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門
關燈
小
中
大
皆不治。
石頑曰。
中風一門。
為雜證開卷首義。
其分經絡。
定腑髒。
與傷寒無異。
非精達南陽至理。
難以語此。
如西北為真中風。
東南為類中風。
又為諸病開一辨别方宜大綱。
而傷寒主治。
雖無一不具。
未嘗昭揭其旨也。
夫水土之剛柔。
非特指中風而言。
當知西北為真中風一語。
原是因東南水土孱弱。
雖有卒倒昏迷。
皆是元氣疏豁。
為虛風所襲。
不可峻用祛風猛劑而設。
其西北為真中風一語。
原是對待東南類中而言。
以其風氣剛暴。
得以直犯無禁。
則有卒然倒仆之患。
未嘗言西北之人。
絕無真氣之虛而中之者。
内經明言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即此一語。
可證風從内發。
但以西北資禀剛暴。
風火素盛。
加以外風猛厲易襲。
所以西北中風。
較之東南倍劇也。
餘嘗究心斯道。
五十年來。
曆診西北之人。
中風不少。
驗其喑痱遺尿。
讵非下元之憊。
而從事地黃飲、三生飲等治乎。
僻不遂。
讵非血脈之廢。
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治乎。
東南類中。
豈無六經形證見于外。
便溺阻隔見于内。
即從事續命、三化等治乎。
若通聖、愈風。
即西北真中。
曾未一試也。
讀古人書。
須要究其綱旨。
以意逆之。
是謂得之。
若膠執其語。
反成窒礙。
豈先哲立言之過欤。
諸病各有經脈腑髒之分。
而卒然倒仆。
猶須審谛。
嘗考先哲論中風。
首雲中血脈則口眼斜。
中腑則肢節廢。
夫肢節廢與口眼斜。
皆屬六經形證。
若中腑則有便溺阻隔之患矣。
中髒則性命危。
此亦不過論其大綱。
中髒豈絕無可治。
而一概委之不救乎。
〔診〕石頑曰。
中風之脈。
皆真氣内虧。
風邪得以斬關直入。
即南方類中卒倒。
雖當分屬虛屬火屬痰。
總由腎氣衰微。
不能主持。
是以脈不能沉。
随虛風鼓激而見浮緩之象。
昔人有雲。
中風之脈。
每見沉伏。
亦有脈随氣奔指下洪盛者。
當知中風之人。
皆體肥痰盛。
外似有餘。
中實不足。
加以房室内賊。
遂緻卒倒昏迷。
其國中之時。
周身之氣。
閉滞不行。
故多沉伏。
少頃氣還微省。
則脈随氣奔而見洪盛。
皆風火痰濕用事也。
大都中風之脈。
浮小緩弱者生。
堅大急疾者危。
蓋浮緩為中風之本脈。
兼緊則多表邪。
兼大則多氣虛。
兼遲則多虛寒。
兼數則多虛熱。
兼滑則多痰濕。
皆為可治之脈。
惟兼澀者。
為脈不應病。
多為危兆。
以痰證脈澀。
為正氣虛衰。
經絡閉滞。
難于搜滌也。
所以中風之脈。
最忌伏澀不調。
尤忌堅大急疾。
素問雲。
胃脈沉鼓澀。
胃外鼓大。
心脈小堅急。
皆鬲。
偏枯。
男子發左。
女子發右。
不喑舌轉可治。
則知堅急澀伏。
皆難治之脈。
況見聲喑舌機不轉。
腎氣内衰之證乎。
羅謙甫治太尉忠武史公。
年近七旬。
十月初。
侍國師于聖安寺。
丈室中有煤炭水一在左側。
遂覺左頰微汗。
因左頰疏緩。
被風寒客之。
左頰急而口于右。
脈得浮緊。
按之洪緩。
先于左頰上灸地倉一七壯。
次灸頰車二七壯。
後于左頰上熱手熨之。
以秦艽升麻湯發散風寒。
數服而愈。
趙以德治陳學士敬初。
因醮事跪拜間。
就倒仆。
汗注如雨。
診之脈大而空虛。
