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諸傷門
關燈
小
中
大
緊而細。
冷食傷脾。
溫補兼消之。
兩手脈皆模糊不清。
此宿食結滞。
胃氣不行。
急下奪之。
傷食脈有滑澀之異。
脾虛不能鼓運。
胃虛不能熟腐。
故其脈不滑而澀。
澀甚則模糊不清矣。
若人迎緊盛而氣口滑者。
停食感冒也。
許叔微治一酒客。
感冒風寒。
倦怠不思飲食。
已半月矣。
睡後發熱。
遍身疼如被杖。
微惡寒。
六脈浮大。
按之豁然。
作極虛受寒治之。
用六君子加黃、當歸、葛根。
大劑與之。
五服後遍身汗出如雨。
得睡。
諸證悉平。
江南仲治一人。
冬月覆舟。
盡力救貨。
忍饑行五十裡。
遇族人縱飲青樓。
遂發熱四肢如火。
左脅一點疼痛。
小便赤澀。
五日不更衣。
醫作傷食治。
不效。
脈弦數無力。
氣口倍于人迎。
此醉飽竭力傷肝所緻。
内經所謂數醉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搏。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故溺赤。
酒氣悍。
腎氣日衰。
陽氣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與四君子加神曲、枳殼、白芥子。
二服熱退。
調理而愈。
石頑治幼科汪五符。
夏月傷食。
嘔吐發熱顱脹。
自利黃水。
遍體肌肉扪之如刺。
六脈模糊。
指下尋之似有如無。
足胫不溫。
自認陰寒而服五積散。
一服其熱愈熾。
昏卧不省。
第三日自利不止。
而時常谵語。
至夜尤甚。
乃舅葉陽生以為傷暑。
而與香薷飲。
遂頭面汗出如蒸。
喘促不甯。
足冷下逆。
歙醫程郊倩以其證大熱而脈息模糊。
按之殊不可得。
以為陽欲脫亡之候。
欲猛進人參、附子。
雲間沈明生以為陰證斷無汗出如蒸之理。
脈雖虛而證大熱。
當用人參白虎。
争持未決。
取證于石頑。
診其六脈雖皆澀弱模糊。
而心下按之大痛。
舌上灰刺如芒。
乃食填中宮。
不能鼓運其脈。
往往多此。
當與涼膈散下之。
諸醫正欲藉此脫手。
聽餘用藥。
一下而神思大清。
脈息頓起。
當知傷食之脈。
雖當氣口滑盛。
若屢傷不已。
每緻澀數模糊。
乃脾不消運之兆也。
此證設非下奪而與參、附助其壯熱。
頃刻立斃。
可不詳慎。
而妄為施治乎。
又診葉新宇停食感冒。
而兩寸關皆澀數模糊。
兩尺皆沉弦。
而按之益堅。
雖其人尚能行走。
而脈少沖和。
此必向有陳氣在少腹。
詢之果患寒疝數年。
因緩辭不便用藥。
是夜即腹暴滿而逝。
門人問曰。
葉子偶抱小恙。
何以知其必死而辭之。
曰。
凡人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實更虛。
其氣乃居。
今胸有嘏而腹有積。
上下俱困。
能保其不交攻為患乎。
當知厥疝入腹。
腳氣沖心等疾。
皆是陰邪搏結。
郁積既久。
則挾陰火之勢而上升。
若胸中陽氣有權。
則陰邪仍歸陰位而止。
今胸中先為宿食填塞。
腹中陳氣不逆則已。
逆則上下俱滿。
正氣無容身之地。
往往有暴絕之虞。
所以不便用藥。
實未知其即死也。
故凡診六部中病脈有不相應處。
即當審其有無宿病。
不可輕忽。
以招诽謗也。
癸卯元夕。
周徐二子。
過石頑齋頭縱飲。
次日皆病酒不能起。
欲得葛花湯解酲。
餘曰。
東垣葛花解酲湯。
雖為傷酒專劑。
然人禀氣各有不同。
周子縱飲。
則面熱多渴。
此酒氣皆行陽明肌肉之分。
多渴知熱傷胃氣。
豈可重令開洩以耗津液。
與四君子湯去甘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澤瀉。
下咽即蘇。
徐子久患精滑。
飲則面色愈青。
此素常肝膽用事。
腎氣并傷。
酒氣皆行筋骨。
所以不上潮于面。
葛花胃藥。
用之何益。
與五苓散加人參倍肉桂。
服後食頃。
溲便如皂角汁而安。
卷二 諸傷門 勞倦 經曰。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六腑。
身熱不時卧。
上為喘呼。
陰虛生内熱者。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内熱。
陽盛則外熱者。
因上焦不通。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發洩。
故外熱。
勞則喘且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氣耗矣。
東垣雲。
夫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有所勞倦。
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
火旺則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熱。
無氣以動。
懶于語言。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經言勞者溫之。
夫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熱。
春夏劇。
秋冬瘥。
以黃建中湯治之。
人受水谷之氣以生。
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
皆胃氣之别名也。
夫胃為水谷之海。
脾胃氣虛。
則下溜肝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病。
始得則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脈洪大而頭痛。
或渴不止。
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若陰火上沖。
則氣高而喘。
煩熱。
為頭痛。
為渴。
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溜。
使谷氣不得升浮。
是春升之氣不行。
而無陽以護其營衛。
使不任風寒。
乃生寒熱。
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緻也。
然與外感風寒之證。
頗同而實異。
内傷脾胃。
乃傷其氣。
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
傷其外則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其内則不足。
不足者補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
皆瀉也。
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
皆補也。
内傷不足之病。
苟誤認作有餘之證而反瀉之。
則虛其虛也。
惟當以辛甘溫劑。
補其中而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以陽氣下陷。
故用味薄氣清之品。
