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諸血門

關燈
味所釀之濕。

    由足陽明随經入胃。

    淫溢而下也。

    脈細有寒者。

    升陽除濕防風湯。

    脈數有熱者。

    去二術加黃連、當歸、甘草。

    腸風下血。

    以劉寄奴半兩。

    芽茶一兩。

    墨灰三錢為散。

    分三服。

    烏梅湯送下。

    其血立止。

    後宜多服歸脾湯調理。

    腸風下血。

    其血另作一派濺出。

    遠射四散如篩。

    腸中作痛。

    乃陽明氣沖熱毒所作也。

    人參敗毒散。

    不應。

    用升陽除濕和血湯。

    宿有血證。

    因時熱下紫黑血。

    乃濕毒腸。

    陽明少陽經證也。

    升陽益腎湯。

    下血久而不已。

    面色痿黃。

    下元虛憊者。

    四君子加黃、歸、芍。

    下斷紅丸。

    虛甚。

    十全大補湯去茯苓加防風。

    潔古雲。

    下血。

    防風為上使。

    黃連為中使。

    地榆為下使。

    千金雲。

    先見血後見便為遠血。

    宜服黃土湯。

    先見便後見血為近血。

    宜服赤小豆當歸散。

    (金匮以先便後血為遠血。

    先血後便為近血。

    傳寫之誤。

    因胃中受冷不能統血。

    失其營運而下。

    故宜黃土湯溫之。

    若大腸受熱不能攝血。

    營行過疾而下。

    故宜赤小豆當歸散清之。

    )色鮮紫者為熱傷陰絡。

    槐花炒研。

    米湯服之。

    槐角煎膏尤妙。

    色稀淡者為脾虛。

    一味白術。

    米湯丸服。

    色瘀晦者為積血。

    以亂發二兩。

    紅花四兩。

    入炀成罐中過。

    去紅花灰。

    止用發灰。

    研細分三服。

    空心炒黑地榆煎湯送下。

    三日必效。

    下血雖曰大腸積熱。

    亦當分虛實。

    不可純用寒涼。

    必加辛散為主。

    久之不愈。

    宜理胃氣。

    兼升舉藥。

    故大便下血。

    多以胃藥收功。

    不可徒用苦寒也。

    戴複庵曰。

    色鮮紅為熱。

    色瘀淡為寒。

     寒血因腸胃受冷。

    營行失度而下。

    四物加炮姜、炙甘草。

    熱血因熱毒之氣。

    蘊于腸胃。

    或飲酒過度。

    及啖炙爆所緻。

    四物加茜根、槐花、酒黃連、炒黑山栀之類。

    因冷凍飲料中寒。

    或雜食生冷。

    血為寒凝而下。

    必腹痛色晦淡。

    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連。

    陰結便血者。

    厥陰肝血内結。

    不得陽氣統運。

    滲入腸間而下。

    非謂陰寒内結也。

    補中益氣倍黃加炮姜。

    上二證。

    諸家悉采寶鑒平胃地榆湯、結陰丹。

    從無言及其非者。

    敢力正之。

    内傷瘀血。

    胸脅小腹急痛。

    桃仁承氣湯、代抵當湯。

     随痛之高下選用。

    大黃俱宜童便浸透。

    更用韭汁制。

    虛人。

    可略加桂、附二三分。

    若瘀滞色晦不鮮者。

    久當用溫血藥。

    始得奏效。

    血枯大便燥結而下鮮紫血者。

    此大腸燥結而下也。

    一味槐角膏涼潤之。

    又方。

    真麻油沖入腐花。

    空腹食之。

    三日即愈。

    腸風便血。

    一味旱蓮花。

    濃煎蔥白湯過口。

    一服立效。

    又方。

    治腸風便血。

    劉寄奴半兩。

    松蘿茶一錢。

    烏梅肉一枚。

    煎服效。

    中蠱髒腑敗壞。

    下血如雞肝。

    如爛肉。

    心腹絞痛者是也。

    治用馬蔺根末。

    水服方寸匙。

    随吐而出。

     李士材治一人。

    患腸風下血。

    久用四物、芩、連、槐花之屬。

    屢發不止。

    面色痿黃。

    診其脈。

     惟脾部浮而緩。

    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

    遂用蒼術三錢。

    茯苓、人參、黃、升麻、柴胡、防風各一錢。

    四劑而血止。

    改用十全大補湯。

    調理而愈。

    石頑治吳興韓晉度春捷錦旋。

    患腹痛洩瀉下血。

     或用香連丸。

    遂飲食艱進。

    少腹急結。

    雖小便癃閉。

    而不喜湯飲。

     面色痿黃。

    晝夜去血五十餘度。

    邀餘診之。

    氣口脈得沉細而緊。

    詢其所下之血。

    瘀晦如苋汁。

    與理中加肉桂二錢。

    一劑溺通。

    小腹即寬。

    再劑血減食進。

    四劑洩瀉止三四次。

    去後微有白膿。

    與補中益氣加炮姜。

    四劑而康。

     卷五 諸血門 蓄血 夫人飲食起居。

    一失其節。

    皆能使血瘀滞不行也。

    衄者。

    血蓄上焦。

    犀角地黃湯。

    心下手不可近者。

    血蓄中焦。

    桃核承氣湯。

    臍腹下腫大便黑者。

    血蓄下焦也。

    抵當湯丸、下瘀血湯。

    及代抵當湯。

    随輕重選用。

