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諸傷門

關燈
傷寒 傷寒雜病。

    世分兩途。

    傷寒以攻邪為務。

    雜病以調養為先。

    則知工傷寒者。

    胸中執一汗下和解之法。

    别無顧慮正氣之念矣。

    雜病家甯不有攻邪之證耶。

    隻緣膠執己見。

    不能圓通。

    以緻傷寒一切虛證壞證。

    不敢用補。

    雜病一切表證實證。

    不敢用攻。

    舉俗所見皆然。

    病家亦甯死無怨。

    良由聖教久湮。

    邪說橫行之故。

    是不得不以傷寒入門見證定名真訣。

    一句喝破。

    令雜病家粗知分經辨腑。

    不緻妄為舉措。

    甯無小補于世哉。

    姑以陰陽傳中冬溫溫熱時行大綱。

    辨述如下。

     陰陽傳中如交霜降節後。

    有病發熱頭痛。

    自汗。

    脈浮緩者。

    風傷衛證也。

    以風為陽邪。

    故隻傷于衛分。

    衛傷。

    所以腠理疏。

    汗自出。

    身不疼。

    氣不喘。

    脈亦不緊。

    如見惡寒發熱頭疼。

    骨節痛。

    無汗而喘。

    脈浮緊者。

    寒傷營證也。

    以寒為陰邪。

    故直傷于營分。

    營傷。

    所以腠理固閉。

     無汗而喘。

    身疼骨節痛。

    而脈不柔和。

    如見發熱惡寒。

    頭痛身疼。

    汗不得出而煩躁。

    脈浮緊者。

     風寒并傷營衛也。

    以風為陽邪。

    無竅不入。

    風性善動。

    法常有汗。

    寒為陰邪。

    萬類固閉。

    寒氣斂束。

    郁遏腠理。

    所以不得外洩。

    熱勢反蒸于裡而發煩躁也。

    上皆太陽經初病見證。

    有桂枝、麻黃、青龍鼎峙三法。

    若交陽明之經。

    則惡寒皆除。

    但壯熱自汗而脈浮數。

    以陽明内達于胃。

    多氣多血。

    邪入其經。

    蒸動水谷之氣。

    故皆有汗但以能食為陽邪屬風。

    不能食為陰邪屬寒辨之。

    若交少陽之經。

    則往來寒熱。

    口苦脅痛。

    以其經居表裡之半。

    邪欲入則寒。

    正與争則熱。

    所以隻宜和解。

    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至其傳變。

    雖有次第。

    本無定矩。

    有循經而傳者。

    有越經而傳者。

    有傳遍六經者。

    有傳至二三經而止者。

    有犯本者。

    有入府者。

    有邪在太陽不傳陽明之經即入陽明之府者。

    有陽明經府相傳者。

    有從少陽經傳入陽明府者。

    所以仲景有太陽陽明。

    正陽陽明。

    少陽陽明之異。

    或雲。

    少陽無逆傳陽明之理。

    殊不知胃為十二經之總司。

    經經交貫。

    且少陽之經在外。

    而陽明之府在内。

    何逆之有。

     至若傳入陰經。

    亦有轉入胃府而成下證者。

    太陰髒腑相連。

    移寒移熱最易。

    少陰亦有下利清水色純青。

    心下痛。

    口幹燥者。

    厥陰亦有下利谵語者。

    此皆陰經入腑之證。

    少陰更有移熱膀胱之府一身手足盡熱小便血者。

    厥陰亦有轉出少陽嘔而發熱者。

    二經接壤故也。

    又有轉出太陽表證者。

    如下利後。

    清便自調。

    身疼痛。

    此陰盡複陽也。

    夫所謂犯本者。

    太陽經邪入膀胱之本。

    如煩渴引飲。

     水入即吐。

    小便不利者。

    風傷衛之犯本也。

    如熱結膀胱。

    其人如狂。

    或下血者。

    此寒傷營之犯本也。

    所以仲景有五苓、桃核承氣之分。

    邪熱入胃。

    則當詳三陽明之原。

    而與三承氣緩急分治。

    蓋陽明居中。

    萬物所歸。

    無所複傳。

    至此悉宜攻下。

    但須俟結定。