若升麻、柴胡之類舉而揚之。
使地道左旋。
升于九天之上。
倘陰氣不降者。
用黃柏、澤瀉之類抑而降之。
使天道右遷。
而入于九地之下。
此東垣補中益氣。
為萬世無窮之利。
不必降也。
清升濁自降矣。
血中伏火。
日漸煎熬。
如氣浮心亂。
朱砂安神丸鎮固之。
以手扪之。
而肌表熱者表證也。
隻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
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
乃陰陽氣和。
自然汗出也。
如腹中痛。
惡寒而脈弦者。
是木來克土也。
小建中湯。
如脈沉結。
腹中痛。
理中湯。
如脈緩體重節痛。
腹脹自利。
米谷不化。
是濕勝也。
平胃散燥克之。
脅下縮急。
加柴胡。
臍下急。
加肉桂。
身體疼重者濕也。
合五苓散。
如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加羌、防、本、升麻、蒼術。
勿用五苓。
所以然者。
為風藥已能勝濕。
别作一服與之。
内傷有虛實之分。
如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發熱自汗。
倦怠乏力。
乃虛中之證。
應補益中和之劑調治。
無施解表。
若飲食過飽。
乃虛中之實。
為其所傷飲食。
積滞不消。
以緻心胸痞悶。
仍發寒熱。
惡心惡食。
須用消導之劑。
俟其消克。
心胸舒泰。
仍用益脾之藥。
使無重虛元氣。
有宿食不消。
日晡熱氣實者下之。
亦要詳審。
無過妄利。
故虛人飲食所傷。
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
皆當用六君子理胃為主。
内傷勞倦。
及久病之後。
用補中益氣理脾為主。
理脾則百病不生。
不理脾則諸病續起。
久之仍入于胃也。
内外傷辨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感。
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内傷。
外則寒熱俱作而無間。
内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感惡寒。
雖近火不除。
内傷惡寒。
得暖則解。
外感惡風。
乃不禁一切風寒。
内傷惡風。
卻惡門隙中賊風。
外感證顯在鼻。
故鼻息不利。
而氣擁有力。
雖不能食。
而不惡食。
内傷證顯在口。
故口不知味。
而腹中不和。
怯弱妨食。
惡聞食氣。
外感則邪氣有餘。
發言壯厲。
先輕而後重。
内傷則元氣不足。
出言懶怯。
先重而後輕。
外感頭痛。
常常而痛。
多見于腦後額上。
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
内傷頭痛。
時作時止。
不離兩太陽額顱。
多兼肩背胸脅腰腿骨節酸疼。
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
内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外感小便赤澀而痛。
終日難得。
内傷小便黃赤。
必短而頻。
外感燥結。
則發熱腹中硬痛。
内傷秘澀。
則虛坐常見些少白膿。
外感胸腹結痛。
則痛不可按。
内傷有時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外感則手足動搖。
煩擾不甯。
内傷則四肢不收。
倦怠嗜卧。
東垣辨法如此。
然或二者兼病。
則其脈必并見而難辨。
尤宜細心求之。
若内證多者。
則内傷重而外感輕。
宜補養而兼散邪。
補中益氣加羌活。
若外感多者。
則外感重而内傷輕。
宜和營而邪自解。
黃建中加當歸。
内傷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證頭痛大作。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上氣鼻息不調。
四肢困倦不收。
無氣以動。
無氣以言。
或煩躁悶亂。
心煩不安。
或渴或不渴。
心火上炎克肺經則渴。
血脈中有濕則不渴。
或表虛不任風寒。
目不欲開。
口不知味。
氣口脈大于人迎兩三倍。
但急大而時見一代。
此内顯脾氣不續之脈也。
補中益氣湯。
若有宿食。
則右關獨沉而滑枳術丸。
内傷末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腹脹胃脘當臍痛。
四肢與兩脅拘急。
膈噎不通。
或涎唾。
或清涕。
或多溺。
足下痛。
不能任身履地。
骨乏無力。
喜睡。
兩丸多冷。
陰陰作痛。
或妄見鬼狀。
腰背肩胛脊膂皆病。
不渴不瀉。
脈盛大以澀。
名曰寒中。
宜枳實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
兼腎髒火衰。
面黑足寒。
小便不利者。
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内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有天氣大熱時。
勞役得病。
與陽明傷熱白虎湯證相似。
此脾胃大虛。
元氣不足之證。
因饑困勞役之後。
肌熱躁悶。
煩渴引飲。
口鼻氣促。
目赤面紅惡熱。
晝夜不息。
脈大而虛。
重按全無。
經曰。
脈虛則血虛。
血虛則發熱。
誤服白虎必危。
當歸補血湯。
内傷似外感惡風寒證有因勞役辛苦。
腎中陰火沸騰。
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于陰涼處。
其陰火不行。
還歸皮膚。
腠理極虛無陽。
被風與陰涼所遏。
以此表虛不任風寒。
與外感惡風相似。
其證少氣短促。
懶于言語。
困弱無力。
不可同外感治。
補中益氣加紫蘇、羌活。
甚者加桂枝最當。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脾胃虛弱。
不能運化。
緻寒物冷痰膠固于中焦。
時時痞悶。
不覺饑飽。
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
當溫暖以助脾健運。
清理中宮。
理中丸。
若臍下築者。
腎氣動也。
去術加桂。
吐多者。
氣上壅也。
去術加生姜。
下多者。
氣洩而不收也。
還用術。
悸者飲聚也。
加桂、苓。
渴欲飲水者。
津液不足也。
倍用術。
腹中痛者。
倍人參。
寒多。
倍幹姜。
腹滿者。
去術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饑飽勞役。
損傷脾胃。
元氣不足之人。
其脈多弦。
或洪緩。
按之無力中時一澀。
其證身體沉重。
四肢困倦。
百節煩疼。
胸滿短氣。
膈咽不通。
心須不安。
耳聾耳鳴。
目熱如火。
視物昏花。
口中沃沫。
飲食失味。
忽肥忽瘦。
怠惰嗜卧。
溺色變赤。
或清利而數。
或上飲下便。
或時飧洩。
腹中虛痛。
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
