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諸傷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浮取軟大。
而按之澀者。
濕傷營經之血也。
濕寒濕熱之辨。
大略不出乎此。
羅謙甫治中山王知府子。
年十三。
六月中豪雨水泛。
戲水濕衣。
至精神昏愦。
怠惰嗜卧。
次日頭痛身熱。
腿腳重。
一醫用和解發散。
重衾覆之。
緻苦熱不禁。
遂發狂言。
欲去其衾而不得。
汗至四更。
濕透其衾。
明日循衣撮空。
又以承氣下之。
語言不出。
四肢不能收持。
有時項強。
手足螈搐急而攣。
目左視而白睛多。
口唇肌肉蠕動。
羅視之。
具說前由。
蓋傷濕盛暑之時。
過發其汗。
更複誤下。
虛熱生風發痙也。
與保元湯加升、柴、芍藥、五味、甘草。
二日語聲漸出。
四肢柔和。
飲食漸進而愈。
丹溪治一人。
患濕氣。
背如負二百斤重。
以腎着湯加桂心、豬苓、澤瀉、酒芩、木通、蒼術。
服之而愈。
又治一人。
腰似折。
胯如冰。
用除濕湯加附子、半夏、濃樸、蒼術而愈。
石頑治沈汝子。
夏月兩膝胫至腳痛極。
僵挺不能屈者十餘日。
或用敷治之法。
不效。
其脈軟大而數。
令拭去敷藥。
與當歸拈痛湯二劑。
汗出而愈。
卷二 諸傷門 燥 原病式雲。
諸澀枯涸。
幹勁皴揭。
皆屬于燥。
乃陽明燥金。
肺與大腸之氣也。
蓋風熱火。
同陽也。
寒燥濕。
同陰也。
然燥金雖屬秋陰。
而異乎寒濕。
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
則金衰而風生。
風熱勝。
則水竭而為燥也。
燥之為病。
皆屬燥金之化。
然能令金燥者。
火也。
故系辭曰。
燥萬物者。
莫乎火。
夫金為陰之主。
為水之源。
而受燥氣。
寒水生化之源。
竭絕于上。
而不能灌溉周身。
榮養百骸。
色幹而無潤澤皮膚者。
有自來矣。
或大病克伐太過。
或吐利津液内亡。
或養生誤餌金石。
或房勞緻虛。
補陽燥劑。
辛熱太多。
皆能偏助狂火而損真陰。
陰中伏火。
日漸煎熬。
血液衰耗。
使燥熱轉甚。
而為諸病。
在外則皮膚皴揭。
在上則咽鼻生幹。
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
在下則腸胃枯涸。
津不潤而便難。
在手足則痿弱無力。
在脈則細澀而微。
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
法當治以甘寒滋潤之劑。
甘能生血。
寒能勝熱。
陰陽滋而火殺。
液得潤而燥除。
源泉下降。
精血上榮。
如是則陰液宣通。
内神茂而外色澤矣。
盛啟東雲。
浚治之法。
其理不出乎滋榮潤燥。
流通血氣而已。
且人身之中。
水一火五。
陽實陰虛。
皆緣嗜欲無節。
以緻腎水受傷。
虛火為患。
燥渴之病生焉。
或前後秘結。
或痰在咽喉幹咯不出。
此皆津液不足之故。
而火動元傷。
腎虛惡燥也。
理宜補養水中金。
使金水相生。
出入升降。
浚澤流通。
何燥之有。
喻嘉言曰。
燥之與濕。
有霄壤之殊。
春月地氣動而濕勝。
秋月天氣肅而燥勝。
故春分以後之濕。
秋分以後之燥。
各司其正。
奈何内經獨遺燥氣。
詳病機諸氣郁。
皆屬于肺。
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
二條明指燥病而言。
生氣通天論謂秋傷于燥。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燥病之要。
可一言而終。
隻緣内經失卻長夏傷于濕句。
緻誤傳秋傷于燥為傷濕。
而解者競指燥病為濕病。
宜乎經旨之不明也。
戴人有雲。
休治風兮休治燥。
治得火時風燥了。
斯治燥之要。
亦一言而終也。
老人多有大便後寒熱。
發作有時。
頗似外感。
實非外感也。
大便努掙傷氣。
故便出則乘于陽而寒。
頃之稍定。
則陽勝陰而熱。
若果外感之寒熱。
何必大便後始然耶。
世醫遇此證。
每謂濕熱内蘊。
而用滑利之劑以驅之。
不知瘦人身中。
以濕為寶。
有濕則潤。
無濕則燥。
今指燥為濕。
是欲出而反閉其戶也。
石頑曰。
夫燥有髒腑之燥。
有血脈之燥。
燥在上必乘肺經。
故上逆而咳。
宜千金五味子湯。
若外内合邪者。
千金麥門冬湯。
風熱心煩。
脾胃熱壅。
食不下者。
千金地黃煎。
積熱煩渴。
日晡轉劇。
喘咳面青。
能食便秘者。
生地黃煎主之。
燥于下必乘大腸。
故大便燥結。
然須分邪實津耗血枯三者為治。
邪實則大煩渴。
躁悶腹脹。
通幽湯、潤燥湯、清涼飲、四順清涼飲、麻仁丸。
大腸風秘血燥。
潤腸丸加郁李仁、防風。
名潤燥丸。
潤而下之。
能食熱盛。
可用豬膽導法。
津耗者。
屢欲便而不可得。
圊欲了而不了。
便出仍是大塊。
異功散加二冬、沉香。
用麻仁擂水煎服。
兼嚼蘇子、胡麻之類。
外用蜜煎導。
或削陳醬瓜導之亦佳。
血枯者。
嘔逆食不下。
大便日漸燥結如栗。
生料六味丸去山萸。
加生何首烏、當歸煎服。
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苁蓉、桃仁擂水煎服。
兼食人乳酥蜜之類。
但苁蓉鹹腐。
服之每令嘔吐。
不可不知。
老人氣血俱耗竭者。
固本丸作膏服。
若至嘔逆不食。
便如羊矢。
不可治矣。
燥在血脈。
多見風證。
木無所畏也。
燥本火氣之餘。
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
大補地黃湯治内。
潤燥養陰為第一義。
火熱亢甚。
津液耗竭。
不能榮養百骸。
手足痿弱。
不能收持。
反似痹濕之證。
養陰藥中。
必加黃柏以堅之。
如虎潛丸之類。
若誤作風治則殆矣。
〔診〕凡物近火則潤。
離火則燥。
猶金之投入烈火而化為液也。
故燥證多有反似痹弱之證者。
熱傷陰血也。
燥有内外諸證。
不能盡述。
其在皮膚。
則毛焦皴揭。
在大腸。
則脾約便難。
在肺經。
則幹咳痰結。
在肺髒。
則悲愁欲哭。
證雖各異。
而脈之微細澀小則一。
間有虛大數疾浮芤等狀。
以意察之。
重按無有不澀不細不微者。
則知諸燥之證。
皆肺金之一氣。
亦不出肺金之一脈也。
卷二 諸傷門 火 經雲。
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亢則害。
承乃制。
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
是為少火。
少火則生氣。
離丹田而上者。
是為壯火。
壯火則食氣。
食氣之火。
是為邪火。
生氣之火。
是為真火。
故少火亢極。
則為壯火。
夫五行之道。
亢極則承。