    則熱邪盡歸于胃。

    然後下之。

    若結未定而下早。

    則有結胸痞硬挾熱利等證。

    以邪熱歸并中土未盡。

    乘機内入而為變矣。

    故傷寒家有汗不厭早。

    下不厭遲。

    發表不開。

    不可攻裡之戒。

    邪在少陽。

    入犯膽府。

    則胸滿驚煩。

    小便不利。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

    或入血室。

    則晝日明了。

    夜則谵語如見鬼狀。

    皆宜按證求治。

    但此經之要。

    全重在于胃氣。

    所以小柴胡中必用人參。

    仲景雲。

    胃和則愈。

    胃不和則煩而悸之語。

    乃一經之要旨也。

    至傳三陰。

    太陰則腹滿時痛。

    少陰則腹痛自利下重。

    小便不利。

    甚則口燥心下痛。

     厥陰則寒熱交錯。

    寒多熱少則病進。

    熱多寒少則病退。

    大抵少陰傳經熱邪。

    必從太陰而入。

    厥陰必從少陰而入。

    非若陰證有一入太陽不作郁熱便入少陰之理。

    當知傷寒傳經之證。

    皆是熱邪。

    經中邪盛而溢入奇經。

    故其傳皆從陽維而傳布三陽。

    陰維而傳布三陰。

    與十二經髒腑相貫之次第無預也。

    其邪必從太陽經始。

    以冬時寒水司令。

    故無先犯他經之理。

    但有他經本虛。

    或為合病。

    或為越經或陷此經不複他傳。

    非若感冒非時寒疫之三陽混雜也。

    大抵寒疫多發于春時。

    春則少陽司令。

    風木之邪。

    必先少陽。

    而太陽陽明在外。

    病則三經俱受。

    以是治感冒之方。

    若香蘇、芎蘇、參蘇、正氣、十神之類。

    皆三經雜用不分耳。

    試觀夏暑必傷心包。

    秋燥必傷肺絡。

    總不離于司運之主令也。

    其有誤治而成壞證者。

    證類多端。

    未能悉舉。

    即如結胸痞滿。

    良由誤下表邪内陷。

    故脈必有一部見浮。

    蓋寒傷營。

    營屬血。

    而硬痛者為結胸。

    風傷衛。

    衛屬氣。

    而不痛者為痞滿。

    然痞滿之基。

    多由其人痰濕内蘊。

    非若結胸之必因下早而陽邪内陷。

    此大小陷胸、五種瀉心分司結胸痞滿諸治也。

    至于懊諸證。

    無結可攻。

    無痞可散。

    惟栀子豉湯可以開發虛人内陷之表邪。

    一湧而迅掃無餘。

    即勞複食複。

    但于方中加枳實一味。

    其溫熱時行。

    亦可取法乎此也。

    至于陰證。

     即無熱邪氣蒸。

    萬無傳經之理。

    即有陰邪。

    陰主靜。

    斷不能傳。

    原其受病。

    必先少陰。

    或形寒飲冷傷脾。

    則入太陰有之。

    其厥陰之證。

    無不由少陰而病。

    所以少陰溫經之藥。

    峻用姜、附、四逆。

     厥陰風木之髒。

    内伏真火。

    雖有陰寒。

    不過萸、桂之屬。

    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換肉桂足矣。

    不必姜、附也。

    然仲景厥陰例中。

    非無四逆等治也。

    當知厥陰之寒。

    皆是由少陰虛寒而來。

    故用姜、附合少陰而溫之。

    所謂腎肝同治也。

    即太陰未嘗不用四逆也。

    亦是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緻病。

    故必兼溫少陰。

    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

    夫治傷寒之法。

    全在得其綱領。

    邪在三陽。

    則當辨其經腑。

    病入三陰。

    則當分其傳中。

    蓋經屬表。

    宜從外解。

    腑屬裡。

    必須攻下而除。

    傳屬熱。

    雖有陽極似陰。

     厥逆自利等證。