如時顯熱躁。
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
加生地、黃柏。
如大便虛坐不得。
或大便了而不了。
腹中常逼迫。
氣血虛澀也。
倍歸身。
如無以上證。
隻服黃、人參、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蒼術、酒黃柏。
飲食不節。
勞倦所傷。
腹脅滿悶短氣。
遇春則口淡無味。
遇夏雖熱猶有惡寒。
饑則常如飽。
不喜食冷物。
升陽順氣湯。
勞倦所傷。
寒溫不适。
身熱頭疼。
自汗惡寒。
脈微而弱。
黃建中湯。
饑飽勞役。
胃氣不足。
脾氣下溜。
氣短無力。
不時寒熱。
早飯後轉增昏悶。
須要眠睡。
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懶倦動作。
五心煩熱。
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
後服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弱。
喘促少氣。
衄血吐血。
門冬清肺飲。
脾胃之氣俱病似痿弱證脾胃虛則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時值秋燥令行。
濕熱少退。
體重節痛。
口幹舌燥。
飲食無味。
不欲食。
食不消。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
兼肺病。
灑灑惡寒。
慘慘不樂。
而色槁不和。
乃陽氣不伸故也。
升陽益胃湯。
王安道曰。
經雲。
陰虛生内熱奈何。
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蒸胸中。
故内熱。
嗟夫。
此内傷之說之原乎。
夫人身之陰陽。
有以表裡言者。
有以上下之分言者。
有以氣血言者。
有以身前身後言者。
有以髒腑言者。
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
餘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
不必悉舉。
此所謂陰虛之陰。
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
蓋勞動太過。
則陽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
況水谷之氣又少入。
故陽愈甚而陰愈衰。
此陰虛之陰。
蓋指身中之陰氣。
與水谷之味耳。
或以下焦陰陽為言。
或以腎水真陰為言。
皆非也。
夫有所勞役者。
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少者。
壯火食氣也。
谷氣不盛者。
勞傷元氣。
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
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
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谷。
故清陽升而濁陰降。
以傳化出入。
滋榮一身也。
今胃不能納而谷氣衰少。
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
故曰。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
但比之平常無病時。
則謂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
則郁矣。
郁則少火皆成壯火。
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
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内熱也。
東垣所言。
正與經旨相合。
固宜引此段經文。
于内外傷辨以為之主。
乃反不引此。
卻謂火乘土位。
此不能無疑者也。
又經曰。
勞者溫之。
溫者養也。
東垣以為溫涼之溫。
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
又改損者益之。
為損者溫之。
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内經所雲。
而遍考内經。
并無此語。
亦不能無疑者也。
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
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
蓋溫能益氣。
甘能助脾而緩火。
故元氣複而火邪息也。
夫宜用溫藥以為内傷不足之治則可。
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
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說。
比類而觀。
則其義自着矣。
陸麗京曰。
内傷之原有三。
曰勞役傷脾。
曰饑飽傷胃。
曰負重傷血。
三者虛實懸殊。
所謂勞役傷脾者。
證必發熱頭痛。
惡風畏食。
自汗喘乏。
脈必氣口虛大。
平昔未慣勞役人多此。
東垣補中益氣證也。
饑飽傷胃者。
證必黃腫痞滿。
喘嗽惡食。
發熱身疼。
脈必氣口粗大。
藜藿勞苦人多此。
平胃散加棗礬。
負重傷血者。
在胃口則咳嘔血腥。
痞滿少食。
膈間隐隐刺痛。
脈必氣口見弦。
飽食奔馳人多此。
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
稍奪其勢。
即當因病制宜。
餘積不攻而去矣。
周慎齋雲。
内傷左脈常細而澀。
右脈多浮而大。
陽氣下陷不能生陰。
故血枯而左脈細澀。
脾胃虧損。
不能生金。
故氣虛而右脈浮大。
内傷寸口大于尺内。
此陽盛脈也。
保元加歸、芍引下。
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内收也。
此從陽引陰之法。
肝脈細。
餘脈和緩。
補中加枸杞。
以枸杞補肝血故也。
脈氣不足。
用四君子。
脈氣有餘。
用平胃散。
有餘則瀉。
不足則補。
五髒皆然。
病重藥宜輕緩。
劑宜減小。
隻以固中劑三四味。
以俟胃氣之複。
脾氣虛而脈弦者。
服補中益氣湯。
後必發瘧。
脾氣虛而濕勝。
服補中益氣湯。
後必患痢。
此邪尋出路。
仍服前湯自愈。
清陽下陷。
陰火上升。
若用寒藥。
則陽愈陷。
火愈熾。
火尋出竅。
虛者受之。
或目痛。
或耳聾。
或齒痛。
從其虛而散也。
脾脈豁大。
須防作瀉。
虛陽作瀉。
遇此脈必難愈。
凡胸前作脹痛者。
皆陽氣不達于胸。
陰氣填塞故也。
蓋陽則氣化通達。
陰則痰凝氣滞。
清陽下陷。
陰火上升。
則為氣逆。
濁氣凝滞。
則為痰厥。
所謂脾氣下溜。
乘于腎肝。
而成痰厥氣逆之漸也。
腳氣上升則為清陽。
下行則為邪氣。
内傷中虛表熱。
或潮熱自汗。
補中正方。
表熱。
加羌、防。
