。
且酬應繁劇。
胸中痛甚。
夜不成寐。
醫用菖蒲、枳、樸、木香、豆蔻。
殊不知此證屬虛。
虛則濁陰不降。
神氣失守。
故痛且寤也。
遂以歸脾湯。
倍用人參、當歸。
不十劑而胸次快然安寝。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
伛偻不能仰。
日服行氣和血藥罔效。
其脈左滑而急。
其氣不能以息。
偶一咳攢眉欲絕。
為心疝無疑。
以生姜飲粥。
取小香、川楝子、青木香、廣木香、吳茱萸、木通、延胡索、歸身、青皮。
一服而痛減。
五日而安。
卷五 諸痛門 胸痹 金匮雲。
師曰。
夫脈當取太過不及。
陽微陰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責其極虛也。
今陽虛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
以其陰弦也。
陽微在胸中氣分上看。
故曰陽微知在上焦。
陰弦在陰脈上看。
如陰寒之脈。
上于胸中氣分。
則為胸痹。
如陰脈上乘于心。
則為心痛也。
平人無寒熱。
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上條是言不及。
此則言太過也。
平人。
蓋言無内困虛勞。
外因感冒。
而患短氣不足以息者。
當是胸中邪氣窒塞。
腎中陽氣不得上通于胸中。
故為實也。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氣寸口脈沉而遲。
關上小緊數。
栝蒌薤白白酒湯主之。
寸口脈沉遲者。
陽氣衰微也。
關上小緊者。
胃以上有陰寒結聚。
所以胸中喘息咳唾。
胸背痛而短氣。
栝蒌性潤。
專以滌垢膩之痰。
薤白臭穢。
用以通穢濁之氣。
同氣相求也。
白酒熟谷之液。
色白上通于胸中。
使佐藥力上行極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
心痛徹背者。
栝蒌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者。
胸中痰垢積滿。
循脈而溢于背。
背者胸之府。
故于前藥但加半夏。
以祛痰積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
氣結在胸。
胸滿。
脅下逆搶心。
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
人參湯亦主之。
痰氣結聚于胸中。
胸滿溢于經脈。
故從脅下逆上以搶心也。
二湯一以治胸中實痰外溢。
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
一以治胸中虛痰内結。
即用人參理中以清理之。
一病二治。
因人素禀而施。
兩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氣塞。
短氣。
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
橘皮枳實生姜湯亦主之。
夫短氣不足以息者。
實也。
故二方皆利氣之劑。
一以疏利肺氣。
一以疏利胃氣也。
胸痹緩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為陽氣所居之位。
今胸中之陽。
痹而不舒。
其經脈所過。
非緩即急。
失其常度。
總由陽氣不運故也。
用薏苡舒其經脈。
附子複其胸中之陽。
則大氣一轉。
陰濁不留。
胸際曠然若太空矣。
心中痞。
諸逆心懸痛。
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
心中痞者。
心氣逆于上也。
上氣逆。
則中下亦逆。
氣逆則經脈亦逆。
故為諸逆也。
上下氣逆。
脈不交通。
心主孤懸于上。
不得營氣以和之。
故心懸痛也。
桂枝行心氣以散痞。
姜、棗疏中焦以通經也。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乃陰邪厥逆。
而上幹胸背經脈之間。
牽連痛楚。
亂其血氣。
紊其疆界。
此而用氣分之藥。
則轉益其痛。
勢必危殆。
仲景用蜀椒、烏頭一派辛辣。
以溫散其陰邪。
然恐胸背既亂之氣難安。
即于溫藥隊中。
取用幹姜、赤脂之澀。
