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諸傷門
關燈
小
中
大
皆從口鼻流入募原。
而至陽明之經。
脈必右盛于左。
蓋濕土之邪。
以類相從。
而犯于胃。
所以右手脈盛也。
陽明居太陽之裡。
少陽之外。
為三陽經之中道。
故初感一二日間。
邪犯募原。
但覺背微畏寒。
頭額暈脹。
胸膈痞滿。
手指酸麻。
此為時疫之報使。
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
至三日以後。
邪乘表虛而外發。
則有昏熱頭汗。
或咽腫發斑之患。
邪乘裡虛而内陷。
或挾飲食。
則有嘔逆痞滿。
嘈雜失血。
自利吐蛔之患。
若其人平素津枯。
兼有停滞。
則有谵語發狂。
舌苔黃黑。
大便不通之患。
平素陰虛。
則有頭面赤熱。
足膝逆冷。
至夜發熱之患。
至于發呃發哕。
冷汗喘乏。
煩擾螈等證。
皆因誤治所緻也。
大抵傷寒之邪。
自表傳裡。
溫熱之邪。
自裡達表。
疫疠之邪。
自陽明中道。
随表裡虛實而發。
不循經絡傳次也。
以邪既伏于中道。
不能一發便盡。
故有得汗熱除。
二三日複熱如前者。
有得下裡和。
二三日得見表熱者。
有表和複見裡證者。
總由邪氣内伏。
故屢奪屢發。
不可歸咎于調理失宜。
複傷風寒飲食也。
外解無如香豉、蔥白、連翹、薄荷之屬。
内清無如滑石、芩、連、山栀、人中黃之屬。
下奪無如硝、黃之屬。
如見發熱自利。
則宜葛根、芩、連。
胸膈痞滿。
則宜枳、桔、香附。
嘔吐呃逆。
則宜藿香、芩、連。
衄血下血。
則宜犀角、丹皮。
發斑咽痛。
則宜犀角、牛蒡。
煩渴多汗。
則宜知母、石膏。
愈後食複勞複。
則宜枳實栀豉。
随證加葳蕤、茯苓、丹皮、芍藥之類。
皆為合劑。
而香豉、人中黃又為時疫之專藥。
豉乃黑豆所。
得濕熱之氣。
釀成敗穢之質。
故能引領内邪。
從巨陽蒸汗而解。
人中黃本甘草所制。
漬以滓穢。
專解髒腑惡毒。
從下而洩。
同氣相求之妙。
莫過于此。
以其總解溫熱時行。
外内熱毒也。
當知其證雖有内外之殊。
一皆火毒為患。
絕無辛溫發散之例。
每見窮鄉無醫無藥之處。
熱極恣飲涼水。
多有浃然汗出而解者。
此非宜寒涼不宜辛熱之明驗乎。
況當庚申金運。
北政少陽相火司天之歲。
目今又在三氣之中。
主令客氣。
俱屬相火。
一切風燥辛熱。
皆不可犯。
每見時師用羌、獨、柴、前、蒼、芷、芎、防之類引邪上逆亢熱彌甚者。
以風燥之藥。
性皆上升橫散。
如爐冶得鼓鑄之力也。
用樸、半、槟榔、青皮、木香等耗氣之藥胸膈愈加痞滿者。
揠苗助長之道也。
有下證已具。
而遲疑不敢攻下。
屢用芩、連不應者。
此與揚湯止沸不殊也。
至于發狂谵語。
舌苔焦黑。
而大便自利。
證實脈虛。
不可攻者。
及煩熱痞悶。
冷汗喘乏。
四肢逆冷。
六脈虛微不受補者。
皆難圖治也。
時疫變證多端。
未能一一曲盡。
謹陳大略數則。
庶不負憲恩之澤及黎庶。
垂問刍荛也。
飛疇治鄭月山女。
寡居二十載。
五月間忽壯熱多汗。
煩渴。
耳聾脅痛。
月山為女科名宿。
謂證屬傷寒。
委之他醫。
用柴、葛、桂枝等劑。
其熱彌甚。
汗出不止。
胸滿昏沉。
時時噫氣。
邀予診之。
右脈數大。
左脈少神。
舌苔微黑。
此伏氣自内少陽發出。
故耳聾脅痛。
法當用白虎清解。
反行發表。
升越其邪。
是以熱渴轉甚。
汗出多。
故左脈無神。
胃液耗。
故昏沉胸滿。
其噫氣者。
平素多郁之故。
今元氣已虛。
伏邪未解。
與涼膈去硝黃易栝蒌根、丹皮、竹葉。
一服熱減得睡。
但汗不止。
倦難轉側。
或時欲嘔。
此虛也。
以生脈加棗仁、茯神、白芍。
扶元斂陰。
兼進粥飲以扶胃氣。
渴止汗斂。
而脈轉虛微欲絕。
此正氣得補。
而虛火潛息之真脈也。
複與四君、歸、地。
調補而痊。
卷二 諸傷門 暑(參緒論暑證) 素問雲。
因于暑。
汗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暑氣内擾于營則汗。
上迫于肺則煩喘。
内幹于心則多言。
總不離乎熱傷心胞。
而蒸肺經之證也。
金匮雲。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其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
手太陽标證也。
太陽小腸屬火。
上應心胞。
二經皆能制金爍肺。
肺受火刑。
所以發熱惡寒。
似乎足太陽證。
其脈或見弦細。
或見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此熱傷肺胃之氣。
陽明本證也。
發汗則惡寒甚者。
氣虛重奪其津也。
溫針則發熱甚者。
重傷經中之液。
轉助時火肆虐于外也。
數下之則淋甚者。
劫其在裡之陰。
熱勢乘機内陷也。
此段經文。
本無方治。
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
足補仲景之未逮。
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無形之熱。
傷肺胃之氣。
所以多汗惡寒而渴。
故用白虎以化熱。
人參以益氣也。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此因冷水灌汗。
有形之水。
郁遏皮毛。
閉其汗濕。
所以身熱疼重。
故用一物瓜蒂湯湧吐。
則陽氣發越。
汗大洩而熱愈矣。
後人不敢效用。
每以五苓散加蔥豉。
或栀子豉湯并用。
探吐皆效。
王節齋曰。
夫暑者。
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齒而入。
傷心胞絡之經。
其脈多虛。
或浮大而散。
或弦細芤遲。
蓋熱傷氣。
則氣消而脈虛弱。
其證身熱汗出而喘。
煩渴多言。
倦怠少氣。
或下血發黃生斑。
甚者火熱爍金。
緻金不能平木。
搐搦不省人事。
治暑之法。
以去濕熱清心利小便為主。
氣傷宜補真氣為要。
又有惡寒。
或四肢逆冷。
甚者迷悶不省。
而為霍亂吐利。
痰滞嘔逆。
腹滿瀉利。
此非暑傷。
乃因暑而自緻之病也。
若行人或農夫于日中勞役得之。
此熱傷陽證也。
必苦頭痛發熱汗洩。
肌膚大熱而渴。
乃天熱外傷元氣也。
宜益元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選用。
若避暑熱于涼亭水閣得之。
此暑傷陰證也。
必頭痛惡寒。
身形拘急。
肢節疼痛而煩心。
肌膚大熱無汗。
此為陰寒所遏。
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宜消暑十全散。