    但須審先前曾發熱頭痛。

    至四五日或數日而見厥利者。

    皆陽邪亢極。

    厥深熱深之證。

    急當清理其内。

    誤與溫藥必死。

    但清之有方。

    須知陽極似陰之證。

    其人根氣必虛。

    即與救熱存陰。

    須防熱去寒起。

    間有發汗太過而成亡陽之候。

    亦有攻下太過而陰陽俱脫者。

    不妨稍用溫補。

     然脫止陽回。

    即當易轍。

    不可過劑以耗其津。

    況此證與真陰受病不同。

    中屬寒。

    雖有陰極似陽。

     發熱躁悶等證。

    但須審初病不發熱無頭痛。

    便嘔吐清水。

    蜷卧足冷。

    自利腹痛。

    脈來小弱。

    至四五日或六七日。

    反見大熱躁亂。

    欲坐卧泥水中。

    渴欲飲水而不能下喉。

    脈虛大不能鼓激者。

    此陰盛格陽之假熱。

    陽欲脫亡之兆。

    峻用參、附無疑。

    有卒暴中寒。

    厥冷不省者。

    此真陽大虛。

    寒邪斬關直入之候。

    丹溪所謂一身受邪。

    難分經絡是也。

    非頻進白通、通脈不能挽回。

    更有少陰中風。

     雖不發熱。

    亦無自汗厥冷嘔吐下利等證。

    但覺胸中痞滿不安。

    不時心懸若饑。

    自言腹滿。

    他人按之不滿。

    手足自溫。

    六脈小弱而微浮者。

    此為陰經陽邪。

    人罕能識。

    惟宜黃建中稍加人參、熟附溫散其邪。

    若挾飲食。

    則氣口澀滞。

    亦有模糊不清者。

    當與枳實理中。

    手足微冷。

    加附子。

    若誤與發散。

    必死。

    破氣寬中。

    亦死。

    消克攻下。

    亦死。

    若峻用四逆。

    傷犯真陰。

    多有咳逆血溢之虞。

    此證初時不以為意。

    每每委之庸師。

    所以犯之百無一生也。

     冬溫冬時天氣大暖。

    而見發熱咳嗽者。

    此為冬溫。

    以伏藏之令而反陽氣大洩。

    少陰不藏。

     非時不正之氣。

    得以入傷少陰之經。

    陽氣發外。

    所以發熱。

    熱邪傷氣。

    所以咳嗽。

    其經上循喉嚨。

     所以喉腫。

    下循腹裡。

    所以感之深者。

    則自利也。

    冬溫本秋燥之餘氣。

    故咽幹痰結。

    甚則見血。

    與傷風之一咳其痰即應不同。

    咳則顱脹者。

     火氣上逆也。

    咳甚則髒腑引痛者。

    火氣内郁也。

    其脈或虛緩。

    或虛大無力。

    亦有小弱者。

    熱邪傷氣故也。

    若腎氣本虛。

    則尺中微弦。

    暮則微寒發熱。

    素常氣虛。

    則氣口虛大。

    身熱手足微冷。

    或有先傷冬溫。

    更加暴寒。

    寒郁熱邪。

    則壯熱頭痛。

    自汗喘咳。

    脈來浮。

    舉則微弦。

    中候則軟滑。

     重按則少力。

    雖有風寒。

    切不可妄用風藥升舉其邪。

    輕則熱愈甚而咳愈劇。

    重則變風溫灼熱而死。

     亦不可用辛散。

    多緻咽喉不利。

    唾膿血。

    痰中見血。

    甚則血溢血洩。

    發斑狐惑。

    往往不救。

    又不可用耗氣藥。

    多至咳劇痛引周身。

    面熱足冷而緻危候。

    惟宜加減蔥白香豉湯調之。

    兼有風寒外襲。

     則加羌活、紫蘇。

    寒邪盛極而發煩躁者。

    但于前藥中稍加麻黃五七分、石膏錢許。

    或葳蕤湯本方主之。

    緣此證見于冬時。

    舉世醫流。

    莫不以傷寒目之。

    而與發散緻夭枉者不可枚舉。

    曷知西北二方。

     患真中風傷寒者最多。

    患冬溫者絕少。

    間有傷于火炕者。

    亦有傷于火而複傷于寒者。

    可與越婢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以其地濃質實。

    可勝攻伐。