腹中滿。
加附子。
中氣不和。
加青皮、神曲。
間用八珍調理。
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
陰虛火動。
脈洪大而不作瀉。
六味丸。
惡寒。
八味丸。
腹痛少食。
理中丸。
作瀉。
六味去熟地加遠志、沉香、砂仁。
不應。
加補骨脂、肉豆蔻。
倘病颠倒難明。
必從脾胃調理。
凡用補中。
病熱已退。
升、柴不可用也。
若大便燥結。
小便不利。
或平常見此證。
此清氣下陷。
補中雖數帖無妨。
如熱甚不去者。
甘草少故也。
如用補中。
汗少肺氣不開。
加用黃。
汗多裡氣不守。
加用人參。
熱不退。
加用甘草。
臍以下無汗。
加酒黃柏三分。
渾身拘急作脹。
系風寒。
宜加羌、防。
但作脹不拘急。
為内寒。
宜加附子。
内傷大便閉者。
補中加蘇子、枳殼、杏仁。
小便不利。
加牛膝。
汗多。
加白芍減升麻。
口幹。
加煨葛根、五味子。
無汗。
加用升麻。
久病而熱不退。
氣短促。
用保元、桂、附。
煩躁、加當歸、白芍、麥冬、五味。
大便欲去而不去。
或着而不出為氣虛。
了而不了為血虛。
俱宜補中。
氣虛。
加用人參。
血虛。
加用當歸。
裡急後重。
初起皆屬于熱。
日久作陽氣虛陷治之。
前湯加用升、柴。
内傷久而不愈。
潮熱微汗咳嗽。
不思飲食。
補中加幹姜、五味自愈。
不必理痰治嗽。
正氣足。
則痰嗽自除矣。
凡用補中。
下體痿軟。
或虛弱者。
不可用。
當與八味丸。
凡内傷作瀉。
藏附子于白術中。
令其守中以止瀉也。
表熱。
藏附子于黃中。
欲其走表以助陽也。
凡内傷調理脾胃。
必用羌活散其肝邪。
此為正治。
内傷用補中。
十餘劑而無汗。
及汗不至足者。
難治。
然亦有服至二三十劑而汗出者。
若服後遍身疼痛者。
亦難治。
氣虛作脹而脈虛。
用補中等和中藥。
脈反有力者。
不治。
内傷寒熱間作。
氣血兩虛。
一不宜頭痛。
二不宜便秘。
三不宜絕谷瀉利。
三者皆難治。
凡内傷誤用竹葉石膏。
須防失血。
過二十日必有反複。
誤服黃柏、知母等藥。
須防洩瀉嘔吐。
二三日便見。
内傷身無大熱。
頭不甚疼。
胸膈飽悶。
大便不通。
庸醫下之而閉。
閉而複下。
下而不愈。
陽已将去。
或遍身疼痛。
不能轉動。
腹脹内有積血。
雖神氣清爽。
飲食可進。
亦不能治。
或問素有病患。
過勞役動作。
反覺精神強健何也。
曰。
此陰火沸騰。
扶助于内。
不覺元氣之不足也。
若靜養調适。
反覺神倦氣弱。
此陰火已退。
陽無以複。
本相透露故也。
〔診〕氣口脈大而虛者。
為内傷于氣。
氣口脈大而時顯一澀者。
為内傷于血。
氣口脈大而澀。
人迎及尺弦者。
為醉飽入房。
肝脾氣血俱傷。
人迎脈弦而數者。
為瘀血。
氣口脈滑而實者。
為宿食也。
汪石山治一人。
形長而瘦。
色白而脆。
年三十餘。
得奇疾。
遍身淫淫如蟲行。
從左腳腿起。
漸次而上至頭。
複下至右腳。
自覺蟲行有聲之狀。
醫多不識為何病。
汪診其脈浮小而澀。
按之不足。
兼察形視色。
知其為虛。
仲景曰。
身如蟲行。
汗多亡陽也。
遂用補中益氣倍參、術。
加酒炒黃柏五分。
服至二十餘劑而愈。
卷二 諸傷門 虛損(傳屍) 素問雲。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脈氣上虛尺虛。
是謂重虛。
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然。
脈虛者。
不象陰也。
此滑則生。
澀則死也。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金匮雲。
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其脈大者。
勞傷陽氣也。
手足煩者。
脾主四肢也。
春夏陽氣升騰而陰火僭逆。
故劇。
秋冬陰氣收藏而虛陽斂遏。
故瘥。
皆勞傷元氣之證。
下言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此則勞傷精氣。
腎肝失職之候也。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龍骨牡蛎湯主之。
脈虛芤遲者。
亡血失精。
本虛之脈也。
芤動微緊者。
本虛中伏有微邪。
肝氣内動。
所以魂夢不甯也。
夫亡血失精。
皆虛勞内因之證。
舉世皆用滋補血氣之藥。
而仲景獨舉桂枝湯。
其義何居。
蓋人身之氣血。
全賴後天水谷以資生。
水谷入胃。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氣不營。
則上熱而血溢。
衛氣不衛。
則下寒而精亡。
是以調和營衛為主。
營衛和。
則三焦各司其職。
而火自歸根。
熱者不熱。
寒者不寒。
水谷之精微輸化。
而精血之源有賴矣。
以其亡脫既慣。
恐下焦虛滑不禁。
乃加龍骨、牡蛎以固斂之。
蓋龍骨入肝斂魂。
牡蛎入胃固精。
皆收斂精魂之品。
後世鮮有用之者。
每每疑其止澀而非之。
殊不知二味入于石脂、鐘乳、巴戟、苁蓉、金櫻、益智之類。
則為劫劑。
入于桂枝湯中。
則為固蟄封藏之本藥也。
至于虛勞失精。
悸衄腹痛。
煩熱口燥。
則于本方加膠饴為小建中。
虛勞裡急。
為營衛枯槁。
更加黃為黃建中。
此皆後天不足所緻。
故以調和營衛為主治也。
後人專用滋陰降火誤治。
遺害未至于劇者。
用此悉能挽回。
若夫先天腎虛緻病者。
又當八味腎氣丸。
其虛煩不得眠。
主以酸棗湯。
内有幹血。
主以大黃蟲丸。
以上諸治。
除酸棗湯外。
後世皆所切禁。
非特不敢效用。
亦無齒及之者。
良可慨夫。
虛勞裡急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虛勞裡急諸不足。
黃建中湯主之。
上條言虛勞失精。
而裡急腹痛。
煩熱悸衄。
明系陽氣内奪之候。
故用小建中以和之。
下條言虛勞裡急諸不足。
較上條虛證更劇。
故于前方更加黃以大補衛中陽氣也。
按虛勞而至于亡血失精。
消耗津液。
枯槁四出。
難為力矣。
内經于針藥莫制者。
調以甘藥。
金匮遵之。
而用小建中湯、黃建中湯以急建其中氣。
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也。
後人樂令建中。
并用前胡、細辛以退表熱。
十四味建中。
兼用熟附、苁蓉以補下虛。
均失建中之義。
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治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純屬腎肝虛寒無疑。
而小便不利一證。
又似虛中有熱。
豈桂、附所宜用乎。
殊不知肝既失其疏洩之權。
腎亦傷其生發之氣。
水道自難流利。
故以八味腎氣之桂、附以導火歸源。
設非辛溫蒸其至極之陽。
則沉冱有加無已。
乃于補陰藥中稍加陽藥。
使陰陽适均。
無偏勝之虞。
斯其所以為至治也。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蓣丸主之。
按薯蓣丸專主表邪不解。
誤用涼藥。
傷犯肺胃自上而下之虛勞。
若房勞傷精。
郁火傷神。
自下而上由中所發之證。
鹹非所宜。
其立方全以桂枝湯和營散邪。
合理中丸兼理藥誤。
君以薯蓣大理脾肺。
