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寒熱門
關燈
小
中
大
砂之類。
氣不歸源。
補骨脂為主。
白術、沉香佐之。
一切冷氣。
及婦人血氣攻擊。
心腹撮痛。
局方烏沉湯最捷。
婦女性執多偏屬陰。
氣易于動。
如痞悶脹痛。
上湊心胸。
或攻築脅肋。
腹中結塊。
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
往來寒熱。
一切氣候。
先用加味逍遙散。
或蘇子降氣、沉香降氣、四磨、六磨選用。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刺痛。
皆屬火。
當降火藥中加枳殼。
氣郁不舒而痛者。
木香調氣散。
憂而痰郁。
導痰湯加香附、烏藥。
因死血而痛者。
桃仁、紅花、歸頭。
食積寒痰流入脅下背膂刺痛。
諸藥不效者。
神保丸。
久患氣結。
諸藥不開者。
先服沉香化氣丸三五服以開其結。
後用六君子送降氣散調之。
暴怒氣厥。
不省人事者。
蘇合香丸灌之。
諸氣為患。
須分暴病久病。
暴怒傷陰。
陽氣獨亢。
氣厥不省者。
可用辛香破氣以通陰閉。
若久抱抑郁。
氣不宣通。
營衛不和者。
又當辛溫散結以調營衛。
始為合宜也。
枳殼利肺氣。
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
青皮瀉肝氣。
多服能損真氣。
木香調諸經氣兼瀉肺。
能使上焦之氣下達。
陰火上沖禁用。
砂仁醒脾氣而能上升。
然後滞氣得以下通。
白豆蔻能溫肺氣而使下行。
然後陽氣得以上達。
香附快滞氣。
陳皮洩逆氣。
烏藥、紫蘇、川芎俱能散氣。
使濁氣從汗散也。
濃樸瀉胃氣。
前胡下氣推陳。
槟榔瀉至高之氣能使濁氣下墜。
後重有積者宜之。
藿香之馨香。
上行胃氣。
沉香升降諸氣。
腦麝散真氣。
蘇子、杏仁下氣潤燥。
氣滞有火者宜之。
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熱。
能散郁氣。
暴郁者宜用。
稍久成火者忌之。
禀壯氣實。
氣不順而刺痛。
當用枳殼、烏藥。
不已。
加木香。
若肥人氣刺痛。
用二陳加濃樸、枳殼。
氣虛脈微弱者。
即當用異功加枳殼、木香。
石頑曰。
舉世皆言氣無補法。
局方三因七氣、四磨、六磨等方。
其中俱用人參。
能無助氣為患乎。
古人立方用參。
非盡為補而設也。
如局方七氣。
原以肉桂、半夏為主。
而借人參引入氣分以散氣。
豈用補之謂耶。
其三因七氣。
純是辛散。
即用一味人參。
但可随諸藥建行氣之功。
不緻傷氣足矣。
何暇逞其補性乎。
至于四磨、六磨。
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
尚恐不及。
安能望其補益哉。
〔診〕下手脈沉。
便知是氣。
其或沉滑。
氣兼痰飲。
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
皆由大氣郁滞不舒。
以故脈顯沉伏。
大都沉實有力。
則宜辛散。
沉弱少力。
則宜溫養。
氣主煦之。
總不離乎辛溫散結也。
汪石山治一孀婦。
年四十餘。
患走氣遍身疼痛。
或背脹痛。
或脅插痛。
或一月二三發。
發則嘔盡所食方快。
飲食不進。
久伏床枕。
或用流氣飲、二陳湯。
益甚。
汪診之。
脈皆細微而數。
右脈尤弱。
曰。
此憂思傷脾而氣郁也。
當補脾散郁。
以人參三錢。
黃二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八分。
香附、黃連、甘草、幹姜、砂仁各五分。
數劑稍緩。
再以參、、川芎、香附、山栀、甘草、神曲糊丸服而愈。
飛疇治一婦。
平昔虛火易于上升。
因有怒氣不得越。
緻中滿食減。
作酸嗳氣。
頭面手足。
時冷時熱。
少腹不時酸痛。
經不行者半載餘。
其脈模糊。
快而無力。
服諸破氣降氣行血藥不效。
不知此蘊怒傷肝。
肝火乘虛而克脾土。
脾受克則胸中之大氣不布。
随肝火散漫肢體。
當知氣從濕騰。
濕由火燥。
惟太陽當空。
則陰霾之氣自散。
真火令行。
則郁蒸之氣自伏。
又釜底得火則能腐熟水谷。
水谷運則脾胃有權。
大氣得歸而諸證可愈矣。
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
十日而頭面手足之冷熱除。
間用異功而中寬食進。
如是出入調理。
兩月經行而愈。
卷三 諸氣門上 郁 金匮雲。
婦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濃樸湯主之。
(即四七湯。
) 上焦。
陽也。
衛氣所治。
貴通利而惡閉郁。
郁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
膽以咽為使。
膽主決斷。
氣屬相火。
遇七情至而不決。
則火郁而不發。
火郁則焰不達。
焰不達則氣如焰。
與痰涎聚結胸中。
故若炙脔。
千金作胸滿。
心下堅。
咽中帖帖如有炙脔。
吐之不出。
吞之不下。
證雖稍異。
然亦以郁而緻也。
用半夏等藥。
散郁化痰而已。
經雲。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土郁奪之。
金郁洩之。
水郁折之。
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瀉之。
夫所謂達者。
通暢之也。
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
發者。
升發之也。
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
奪者。
攻下之也。
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
洩者。
開發之也。
當以疏散之劑湧而洩之。
折者。
制禦之也。
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
此皆論六氣之郁也。
至于五志之郁。
又非上法所宜。
經雲。
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内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及婦人情志不遂。
悒郁不舒。
而緻經閉不調。
發熱咳嗽。
師尼寡婦。
種種諸患。