    非若東南之禀氣孱弱也。

    至如大嶺以南。

    陽氣常洩之地。

    但有瘴疠之毒。

    絕無傷寒之患。

    即使客遊他處。

    感冒風寒。

    僅可藿香正氣之類。

    若麻黃、青龍。

    絕不可犯。

    誤用而發動身中素蘊之瘴濕。

    則壯熱不止。

    每緻殒命。

    不可不慎。

     溫病有冬時觸犯邪氣。

    伏于經中。

    至春分前後。

    乘陽氣發動而為溫病。

    素問所謂冬傷于寒。

     春必病溫是也。

    其證不惡寒。

    但惡熱而大渴。

    其脈多數盛而渾渾不清。

    越人所謂溫病之脈。

    行在諸經。

    不知何經之動。

    絕不似傷寒浮緊之狀。

    且右尺與氣口。

    必倍于人迎。

    信非人迎緊盛之比。

     此證大忌發汗。

    若誤與表散。

    必躁熱無汗。

    悶亂不甯而死。

    以其邪伏經中。

    日久皆從火化而發。

     其熱自内達外。

    必用辛涼以化在表之熱。

    苦寒以洩在裡之熱。

    内氣一通。

    自能作汗。

    有服承氣。

    大汗淋漓而愈者。

    有大渴飲水。

    通身汗出而熱頓除者。

    有渾身壯熱。

    服黃芩湯、蔥白香豉湯得汗而解者。

    有發熱自利。

    服葛根黃芩黃連湯而愈者。

    有舌幹便秘。

    服涼膈散而安者。

     故古諺有溫熱病誤下不為大害。

    誤汗為害。

     有非時寒疫。

    間雜其間。

    不可不審谛明白而為治療。

    蓋暴感風寒之說。

    初時畏寒不渴。

    至二三日。

    熱邪傷耗津液方渴。

    與溫病熱病之一病便昏昏不爽大熱煩渴不同。

    其脈多浮盛而見于左手。

     與溫病之右脈數盛亦異。

    若兼右脈滑盛。

    或澀滞模糊者。

    必停飲食之故。

    故治寒疫。

    當先發散為主。

    即有宿滞。

    兼與橘、半、枳、樸。

    不得濫用裡藥。

    倘邪未入裡而誤與攻下。

    不無引賊破家之虞。

    故其治與伏氣迥乎不類也。

     熱病伏氣之發于夏至後者。

    熱病也。

    其邪乘夏火郁發。

    從少陰蒸遍三陽。

    與傷寒之逐經傳變不同。

    亦有兼中而發者。

    其治與中無異。

    雖熱毒暴中。

    皆緣熱耗腎水。

    汗傷胃汁。

    火迫心包。

    故用白虎之知母以淨少陰之源。

    石膏以化胃府之熱。

    甘草、粳米護心包而保肺胃之氣。

    與熱病之邪伏少陰。

    熱傷胃汁。

    火迫心包不殊。

    故可異病同治而熱邪皆得渙散也。

    若熱毒亢極不解。

     腹滿氣盛者。

    涼膈、雙解、承氣、解毒。

    兼苦燥而攻之。

    或三黃、石膏、栀子豉湯汗之。

    用法不峻。

    投劑不猛。

    必不應手。

    非如傷寒。

    待陽明胃實而後可攻下也。

     時行時行疫疠。

    非常有之病。

    或數年一發。

    或數十年一發。

    多發于饑馑兵荒之後。

    發則一方之内。

    沿門阖境。

    老幼皆然。

    此大疫也。

    亦有一隅偶見數家。

    或一家止一二人或三五人。

    病證皆同者。

    此常疫也。

    即如痘疹麻斑之類。

    或越一二年。

    或三五年一見。

    非若大疫之盛行。

    所以人不加察耳。

    即如軟腳瘟證。

    醫者皆以腳氣目之。

    撚頸瘟證。

    醫者皆以喉痹目之。

    絞腸瘟證。

    醫者皆以臭毒目之。

    楊梅瘟證。

    醫者皆以丹腫目之。

    黑骨瘟證。

    醫者皆以中毒目之。

    瓜瓤瘟證。

    醫者皆以蓄血傷寒目之。

    惟疙瘩瘟之阖門暴發暴死。

    大頭瘟之驟脹熱蒸。

    穢氣遍充。

    不敢妄加名目也。

    其常疫之氣。

    皆是濕土之邪郁發。

    治宜表裡分解。

    随邪氣所在而攻之。

    孫真人雲。

    疫氣傷寒。

    三日以前不解。