    三焦蓄血。

    俱見左脈。

    以肝主諸血故也。

    登高墜下。

    重物撞打。

    箭簇刃傷。

     胸腹積血不散。

    以童便同酒煎大黃。

    随輕重下之。

    或香殼散加童便。

    腰脅滞痛。

    複元通氣散去牽牛。

    加枳殼、柴胡、牡丹皮。

    惡血留于腹脅。

    痛不可忍。

    複元活血湯。

    挾血如見祟狀。

    當歸活血湯。

    醉飽入房。

    竭力傷肝。

    蓄血在胃口者。

    韭汁、童便下越鞠丸。

    不應。

    合平胃散去蒼術加桃仁、丹皮相和服。

    虛人。

    理中、越鞠相和服。

    在少腹。

    代抵當丸加熟附子三分。

    虛者。

    必加人參錢許以助藥力。

    身有寒熱發黃。

    脈弦細而伏。

    服補瀉諸藥不應。

    千金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為散。

    酒服二方寸匙。

    藉參、桂之力以攻之。

    膏粱肥盛。

    多味痰濕熱。

    血蓄胃口。

    或兼脅滿。

    或少腹結痛。

    朝用浚血丸。

    兼培胃氣。

    夕用變通抵當丸。

    專散蓄血。

    方得峻藥緩攻之妙。

     虛人雖有瘀血。

    其脈亦芤。

    必有一部帶弦。

    宜兼補以去其血。

    桃核承氣加人參五錢。

    分三服緩攻之。

    可救十之二三。

    又中氣虛人。

    胃脘有死血。

    每食姜湯必呃。

    宜人參、雲術各二兩為末。

    桃仁一兩。

    同幹漆炒。

    去漆研細。

    蜜丸彈子大。

    早晚細嚼一丸。

    醇酒下。

     石頑曰。

    蓄血下黑如漆。

    最為危殆。

    但下後神氣稍甯。

    脈無變異。

    即為可療。

    若下後神氣昏愦。

    脈見虛脫。

    加以厥冷呃逆。

    多不可救。

    如針工戚文郁。

    停食感冒後。

    大便下黑如漆。

    煩擾不甯。

    脈來弦勁而數。

    此瘀垢未盡。

    與歸、丹、苓、桂、牛膝、鲮鯉之屬。

    複下瘀黑升許而瘥。

    嚴文式泰山。

    (失記姓氏。

    )積勞發熱。

    七八日間。

    亦下黑如漆。

    兩日後神識稍安。

    脈來濡弱。

    知瘀黑已盡。

    與獨參湯、童便。

    調補而痊。

    目科鄒泰甫。

    怒氣傷肝。

    嘔逆不食。

    五六日後下血如漆。

     脈得弦小而疾。

    按之則衰。

    此瘀去而肝氣未平也。

    沉香降氣散疏之愈。

    禮科姜如農。

    氣竭肝傷。

     而下瘀血。

    光亮如漆。

    三四日連綿不已。

    神識昏迷。

    時加微呃。

    脈來弦大而芤。

    此正氣告匮。

    脈随虛陽鼓激而見虛大也。

    雖倉扁複生。

    奚益哉。

     李士材治張鳴之。

    吐血兩年。

    面色痿黃。

    潮熱咳嗽。

    膈有微痛。

    脈數而沉且搏。

    其痛不可按。

     而甚于夜分。

    是堅血蓄積。

    非大下之不可。

    又以久病未敢峻攻。

    用郁金、降真、歸、地、山甲、蓬術、人參。

    下血如漆者數次。

    而痛減。

    月餘複痛。

    此病重而藥輕也。

    乃以大黃、幹漆、蓬術、郁金、山甲、肉桂、歸尾、桃仁、虻蟲為丸。

    每日服參、之劑。

    午後服丸藥錢許。

    十日。

    血積大下。

    數次而安。

     盧不遠治來熙庵廉憲乃侄。

    身體豐碩。

    傷寒已二十八日。

    人事不省。

    不能言語。

    手足揚擲。

     腹脹如鼓而熱烙手。

    目赤氣粗。

    齒槁舌黑。

    參、附、石膏、消、黃、芩、連。

    無不遍服。

    諸名公已言旋矣。

    診之。

    脈濁鼓指。

    用大黃一兩。

    佐以血藥一劑。

    下黑臭血一二鬥少蘇。

    四劑始清。

    夫治病用藥。

    譬之飲酒。

    滄海之量。

    與之涓滴。

    則喉唇轉燥矣。

    顧若大軀體。

    病邪甚深。

    不十倍其藥。

    何能克效哉。

     卷五 諸痛門 諸痛 素問雲。

    寒傷形。

    熱傷氣。

    氣傷痛。

    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

    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

     形傷氣也。

    寒氣客于脈外則脈寒。

    脈寒則縮蜷。

    縮蜷則脈绌急。

    脈绌急則外引小絡。

    故卒然而痛。

     得炅則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則痛久矣。

    寒氣客于經脈之中。

    與炅氣相搏則脈滿。

    滿則痛而不可按也。

    寒氣稽留。

    炅氣從上。

    則脈充大而血氣亂。

    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氣客于腸胃之間。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絡急引故痛。

