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寒熱門

關燈


    後加入參調理而安。

     石頑治王庸若嘔逆水腫。

    溲便涓滴不通。

    或用五苓、八正不應。

    六脈沉細如絲。

    因與金液丹十五丸。

    溺如泉湧而勢頓平。

    後以濟生腎氣培養而安。

     卷三 諸氣門上 鼓脹 靈樞脹論雲。

    其脈大堅以澀者。

    脹也。

    水脹雲。

    膚脹者。

    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

     腹大。

    身盡腫。

    皮濃。

    按其腹。

    而不起。

    腹色不變。

    此其候也。

    腹脹身皆大。

    大與膚脹等。

    色蒼黃。

    腹筋起。

    此其候也。

    夫脹者。

    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郭胸脅。

    脹皮膚。

    故命曰脹。

     五髒六腑。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夫心脹者。

    煩心短氣。

    卧不安。

    肺脹者。

    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

    善哕。

    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

    卧不安。

    腎脹者。

    腹滿引背。

    央央然腰髀痛。

    胃脹者。

    腹滿胃脘痛。

    鼻聞焦臭。

    妨于食。

    大便難。

    大腸脹者。

     腸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

    少腹脹。

    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

    小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

    氣滿于皮膚中。

    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

    脅下痛脹。

    口中苦。

    善太息。

    凡此諸脹。

    其道在一。

    明知逆順。

    針數不失。

    補虛瀉實。

    神歸其室。

    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

     按諸脹統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次雲補虛瀉實。

    神歸其室。

    二說相左。

    其義何居。

    原夫諸脹之因。

    良由衛氣僭逆。

    故宜疾瀉以下其氣。

    氣下則脹消矣。

    衛為水谷之悍氣。

    常行脈外。

    不能入于脈。

    今以僭逆過甚。

    乃并居營分而入于脈。

    則為脈脹。

    衛氣并脈。

    循分肉間。

    則為膚脹。

    故昭揭于髒腑諸脹之前。

    且言凡此諸脹。

    其道在一。

    故其治。

    總不越針三裡以疾瀉之也。

    明知逆順者。

    知胃逆之甚與不甚也。

    針數不失者。

    随近遠之一下三下也。

     素問雲。

    有病心腹滿。

    旦食則不能暮食。

    名為鼓脹。

    治之以雞矢醴。

    一劑知。

    二劑已。

    其有時複發者。

    何也。

    此飲食不節。

    故時有病氣聚于腹也。

    胃脈實則脹。

    脾氣實則腹脹。

    泾溲不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中滿者。

    瀉之于内。

    下之則脹已。

    (論實證。

    )飲食起居失節。

    入五髒則腹滿閉塞。

    (論虛證。

    )腹滿脹。

    支鬲脅。

    下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陽明。

     太陰之厥。

    則腹滿脹。

    後不利。

    不飲食。

    食則嘔。

    不得卧。

    胃中寒則脹滿。

    髒寒生滿病。

     胃風鬲塞不通。

    腹善滿。