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雲。
郁者。
抑而不通之義。
内經五法。
為因五氣所乘而緻郁。
不必作憂郁之郁。
憂乃七情之病。
但憂亦在其中。
丹溪雲。
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
諸病生焉。
又制為六郁之論。
立越鞠丸以治郁。
而以香附、撫芎、蒼術開郁利氣為主。
謂氣郁而濕滞。
濕滞而成熱。
熱郁而成痰。
痰滞而血不行。
血滞而食不化。
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
此說出而内經之理始晦。
内經之旨。
又因釋注之誤而複晦。
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
蓋東方生木。
木者生生之氣。
即火氣附于木中。
木郁則土郁。
土郁則金亦郁。
金郁則水亦郁。
五行相因。
自然之理。
惟其相因也。
予以一方治其木郁。
諸郁皆因而愈。
逍遙散是也。
甚者。
方中加佐金丸。
以黃連治心火。
吳茱萸氣臊。
肝之氣亦臊。
同氣相求。
而佐金以制木。
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
惡寒惡熱。
嘔吐吞酸嘈雜。
胸痛痛。
小腹脹悶。
頭暈盜汗等證。
以逍遙散出入加減。
此對證之方。
無不獲效。
倘一服即愈。
少頃即發。
或半日或一日又發。
發之愈頻愈甚。
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
此方不宜複投。
當改用溫補之劑。
如陽虛。
以四君子加溫熱藥。
陰虛。
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
甚者又須寒因熱用。
少以冷藥從之。
用熱藥冷探之法。
否則拒格不入。
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
郁證多緣于志慮不伸。
而氣先受病。
故越鞠、四七始立也。
郁之既久。
火邪耗血。
豈蒼術、香附輩能久服乎。
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
然郁證多患于婦人。
内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
及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皆能緻病。
為證不一。
或發熱頭痛者有之。
喘嗽氣乏者有之。
經閉不調者有之。
狂癫失志者有之。
火炎失血者有之。
骨蒸勞瘵者有之。
疽生蟲者有之。
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
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
加減出入可也。
〔診〕郁脈多沉伏。
或結或促。
或沉或澀。
郁在肝腎則見于左。
郁在心脾則見于右。
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滞于其間。
脈必因之而止澀矣。
但當求其有神。
何害之有。
所謂神者。
胃氣也。
郁脈雖多沉伏結促。
不為患也。
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
蓋沉伏結促。
有氣可散。
氣通則和。
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
無氣可散。
即從事調補。
尚難克效。
況複誤行耗氣之藥乎。
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
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
患渾身倦怠。
呵欠口幹。
經月不食。
強之不過數粒而已。
有以血虛治之者。
有以氣弱治之者。
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
用藥雜亂。
愈治愈病。
至冬微瘥。
次年夏間。
諸病複作。
肌消骨露。
三焦脈洪大侵上。
脾肺二脈微沉。
餘部皆平和。
此肺火病也。
以栀子仁姜汁浸一宿。
炒黑研極細末。
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
進二服。
即知饑喜食。
旬日肢體充實如常。
後因久病不孕。
衆皆以為血虛。
而用參、之品。
半月胸膈飽脹。
飲食頓減。
至三月餘而經始通。
下黑穢不堪。
或行或止。
不得通利。
其苦萬狀。
易複以四烏湯換生地。
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栀、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内即有孕。
卷三 諸氣門上 痞滿 丹溪雲。
痞與否同。
不通泰也。
由陰伏陽蓄。
氣與血不運而成。
處心下。
位中央。
滿痞塞者。
皆土之病也。
與脹滿有輕重之分。
痞則内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
有中氣久虛。
不能營運精微為痞者。
有過服消克。
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
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
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洩之。
濃樸、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參、白術之甘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既痞同濕治。
惟宜上下分消其氣。
如果有内實之證。
庶可略與消導。
世人痞塞。
喜行利藥以求速效。
雖臨時快通。
痞若再作。
危殆滋甚。
天地不交而成痞。
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
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
