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寒熱門
關燈
小
中
大
湯、分消丸。
詳寒熱多少。
或加減用之。
諸七氣選用亦可。
氣口脈緊滑。
惡心飽悶。
口幹内熱者。
是食積。
枳實導滞丸。
飽食奔走。
或跌撲凝血不散。
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
腹上有青紫筋。
腹中按之疼。
脈來弦澀。
當作蓄血治之。
怒甚氣逆。
腹脅脹滿。
兩手脈弦。
青皮、陳皮、木香、山栀、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
嗜酒之人。
病腹脹如鬥。
前後溲便俱有血。
用利藥轉加。
其脈數而澀。
此得之濕熱傷脾陰。
不能統血。
胃雖受谷。
脾不輸運。
故成痞脹。
當理脾氣。
祛濕熱。
兼養血之劑。
如枳實、黃連、炮姜、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之類。
白芍、烏梅收脾陰。
黃連、枳實瀉脹滿。
歸、膠補營血。
苓、半去涎飲。
砂仁醒脾氣也。
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
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
下利不止者亦死。
〔診〕脈來緩大者屬氣虛。
弦數者為血熱。
氣口緊盛或滑為停滞。
濡滑為濕熱。
弦細為肝邪乘脾。
人迎浮弦為風氣内乘。
弦細而數為陰邪上逆。
若虛大無根。
為脾胃氣衰。
沉細短澀。
為腎髒氣絕。
石頑治太史錢宮聲媳。
去秋瘧久大虛。
飲食大減。
經水不調。
季冬略行一度。
今春時發寒熱。
腹滿不食。
服寬脹利水藥不應。
拟進破血通經之劑。
邀石頑相商。
其脈左寸厥厥動搖。
右關與兩尺雖微弦。
而重按久按。
卻滑實流利。
惟右寸左關虛濡而數。
尋之澀澀少力。
此陰中伏陽之象。
洵為胎脈無疑。
良由中氣虛乏。
不能轉運其胎。
故爾作脹。
前醫曰。
自結迄今。
距十二載。
從來未曾受孕。
病後元氣大虛。
安有懷娠之理。
石頑曰。
向之不孕。
必有其故。
今病後餘熱留于血室。
因而得妊。
亦恒有之。
細推病機。
每粥食到口。
辄欲作嘔。
惟向晚寒熱之際。
得熱飲入胃。
其寒熱頓減。
豈非胃氣虛寒。
水精不能四布。
留積而為涎液。
汪洋心下乎。
俗名惡阻是也。
其腹滿便難之虛實。
尤須明辨。
金匮有雲。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必便難。
乃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況大便之後。
每加脹急。
以裡氣下通。
濁陰乘機上擾。
與得下臨時寬快迥殊。
其治雖當安胎為主。
但濁陰之氣。
非藉辛溫不能開導其結。
遂疏四君子湯。
益入歸、芍以收營血之散。
稍借肉桂為濁陰之向導。
使母氣得溫中健運之力。
胎息無濁陰侵犯之虞。
桂不傷胎。
龐安常先有明試。
餘嘗屢驗之矣。
服後寒熱漸止。
腹脹漸寬。
飲食漸進。
胎息亦漸形着而運動于臍上。
至仲夏。
因起居不慎。
而胎漏下血。
前醫猶認石瘕而進破積之方。
乃明谕脈證。
左寸動滑。
斷屬幹象。
而與扶脾藥得安。
後産一子。
舉家稱快。
設不審而與通經破血。
能保子母雙全之慶乎。
飛疇治謝元海。
因夏月常飲火酒。
緻善食易饑。
半月後。
腹漸脹滿。
大便艱澀。
而食亦日減。
醫用削克清火俱不效。
左脈細數。
右脈澀滞。
此始為火助胃強而善食。
繼為火灼胃液而艱運。
艱運則食滞而脹滿。
脹滿則食減。
今宜斷食辛烈。
乘元氣未漓。
祛其滞而回其液。
日久則費調理也。
因用枳實導滞湯去黃連、白術。
加葛根。
一服大便通利而滞行。
又用健脾理氣。
三日後以小劑生脈加葳蕤、煨葛根。
不半月而愈。
卷三 諸氣門上 水腫 經雲。
肺移寒于腎為湧水。
湧水者。
按腹不堅。
水氣客于大腸。
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裹漿。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腫。
如新卧起之狀。
其頸脈動。
時咳。
陰股間寒。
足胫腫。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
邪氣内逆。
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
不行則為水脹。
三陰結。
謂之水。
平治權衡。
去菀陳。
微動四極。
溫衣。
缪刺其處。
開鬼門。
潔淨府。
精已時複。
五陽已布。
故精自生。
形自盛。
骨肉相保。
巨氣乃平。
此言土虛不能制水之病。
平治權衡者。
使陰陽各得其平也。
菀者積也。
陳者久也。
者腐也。
陰陽平治。
水氣自去。
微動四極者。
運動四肢也。
溫則水氣易行。
故須溫衣。
不拘隧穴。
名曰缪刺。
腠理謂之鬼門。
膀胱謂之淨府。
開者發汗也。
潔者滲利也。
陽氣既和。
陰精時複。
由是五陽宣布。
陰水盡滌。
精血自生。
形肉自盛。
骨肉與衣相保。
大氣平矣。
金匮雲。
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
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膿。
風水者。
腎本屬水。
因風而水積也。
經雲。
并浮為風水。
傳為腫。
又曰。
腎風者。
面然壅。
害于言。
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
名曰風水。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不言腫。