亢而過甚。
則害乎所勝。
而承其下者。
必從而制之。
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六氣雖屬外因。
而火氣郁發。
未有不因諸内者。
内經除亢則害一說。
屬諸六氣勝複。
餘皆不離身中偏勝之機也。
丹溪雲。
火水木金土。
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見于天者。
出于龍雷則木之氣。
出于海則水之氣也。
具于人者。
寄于肝腎。
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膽者肝之腑。
膀胱者腎之府。
心包絡者腎之配。
三焦司肝腎之分。
皆陰而屬火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或曰。
相火天火所同。
何東垣謂為元氣之賊。
蓋相火易起。
五性厥陽之火相煽則妄動矣。
火起于妄。
變化莫測。
無時不有。
煎熬真陰。
陰虛則病。
陰絕則死。
故曰。
相火元氣之賊。
岐伯曆舉病機一十九條。
而屬火者五。
原病式曰。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火之動也。
諸氣郁。
皆屬于肺。
火之升也。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火之勝也。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火之用也。
是火皆出于髒腑者然也。
按心為君火。
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腎。
即内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
五性之火。
為物所感而動。
即内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
又凡動皆屬火。
故氣郁火起于肺。
大怒火起于肝。
醉飽火起于脾。
思慮火起于心。
房勞火起于腎。
此五髒所動之火也。
然而六腑皆然。
如牙痛龈宣。
腮頰頤腫。
此胃火之所傷也。
目黃口苦。
坐卧不甯。
此膽火之所動也。
舌苔喉痛。
便秘不通。
此大腸之火動也。
癃閉淋瀝。
赤白帶濁。
此小腸之火動也。
小腹作痛。
小便不利。
此膀胱之火動也。
頭眩體倦。
手足心熱。
此三焦之火動也。
凡人一身。
隻陰陽二氣。
陽氣生發。
陰氣皆化為血。
陽氣不足。
陰氣皆化為火矣。
陰虛火動者難治。
如八味丸桂附之類。
虛火可補。
如保元湯參之類。
實火可瀉。
如解毒湯三黃之類。
郁火可發。
如火郁湯升柴之類。
凡火盛者。
不可驟用寒涼。
必兼辛散。
如瀉陰火升陽湯、升陽散火湯之類。
氣壯脈實。
火盛颠狂者。
可用硝、黃正治。
如虛火盛而狂亂。
以生姜湯從治之。
若投以硝、黃正治。
立危。
一切壯火狂陽痰氣上沖膈膜。
流入心包。
諸藥不效。
内外熱熾者。
和劑紫雪可以平之。
積熱咽腫。
口舌生瘡。
煩躁妨悶。
水漿不下。
碧雪主之。
好餌丹石。
藥毒迅發。
壯熱不已者。
千金樸硝煎主之。
凡氣有餘便是火。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佐金丸、當歸龍荟丸。
從臍下起者。
陰火也。
八味丸、黑錫丹。
五志過度。
喜怒悲思不節。
正氣亢郁。
變而為火者。
于郁門求之。
此治火之大略也。
趙養葵雲。
以火言之。
有陽火。
有陰火。
有水中之火。
有土中之火。
有金中之火。
有木中之火。
陽火者。
天上太陽之火。
生于寅而死于酉。
陰火者燈燭之火。
生于酉而死于寅。
此對待之火也。
水中火者。
霹靂火也。
即龍雷之火。
無形而有聲。
得雨而益熾。
見于季春而伏于季夏。
原夫龍雷之見也。
以五月一陰生。
水底冷。
上天熱。
龍為陽物。
故随陽而上升。
冬至一陽來複。
故龍亦随陽下伏。
雷亦收聲。
人身腎中相火。
亦猶是也。
以平日不能節欲。
緻命門火衰。
腎中陰虛。
龍火無藏身之位。
故遊于上而不歸。
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證。
善治者以溫腎之藥。
從其性而引之歸源。
行秋冬陽伏之令。
而龍歸大海。
此至理也。
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者。
以黃柏、知母為君。
而愈寒其腎。
益速其斃。
良可悲哉。
若夫陰虛火旺者。
此腎水幹枯而火偏盛。
宜補水以配火。
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正此謂也。
如燈燭火。
亦陰火也。
須以膏油養之。
不得雜一滴寒水。
得水則滅矣。
獨有天上火入于人身。
如六氣溫熱之病。
及傷熱中之疾。
可以涼水渥之。
可以苦寒解之。
其餘爐中火者。
乃灰土中無焰之火。
得木則煙。
見濕則滅。
須以灰培。
實以溫燼。
人身脾土中火。
以甘溫養其火而火自退。
經曰。
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
甘能除大熱。
溫能除大熱。
此之謂也。
又空中之火。
附于木中。
以常有坎水滋養。
故火不外見。
惟幹柴生火燎原。
可以止遏。
力窮方止。
人身肝火内熾。
郁悶煩躁。
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
經曰。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
若以寒藥下之。
則愈郁矣。
熱藥投之。
則愈熾矣。
金中火者。
凡山中金銀之礦。
或五金埋瘗之處。
夜必有光。
此金郁土中而不得發越。
故有光輝于外。
人身皮毛竅中。
自覺針刺蚊咬。
及巅頂如火炎者。
此肺金氣虛。
火乘虛而現。
肺主皮毛故也。
東方木實。
因西方金虛也。
補北方之水。
即所以瀉南方之火。
雖曰治金中之火。
而通治五行之火。
無餘蘊矣。
髒腑雖皆有火。
總不離于君相。
蓋君火為陽火。
可以直折。
相火為龍火。
僅可溫順。
導之歸源。
又何患乎。
今人率以知、柏治相火。
殊不知相火寄在肝腎之間。
乃水中之火。
龍雷之火也。
若用苦寒。
則龍雷之火愈發矣。
龍雷之火。
每當濃陰驟雨之時。
火焰愈熾。
其勢誠不可遏。
惟太陽一照。
火自消滅。
此得水則熾。
得火則滅之一驗也。
惟八味丸桂附與火同氣。
直入腎中。
據其窟宅而招之。
同氣相求。
相火安得不引之歸源耶。