或腹痛水瀉者。
胃與大腸受之。
局方香薷飲。
惡心者。
胃中有痰飲也。
香薷飲下消暑丸。
伏暑大熱水瀉脈數。
可用黃連香薷飲。
若外既受寒。
内複傷冰水生冷。
腹痛洩瀉。
霍亂吐逆。
藿香正氣散、養胃湯選用。
若飲食過多。
吐瀉腹痛。
脈沉微者。
大順散。
若真陽虛人。
房室不慎。
複傷生冷。
腹痛極瀉利。
脈沉弦者。
冷香飲子。
甚則霍亂吐利。
通身冷汗不止。
脈伏或脫者。
急用漿水散救之。
庶可十全一二。
暑氣攻裡。
腹内刺痛。
小便不通。
生料五苓散加木香。
小便血者。
導赤散加辰砂。
伏暑霍亂。
腹痛洩瀉如水。
身熱足冷者。
五苓散下來複丹。
傷氣困倦。
身有微熱。
頭重吐利。
小便赤澀。
十味香薷飲。
傷暑咳嗽發寒熱。
盜汗不止。
脈數者。
熱在肺經。
清暑益氣湯。
冷水澡浴。
緻暑濕相搏。
一身盡痛。
自汗發熱。
五苓加羌活。
吐瀉者。
五苓與正氣和服。
冒暑縱飲。
及飲冷酒。
引暑入腹。
大熱而小便如血。
五苓減桂加黃連。
日間冒暑經營。
夜間露卧門窗。
此先感暑而後感寒。
去衣則凜。
着衣則煩。
或鼻流清涕。
或寒熱如瘧。
六和湯加羌活。
無汗。
加紫蘇。
嘔吐。
加藿香。
兼食。
加草豆蔻、砂仁。
冒暑作勞。
乘汗冷浴。
身痹如針刺。
間有赤腫處。
或發水泡者。
六和湯加蒼術、荊、防。
甚則加桂。
若身熱頭痛。
躁亂不甯。
或身如針刺。
此熱傷肉分也。
白虎湯加蒼術。
虛。
加人參。
或咳嗽發寒熱。
盜汗不止。
脈數者熱在肺經。
清燥湯。
秋暑瀉利。
消暑丸。
疰夏病。
屬陽虛元氣不足。
宜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
其人傷濕。
因而中暑。
名曰濕溫。
兩胫逆冷。
胸滿頭目疼重。
妄言多汗。
脈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及煩渴引飲者。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蒼術白虎湯。
喻嘉言曰。
體中多濕之人。
外暑蒸動内濕。
二氣交通。
最易中暑。
所以肥人濕多。
夏月百計避暑。
反為暑所中者。
不能避身之濕。
即不能避天之暑也。
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
夏月服之解暑。
體盛濕多則宜之。
清無濕之人。
津液為時火所耗。
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
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
竭其下泉。
枯槁立至。
故凡汗多之人。
即不可利其小便也。
小半夏茯苓湯。
治暑專治其濕也。
少加甘草。
即名消暑丸。
是消暑在消其濕。
理明辭正矣。
又如益元散加辰砂。
則并去其熱。
五苓散加人參則益虛。
加辰砂減桂則去熱。
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
加蒼術則勝濕也。
中暑必顯躁煩熱悶。
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制方。
名清燥湯。
仍以去濕為首務。
夫燥與濕。
相反者也。
而清燥亦務除濕。
非東垣具過人之識。
不及此矣。
古方治暑風。
用蘇合香丸。
大非。
今人治暑。
概用香薷飲。
大謬。
按香薷辛淡。
辛能發散。
淡能滲洩。
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
果身熱煩躁嘔吐。
小便不利者。
合黃連以解暑。
靡不應手獲效。
若氣虛胃弱之人。
食少體倦。
自當多服參、。
豈能堪此發洩。
苟誤用之。
是虛其虛也。
至于奔走勞役而中熱者。
用此溫散之劑複傷其氣。
如火益熱矣。
今人不分虛實當否。
夏月少有不快。
一概用之。
所謂習俗成訛也。
夏月無故卒例。
昏不知人。
面垢。
冷汗自出。
手足微冷搐搦。
或吐瀉。
或喘渴。
此君相二火内外相煽。
兼之素有痰郁。
因火鼓動窒礙心竅故也。
宜先以熱土熨臍中。
或研蒜水灌鼻中。
皆取其通竅也。
石頑曰。
按中寒卒然倒仆如中風者。
乃盛寒之氣卒犯少陰。
而厥逆無脈。
此陽氣大虛。
不勝陰寒厲氣也。
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
雖盛暑中亦有之。
以其人真陽素虛之故。
不可拘于時月也。
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
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胞。
此腎水素虧。
不勝時火燔灼也。
必喘乏而無痰聲。
若中風卒倒。
則必手足搐引。
痰聲湧塞于喉中。
甚則聲如拽鋸。
為中風之真候。
以此辨之。
萬無差誤也。
或問。
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
何以為辨。
石頑曰。
中用白虎湯。
熱傷形之治也。
用人參白虎湯。
兼傷無形之氣也。
中暑用生脈散。
暑傷無形之氣也。
用清暑益氣。
暑傷于氣兼挾風熱乘虛而傷其經也。
傷暑用十味香藿。
風熱濕雜合而傷形氣也。
偏于表。
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
偏于裡。
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
此夏月鼎峙三法也。
其用消暑丸者。
上盛之濕泛濫而為痞滿也。
用益元散者。
下盛之熱阻滞而為溺澀也。
用大順散者。
冰果内傷于脾也。
用冷香飲者。
冷食内傷于腎也。
用來複丹者。
陰氣固結于下也。
用五苓散者。
陽氣遏絕于内也。
近世醫人。
治夏月諸病。
不論虛實寒熱。
概用香薷飲。
既開汗孔。
複利水道。
且克中氣。
況于方中必除去人參。
增入枳殼、槟榔輩重耗其氣。
而痞滿發熱煩躁愈劇。
此際補之不可。
瀉之不可。
惟栀子豉湯随證加入甘草、生姜等味以和之。
夜甚者。
導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調之。
次以生料六味調之。
虛甚躁渴者。
合生脈以滋金水之源。
此前賢未之及也。
當知治暑諸證。
汗液大洩。
中氣先傷。
雖有膈滿潮熱。
最忌攻下。
以無形之熱不能随藥下散也。
即有頭額重痛。
最忌發汗。
凡表藥皆能升舉痰食濁氣支撐膈上也。
而肥人濕熱素盛。
加以暑氣相搏。