脫文也。
腎外合于骨。
水則病骨。
肝外合于筋。
風則筋束關節。
故骨節痛。
脈浮惡風者。
知其風水之在外也。
皮水者。
皮膚腫是也。
蓋肺主氣以行營衛。
外合皮毛。
皮毛病甚則肺氣郁。
當發其汗。
散皮毛之邪。
外氣通而郁解矣。
正水者。
腎經之水自病也。
經曰。
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成病。
上下溢于皮膚。
腫腹大。
上為喘呼。
不得卧。
标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胞内。
堅滿如石。
經曰。
陰陽結邪。
陰多陽少名石水。
又曰。
腎肝并沉為石水。
水積胞内。
下從足少陰。
故不發喘。
黃汗者。
病水身黃。
汗出如柏汁。
由陽明胃熱。
故見色于外。
今之發熱胸滿。
四肢頭面腫者。
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
熱久在肌肉。
故化癰膿。
風水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主之。
水主腎病。
腎脈本沉。
以其肝木過盛。
火熱生風。
水勢乘風上湧。
所以風水之脈反浮也。
素問雲。
腎肝并浮為風水。
蓋腎肝同處。
腎為陰主靜。
其脈常沉。
肝為陽主動。
其脈常浮。
二髒俱有相火。
動于腎者。
猶龍火之出于海。
動于肝者。
猶雷火之出于澤。
龍起而水随。
風發而波湧。
今水從風湧。
是以腎肝并浮也。
水既從風而脈浮。
其病在表也。
骨節疼痛。
表之虛也。
身重。
水客分肉也。
汗出惡風。
衛氣虛也。
防己療風腫水腫。
通腠理。
黃溫分肉。
補衛虛。
白術治風主汗。
甘草和藥益土。
姜、棗辛甘發散。
腹痛者。
肝邪氣塞。
不得升降。
再加芍藥以收陰也。
若見一身悉腫而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此風氣鼓搏其水。
向外。
當與越婢湯發之。
此因勢利導之法。
且中有石膏化熱。
而無上逆喘滿之虞也。
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風水脈浮。
用防己黃湯矣。
而皮水即仿佛用之。
前脈論中。
同一開鬼門。
而标中之本則微有分。
風水下郁其土氣。
則用白術崇土。
姜、棗和中。
皮水内合于肺。
肺病則氣病。
故又名氣水。
金郁洩之。
水積于皮。
以淡滲之。
故以茯苓易白術。
加桂枝解肌以散水于外。
不用姜、棗和之于中也。
況四肢聶聶。
風在營衛。
觸動經絡。
桂枝安得不用耶。
若皮水而見厥逆。
知水漬入腎。
胃病不能行陽氣于四末。
故手足諸陽之本先病也。
與傷寒厥而心下悸。
當先治水。
藥雖異而理則同也。
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水。
虛脹者為氣水。
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宜杏子湯。
此論少陰正水之病。
其脈自見沉小。
殊無外出之意。
若脈見浮者。
風發于外也。
虛脹者。
手太陰氣郁不行。
而為虛脹也。
風氣之病。
發其汗則已。
即脈沉無他證者。
當效傷寒少陰例。
用麻黃附子甘草。
蕩動其水以救腎邪。
若見外證喘滿。
知水氣之在上而不在下。
即于前方除去附子。
而加杏仁以救肺邪。
此治金水二髒之正法也。
裡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術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主之。
裡水即石水。
水積膀胱内胞。
而小腹硬滿如石也。
首條言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腎肝并沉之象。
其水潛伏于裡。
然不動。
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
不能激之四汽也。
此言一身面目黃腫。
脈沉小便不利。
雖顯陽邪内動。
究竟脈沉不鼓。
不能破陰邪之堅壘。
必需前湯加術以發越脾氣。
俾陰邪從陽。
裡邪從表。
一發而陰霾迅掃。
此内經開鬼門法也。
夫小便不利而水積為患。
理固宜然。
設小便自利而水道順趨。
可無病水之慮矣。
何至亡津作渴耶。
不知金匮設以為例。
意謂此證皆由小便不利所緻。
即使溲溺忽利。
反加煩渴。
此必陽邪内擾。
迫其陰津下亡。
當非寒去欲解之比。
故證雖變而治不殊。
總不出越婢加術之範圍也。
按正水與石水似同而實異。
正水則外證自喘。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其水之藏伏于下。
積結如石可知。
求其如風水皮水之脈浮。
殊不可得。
非用麻黃、石膏重劑發之。
永無解散之期也。
甘草麻黃湯即越婢湯之變法。
病氣本輕。
但需開發肺氣于上。
則膀胱氣化行矣。
問曰。
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
(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
何從得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芍桂酒湯主之。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
兩胫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
此營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辄輕者。