且人身豈可一刻無火。
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馬燈。
拜者舞者。
飛者走者。
無一不具。
其中間惟是一火耳。
火旺則動速。
火微則動緩。
火熄則寂然不動。
而拜舞飛走之軀殼。
未嘗不存也。
是以老人以火為用。
而少年惟恐多火。
高年惟恐無火。
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衰。
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
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
未可以水輕折也。
昔賢治喉幹。
謂八味丸為聖藥。
譬之釜底加薪。
則釜中津氣上騰。
理則然矣。
可見下虛者。
不但真陰虛。
究竟真陽亦虛耳。
命門之火。
乃水中之火。
相根據而永不相離也。
火之有餘。
緣真水之不足也。
毫不敢去火。
隻補水以配火。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火之不足。
因見水之有餘也。
亦不必瀉水。
就于水中補火。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診〕石頑曰。
按脈法雲。
浮而洪大為虛火。
沉而實大為實火。
其說似是而實纰缪。
火性燔烈。
抑之則空。
雖有虛實之分。
絕無沉實之脈。
詳内經二火五火之說。
無不本諸三焦。
三焦配合心主。
代心司化育之令。
即謂之君。
而命門獨操其權。
故謂之相。
若相火妄臨五位。
則為五志之火。
其實一氣之亢。
初無彼此。
但以洪盛滿指者為實火。
或炎膈上。
即為心肺之火。
或迫中宮。
即為脾胃之火。
或結下焦。
即為小腸膀胱之火。
分其部位以推之。
随其微甚而調之。
若弦細而數。
按之益堅。
為少火氣衰。
而見肝腎真脈。
非火使然。
夫下焦之火。
龍火也。
水盛則蟄藏不見。
其脈自平。
今弦細且數。
乃冰雪陰淩之象。
虛勞見此。
最為劇候。
或反虛大數疾。
為食氣之火。
耗竭真陰。
虛陽飛越之兆。
久病得此。
百不一生。
惟暴脫元氣者。
猶可峻補以斂固之。
大抵火證之脈。
但有虛大。
按之必空。
斷無實大之理。
其火郁中焦。
惡寒戰栗。
則有六脈小匿者。
此火氣郁伏灰燼。
不得發光舒焰。
反兼寒水勝己之化矣。
熱結胃口。
咳吐結痰。
亦有寸口滑實者。
熱遺下焦。
淋濁溺痛。
多有尺内洪滑者。
皆胃中濕濁上逆下滲之候。
終與火無預也。
當知火盛之脈。
浮取雖洪盛滑疾。
中按則軟闊不堅。
重按則豁然中空。
尋之脈見指傍。
舉指澀澀然如輕刀刮竹之狀。
方是無形之火象。
若中宮有物阻礙。
則關上屈曲而出。
膈上有痰凝滞。
則寸口屈曲而上。
總謂之鈎。
如無阻礙。
則無屈曲之象矣。
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實。
指下累累如循貫珠薏苡子狀者。
皆有形之濕熱。
蘊積于經脈之中。
不當于火門求治也。
東垣治一人。
傷寒目赤而煩渴。
脈息七八至。
按之不鼓擊。
經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此陰盛格陽于外。
非熱也。
與姜、附之劑。
汗出而愈。
按此與海藏治狂言發斑。
身熱脈沉細陰證例同。
丹溪治一婦。
患心中如火燒。
一燒便入小腸。
急去小便。
大便随時亦出。
脈滑數。
此相火送入小腸。
以四物加芩、連、香、木通四劑。
三年之患頓愈。
石頑治太史張弘蘧精氣下脫。
虛火上逆。
怔忡失血證。
診其右關氣口獨顯弦象。
左尺稍嫌微數。
餘皆微細搏指。
明系陰火内伏之象。
診後。
乃尊唯一詳述病情。
雲自去冬勞心太過。
精氣滑脫。
加以怵惕恐懼。
怔忡驚悸不甯。
都門之醫。
峻用人參、桂、附。
至歲底稍可。
交春複劇如前。
遂乞假歸吳。
吳門諸醫。
鹹效用參、附導火歸源。
固斂精氣之藥。
略無一驗。
轉覺委頓異常。
稍稍用心。
則心系牽引掣痛。
痛連脊骨對心處。
或時痛引膺脅。
或時巅頂如掀。
或時臂股手足指甲皆隐隐作痛。
怔忡之狀。
如碓杵。
如牽繩。
如簸物。
如繃絹。
如以竹擊空。
控引頭中。
如失腦髓之狀。
夢中嘗自作文。
覺時成篇可記。
達旦倦怠睡去。
便欲失精。
精去則神魂如飛越之狀。
觀其氣色鮮澤。
言談。
總屬真元下脫。
虛陽上擾之候。
細推脈證。
始先雖屬陽氣虛脫。
而過餌辛溫峻補之劑。
緻陽暴亢而反耗真陰。
當此急宜轉關以救垂絕之陰。
庶可挽回前過。
為疏二方。
煎用保元合四君。
丸用六味合生脈。
服及兩月後。
諸證稍平。
但倦怠力微。
因自檢方書得補中益氣湯為夏月當用之劑。
于中加入桂、附二味。
一啜即喉痛聲喑。
複邀診候。
見其面顔精采。
而聲音忽喑。
莫解其故。
詢之乃尊。
知為升、柴、桂、附升動虛陽所緻。
即以前方倍生脈服之。
半月後。
聲音漸複。
日漸向安。
但起居調攝。
殊費周折。
衣被過暖。
便咽幹痰結。
稍涼則背微畏寒。
或啜熱飲。
則周身大汗。
怔忡走精。
此皆宿昔過用桂、附。
餘熱内伏而尋出路也。
适有石門董載臣。
謂其伏火未清。
非芩、連不能解散。
時值嘉平。
不敢輕用苦寒。
仲春載臣複至。
坐俟進藥。
可保萬全。
服數劑。
形神爽朗。
是後堅心服之。
至初夏。
反覺精神散亂。
氣不收攝。
乃盡出從前所服之方。
就正于予。
予謂桂、附陽藥。
火毒之性。
力能上升。
得參以濡之。
故可久伏下焦。
與龍潛水底不異。
若究其源。
惟滋腎丸一方。
為之正治。
但既經芩、連折之于上。
豈堪複受知、柏侵伐于下乎。
從頭打算。
自春徂夏。
不離苦寒。
苦先入心。
必從火化。
何敢兼用肉桂引動虛陽。
發其潛伏之性哉。
端本澄源。
仍不出六味合生脈。
經歲常服。
不特壯水制陽。
兼得金水相生之妙用。
何憚桂、附之餘毒不化耶。
卷二 諸傷門 傷飲食 内經雲。
五髒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
故滿而不實。
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滿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養五髒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
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
經言。
水谷之寒熱。