以填塞厥氣攻沖之經隧。
俾胸之氣自行于胸。
背之氣自行于背。
各不相犯。
其患乃除。
今人但知有溫氣補氣行氣散氣諸法。
不知有填塞邪氣攻沖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達背痛。
用細辛散。
胸中逆氣。
心痛徹背。
少氣不食。
用前胡湯。
胸中如滿。
噎塞習習如癢。
喉中澀燥唾沫。
服橘皮枳實生姜湯。
不應。
用治中湯。
胸痹腹背閉滿。
上氣喘息。
用下氣湯。
胸背疼痛。
用熨背散。
足補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徹心中愦愦然無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千金加橘皮、吳茱萸。
名通氣散。
治胸滿短氣而噎。
此即胸痹一門之證。
必編者之差誤。
入于嘔吐哕中。
今并論于此。
蓋陽受氣于胸中。
以布氣息。
今陰乘陽位。
阻其陽氣布息。
呼吸往來之道。
若喘若嘔若哕。
心舍神者也。
聚飲停痰。
則炎熾不甯。
徹心愦亂。
無可奈何。
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溫。
以燥飲散寒。
則陽得以布。
氣得以調。
而胸際始曠也。
其用橘皮、吳茱萸。
及加竹茹、人參。
皆此例也。
喻嘉言曰。
按胸痹之證。
人所通患。
金匮出十方論治。
然未明言其故。
蓋胸中如太空。
其陽氣所過。
如離照當空。
曠然無外。
設地氣一上。
則窒塞有加。
故知胸痹者。
陽氣不用。
陰氣在上之候也。
然有微甚不同。
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
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氣。
通胸中之陽。
以薤白、白酒。
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實、濃樸、幹姜、白術、人參、甘草、茯苓、杏仁、橘皮。
擇用對證三四味。
即成一方。
不但苦寒不入。
即清涼盡屏。
蓋以陽通陽。
陰分之藥。
所以不得預也。
甚者。
則用附子、烏頭、蜀椒大辛熱。
以驅下焦之陰。
而複上焦之陽。
補天浴日。
在醫之手眼。
奈何後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耳。
卷五 諸痛門 腹痛 (小腹痛腹中窄狹當臍痛) 東垣雲。
腹中諸痛。
皆由勞役過甚。
飲食失節。
中氣受傷。
寒邪乘虛入客。
陽氣不通所緻。
故卒然而痛。
經雲。
得炅則痛立止。
中脘痛屬太陰。
理中湯。
臍腹痛屬少陰。
真武湯。
小腹痛屬厥陰。
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
若夫熱病腹痛。
熱則芍藥甘草湯、黃芩湯。
寒則理中湯。
若脾胃素虛人。
飲食不能消克者。
六君子加香、砂。
若兼外感宿食者。
藿香正氣散。
若但少腹硬滿而痛。
小便利者。
即是蓄血之證。
桃核承氣湯。
小便不利者。
即是溺澀之證。
五苓散。
有心腹大痛。
欲吐不得吐。
欲瀉不得瀉。
是名霍亂。
急以鹽湯灌之。
其或清痰留滞于胸膈之間。
食積郁結于腸胃之内。
皆能令人腹痛。
痰則控涎丹。
食積枳實導滞丸。
凡治腹痛。
必用溫散。
如台芎、蒼術、香附之類。
白芍能治血虛腹痛。
惟脈弦發熱者為宜。
其性酸寒收斂。
無溫散之功。
若氣虛者服之。
反傷脾胃也。
綿綿而痛無增減。
欲得熱手按。
及喜熱飲食。
脈沉遲者。
寒也。
理中湯加肉桂、香、砂。
腹痛用溫藥不效。
痛愈甚。
大便秘者。
微利之。
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蘇、木香、大黃。
虛人。
人參養胃湯。
時痛時止。
熱手按而不減。
脈洪數者。
熱也。
二陳湯加濃樸、枳實、芩、連、山栀。
腹中水鳴。
乃火擊動其水也。
二陳加芩、連、木香、枳實、木通。
虛人。
六君子加香、砂、豬苓、澤瀉。
感暑而痛。
或瀉利并作。
脈必虛豁。
十味香薷飲。
感濕而痛。
小便不利。
大便溏洩。
胃苓湯。
如腹中常有熱而痛。
此為積熱。
調胃承氣湯下之。
因客寒作痛者。
脈必弦緩。
小建中加炮姜。
兼氣郁脈沉者。