則為濕溫。
證必自汗足冷漉漉如從水中出。
脈雖沉細。
而小便必赤澀。
不可誤認陰寒而與溫藥。
亦不可因其頭重身疼而與發汗。
誤汗身青面色變者。
大劑竹葉石膏湯可救之。
亦有因其痞滿喘脹誤與下藥者。
大劑桂苓丸可療之。
惟誤用附子者。
雖有合劑。
不能起矣。
至于觸熱勞形。
卒然倒仆。
方書用道途中熱土置當臍。
更使聚溺其腹。
并搗生蒜汁注鼻孔。
其立法最精。
惜乎未經闡發。
世都不解。
殊不知此雖酷烈為患。
良由其人真元素虧。
加以時火亢極。
鼓激命門之虛陽。
然離根。
非藉道途中之熱土。
往來人之熱溺。
不能護衛其陽使之歸源。
用蒜汁注鼻孔者。
取蒜以開竅。
溫散其郁閉之熱。
所謂熱因熱用。
溫能除大熱也。
若與冷水灌之之漬之。
則氣随焰息。
而暴絕不返矣。
間有元氣不大虛人。
真火原未離根。
不勝亢而倒者。
用水灌漬。
亦有得蘇者。
因是愚夫一見熱倒。
便以水灌。
既灌不蘇。
雖盧扁不能複圖矣。
〔診〕經去。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此暑傷元氣也。
仲景以弦細芤遲為傷暑。
以暑傷氣而不傷形。
所以氣消而脈虛弱也。
大抵脈來虛大無力。
或小弱。
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
不足之證也。
若得洪盛數疾之脈。
皆熱氣燔灼而為時氣所傷。
為有餘之邪。
至若内傷寒冷。
及中寒脈沉緊之類。
雖當夏月。
卻與暑證無預。
羅謙甫治一人。
夏月胸項多汗。
兩足逆冷谵語。
關前濡。
關後急。
當作濕溫治。
經曰。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濡弱見于陽部。
濕氣搏暑也。
小急見于陰部。
暑氣蒸濕也。
蓋先傷濕而後傷暑。
暑濕相搏。
是名濕溫。
先與白虎加參。
次換蒼術。
三日而愈。
又治一蒙古百戶。
因食酒肉乳。
得霍亂吐瀉。
從朝至午。
精神愦乏。
脈皆浮數無力。
知所傷之物已出。
即于牆陰掘地約二尺。
貯新汲水。
攪動一時澄定。
用清者一杯。
調桂苓白術散。
徐徐服之。
吐瀉遂止。
翌日微煩渴。
遂與錢氏白術散。
時時服之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
病自汗如雨。
目赤身熱。
口燥心煩。
盛暑中帷幕周密。
以至亡陽。
服術附數劑。
脈虛而洪數。
舌上苔黃。
曰。
前藥誤矣。
令撤幔開窗。
以黃連解毒、人參白虎。
三進而汗止。
渴。
用冰水調益元散。
七日而愈。
石頑治禮部員外申菽。
觸熱過梁溪。
歸而眩暈麻瞀。
發熱便閉。
服黃連、香薷不應。
用涼膈散。
便通。
或時昏眩不省。
或時四肢清冷。
而晡時為甚。
邀石頑診之。
脈得弦細而芤。
此暑傷心包。
陽氣郁伏。
所以有似陰寒也。
與生脈合保元。
清理肺胃。
則包絡自甯矣。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 經雲。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身半以下者。
濕中之也。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濕勝則濡瀉。
因于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
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首為諸陽之會。
其位高。
其氣清。
其體虛。
故聰明系焉。
卻被濕土之獨氣熏蒸。
清道不通。
故沉重不利。
似乎有物蒙之。
失而不治。
濕郁為熱。
熱留不去。
熱傷血不能養筋。
故為拘攣。
濕傷筋不能束骨。
故為弱痿。
素嘗氣疾。
濕熱加之。
氣濕熱争。
故為腫。
諸陽受氣于四肢也。
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
全以風治者誤矣。
風寒暑皆能中人。
惟濕氣積久。
留滞關節。
故能中。
非如中風寒暑之暴也。
外中濕者。
或山岚瘴氣。
或天雨濕蒸。
或遠行涉水。
或久卧濕地。
則濕從外中矣。
其證關節疼重。
頭重體疼。
腹脹煩悶。
昏不知人。
或四肢倦怠。
腿膝腫痛。
身重浮腫。
大便洩瀉。
小便黃赤。
羌活勝濕湯。
若一身盡痛。
為風濕相搏。
除風濕羌活湯。
肢體煩疼。
頭重鼻塞。
或見洩利。
或下清血。
為風木之邪内幹濕土。
神術湯。
濕毒下血。
大便洩瀉。
四肢沉重。
升陽除濕防風湯。
若腰以下重着。
為濕滞經絡。
滲濕湯。
然病有傷中之不同。
傷濕者。
足太陽膀胱經也。
中濕者。
足太陰脾經。
或足少陰腎經。
傷膀胱則煩渴引飲。
小便不利而腫脹。
五苓散。
着脾則四肢浮腫。
不能屈伸。
大便多溏。
此醇酒濃味水濕等物所傷。
濕從内中也。
除濕湯。
着腎則腰疼身重。
小便不利。
此醉卧濕地。
或下體濕衣所傷。
濕從外中也。
腎着湯。
濕盛身疼。
小便不利。
體重發渴者。
五苓散加羌活。
治濕在上在外者當微汗。
羌活勝濕湯。
在下在内者。
當利小便。
五苓散。
東垣雲。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然亦不可過治。
病去六七。
即當改用理脾之劑。
如水去其地猶濕。
若過用之。
腎水受虧矣。
羅謙甫雲。
春夏之交。
病如傷寒。
其人汗自出。
肢體重痛。
轉側難。
小便不利。
此名風濕。
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
或引飲過多。
多有此證。
但多服五苓散。
小便通利。
濕去則愈。
切忌轉瀉發汗。
小誤必不可救。
初虞世雲。
醫者不識。
妄作傷風治之。
發汗死。
下之死。
己未京師大疫。
正為此。
羅得其說。
救人甚多。
大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濕。
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欲作痫。
五苓散最妙。
以中有桂。
辛溫能散肝脾之結耳。
戴複庵雲。
五苓散。
仲景本治太陽汗濕之邪自經犯本。
故取治風濕自汗。
肢體重痛。
渴而小便不利者最宜。
若無煩渴小便不利者。
此邪猶在經。
宜用羌活勝濕湯。
或除風濕羌活湯選用。
不必拘于前說也。
戴人曰。
夏月人之腠理疏豁。
元氣不閉。
故易于傷風傷濕。
如汗出未拭而風閉之。
則為風濕。
素有熱而濕臨之。
則為濕熱。
濕久菀亦然也。
元氣素虛而受濕。