    失衣則脹。

    (論寒證。

    )熱勝則腫。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諸病有聲。

     鼓之如鼓。

    皆屬于熱。

    (論熱證。

    ) 丹溪曰。

    單腹脹。

    乃脾虛之甚。

    必用大劑參、術。

    佐陳皮、茯苓、蒼術、濃樸之類。

    或曰。

     腹已脹矣。

    反用參、術何耶。

    曰。

    乃内經塞因塞用之法。

    正氣虛而不能營運。

    濁氣滞塞于中。

    今扶助正氣。

    使之自然健運。

    邪無所留。

    而脹消矣。

     盛啟東雲。

    凡下氣虛乏。

    中焦氣壅。

    欲散滿則恐虛其下。

    欲補下則滿甚于中。

    況少服則資壅。

     多服則宣通。

    當以啟峻湯峻補其下。

    疏啟其中。

    故氣既得峻補。

    則上行而啟其中。

    中焦營運之令。

     使之疏通。

    則中滿自消。

    下虛自實。

    乃塞因塞用也。

    補脾藥必佐姜制濃樸。

    以其溫能益氣。

    辛能寬脹也。

     張介賓曰。

    按五髒六腑。

    雖皆有脹。

    然無不本于脾肺腎三髒。

    脾屬土主運化。

    肺屬金主五氣。

     腎屬水主五液。

    故五氣所化之液。

    鹹本于腎。

    五液所行之氣。

    鹹本于肺。

    轉輸于金水二家。

    以制水而生金者。

    鹹本于脾。

    是以腫脹之病。

    無不由此三者。

    但陰陽虛實。

    治法各殊耳。

    大抵陽證必熱。

    熱者多實。

    陰證必寒。

    寒者多虛。

    先脹于内後脹于外者多實。

    先脹于外後脹于内者多虛。

    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多實。

    小水清白大便稀溏者多虛。

    脈滑數有力者多實。

    脈細微無力者多虛。

    形色紅黃氣息粗大者多實。

    容顔枯槁音聲喘促者多虛。

    脹起于經年累月。

    由食少多瀉而緻者。

    虛也。

    當補中為主。

    脹起于旬日之間。

    忽因七情六氣而成者。

    實也。

    當疏利為主。

    朝寬暮急。

    血虛。

    暮寬朝急。

    氣虛。

    朝暮皆急。

    氣血俱虛。

    餘于脹滿。

    察其實者。

    直清陽明。

    反掌收功。

    若涉虛者。

    溫補脾腎。

    漸次康複。

    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

    先以清利見功。

    繼以補中調攝。

     又有标實而本虛。

    瀉之不可。

    補之無功。

    極為危險。

    在病名有鼓脹與蠱脹之殊。

    鼓脹者。

    中空無物。

    腹皮繃急。

    多屬于氣也。

    蠱脹者。

    中實有物。

    腹形充大。

    非蠱即血也。

    在治法有理脾理肺之殊。

    先喘而後脹者治在肺。

    先脹而後喘者治在脾。

    然脹則必喘。

    喘則必脹。

    二者相因也。

    脾不運而濁火上炎。

    肺不得清則喘。

    肺氣被郁。

    喘而不得下降則脹。

    治分新久虛實。

    初起脈實大。

    二陳、蘇子、葶苈洩之。

    二便通暢。

    喘脹俱減。

    其功易易也。

     喻嘉言曰。

    從來腫脹。

    遍身頭面俱腫。

    尚易治。

    若隻單單腹脹。

    則難治。

    遍身俱腫脹者。

     五髒六腑各有見證。

    故瀉肝瀉脾。

    瀉膀胱大小腸。

    間有取效之時。

    單單腹脹久窒。

    而清者不升。

     濁者不降。

    互相結聚。

    牢不可破。

    實因脾胃之衰微所緻。

    而瀉脾之藥。

    安敢漫用乎。

    且腫脹之可瀉者。

    但可施之于壯盛。

    及田野之流。

    豈膏粱老弱所能受。

    設為腫病。

    為大滿大實。

    必從乎瀉。

     則久病後腫與産後腫。

    将亦瀉之耶。

    後人不察。

    概從攻瀉。

    其始非不遽消。

    其後攻之不消矣。

    其後再攻之如鐵石矣。

    不知者見之。