    按之則血氣散。

    故按之痛止。

    寒氣客于俠脊之脈則深。

    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無益也。

    寒氣客于沖脈。

    沖脈起于關元。

    随腹直上。

    寒氣客則脈不通。

    脈不通則氣因之。

     故喘動應手矣。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

    則血脈澀。

    脈澀則血虛。

    血虛則痛。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

    熱氣至則痛止矣。

    寒氣客于厥陰之脈。

    厥陰之脈者。

    絡陰器。

    系于肝。

    寒氣客于脈中。

    則血澀脈急。

    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

    厥氣客于陰股。

    寒氣上及少腹。

    血澀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陰股。

    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

    血澀不得注于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

    寒氣客于五髒。

    厥逆上洩。

    陰氣竭。

    陽氣未入。

    故卒然痛死不知人。

    氣複返則生矣。

     寒氣客于腸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嘔也。

    寒氣客于小腸。

    小腸不得成聚。

    故後洩腹痛矣。

    熱氣留于小腸。

    腸中痛。

    瘅熱焦渴。

    則堅幹不得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

     岐伯曆舉卒痛一十三條。

    屬熱者止一條。

    餘皆屬寒。

    辨之之法。

    當知按之痛緩者為純寒。

    痛甚不可按者為寒伏火邪。

    以能閉塞陽氣最甚也。

     張介賓曰。

    後世治痛之法。

    有曰諸痛屬實。

    痛無補法者。

    有曰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者。

    有曰痛随利減者。

    互相傳授。

    皆以為不易之定法。

    不知形實病實。

    便閉不通者。

    乃為相宜。

    或形虛脈弱。

    食少便洩者。

    豈容混治。

    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曰。

    治法雲。

    諸痛為實。

    痛随利減。

    世俗以利為下也。

    假令痛在表者。

    實也。

    痛在裡者。

    實也。

    痛在血氣者。

    亦實也。

    故在表者。

    汗之則愈。

     在裡者。

    下之則愈。

    在氣血者。

    散之行之則愈。

    豈可以利為下乎。

    宜作通字訓則可。

    此說甚善。

     已得治實之治矣。

    然痛證亦有虛實。

    治法亦有補瀉。

    辨之不可不詳。

    須知痛而脹閉者。

    多實。

    不脹不閉者。

    多虛。

    扼按者。

    為實。

    可按者。

    為虛。

    喜寒者。

    多實。

    愛熱者。

    多虛。

    飽則甚者。

    多實。

    饑則甚者。

    多虛。

    脈實氣粗者。

    多實。

    脈虛氣少者。

    多虛。

    新病年壯者。

    多實。

    久病年衰者。

     多虛。

    補而不效者。

    多實。

    攻而愈劇者。

    多虛。

    痛在經者。

    脈多弦大。

    痛在髒者。

    脈多沉微。

    故表虛而痛者。

    陽不足也。

    非溫經不可。

    裡虛而痛者。

    陰不足也。

    非養營不可。