則為寒濕。
或受于地。
或受于天。
或受于酒酪乳。
治者宜分别之。
如風濕。
小建中加黃、白術、羌活、防風。
濕熱。
苓桂術甘湯。
寒濕。
小青龍加減。
陽虛者。
去麻黃加熟附、白術。
或麻黃加術湯。
濕家無汗身煩疼者。
麻黃加術湯。
傷濕而兼感風。
則眩暈嘔逆煩熱。
惡風不欲去衣被。
或額上微汗。
或身體微腫。
汗漬衣濕。
當風坐卧。
多有此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或羌活勝濕湯。
令微發汗。
若大發汗。
則風去濕在。
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
敗毒散加蒼術、防己。
傷濕又兼感寒。
則拳攣掣痛。
無汗慘慘煩痛。
五積散。
風濕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緩脈。
風濕相搏。
身重煩疼。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白術附子湯。
骨節煩疼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
喻嘉言曰。
人身陽盛則輕矯。
濕盛則重着。
乃至身重如山。
百脈痛楚。
不能轉側。
而此不用附子回陽勝濕。
更欲何待。
在表之濕。
其有可汗者。
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
在裡之濕。
其有可下者。
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
在中之濕。
則用附子合白術以溫中而燥脾。
今之用白術。
雜入羌、防、枳、樸、栀、橘等藥。
且無濟于事。
況用槟榔、滑石、舟車、導水等法乎。
濕家不可發汗。
以身本多汗。
易至亡陽。
故濕溫之證。
誤發其汗。
名曰重。
故為深戒。
若久冒風涼。
以水灌汗。
抑郁其陽者。
又不得不微汗之。
濕家當利小便。
此大法也。
而真陽素虛之人。
汗出小便滴瀝。
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
若以為濕熱。
恣膽利之。
真陽無水維附。
頃刻脫離而死矣。
濕熱賈真孫曰。
濕為土氣。
熱能生濕。
故夏熱則萬物濕潤。
秋涼則萬物幹燥。
濕病本不自生。
因熱而怫郁。
不能宣行水道。
故停滞而生濕也。
況形盛氣弱之人。
易為感受。
豈必水流而後為濕哉。
人隻知風寒之威嚴。
不知暑濕之炎喧。
感于冥冥之中也。
原病式曰。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或腫體寒而有水氣。
必小便赤少或渴。
是蓄熱入裡極深。
非病寒也。
治法。
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濕證有二。
濕熱證多。
濕寒證少。
當以脈證明辨之。
如脈滑數。
小便赤澀。
引飲自汗。
為濕熱證。
若小便自利清白。
大便瀉利。
身疼無汗。
為寒濕也。
濕熱身黃如橘子色。
而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
身黃小便不利而渴者。
五苓散加茵陳。
煩熱小便不利而渴者。
桂苓甘露飲。
濕熱相搏者。
清熱滲濕湯。
肩背沉重疼痛。
上熱胸膈不利。
及遍身疼痛者。
屬外因之濕熱。
當歸拈痛湯。
其人平素陰虛多火。
加之走精者。
濕襲精竅也。
虎潛丸。
或拈痛加龜闆、白術、牡蛎。
濕熱之屬于裡者。
則水腫小便不利。
當與五苓、神芎輩。
分輕重以洩之。
後用實脾之劑調理。
若夫陰水腫脹。
另詳水腫本門。
石頑曰。
昔人有雲。
濕熱一證。
古所未詳。
至丹溪始大發其奧。
故後世得以宗之。
殊不知其悉從東垣痹證諸方悟出。
然其所論。
皆治标之法。
絕無治本之方。
及讀仲景書至痞論中。
則濕熱治本之方具在。
蓋傷寒誤下。
則有痞滿之變。
然亦有不經攻下而痞者。
皆由痰氣逆滿之故。
故仲景特立瀉心湯諸法。
正以祛逆上之濕熱也。
濕熱證類最多。
如鼓脹水腫。
嘔逆吞酸。
黃瘅滞下。
腰腿重痛。
腳氣痹着等候。
悉屬濕熱為患。
然皆别有所緻而然。
鹹非濕熱之本病也。
嘗見蒼黑肥盛之人。
及酒客輩。
皆素多濕熱。
其在無病之時。
即宜常服調氣利濕之劑。
如六君子加黃連、沉香、澤瀉之類。
夏秋則清燥湯。
春夏則春澤湯加姜汁、竹瀝。
使之日漸消弭。
此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及乎五旬内外。
氣血向衰。
漸至食少體倦。
或胸腹痞滿。
或肢體煩疼。
或不時舉發。
或偶有所觸而發。
忽然胸高喘脹。
煩悶嘔遂。
甚至上下不通者。
須乘初起元氣未衰。
急投控涎丹十餘粒。
不下。
少頃再服。
當此危急之時。
不下必死。
下之庶或可生。
此系專攻濕熱痰涎之藥。
不可與硝、黃輩同視也。
世醫舍此而用香燥之劑。
未有不相引喪亡而已。
以與身偕老之固疾。
因元氣衰憊而驟然僭發。
已為九死之候。
更兼誤治。
必無生理。
慎勿複藥。
自贻其咎也。
又有素禀濕熱而挾陰虛者。
在膏粱輩。
每多患此。
以其平時嬌養。
未慣馳驅。
稍有憂勞。
或縱恣酒色。
或暑濕氣交。
即虛火挾痰飲上升。
輕則胸脅痞滿。
四肢乏力。
重則周身疼重。
痰嗽喘逆。
亦有血溢便秘。
面赤足寒者。
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
大抵體肥痰盛之人。
則外盛中空。
加以陰虛。
則上實下虛。
所以少壯犯此最多。
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
而治又與尋常濕熱迥殊。
若用風藥勝濕。
虛火易于僭上。
淡滲利水。
陰津易于脫亡。
專于燥濕。
必緻真陰耗竭。
純用滋陰。
反助痰濕上壅。
務使潤燥合宜。
剛柔協濟。
始克有賴。
如清燥湯、虎潛丸等方。
皆為合劑。
複有陰陽兩虛。
真元下衰。
濕熱上盛者。
若乘于内。
則不時喘滿眩暈。
溢于外。
則肢體疼重麻瞀。
見此即當從下真寒上假熱例治之。
否則防有類中之虞。
即如痰厥昏仆。
舌強語澀。
或口角流涎。
或口眼斜。
或半肢傾廢。
非内熱招風之患乎。
曆觀昔人治法。
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姜汁。
送下黑錫丹。
差堪對證。
服後半日許。
乘其氣息稍平。
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姜汁、童便。