久久必身。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
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湯主之。
須臾。
飲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若汗不出。
更服。
黃汗皆由營氣不和。
水氣乘虛襲入。
所以有發熱汗出。
身體重痛。
皮膚甲錯。
肌肉動等證。
至于胫冷髋弛。
腰下無汗。
内經所謂身半以下。
濕中之也。
脈沉遲者。
水濕之氣滲于經脈。
而顯遲滞不行之狀。
證雖多歧。
觀其所治。
鹹以桂、芍和營散邪。
即兼黃司開阖之權。
杜邪氣複入之路也。
按仲景于瘀熱壅滞之候。
每雲甲錯。
即肌若魚鱗之狀。
故發熱不止則瘀熱潰腐而為惡瘡。
每言身。
乃經脈動惕之兆。
故發汗不已。
則營氣内乏。
而胸中痛也。
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飲所作。
枳術湯主之。
腹中軟。
即當散也。
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
今氣分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
傷其氤氲之氣。
乃至心下堅大如盤。
遮蔽大氣。
不得透達。
隻從旁邊辘轉。
如旋杯之狀。
正舉空洞之位。
水飲占據為言。
其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辛。
以通胸中陽氣。
陽主開。
陽盛則有開無塞。
而水飲之陰可見耳。
若胸中之陽不虧。
當損其有餘。
則用枳、術二味。
開其痰結。
健其脾胃。
而陽分之邪。
解之自易易耳。
人但知枳實太過。
而用白術和之。
不知痰飲所積。
皆由脾不健運之故。
苟非白術豁痰利水。
則徒用枳實無益耳。
夫水病患。
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沉絕者。
有水。
可下之。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當發汗乃愈。
張介賓曰。
水本畏土。
因土虛不能制水。
則寒水侮所不勝。
反乘脾土。
泛濫為邪。
其始起也。
必從陰分。
漸次而升。
按肉如泥。
腫有分界。
夫水雖制于脾。
而實主于腎。
腎本水髒。
而元氣寓焉。
若腎中陽虛。
則命門火衰。
既不能自制陰寒。
又不能溫養脾土。
陰陽不得其正。
則化而為邪。
夫氣即火也。
精即水也。
氣之與水。
本為同類。
但在化與不化耳。
故陽旺則化。
而精即是氣。
陽衰則不化。
而水即為邪。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
水盛火虧則病濕。
故火不能化。
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
所以水腫之證。
多屬陽虛。
喻嘉言曰。
病機之切于人者。
水火而已。
水流濕。
火就燥。
水柔弱。
火猛烈。
水泛溢于表裡。
火遊行于三焦。
拯溺救焚。
可無具以應手乎。
經謂二陽結謂之消。
三陰結謂之水。
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
火之為害固已。
而三陰者。
手足太陰脾肺二髒也。
胃為水谷之海。
水病莫不本之于胃。
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
使脾足以轉輸水精于上。
肺足以通調水道而下。
則胃無病水之虞矣。
惟脾肺二髒之氣結而不行。
後乃胃中之水日蓄。
漸漬表裡。
無所不到也。
是則脾肺之權。
可不伸耶。
然其權尤重于腎。
腎者胃之關也。
腎司開阖。
腎氣從陽則開。
陽太盛則關門大開。
水直下而為消。
腎氣從陰則阖。
陰太盛則關門常阖。
水不通而為腫。
經又以腎本肺标。
相輸俱受為言。
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
于中節目。
尤難辨晰。
金匮分五水之名。
及五髒表裡主病。
徹底言之。
後世漫不加察。
其治水辄宗霸術。
不能行所無事。
可謂智乎。
治氣之源有三。
一曰肺氣。
肺氣清。
則周身之氣下行也。
一曰胃氣。
胃氣和。
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
一曰膀胱之氣。
膀胱之氣旺。
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
經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又雲。
上焦如霧。
言其氣之氤氲如霧也。
又雲。
膻中者臣使之官。
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
夫膻中者。
與上焦胸膈同位。
膀胱位于腹内。
膀胱之氣。
空洞善容。
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
若膀胱之氣不化。
則腹已先脹。
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
然欲膀胱之氣化。
其權在于保腎。
腎以膀胱為府也。
腎氣動。
必先注于膀胱。
屢動不已。
膀胱脹滿。
勢必逆奔于胸膈。
其窒塞之狀。
不可名言。
治法。
補腎水而緻充足。
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
膀胱而令氣旺。
則腎邪不蓄而輸化之機自裕。
所以然者。
以腎不補則不能藏。
膀胱不補則不能瀉。
凡治水腫喘促。
以順肺為主。