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
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
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
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
諸痞塞及噎膈。
乃痰為氣激而上。
氣為痰膩而滞。
痰與氣搏。
不得流通。
并宜連理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氣滞痞脹。
用五膈寬中散。
不應。
丁沉透膈湯。
應諸痞塞脹滿。
胸膈不利。
或氣上逆。
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氣湯。
胃虛。
加參術。
氣滞。
加木香。
大便秘。
加槟榔。
面目浮。
加蘇葉。
四肢腫。
加木瓜。
虛痞。
隻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
郁怒暴痞。
面目浮腫。
心腹脅滿。
二便秘澀。
四肢脹大。
增損流氣飲。
膈上諸般冷氣。
嘔逆不食。
不問痞塞疼痛。
且與姜汁探吐。
然後用藥。
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
宜用疏劑。
若氣不順。
逆上為痞。
此乃虛痞。
愈疏而痞愈作。
宜于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
不可過用香劑。
古人治瀉後膈痞。
用理中丸。
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
大便不通。
脈數實者。
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
甚則寶鑒木香槟榔丸通利之。
若肥人痰痞風。
大便不通者。
禦藥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
肥人心下痞悶。
内有濕痰也。
二陳湯加枳實、芩、連。
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
瘦人心下痞悶。
乃郁熱在中焦。
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
小柴胡加枳、桔。
如飲食後感冒風寒。
飲食不消。
或食冷物而作痞悶。
宜溫中化滞。
二陳加縮砂、紫蘇、藿香。
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類。
虛人停滞不散。
心下痞。
或寬或急。
常喜熱物者。
枳實理中湯。
老人虛人。
脾胃虛弱。
轉運不及。
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
飽悶常嚼一丸。
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之類。
胸中氣塞短氣。
橘皮枳實生姜湯。
有酒積雜病。
過下傷脾。
脾虛不運作痞。
養胃兼和血。
參、術、歸、芍兼升、柴。
稍佐陳皮、枳殼之類。
大怒之後成痞。
或痰中見血。
或口中作血腥氣。
是瘀血。
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
甚則加大黃、桃仁泥。
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
脈沉澀。
日久不愈。
多郁人悲哀過度有之。
宜從血郁治。
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
舉世治中滿痞脹。
不問虛實。
鹹禁甘草。
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
指實滿而言也。
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
當以甘治之。
〔診〕脈弦急而滑。
驟然胸中痞悶。
乃肝氣與食滞而成。
為實。
脈弦。
或沉弦。
或澀。
或虛大無力。
氣口為甚。
此日久脾胃受傷。
或過服克伐藥所緻。
為虛。
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
或遲滑者。
為有停滞。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
六月間乘涼傷濕面。
心下痞滿。
躁熱時作。
坐卧不安。
宿于寺中。
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
下十餘行。
痞稍減。
越日困睡。
為盜劫其赀。
心動。
遂躁熱而渴。
飲酒一瓯。
是夜臍腹脹痛。
僧再以前藥複下十餘行。
病加困笃。
四肢無力。
躁熱身不甯。
喜冷水。
米谷不化。
痢下如爛魚腸腦。
赤水相雜。
全不思食。
強食則嘔。
痞甚于前。
噫氣不絕。
足冷。
小腹不任其痛。
診之。
脈浮數七八至。
按之空虛。
曰。
予溯流尋源。
蓋暑熱已傷正氣。
以熱毒之劑下之。
一下之後。
其所傷之物已去無餘。
遺巴豆之氣。
留毒于腸胃間。
使嘔逆而不能食。
胃氣轉傷而然。
及下膿血無度。
大肉脫下。
皮毛枯槁。
脾氣弱而衰矣。
舌上赤澀。
口燥咽幹。
下多亡陰之所緻也。
陰既已亡。
火獨旺。
故心胸躁熱。
煩亂不甯。
經曰。
獨陽不生。
獨陰不長。
夭之由也。
遂辭去。
易一醫。
不審脈究源。
惟見痞滿。
以枳殼丸下之。
病添喘滿。
利下不禁而死。
金匮雲。
不當下而強下之。
令人開腸洞洩。
便溺不禁而死。
正此謂也。
石頑治内兄顧九玉。
頒诏假道歸吳。
大暑中患胸痞顱脹。
脈得虛大而濡。
氣口獨顯滑象。
此濕熱泛濫于膈上也。
與清暑益氣二劑。
顱脹止而胸痞不除。
與半夏瀉心湯減炮姜。
去大棗加枳實。
一服而愈。
家弟曾餘。
雖列賢書。
最留心于醫理。
弟婦鄭氏。
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
昆弟俱為時醫。
戊申夏患嘔逆。
不食者月餘。
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
幾至絕粒。
而痞脹異常。
邀餘診之。
脈得虛大而數。