    上虛而痛者。

    心脾傷也。

    非補中不可。

    下虛而痛者。

    肝腎敗也。

    非溫補命門不可。

    亦泥痛無補法。

    則殺人矣。

     卷五 諸痛門 頭痛 (頭風雷頭風眉棱風痛真頭痛頭重頭搖頸項強痛天白蟻) 經雲。

    風氣循風府而上。

    則為腦風。

    新沐中風。

    則為首風。

    首風之狀。

    頭面多汗惡風。

    當先風一日則病甚。

    頭痛不可以出内。

    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頭痛數歲不已。

    當有所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者以腦為主。

    腦逆。

    故令頭痛齒亦痛。

    名曰厥逆。

    頭痛巅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陰巨陽。

    甚則入腎。

    心煩頭痛。

    病在膈中。

    過在手巨陽少陰。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也。

    真頭痛。

    頭痛甚則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

    死不治。

    難經曰。

    手三陽之脈受風寒。

    伏留而不去。

    則名厥頭痛。

    入連在腦者。

    名真頭痛。

     按。

    頭者。

    天之象。

    陽之分也。

    六腑清陽之氣。

    五髒精華之血。

    皆朝會于高巅。

    天氣所發。

     六淫之邪。

    人氣所變。

    五賊之運。

    皆能犯上而為災害。

    或蔽覆其清明。

    或墜遏其經隧。

    與正氣相搏。

    郁而成熱。

    則脈滿而痛。

    若邪氣稽留。

    亦脈滿而痛。

    是皆為實也。

    若寒濕所侵。

    雖正氣衰微。

     不與相搏而成熱。

    然邪襲于外。

    則血凝而脈縮。

    收引小絡而痛。

    得溫則痛減。

    是為虛也。

    因風而痛者。

    抽掣惡風。

    或汗自出。

    因暑而痛者。

    或有汗。

    或無汗。

    皆惡熱而耳前與額脹痛。

    因濕而痛者。

    頭必重。

    遇陰天尤甚。

    因痰飲而痛者。

    亦昏重而痛。

    愦愦欲吐。

    因寒而痛者。

    绌急惡寒。

    因氣虛而痛者。

    遇勞則甚。

    其脈大。

    因血虛而痛者。

    痛連魚尾。

    善驚惕。

    其脈芤。

    或沉數。

    頭痛自有多因。

    而古方每用風藥者。

    蓋高巅之上。

    惟風可到。

    味之薄者。

    陰中之陽。

    自地升天者也。

    在風寒濕者。

    固為正用。

    即虛與熱者。

    亦假引經耳。

     薛立齋雲。

    按頭痛除風寒外。

    多主于痰。

    痛甚者。

    乃風毒上攻。

    有血虛者。

    有氣虛者。

    有諸經氣滞者。

    有六氣外傷。

    有勞役内傷。

    有可吐者。

    有可下者。

    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

    痰多。

     加味導痰湯。

    風毒。

    消風散。

    血虛。

    芎歸湯加蔥、豉、全蠍。

    氣虛。

    六君子加蔥、豉。

    氣滞。

    蘇子降氣湯。

    痰多宜吐者。

    稀涎散。

    或栀子豉湯加蔥白。

    火郁宜下者。

    涼膈散加清酒。

    痰火俱盛者。

     滾痰丸。

    頭痛諸藥不效。

    其痛更甚者。

    此督脈為病也。

    宜茸朱丹。

    上熱頭痛目赤。

    下寒足為甚。

     大便微秘。

    即濟解毒湯。

    大寒犯腦。

    内至骨髓。

    則頭痛齒亦痛。

    羌活附子湯。

    頭痛幹嘔吐涎沫。