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
而水自行矣。
試以格物之理論之。
凡禽畜之類。
有肺者有尿。
無肺者無尿。
故水道不利而成脹滿。
以清肺為急。
此義前人闡發不到。
後人以五苓、五皮等方治水者。
總之未明此旨。
至于車水放塘。
種種劫奪膀胱之劑。
則殺人之事矣。
水腫有陰陽之辨。
陽水者。
脈息浮數。
遍身腫。
煩渴。
小便赤澀。
大便多秘。
急宜疏鑿飲、禹功散、浚川散、神芎丸、神丸選用。
小便不通。
危急旦夕者。
沉香琥珀丸。
陰囊腫脹。
二便不通者。
三白散。
然驟發便劇。
元氣未衰者。
可用上法。
若病後脾虛發腫。
隻宜輕劑投之。
如六君、五苓、理苓之類。
俱可應用。
陰水者。
脈沉遲。
或細緊。
遍身腫。
不煩渴。
大便自調。
或溏洩。
小便雖少而不赤澀。
實脾散加減。
小便頻數者。
濟生腎氣丸。
小便有時黃赤。
有時不赤。
晚則微赤。
此陰本陽标。
未可據用溫補。
先與五苓散清理其标。
次與複元丹。
陰陽結邪。
多陰少陽為石水。
越婢加術湯發之。
腎肝并沉為石水。
真武湯溫之。
小便涓滴不通。
諸藥不應。
急用金液丹。
竈心赤土煎湯送半錢。
誤用峻利。
小便不通者。
理苓湯和之。
經雲。
結陽者腫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結則不行其陰。
故留結為之肢腫。
五苓散分利之。
水腫暴發。
脈浮喘滿。
咳逆煩熱者。
小青龍湯。
上熱戴陽。
下虛足冷。
小青龍去麻黃換肉桂。
加熟附子四五分。
面目四肢浮腫屬濕熱。
五皮散。
初起脈實氣盛。
五子五皮湯。
面獨腫而氣急。
蘇子降氣湯。
煎成磨沉香調服。
有一身惟面與足腫。
早則面甚。
晚則足甚。
蘇子降氣合除濕湯各半帖和服。
右半邊腫甚者。
肺胃中有積滞也。
導氣為先。
大忌琥珀、郁金、蘇木、五靈之類。
左半邊腫甚者。
肝腎間有瘀血也。
散血為要。
大忌胃苓。
非特蒼術性燥能阻滞惡血。
即白術亦須生用。
生則有逐濕散血之功而無壅滞之患。
皮水四肢腫而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
感濕而腫者。
其身雖腫。
而腰以下至腳尤重。
防己黃湯加黑黃牛尿。
輕者除濕湯加木瓜、大腹皮。
因于氣為腫者。
脈必沉伏而腫滿喘急。
增損流氣飲。
大腹水腫喘脹。
大小便秘者。
葶苈木香散。
不服水土而腫。
胃苓湯。
病後腰腳浮腫。
為有水氣。
胃苓湯加黃連。
因患瘡。
用幹瘡藥太早而緻身腫。
上半身甚者。
羌活勝濕湯加升麻、白芷、蘇葉。
下半身甚者。
五苓散換茅術。
加木瓜、大腹皮。
婦人經水先斷。
後至四肢浮腫。
小便不通。
通身皆腫。
此血化為水。
名曰血分。
此病乃七情乖違。
脾胃虧損。
不能統攝而成。
最為難治。
日用歸脾湯下椒仁丸一丸。
藥雖峻厲。
數日當效。
畏而不用。
有養病害身之患。
若先小便不利。
後至身面浮腫。
經水不通者。
血為水敗也。
名曰水分。
用歸脾湯送葶苈丸七丸。
其經脈不通而化為水。
流走四肢。
悉皆腫滿者。
亦曰血分。
其證與水腫相類。
而實非水也。
歸脾湯送人參丸十五丸。
皆形氣不足。
邪淫隧道。
必用此藥以宣導其邪。
佐以調補元氣。
庶藥力有所仗而行。
則邪自不能容。
而真氣亦不緻于觸傷矣。
水腫死證。
見一即危。
傷肝唇黑及腫。
傷心缺盆平。
掌無紋。
傷脾臍突。
傷腎足底平。
傷肺背平肩聳。
如卵縮向上。
陰囊無縫。
及莖腫腐者死。
大便滑洩。
水腫不消者死。
加以喘滿。
雖暴病。
亦必不治。
洩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
鼻煽目青。
耳焦面黑。
破脫肉者。
死期迫矣。
先起于腹。
後散于四肢者可治。
先起于四肢。
後歸于腹者死。
如肺氣不能下行。
兩足腫潰而小水全無。
腹中之痛不可名狀。
以手揉左則痛攻于右。
揉右則痛攻于左。
當臍揉熨則滿腹俱痛。
叫喊不絕。
利水敷臍之藥俱不效。
無可治矣。
開鬼門之劑。
麻黃、羌活、防風、柴胡、蔥白。
及柳枝煎洗。
潔淨府之劑。
澤瀉、木通、通草、防己、葶苈、茯苓、豬苓。
秋石代鹽。
去菀陳之劑。
商陸、大戟、甘遂、芫花、牽牛。
宣布五陽之劑。
附子、肉桂、幹姜、吳茱萸。
血腫之劑。
琥珀、郁金、劉寄奴、蘇木。
丹方。
治水腫用竈心赤土升許。
燒紅。
乘熱以陳三白酒或火酒淋。
澄清。
空腹食之愈。
血腫。
紅酒淋服。
虛人。
用伏龍肝煎湯澄清。
每日煮粥食之。
血腫脈證俱實。
大便閉者。
生萊菔搗汁半盞。
和白蜜少許。
隔湯炖熱食之。
生牛膝搗絞汁服亦通。
但精滑人禁用。
丹方。
治水腫用蝦蟆七隻。
去頭皮足。
白酒漂淨。
同獨蒜四五十枚入豬肚中。
白酒煮爛。
去蝦蟆。
食豬肚。
食後溲便頻。
腫即消。
又方。
活鳢魚一枚。
去腸垢。
入獨蒜滿腹。
白酒煮食。
食後大小便與矢氣齊通。
即消。
虛人。
灰分三次砂糖調服。
亦消。
消後複脹者。
過三四日再服一次。
三次必盡。
後以健脾理氣及溫腎藥調之。
水腫小便不通。
諸藥不應。
用車前草葉搗爛。
絞自然汁一盞。
入燒酒半杯炖熱。
空心通口服。
不過七日效。
病久虛極。
不勝開洩者。
用薏苡四兩。
湯泡煮數沸。
頻與熱服即通。
勿過熟。
過熟即不效。
赤豆煮湯代茶良。
鯉焦重斤許者。
和冬瓜、蔥白煮汁食。
鲫魚亦佳。
鳢魚作羹。
用醋勿用鹽。
而千金水腫。
蒜醋皆忌。
以其性味之濁也。
而血腫尤忌。
綠頭鴨。
或白鴨。
同赤豆煮汁。
空腹食之。
切忌鹽醬。
入口病必轉甚。
以鹽能助腎水之邪。
豆、麥助濕發熱也。
不能戒者。
用赤豆、大麥面成黃。
以伏龍肝水澄清。
化青鹽下之。
青鹽産砂土。
與煮海水成鹽不同。
能清心滋腎而無助水之患也。
忌豬羊雞鵝蝦蟹麸面及一切生冷炙爆。
尤戒房室憂勞醉飽。
〔診〕脈沉主水。
沉而滑。
浮而遲。
弦而緊。
皆水腫。
水病腹大。
脈實大者生。
浮虛者死。
水病腹閉。
其脈沉實弦者生。