按仲景脈法雲。
大則為虛。
數則為虛。
此胃中陽氣大虛。
而濁陰填塞于膈上也。
因取連理湯方。
用人參三錢服之。
四劑而痞止食進。
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别駕吳蛟水公祖夫人。
患痞眩嘔逆。
向因下體畏寒。
肢肘麻瞀。
久服八味、參、附不徹。
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
此中焦素蘊痰濕。
陽氣不能周于四末之象。
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
究非真陽之虛。
且有地黃之滞。
所以痞暈漫無止期。
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
一服豁然。
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内翰缪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
青年罷職。
樂志林泉。
偶因小憤。
遂眩暈痞悶。
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
反覺疲倦。
飲食日減。
下元乏力。
至七月下浣。
邀石頑診之。
六脈似覺有餘。
指下略無沖和之氣。
氣口獨滞不調。
時大時小。
兩尺俱濡大少力。
此素多痰濕。
漸漬于水土二經。
複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
疲倦少食。
迨所必至。
法當先調中氣。
輸運水谷之精微。
然後徐圖溫補下元。
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
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其如夫人久患崩淋。
遍服諸血藥罔效。
以補中益氣加制香附、烏梅。
升舉其陽兼調其氣。
所謂病在下取之上。
端不出古聖之成則耳。
卷三 諸氣門上 腹滿 經雲。
太陰所至為中滿,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金匮雲。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以候内因。
寸口以候外因。
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
為厥陰肝木所侵。
侮其陰氣。
橫聚于腹。
法當脹滿有加。
設不滿。
陰邪必轉攻而上。
決無輕散之理。
蓋陰邪即聚。
不溫必不散。
陰邪不散。
陰竅必不通。
故知其便必難。
勢必逆攻兩而痛。
較腹滿更進一步也。
虛寒之氣從下而上。
由腹而。
才見一斑。
亟以溫藥服之。
使陰邪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一條。
已見傷寒陽明府實證。
此腹滿時減複如故。
為虛寒。
當溫之。
蓋腹滿雖因中氣虛寒。
然下焦之真陽未滅。
有時而升。
則有時而減。
然終屬虛寒。
故複如故。
而當與溫藥也。
按之心下滿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邪從胸脅而入于陽位。
合用大柴胡兩解之。
與臍腹硬痛承氣證不同。
病者痿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此論外因之腹滿。
故脈辨于寸口也。
寸口脈弦而脅下拘痛者。
其人表氣微虛。
不能外禦其邪。
俾風邪即與水氣相合。
而為脅下拘痛。
表中陽虛故啬啬惡寒也。
夫瘦人繞臍痛。
必因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
瘦人本無痰濕痹着。
而繞臍痛者。
為肌肉疏薄。
風冷得以直入。
幹于脾土之陰分。
土氣傷則不能轉運。
是以谷氣不行。
若反下之。
徒虛其腸胃。
邪氣愈逆。
因而上沖。
經曰。
氣上沖胸。
邪在大腸故也。
不沖者。
邪在于胃。
客氣上逆。
則心下痞也。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濃樸七物湯主之。
腹滿者。
邪氣入于裡也。
發熱者。
陽氣達于外也。
雖病經十日而脈浮數。
邪猶未全入裡。
況能食以證胃氣之有權。
故用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
兩解表裡之法。
較之桂枝加大黃湯。
多枳、樸而少芍藥。
以枳、樸專洩壅滞之氣。
故用之。
芍藥專收耗散之陰。
此腹但滿而不痛。
與陰血無預。
故去之。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奔迫。
上攻胸脅。
以及于胃。
而增嘔逆。
頃之胃氣空虛。
邪無所砥。
辄入陽位則殆矣。
是以除患之機。
所重全在胃氣。
乘其邪初犯胃。
尚自能食。
而用附子、粳米之法。
溫飽其胃。
胃氣溫飽。
則土濃而邪難上越。
胸脅逆滿之濁陰。
得溫無敢留戀。
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痛而閉者。
濃樸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塞。
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為實。
當下之。
即用小承氣。
倍濃樸。
而易其名。
以其無亢極之火。
故不用承氣二字。
與理中湯之易名人參湯一義。
東垣曰。
經雲。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此八益之邪。
有餘之證。
自外而入。
風寒之邪。
傳入于裡。
寒變為熱。
而作胃實。
日晡潮熱。
大渴引飲。
谵語脹滿者。
承氣湯下之。
下之則脹已是也。
五髒六腑俱有脹滿。
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
胃中寒則脹滿。
濁氣在上。
則生脹。
胃中寒濕菀遏故也。
太陰之厥。
則腹滿脹。
後不利。
不欲食。
食則嘔。
不得卧。
按所雲寒脹多如此。
亦有膏粱之人。
醇酒濃味之濕熱不得施化。
郁于内而成脹滿者。
此熱脹之謂也。
調經篇雲。
因飲食勞倦。
損傷脾胃。