    方謂何物邪氣。

    若此之盛。

    自明者觀之。

    不過為猛藥所攻。

    即此身之元氣。

    轉與身為難。

    有如驅良民為盜賊之比。

    明乎此。

    則有培養一法。

    補益元氣是也。

    則有招納一法。

    宣布五陽是也。

    則有解散一法。

    開鬼門潔淨府是也。

    三法是不言瀉。

    而瀉在其中矣。

     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

    不能運化精微。

    緻水谷聚而不散。

    故成脹滿。

    飲食不節。

    不能調養。

     則消氣下降。

    濁氣填滿。

    胸腹濕熱相蒸。

    遂成此證。

    小便短澀。

    其病膠固。

    難以治療。

    用半補半瀉之法。

    健脾順水寬中為主。

     不可過用猛烈。

    反傷脾胃。

    病再複脹。

    不可治也。

    宜分消湯、分消丸。

    随寒熱虛實加減治之。

    脹滿得之未久。

    或脹或消。

    腹皮稍軟。

    不洩不喘。

    随治随愈。

    若臍心凸起。

    利後脹複急。

    久病羸乏。

     喘急不得安者。

    名曰脾腎俱敗。

    無有愈期。

    至咳嗽失音。

    青筋橫絆腹上。

    及爪甲青。

    卒腫。

    頭面蒼黑。

    嘔吐頭重。

    上喘下洩者。

    皆不治。

    蓄血成脹。

    腹上青紫筋見。

    或手足有紅縷赤痕。

    小水利。

     大便黑。

    金匮下瘀血湯。

    不應。

    抵當丸去水蛭。

    加樗雞作丸。

    空腹日進梧子大三丸。

    血下止後服。

     輕則散血消脹湯。

    肥白人腹脹。

    多是濕痰。

    二陳、六君、平胃、五苓參酌。

    瘦人腹滿是熱。

    用炒川連、濃樸、白芍、香附。

    婦人血腫。

    煩躁漱水不欲咽。

    神昏善忘。

    小便多。

    大便黑。

    散血消脹湯。

    虛人血蠱。

    琥珀人參丸。

    或因産崩血虛。

    或瘀血不散。

    亦成腫脹。

    其人必脈澀面黑。

    不可作水濕治之。

    腹脹便血。

    其脈大。

    時絕者死。

    腹大脹。

    四末清。

    形脫洩甚。

    上氣喘息者死。

    腹脹誤用攻藥暫寬。

    複脹者皆不治。

    先脹于内後脹于外。

    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氣色紅亮聲音高爽者。

    實也。

    木香、沉香、砂仁、枳實、濃樸、蒼術、大腹皮。

    以治脾也。

    桑皮、葶苈、蔻殼、蘇子、桔梗枳、橘。

    以治肺也。

    木通、防己、茯苓、車前、澤瀉、豬苓。

    以利小便也。

    麻黃、防風、羌活、葛根。

    以發汗也。

    如氣壯能食。

    年少新病者。

    大黃、芒硝皆可應用。

    先脹于外後甚于内。

    小便淡黃大便不實。

    氣色枯白語言低怯者。

    虛也。

    參、苓、白術、陳皮、甘草。

    以補脾也。

    人參、黃、桔梗、苡仁。

    以補肺也。

    沉香、枳殼、木香。

    以理氣也。

    桂、苓、澤瀉、豬苓、白術以利小便。

     升麻、柴胡以開鬼門。

    如虛甚多寒。

    桂、附、姜、萸。

    俱宜取用。

    金匮腎氣丸。

    益火消陰。

    脈沉者。

    誠為切要之藥。

    然必小腹脹極。

    而後旁及于上者為宜。

    試觀冰盤冷氣。

    必從下滲。

    冰壇脹滿。

     則從上而裂矣。

    小建中湯。

    于土中瀉木。

    必脈浮而弦強者。

    乃為合劑。

    亦須脅下脹急而後旁及于中者。

    方可投之。

    蓋風木之邪起于東方。

    土敗木賊。

    然後中央受困耳。

    脹而本虛證實。

    攻補兩難者。

    丹方。

     用陳香橼去穣。

    入溺白過。

    水腫用通草湯。

    氣腫用砂仁湯。

    血腫濃煎土牛膝湯。

    虛極用人參湯。

    每日空腹服二錢。

    此方能散積滞而不大傷元氣也。

    脹而虛實莫辨。

    宜用火酒熱飲。

    覺辣喉者。

     屬實熱。

    當進苦寒燥濕攻堅之劑。