毫不及乎補益腎肝。
醫門法律以為虛勞不足。
最易生風生氣。
殊失金匮立方本旨。
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湯主之。
虛煩者。
肝虛而火氣乘之也。
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
略加芎調血以養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
知母降火以除煩。
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五勞虛極羸瘦。
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饑傷。
勞傷。
經絡營衛氣傷。
内有幹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大黃蟲丸主之。
舉世皆以參、、歸、地等為補虛。
仲景獨以大黃、蟲等補虛。
苟非神聖。
不能行是法也。
夫五勞七傷。
多緣勞動不節。
氣血凝滞。
郁積生熱。
緻傷其陰。
世俗所稱幹血勞是也。
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
先用大黃、蟲、水蛭、虻蟲、蛴螬等蠕動啖血之物。
佐以幹漆、生地、桃、杏仁行去其血。
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
黃芩以開通熱郁。
酒服以行藥勢。
待幹血行盡。
然後純行緩中補虛收功。
其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
亦以大黃、蟲、水蛭、虻蟲為主。
于中除去幹漆、蛴螬、桃、杏仁。
而加當歸、乳香、沒藥以散血結。
即用人參以緩中補虛。
兼助藥力以攻幹血。
栀子以開通熱郁。
服用勞水者。
取其行而不滞也。
仲景按證用藥。
不慮其峻。
授人方術。
已略為降等。
猶恐誤施。
故方下注雲。
治一切勞瘵積滞疾。
不經藥壞者宜服。
可見慎重之至也。
李士材病機沙篆雲。
古稱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
證狀繁多。
令人眩惑。
但能明先天後天二種根本之證。
無不痊安。
夫人之虛。
非氣即血。
五髒六腑。
莫能外焉。
而血之源頭在乎腎。
氣之源頭在乎脾。
脾為肺母。
肺為生氣之宮。
故肺
冷食傷脾。
溫補兼消之。
兩手脈皆模糊不清。
此宿食結滞。
胃氣不行。
急下奪之。
傷食脈有滑澀之異。
脾虛不能鼓運。
胃虛不能熟腐。
故其脈不滑而澀。
澀甚則模糊不清矣。
若人迎緊盛而氣口滑者。
停食感冒也。
許叔微治一酒客。
感冒風寒。
倦怠不思飲食。
已半月矣。
睡後發熱。
遍身疼如被杖。
微惡寒。
六脈浮大。
按之豁然。
作極虛受寒治之。
用六君子加黃、當歸、葛根。
大劑與之。
五服後遍身汗出如雨。
得睡。
諸證悉平。
江南仲治一人。
冬月覆舟。
盡力救貨。
忍饑行五十裡。
遇族人縱飲青樓。
遂發熱四肢如火。
左脅一點疼痛。
小便赤澀。
五日不更衣。
醫作傷食治。
不效。
脈弦數無力。
氣口倍于人迎。
此醉飽竭力傷肝所緻。
内經所謂數醉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搏。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故溺赤。
酒氣悍。
腎氣日衰。
陽氣勝故手足為之熱也。
與四君子加神曲、枳殼、白芥子。
二服熱退。
調理而愈。
石頑治幼科汪五符。
夏月傷食。
嘔吐發熱顱脹。
自利黃水。
遍體肌肉扪之如刺。
六脈模糊。
指下尋之似有如無。
足胫不溫。
自認陰寒而服五積散。
一服其熱愈熾。
昏卧不省。
第三日自利不止。
而時常谵語。
至夜尤甚。
乃舅葉陽生以為傷暑。
而與香薷飲。
遂頭面汗出如蒸。
喘促不甯。
足冷下逆。
歙醫程郊倩以其證大熱而脈息模糊。
按之殊不可得。
以為陽欲脫亡之候。
欲猛進人參、附子。
雲間沈明生以為陰證斷無汗出如蒸之理。
脈雖虛而證大熱。
當用人參白虎。
争持未決。
取證于石頑。
診其六脈雖皆澀弱模糊。
而心下按之大痛。
舌上灰刺如芒。
乃食填中宮。
不能鼓運其脈。
往往多此。
當與涼膈散下之。
諸醫正欲藉此脫手。
聽餘用藥。
一下而神思大清。
脈息頓起。
當知傷食之脈。
雖當氣口滑盛。
若屢傷不已。
每緻澀數模糊。
乃脾不消運之兆也。
此證設非下奪而與參、附助其壯熱。
頃刻立斃。
可不詳慎。
而妄為施治乎。
又診葉新宇停食感冒。
而兩寸關皆澀數模糊。
兩尺皆沉弦。
而按之益堅。
雖其人尚能行走。
而脈少沖和。
此必向有陳氣在少腹。
詢之果患寒疝數年。
因緩辭不便用藥。
是夜即腹暴滿而逝。
門人問曰。
葉子偶抱小恙。
何以知其必死而辭之。
曰。
凡人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實更虛。
其氣乃居。
今胸有嘏而腹有積。
上下俱困。
能保其不交攻為患乎。
當知厥疝入腹。
腳氣沖心等疾。
皆是陰邪搏結。
郁積既久。
則挾陰火之勢而上升。
若胸中陽氣有權。
則陰邪仍歸陰位而止。
今胸中先為宿食填塞。
腹中陳氣不逆則已。
逆則上下俱滿。
正氣無容身之地。
往往有暴絕之虞。
所以不便用藥。
實未知其即死也。
故凡診六部中病脈有不相應處。
即當審其有無宿病。
不可輕忽。
以招诽謗也。
癸卯元夕。
周徐二子。
過石頑齋頭縱飲。
次日皆病酒不能起。
欲得葛花湯解酲。
餘曰。
東垣葛花解酲湯。
雖為傷酒專劑。
然人禀氣各有不同。
周子縱飲。
則面熱多渴。
此酒氣皆行陽明肌肉之分。
多渴知熱傷胃氣。
豈可重令開洩以耗津液。
與四君子湯去甘草加藿香、木香、煨葛根、澤瀉。
下咽即蘇。
徐子久患精滑。
飲則面色愈青。
此素常肝膽用事。
腎氣并傷。
酒氣皆行筋骨。
所以不上潮于面。
葛花胃藥。
用之何益。
與五苓散加人參倍肉桂。
服後食頃。
溲便如皂角汁而安。
卷二 諸傷門 勞倦 經曰。
飲食不節。
起居不時。
陰受之。
陰受之則入六腑。
身熱不時卧。
上為喘呼。
陰虛生内熱者。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氣熱。
熱氣熏胸中。
故内熱。
陽盛則外熱者。
因上焦不通。
則皮膚緻密。
腠理閉塞。
玄府不通。
衛氣不得發洩。
故外熱。
勞則喘且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氣耗矣。
東垣雲。
夫喜怒不節。
起居不時。
有所勞倦。
皆損其氣。
氣衰則火旺。
火旺則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熱。
無氣以動。
懶于語言。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不安。
經言勞者溫之。
夫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熱。
春夏劇。
秋冬瘥。
以黃建中湯治之。
人受水谷之氣以生。