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
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此乃混言之也。
分之為二。
飲也。
食也。
飲者水也。
因而大飲則氣逆。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病則為喘咳。
為腫滿。
為水瀉。
輕則發汗利小便。
上下分消其濕。
如重而蓄積為滿者利下之。
食者物也。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又飽食勞力。
傷太陰厥陰。
則氣口滑大于人迎兩倍三倍。
或嘔吐痞滿。
或下利腸。
當分寒熱輕重治之。
輕則内消。
重則除下。
亦有宜吐者。
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然不可過劑。
過則反傷脾胃。
蓋先飲食自傷。
加之藥過。
脾胃複傷而氣不能化。
食愈難消也。
趙養葵雲。
今方家治傷飲食者。
以平胃散為主。
出入增減。
以為脾胃之準繩。
平胃者。
胃中有高阜。
則使平之。
一平即止。
不可過劑。
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
而枳術丸尤勝。
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
朝服暮餌。
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
則又甚矣。
至若山楂、神曲、麥芽三味。
舉世所常用者。
蓋山楂能化肉積。
産婦兒枕痛者。
用炒黑山楂。
砂糖水煎服。
兒枕立化。
其性消積破血。
豈可輕用。
曲者。
以米與水在瓷缸中。
心藉曲以釀成酒。
必藉以釀成糖。
脾胃在人身。
非瓷缸比。
原有化食之能。
今食不化者。
其所能者病也。
隻補助其能而食自化。
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
多食不傷。
過時不饑。
若人先因本氣不足。
緻令飲食有傷。
前藥一用。
飲食雖消。
但脾胃既已受傷。
而複經此一番消化。
愈虛其虛矣。
明後日食複不化。
猶謂前藥已效。
藥力欠多。
湯丸并進。
展轉相害。
羸瘦日增。
良可悲哉。
東垣論飲食勞倦。
為内傷不足之證。
而王安道又分飲食傷為有餘。
法當消導。
東垣自有枳術丸等方。
勞倦傷為不足。
專立補中益氣湯主治。
其傷食之證。
胸膈痞悶。
吐逆咽酸。
噫敗卵臭。
畏食頭疼。
發熱惡寒。
病似傷寒。
但氣口脈大于人迎。
身不痛耳。
宜豁痰運脾。
二陳加枳、術、曲、、山楂、香附之類。
挾氣脈沉。
加木香、青皮。
停食感冒。
芎蘇散加消導一二味。
食滞中宮。
胸膈痞悶嗳氣。
發熱頭痛。
有類外感。
藿香正氣散。
若七八日不大便。
口幹煩躁。
臍上硬痛。
枳實導滞丸。
因憂氣食濕粘結于中脘。
發熱。
腹皮底微痛。
心下痞滿。
不思飲食。
食之不化。
常常痞氣。
木香化滞湯。
食積痞滿。
消瘦發熱。
保和丸。
虛。
加白術二兩。
名大安丸。
調理之。
食滞心下。
初起不可驟用苦寒。
必兼辛散。
二陳、平胃消導之。
及枳實、白術、青皮、陳皮、山楂、曲、之類。
以食得寒則凝。
得熱則腐也。
日久成積發熱者。
加姜汁炒川連、連翹之屬清利之。
若已成糟粕。
日久生熱。
燥結不行。
方可用承氣輩攻下之。
如冷物停滞作吐。
二陳加炮姜、白豆蔻、蒼術、濃樸、神曲、藿香之類。
甚則廣術、巴豆之屬。
若冷食停蓄。
心腹暴痛作脹。
當用紅丸子、備急丸溫下之。
痰飲結聚。
谷不得入。
冷痰宿食在上脘者。
用白散湧吐之。
痰食已消。
中焦未和。
不思飲食。
或吐或瀉。
倦怠面黃。
按之心下軟。
脾胃受傷也。
六君子加木香、砂仁。
燥渴。
用七味白術散。
老人虛人。
易于傷食。
或膨脹痞悶。
或腹滿作瀉。
當消補兼施。
宜九味資生丸常常服之。
若口淡思食。
而見食不甘。
食過則厭。
兼惡心胸膈不快。
胃虛挾痰飲也。
六君子加枳實、香、砂。
若不思飲食。
食不克化。
食後反飽。
脾虛不能健運也。
枳實理中丸。
病後飲食不調。
中脘隐隐作痛。
有時得食則已。
有時得食轉加。
此胃中火燎作痛。
得食以壓其勢。
故痛少安。
若飲食稍過。
氣不能運轉其食。
故痛轉加。
連理湯加沉香。
靈樞雲。
夫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實更虛。
其氣乃居。
若醉飽過度。
或感風寒。
或着氣惱。
以緻填塞胸中。
胃氣不行。
忽然厥逆昏迷。
口不能言。
肢不能舉。
此名食厥。
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
必死。
宜煎姜鹽湯探吐之。
風寒者。
藿香正氣散。
氣滞者。
八味順氣散。
吐後别無他證。
隻以蒼術、白術、陳皮、濃樸、甘草之類調之。
如遇此卒暴之病。
必須審問明白。
或方食醉飽。
或飲食過傷。
但覺胸膈痞悶。
痰涎壅塞。
氣口脈緊盛者。
宜作食滞治之。
傷諸肉食。
用草果、山楂。
挾外感風寒。
山楂須用姜汁炒黑。
則不酸寒收斂。
兼能破血和傷。
消導食積更速。
傷面食。
炒萊菔子。
傷麸筋粽子等物。
諸藥不能消化。
俱用本物拌綠礬燒灰。
砂糖酒下。
二三服效。
傷糯米粉食。
炒酒藥。
或酒曲。
砂糖調。
淡姜湯服。
傷索粉。
用杏仁炒黑。
研如脂。
砂糖拌。
姜湯服。
傷生冷果菜。
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
傷蟹腹痛者。
丁香、紫蘇、生姜。
傷蛋滿悶。
姜汁、蒜泥。
傷肉生魚。
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
積久生熱。
口幹噫氣。
二陳加姜汁炒川連及消導藥。
傷酒經曰。
因而大飲則氣逆。
酒入于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搏。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而溺赤也。
東垣雲。
酒者。
大熱有毒。
氣味俱陽。
乃無形之物也。
若傷之。
止當發散。
汗出則愈。
其次莫如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濕。
今之病酒者。
或以雄黃、巴豆、蠍梢大熱之藥下之。
或用牽牛、大黃、甘遂大寒之藥下之。
是無形元氣受病。
反下有形陰血。
則真水愈弱。
陽毒太旺。
反增陰火。