始受熱中。
末傳寒中。
皆由脾胃之氣。
不能運化精微。
緻水谷聚而不散。
遂成脹滿。
又有飲食過傷而成脹飧洩者。
經雲。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夫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髒。
入五髒則閉塞不通而成脹矣。
此皆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所緻。
治脹務在調其虛實。
适其寒溫。
兼寒熱補瀉之法于戰守之間。
從少從多。
各從其類。
可一言而盡也。
張三錫曰。
脹滿悉屬脾虛。
運化不及。
濁氣填塞所緻。
初起微佐以消化。
舒郁為先。
勢甚而二便澀滞者。
微利之。
弱人或稍久。
一切病後産後瘡疽後。
必用參、術、、芍大補脾氣為主。
而佐以消化。
濃樸、木香、黃連之類。
然王道無近功。
必數十帖以漸取效。
每見粗工專守下之則脹已一法。
用商陸、牽牛等。
一瀉即消。
三日後複起。
然真氣因瀉而下脫。
邪氣必複聚而成脹。
遂緻不救。
可勝道哉。
腹脹諸證。
雖屬寒者多。
屬熱者少。
然世治脹。
喜用辛溫散氣之藥。
即使濕熱作脹。
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
氣散則脹滿亦寬。
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
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
然又有火盛陰虛。
熱乘血分者。
其腹雖脹而不甚大。
按之益堅。
小便黃赤。
大便秘澀。
至夜則微熱。
其脈數實而細小。
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
蓋消導則陰愈傷。
去濕則津愈涸矣。
宜用極苦極寒之藥。
如當歸龍荟丸。
或四物湯加宣胡二連、蘆荟。
俱用醋制。
可一服而效也。
有氣虛不能裹血。
血散作脹。
必其人大便不堅。
或時結時溏。
溏則稍減。
結則漸加。
小便清利。
甚則渾白如泔。
其脈緩大而滞。
氣口益甚。
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
宜四君子去白術。
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
以固其氣中之血。
有血虛不能斂氣。
氣散作脹。
必其人煩熱便燥。
小便黃數。
其脈浮數而弦。
人迎尤甚。
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
宜四物湯去地黃。
加黃、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
外因六氣成脹。
藿香正氣散。
内因七情成脹。
沉香降氣散。
憂思過度緻傷脾胃。
心腹膨脹。
喘促煩悶腸鳴。
氣走漉漉有聲。
大小便不利。
脈虛而澀。
局方七氣湯。
濁氣在上。
則生脹。
生姜瀉心湯加木香、濃樸。
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谷而脹。
附子理中湯。
腎髒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
濟生腎氣丸。
中滿腹内堅硬如盤。
不能坐卧。
大小便澀滞。
上氣喘促。
面色痿黃。
通身虛腫者。
此寒熱錯雜。
膠固于中。
營衛血氣凝滞于内也。
分消
氣不歸源。
補骨脂為主。
白術、沉香佐之。
一切冷氣。
及婦人血氣攻擊。
心腹撮痛。
局方烏沉湯最捷。
婦女性執多偏屬陰。
氣易于動。
如痞悶脹痛。
上湊心胸。
或攻築脅肋。
腹中結塊。
月水不調。
或眩暈嘔吐。
往來寒熱。
一切氣候。
先用加味逍遙散。
或蘇子降氣、沉香降氣、四磨、六磨選用。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氣刺痛。
皆屬火。
當降火藥中加枳殼。
氣郁不舒而痛者。
木香調氣散。
憂而痰郁。
導痰湯加香附、烏藥。
因死血而痛者。
桃仁、紅花、歸頭。
食積寒痰流入脅下背膂刺痛。
諸藥不效者。
神保丸。
久患氣結。
諸藥不開者。
先服沉香化氣丸三五服以開其結。
後用六君子送降氣散調之。
暴怒氣厥。
不省人事者。
蘇合香丸灌之。
諸氣為患。
須分暴病久病。
暴怒傷陰。
陽氣獨亢。
氣厥不省者。
可用辛香破氣以通陰閉。
若久抱抑郁。
氣不宣通。
營衛不和者。
又當辛溫散結以調營衛。
始為合宜也。
枳殼利肺氣。
多服損胸中至高之氣。
青皮瀉肝氣。
多服能損真氣。
木香調諸經氣兼瀉肺。
能使上焦之氣下達。
陰火上沖禁用。
砂仁醒脾氣而能上升。
然後滞氣得以下通。
白豆蔻能溫肺氣而使下行。
然後陽氣得以上達。
香附快滞氣。
陳皮洩逆氣。
烏藥、紫蘇、川芎俱能散氣。
使濁氣從汗散也。
濃樸瀉胃氣。
前胡下氣推陳。
槟榔瀉至高之氣能使濁氣下墜。
後重有積者宜之。
藿香之馨香。
上行胃氣。
沉香升降諸氣。
腦麝散真氣。
蘇子、杏仁下氣潤燥。
氣滞有火者宜之。
豆蔻、丁沉、檀、麝俱辛熱。
能散郁氣。
暴郁者宜用。
稍久成火者忌之。
禀壯氣實。
氣不順而刺痛。
當用枳殼、烏藥。
不已。
加木香。
若肥人氣刺痛。
用二陳加濃樸、枳殼。
氣虛脈微弱者。
即當用異功加枳殼、木香。
石頑曰。
舉世皆言氣無補法。
局方三因七氣、四磨、六磨等方。
其中俱用人參。
能無助氣為患乎。
古人立方用參。
非盡為補而設也。
如局方七氣。
原以肉桂、半夏為主。
而借人參引入氣分以散氣。
豈用補之謂耶。
其三因七氣。
純是辛散。
即用一味人參。
但可随諸藥建行氣之功。
不緻傷氣足矣。
何暇逞其補性乎。
至于四磨、六磨。
不過賴以資應敵之需。
尚恐不及。
安能望其補益哉。
〔診〕下手脈沉。
便知是氣。
其或沉滑。
氣兼痰飲。
沉極則伏。
澀弱難治。
皆由大氣郁滞不舒。
以故脈顯沉伏。
大都沉實有力。
則宜辛散。
沉弱少力。
則宜溫養。
氣主煦之。
總不離乎辛溫散結也。
汪石山治一孀婦。
年四十餘。
患走氣遍身疼痛。
或背脹痛。
或脅插痛。
或一月二三發。
發則嘔盡所食方快。
飲食不進。
久伏床枕。
或用流氣飲、二陳湯。
益甚。
汪診之。
脈皆細微而數。
右脈尤弱。
曰。
此憂思傷脾而氣郁也。
當補脾散郁。
以人參三錢。
黃二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八分。