    若飲熱火酒如啜冷水者。

    屬虛寒。

    參、術、姜、桂須大劑頻投。

     方可救援。

    金蟾散。

    治一切實脹。

    用大蝦蟆一隻。

    以砂仁堆滿腹中。

    鹽泥固濟。

    令紅透。

    煙盡去泥研末、陳酒下三錢。

    并治小兒疳積腹脹。

    米湯下一錢。

    腫脹服藥。

    最忌鹽、醬、糟物。

    愈久欲食。

    須用開鹽醬法。

    用大鳢魚一個破開。

    入五苓散。

    放瓦上對合。

    上下俱用火炙黃焦存性。

    為末。

    加麝香少許。

    空心姜、棗湯服之。

    水腫亦然。

    惟火脹不忌鹽、醬。

    如面色枯槁。

    肢體消瘦。

     單腹脹急而塊壘不平者。

    皆屬火脹。

    此非水腫。

    無慮助腎水之邪也。

    若脈弦細澀。

    雖能飲食。

    終亦必亡。

    火腫誤服金匮腎氣等藥。

    急投連、柏、金鈴、白芍之類。

    仍用桂、附少許。

    為熱因熱用之向導。

    庶可挽回。

    若喘瀉肢枯。

    脈無胃氣者不救。

     〔診〕脈弦為肝克脾胃。

    脈實則脹。

    此屬實。

    關上脈虛即脹滿。

    此屬虛。

    洪數為熱脹。

    遲弱為陰寒。

    浮為虛滿。

    緊為中實。

    虛數者不可治。

    實大浮洪者易治。

    沉微細小者難痊。

    盛而緊大。

    堅以澀。

    遲而滑。

    皆脹滿多熱。

    脈浮大。

    腹脹為逆。

    發熱不休。

    或寒熱如瘧。

    皆不可治。

    腹大脹。

     四肢冷。

    洩瀉。

    不及一時而死。

    腹脹便血。

    脈大時絕為逆。

    脹而上則喘咳。

    下則洩瀉。

    脈浮大沉細。

    皆不治。

     項彥章治一女。

    腹脹如鼓。

    四體骨立。

    衆醫或以為妊為蠱為瘵。

    診其脈。

    告曰。

    此氣薄血室。

     其父曰。

    服芎、歸輩積歲月。

    非血藥乎。

    曰。

    失于順氣也。

    夫氣道也。

    血水也。

    氣一息不運。

    則血一息不行。

    經曰。

    氣血同出而異名。

    故治血必先順氣。

    俾經隧得通。

    而後血可行。

    乃以蘇合香丸投之。

    三日而腰作痛。

    曰。

    血欲行矣。

    急以芒硝、大黃峻逐之。

    下污血累累如瓜者數十枚而愈。

    緣其六脈弦滑而數。

    弦為氣結。

    滑為血聚。

    實邪也。

     故行氣而血大下。

    又一女病同而診異。

    項曰。

    此不治。

    法當數月死。

    向者脈滑為實邪。

    今脈虛。

     元氣奪矣。

    又一女病亦同。

    而六脈俱弦。

    項曰。

    真藏脈見。

    法當逾月死。

    後皆如之。

     喻嘉言治一血蠱。

    服藥百日後。

    大腹全消。

    左脅始露病根一條。

    如小枕狀。

    以法激之。

    嘔出黑污血鬥許。

    餘從大便洩去始消。

    每思蠱脹不論氣血水痰。

    總必自開一宇。

    如寇賊蟠據。

    必根據山傍險。

    方可久聚。

    内經論五歲之積。

    皆有定所。

    何獨于六腑之積久為患。

    如鼓脹等類者。

    遂謂漫無根柢區界乎。

     石頑治文學顧若雨。

    鼓脹喘滿。

    晝夜不得寝食者二十餘日。

    吾吳名醫。

    用大黃三下不除。

    技窮辭去。

    更一醫先與發散。

    次用消克破氣二十餘劑。

    少腹至心下。

    遂堅滿如石。

    腰脅與中。

    皆疼痛如折。

    亦無措指而退。

    彼戚王墨公邀餘往診。

    脈得弦大而革。

    按之漸小。

    舉指複大。

    詢其二便。

    則大便八九日不通。

    小便雖少而清白如常。

    此因克削太過。

    中氣受傷。

    濁陰乘虛。

    僭據清陽之位而然。

    以其濁氣上逆。

    不便行益氣之劑。

    先與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錢。

     沉香三分。

    下黑錫丹二錢。

    導其濁陰。

    是夜即脹減六七。

    胸中覺饑。