時中。
分三次服之。
喘滿多汗者。
生脈散以收攝之。
若過此時。
藥力不逮。
火氣複升。
補氣之藥。
又難突入重圍矣。
服後元氣稍充。
喘息稍定。
更以濟生腎氣丸。
雜以黑錫丹一分。
緩圖收功可也。
至于但屬陽虛。
而陰不虧者。
斷無是理。
雖有邪濕幹之。
亦随寒化。
不能為熱也。
即使更感客邪。
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
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辄扼腕也。
其濕熱挾外感諸例。
另詳緒論本條。
〔診〕石頑曰。
濕脈自緩。
得風以播之。
則兼浮緩。
寒以束之。
則兼沉細。
此皆外傷于濕之診也。
若濕中三陰。
則脈有沉緩沉細微緩之分。
治有術附、姜附、桂附之異。
蓋沉緩沉細。
為太少二陰寒濕之本脈。
人所易明。
獨厥陰脈見微緩。
世所共昧。
今特申之。
夫厥陰為風木之藏。
内藏生陽。
雖有濕着。
風氣内勝。
鼓激其邪。
流薄于經絡之中。
所以脈不能沉。
而見陽浮陰緩之象。
是知微緩。
亦厥陰受邪之本脈。
觀仲景厥陰例中。
可以類推。
至于濕襲經中。
得人身濁氣。
蘊釀而為濕熱。
則脈多軟大。
若浮取軟大。
而按之滑者。
濕并在胃之痰
而至陽明之經。
脈必右盛于左。
蓋濕土之邪。
以類相從。
而犯于胃。
所以右手脈盛也。
陽明居太陽之裡。
少陽之外。
為三陽經之中道。
故初感一二日間。
邪犯募原。
但覺背微畏寒。
頭額暈脹。
胸膈痞滿。
手指酸麻。
此為時疫之報使。
與傷寒一感便發熱頭痛不同。
至三日以後。
邪乘表虛而外發。
則有昏熱頭汗。
或咽腫發斑之患。
邪乘裡虛而内陷。
或挾飲食。
則有嘔逆痞滿。
嘈雜失血。
自利吐蛔之患。
若其人平素津枯。
兼有停滞。
則有谵語發狂。
舌苔黃黑。
大便不通之患。
平素陰虛。
則有頭面赤熱。
足膝逆冷。
至夜發熱之患。
至于發呃發哕。
冷汗喘乏。
煩擾螈等證。
皆因誤治所緻也。
大抵傷寒之邪。
自表傳裡。
溫熱之邪。
自裡達表。
疫疠之邪。
自陽明中道。
随表裡虛實而發。
不循經絡傳次也。
以邪既伏于中道。
不能一發便盡。
故有得汗熱除。
二三日複熱如前者。
有得下裡和。
二三日得見表熱者。
有表和複見裡證者。
總由邪氣内伏。
故屢奪屢發。
不可歸咎于調理失宜。
複傷風寒飲食也。
外解無如香豉、蔥白、連翹、薄荷之屬。
内清無如滑石、芩、連、山栀、人中黃之屬。
下奪無如硝、黃之屬。
如見發熱自利。
則宜葛根、芩、連。
胸膈痞滿。
則宜枳、桔、香附。
嘔吐呃逆。
則宜藿香、芩、連。
衄血下血。
則宜犀角、丹皮。
發斑咽痛。
則宜犀角、牛蒡。
煩渴多汗。
則宜知母、石膏。
愈後食複勞複。
則宜枳實栀豉。
随證加葳蕤、茯苓、丹皮、芍藥之類。
皆為合劑。
而香豉、人中黃又為時疫之專藥。
豉乃黑豆所。
得濕熱之氣。
釀成敗穢之質。
故能引領内邪。
從巨陽蒸汗而解。
人中黃本甘草所制。
漬以滓穢。
專解髒腑惡毒。
從下而洩。
同氣相求之妙。
莫過于此。
以其總解溫熱時行。
外内熱毒也。
當知其證雖有内外之殊。
一皆火毒為患。
絕無辛溫發散之例。
每見窮鄉無醫無藥之處。
熱極恣飲涼水。
多有浃然汗出而解者。
此非宜寒涼不宜辛熱之明驗乎。
況當庚申金運。
北政少陽相火司天之歲。
目今又在三氣之中。
主令客氣。
俱屬相火。
一切風燥辛熱。
皆不可犯。
每見時師用羌、獨、柴、前、蒼、芷、芎、防之類引邪上逆亢熱彌甚者。
以風燥之藥。
性皆上升橫散。
如爐冶得鼓鑄之力也。
用樸、半、槟榔、青皮、木香等耗氣之藥胸膈愈加痞滿者。
揠苗助長之道也。
有下證已具。
而遲疑不敢攻下。
屢用芩、連不應者。
此與揚湯止沸不殊也。
至于發狂谵語。
舌苔焦黑。
而大便自利。
證實脈虛。
不可攻者。
及煩熱痞悶。
冷汗喘乏。
四肢逆冷。
六脈虛微不受補者。
皆難圖治也。
時疫變證多端。
未能一一曲盡。
謹陳大略數則。
庶不負憲恩之澤及黎庶。
垂問刍荛也。
飛疇治鄭月山女。
寡居二十載。
五月間忽壯熱多汗。
煩渴。
耳聾脅痛。
月山為女科名宿。
謂證屬傷寒。
委之他醫。
用柴、葛、桂枝等劑。
其熱彌甚。
汗出不止。
胸滿昏沉。
時時噫氣。
邀予診之。
右脈數大。
左脈少神。
舌苔微黑。
此伏氣自内少陽發出。
故耳聾脅痛。
法當用白虎清解。
反行發表。
升越其邪。
是以熱渴轉甚。
汗出多。
故左脈無神。
胃液耗。
故昏沉胸滿。
其噫氣者。
平素多郁之故。
今元氣已虛。
伏邪未解。
與涼膈去硝黃易栝蒌根、丹皮、竹葉。
一服熱減得睡。
但汗不止。
倦難轉側。
或時欲嘔。
此虛也。
以生脈加棗仁、茯神、白芍。
扶元斂陰。
兼進粥飲以扶胃氣。
渴止汗斂。
而脈轉虛微欲絕。
此正氣得補。
而虛火潛息之真脈也。
複與四君、歸、地。
調補而痊。
卷二 諸傷門 暑(參緒論暑證) 素問雲。
因于暑。
汗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暑氣内擾于營則汗。
上迫于肺則煩喘。
内幹于心則多言。
總不離乎熱傷心胞。
而蒸肺經之證也。
金匮雲。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脈弦細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手足逆冷。
小有勞。
身即熱。
口開前闆齒燥。
若發其汗則惡寒甚。
加溫針則發熱甚。
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
發熱惡寒。
身重而疼痛。
此因暑而傷風露之邪。
手太陽标證也。
太陽小腸屬火。
上應心胞。
二經皆能制金爍肺。
肺受火刑。
所以發熱惡寒。
似乎足太陽證。
其脈或見弦細。
或見芤遲。
小便已。
灑灑然毛聳。
此熱傷肺胃之氣。
陽明本證也。
發汗則惡寒甚者。
氣虛重奪其津也。
溫針則發熱甚者。
重傷經中之液。
轉助時火肆虐于外也。
數下之則淋甚者。
劫其在裡之陰。
熱勢乘機内陷也。
此段經文。
本無方治。
東垣特立清暑益氣湯。
足補仲景之未逮。
太陽中熱者。
是也。
汗出惡寒。
身熱而渴。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此無形之熱。
傷肺胃之氣。
所以多汗惡寒而渴。
故用白虎以化熱。
人參以益氣也。
太陽中。
身熱疼重而脈微弱。
此以夏月傷冷水。
水行皮中所緻也。
一物瓜蒂湯主之。
此因冷水灌汗。
有形之水。
郁遏皮毛。
閉其汗濕。
所以身熱疼重。
故用一物瓜蒂湯湧吐。
則陽氣發越。
汗大洩而熱愈矣。
後人不敢效用。