     吳茱萸湯。

    風氣循風府而上。

    則為腦風。

    項背惡寒。

    腦戶極冷。

    當歸四逆湯。

    因發散太過。

    頭痛轉劇。

    小建中加當歸、童便。

    風火相煽。

    額與眉棱俱痛。

    選奇湯加蔥、豉。

    徇蒙招尤。

    目瞑耳聾。

    肝虛風動也。

    六君子加鈎藤、羌、防、芎、歸、甘菊。

    頭痛耳鳴。

    九竅不利。

    腸胃之所生。

    或勞役動作則痛。

    此氣虛火動也。

    補中益氣加川芎、蔓荊子。

    胃熱火炎。

    動作則痛。

    煩渴引飲。

    面赤便秘者。

    川芎茶調散加酒炒芩、連、栀子、石膏。

    勢盛脈實者。

    酒炒大黃末五錢。

    濃茶調服。

    血虛痛連魚尾。

    四物加人參、細辛、蔓荊。

    有黴瘡毒發頭痛。

    頤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

    頂上起疙瘩塊。

    冷則痛甚者。

    山牛湯。

    不應。

    作結毒治之。

    頭與腹俱痛有五。

    臭毒頭痛。

    則與腹俱痛。

    一味香附。

    煎成放涼服。

    傷酒傷濕。

    亦有頭腹俱痛但。

    傷酒食。

    則兼嘔逆眩暈。

    外台茯苓飲加煨葛根。

    傷濕則腹隐隐痛。

    頭重不能舉。

    羌活勝濕湯。

    外用瓜蒂散搐鼻。

    有不伏水土頭腹俱痛者。

    藿香正氣散。

    有瘡毒入腹。

    頭與腹俱痛者。

     黃連解毒湯加臘茶。

    有頭痛止則腹痛。

    腹痛止則頭痛。

    此屬脾陰血虛。

    胃中有火。

    随氣辄上辄下而然。

    芎、歸、芍藥、黃連、木香。

    不應。

    加童便、香附、蔥白。

     〔診〕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緊急。

    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

    浮滑為風痰。

    易治。

    短澀為虛。

    難治。

    浮弦為風。

    浮洪為火。

    沉細或緩。

    為濕。

    寸弦曰頭痛。

    寸口脈浮。

    中風發熱頭痛。

     頭風薛立齋雲。

    偏正頭風。

    久而不愈。

    乃挾痰涎風火。

    郁遏經絡。

    氣血壅滞。

    甚則目昏緊小。

     二便秘澀。

    宜砭其血以開郁解表。

    逍遙散。

    偏左。

    加黃芩、蔥、豉。

    偏右。

    加石膏、蔥、豉。

    郁甚。

    合越鞠。

    兼濕。

    瓜蒂散搐鼻。

    兼風火而發。

    選奇湯加石膏、蔥、豉、芽茶。

    夜甚。

    加酒白芍。

     或川芎茶調散加細辛、石膏、甘菊。

    凡怒則太陽作痛者。

    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

    後用六味丸。

     常服以滋腎降火。

    永不再發。

    凡頭痛必吐清水。

    不拘冬夏。

    食姜即止者。

    此中氣虛寒。

    六君子加當歸、黃、木香、炮姜。

    煩勞則頭痛。

    此陽虛不能上升。

    補中益氣加蔓荊子。

    頭風宜熱藥者多。

     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

     消風散。

    或川芎茶調散加酒黃芩。

    輕者隻用姜汁收入。

    陳茶葉内煎服汗。

    出即愈。

    此屢驗者。

    凡風熱頭痛。

    并宜用之。

    與選奇湯不殊。

    頭風多汗。

    當先風一日則痛甚。

    至其風日則病少愈者。

    半夏蒼術湯。

    濕熱頭風。

    遇風即發。

    選奇湯加川芎、柴胡、黃連。

    名清空膏。

    不拘偏正并用。

    偏正頭風作痛。

    痛連魚尾。

    常如牽引之狀。

    發則目不可關。