    蔥白香豉湯加童便熱服汗之。

    不汗。

    少頃更服。

     以汗出熱除為度。

    三服不解而脈浮。

    尚屬表證。

    則用白虎。

    見裡證則宜承氣、解毒。

    表裡不分。

     則宜涼膈、雙解。

    汗下後複見表證。

    再與白虎。

    複見裡證。

    更與承氣。

    表裡勢熱。

    則宜三黃石膏、三黃栀子豉湯汗之。

    有汗下三四次而熱除者。

    有熱除後忽複壯熱。

    不妨再汗再下。

    若見脈證皆虛。

     法無更攻之理。

    惟與清熱解毒湯、人中黃丸、人中黃散之屬調之。

    非如傷寒有下早變證之慮。

    亦非溫熱不可頻下之比。

    大率以熱除邪盡為度。

    不當牽制其虛也。

    惟下元虛人。

    非生料六味補其真陰。

    則不能化其餘熱。

    又不可拘于上說也。

    至于大疫。

    則一時詳一時之證。

    一方用一方之法。

    難可預為拟議也。

    以上所述。

    不過為雜病家開一辨證法門。

    其間肯綮。

    不遑繁述。

     湖廣禮部主事範求先諱克誠。

    寓金阊之石窩庵。

    患寒傷營證。

    惡寒三日不止。

    先曾用過發散藥二劑。

    第七日躁擾不甯。

    六脈不至。

    手足厥逆。

    其同寓目科方耀珍。

    邀石頑診之。

    獨左寸厥厥動搖。

    知是欲作戰汗之候。

    令勿服藥。

    但與熱姜湯助其作汗。

    若誤服藥。

    必熱不止。

    後數日枉駕謝别。

    詢之。

    果如所言。

    不藥而愈。

     一童姓者。

    伏氣發于盛暑。

    其子跪請求治。

    診時大發躁擾。

    脈皆洪盛而躁。

    其婦雲大渴索水二日。

    不敢與飲。

    故發狂亂。

    因令速與。

    連進二盞。

    稍甯。

    少頃複索。

    又與一大盞。

    放盞。

    通身大汗。

    安睡熱除。

    不煩湯藥而愈。

    同時有西客二人寓毛家。

    亦患此證。

    皆與水而安。

     文學範铉甫孫振麟。

    于大暑中患厥冷自利。

    六脈弦細芤遲。

    而按之欲絕。

    舌色淡白。

    中心黑潤無苔。

    口鼻氣息微冷。

    陽縮入腹。

    而精滑如冰。

    問其所起之由。

    因卧地晝寝受寒。

    是夜連走精二度。

     忽覺顱脹如山。

    坐起暈倒。

    便四肢厥逆。

    腹痛自利。

    胸中兀兀欲吐。

    口中喃喃妄言。

    與濕溫之證不殊。

    醫者誤為停食感冒。

    而與發散消導藥一劑。

    服後胸前頭項汗出如漉。

    背上愈加畏寒。

    而下體如冰。

    一日昏愦數次。

    此陰寒挾暑。

    入中手足少陰之候。

    緣腎中真陽虛極。

    所以不能發熱。

    遂拟四逆加人參湯。

    方用人參一兩。

    熟附三錢。

    炮姜二錢。

    炙甘草二錢。

    晝夜兼進。

    三日中進六劑。

     厥定。

    第四日寅刻陽回。

    是日悉屏姜附。

    改用保元。

    方用人參五錢。

    黃三錢。

    炙甘草二錢。

    加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

    清肅膈上之虛陽。

    四劑食進。

    改用生料六味加麥冬、五味。

    每服用熟地八錢。

    以救下焦将竭之水。

    使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

     徐君育素禀陰虛多火。

    且有脾約便血證。

    十月間患冬溫發熱咽痛。

    裡醫用麻黃、杏仁、半夏、枳、橘之屬。

    遂喘逆倚息不得卧。

    聲飒如啞。

    頭面赤熱。

    手足逆冷。

    右手寸關虛大微數。

    此熱傷手太陰氣分也。

    與葳蕤、甘草等藥不應。

    為制豬膚湯一瓯。

    令隔湯炖熱。

    不時挑服。