香附、黃連、甘草、幹姜、砂仁各五分。
數劑稍緩。
再以參、、川芎、香附、山栀、甘草、神曲糊丸服而愈。
飛疇治一婦。
平昔虛火易于上升。
因有怒氣不得越。
緻中滿食減。
作酸嗳氣。
頭面手足。
時冷時熱。
少腹不時酸痛。
經不行者半載餘。
其脈模糊。
快而無力。
服諸破氣降氣行血藥不效。
不知此蘊怒傷肝。
肝火乘虛而克脾土。
脾受克則胸中之大氣不布。
随肝火散漫肢體。
當知氣從濕騰。
濕由火燥。
惟太陽當空。
則陰霾之氣自散。
真火令行。
則郁蒸之氣自伏。
又釜底得火則能腐熟水谷。
水谷運則脾胃有權。
大氣得歸而諸證可愈矣。
因用生料八味倍桂、附。
十日而頭面手足之冷熱除。
間用異功而中寬食進。
如是出入調理。
兩月經行而愈。
卷三 諸氣門上 郁 金匮雲。
婦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濃樸湯主之。
(即四七湯。
) 上焦。
陽也。
衛氣所治。
貴通利而惡閉郁。
郁則津液不行而積為痰涎。
膽以咽為使。
膽主決斷。
氣屬相火。
遇七情至而不決。
則火郁而不發。
火郁則焰不達。
焰不達則氣如焰。
與痰涎聚結胸中。
故若炙脔。
千金作胸滿。
心下堅。
咽中帖帖如有炙脔。
吐之不出。
吞之不下。
證雖稍異。
然亦以郁而緻也。
用半夏等藥。
散郁化痰而已。
經雲。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土郁奪之。
金郁洩之。
水郁折之。
然調其氣。
過者折之。
以其畏也。
所謂瀉之。
夫所謂達者。
通暢之也。
當以輕揚之劑舉而達之。
發者。
升發之也。
當以升發之劑汗而發之。
奪者。
攻下之也。
當以鹹寒之劑攻而奪之。
洩者。
開發之也。
當以疏散之劑湧而洩之。
折者。
制禦之也。
當以苦寒之劑伐而折之。
此皆論六氣之郁也。
至于五志之郁。
又非上法所宜。
經雲。
嘗貴後賤。
雖不中邪。
病從内生。
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
名曰失精。
及婦人情志不遂。
悒郁不舒。
而緻經閉不調。
發熱咳嗽。
師尼寡婦。
種種諸患。
各推其源而治之。
趙養葵雲。
郁者。
抑而不通之義。
内經五法。
為因五氣所乘而緻郁。
不必作憂郁之郁。
憂乃七情之病。
但憂亦在其中。
丹溪雲。
氣血沖和。
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
諸病生焉。
又制為六郁之論。
立越鞠丸以治郁。
而以香附、撫芎、蒼術開郁利氣為主。
謂氣郁而濕滞。
濕滞而成熱。
熱郁而成痰。
痰滞而血不行。
血滞而食不化。
此六者相因而為病者也。
此說出而内經之理始晦。
内經之旨。
又因釋注之誤而複晦。
所以郁病之不明于世久矣。
蓋東方生木。
木者生生之氣。
即火氣附于木中。
木郁則土郁。
土郁則金亦郁。
金郁則水亦郁。
五行相因。
自然之理。
惟其相因也。
予以一方治其木郁。
諸郁皆因而愈。
逍遙散是也。
甚者。
方中加佐金丸。
以黃連治心火。
吳茱萸氣臊。
肝之氣亦臊。
同氣相求。
而佐金以制木。
此佐金之所以得名也。
凡寒熱往來。
似瘧非瘧。
惡寒惡熱。
嘔吐吞酸嘈雜。
胸痛痛。
小腹脹悶。
頭暈盜汗等證。
以逍遙散出入加減。
此對證之方。
無不獲效。
倘一服即愈。
少頃即發。
或半日或一日又發。
發之愈頻愈甚。
此必下寒上熱之假證。
此方不宜複投。
當改用溫補之劑。
如陽虛。
以四君子加溫熱藥。
陰虛。
以六味地黃丸作湯加溫熱藥。
甚者又須寒因熱用。
少以冷藥從之。
用熱藥冷探之法。
否則拒格不入。
非徒無益。
而反害之也。
石頑曰。
郁證多緣于志慮不伸。
而氣先受病。
故越鞠、四七始立也。
郁之既久。
火邪耗血。
豈蒼術、香附輩能久服乎。
是逍遙、歸脾繼而設也。
然郁證多患于婦人。
内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
及思想無窮。
所願不得。
皆能緻病。
為證不一。
或發熱頭痛者有之。
喘嗽氣乏者有之。
經閉不調者有之。
狂癫失志者有之。
火炎失血者有之。
骨蒸勞瘵者有之。
疽生蟲者有之。
治法總不離乎逍遙、歸脾、佐金、降氣、烏沉七氣等方。
但當參究新久虛實選用。
加減出入可也。
〔診〕郁脈多沉伏。
或結或促。
或沉或澀。
郁在肝腎則見于左。
郁在心脾則見于右。
氣血食積痰飲一有留滞于其間。
脈必因之而止澀矣。
但當求其有神。
何害之有。
所謂神者。
胃氣也。
郁脈雖多沉伏結促。
不為患也。
所慮在牢革弦強不和耳。
蓋沉伏結促。
有氣可散。
氣通則和。
若牢革弦強則正氣先傷。
無氣可散。
即從事調補。
尚難克效。
況複誤行耗氣之藥乎。
所以郁證得弦強脈者。
往往多成虛損也。
易思蘭治一婦。
患渾身倦怠。
呵欠口幹。
經月不食。
強之不過數粒而已。
有以血虛治之者。
有以氣弱治之者。
有知為火而不知火之源者。
用藥雜亂。
愈治愈病。
至冬微瘥。
次年夏間。
諸病複作。
肌消骨露。
三焦脈洪大侵上。
脾肺二脈微沉。
餘部皆平和。
此肺火病也。
以栀子仁姜汁浸一宿。
炒黑研極細末。
用人參、麥冬、烏梅煎湯調下。
進二服。
即知饑喜食。
旬日肢體充實如常。
後因久病不孕。
衆皆以為血虛。
而用參、之品。
半月胸膈飽脹。
飲食頓減。
至三月餘而經始通。
下黑穢不堪。
或行或止。
不得通利。
其苦萬狀。
易複以四烏湯換生地。
加陳皮、蘇梗、黃芩、山栀、青皮、枳殼十數劑。
一月内即有孕。
卷三 諸氣門上 痞滿 丹溪雲。
痞與否同。
不通泰也。
由陰伏陽蓄。
氣與血不運而成。
處心下。
位中央。
滿痞塞者。
皆土之病也。
與脹滿有輕重之分。
痞則内覺痞悶而外無脈急之形也。
有中氣久虛。
不能營運精微為痞者。
有過服消克。
不能舒化飲食為痞者。
有濕熱太甚。
痰氣上逆陽位為痞者。
古方治痞。
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洩之。
濃樸、生姜、半夏之辛以散之。
人參、白術之甘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
既痞同濕治。
惟宜上下分消其氣。
如果有内實之證。
庶可略與消導。
世人痞塞。
喜行利藥以求速效。
雖臨時快通。
痞若再作。
危殆滋甚。
天地不交而成痞。
此脾之清氣不升而下溜。
胃之濁氣不降而上逆。
當用補中益氣加豬苓、澤瀉。
蓋升麻、柴胡從九地之下而升其清氣。
豬苓、澤瀉從九天之上而降其濁氣。
即所以交痞而為泰矣。
諸痞塞及噎膈。
乃痰為氣激而上。
氣為痰膩而滞。
痰與氣搏。