    眩暈不能擡舉。

    芎辛湯。

    每服加全蠍五個。

     覺上膈有熱。

    川芎茶調散加片芩。

    有痰濕頭痛。

    其人嘔吐痰多。

    發作無時。

    停痰上攻所緻。

    導痰湯加減。

    或合芎辛湯尤妙。

    寒痰厥逆頭痛。

    三因芎辛湯。

    一切偏正頭風攻注。

    屬虛寒者。

    大追風散。

    腎氣厥逆頭痛。

    四肢逆冷。

    胸膈痞悶多痰者。

    玉真丸。

    有腎髒陽虛之人。

    素有頭風。

    發動則挾濕熱上攻。

    頭面腫脹。

    項後兩向筋緊作痛。

    甚則牽引腰脊。

    其脈虛細而數。

    千金大三五七散。

     并用金匮頭風摩散。

    慎不可用清熱敗毒等藥。

    有風痰頭痛。

    發時面頰青黃暈眩。

    目不欲開。

    懶言身體重。

    兀兀欲吐。

    此欲成頭風也。

    二陳湯加膽星、天麻、蠍尾。

    痰厥頭痛。

    兩寸脈滑而弦。

    眼重頭旋。

    惡心煩亂。

    吐清水。

    氣短促。

    心神不安。

    語言颠倒。

    目不敢開。

    如在風露中。

    頭疼如裂。

     身重如山。

    胸滿嘔逆。

    四肢厥冷。

    半夏白術天麻湯。

    有肥白氣虛多痰人。

    卒然頭痛。

    脈沉細。

    四肢厥逆。

    痰響吐涎。

    星香湯加生附子。

    熱厥頭痛。

    數年不愈。

    雖當嚴冬。

    猶喜風寒。

    其痛便止。

     略近溫暖。

    稍見煙火。

    其痛便甚。

    或為灸火。

    或為熱藥所緻。

    宜選奇湯加川芎、柴胡、黃連、生地、當歸、黃柏、知母、荊芥、芽茶。

    風熱伏于血分。

    加以寒邪外郁。

    即痛劇熱甚。

    寶鑒石膏散。

     濕熱頭痛。

    脈數而濡。

    或兩寸脈沉伏而數。

    身重肢節痛。

    或四肢面目浮腫。

    此證多見于酒客。

    宜散濕解熱。

    二陳、二術、酒芩、羌、防之類。

    不已。

    用透頂散搐鼻取涎。

    随左右搐之。

    涎出即安。

     丹方。

    治頭風用蛇蛻炙脆為末。

    每服一錢。

    蔥、豉煎數沸。

    和滓熱服。

    不拘偏正皆效。

    後發漸輕。

     再發再服。

    或加蜈蚣末三分。

    或加全蠍末三分。

    皆取截風之力也。

    每發輕者一服。

    重不過二服也。

     偏頭風者。

    其人平素先有濕痰。

    加以邪風襲之。

    久而郁熱為火。

    總屬少陽厥陰二經。

    有左痛忽移于右。

    右痛忽移于左者。

    風火擊動其痰濕之氣。

    所以互換也。

    痛久不已。

    令人喪目。

    目者肝之竅。

    肝風内動。

    則害空竅也。

    蓋木邪亢盛。

    則生風生火。

    鼓動胸中之痰積。

    皆随火上逆為患耳。

     先以川芎茶調散吐之。

    吐訖。

    可服川芎、薄荷等辛涼清上搜風之劑。

    偏頭風。

    亦先風一日即發。

     濕痰與火伏頭中。

    雖夏月常欲包裹。

    越婢湯加減。

    濕。

    加泔制蒼術。

    黑豆制川烏。

    火。

    加姜汁炒山栀。

    左。

    加酒黃芩。

    右。

    加姜汁、石膏。

    濕熱甚。

    連目腫者。

    加酒大黃。

    有邪風。

    加細辛、川芎。

    防風之類。

    婦人頭風。

    兼白帶甚者。

    用白蜀葵花七朵去蒂。

    川芎、當歸各一錢。

    蕲艾八分。

     水酒各半煎成。

    乘熱先熏後服。

    頭風兼嘔涎者。

    白槿樹花。

    陰幹焙脆為末。

    每服三錢。

    熱酒調服。

     或用荷葉蒂七枚。

    生姜七片。

    陳芽茶一撮。

    水酒各半煎服。

    覆汗瘥。

    頭風腦中空痛。

    用當歸、川芎各三錢。

    黃牛腦子一個。

    和勻分三次。