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一身悉腫。
瀉利厥逆。
脈沉實者急溫之。
虛大者必死。
加以喘迫。
此為命絕。
李士材治錢賞之遍體腫急。
臍突背平。
法在不治。
舉家堅請用藥。
以金匮腎氣丸料大劑煎服。
兼進理中湯。
五日不效。
乃以人參一兩。
生附三錢。
牛膝、茯苓各五錢。
小便忽通進食。
計服人參四斤。
附子、姜、桂各斤餘而安。
劉默生治汪去塵脾虛水逆傷肺。
喘嗽不食。
小水不通。
脈虛不勝補瀉。
用茯苓五錢。
澤瀉、橘紅各一錢五分。
防風、肉桂、熟附各五分。
二服水去
詳寒熱多少。
或加減用之。
諸七氣選用亦可。
氣口脈緊滑。
惡心飽悶。
口幹内熱者。
是食積。
枳實導滞丸。
飽食奔走。
或跌撲凝血不散。
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
腹上有青紫筋。
腹中按之疼。
脈來弦澀。
當作蓄血治之。
怒甚氣逆。
腹脅脹滿。
兩手脈弦。
青皮、陳皮、木香、山栀、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
嗜酒之人。
病腹脹如鬥。
前後溲便俱有血。
用利藥轉加。
其脈數而澀。
此得之濕熱傷脾陰。
不能統血。
胃雖受谷。
脾不輸運。
故成痞脹。
當理脾氣。
祛濕熱。
兼養血之劑。
如枳實、黃連、炮姜、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之類。
白芍、烏梅收脾陰。
黃連、枳實瀉脹滿。
歸、膠補營血。
苓、半去涎飲。
砂仁醒脾氣也。
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
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
下利不止者亦死。
〔診〕脈來緩大者屬氣虛。
弦數者為血熱。
氣口緊盛或滑為停滞。
濡滑為濕熱。
弦細為肝邪乘脾。
人迎浮弦為風氣内乘。
弦細而數為陰邪上逆。
若虛大無根。
為脾胃氣衰。
沉細短澀。
為腎髒氣絕。
石頑治太史錢宮聲媳。
去秋瘧久大虛。
飲食大減。
經水不調。
季冬略行一度。
今春時發寒熱。
腹滿不食。
服寬脹利水藥不應。
拟進破血通經之劑。
邀石頑相商。
其脈左寸厥厥動搖。
右關與兩尺雖微弦。
而重按久按。
卻滑實流利。
惟右寸左關虛濡而數。
尋之澀澀少力。
此陰中伏陽之象。
洵為胎脈無疑。
良由中氣虛乏。
不能轉運其胎。
故爾作脹。
前醫曰。
自結迄今。
距十二載。
從來未曾受孕。
病後元氣大虛。
安有懷娠之理。
石頑曰。
向之不孕。
必有其故。
今病後餘熱留于血室。
因而得妊。
亦恒有之。
細推病機。
每粥食到口。
辄欲作嘔。
惟向晚寒熱之際。
得熱飲入胃。
其寒熱頓減。
豈非胃氣虛寒。
水精不能四布。
留積而為涎液。
汪洋心下乎。
俗名惡阻是也。
其腹滿便難之虛實。
尤須明辨。
金匮有雲。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必便難。
乃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況大便之後。
每加脹急。
以裡氣下通。
濁陰乘機上擾。
與得下臨時寬快迥殊。
其治雖當安胎為主。
但濁陰之氣。
非藉辛溫不能開導其結。
遂疏四君子湯。
益入歸、芍以收營血之散。
稍借肉桂為濁陰之向導。
使母氣得溫中健運之力。
胎息無濁陰侵犯之虞。
桂不傷胎。
龐安常先有明試。
餘嘗屢驗之矣。
服後寒熱漸止。
腹脹漸寬。
飲食漸進。
胎息亦漸形着而運動于臍上。
至仲夏。
因起居不慎。
而胎漏下血。
前醫猶認石瘕而進破積之方。
乃明谕脈證。
左寸動滑。
斷屬幹象。
而與扶脾藥得安。
後産一子。
舉家稱快。
設不審而與通經破血。
能保子母雙全之慶乎。
飛疇治謝元海。
因夏月常飲火酒。
緻善食易饑。
半月後。
腹漸脹滿。
大便艱澀。
而食亦日減。
醫用削克清火俱不效。
左脈細數。
右脈澀滞。
此始為火助胃強而善食。
繼為火灼胃液而艱運。
艱運則食滞而脹滿。
脹滿則食減。
今宜斷食辛烈。
乘元氣未漓。
祛其滞而回其液。
日久則費調理也。
因用枳實導滞湯去黃連、白術。
加葛根。
一服大便通利而滞行。
又用健脾理氣。
三日後以小劑生脈加葳蕤、煨葛根。
不半月而愈。
卷三 諸氣門上 水腫 經雲。
肺移寒于腎為湧水。
湧水者。
按腹不堅。
水氣客于大腸。
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裹漿。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腫。
如新卧起之狀。
其頸脈動。
時咳。
陰股間寒。
足胫腫。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
邪氣内逆。
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
不行則為水脹。
三陰結。
謂之水。
平治權衡。
去菀陳。
微動四極。
溫衣。
缪刺其處。
開鬼門。
潔淨府。
精已時複。
五陽已布。
故精自生。
形自盛。
骨肉相保。
巨氣乃平。
此言土虛不能制水之病。
平治權衡者。
使陰陽各得其平也。
菀者積也。
陳者久也。
者腐也。
陰陽平治。
水氣自去。
微動四極者。
運動四肢也。
溫則水氣易行。
故須溫衣。
不拘隧穴。
名曰缪刺。
腠理謂之鬼門。
膀胱謂之淨府。
開者發汗也。
潔者滲利也。
陽氣既和。
陰精時複。
由是五陽宣布。
陰水盡滌。
精血自生。
形肉自盛。
骨肉與衣相保。
大氣平矣。
金匮雲。
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