不得流通。
并宜連理湯、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黃連湯、諸瀉心湯選用。
氣滞痞脹。
用五膈寬中散。
不應。
丁沉透膈湯。
應諸痞塞脹滿。
胸膈不利。
或氣上逆。
或腹疼痛。
并宜指迷七氣湯。
胃虛。
加參術。
氣滞。
加木香。
大便秘。
加槟榔。
面目浮。
加蘇葉。
四肢腫。
加木瓜。
虛痞。
隻用局方七氣、局方烏沉二湯最妙。
郁怒暴痞。
面目浮腫。
心腹脅滿。
二便秘澀。
四肢脹大。
增損流氣飲。
膈上諸般冷氣。
嘔逆不食。
不問痞塞疼痛。
且與姜汁探吐。
然後用藥。
痰飲尤宜。
邪氣作痞。
宜用疏劑。
若氣不順。
逆上為痞。
此乃虛痞。
愈疏而痞愈作。
宜于收補中微兼疏通之意。
不可過用香劑。
古人治瀉後膈痞。
用理中丸。
即此意也。
痞塞諸藥不效。
大便不通。
脈數實者。
小陷胸湯、三黃湯選用。
甚則寶鑒木香槟榔丸通利之。
若肥人痰痞風。
大便不通者。
禦藥院木香槟榔丸疏解之。
肥人心下痞悶。
内有濕痰也。
二陳湯加枳實、芩、連。
然不若小陷胸湯尤捷。
瘦人心下痞悶。
乃郁熱在中焦。
三黃加枳實以導之。
心下痞而寒熱不除者。
小柴胡加枳、桔。
如飲食後感冒風寒。
飲食不消。
或食冷物而作痞悶。
宜溫中化滞。
二陳加縮砂、紫蘇、藿香。
或平胃加藿香、草豆蔻之類。
虛人停滞不散。
心下痞。
或寬或急。
常喜熱物者。
枳實理中湯。
老人虛人。
脾胃虛弱。
轉運不及。
飲食不化而作痞者。
九味資生丸。
飽悶常嚼一丸。
或六君子加香、砂、山楂、曲、之類。
胸中氣塞短氣。
橘皮枳實生姜湯。
有酒積雜病。
過下傷脾。
脾虛不運作痞。
養胃兼和血。
參、術、歸、芍兼升、柴。
稍佐陳皮、枳殼之類。
大怒之後成痞。
或痰中見血。
或口中作血腥氣。
是瘀血。
用丹皮、紅曲、香附、桔梗、降香、紅花、蘇木、山楂、麥芽、童便。
甚則加大黃、桃仁泥。
有痰挾瘀血成窠囊作痞。
脈沉澀。
日久不愈。
多郁人悲哀過度有之。
宜從血郁治。
桃仁、紅花、香附、丹皮、韭汁之類。
舉世治中滿痞脹。
不問虛實。
鹹禁甘草。
殊不知古人所謂中滿勿食甘者。
指實滿而言也。
若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者。
當以甘治之。
〔診〕脈弦急而滑。
驟然胸中痞悶。
乃肝氣與食滞而成。
為實。
脈弦。
或沉弦。
或澀。
或虛大無力。
氣口為甚。
此日久脾胃受傷。
或過服克伐藥所緻。
為虛。
胸膈痞悶而寸口脈沉滑。
或遲滑者。
為有停滞。
羅謙甫治真定趙客。
六月間乘涼傷濕面。
心下痞滿。
躁熱時作。
坐卧不安。
宿于寺中。
僧以丸藥十數丸下之。
下十餘行。
痞稍減。
越日困睡。
為盜劫其赀。
心動。
遂躁熱而渴。
飲酒一瓯。
是夜臍腹脹痛。
僧再以前藥複下十餘行。
病加困笃。
四肢無力。
躁熱身不甯。
喜冷水。
米谷不化。
痢下如爛魚腸腦。
赤水相雜。
全不思食。
強食則嘔。
痞甚于前。
噫氣不絕。
足冷。
小腹不任其痛。
診之。
脈浮數七八至。
按之空虛。
曰。
予溯流尋源。
蓋暑熱已傷正氣。
以熱毒之劑下之。
一下之後。
其所傷之物已去無餘。
遺巴豆之氣。
留毒于腸胃間。
使嘔逆而不能食。
胃氣轉傷而然。
及下膿血無度。
大肉脫下。
皮毛枯槁。
脾氣弱而衰矣。
舌上赤澀。
口燥咽幹。
下多亡陰之所緻也。
陰既已亡。
火獨旺。
故心胸躁熱。
煩亂不甯。
經曰。
獨陽不生。
獨陰不長。
夭之由也。
遂辭去。
易一醫。
不審脈究源。
惟見痞滿。
以枳殼丸下之。
病添喘滿。
利下不禁而死。
金匮雲。
不當下而強下之。
令人開腸洞洩。
便溺不禁而死。
正此謂也。
石頑治内兄顧九玉。
頒诏假道歸吳。
大暑中患胸痞顱脹。
脈得虛大而濡。
氣口獨顯滑象。
此濕熱泛濫于膈上也。
與清暑益氣二劑。
顱脹止而胸痞不除。
與半夏瀉心湯減炮姜。
去大棗加枳實。
一服而愈。
家弟曾餘。
雖列賢書。
最留心于醫理。
弟婦鄭氏。
乃世傳女科中山之女。
昆弟俱為時醫。
戊申夏患嘔逆。
不食者月餘。
服寬膈理氣藥二十餘劑。
幾至絕粒。
而痞脹異常。
邀餘診之。
脈得虛大而數。
按仲景脈法雲。
大則為虛。
數則為虛。
此胃中陽氣大虛。
而濁陰填塞于膈上也。
因取連理湯方。
用人參三錢服之。
四劑而痞止食進。
後與異功散調理數日而康。
别駕吳蛟水公祖夫人。
患痞眩嘔逆。
向因下體畏寒。
肢肘麻瞀。
久服八味、參、附不徹。
六脈弦滑而按之則濡。
此中焦素蘊痰濕。
陽氣不能周于四末之象。
得桂、附辛熱之力有時雖可暫開。
究非真陽之虛。
且有地黃之滞。
所以痞暈漫無止期。
遂疏局方七氣湯加沉香。
一服豁然。
再劑神爽食進而安。
内翰缪鈞間尊大人子長老先生。
青年罷職。
樂志林泉。
偶因小憤。
遂眩暈痞悶。
三月來服豁痰利氣藥不應。
反覺疲倦。
飲食日減。
下元乏力。
至七月下浣。
邀石頑診之。
六脈似覺有餘。
指下略無沖和之氣。
氣口獨滞不調。
時大時小。
兩尺俱濡大少力。
此素多痰濕。
漸漬于水土二經。
複加剝削之劑屢犯中氣。
疲倦少食。
迨所必至。
法當先調中氣。
輸運水谷之精微。
然後徐圖溫補下元。
為疏六君子湯加當歸兼調營血。
庶無陽無以化之虞。
其如夫人久患崩淋。
遍服諸血藥罔效。
以補中益氣加制香附、烏梅。
升舉其陽兼調其氣。
所謂病在下取之上。
端不出古聖之成則耳。
卷三 諸氣門上 腹滿 經雲。
太陰所至為中滿,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金匮雲。
趺陽脈微弦。
法當腹滿。
不滿者必便難。
兩疼痛。
此虛寒從下上也。
當以溫藥服之。
趺陽以候内因。
寸口以候外因。
趺陽脾胃之脈而見微弦。
為厥陰肝木所侵。
侮其陰氣。
橫聚于腹。
法當脹滿有加。
設不滿。
陰邪必轉攻而上。
決無輕散之理。
蓋陰邪即聚。
不溫必不散。
陰邪不散。
陰竅必不通。
故知其便必難。
勢必逆攻兩而痛。
較腹滿更進一步也。
虛寒之氣從下而上。
由腹而。
才見一斑。
亟以溫藥服之。
使陰邪從陰竅走散而不至上攻則善矣。
病者腹滿。
按之不痛為虛。
痛者為實。
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
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複如故。
此為寒。
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
減不足言。
當須下之。
宜大承氣湯一條。
已見傷寒陽明府實證。
此腹滿時減複如故。
為虛寒。
當溫之。