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
皆胃氣之别名也。
夫胃為水谷之海。
脾胃氣虛。
則下溜肝腎。
陰火得以乘其土位。
故脾病。
始得則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脈洪大而頭痛。
或渴不止。
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
若陰火上沖。
則氣高而喘。
煩熱。
為頭痛。
為渴。
而脈洪。
脾胃之氣下溜。
使谷氣不得升浮。
是春升之氣不行。
而無陽以護其營衛。
使不任風寒。
乃生寒熱。
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緻也。
然與外感風寒之證。
頗同而實異。
内傷脾胃。
乃傷其氣。
外感風寒。
乃傷其形。
傷其外則有餘。
有餘者瀉之。
傷其内則不足。
不足者補之。
汗之下之吐之克之之類。
皆瀉也。
溫之和之調之養之之類。
皆補也。
内傷不足之病。
苟誤認作有餘之證而反瀉之。
則虛其虛也。
惟當以辛甘溫劑。
補其中而升其陽。
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
以陽氣下陷。
故用味薄氣清之品。
若升麻、柴胡之類舉而揚之。
使地道左旋。
升于九天之上。
倘陰氣不降者。
用黃柏、澤瀉之類抑而降之。
使天道右遷。
而入于九地之下。
此東垣補中益氣。
為萬世無窮之利。
不必降也。
清升濁自降矣。
血中伏火。
日漸煎熬。
如氣浮心亂。
朱砂安神丸鎮固之。
以手扪之。
而肌表熱者表證也。
隻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
得微汗則已。
非正發汗。
乃陰陽氣和。
自然汗出也。
如腹中痛。
惡寒而脈弦者。
是木來克土也。
小建中湯。
如脈沉結。
腹中痛。
理中湯。
如脈緩體重節痛。
腹脹自利。
米谷不化。
是濕勝也。
平胃散燥克之。
脅下縮急。
加柴胡。
臍下急。
加肉桂。
身體疼重者濕也。
合五苓散。
如風濕相搏。
一身盡痛。
加羌、防、本、升麻、蒼術。
勿用五苓。
所以然者。
為風藥已能勝濕。
别作一服與之。
内傷有虛實之分。
如飲食失節。
勞役所傷。
發熱自汗。
倦怠乏力。
乃虛中之證。
應補益中和之劑調治。
無施解表。
若飲食過飽。
乃虛中之實。
為其所傷飲食。
積滞不消。
以緻心胸痞悶。
仍發寒熱。
惡心惡食。
須用消導之劑。
俟其消克。
心胸舒泰。
仍用益脾之藥。
使無重虛元氣。
有宿食不消。
日晡熱氣實者下之。
亦要詳審。
無過妄利。
故虛人飲食所傷。
及外感暴病新愈之後。
皆當用六君子理胃為主。
内傷勞倦。
及久病之後。
用補中益氣理脾為主。
理脾則百病不生。
不理脾則諸病續起。
久之仍入于胃也。
内外傷辨人迎脈大于氣口為外感。
氣口脈大于人迎為内傷。
外則寒熱俱作而無間。
内則寒熱間作而不齊。
外感惡寒。
雖近火不除。
内傷惡寒。
得暖則解。
外感惡風。
乃不禁一切風寒。
内傷惡風。
卻惡門隙中賊風。
外感證顯在鼻。
故鼻息不利。
而氣擁有力。
雖不能食。
而不惡食。
内傷證顯在口。
故口不知味。
而腹中不和。
怯弱妨食。
惡聞食氣。
外感則邪氣有餘。
發言壯厲。
先輕而後重。
内傷則元氣不足。
出言懶怯。
先重而後輕。
外感頭痛。
常常而痛。
多見于腦後額上。
以及遍身肢體腰脊筋骨攣痛。
内傷頭痛。
時作時止。
不離兩太陽額顱。
多兼肩背胸脅腰腿骨節酸疼。
外感則手背熱而手心不熱。
内傷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
外感小便赤澀而痛。
終日難得。
内傷小便黃赤。
必短而頻。
外感燥結。
則發熱腹中硬痛。
内傷秘澀。
則虛坐常見些少白膿。
外感胸腹結痛。
則痛不可按。
内傷有時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
外感則手足動搖。
煩擾不甯。
内傷則四肢不收。
倦怠嗜卧。
東垣辨法如此。
然或二者兼病。
則其脈必并見而難辨。
尤宜細心求之。
若内證多者。
則内傷重而外感輕。
宜補養而兼散邪。
補中益氣加羌活。
若外感多者。
則外感重而内傷輕。
宜和營而邪自解。
黃建中加當歸。
内傷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證頭痛大作。
氣高而喘。
身熱而煩。
上氣鼻息不調。
四肢困倦不收。
無氣以動。
無氣以言。
或煩躁悶亂。
心煩不安。
或渴或不渴。
心火上炎克肺經則渴。
血脈中有濕則不渴。
或表虛不任風寒。
目不欲開。
口不知味。
氣口脈大于人迎兩三倍。
但急大而時見一代。
此内顯脾氣不續之脈也。
補中益氣湯。
若有宿食。
則右關獨沉而滑枳術丸。
内傷末傳寒中病似外感陰證腹脹胃脘當臍痛。
四肢與兩脅拘急。
膈噎不通。
或涎唾。
或清涕。
或多溺。
足下痛。
不能任身履地。
骨乏無力。
喜睡。
兩丸多冷。
陰陰作痛。
或妄見鬼狀。
腰背肩胛脊膂皆病。
不渴不瀉。
脈盛大以澀。
名曰寒中。
宜枳實理中加附子、肉桂、益智、草豆蔻。
兼腎髒火衰。
面黑足寒。
小便不利者。
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内傷似外感陽明中熱證有天氣大熱時。
勞役得病。
與陽明傷熱白虎湯證相似。
此脾胃大虛。
元氣不足之證。
因饑困勞役之後。
肌熱躁悶。
煩渴引飲。
口鼻氣促。
目赤面紅惡熱。
晝夜不息。
脈大而虛。
重按全無。
經曰。
脈虛則血虛。
血虛則發熱。
誤服白虎必危。
當歸補血湯。
内傷似外感惡風寒證有因勞役辛苦。
腎中陰火沸騰。
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于陰涼處。
其陰火不行。
還歸皮膚。
腠理極虛無陽。
被風與陰涼所遏。
以此表虛不任風寒。
與外感惡風相似。
其證少氣短促。
懶于言語。
困弱無力。
不可同外感治。
補中益氣加紫蘇、羌活。
甚者加桂枝最當。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脾胃虛弱。
不能運化。
緻寒物冷痰膠固于中焦。
時時痞悶。
不覺饑飽。
其脈雖弦而按之不鼓。
當溫暖以助脾健運。
清理中宮。
理中丸。
若臍下築者。
腎氣動也。
去術加桂。
吐多者。
氣上壅也。
去術加生姜。
下多者。
氣洩而不收也。
還用術。
悸者飲聚也。
加桂、苓。
渴欲飲水者。
津液不足也。
倍用術。
腹中痛者。
倍人參。
寒多。
倍幹姜。
腹滿者。
去術加附子。
勞倦所傷虛中有熱饑飽勞役。
損傷脾胃。
元氣不足之人。
其脈多弦。
或洪緩。
按之無力中時一澀。
其證身體沉重。
四肢困倦。
百節煩疼。
胸滿短氣。
膈咽不通。
心須不安。
耳聾耳鳴。
目熱如火。
視物昏花。
口中沃沫。
飲食失味。
忽肥忽瘦。
怠惰嗜卧。
溺色變赤。
或清利而數。
或上飲下便。
或時飧洩。
腹中虛痛。
不思飲食。
調中益氣湯。
如時顯熱躁。
是下元真火蒸蒸然發也。
加生地、黃柏。
如大便虛坐不得。
或大便了而不了。
腹中常逼迫。
氣血虛澀也。
倍歸身。
如無以上證。
隻服黃、人參、甘草、橘皮、柴胡、升麻、蒼術、酒黃柏。
飲食不節。