    熱酒送下。

    盡醉卧醒即愈。

    頭風諸藥不效。

    用大附子一隻切片。

    同綠豆一升煮熟。

    去附子。

    但服綠豆及汁即愈。

    偏頭風。

    左屬風者則浮腫。

    荊芥、薄荷。

     左屬血者則疼熱。

    川芎、當歸。

    右屬痰者必體肥。

    蒼術、半夏。

    左屬熱者必形瘦。

    黃芩、石膏。

     産後須倍用芎、歸。

    遇寒即痛者。

    屬寒伏于腦。

    用金匮頭風摩散。

    一法。

    用川烏末。

    醋調塗痛處。

     又法。

    荜茇、細辛為末。

    豬膽汁調搐鼻中。

    蓖麻子五錢去皮。

    大棗十五個擘。

    共搗爛。

    塗紙上。

     用箸卷之。

    去箸納鼻中。

    良久取下清涕即止。

    或牙皂末吹鼻中取嚏。

    又法。

    以紅娘子七枚。

    茴香七瓣。

    研為細末。

    同蔥白頭七個。

    連須研爛。

    塗痛處。

    痛止。

    永不再發。

    不拘偏正皆效。

    又外用諸方。

    如搐鼻瓜蒂散、透頂散、篦麻貼法、一字散、一滴金、火筒散等。

    皆應用之藥。

    然不若用蒸法最效。

    方用川芎半兩。

    晚蠶砂二兩。

    僵蠶如患者年歲之數。

    以水五碗。

    煎至三碗。

    就砂鍋中以濃紙糊滿。

    中開錢大一孔。

    取藥氣熏蒸痛處。

    每日一次。

    雖年久者。

    不過三五次。

    永不再發。

    平時置新鮮木瓜于枕邊。

    取香氣透達。

     引散肝風。

    亦良法也。

     雷頭風頭痛而起核塊者。

    雷頭風也。

    或頭中如雷之鳴。

    為風客所緻。

    清震湯。

    腫塊宜刺出血。

    亦有因痰熱生風者。

    半夏用牙皂姜汁制。

    取淨一兩。

    大黃酒浸透紙包煨。

    再浸再煨。

    熟極為度。

    淨二兩。

    白僵蠶、連轺、橘紅、桔梗、天麻各五錢。

    片芩七錢。

    薄荷三錢。

    硝青礞石、白芷、炙甘草各一錢。

    蒸餅丸綠豆大。

    臨卧茶吞二餞。

     眉棱骨痛此證多屬陽明風熱。

    有虛實二途。

    虛而痛者。

    見光明即發。

    選奇湯加歸、芍。

    實則眼不可開。

    晝靜夜劇。

    選奇湯加蔥、豉。

    風盛。

    加葛根。

    火盛。

    加石膏。

    按戴複庵雲。

    二證皆屬于肝火。

    虛則地黃丸。

    實則導痰湯。

    大抵此證清火散風不應。

    即當滋陰。

    若泛用風藥。

    則火熱上升。

    其痛愈甚矣。

    痛久成頭風。

    發則眉棱骨痛者。

    選奇湯加川芎、白芷、荊芥、柴胡。

     真頭痛天門真痛。

    上引泥丸。

    旦發夕死。

    夕發旦死。

    腦為髓海。

    真氣所聚。

    卒不受邪。

    受邪則不可治。

    古法。

    用黑錫丹。

    灸百會穴。

    猛進參、附。

    可救十中之一。

    然天柱折。

    手足寒至節。

     必死不治。

     頭重濕熱上攻。

    所以頭重。

    秋冬春俱宜羌活勝濕湯。

    夏暑蒼術白虎湯。

    并瓜蒂搐鼻。

    若時行疫疠之時。

    患頭重者。

    敗毒散加蒼術、本。

    内傷元氣。

    頭重氣乏。

    補中益氣加蒼術、蔓荊子。

     頭搖頭搖有二證。

    風火相煽。

    卒然頭搖。

    項背強痛。

    少陽經證也。

    小柴胡去參加防風。

    裡實腹痛。

    不大便而頭搖者。

    陽明府證也。

    涼膈散、大柴胡選用。

    若老人及病後辛苦人。

    因氣血虛。

     火犯上而鼓動者。

    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并加羌活。

     頸項強痛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