外證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其脈沉遲。
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膿。
風水者。
腎本屬水。
因風而水積也。
經雲。
并浮為風水。
傳為腫。
又曰。
腎風者。
面然壅。
害于言。
不能正偃。
正偃則咳。
名曰風水。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皆積水也。
上下溢于皮膚。
故為腫。
今止言外證骨節疼痛惡風。
不言腫。
脫文也。
腎外合于骨。
水則病骨。
肝外合于筋。
風則筋束關節。
故骨節痛。
脈浮惡風者。
知其風水之在外也。
皮水者。
皮膚腫是也。
蓋肺主氣以行營衛。
外合皮毛。
皮毛病甚則肺氣郁。
當發其汗。
散皮毛之邪。
外氣通而郁解矣。
正水者。
腎經之水自病也。
經曰。
腎者。
胃之關也。
關門不利。
故聚水成病。
上下溢于皮膚。
腫腹大。
上為喘呼。
不得卧。
标本俱病也。
石水者。
乃水積小腹胞内。
堅滿如石。
經曰。
陰陽結邪。
陰多陽少名石水。
又曰。
腎肝并沉為石水。
水積胞内。
下從足少陰。
故不發喘。
黃汗者。
病水身黃。
汗出如柏汁。
由陽明胃熱。
故見色于外。
今之發熱胸滿。
四肢頭面腫者。
正屬足陽明經脈之證也。
熱久在肌肉。
故化癰膿。
風水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腹痛者加芍藥。
風水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主之。
水主腎病。
腎脈本沉。
以其肝木過盛。
火熱生風。
水勢乘風上湧。
所以風水之脈反浮也。
素問雲。
腎肝并浮為風水。
蓋腎肝同處。
腎為陰主靜。
其脈常沉。
肝為陽主動。
其脈常浮。
二髒俱有相火。
動于腎者。
猶龍火之出于海。
動于肝者。
猶雷火之出于澤。
龍起而水随。
風發而波湧。
今水從風湧。
是以腎肝并浮也。
水既從風而脈浮。
其病在表也。
骨節疼痛。
表之虛也。
身重。
水客分肉也。
汗出惡風。
衛氣虛也。
防己療風腫水腫。
通腠理。
黃溫分肉。
補衛虛。
白術治風主汗。
甘草和藥益土。
姜、棗辛甘發散。
腹痛者。
肝邪氣塞。
不得升降。
再加芍藥以收陰也。
若見一身悉腫而脈浮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此風氣鼓搏其水。
向外。
當與越婢湯發之。
此因勢利導之法。
且中有石膏化熱。
而無上逆喘滿之虞也。
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風水脈浮。
用防己黃湯矣。
而皮水即仿佛用之。
前脈論中。
同一開鬼門。
而标中之本則微有分。
風水下郁其土氣。
則用白術崇土。
姜、棗和中。
皮水内合于肺。
肺病則氣病。
故又名氣水。
金郁洩之。
水積于皮。
以淡滲之。
故以茯苓易白術。
加桂枝解肌以散水于外。
不用姜、棗和之于中也。
況四肢聶聶。
風在營衛。
觸動經絡。
桂枝安得不用耶。
若皮水而見厥逆。
知水漬入腎。
胃病不能行陽氣于四末。
故手足諸陽之本先病也。
與傷寒厥而心下悸。
當先治水。
藥雖異而理則同也。
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屬少陰。
浮者為風水。
虛脹者為氣水。
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宜杏子湯。
此論少陰正水之病。
其脈自見沉小。
殊無外出之意。
若脈見浮者。
風發于外也。
虛脹者。
手太陰氣郁不行。
而為虛脹也。
風氣之病。
發其汗則已。
即脈沉無他證者。
當效傷寒少陰例。
用麻黃附子甘草。
蕩動其水以救腎邪。
若見外證喘滿。
知水氣之在上而不在下。
即于前方除去附子。
而加杏仁以救肺邪。
此治金水二髒之正法也。
裡水者。
一身面目黃腫。
其脈沉。
小便不利。
故令病水。
假令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
故令渴也。
越婢加術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主之。
裡水即石水。
水積膀胱内胞。
而小腹硬滿如石也。
首條言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腎肝并沉之象。
其水潛伏于裡。
然不動。
非借風水越婢湯之法。
不能激之四汽也。
此言一身面目黃腫。
脈沉小便不利。
雖顯陽邪内動。
究竟脈沉不鼓。
不能破陰邪之堅壘。
必需前湯加術以發越脾氣。
俾陰邪從陽。
裡邪從表。
一發而陰霾迅掃。
此内經開鬼門法也。
夫小便不利而水積為患。
理固宜然。
設小便自利而水道順趨。
可無病水之慮矣。
何至亡津作渴耶。
不知金匮設以為例。
意謂此證皆由小便不利所緻。
即使溲溺忽利。
反加煩渴。
此必陽邪内擾。
迫其陰津下亡。
當非寒去欲解之比。
故證雖變而治不殊。
總不出越婢加術之範圍也。
按正水與石水似同而實異。
正水則外證自喘。
其本在腎。
其末在肺。
石水其脈自沉。
外證腹滿不喘。
其水之藏伏于下。
積結如石可知。
求其如風水皮水之脈浮。
殊不可得。
非用麻黃、石膏重劑發之。
永無解散之期也。
甘草麻黃湯即越婢湯之變法。
病氣本輕。
但需開發肺氣于上。
則膀胱氣化行矣。
問曰。
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
(一作重)發熱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
脈自沉。
何從得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芍桂酒湯主之。