    侵晨便進糜粥。

    但腰胯疼軟。

     如失兩腎之狀。

    再劑胸腹全寬。

    少腹反覺微硬。

    不時攻動。

    此大便欲行。

    津液耗竭。

    不能即去故也。

    診其脈。

    僅存一絲。

    改用獨參湯加當歸、枳殼。

    大便略去結塊。

    腰痛稍可。

    少腹遂和。

    又與六味地黃。

    仍加肉桂、沉香。

    調理而安。

     卷三 諸氣門上 積聚 經雲。

    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

    血澀不得注于大經。

    血氣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

     有身體髀股皆腫。

    環臍而痛。

    名曰伏梁。

    此風根也。

    其氣溢于大腸而着于肓。

    肓之原在臍下。

    故環臍而痛也。

    不可動之。

    動之為水溺澀之病。

     病脅下滿氣逆。

    二三歲不已。

    名曰息積。

    此不妨于食。

    不可灸刺。

    積為導引服藥。

    藥不能獨治也。

     按息積乃氣息痞于脅下。

    不在髒腑營衛之間。

    積久成形。

    氣不幹胃。

    故不妨于食。

     婦人重身。

    大積大聚。

    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乃死。

     腸覃。

    寒氣客于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營。

    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

    惡氣乃起。

    肉乃生。

     其始生也。

    大如雞卵。

    稍以益大。

    至其成如懷子之狀。

    久者離歲。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此其候也。

     石瘕。

    生于胞中。

    寒氣客于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于女子。

    可導而下。

     金匮雲。

    奔豚病。

    從少腹起上沖咽喉。

    發作欲死。

    複還止。

    皆從驚恐得之。

     驚則傷心。

    恐則傷腎。

    心傷氣虛。

    而腎邪乘之。

    從少腹起上沖咽喉。

    腎脈所循之處也。

    其水邪逆上淩心。

    故發作欲死。

    少頃邪退還止也。

     奔豚。

    氣上沖胸。

    腹痛。

    往來寒熱。

    奔豚湯主之。

     氣上沖胸腹痛者。

    陰邪上逆也。

    往來寒熱者。

    邪正交争也。

    奔豚雖曰腎積。

    而實沖脈為患。

     沖主血。

    故以芎、歸、芍、草、苓、半、生姜散其堅積之瘀。

    葛根以通津液。

    李根以降逆氣。

    并未嘗用少陰藥也。

    設泥奔豚為腎積而用伐腎之劑則謬矣。

    即使果有水氣淩心。

    不過桂、苓之類。

     千金成法可師。

    不必如東垣奔豚丸之用巴豆、烏、附等耗水傷津藥也。

     心胸中大寒。

    痛嘔不能飲食。

    腹中寒。

    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大寒填塞于胸膈之間。

    不能出納。

    是以痛嘔不能飲食也。

    腹中有寒。

    則汁沫溢于腸胃之外。

     是以上沖皮起。

    出見有頭足。

    痛不可觸。

    乃有形之積。

    聚于空郭之間。

    故當大建其中。

    使邪不敢内幹于藏也。

    幹姜、人參、膠饴大溫補其中土。

    蜀椒補心氣而散胸中之寒。

    又能消皮膚中之陰聚。

     總取其辛散耳。

     脅下偏痛發熱。

    其脈緊弦。

    此寒也。

    以溫藥下之。

    宜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

    其脈緊弦。

    寒在厥陰少陰之分也。

    邪在下。

    當從下解。

    然寒邪之在陰分。

    故當以溫藥下之。

    附子驅少陰之寒。

    細辛達厥陰之氣。

    用大黃通洩其積。

    此寒熱并施之妙用也。

     寒氣厥逆。