    三日聲清。

     終劑而痛如失。

     國學鄭墨林夫人。

    素有便紅。

    懷妊七月。

    正肺氣養胎時。

    而患冬溫咳嗽。

    咽痛如刺。

    下血如崩。

    脈較平時反覺小弱而數。

    此熱傷手太陰血分也。

    與黃連阿膠湯二劑。

    血止。

    後去黃連加葳蕤、桔梗、人中黃。

    四劑而安。

     太倉州尊陳鹿屏夫人。

    素患虛羸骨蒸。

    經閉少食。

    偶感風熱咳嗽。

    向來調治之醫。

    誤進滋陰清肺藥二劑。

    遂昏熱痞悶異常。

    邀石頑診之。

    脈見人迎虛數而氣口濡細。

    寸口瞥瞥而兩尺搏指。

     此肝血與胃氣皆虛。

    複感風熱之象。

     與加減蔥白香豉湯。

    一服熱除痞止。

    但咳則頭面微汗。

    更與小劑保元湯調之而安。

     同道王公峻子。

    于四月間患感冒。

    昏熱喘脹。

    便秘。

    腹中雷鳴。

    服硝、黃不應。

    始圖治于石頑。

    其脈氣口弦滑而按之則芤。

    其腹脹滿而按之則濡。

    此痰濕挾瘀。

    濁陰固閉之候。

    與黃龍湯去芒硝易桂、苓、半夏、木香。

    下瘀垢甚多。

    因宿有五更咳嗽。

    更以小劑異功加細辛調之。

    大抵腹中奔響之證。

    雖有内實當下。

    必無燥結。

    所以不用芒硝。

    而用木香、苓、半也。

    用人參者。

    借以資助胃氣。

    行其藥力。

    則大黃輩得以振破敵之功。

    非謂虛而兼補也。

    當知黃龍湯中用參。

    則硝、黃之力愈銳。

    用者不可不慎。

     貳尹闵介眉甥媳。

    素禀氣虛多痰。

    懷妊三月。

    因臘月舉喪受寒。

    遂惡寒不食。

    嘔逆清血。

    腹痛下墜。

    脈得弦細如絲。

    按之欲絕。

    與生料幹姜人參半夏丸二服。

    不應。

    更與附子理中。

    加苓、半、肉桂調理而康。

    門人問曰。

    嘗聞桂、附、半夏。

    孕婦禁服。

    而此并行無礙。

    何也。

    曰。

    舉世皆以黃芩、白術為安胎聖藥。

    桂、附為隕胎峻劑。

    孰知反有安胎妙用哉。

    蓋子氣之安危。

    系乎母氣之偏勝。

    若母氣多火。

    得芩、連則安。

    得桂、附則危。

    母氣多痰。

    得苓、半則安。

    得歸、地則危。

    母氣多寒。

    得桂、附則安。

    得芩、連則危。

    務在調其偏勝。

    适其寒溫。

    世未有母氣逆而胎得安者。

    亦未有母氣安而胎反堕者。

    所以金匮有懷妊六七月。

    胎脹腹痛惡寒。

    少腹如扇。

    用附子湯溫其髒者。

    然認證不果。

    不得妄行是法。

    一有差誤。

    禍不旋踵。

    非比芩、術之誤。

    猶可延引時日也。

     館師吳百川子。

    年二十餘。

    素有夢交之疾。

    十月間患傷寒。

    頭疼足冷。

    醫用發散消導。

    屢汗而昏熱不除。

    反加喘逆。

    更一醫。

    用麻黃重劑。

    頭面大汗。

    喘促愈甚。

    或者以為邪熱入裡。

    主用芩、連。

    或者以為元氣大虛。

    議用冬、地。

    争持未決。

    始求治于石頑。

    診之六脈瞥瞥。

    按之欲絕。

    正陽欲脫亡之兆。

    急須參、附。

    庶可望其回陽。

     遂疏回陽返本湯。

    加童便以斂陽。

    一劑稍甯。

    三啜安卧。

    改用大劑獨參湯加童便。

    調理數日。

    頻與稀糜而安。

     洪德敷女。

    于壬子初冬。

    發熱頭痛。

    胸滿不食。

    已服過發散消導藥四劑。

    至第六日。

     周身痛楚。

    腹中疼痛。

    不時奔響。

    屢欲圊而不可得。

    口鼻上唇。

    忽起黑色成片。

    光亮如漆。

    與玳瑁無異。