溫服一升。
當心煩。
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病。
兩胫自冷。
假令發熱。
此屬曆節。
食已汗出。
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
此營氣也。
若汗出已。
反發熱者。
久久其身必甲錯。
發熱不止者。
必生惡瘡。
若身重汗出已辄輕者。
久久必身。
即胸中痛。
又從腰以上必汗出。
下無汗。
腰髋弛痛。
如有物在皮中狀。
劇者不能食。
身疼重。
煩躁。
小便不利。
此為黃汗。
桂枝加黃湯主之。
須臾。
飲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溫覆取微汗。
若汗不出。
更服。
黃汗皆由營氣不和。
水氣乘虛襲入。
所以有發熱汗出。
身體重痛。
皮膚甲錯。
肌肉動等證。
至于胫冷髋弛。
腰下無汗。
内經所謂身半以下。
濕中之也。
脈沉遲者。
水濕之氣滲于經脈。
而顯遲滞不行之狀。
證雖多歧。
觀其所治。
鹹以桂、芍和營散邪。
即兼黃司開阖之權。
杜邪氣複入之路也。
按仲景于瘀熱壅滞之候。
每雲甲錯。
即肌若魚鱗之狀。
故發熱不止則瘀熱潰腐而為惡瘡。
每言身。
乃經脈動惕之兆。
故發汗不已。
則營氣内乏。
而胸中痛也。
氣分。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盤。
水飲所作。
枳術湯主之。
腹中軟。
即當散也。
肺主一身之氣而治節行焉。
今氣分心下堅大如盤。
邊如旋杯。
水飲所作。
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
傷其氤氲之氣。
乃至心下堅大如盤。
遮蔽大氣。
不得透達。
隻從旁邊辘轉。
如旋杯之狀。
正舉空洞之位。
水飲占據為言。
其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辛。
以通胸中陽氣。
陽主開。
陽盛則有開無塞。
而水飲之陰可見耳。
若胸中之陽不虧。
當損其有餘。
則用枳、術二味。
開其痰結。
健其脾胃。
而陽分之邪。
解之自易易耳。
人但知枳實太過。
而用白術和之。
不知痰飲所積。
皆由脾不健運之故。
苟非白術豁痰利水。
則徒用枳實無益耳。
夫水病患。
目下有卧蠶。
面目鮮澤。
脈伏。
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
小便不利。
其脈沉絕者。
有水。
可下之。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當發汗乃愈。
張介賓曰。
水本畏土。
因土虛不能制水。
則寒水侮所不勝。
反乘脾土。
泛濫為邪。
其始起也。
必從陰分。
漸次而升。
按肉如泥。
腫有分界。
夫水雖制于脾。
而實主于腎。
腎本水髒。
而元氣寓焉。
若腎中陽虛。
則命門火衰。
既不能自制陰寒。
又不能溫養脾土。
陰陽不得其正。
則化而為邪。
夫氣即火也。
精即水也。
氣之與水。
本為同類。
但在化與不化耳。
故陽旺則化。
而精即是氣。
陽衰則不化。
而水即為邪。
凡火盛水虧則病燥。
水盛火虧則病濕。
故火不能化。
則陰不從陽而精氣皆化為水。
所以水腫之證。
多屬陽虛。
喻嘉言曰。
病機之切于人者。
水火而已。
水流濕。
火就燥。
水柔弱。
火猛烈。
水泛溢于表裡。
火遊行于三焦。
拯溺救焚。
可無具以應手乎。
經謂二陽結謂之消。
三陰結謂之水。
手足陽明熱結而病消渴。
火之為害固已。
而三陰者。
手足太陰脾肺二髒也。
胃為水谷之海。
水病莫不本之于胃。
乃以屬之脾肺者何耶。
使脾足以轉輸水精于上。
肺足以通調水道而下。
則胃無病水之虞矣。
惟脾肺二髒之氣結而不行。
後乃胃中之水日蓄。
漸漬表裡。
無所不到也。
是則脾肺之權。
可不伸耶。
然其權尤重于腎。
腎者胃之關也。
腎司開阖。
腎氣從陽則開。
陽太盛則關門大開。
水直下而為消。
腎氣從陰則阖。
陰太盛則關門常阖。
水不通而為腫。
經又以腎本肺标。
相輸俱受為言。
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
于中節目。
尤難辨晰。
金匮分五水之名。
及五髒表裡主病。
徹底言之。
後世漫不加察。
其治水辄宗霸術。
不能行所無事。
可謂智乎。
治氣之源有三。
一曰肺氣。
肺氣清。
則周身之氣下行也。
一曰胃氣。
胃氣和。
則胸中之氣亦易下行也。
一曰膀胱之氣。
膀胱之氣旺。
則能吸引胸中之氣下行也。
經曰。
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
又雲。
上焦如霧。
言其氣之氤氲如霧也。
又雲。
膻中者臣使之官。
言其能分布胸中之氣而下傳也。
夫膻中者。
與上焦胸膈同位。
膀胱位于腹内。
膀胱之氣。
空洞善容。
而膻中之氣得以下運。
若膀胱之氣不化。
則腹已先脹。
膻中之氣安能下達耶。
然欲膀胱之氣化。
其權在于保腎。
腎以膀胱為府也。
腎氣動。
必先注于膀胱。
屢動不已。
膀胱脹滿。
勢必逆奔于胸膈。
其窒塞之狀。
不可名言。
治法。
補腎水而緻充足。
則精氣深藏而膀胱之脹自消。
膀胱而令氣旺。
則腎邪不蓄而輸化之機自裕。
所以然者。
以腎不補則不能藏。
膀胱不補則不能瀉。
凡治水腫喘促。
以順肺為主。
肺氣順則膀胱之氣化。
而水自行矣。
試以格物之理論之。
凡禽畜之類。
有肺者有尿。
無肺者無尿。
故水道不利而成脹滿。
以清肺為急。
此義前人闡發不到。
後人以五苓、五皮等方治水者。
總之未明此旨。
至于車水放塘。
種種劫奪膀胱之劑。
則殺人之事矣。
水腫有陰陽之辨。
陽水者。
脈息浮數。
遍身腫。
煩渴。
小便赤澀。
大便多秘。
急宜疏鑿飲、禹功散、浚川散、神芎丸、神丸選用。
小便不通。
危急旦夕者。
沉香琥珀丸。