    赤丸主之。

     寒氣逆于上下。

    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

    是以厥逆而不知也。

    烏頭驅上逆之寒。

    茯苓導心氣下降。

    細辛發腎氣上升。

    半夏散寒飲結聚。

    真朱為色。

    有坎離相生之義。

    世俗以烏、半相反。

    殊失此方之奧。

     難經雲。

    氣之所積名曰積。

    氣之所聚名曰聚。

    故積者五髒所生。

    其始發有常處。

    其痛不離其部。

    上下有所終始。

    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六腑所成。

    其始發無根本。

    上下無所留止。

    其痛無常處。

     肝之積。

    名曰肥氣。

    在左脅下。

    心之積。

    名曰伏梁。

    在臍上。

    上至心下。

    脾之積。

    名曰痞氣。

    在胃脘。

    肺之積。

    名曰息贲。

    在右脅下。

    腎之積。

    名曰贲豚。

    發于少腹上至心下。

    若豚狀。

    或上或下無時。

    者。

    按之應手。

    亦如五積之不移。

    瘕者。

    假物成形。

    如血鼈石瘕之類。

    者。

    皮濃也。

     在肌肉之間而可見者也。

    癖者。

    僻也。

    内結于隐僻。

    外不得見者也。

     李士材曰。

    按積之成也。

    正氣不足。

    而後邪氣踞之。

    然攻之太急。

    正氣轉傷。

    國中末之三法。

     不可不講也。

    初者病邪初起。

    正氣尚強。

    邪氣尚淺。

    則任受攻。

    中者受病漸久。

    邪氣較深。

    正氣較弱。

    任受且攻且補。

    末者病根經久。

    邪氣侵淩。

    正氣消殘。

    則任受補。

    蓋積之為義。

    日積月累。

     匪朝伊芳夕。

    所以去之亦當有漸。

    太急則傷正氣。

    正傷則不能運化。

    而邪反固矣。

    餘嘗用陰陽攻積丸通治陰陽二積。

    藥品雖峻。

    用之有度。

    補中數日。

    然後攻伐。

    不問其積去多少。

    又與補中。

    待其神壯而複攻之。

    屢攻屢補。

    以平為期。

    經曰。

    大積大聚。

    毒可犯也。

    衰其大半而止。

    過者死。

     故去積及半。

    純與甘溫調養。

    使脾土健運。

    則破殘之餘積。

    不攻自走。

    必欲攻之無餘。

    其不遺人夭殃者鮮矣。

    經曰。

    壯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着而成病。

    潔古雲。

    壯人無積。

    惟虛人則有之。

    皆由脾胃怯弱。

    氣血兩衰。

    四氣有感。

    皆能成積。

    若遽以磨堅破積之藥治之。

    疾似去而人已衰。

    藥過則依然。

    氣愈消。

    痞愈大。

    竟何益哉。

    善治者。

    當先補虛。

    使血氣壯。

    積自消也。

    不問何藏。

    先調其中。

    使能飲食。

    是其本也。

    雖然。

    此為輕淺者言耳。

    若夫大積大聚。

    不搜而逐之。

    日進補養。

     無益也。

    審如何經受病。

    何物成積。

    見之既确。

    發直入之兵以讨之。

    何患其不愈。

    兵法曰。

    善攻者。

    敵不知其所守。

    是亦醫中之良将也夫。

     五積六聚。

    随氣上下。

    發作有時。

    心腹痛。

    上氣窒塞。

    小腹滿大。

    小便不利。

    大七氣湯用鐵洛飲煎服。

    形羸氣弱者禁用。

    有飲癖結成塊。

    在脅腹之間。

    病類積聚。

    用破塊藥多不效。

    此當行其飲。

    六君子合五苓散最妙。

    更加旋複、前胡、枳實、白芍。

    即海藏五飲湯。

    若在膜外者。

    宜導痰湯主之。

    何以知其飲。

    其人先曾病瘥。

    口吐涎沫清水。

    或素多痰者是也。

    又多飲人。

    結成酒癖。

     肚腹積塊。