    醫者大駭辭去。

    邀石頑診之。

    喘汗脈促。

    而神氣昏愦。

    雖證脈俱危。

    喜其黑色四圍有紅暈鮮澤。

    若痘瘡之根腳。

    緊附如線。

    他處肉色不變。

    許以可治。

    先與葛根黃芩黃連湯。

    加犀角、連翹、荊、防、紫荊、人中黃。

    解其肌表毒邪。

    俟其黑色發透。

    乃以涼膈散加人中黃、紫荊、烏犀。

     微下二次。

    又與犀角地黃湯加人中黃之類。

    調理半月而安。

    此證書所不載。

    惟龐安常有玳瑁瘟之名。

    而治法未備。

    人罕能識。

    先是牙行徐順溪患此。

    誤用發散消克藥過多。

    胃氣告匮。

    辭以不治。

     又綢鋪王允吉侄。

    患此瀕危。

    始邀予往。

    其口目鼻孔皆流鮮血。

    亦不能救。

    一月間。

    親曆此證十餘人。

    大抵黑色枯焦不澤。

    四圍無紅暈。

    而灰白色黯者。

    皆不可救。

    其黑必先從口鼻至顴頰目胞兩耳及手臂足胫。

    甚則胸腹俱黑。

    從未見于額上肩背陽位也。

    有武員随任家丁黃姓者。

    患傷寒半月。

    道經吳門。

    泊舟求治。

    詢其同伴雲。

    自渡淮露卧受寒。

    恣飲燒酒發熱。

    在京口服藥。

    行過兩次。

    熱勢略減。

    而神昏不語。

    不時煩擾。

    見其唇舌赤腫燥裂。

    以開水與之則咽。

    不與則不思。

    察其兩寸瞥瞥虛大。

    關寸小弱。

    按久六脈皆虛。

    曰。

    此熱傳手少陰心經也。

    與導赤瀉心湯。

    一啜神識稍甯。

    泊舟一日夜。

    又進二帖。

    便溺自知。

    次早解維。

    複延往診。

    而脈靜神安。

    但與小劑五苓去桂易門冬二帖。

    囑其頻與稀糜。

    可許收功也。

    錢順所素有内傷。

    因勞力感寒。

    發熱頭痛。

    醫用表散藥數服。

    胸膈痞悶不安。

    以大黃下之。

    痞悶益甚。

    更一醫。

    用消克破氣藥過傷胃氣。

    遂厥逆昏愦。

    勢漸瀕危。

    邀石頑診之。

    六脈萦萦如蜘蛛絲。

    視其舌上。

    焦黑燥涸異常。

    此熱傷陰血。

    不急下之。

    真陰立槁。

    救無及矣。

    因以生地黃黃連湯。

    去黃芩、防風。

     加人中黃、麥門冬、酒大黃。

    另以生地黃一兩酒浸搗汁和服。

    夜半下燥矢六七枚。

    天明複下一次。

     乃與生脈散二帖。

    以後竟不服藥。

    日進糜粥調養。

    而大便數日不行。

    魄門迸迫如火。

    令用導法通之。

    更與異功散調理而安。

     陳瑞之七月間患時疫似瘧。

    初發獨熱無寒。

    或連熱二三日。

    或暫可一日半日。

    發熱時煩渴無汗。

    熱止後則汗出如漉。

    自言房勞後乘涼所緻。

    服過十味香薷、九味羌活、柴胡枳桔等十餘劑。

     煩渴壯熱愈甚。

    因邀石頑診之。

    六脈皆洪盛搏指。

    舌胎焦枯。

    唇口剝裂。

    大便五六日不通。

    病家雖言病起于陰。

    而實熱邪亢極。

    胃府剝腐之象。

    急與涼膈加黃連、石膏、人中黃。

    得下三次。

    熱勢頓減。

    明晚複發熱煩渴。

    與白虎加人中黃、黃連。

    熱渴俱止。

    兩日後左頰發頤。

    一時即平。

     而氣急神昏。

    此元氣下陷之故。

    仍與白虎加人參、犀角、連翹。

    頤複發。

    與犀角、連翹、升柴、甘、桔、鼠粘、馬勃二服。

    右頤又發一毒。

    高腫赤亮。

    另延瘍醫治其外。

    調理四十日而痊。

    同時患此者頗多。

    良由時師不明此為濕土之邪。

    初起失于攻下。

    概用發散和解。

    引邪泛濫而發頤毒。

     多有腫發綿延。

    以及膺脅肘臂數處如流注潰腐者。

    縱用攻下解毒。