是以元氣消爍。
折人長命。
患此者。
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湯。
或五苓散加人參、草豆蔻。
傷酒食積發熱。
者曲丸。
腹滿虛脹。
合塌氣丸。
不應。
神保丸、酒症丸。
并加酒炒黃連。
胃氣虛者。
上法俱不可用。
惟獨參湯助其胃氣立蘇。
神驗。
喻嘉言曰。
夫酒者。
清洌之物。
不随濁穢下行。
惟喜滲入者也。
滲入之區。
先從胃入膽。
膽為清淨之府。
同氣相求。
然膽之攝受無幾。
其次從胃入腸。
膀胱滲之。
化溺為多。
逮至化溺。
則所存者。
酒之餘質。
其烈性惟膽獨當之。
每見善飲者。
必淺斟緩酌。
以俟腹中之滲。
若連飛數觥。
則傾囊而出耳。
靈樞雲。
怯士之得酒。
怒不避勇士者。
其氣悍。
入于胃中則胃脹。
氣上逆滿于胸中。
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
同比于勇士。
氣衰則悔。
名曰酒悖。
蓋膽之府。
原無輸瀉。
善飲者。
膽之熱恒移于腦。
則為鼻淵。
或頭間多汗。
腦熱大洩。
或注于腸。
則大便時溏。
濕熱下洩。
俱不為大患也。
如膽之熱汁滿而溢出于外。
以漸滲于經絡。
則身目皆黃。
為酒瘅之病。
以滲而出也。
轉驅而納諸膀胱。
從溺道而消也。
〔診〕氣口脈浮大。
按之反澀者。
有宿食也。
脈數而滑者。
有宿食也。
脈遲而滑者。
宿食作脹也。
氣口脈緊。
寒食停滞胃中。
溫消而下之。
氣口脈沉
浮取軟大。
而按之澀者。
濕傷營經之血也。
濕寒濕熱之辨。
大略不出乎此。
羅謙甫治中山王知府子。
年十三。
六月中豪雨水泛。
戲水濕衣。
至精神昏愦。
怠惰嗜卧。
次日頭痛身熱。
腿腳重。
一醫用和解發散。
重衾覆之。
緻苦熱不禁。
遂發狂言。
欲去其衾而不得。
汗至四更。
濕透其衾。
明日循衣撮空。
又以承氣下之。
語言不出。
四肢不能收持。
有時項強。
手足螈搐急而攣。
目左視而白睛多。
口唇肌肉蠕動。
羅視之。
具說前由。
蓋傷濕盛暑之時。
過發其汗。
更複誤下。
虛熱生風發痙也。
與保元湯加升、柴、芍藥、五味、甘草。
二日語聲漸出。
四肢柔和。
飲食漸進而愈。
丹溪治一人。
患濕氣。
背如負二百斤重。
以腎着湯加桂心、豬苓、澤瀉、酒芩、木通、蒼術。
服之而愈。
又治一人。
腰似折。
胯如冰。
用除濕湯加附子、半夏、濃樸、蒼術而愈。
石頑治沈汝子。
夏月兩膝胫至腳痛極。
僵挺不能屈者十餘日。
或用敷治之法。
不效。
其脈軟大而數。
令拭去敷藥。
與當歸拈痛湯二劑。
汗出而愈。
卷二 諸傷門 燥 原病式雲。
諸澀枯涸。
幹勁皴揭。
皆屬于燥。
乃陽明燥金。
肺與大腸之氣也。
蓋風熱火。
同陽也。
寒燥濕。
同陰也。
然燥金雖屬秋陰。
而異乎寒濕。
反同其風熱也。
故火熱勝。
則金衰而風生。
風熱勝。
則水竭而為燥也。
燥之為病。
皆屬燥金之化。
然能令金燥者。
火也。
故系辭曰。
燥萬物者。
莫乎火。
夫金為陰之主。
為水之源。
而受燥氣。
寒水生化之源。
竭絕于上。
而不能灌溉周身。
榮養百骸。
色幹而無潤澤皮膚者。
有自來矣。
或大病克伐太過。
或吐利津液内亡。
或養生誤餌金石。
或房勞緻虛。
補陽燥劑。
辛熱太多。
皆能偏助狂火而損真陰。
陰中伏火。
日漸煎熬。
血液衰耗。
使燥熱轉甚。
而為諸病。
在外則皮膚皴揭。
在上則咽鼻生幹。
在中則水液衰少而煩渴。
在下則腸胃枯涸。
津不潤而便難。
在手足則痿弱無力。
在脈則細澀而微。
此皆陰血為火熱所傷。
法當治以甘寒滋潤之劑。
甘能生血。
寒能勝熱。
陰陽滋而火殺。
液得潤而燥除。
源泉下降。
精血上榮。
如是則陰液宣通。
内神茂而外色澤矣。
盛啟東雲。
浚治之法。
其理不出乎滋榮潤燥。
流通血氣而已。
且人身之中。
水一火五。
陽實陰虛。
皆緣嗜欲無節。
以緻腎水受傷。
虛火為患。
燥渴之病生焉。
或前後秘結。
或痰在咽喉幹咯不出。
此皆津液不足之故。
而火動元傷。
腎虛惡燥也。
理宜補養水中金。
使金水相生。
出入升降。
浚澤流通。
何燥之有。
喻嘉言曰。
燥之與濕。
有霄壤之殊。
春月地氣動而濕勝。
秋月天氣肅而燥勝。
故春分以後之濕。
秋分以後之燥。
各司其正。
奈何内經獨遺燥氣。
詳病機諸氣郁。
皆屬于肺。
諸痿喘嘔。
皆屬于上。
二條明指燥病而言。
生氣通天論謂秋傷于燥。
上逆而咳。
發為痿厥。
燥病之要。
可一言而終。
隻緣内經失卻長夏傷于濕句。
緻誤傳秋傷于燥為傷濕。
而解者競指燥病為濕病。
宜乎經旨之不明也。
戴人有雲。
休治風兮休治燥。
治得火時風燥了。
斯治燥之要。
亦一言而終也。
老人多有大便後寒熱。
發作有時。
頗似外感。
實非外感也。
大便努掙傷氣。
故便出則乘于陽而寒。
頃之稍定。
則陽勝陰而熱。
若果外感之寒熱。
何必大便後始然耶。
世醫遇此證。
每謂濕熱内蘊。
而用滑利之劑以驅之。
不知瘦人身中。
以濕為寶。
有濕則潤。
無濕則燥。
今指燥為濕。
是欲出而反閉其戶也。
石頑曰。
夫燥有髒腑之燥。
有血脈之燥。
燥在上必乘肺經。
故上逆而咳。
宜千金五味子湯。
若外内合邪者。
千金麥門冬湯。
風熱心煩。
脾胃熱壅。
食不下者。
千金地黃煎。
積熱煩渴。
日晡轉劇。
喘咳面青。
能食便秘者。
生地黃煎主之。
燥于下必乘大腸。
故大便燥結。
然須分邪實津耗血枯三者為治。
邪實則大煩渴。
躁悶腹脹。
通幽湯、潤燥湯、清涼飲、四順清涼飲、麻仁丸。
大腸風秘血燥。
潤腸丸加郁李仁、防風。
名潤燥丸。
潤而下之。
能食熱盛。
可用豬膽導法。
津耗者。
屢欲便而不可得。
圊欲了而不了。
便出仍是大塊。
異功散加二冬、沉香。
用麻仁擂水煎服。
兼嚼蘇子、胡麻之類。
外用蜜煎導。
或削陳醬瓜導之亦佳。
血枯者。
嘔逆食不下。
大便日漸燥結如栗。
生料六味丸去山萸。
加生何首烏、當歸煎服。
或生料六味丸加肉苁蓉、桃仁擂水煎服。
兼食人乳酥蜜之類。
但苁蓉鹹腐。
服之每令嘔吐。
不可不知。
老人氣血俱耗竭者。
固本丸作膏服。
若至嘔逆不食。
便如羊矢。
不可治矣。
燥在血脈。
多見風證。
木無所畏也。
燥本火氣之餘。
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
大補地黃湯治内。
潤燥養陰為第一義。
火熱亢甚。
津液耗竭。
不能榮養百骸。
手足痿弱。
不能收持。
反似痹濕之證。
養陰藥中。
必加黃柏以堅之。
如虎潛丸之類。
若誤作風治則殆矣。
〔診〕凡物近火則潤。
離火則燥。
猶金之投入烈火而化為液也。
故燥證多有反似痹弱之證者。
熱傷陰血也。
燥有内外諸證。
不能盡述。
其在皮膚。
則毛焦皴揭。
在大腸。
則脾約便難。
在肺經。
則幹咳痰結。
在肺髒。
則悲愁欲哭。
證雖各異。