    脹急疼痛。

    或全身腫滿。

    肌黃食少。

    宜大七氣湯紅酒煎服。

    腹中似若瘕癖。

    随氣上下。

     未有定處。

    二陳加當歸、杏仁、桂心、槟榔。

    名散聚湯。

    若氣作痛。

    遊走心腹間。

    攻刺上下如雷鳴。

    或已成積。

    或未成積。

    宜木香通氣散。

    肉積妨礙飲食。

    四味阿魏丸。

    石瘕。

    利血通經湯。

    不應。

    見丸。

    虛人。

    十全大補湯送下。

    腸覃。

    阿魏麝香散。

    伏梁環臍而痛。

    金匮三物大建中湯加桂、苓。

    息積氣逆而不妨于食。

    内服三因化氣散。

    外用良方阿魏膏。

    此膏熨貼一切痞積并效。

    食魚鼈成痞。

    雌丸。

    瘧痞寒熱。

    阿魏化痞散。

    喬氏陰陽攻積丸。

    可代東垣五積諸方。

    局方。

    治七種癖塊。

    五種癫病。

    十種疰忤。

    七種飛屍。

    十二種蠱毒。

    五種黃病。

    十二種瘧疾。

    十種水病。

    八種大風。

    十二種痹。

    及五髒滞氣壅閉。

    心腹脹滿。

    諸蠱積聚。

    時定時發。

    十年二十年不瘥者。

     千金耆婆萬病丸悉主之。

    好食茶葉成癖。

    面黃少力者。

    用椒紅二兩。

    茶葉一兩為末。

    飛羅面炒香。

     打糊為丸。

    茶清送下三十丸。

    又方。

    苦草二兩。

    加茶葉一兩。

    如好食米谷土炭紙布之類。

    即以其物加入。

    并用其物煮湯送下。

    瘧痞丹方。

    月明淨雄黃。

    醋煮研細。

    神曲為丸。

    空心溫酒送下四五分。

    勿令間斷。

    消盡乃止。

    血積。

    桃仁、穿山甲。

    幹漆、大黃、虻蟲。

    瘀血。

    蓬術、瓦壟子。

    痰積。

    半夏、南星。

    白術、枳實、礞石、硝石、風化硝、白芥子。

    老痰。

    海石、蛤粉。

    水積。

    大戟、甘遂、荛花、芫花。

    酒積。

    幹葛、神曲、砂仁、豆蔻、黃連、幹姜、甘遂、牽牛、茶積。

    姜黃、茱萸、椒、姜。

    癖積。

    三棱、蓬術、巴霜、大黃。

    肉積。

    山楂、阿魏、硝石。

     蟲積。

    雄黃、錫灰、槟榔、雷丸、蕪荑、使君子、鶴虱。

    瘧積。

    桃仁、鼈甲、草果。

     〔診〕脈來細而附骨者。

    積也。

    積脈堅強者生。

    虛弱者死。

    沉而有力為積。

    沉緊者為寒積。

    脈弦而牢積聚。

    弦而伏者。

    腹中有。

    不可轉也。

    不治。

    小沉而實者。

    胃中有積聚。

    不下食。

    食即吐。

    脈沉重而中散者。

    因寒食成。

    脈左轉而沉重者。

    氣結在胸中。

    右轉出不至寸口者。

    内有肉也。

     喻嘉言治一人。

    少腹臍傍三塊。

    堅硬如石。

    以手拊之痛不可忍。

    其脈止兩尺洪盛。

    餘俱微細。

     此由見塊醫塊。

    不究其源而誤治也。

    初起時塊必不堅。

    以峻猛之藥攻之。

    緻真元内亂。

    轉助邪為害。

    故迸緊不散。

    其實全是空氣聚成。

    非如女子月經。

    凝而不行。

    即成血塊之比。

    觀兩尺脈洪盛。

     明是腎氣傳于膀胱。

    姑用補中藥一劑。

    以通中下之氣。

    後用大劑藥。

    内收腎氣。

    外散膀胱。

    先以理中湯加附子五分。

    塊減十之三。

    再用桂、附大劑。

    腹中奔氣響甚。

    三塊一時頓沒。

    更用補腎藥加桂、附調理而愈。

     顧晉封夫人患痞在脅下。

    或令用膏藥。

    加阿魏一分。

    麝香半分貼之。

    五六日間。

    遂下鮮血血塊甚多。

    二三日方止。

    是後每歲當貼膏時。

    必發。

    近鄰妪亦用阿魏膏貼痞。

    下血如前。

    世以阿魏、麝香為痞塊必用之藥。

    外用為患若此。

    況服食乎。

    因為拈出。

    以為虛人漫用攻擊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