每以五苓散加蔥豉。
或栀子豉湯并用。
探吐皆效。
王節齋曰。
夫暑者。
相火行令也。
夏月人感之。
自口齒而入。
傷心胞絡之經。
其脈多虛。
或浮大而散。
或弦細芤遲。
蓋熱傷氣。
則氣消而脈虛弱。
其證身熱汗出而喘。
煩渴多言。
倦怠少氣。
或下血發黃生斑。
甚者火熱爍金。
緻金不能平木。
搐搦不省人事。
治暑之法。
以去濕熱清心利小便為主。
氣傷宜補真氣為要。
又有惡寒。
或四肢逆冷。
甚者迷悶不省。
而為霍亂吐利。
痰滞嘔逆。
腹滿瀉利。
此非暑傷。
乃因暑而自緻之病也。
若行人或農夫于日中勞役得之。
此熱傷陽證也。
必苦頭痛發熱汗洩。
肌膚大熱而渴。
乃天熱外傷元氣也。
宜益元散、白虎湯、竹葉石膏湯選用。
若避暑熱于涼亭水閣得之。
此暑傷陰證也。
必頭痛惡寒。
身形拘急。
肢節疼痛而煩心。
肌膚大熱無汗。
此為陰寒所遏。
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
宜消暑十全散。
或腹痛水瀉者。
胃與大腸受之。
局方香薷飲。
惡心者。
胃中有痰飲也。
香薷飲下消暑丸。
伏暑大熱水瀉脈數。
可用黃連香薷飲。
若外既受寒。
内複傷冰水生冷。
腹痛洩瀉。
霍亂吐逆。
藿香正氣散、養胃湯選用。
若飲食過多。
吐瀉腹痛。
脈沉微者。
大順散。
若真陽虛人。
房室不慎。
複傷生冷。
腹痛極瀉利。
脈沉弦者。
冷香飲子。
甚則霍亂吐利。
通身冷汗不止。
脈伏或脫者。
急用漿水散救之。
庶可十全一二。
暑氣攻裡。
腹内刺痛。
小便不通。
生料五苓散加木香。
小便血者。
導赤散加辰砂。
伏暑霍亂。
腹痛洩瀉如水。
身熱足冷者。
五苓散下來複丹。
傷氣困倦。
身有微熱。
頭重吐利。
小便赤澀。
十味香薷飲。
傷暑咳嗽發寒熱。
盜汗不止。
脈數者。
熱在肺經。
清暑益氣湯。
冷水澡浴。
緻暑濕相搏。
一身盡痛。
自汗發熱。
五苓加羌活。
吐瀉者。
五苓與正氣和服。
冒暑縱飲。
及飲冷酒。
引暑入腹。
大熱而小便如血。
五苓減桂加黃連。
日間冒暑經營。
夜間露卧門窗。
此先感暑而後感寒。
去衣則凜。
着衣則煩。
或鼻流清涕。
或寒熱如瘧。
六和湯加羌活。
無汗。
加紫蘇。
嘔吐。
加藿香。
兼食。
加草豆蔻、砂仁。
冒暑作勞。
乘汗冷浴。
身痹如針刺。
間有赤腫處。
或發水泡者。
六和湯加蒼術、荊、防。
甚則加桂。
若身熱頭痛。
躁亂不甯。
或身如針刺。
此熱傷肉分也。
白虎湯加蒼術。
虛。
加人參。
或咳嗽發寒熱。
盜汗不止。
脈數者熱在肺經。
清燥湯。
秋暑瀉利。
消暑丸。
疰夏病。
屬陽虛元氣不足。
宜補中益氣加半夏、茯苓。
其人傷濕。
因而中暑。
名曰濕溫。
兩胫逆冷。
胸滿頭目疼重。
妄言多汗。
脈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及煩渴引飲者。
切不可汗。
汗之必死。
蒼術白虎湯。
喻嘉言曰。
體中多濕之人。
外暑蒸動内濕。
二氣交通。
最易中暑。
所以肥人濕多。
夏月百計避暑。
反為暑所中者。
不能避身之濕。
即不能避天之暑也。
益元散驅濕從小便出。
夏月服之解暑。
體盛濕多則宜之。
清無濕之人。
津液為時火所耗。
當用生脈散充其津液。
若用益元散妄利小水。
竭其下泉。
枯槁立至。
故凡汗多之人。
即不可利其小便也。
小半夏茯苓湯。
治暑專治其濕也。
少加甘草。
即名消暑丸。
是消暑在消其濕。
理明辭正矣。
又如益元散加辰砂。
則并去其熱。
五苓散加人參則益虛。
加辰砂減桂則去熱。
白虎湯加人參則益虛。
加蒼術則勝濕也。
中暑必顯躁煩熱悶。
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制方。
名清燥湯。
仍以去濕為首務。
夫燥與濕。
相反者也。
而清燥亦務除濕。
非東垣具過人之識。
不及此矣。
古方治暑風。
用蘇合香丸。
大非。
今人治暑。
概用香薷飲。
大謬。
按香薷辛淡。
辛能發散。
淡能滲洩。
乃夏月解表利水之劑。
果身熱煩躁嘔吐。
小便不利者。
合黃連以解暑。
靡不應手獲效。
若氣虛胃弱之人。
食少體倦。
自當多服參、。
豈能堪此發洩。
苟誤用之。
是虛其虛也。
至于奔走勞役而中熱者。
用此溫散之劑複傷其氣。
如火益熱矣。
今人不分虛實當否。
夏月少有不快。
一概用之。
所謂習俗成訛也。
夏月無故卒例。
昏不知人。
面垢。
冷汗自出。
手足微冷搐搦。
或吐瀉。
或喘渴。
此君相二火内外相煽。
兼之素有痰郁。
因火鼓動窒礙心竅故也。
宜先以熱土熨臍中。
或研蒜水灌鼻中。
皆取其通竅也。
石頑曰。
按中寒卒然倒仆如中風者。
乃盛寒之氣卒犯少陰。
而厥逆無脈。
此陽氣大虛。
不勝陰寒厲氣也。
必口鼻氣冷而無痰聲。
雖盛暑中亦有之。
以其人真陽素虛之故。
不可拘于時月也。
中暑卒然暈倒如中風者。
乃酷暑之氣鼓運其痰壅塞心胞。
此腎水素虧。
不勝時火燔灼也。
必喘乏而無痰聲。
若中風卒倒。
則必手足搐引。
痰聲湧塞于喉中。
甚則聲如拽鋸。
為中風之真候。
以此辨之。
萬無差誤也。
或問。
暑用白虎、清暑、香薷等法。
何以為辨。
石頑曰。
中用白虎湯。
熱傷形之治也。
用人參白虎湯。
兼傷無形之氣也。
中暑用生脈散。
暑傷無形之氣也。
用清暑益氣。
暑傷于氣兼挾風熱乘虛而傷其經也。
傷暑用十味香藿。
風熱濕雜合而傷形氣也。
偏于表。
則變香薷飲為消暑十全。
偏于裡。
則變香薷飲為六和湯。
此夏月鼎峙三法也。
其用消暑丸者。
上盛之濕泛濫而為痞滿也。
用益元散者。
下盛之熱阻滞而為溺澀也。
用大順散者。
冰果内傷于脾也。
用冷香飲者。
冷食内傷于腎也。
用來複丹者。
陰氣固結于下也。
用五苓散者。
陽氣遏絕于内也。
近世醫人。
治夏月諸病。
不論虛實寒熱。
概用香薷飲。
既開汗孔。
複利水道。
且克中氣。
況于方中必除去人參。
增入枳殼、槟榔輩重耗其氣。
而痞滿發熱煩躁愈劇。
此際補之不可。
瀉之不可。
惟栀子豉湯随證加入甘草、生姜等味以和之。
夜甚者。
導赤散加丹皮、白芍以調之。
次以生料六味調之。
虛甚躁渴者。
合生脈以滋金水之源。
此前賢未之及也。
當知治暑諸證。
汗液大洩。
中氣先傷。
雖有膈滿潮熱。
最忌攻下。
以無形之熱不能随藥下散也。
即有頭額重痛。
最忌發汗。
凡表藥皆能升舉痰食濁氣支撐膈上也。
而肥人濕熱素盛。
加以暑氣相搏。
則為濕溫。
證必自汗足冷漉漉如從水中出。
脈雖沉細。
而小便必赤澀。
不可誤認陰寒而與溫藥。
亦不可因其頭重身疼而與發汗。
誤汗身青面色變者。
大劑竹葉石膏湯可救之。
亦有因其痞滿喘脹誤與下藥者。
大劑桂苓丸可療之。
惟誤用附子者。
雖有合劑。
不能起矣。
至于觸熱勞形。
卒然倒仆。
方書用道途中熱土置當臍。
更使聚溺其腹。