而脈之微細澀小則一。
間有虛大數疾浮芤等狀。
以意察之。
重按無有不澀不細不微者。
則知諸燥之證。
皆肺金之一氣。
亦不出肺金之一脈也。
卷二 諸傷門 火 經雲。
壯火之氣衰。
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
少火生氣。
亢則害。
承乃制。
制則生化。
外列盛衰。
害則敗亂。
生化大病。
火在丹田之下者。
是為少火。
少火則生氣。
離丹田而上者。
是為壯火。
壯火則食氣。
食氣之火。
是為邪火。
生氣之火。
是為真火。
故少火亢極。
則為壯火。
夫五行之道。
亢極則承。
亢而過甚。
則害乎所勝。
而承其下者。
必從而制之。
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六氣雖屬外因。
而火氣郁發。
未有不因諸内者。
内經除亢則害一說。
屬諸六氣勝複。
餘皆不離身中偏勝之機也。
丹溪雲。
火水木金土。
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
曰君火。
人火也。
曰相火。
天火也。
見于天者。
出于龍雷則木之氣。
出于海則水之氣也。
具于人者。
寄于肝腎。
肝屬木而腎屬水也。
膽者肝之腑。
膀胱者腎之府。
心包絡者腎之配。
三焦司肝腎之分。
皆陰而屬火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或曰。
相火天火所同。
何東垣謂為元氣之賊。
蓋相火易起。
五性厥陽之火相煽則妄動矣。
火起于妄。
變化莫測。
無時不有。
煎熬真陰。
陰虛則病。
陰絕則死。
故曰。
相火元氣之賊。
岐伯曆舉病機一十九條。
而屬火者五。
原病式曰。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火之動也。
諸氣郁。
皆屬于肺。
火之升也。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火之勝也。
諸痛癢瘡。
皆屬于心。
火之用也。
是火皆出于髒腑者然也。
按心為君火。
而又有相火寄于肝腎。
即内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二火也。
五性之火。
為物所感而動。
即内經所謂一水不能勝五火也。
又凡動皆屬火。
故氣郁火起于肺。
大怒火起于肝。
醉飽火起于脾。
思慮火起于心。
房勞火起于腎。
此五髒所動之火也。
然而六腑皆然。
如牙痛龈宣。
腮頰頤腫。
此胃火之所傷也。
目黃口苦。
坐卧不甯。
此膽火之所動也。
舌苔喉痛。
便秘不通。
此大腸之火動也。
癃閉淋瀝。
赤白帶濁。
此小腸之火動也。
小腹作痛。
小便不利。
此膀胱之火動也。
頭眩體倦。
手足心熱。
此三焦之火動也。
凡人一身。
隻陰陽二氣。
陽氣生發。
陰氣皆化為血。
陽氣不足。
陰氣皆化為火矣。
陰虛火動者難治。
如八味丸桂附之類。
虛火可補。
如保元湯參之類。
實火可瀉。
如解毒湯三黃之類。
郁火可發。
如火郁湯升柴之類。
凡火盛者。
不可驟用寒涼。
必兼辛散。
如瀉陰火升陽湯、升陽散火湯之類。
氣壯脈實。
火盛颠狂者。
可用硝、黃正治。
如虛火盛而狂亂。
以生姜湯從治之。
若投以硝、黃正治。
立危。
一切壯火狂陽痰氣上沖膈膜。
流入心包。
諸藥不效。
内外熱熾者。
和劑紫雪可以平之。
積熱咽腫。
口舌生瘡。
煩躁妨悶。
水漿不下。
碧雪主之。
好餌丹石。
藥毒迅發。
壯熱不已者。
千金樸硝煎主之。
凡氣有餘便是火。
氣從左邊起者。
肝火也。
佐金丸、當歸龍荟丸。
從臍下起者。
陰火也。
八味丸、黑錫丹。
五志過度。
喜怒悲思不節。
正氣亢郁。
變而為火者。
于郁門求之。
此治火之大略也。
趙養葵雲。
以火言之。
有陽火。
有陰火。
有水中之火。
有土中之火。
有金中之火。
有木中之火。
陽火者。
天上太陽之火。
生于寅而死于酉。
陰火者燈燭之火。
生于酉而死于寅。
此對待之火也。
水中火者。
霹靂火也。
即龍雷之火。
無形而有聲。
得雨而益熾。
見于季春而伏于季夏。
原夫龍雷之見也。
以五月一陰生。
水底冷。
上天熱。
龍為陽物。
故随陽而上升。
冬至一陽來複。
故龍亦随陽下伏。
雷亦收聲。
人身腎中相火。
亦猶是也。
以平日不能節欲。
緻命門火衰。
腎中陰虛。
龍火無藏身之位。
故遊于上而不歸。
是以上焦煩熱咳嗽等證。
善治者以溫腎之藥。
從其性而引之歸源。
行秋冬陽伏之令。
而龍歸大海。
此至理也。
奈何今之治陰虛火者。
以黃柏、知母為君。
而愈寒其腎。
益速其斃。
良可悲哉。
若夫陰虛火旺者。
此腎水幹枯而火偏盛。
宜補水以配火。
亦不宜苦寒之品以滅火。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正此謂也。
如燈燭火。
亦陰火也。
須以膏油養之。
不得雜一滴寒水。
得水則滅矣。
獨有天上火入于人身。
如六氣溫熱之病。
及傷熱中之疾。
可以涼水渥之。
可以苦寒解之。
其餘爐中火者。
乃灰土中無焰之火。
得木則煙。
見濕則滅。
須以灰培。
實以溫燼。
人身脾土中火。
以甘溫養其火而火自退。
經曰。
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
甘能除大熱。
溫能除大熱。
此之謂也。
又空中之火。
附于木中。
以常有坎水滋養。
故火不外見。
惟幹柴生火燎原。
可以止遏。
力窮方止。
人身肝火内熾。
郁悶煩躁。
須以辛涼之品發達之。
經曰。
木郁達之。
火郁發之。
使之得遂其炎上之性。
若以寒藥下之。
則愈郁矣。
熱藥投之。
則愈熾矣。
金中火者。
凡山中金銀之礦。
或五金埋瘗之處。
夜必有光。
此金郁土中而不得發越。
故有光輝于外。
人身皮毛竅中。
自覺針刺蚊咬。
及巅頂如火炎者。
此肺金氣虛。
火乘虛而現。
肺主皮毛故也。
東方木實。
因西方金虛也。
補北方之水。
即所以瀉南方之火。
雖曰治金中之火。
而通治五行之火。
無餘蘊矣。
髒腑雖皆有火。
總不離于君相。
蓋君火為陽火。
可以直折。
相火為龍火。
僅可溫順。
導之歸源。
又何患乎。
今人率以知、柏治相火。
殊不知相火寄在肝腎之間。
乃水中之火。
龍雷之火也。
若用苦寒。
則龍雷之火愈發矣。
龍雷之火。
每當濃陰驟雨之時。
火焰愈熾。
其勢誠不可遏。
惟太陽一照。
火自消滅。
此得水則熾。
得火則滅之一驗也。
惟八味丸桂附與火同氣。
直入腎中。
據其窟宅而招之。
同氣相求。
相火安得不引之歸源耶。
且人身豈可一刻無火。
譬之元宵之鳌山走馬燈。
拜者舞者。
飛者走者。
無一不具。
其中間惟是一火耳。
火旺則動速。
火微則動緩。