蓋腹滿雖因中氣虛寒。
然下焦之真陽未滅。
有時而升。
則有時而減。
然終屬虛寒。
故複如故。
而當與溫藥也。
按之心下滿者。
此為實也。
當下之。
宜大柴胡湯。
邪從胸脅而入于陽位。
合用大柴胡兩解之。
與臍腹硬痛承氣證不同。
病者痿黃。
躁而不渴。
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寸口脈弦者。
即脅下拘急而痛。
其人啬啬惡寒也。
此論外因之腹滿。
故脈辨于寸口也。
寸口脈弦而脅下拘痛者。
其人表氣微虛。
不能外禦其邪。
俾風邪即與水氣相合。
而為脅下拘痛。
表中陽虛故啬啬惡寒也。
夫瘦人繞臍痛。
必因風冷。
谷氣不行。
而反下之。
其氣必沖。
不沖者。
心下則痞。
瘦人本無痰濕痹着。
而繞臍痛者。
為肌肉疏薄。
風冷得以直入。
幹于脾土之陰分。
土氣傷則不能轉運。
是以谷氣不行。
若反下之。
徒虛其腸胃。
邪氣愈逆。
因而上沖。
經曰。
氣上沖胸。
邪在大腸故也。
不沖者。
邪在于胃。
客氣上逆。
則心下痞也。
病腹滿。
發熱十日。
脈浮而數。
飲食如故。
濃樸七物湯主之。
腹滿者。
邪氣入于裡也。
發熱者。
陽氣達于外也。
雖病經十日而脈浮數。
邪猶未全入裡。
況能食以證胃氣之有權。
故用小承氣合桂枝去芍藥湯。
兩解表裡之法。
較之桂枝加大黃湯。
多枳、樸而少芍藥。
以枳、樸專洩壅滞之氣。
故用之。
芍藥專收耗散之陰。
此腹但滿而不痛。
與陰血無預。
故去之。
腹中寒氣。
雷鳴切痛。
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寒氣奔迫。
上攻胸脅。
以及于胃。
而增嘔逆。
頃之胃氣空虛。
邪無所砥。
辄入陽位則殆矣。
是以除患之機。
所重全在胃氣。
乘其邪初犯胃。
尚自能食。
而用附子、粳米之法。
溫飽其胃。
胃氣溫飽。
則土濃而邪難上越。
胸脅逆滿之濁陰。
得溫無敢留戀。
必還從下竅而出矣。
痛而閉者。
濃樸三物湯主之。
痛而閉塞。
無雷鳴嘔逆之證者為實。
當下之。
即用小承氣。
倍濃樸。
而易其名。
以其無亢極之火。
故不用承氣二字。
與理中湯之易名人參湯一義。
東垣曰。
經雲。
諸脹腹大。
皆屬于熱。
此八益之邪。
有餘之證。
自外而入。
風寒之邪。
傳入于裡。
寒變為熱。
而作胃實。
日晡潮熱。
大渴引飲。
谵語脹滿者。
承氣湯下之。
下之則脹已是也。
五髒六腑俱有脹滿。
更以脹家寒熱多少較之。
胃中寒則脹滿。
濁氣在上。
則生脹。
胃中寒濕菀遏故也。
太陰之厥。
則腹滿脹。
後不利。
不欲食。
食則嘔。
不得卧。
按所雲寒脹多如此。
亦有膏粱之人。
醇酒濃味之濕熱不得施化。
郁于内而成脹滿者。
此熱脹之謂也。
調經篇雲。
因飲食勞倦。
損傷脾胃。
始受熱中。
末傳寒中。
皆由脾胃之氣。
不能運化精微。
緻水谷聚而不散。
遂成脹滿。
又有飲食過傷而成脹飧洩者。
經雲。
清氣在下。
則生飧洩。
濁氣在上。
則生脹。
此陰陽反作。
病之逆從也。
夫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者。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五髒。
入五髒則閉塞不通而成脹矣。
此皆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所緻。
治脹務在調其虛實。
适其寒溫。
兼寒熱補瀉之法于戰守之間。
從少從多。
各從其類。
可一言而盡也。
張三錫曰。
脹滿悉屬脾虛。
運化不及。
濁氣填塞所緻。
初起微佐以消化。
舒郁為先。
勢甚而二便澀滞者。
微利之。
弱人或稍久。
一切病後産後瘡疽後。
必用參、術、、芍大補脾氣為主。
而佐以消化。
濃樸、木香、黃連之類。
然王道無近功。
必數十帖以漸取效。
每見粗工專守下之則脹已一法。
用商陸、牽牛等。
一瀉即消。
三日後複起。
然真氣因瀉而下脫。
邪氣必複聚而成脹。
遂緻不救。
可勝道哉。
腹脹諸證。
雖屬寒者多。
屬熱者少。
然世治脹。
喜用辛溫散氣之藥。
即使濕熱作脹。
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
氣散則脹滿亦寬。
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
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
然又有火盛陰虛。
熱乘血分者。
其腹雖脹而不甚大。
按之益堅。
小便黃赤。
大便秘澀。
至夜則微熱。
其脈數實而細小。
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
蓋消導則陰愈傷。
去濕則津愈涸矣。
宜用極苦極寒之藥。
如當歸龍荟丸。
或四物湯加宣胡二連、蘆荟。
俱用醋制。
可一服而效也。
有氣虛不能裹血。
血散作脹。
必其人大便不堅。
或時結時溏。
溏則稍減。
結則漸加。
小便清利。
甚則渾白如泔。
其脈緩大而滞。
氣口益甚。
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
宜四君子去白術。
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
以固其氣中之血。
有血虛不能斂氣。
氣散作脹。
必其人煩熱便燥。
小便黃數。
其脈浮數而弦。
人迎尤甚。
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
宜四物湯去地黃。
加黃、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
外因六氣成脹。
藿香正氣散。
内因七情成脹。
沉香降氣散。
憂思過度緻傷脾胃。
心腹膨脹。
喘促煩悶腸鳴。
氣走漉漉有聲。
大小便不利。
脈虛而澀。
局方七氣湯。
濁氣在上。
則生脹。
生姜瀉心湯加木香、濃樸。
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谷而脹。
附子理中湯。
腎髒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
濟生腎氣丸。
中滿腹内堅硬如盤。
不能坐卧。
大小便澀滞。
上氣喘促。
面色痿黃。
通身虛腫者。
此寒熱錯雜。
膠固于中。
營衛血氣凝滞于内也。
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