并搗生蒜汁注鼻孔。
其立法最精。
惜乎未經闡發。
世都不解。
殊不知此雖酷烈為患。
良由其人真元素虧。
加以時火亢極。
鼓激命門之虛陽。
然離根。
非藉道途中之熱土。
往來人之熱溺。
不能護衛其陽使之歸源。
用蒜汁注鼻孔者。
取蒜以開竅。
溫散其郁閉之熱。
所謂熱因熱用。
溫能除大熱也。
若與冷水灌之之漬之。
則氣随焰息。
而暴絕不返矣。
間有元氣不大虛人。
真火原未離根。
不勝亢而倒者。
用水灌漬。
亦有得蘇者。
因是愚夫一見熱倒。
便以水灌。
既灌不蘇。
雖盧扁不能複圖矣。
〔診〕經去。
脈虛身熱。
得之傷暑。
此暑傷元氣也。
仲景以弦細芤遲為傷暑。
以暑傷氣而不傷形。
所以氣消而脈虛弱也。
大抵脈來虛大無力。
或小弱。
皆本氣虛而為暑所中。
不足之證也。
若得洪盛數疾之脈。
皆熱氣燔灼而為時氣所傷。
為有餘之邪。
至若内傷寒冷。
及中寒脈沉緊之類。
雖當夏月。
卻與暑證無預。
羅謙甫治一人。
夏月胸項多汗。
兩足逆冷谵語。
關前濡。
關後急。
當作濕溫治。
經曰。
濕溫之脈。
陽濡而弱。
陰小而急。
濡弱見于陽部。
濕氣搏暑也。
小急見于陰部。
暑氣蒸濕也。
蓋先傷濕而後傷暑。
暑濕相搏。
是名濕溫。
先與白虎加參。
次換蒼術。
三日而愈。
又治一蒙古百戶。
因食酒肉乳。
得霍亂吐瀉。
從朝至午。
精神愦乏。
脈皆浮數無力。
知所傷之物已出。
即于牆陰掘地約二尺。
貯新汲水。
攪動一時澄定。
用清者一杯。
調桂苓白術散。
徐徐服之。
吐瀉遂止。
翌日微煩渴。
遂與錢氏白術散。
時時服之而愈。
滑伯仁治一人。
病自汗如雨。
目赤身熱。
口燥心煩。
盛暑中帷幕周密。
以至亡陽。
服術附數劑。
脈虛而洪數。
舌上苔黃。
曰。
前藥誤矣。
令撤幔開窗。
以黃連解毒、人參白虎。
三進而汗止。
渴。
用冰水調益元散。
七日而愈。
石頑治禮部員外申菽。
觸熱過梁溪。
歸而眩暈麻瞀。
發熱便閉。
服黃連、香薷不應。
用涼膈散。
便通。
或時昏眩不省。
或時四肢清冷。
而晡時為甚。
邀石頑診之。
脈得弦細而芤。
此暑傷心包。
陽氣郁伏。
所以有似陰寒也。
與生脈合保元。
清理肺胃。
則包絡自甯矣。
卷二 諸傷門 濕(濕熱) 經雲。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地之濕氣。
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陽受風氣。
陰受濕氣。
身半以下者。
濕中之也。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濕勝則濡瀉。
因于濕。
首如裹。
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
因于氣為腫。
四維相代。
陽氣乃竭。
首為諸陽之會。
其位高。
其氣清。
其體虛。
故聰明系焉。
卻被濕土之獨氣熏蒸。
清道不通。
故沉重不利。
似乎有物蒙之。
失而不治。
濕郁為熱。
熱留不去。
熱傷血不能養筋。
故為拘攣。
濕傷筋不能束骨。
故為弱痿。
素嘗氣疾。
濕熱加之。
氣濕熱争。
故為腫。
諸陽受氣于四肢也。
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
全以風治者誤矣。
風寒暑皆能中人。
惟濕氣積久。
留滞關節。
故能中。
非如中風寒暑之暴也。
外中濕者。
或山岚瘴氣。
或天雨濕蒸。
或遠行涉水。
或久卧濕地。
則濕從外中矣。
其證關節疼重。
頭重體疼。
腹脹煩悶。
昏不知人。
或四肢倦怠。
腿膝腫痛。
身重浮腫。
大便洩瀉。
小便黃赤。
羌活勝濕湯。
若一身盡痛。
為風濕相搏。
除風濕羌活湯。
肢體煩疼。
頭重鼻塞。
或見洩利。
或下清血。
為風木之邪内幹濕土。
神術湯。
濕毒下血。
大便洩瀉。
四肢沉重。
升陽除濕防風湯。
若腰以下重着。
為濕滞經絡。
滲濕湯。
然病有傷中之不同。
傷濕者。
足太陽膀胱經也。
中濕者。
足太陰脾經。
或足少陰腎經。
傷膀胱則煩渴引飲。
小便不利而腫脹。
五苓散。
着脾則四肢浮腫。
不能屈伸。
大便多溏。
此醇酒濃味水濕等物所傷。
濕從内中也。
除濕湯。
着腎則腰疼身重。
小便不利。
此醉卧濕地。
或下體濕衣所傷。
濕從外中也。
腎着湯。
濕盛身疼。
小便不利。
體重發渴者。
五苓散加羌活。
治濕在上在外者當微汗。
羌活勝濕湯。
在下在内者。
當利小便。
五苓散。
東垣雲。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然亦不可過治。
病去六七。
即當改用理脾之劑。
如水去其地猶濕。
若過用之。
腎水受虧矣。
羅謙甫雲。
春夏之交。
病如傷寒。
其人汗自出。
肢體重痛。
轉側難。
小便不利。
此名風濕。
非傷寒也。
陰雨之後卑濕。
或引飲過多。
多有此證。
但多服五苓散。
小便通利。
濕去則愈。
切忌轉瀉發汗。
小誤必不可救。
初虞世雲。
醫者不識。
妄作傷風治之。
發汗死。
下之死。
己未京師大疫。
正為此。
羅得其說。
救人甚多。
大抵五苓散能分水去濕。
胸中有停飲及小兒吐欲作痫。
五苓散最妙。
以中有桂。
辛溫能散肝脾之結耳。
戴複庵雲。
五苓散。
仲景本治太陽汗濕之邪自經犯本。
故取治風濕自汗。
肢體重痛。
渴而小便不利者最宜。
若無煩渴小便不利者。
此邪猶在經。
宜用羌活勝濕湯。
或除風濕羌活湯選用。
不必拘于前說也。
戴人曰。
夏月人之腠理疏豁。
元氣不閉。
故易于傷風傷濕。
如汗出未拭而風閉之。
則為風濕。
素有熱而濕臨之。
則為濕熱。
濕久菀亦然也。
元氣素虛而受濕。
則為寒濕。
或受于地。
或受于天。
或受于酒酪乳。
治者宜分别之。
如風濕。
小建中加黃、白術、羌活、防風。
濕熱。
苓桂術甘湯。
寒濕。
小青龍加減。
陽虛者。
去麻黃加熟附、白術。
或麻黃加術湯。
濕家無汗身煩疼者。
麻黃加術湯。
傷濕而兼感風。
則眩暈嘔逆煩熱。
惡風不欲去衣被。
或額上微汗。
或身體微腫。
汗漬衣濕。
當風坐卧。
多有此證。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或羌活勝濕湯。
令微發汗。
若大發汗。
則風去濕在。
已得汗而發熱不去者。
敗毒散加蒼術、防己。
傷濕又兼感寒。
則拳攣掣痛。
無汗慘慘煩痛。
五積散。
風濕脈浮。
身重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緩脈。
風濕相搏。
身重煩疼。
不能自轉側。
不嘔不渴。
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