火熄則寂然不動。
而拜舞飛走之軀殼。
未嘗不存也。
是以老人以火為用。
而少年惟恐多火。
高年惟恐無火。
無火則運化艱而易衰。
有火則精神健而難老。
是火者老人性命之根。
未可以水輕折也。
昔賢治喉幹。
謂八味丸為聖藥。
譬之釜底加薪。
則釜中津氣上騰。
理則然矣。
可見下虛者。
不但真陰虛。
究竟真陽亦虛耳。
命門之火。
乃水中之火。
相根據而永不相離也。
火之有餘。
緣真水之不足也。
毫不敢去火。
隻補水以配火。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火之不足。
因見水之有餘也。
亦不必瀉水。
就于水中補火。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診〕石頑曰。
按脈法雲。
浮而洪大為虛火。
沉而實大為實火。
其說似是而實纰缪。
火性燔烈。
抑之則空。
雖有虛實之分。
絕無沉實之脈。
詳内經二火五火之說。
無不本諸三焦。
三焦配合心主。
代心司化育之令。
即謂之君。
而命門獨操其權。
故謂之相。
若相火妄臨五位。
則為五志之火。
其實一氣之亢。
初無彼此。
但以洪盛滿指者為實火。
或炎膈上。
即為心肺之火。
或迫中宮。
即為脾胃之火。
或結下焦。
即為小腸膀胱之火。
分其部位以推之。
随其微甚而調之。
若弦細而數。
按之益堅。
為少火氣衰。
而見肝腎真脈。
非火使然。
夫下焦之火。
龍火也。
水盛則蟄藏不見。
其脈自平。
今弦細且數。
乃冰雪陰淩之象。
虛勞見此。
最為劇候。
或反虛大數疾。
為食氣之火。
耗竭真陰。
虛陽飛越之兆。
久病得此。
百不一生。
惟暴脫元氣者。
猶可峻補以斂固之。
大抵火證之脈。
但有虛大。
按之必空。
斷無實大之理。
其火郁中焦。
惡寒戰栗。
則有六脈小匿者。
此火氣郁伏灰燼。
不得發光舒焰。
反兼寒水勝己之化矣。
熱結胃口。
咳吐結痰。
亦有寸口滑實者。
熱遺下焦。
淋濁溺痛。
多有尺内洪滑者。
皆胃中濕濁上逆下滲之候。
終與火無預也。
當知火盛之脈。
浮取雖洪盛滑疾。
中按則軟闊不堅。
重按則豁然中空。
尋之脈見指傍。
舉指澀澀然如輕刀刮竹之狀。
方是無形之火象。
若中宮有物阻礙。
則關上屈曲而出。
膈上有痰凝滞。
則寸口屈曲而上。
總謂之鈎。
如無阻礙。
則無屈曲之象矣。
若洪盛而中按重按益實。
指下累累如循貫珠薏苡子狀者。
皆有形之濕熱。
蘊積于經脈之中。
不當于火門求治也。
東垣治一人。
傷寒目赤而煩渴。
脈息七八至。
按之不鼓擊。
經曰。
脈至而從。
按之不鼓。
諸陽皆然。
此陰盛格陽于外。
非熱也。
與姜、附之劑。
汗出而愈。
按此與海藏治狂言發斑。
身熱脈沉細陰證例同。
丹溪治一婦。
患心中如火燒。
一燒便入小腸。
急去小便。
大便随時亦出。
脈滑數。
此相火送入小腸。
以四物加芩、連、香、木通四劑。
三年之患頓愈。
石頑治太史張弘蘧精氣下脫。
虛火上逆。
怔忡失血證。
診其右關氣口獨顯弦象。
左尺稍嫌微數。
餘皆微細搏指。
明系陰火内伏之象。
診後。
乃尊唯一詳述病情。
雲自去冬勞心太過。
精氣滑脫。
加以怵惕恐懼。
怔忡驚悸不甯。
都門之醫。
峻用人參、桂、附。
至歲底稍可。
交春複劇如前。
遂乞假歸吳。
吳門諸醫。
鹹效用參、附導火歸源。
固斂精氣之藥。
略無一驗。
轉覺委頓異常。
稍稍用心。
則心系牽引掣痛。
痛連脊骨對心處。
或時痛引膺脅。
或時巅頂如掀。
或時臂股手足指甲皆隐隐作痛。
怔忡之狀。
如碓杵。
如牽繩。
如簸物。
如繃絹。
如以竹擊空。
控引頭中。
如失腦髓之狀。
夢中嘗自作文。
覺時成篇可記。
達旦倦怠睡去。
便欲失精。
精去則神魂如飛越之狀。
觀其氣色鮮澤。
言談。
總屬真元下脫。
虛陽上擾之候。
細推脈證。
始先雖屬陽氣虛脫。
而過餌辛溫峻補之劑。
緻陽暴亢而反耗真陰。
當此急宜轉關以救垂絕之陰。
庶可挽回前過。
為疏二方。
煎用保元合四君。
丸用六味合生脈。
服及兩月後。
諸證稍平。
但倦怠力微。
因自檢方書得補中益氣湯為夏月當用之劑。
于中加入桂、附二味。
一啜即喉痛聲喑。
複邀診候。
見其面顔精采。
而聲音忽喑。
莫解其故。
詢之乃尊。
知為升、柴、桂、附升動虛陽所緻。
即以前方倍生脈服之。
半月後。
聲音漸複。
日漸向安。
但起居調攝。
殊費周折。
衣被過暖。
便咽幹痰結。
稍涼則背微畏寒。
或啜熱飲。
則周身大汗。
怔忡走精。
此皆宿昔過用桂、附。
餘熱内伏而尋出路也。
适有石門董載臣。
謂其伏火未清。
非芩、連不能解散。
時值嘉平。
不敢輕用苦寒。
仲春載臣複至。
坐俟進藥。
可保萬全。
服數劑。
形神爽朗。
是後堅心服之。
至初夏。
反覺精神散亂。
氣不收攝。
乃盡出從前所服之方。
就正于予。
予謂桂、附陽藥。
火毒之性。
力能上升。
得參以濡之。
故可久伏下焦。
與龍潛水底不異。
若究其源。
惟滋腎丸一方。
為之正治。
但既經芩、連折之于上。
豈堪複受知、柏侵伐于下乎。
從頭打算。
自春徂夏。
不離苦寒。
苦先入心。
必從火化。
何敢兼用肉桂引動虛陽。
發其潛伏之性哉。
端本澄源。
仍不出六味合生脈。
經歲常服。
不特壯水制陽。
兼得金水相生之妙用。
何憚桂、附之餘毒不化耶。
卷二 諸傷門 傷飲食 内經雲。
五髒者。
藏精氣而不瀉也。
故滿而不實。
六腑者。
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滿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髒主胃者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
藏于胃以養五髒氣。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
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
經言。
水谷之寒熱。
感則害人六腑。
又曰。
陰氣者。
靜則神藏。
躁則消亡。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此乃混言之也。
分之為二。
飲也。
食也。
飲者水也。
因而大飲則氣逆。
形寒飲冷則傷肺。
肺病則為喘咳。
為腫滿。
為水瀉。
輕則發汗利小便。
上下分消其濕。
如重而蓄積為滿者利下之。
食者物也。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又飽食勞力。
傷太陰厥陰。
則氣口滑大于人迎兩倍三倍。
或嘔吐痞滿。
或下利腸。
當分寒熱輕重治之。
輕則内消。
重則除下。
亦有宜吐者。