勞倦所傷。
腹脅滿悶短氣。
遇春則口淡無味。
遇夏雖熱猶有惡寒。
饑則常如飽。
不喜食冷物。
升陽順氣湯。
勞倦所傷。
寒溫不适。
身熱頭疼。
自汗惡寒。
脈微而弱。
黃建中湯。
饑飽勞役。
胃氣不足。
脾氣下溜。
氣短無力。
不時寒熱。
早飯後轉增昏悶。
須要眠睡。
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懶倦動作。
五心煩熱。
先服升陽補氣湯二三劑。
後服補中益氣湯。
脾胃虛弱。
喘促少氣。
衄血吐血。
門冬清肺飲。
脾胃之氣俱病似痿弱證脾胃虛則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時值秋燥令行。
濕熱少退。
體重節痛。
口幹舌燥。
飲食無味。
不欲食。
食不消。
大便不調。
小便頻數。
兼肺病。
灑灑惡寒。
慘慘不樂。
而色槁不和。
乃陽氣不伸故也。
升陽益胃湯。
王安道曰。
經雲。
陰虛生内熱奈何。
曰。
有所勞倦。
形氣衰少。
谷氣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氣熱。
熱氣蒸胸中。
故内熱。
嗟夫。
此内傷之說之原乎。
夫人身之陰陽。
有以表裡言者。
有以上下之分言者。
有以氣血言者。
有以身前身後言者。
有以髒腑言者。
有以升降呼吸之氣言者。
餘如動靜語默起居之類甚多。
不必悉舉。
此所謂陰虛之陰。
其所指與數者皆不同。
蓋勞動太過。
則陽氣皆亢極而化為火矣。
況水谷之氣又少入。
故陽愈甚而陰愈衰。
此陰虛之陰。
蓋指身中之陰氣。
與水谷之味耳。
或以下焦陰陽為言。
或以腎水真陰為言。
皆非也。
夫有所勞役者。
過動屬火也。
形氣衰少者。
壯火食氣也。
谷氣不盛者。
勞傷元氣。
則少食而氣衰也。
上焦不行者。
清陽不升也。
下脘不通者。
濁陰不降也。
夫胃受水谷。
故清陽升而濁陰降。
以傳化出入。
滋榮一身也。
今胃不能納而谷氣衰少。
則清無升而濁無降矣。
故曰。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然非謂絕不行不通也。
但比之平常無病時。
則謂之不行不通耳。
上不行下不通。
則郁矣。
郁則少火皆成壯火。
而胃居上焦下脘兩者之間。
故胃氣熱則上炎熏胸中而為内熱也。
東垣所言。
正與經旨相合。
固宜引此段經文。
于内外傷辨以為之主。
乃反不引此。
卻謂火乘土位。
此不能無疑者也。
又經曰。
勞者溫之。
溫者養也。
東垣以為溫涼之溫。
謂用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
又改損者益之。
為損者溫之。
又以溫能除大熱為内經所雲。
而遍考内經。
并無此語。
亦不能無疑者也。
然溫藥之補元氣瀉火邪者。
亦惟氣溫而味甘者斯可矣。
蓋溫能益氣。
甘能助脾而緩火。
故元氣複而火邪息也。
夫宜用溫藥以為内傷不足之治則可。
以為勞者溫之之注則不可。
苟以補之除之抑之舉之散之等說。
比類而觀。
則其義自着矣。
陸麗京曰。
内傷之原有三。
曰勞役傷脾。
曰饑飽傷胃。
曰負重傷血。
三者虛實懸殊。
所謂勞役傷脾者。
證必發熱頭痛。
惡風畏食。
自汗喘乏。
脈必氣口虛大。
平昔未慣勞役人多此。
東垣補中益氣證也。
饑飽傷胃者。
證必黃腫痞滿。
喘嗽惡食。
發熱身疼。
脈必氣口粗大。
藜藿勞苦人多此。
平胃散加棗礬。
負重傷血者。
在胃口則咳嘔血腥。
痞滿少食。
膈間隐隐刺痛。
脈必氣口見弦。
飽食奔馳人多此。
犀角地黃湯加酒大黃。
稍奪其勢。
即當因病制宜。
餘積不攻而去矣。
周慎齋雲。
内傷左脈常細而澀。
右脈多浮而大。
陽氣下陷不能生陰。
故血枯而左脈細澀。
脾胃虧損。
不能生金。
故氣虛而右脈浮大。
内傷寸口大于尺内。
此陽盛脈也。
保元加歸、芍引下。
則大脈去而陽氣亦内收也。
此從陽引陰之法。
肝脈細。
餘脈和緩。
補中加枸杞。
以枸杞補肝血故也。
脈氣不足。
用四君子。
脈氣有餘。
用平胃散。
有餘則瀉。
不足則補。
五髒皆然。
病重藥宜輕緩。
劑宜減小。
隻以固中劑三四味。
以俟胃氣之複。
脾氣虛而脈弦者。
服補中益氣湯。
後必發瘧。
脾氣虛而濕勝。
服補中益氣湯。
後必患痢。
此邪尋出路。
仍服前湯自愈。
清陽下陷。
陰火上升。
若用寒藥。
則陽愈陷。
火愈熾。
火尋出竅。
虛者受之。
或目痛。
或耳聾。
或齒痛。
從其虛而散也。
脾脈豁大。
須防作瀉。
虛陽作瀉。
遇此脈必難愈。
凡胸前作脹痛者。
皆陽氣不達于胸。
陰氣填塞故也。
蓋陽則氣化通達。
陰則痰凝氣滞。
清陽下陷。
陰火上升。
則為氣逆。
濁氣凝滞。
則為痰厥。
所謂脾氣下溜。
乘于腎肝。
而成痰厥氣逆之漸也。
腳氣上升則為清陽。
下行則為邪氣。
内傷中虛表熱。
或潮熱自汗。
補中正方。
表熱。
加羌、防。
腹中滿。
加附子。
中氣不和。
加青皮、神曲。
間用八珍調理。
氣血俱虛。
十全大補。
陰虛火動。
脈洪大而不作瀉。
六味丸。
惡寒。
八味丸。
腹痛少食。
理中丸。
作瀉。
六味去熟地加遠志、沉香、砂仁。
不應。
加補骨脂、肉豆蔻。
倘病颠倒難明。
必從脾胃調理。
凡用補中。
病熱已退。
升、柴不可用也。
若大便燥結。
小便不利。
或平常見此證。
此清氣下陷。
補中雖數帖無妨。
如熱甚不去者。
甘草少故也。
如用補中。
汗少肺氣不開。
加用黃。
汗多裡氣不守。
加用人參。
熱不退。
加用甘草。
臍以下無汗。
加酒黃柏三分。
渾身拘急作脹。
系風寒。
宜加羌、防。
但作脹不拘急。
為内寒。
宜加附子。
内傷大便閉者。
補中加蘇子、枳殼、杏仁。
小便不利。
加牛膝。
汗多。
加白芍減升麻。
口幹。
加煨葛根、五味子。
無汗。
加用升麻。
久病而熱不退。
氣短促。
用保元、桂、附。
煩躁、加當歸、白芍、麥冬、五味。
大便欲去而不去。
或着而不出為氣虛。
了而不了為血虛。
俱宜補中。
氣虛。
加用人參。
血虛。
加用當歸。
裡急後重。
初起皆屬于熱。
日久作陽氣虛陷治之。
前湯加用升、柴。
内傷久而不愈。
潮熱微汗咳嗽。
不思飲食。
補中加幹姜、五味自愈。
不必理痰治嗽。
正氣足。
則痰嗽自除矣。
凡用補中。
下體痿軟。
或虛弱者。
不可用。
當與八味丸。
凡内傷作瀉。
藏附子于白術中。
令其守中以止瀉也。
表熱。
藏附子于黃中。
欲其走表以助陽也。
凡内傷調理脾胃。
必用羌活散其肝邪。
此為正治。
内傷用補中。
十餘劑而無汗。
及汗不至足者。
難治。
然亦有服至二三十劑而汗出者。
若服後遍身疼痛者。
亦難治。
氣虛作脹而脈虛。
用補中等和中藥。
脈反有力者。
不治。
内傷寒熱間作。
氣血兩虛。
一不宜頭痛。
二不宜便秘。
三不宜絕谷瀉利。
三者皆難治。
凡内傷誤用竹葉石膏。
須防失血。
過二十日必有反複。
誤服黃柏、知母等藥。
須防洩瀉嘔吐。
二三日便見。
内傷身無大熱。
頭不甚疼。
胸膈飽悶。
大便不通。
庸醫下之而閉。
閉而複下。
下而不愈。
陽已将去。
或遍身疼痛。
不能轉動。
腹脹内有積血。
雖神氣清爽。
飲食可進。
亦不能治。
或問素有病患。
過勞役動作。
反覺精神強健何也。
曰。
此陰火沸騰。
扶助于内。
不覺元氣之不足也。
若靜養調适。
反覺神倦氣弱。
此陰火已退。
陽無以複。
本相透露故也。
〔診〕氣口脈大而虛者。
為内傷于氣。
氣口脈大而時顯一澀者。
為内傷于血。
氣口脈大而澀。