若其人大便硬。
小便自利者。
白術附子湯。
骨節煩疼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
汗出短氣。
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
喻嘉言曰。
人身陽盛則輕矯。
濕盛則重着。
乃至身重如山。
百脈痛楚。
不能轉側。
而此不用附子回陽勝濕。
更欲何待。
在表之濕。
其有可汗者。
用附子合桂枝湯以驅之外出。
在裡之濕。
其有可下者。
用附子合細辛、大黃以驅之下出。
在中之濕。
則用附子合白術以溫中而燥脾。
今之用白術。
雜入羌、防、枳、樸、栀、橘等藥。
且無濟于事。
況用槟榔、滑石、舟車、導水等法乎。
濕家不可發汗。
以身本多汗。
易至亡陽。
故濕溫之證。
誤發其汗。
名曰重。
故為深戒。
若久冒風涼。
以水灌汗。
抑郁其陽者。
又不得不微汗之。
濕家當利小便。
此大法也。
而真陽素虛之人。
汗出小便滴瀝。
正泉竭而陽欲出亡之象。
若以為濕熱。
恣膽利之。
真陽無水維附。
頃刻脫離而死矣。
濕熱賈真孫曰。
濕為土氣。
熱能生濕。
故夏熱則萬物濕潤。
秋涼則萬物幹燥。
濕病本不自生。
因熱而怫郁。
不能宣行水道。
故停滞而生濕也。
況形盛氣弱之人。
易為感受。
豈必水流而後為濕哉。
人隻知風寒之威嚴。
不知暑濕之炎喧。
感于冥冥之中也。
原病式曰。
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
或腫體寒而有水氣。
必小便赤少或渴。
是蓄熱入裡極深。
非病寒也。
治法。
宜理脾清熱利小便為上。
治濕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濕證有二。
濕熱證多。
濕寒證少。
當以脈證明辨之。
如脈滑數。
小便赤澀。
引飲自汗。
為濕熱證。
若小便自利清白。
大便瀉利。
身疼無汗。
為寒濕也。
濕熱身黃如橘子色。
而小便不利。
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
身黃小便不利而渴者。
五苓散加茵陳。
煩熱小便不利而渴者。
桂苓甘露飲。
濕熱相搏者。
清熱滲濕湯。
肩背沉重疼痛。
上熱胸膈不利。
及遍身疼痛者。
屬外因之濕熱。
當歸拈痛湯。
其人平素陰虛多火。
加之走精者。
濕襲精竅也。
虎潛丸。
或拈痛加龜闆、白術、牡蛎。
濕熱之屬于裡者。
則水腫小便不利。
當與五苓、神芎輩。
分輕重以洩之。
後用實脾之劑調理。
若夫陰水腫脹。
另詳水腫本門。
石頑曰。
昔人有雲。
濕熱一證。
古所未詳。
至丹溪始大發其奧。
故後世得以宗之。
殊不知其悉從東垣痹證諸方悟出。
然其所論。
皆治标之法。
絕無治本之方。
及讀仲景書至痞論中。
則濕熱治本之方具在。
蓋傷寒誤下。
則有痞滿之變。
然亦有不經攻下而痞者。
皆由痰氣逆滿之故。
故仲景特立瀉心湯諸法。
正以祛逆上之濕熱也。
濕熱證類最多。
如鼓脹水腫。
嘔逆吞酸。
黃瘅滞下。
腰腿重痛。
腳氣痹着等候。
悉屬濕熱為患。
然皆别有所緻而然。
鹹非濕熱之本病也。
嘗見蒼黑肥盛之人。
及酒客輩。
皆素多濕熱。
其在無病之時。
即宜常服調氣利濕之劑。
如六君子加黃連、沉香、澤瀉之類。
夏秋則清燥湯。
春夏則春澤湯加姜汁、竹瀝。
使之日漸消弭。
此謂不治已病治未病也。
及乎五旬内外。
氣血向衰。
漸至食少體倦。
或胸腹痞滿。
或肢體煩疼。
或不時舉發。
或偶有所觸而發。
忽然胸高喘脹。
煩悶嘔遂。
甚至上下不通者。
須乘初起元氣未衰。
急投控涎丹十餘粒。
不下。
少頃再服。
當此危急之時。
不下必死。
下之庶或可生。
此系專攻濕熱痰涎之藥。
不可與硝、黃輩同視也。
世醫舍此而用香燥之劑。
未有不相引喪亡而已。
以與身偕老之固疾。
因元氣衰憊而驟然僭發。
已為九死之候。
更兼誤治。
必無生理。
慎勿複藥。
自贻其咎也。
又有素禀濕熱而挾陰虛者。
在膏粱輩。
每多患此。
以其平時嬌養。
未慣馳驅。
稍有憂勞。
或縱恣酒色。
或暑濕氣交。
即虛火挾痰飲上升。
輕則胸脅痞滿。
四肢乏力。
重則周身疼重。
痰嗽喘逆。
亦有血溢便秘。
面赤足寒者。
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
大抵體肥痰盛之人。
則外盛中空。
加以陰虛。
則上實下虛。
所以少壯犯此最多。
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
而治又與尋常濕熱迥殊。
若用風藥勝濕。
虛火易于僭上。
淡滲利水。
陰津易于脫亡。
專于燥濕。
必緻真陰耗竭。
純用滋陰。
反助痰濕上壅。
務使潤燥合宜。
剛柔協濟。
始克有賴。
如清燥湯、虎潛丸等方。
皆為合劑。
複有陰陽兩虛。
真元下衰。
濕熱上盛者。
若乘于内。
則不時喘滿眩暈。
溢于外。
則肢體疼重麻瞀。
見此即當從下真寒上假熱例治之。
否則防有類中之虞。
即如痰厥昏仆。
舌強語澀。
或口角流涎。
或口眼斜。
或半肢傾廢。
非内熱招風之患乎。
曆觀昔人治法。
惟守真地黃飲子多加竹瀝、姜汁。
送下黑錫丹。
差堪對證。
服後半日許。
乘其氣息稍平。
急進大劑人參入竹瀝、姜汁、童便。
時中。
分三次服之。
喘滿多汗者。
生脈散以收攝之。
若過此時。
藥力不逮。
火氣複升。
補氣之藥。
又難突入重圍矣。
服後元氣稍充。
喘息稍定。
更以濟生腎氣丸。
雜以黑錫丹一分。
緩圖收功可也。
至于但屬陽虛。
而陰不虧者。
斷無是理。
雖有邪濕幹之。
亦随寒化。
不能為熱也。
即使更感客邪。
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
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辄扼腕也。
其濕熱挾外感諸例。
另詳緒論本條。
〔診〕石頑曰。
濕脈自緩。
得風以播之。
則兼浮緩。
寒以束之。
則兼沉細。
此皆外傷于濕之診也。
若濕中三陰。
則脈有沉緩沉細微緩之分。
治有術附、姜附、桂附之異。
蓋沉緩沉細。
為太少二陰寒濕之本脈。
人所易明。
獨厥陰脈見微緩。
世所共昧。
今特申之。
夫厥陰為風木之藏。
内藏生陽。
雖有濕着。
風氣内勝。
鼓激其邪。
流薄于經絡之中。
所以脈不能沉。
而見陽浮陰緩之象。
是知微緩。
亦厥陰受邪之本脈。
觀仲景厥陰例中。
可以類推。
至于濕襲經中。
得人身濁氣。
蘊釀而為濕熱。
則脈多軟大。
若浮取軟大。
而按之滑者。
濕并在胃之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