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然不可過劑。
過則反傷脾胃。
蓋先飲食自傷。
加之藥過。
脾胃複傷而氣不能化。
食愈難消也。
趙養葵雲。
今方家治傷飲食者。
以平胃散為主。
出入增減。
以為脾胃之準繩。
平胃者。
胃中有高阜。
則使平之。
一平即止。
不可過劑。
過劑則平地反成坎矣。
而枳術丸尤勝。
今人以此丸為補脾藥。
朝服暮餌。
更有益之橘、半、香、砂者。
則又甚矣。
至若山楂、神曲、麥芽三味。
舉世所常用者。
蓋山楂能化肉積。
産婦兒枕痛者。
用炒黑山楂。
砂糖水煎服。
兒枕立化。
其性消積破血。
豈可輕用。
曲者。
以米與水在瓷缸中。
心藉曲以釀成酒。
必藉以釀成糖。
脾胃在人身。
非瓷缸比。
原有化食之能。
今食不化者。
其所能者病也。
隻補助其能而食自化。
何必用此消克之藥哉。
大凡元氣完固之人。
多食不傷。
過時不饑。
若人先因本氣不足。
緻令飲食有傷。
前藥一用。
飲食雖消。
但脾胃既已受傷。
而複經此一番消化。
愈虛其虛矣。
明後日食複不化。
猶謂前藥已效。
藥力欠多。
湯丸并進。
展轉相害。
羸瘦日增。
良可悲哉。
東垣論飲食勞倦。
為内傷不足之證。
而王安道又分飲食傷為有餘。
法當消導。
東垣自有枳術丸等方。
勞倦傷為不足。
專立補中益氣湯主治。
其傷食之證。
胸膈痞悶。
吐逆咽酸。
噫敗卵臭。
畏食頭疼。
發熱惡寒。
病似傷寒。
但氣口脈大于人迎。
身不痛耳。
宜豁痰運脾。
二陳加枳、術、曲、、山楂、香附之類。
挾氣脈沉。
加木香、青皮。
停食感冒。
芎蘇散加消導一二味。
食滞中宮。
胸膈痞悶嗳氣。
發熱頭痛。
有類外感。
藿香正氣散。
若七八日不大便。
口幹煩躁。
臍上硬痛。
枳實導滞丸。
因憂氣食濕粘結于中脘。
發熱。
腹皮底微痛。
心下痞滿。
不思飲食。
食之不化。
常常痞氣。
木香化滞湯。
食積痞滿。
消瘦發熱。
保和丸。
虛。
加白術二兩。
名大安丸。
調理之。
食滞心下。
初起不可驟用苦寒。
必兼辛散。
二陳、平胃消導之。
及枳實、白術、青皮、陳皮、山楂、曲、之類。
以食得寒則凝。
得熱則腐也。
日久成積發熱者。
加姜汁炒川連、連翹之屬清利之。
若已成糟粕。
日久生熱。
燥結不行。
方可用承氣輩攻下之。
如冷物停滞作吐。
二陳加炮姜、白豆蔻、蒼術、濃樸、神曲、藿香之類。
甚則廣術、巴豆之屬。
若冷食停蓄。
心腹暴痛作脹。
當用紅丸子、備急丸溫下之。
痰飲結聚。
谷不得入。
冷痰宿食在上脘者。
用白散湧吐之。
痰食已消。
中焦未和。
不思飲食。
或吐或瀉。
倦怠面黃。
按之心下軟。
脾胃受傷也。
六君子加木香、砂仁。
燥渴。
用七味白術散。
老人虛人。
易于傷食。
或膨脹痞悶。
或腹滿作瀉。
當消補兼施。
宜九味資生丸常常服之。
若口淡思食。
而見食不甘。
食過則厭。
兼惡心胸膈不快。
胃虛挾痰飲也。
六君子加枳實、香、砂。
若不思飲食。
食不克化。
食後反飽。
脾虛不能健運也。
枳實理中丸。
病後飲食不調。
中脘隐隐作痛。
有時得食則已。
有時得食轉加。
此胃中火燎作痛。
得食以壓其勢。
故痛少安。
若飲食稍過。
氣不能運轉其食。
故痛轉加。
連理湯加沉香。
靈樞雲。
夫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實更虛。
其氣乃居。
若醉飽過度。
或感風寒。
或着氣惱。
以緻填塞胸中。
胃氣不行。
忽然厥逆昏迷。
口不能言。
肢不能舉。
此名食厥。
若誤作中風中氣治之。
必死。
宜煎姜鹽湯探吐之。
風寒者。
藿香正氣散。
氣滞者。
八味順氣散。
吐後别無他證。
隻以蒼術、白術、陳皮、濃樸、甘草之類調之。
如遇此卒暴之病。
必須審問明白。
或方食醉飽。
或飲食過傷。
但覺胸膈痞悶。
痰涎壅塞。
氣口脈緊盛者。
宜作食滞治之。
傷諸肉食。
用草果、山楂。
挾外感風寒。
山楂須用姜汁炒黑。
則不酸寒收斂。
兼能破血和傷。
消導食積更速。
傷面食。
炒萊菔子。
傷麸筋粽子等物。
諸藥不能消化。
俱用本物拌綠礬燒灰。
砂糖酒下。
二三服效。
傷糯米粉食。
炒酒藥。
或酒曲。
砂糖調。
淡姜湯服。
傷索粉。
用杏仁炒黑。
研如脂。
砂糖拌。
姜湯服。
傷生冷果菜。
宜木香、砂仁、炮姜、肉桂。
傷蟹腹痛者。
丁香、紫蘇、生姜。
傷蛋滿悶。
姜汁、蒜泥。
傷肉生魚。
必用生姜、草果、炮黑山楂。
積久生熱。
口幹噫氣。
二陳加姜汁炒川連及消導藥。
傷酒經曰。
因而大飲則氣逆。
酒入于胃。
則絡脈滿而經脈虛。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飽以入房。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酒氣與谷氣相搏。
熱盛于中。
故熱遍于身。
内熱而溺赤也。
東垣雲。
酒者。
大熱有毒。
氣味俱陽。
乃無形之物也。
若傷之。
止當發散。
汗出則愈。
其次莫如利小便。
使上下分消其濕。
今之病酒者。
或以雄黃、巴豆、蠍梢大熱之藥下之。
或用牽牛、大黃、甘遂大寒之藥下之。
是無形元氣受病。
反下有形陰血。
則真水愈弱。
陽毒太旺。
反增陰火。
是以元氣消爍。
折人長命。
患此者。
不得已用葛花解酲湯。
或五苓散加人參、草豆蔻。
傷酒食積發熱。
者曲丸。
腹滿虛脹。
合塌氣丸。
不應。
神保丸、酒症丸。
并加酒炒黃連。
胃氣虛者。
上法俱不可用。
惟獨參湯助其胃氣立蘇。
神驗。
喻嘉言曰。
夫酒者。
清洌之物。
不随濁穢下行。
惟喜滲入者也。
滲入之區。
先從胃入膽。
膽為清淨之府。
同氣相求。
然膽之攝受無幾。
其次從胃入腸。
膀胱滲之。
化溺為多。
逮至化溺。
則所存者。
酒之餘質。
其烈性惟膽獨當之。
每見善飲者。
必淺斟緩酌。
以俟腹中之滲。
若連飛數觥。
則傾囊而出耳。
靈樞雲。
怯士之得酒。
怒不避勇士者。
其氣悍。
入于胃中則胃脹。
氣上逆滿于胸中。
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
同比于勇士。
氣衰則悔。
名曰酒悖。
蓋膽之府。
原無輸瀉。
善飲者。
膽之熱恒移于腦。
則為鼻淵。
或頭間多汗。
腦熱大洩。
或注于腸。
則大便時溏。
濕熱下洩。
俱不為大患也。
如膽之熱汁滿而溢出于外。
以漸滲于經絡。
則身目皆黃。
為酒瘅之病。
以滲而出也。
轉驅而納諸膀胱。
從溺道而消也。
〔診〕氣口脈浮大。
按之反澀者。
有宿食也。
脈數而滑者。
有宿食也。
脈遲而滑者。
宿食作脹也。
氣口脈緊。
寒食停滞胃中。
溫消而下之。
氣口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