陰囊腫脹。
二便不通者。
三白散。
然驟發便劇。
元氣未衰者。
可用上法。
若病後脾虛發腫。
隻宜輕劑投之。
如六君、五苓、理苓之類。
俱可應用。
陰水者。
脈沉遲。
或細緊。
遍身腫。
不煩渴。
大便自調。
或溏洩。
小便雖少而不赤澀。
實脾散加減。
小便頻數者。
濟生腎氣丸。
小便有時黃赤。
有時不赤。
晚則微赤。
此陰本陽标。
未可據用溫補。
先與五苓散清理其标。
次與複元丹。
陰陽結邪。
多陰少陽為石水。
越婢加術湯發之。
腎肝并沉為石水。
真武湯溫之。
小便涓滴不通。
諸藥不應。
急用金液丹。
竈心赤土煎湯送半錢。
誤用峻利。
小便不通者。
理苓湯和之。
經雲。
結陽者腫四肢。
四肢為諸陽之本。
陽結則不行其陰。
故留結為之肢腫。
五苓散分利之。
水腫暴發。
脈浮喘滿。
咳逆煩熱者。
小青龍湯。
上熱戴陽。
下虛足冷。
小青龍去麻黃換肉桂。
加熟附子四五分。
面目四肢浮腫屬濕熱。
五皮散。
初起脈實氣盛。
五子五皮湯。
面獨腫而氣急。
蘇子降氣湯。
煎成磨沉香調服。
有一身惟面與足腫。
早則面甚。
晚則足甚。
蘇子降氣合除濕湯各半帖和服。
右半邊腫甚者。
肺胃中有積滞也。
導氣為先。
大忌琥珀、郁金、蘇木、五靈之類。
左半邊腫甚者。
肝腎間有瘀血也。
散血為要。
大忌胃苓。
非特蒼術性燥能阻滞惡血。
即白術亦須生用。
生則有逐濕散血之功而無壅滞之患。
皮水四肢腫而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
感濕而腫者。
其身雖腫。
而腰以下至腳尤重。
防己黃湯加黑黃牛尿。
輕者除濕湯加木瓜、大腹皮。
因于氣為腫者。
脈必沉伏而腫滿喘急。
增損流氣飲。
大腹水腫喘脹。
大小便秘者。
葶苈木香散。
不服水土而腫。
胃苓湯。
病後腰腳浮腫。
為有水氣。
胃苓湯加黃連。
因患瘡。
用幹瘡藥太早而緻身腫。
上半身甚者。
羌活勝濕湯加升麻、白芷、蘇葉。
下半身甚者。
五苓散換茅術。
加木瓜、大腹皮。
婦人經水先斷。
後至四肢浮腫。
小便不通。
通身皆腫。
此血化為水。
名曰血分。
此病乃七情乖違。
脾胃虧損。
不能統攝而成。
最為難治。
日用歸脾湯下椒仁丸一丸。
藥雖峻厲。
數日當效。
畏而不用。
有養病害身之患。
若先小便不利。
後至身面浮腫。
經水不通者。
血為水敗也。
名曰水分。
用歸脾湯送葶苈丸七丸。
其經脈不通而化為水。
流走四肢。
悉皆腫滿者。
亦曰血分。
其證與水腫相類。
而實非水也。
歸脾湯送人參丸十五丸。
皆形氣不足。
邪淫隧道。
必用此藥以宣導其邪。
佐以調補元氣。
庶藥力有所仗而行。
則邪自不能容。
而真氣亦不緻于觸傷矣。
水腫死證。
見一即危。
傷肝唇黑及腫。
傷心缺盆平。
掌無紋。
傷脾臍突。
傷腎足底平。
傷肺背平肩聳。
如卵縮向上。
陰囊無縫。
及莖腫腐者死。
大便滑洩。
水腫不消者死。
加以喘滿。
雖暴病。
亦必不治。
洩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
鼻煽目青。
耳焦面黑。
破脫肉者。
死期迫矣。
先起于腹。
後散于四肢者可治。
先起于四肢。
後歸于腹者死。
如肺氣不能下行。
兩足腫潰而小水全無。
腹中之痛不可名狀。
以手揉左則痛攻于右。
揉右則痛攻于左。
當臍揉熨則滿腹俱痛。
叫喊不絕。
利水敷臍之藥俱不效。
無可治矣。
開鬼門之劑。
麻黃、羌活、防風、柴胡、蔥白。
及柳枝煎洗。
潔淨府之劑。
澤瀉、木通、通草、防己、葶苈、茯苓、豬苓。
秋石代鹽。
去菀陳之劑。
商陸、大戟、甘遂、芫花、牽牛。
宣布五陽之劑。
附子、肉桂、幹姜、吳茱萸。
血腫之劑。
琥珀、郁金、劉寄奴、蘇木。
丹方。
治水腫用竈心赤土升許。
燒紅。
乘熱以陳三白酒或火酒淋。
澄清。
空腹食之愈。
血腫。
紅酒淋服。
虛人。
用伏龍肝煎湯澄清。
每日煮粥食之。
血腫脈證俱實。
大便閉者。
生萊菔搗汁半盞。
和白蜜少許。
隔湯炖熱食之。
生牛膝搗絞汁服亦通。
但精滑人禁用。
丹方。
治水腫用蝦蟆七隻。
去頭皮足。
白酒漂淨。
同獨蒜四五十枚入豬肚中。
白酒煮爛。
去蝦蟆。
食豬肚。
食後溲便頻。
腫即消。
又方。
活鳢魚一枚。
去腸垢。
入獨蒜滿腹。
白酒煮食。
食後大小便與矢氣齊通。
即消。
虛人。
灰分三次砂糖調服。
亦消。
消後複脹者。
過三四日再服一次。
三次必盡。
後以健脾理氣及溫腎藥調之。
水腫小便不通。
諸藥不應。
用車前草葉搗爛。
絞自然汁一盞。
入燒酒半杯炖熱。
空心通口服。
不過七日效。
病久虛極。
不勝開洩者。
用薏苡四兩。
湯泡煮數沸。
頻與熱服即通。
勿過熟。
過熟即不效。
赤豆煮湯代茶良。
鯉焦重斤許者。
和冬瓜、蔥白煮汁食。
鲫魚亦佳。
鳢魚作羹。
用醋勿用鹽。
而千金水腫。
蒜醋皆忌。
以其性味之濁也。
而血腫尤忌。
綠頭鴨。
或白鴨。
同赤豆煮汁。
空腹食之。
切忌鹽醬。
入口病必轉甚。
以鹽能助腎水之邪。
豆、麥助濕發熱也。
不能戒者。
用赤豆、大麥面成黃。
以伏龍肝水澄清。
化青鹽下之。
青鹽産砂土。
與煮海水成鹽不同。
能清心滋腎而無助水之患也。
忌豬羊雞鵝蝦蟹麸面及一切生冷炙爆。
尤戒房室憂勞醉飽。
〔診〕脈沉主水。
沉而滑。
浮而遲。
弦而緊。
皆水腫。
水病腹大。
脈實大者生。
浮虛者死。
水病腹閉。
其脈沉實弦者生。
沉細虛小者死。
水病一身悉腫。
瀉利厥逆。
脈沉實者急溫之。
虛大者必死。
加以喘迫。
此為命絕。
李士材治錢賞之遍體腫急。
臍突背平。
法在不治。
舉家堅請用藥。
以金匮腎氣丸料大劑煎服。
兼進理中湯。
五日不效。
乃以人參一兩。
生附三錢。
牛膝、茯苓各五錢。
小便忽通進食。
計服人參四斤。
附子、姜、桂各斤餘而安。
劉默生治汪去塵脾虛水逆傷肺。
喘嗽不食。
小水不通。
脈虛不勝補瀉。
用茯苓五錢。
澤瀉、橘紅各一錢五分。
防風、肉桂、熟附各五分。
二服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