    皆不可救。

    不可以為發頤小證而忽諸。

     山陰令景昭侯弟介侯。

    遼東人。

    患時疫寒熱不止。

    舌苔黃潤。

    用大柴胡下之。

    煩悶神昏。

    雜進人參白虎、補中益氣。

    熱勢轉劇。

    頻與芩、連、知母不應。

    因遣使兼程過吳。

    相邀石頑到署。

    診之左脈弦數而勁。

    右脈再倍于左。

    而周身俱發紅斑。

    惟中脘斑色皎白。

    時湖紹諸醫群集。

    莫審胸前斑子獨白之由。

    因論之曰。

    良由過服苦寒之劑。

    中焦陽氣失職。

    所以色白。

    法當透達其斑。

    兼通氣化。

    無慮斑色不轉也。

    遂用犀角、連翹、山栀、人中黃。

     晝夜兼進二服。

    二便齊行。

    而斑化熱退。

    神清食進。

    起坐徐行矣。

    昭侯曦侯。

    同時俱染其氣。

    并進蔥白、香豉、人中黃、連翹、薄荷之類。

    皆随手而安。

     吳介臣傷寒。

    餘熱未盡。

    曲池雍腫。

    不潰不消。

    日發寒熱。

    瘍醫禁止飲食。

    兩月餘。

    日服清火消毒藥。

    上氣形脫。

    倚息不得卧。

    渴飲開水一二口。

    則腹脹滿急。

    大便燥結不通。

    兩月中用蜜導四五次。

    所去甚難。

    勢大瀕危。

    邀石頑診之。

    其脈初按繃急。

    按之絕無。

    此中氣逮盡之兆。

    豈能複勝藥力耶。

    乃令續進稀糜。

    榻前以鴨煮之。

    香氣透達。

    徐以汁啜之。

    是夕大便。

    去結糞甚多。

     喘脹頓止。

    飲食漸進。

    數日後腫亦漸消。

    此際雖可進保元、獨參之類。

    然力不能支。

    僅惟谷肉調理而安。

    近松陵一人過餌消導。

    胃氣告匮。

    聞谷氣則欲嘔。

    亦用上法。

    不藥而痊。

    徽商黃以寬。

     風溫十餘日。

    壯熱神昏。

    語言難出。

    自利溏黑。

    舌苔黑燥。

    唇焦鼻煤。

    先前誤用發散消導藥數劑。

     煩渴彌甚。

    恣飲不徹。

    乃求治于石頑。

    因谕之曰。

    此本伏氣郁發。

    更遇于風。

    遂成風溫。

    風溫脈氣本浮。

    以熱邪久伏少陰。

    從火化發出太陽。

    即是兩感。

    變患最速。

    今幸年壯質強。

    已逾三日六日之期。

    證雖危殆。

    良由風藥性升。

    鼓激周身元氣。

    皆化為火。

    傷耗真陰。

    少陰之脈不能内藏。

     所以反浮。

    考諸南陽先師。

    原無治法。

    而少陰例中則有救熱存陰承氣下之一證。

    可借此以迅埽久伏之邪。

    審其鼻息不鼾。

    知腎水之上源未絕。

    無慮其直視失溲也。

    時歙醫胡晨敷在坐。

    相與酌用涼膈散加人中黃、生地黃。

    急救垂絕之陰。

    服後下溏黑三次。

    舌苔未潤。

    煩渴不減。

    此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也。

    更與大劑涼膈。

    大黃加至二兩。

    兼黃連、犀角。

    三下方得熱除。

    于是專用生津止渴。

    大劑投之。

    舌苔方去。

    而津回渴止。

    此證之得愈者。

    全在同人契合。

    無分彼此。

    得以挽回。

    設異論紛纭。

    徒滋眩惑。

    安保其有今日哉。

    上仁淵祖道台時疫大義。

    謹按時疫之邪。

    皆從濕土郁蒸而發。

    土為受盛之區。

    平時污穢之物。

    無所不受。

    适當歲氣并臨。

    則從分野疏豁之隅。

    蒸騰郁發。

    不異瘴霧之毒。

     或發于山川原陸。

    或發于河井溝渠。

    人觸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