人迎及尺弦者。
為醉飽入房。
肝脾氣血俱傷。
人迎脈弦而數者。
為瘀血。
氣口脈滑而實者。
為宿食也。
汪石山治一人。
形長而瘦。
色白而脆。
年三十餘。
得奇疾。
遍身淫淫如蟲行。
從左腳腿起。
漸次而上至頭。
複下至右腳。
自覺蟲行有聲之狀。
醫多不識為何病。
汪診其脈浮小而澀。
按之不足。
兼察形視色。
知其為虛。
仲景曰。
身如蟲行。
汗多亡陽也。
遂用補中益氣倍參、術。
加酒炒黃柏五分。
服至二十餘劑而愈。
卷二 諸傷門 虛損(傳屍) 素問雲。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陰虛者陽必湊之。
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脈氣上虛尺虛。
是謂重虛。
氣虛者。
言無常也。
尺虛者。
行步然。
脈虛者。
不象陰也。
此滑則生。
澀則死也。
形不足者。
溫之以氣。
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金匮雲。
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手足煩。
春夏劇。
秋冬瘥。
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其脈大者。
勞傷陽氣也。
手足煩者。
脾主四肢也。
春夏陽氣升騰而陰火僭逆。
故劇。
秋冬陰氣收藏而虛陽斂遏。
故瘥。
皆勞傷元氣之證。
下言陰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此則勞傷精氣。
腎肝失職之候也。
夫失精家。
少腹弦急。
陰頭寒。
目眩發落。
脈極虛芤遲。
為清谷亡血失精。
脈得諸芤動微緊。
男子失精。
女子夢交。
桂枝龍骨牡蛎湯主之。
脈虛芤遲者。
亡血失精。
本虛之脈也。
芤動微緊者。
本虛中伏有微邪。
肝氣内動。
所以魂夢不甯也。
夫亡血失精。
皆虛勞内因之證。
舉世皆用滋補血氣之藥。
而仲景獨舉桂枝湯。
其義何居。
蓋人身之氣血。
全賴後天水谷以資生。
水谷入胃。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氣不營。
則上熱而血溢。
衛氣不衛。
則下寒而精亡。
是以調和營衛為主。
營衛和。
則三焦各司其職。
而火自歸根。
熱者不熱。
寒者不寒。
水谷之精微輸化。
而精血之源有賴矣。
以其亡脫既慣。
恐下焦虛滑不禁。
乃加龍骨、牡蛎以固斂之。
蓋龍骨入肝斂魂。
牡蛎入胃固精。
皆收斂精魂之品。
後世鮮有用之者。
每每疑其止澀而非之。
殊不知二味入于石脂、鐘乳、巴戟、苁蓉、金櫻、益智之類。
則為劫劑。
入于桂枝湯中。
則為固蟄封藏之本藥也。
至于虛勞失精。
悸衄腹痛。
煩熱口燥。
則于本方加膠饴為小建中。
虛勞裡急。
為營衛枯槁。
更加黃為黃建中。
此皆後天不足所緻。
故以調和營衛為主治也。
後人專用滋陰降火誤治。
遺害未至于劇者。
用此悉能挽回。
若夫先天腎虛緻病者。
又當八味腎氣丸。
其虛煩不得眠。
主以酸棗湯。
内有幹血。
主以大黃蟲丸。
以上諸治。
除酸棗湯外。
後世皆所切禁。
非特不敢效用。
亦無齒及之者。
良可慨夫。
虛勞裡急悸衄。
腹中痛。
夢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
咽幹口燥。
小建中湯主之。
虛勞裡急諸不足。
黃建中湯主之。
上條言虛勞失精。
而裡急腹痛。
煩熱悸衄。
明系陽氣内奪之候。
故用小建中以和之。
下條言虛勞裡急諸不足。
較上條虛證更劇。
故于前方更加黃以大補衛中陽氣也。
按虛勞而至于亡血失精。
消耗津液。
枯槁四出。
難為力矣。
内經于針藥莫制者。
調以甘藥。
金匮遵之。
而用小建中湯、黃建中湯以急建其中氣。
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也。
後人樂令建中。
并用前胡、細辛以退表熱。
十四味建中。
兼用熟附、苁蓉以補下虛。
均失建中之義。
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腎氣丸主之。
治虛勞腰痛。
少腹拘急。
純屬腎肝虛寒無疑。
而小便不利一證。
又似虛中有熱。
豈桂、附所宜用乎。
殊不知肝既失其疏洩之權。
腎亦傷其生發之氣。
水道自難流利。
故以八味腎氣之桂、附以導火歸源。
設非辛溫蒸其至極之陽。
則沉冱有加無已。
乃于補陰藥中稍加陽藥。
使陰陽适均。
無偏勝之虞。
斯其所以為至治也。
虛勞諸不足。
風氣百疾。
薯蓣丸主之。
按薯蓣丸專主表邪不解。
誤用涼藥。
傷犯肺胃自上而下之虛勞。
若房勞傷精。
郁火傷神。
自下而上由中所發之證。
鹹非所宜。
其立方全以桂枝湯和營散邪。
合理中丸兼理藥誤。
君以薯蓣大理脾肺。
毫不及乎補益腎肝。
醫門法律以為虛勞不足。
最易生風生氣。
殊失金匮立方本旨。
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湯主之。
虛煩者。
肝虛而火氣乘之也。
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
略加芎調血以養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
知母降火以除煩。
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五勞虛極羸瘦。
腹滿不能飲食。
食傷。
憂傷。
飲傷。
房室傷。
饑傷。
勞傷。
經絡營衛氣傷。
内有幹血。
肌膚甲錯。
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
大黃蟲丸主之。
舉世皆以參、、歸、地等為補虛。
仲景獨以大黃、蟲等補虛。
苟非神聖。
不能行是法也。
夫五勞七傷。
多緣勞動不節。
氣血凝滞。
郁積生熱。
緻傷其陰。
世俗所稱幹血勞是也。
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
先用大黃、蟲、水蛭、虻蟲、蛴螬等蠕動啖血之物。
佐以幹漆、生地、桃、杏仁行去其血。
略兼甘草、芍藥以緩中補虛。
黃芩以開通熱郁。
酒服以行藥勢。
待幹血行盡。
然後純行緩中補虛收功。
其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
亦以大黃、蟲、水蛭、虻蟲為主。
于中除去幹漆、蛴螬、桃、杏仁。
而加當歸、乳香、沒藥以散血結。
即用人參以緩中補虛。
兼助藥力以攻幹血。
栀子以開通熱郁。
服用勞水者。
取其行而不滞也。
仲景按證用藥。
不慮其峻。
授人方術。
已略為降等。
猶恐誤施。
故方下注雲。
治一切勞瘵積滞疾。
不經藥壞者宜服。
可見慎重之至也。
李士材病機沙篆雲。
古稱五勞七傷六極二十三蒸。
證狀繁多。
令人眩惑。
但能明先天後天二種根本之證。
無不痊安。
夫人之虛。
非氣即血。
五髒六腑。
莫能外焉。
而血之源頭在乎腎。
氣之源頭在乎脾。
脾為肺母。
肺為生氣之宮。
故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