更加台芎、蒼術、香附。
因熱作痛。
脈必數疾。
二陳湯加芩、連、芍藥。
痛甚。
稍加炮姜從治之。
若時痛時止。
口幹惡心頭眩。
或瀉黃沫者。
火也。
前藥勿用炮姜。
加大黃微利之。
脈沉結或伏。
必腹痛。
痛引兩脅及肩背。
皆不得俯仰者。
氣滞也。
二陳加川芎、木香、枳殼、香附。
不應。
有血也。
加蓬術、穿山甲。
七情内結。
心腹絞痛。
不能飲食。
時作時發。
發即欲死。
七氣湯選用。
酒積作痛。
曲丸。
食積作痛。
保和丸。
蟲痛者。
懊作痛。
上下不定。
痛有休止。
或有塊梗起。
痛則嘔吐清水。
當從蟲積治之。
因疝緻痛者。
必引睾丸。
或小腹有一條梗起。
宜從疝治。
因觸穢緻痛。
得熱湯飲轉劇者。
是臭毒攻逆也。
另詳本門。
小腹痛小腹痛滿有三。
皆為内有留着。
非虛氣也。
小腹正中為少陰任沖之分野。
兩傍為厥陰肝經之分野。
一屬燥結大腸。
其證五六日大便不通。
按之堅滿。
繞臍攻痛。
小便雖利而黃赤。
其脈數實有力。
為府邪實結而痛滿。
大承氣下之。
若因津血枯澀而結者。
其脈雖數而不甚旺。
麻仁丸、通幽湯之類。
無故而大便不通。
少腹微滿。
尺脈雖數。
而必微弱者。
蜜煎導之。
夏月可用豬膽導。
慎不可用攻裡之藥。
攻之胃氣受傷。
必生他患也。
一屬熱結膀胱。
其證溺閉不通。
按之雖滿而不甚堅。
彈之有聲激指。
其脈數盛有力。
而煩渴引飲者。
晝甚。
五苓散。
夜劇。
豬苓湯。
一屬血結膀胱而腹滿。
其證善忘如狂。
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飲。
或喜熱飲。
仍不能多。
小便清利。
或反倍于平時。
或數欠而不清。
大抵邪結膀胱陽分。
熱邪傷血。
雖有蓄血。
其人真陰不虛。
則小便自清。
尺脈必盛。
代抵當丸。
若反倍于常時者。
為邪據下焦。
真陽外亡之候。
本方去硝減黃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緣醉飽入房。
強力忍精而緻少陰與任督受傷。
血結陰分者。
此真陰虧損。
必緻小便澀數。
脹滿如淋也。
生料濟生腎氣丸。
紅酒煎服。
有婦人經行之時。
交合受傷。
時時不淨而少腹滿痛者。
此沖脈受傷也。
十全大補湯倍用肉桂。
若有塊絞痛。
喜熱按。
此氣血虛而有瘀積也。
當歸生姜羊肉湯加肉桂、吳茱萸、茯苓、芍藥。
不應。
加人參。
又有本來下元虛人。
勉力勞役而緻受傷。
蓄血小腹滿痛者。
此肝經受傷。
其滿必偏見于左傍也。
調肝散、代抵當丸。
審微甚選用可也。
然亦有右傍偏滿者。
此必飽食奔馳。
脾陰下溜。
食積痰膩留結也。
當于積滞門求之。
其臭毒腹痛嘔逆。
另詳雜門。
〔診〕陰弦腹痛。
細小緊急。
皆為腹痛。
滑為痰飲。
弦為冷食。
陰弦或緊宜溫。
沉弦滑實可下。
沉伏者。
為氣滞。
細小緊急腹中刺痛。
尺脈緊臍下痛。
弦急小腹痛。
尺脈伏瘕痛。
細小而遲者易治。
堅大疾者。
數而緊者。
浮大而長者。
為病不應脈皆難治。
痛甚而喘。
臍下急大痛。
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狹肥人乃是濕痰留滞。
氣不升降。
當行氣燥濕。
越曲、平胃為主。
瘦人乃是陰虛火旺。
熏蒸髒腑。
逍遙、佐金降火開郁為主。
肥人腹中辘辘有聲。
須作痰治。
二陳、二術為主。
氣虛者。
加人參。
當臍痛當臍痛為腎虛任脈為病。
六味丸加龜闆灰。
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此為本虛受寒。
小建中湯和之。
虞恒德治一壯年。
寒月入水網魚。
饑甚遇涼。
粥食入腹大痛。
二晝夜不止。
醫以大黃丸不通。
又以承氣下糞水而痛愈甚。
診其六脈沉伏而實。
面色青黑。
此大寒證。
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
先與治中湯加丁、附一帖。
又灸氣海二十一壯。
痛減半。
繼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
如綠豆大。
生姜湯下五七丸。
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
六月投淵取魚。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