年當五十。
新娶少婦。
今又從拜跪之勞役。
故陽氣暴散。
急煎獨參湯。
連飲半日而汗止。
神氣稍定。
手足俱。
喑而無聲。
遂于獨參湯中加竹瀝。
開上湧之痰。
次早悲哭。
一日不已。
因以言慰之。
遂笑。
複笑五七日無已時。
此哭笑為陰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
相并故耳。
在内經所謂五精相并者。
心火并于肺則喜。
肺火并于肝則悲是也。
稍加連、柏之屬瀉其火。
八日笑止手動。
一月能步矣。
李士材治徽商汪華泉。
忽然昏仆。
遺尿撒手。
汗出如珠。
口不能言。
法在不治。
然大進參、附。
或救萬一。
用人參三兩。
熟附五錢。
濃煎灌之。
至晚而汗減。
再劑身體轉動。
更用參、附、白術加姜汁、竹瀝。
數日漸爽。
調補半年而康。
石頑治春榜趙明遠。
平時六脈微弱。
己酉九月。
患類中風。
經歲不痊。
邀石頑診之。
其左手三部弦大而堅。
知為腎髒陰傷。
壯火食氣之候。
且人迎斜内向寸。
又為三陽經滿。
溢入陽維之脈。
是不能無颠仆不仁之虞。
右手三部浮緩。
而氣口以上微滑。
乃頑痰湧塞于膈之象。
以清陽之位而為痰氣占據。
未免侵漬心主。
是以神識不清。
語言錯誤也。
或者以其神識不清。
語言錯誤。
口角常有微涎。
目睛恒不易轉。
以為邪滞經絡。
而用祛風導痰之藥。
殊不知此本腎氣不能上通于心。
心藏虛熱生風之證。
良非風燥藥所宜。
或者以其小便清利倍常以為腎虛。
而用八味壯火之劑。
殊不知此證雖虛。
而虛陽伏于肝髒。
所以陽事易舉。
飲食易饑。
又非益火消陰藥所宜。
或者以其向患休息久痢。
大便後常有淡紅漬沫。
而用補中益氣。
殊不知脾氣陷于下焦者。
可用升舉之法。
此陰虛久痢之餘疾。
有何清氣在下可升發乎。
若用升、柴升動肝腎虛陽。
鼓激膈上痰飲。
能保其不為喘脹逆滿之患乎。
是升舉藥不宜輕服也。
今舉河間地黃飲子助其腎。
通其心。
一舉而兩得之。
但不能薄滋味。
遠房室。
則藥雖應病。
終無益于治療也。
惟智者善為調攝。
為第一義。
又治禦前侍衛金漢光如夫人。
中風四肢不能舉動。
喘鳴肩息。
聲如拽鋸。
不能着枕。
寝食俱廢者半月餘。
方邀治于石頑。
診其脈。
右手寸關數大。
按久無力。
尺内愈虛。
左手關尺弦數。
按之漸小。
惟寸口數盛。
或時昏眩。
或時煩亂。
詢其先前所用諸藥。
皆二陳、導痰。
雜以秦艽、天麻之類。
不應。
又與牛黃丸。
痰涎愈逆。
危殆益甚。
因疏六君子。
或加膽星、竹瀝。
或加黃連、當歸。
甫四劑而喘息頓除。
再三劑而飲食漸進。
稍堪就枕。
再四劑而手足運動。
十餘劑後。
屏帏之内。
自可徐行矣。
因思從前所用之藥。
未常不合于治。
但以痰涎壅盛。
不能擔當。
峻用參、術開提胃氣。
徒與豁痰。
中氣轉傷。
是以不能奏績耳。
又治漢川令顧莪在夫人。
高年氣虛痰盛。
迩因乃郎翰公遠任廣西府。
以道遠抑郁。
仲春十四夜。
忽然下體堕床。
便舌強不語。
肢體不遂。
以是日曾食濕面。
諸醫群議消導。
消導不應。
轉增困憊。
人事不省。
頭項腫脹。
事在危急。
急邀石頑診之。
六脈皆虛濡無力。
諸醫尚謂大便六七日不通。
拟用攻下。
餘謂之曰。
脈無實結。
何可妄攻。
莪在喬梓。
皆言素有脾約。
大便常五七日一行。
而艱苦異常。
乃令先小試糜飲。
以流動腸胃之樞機。
日進六君子湯。
每服用參二錢。
煎成炖熱。
分三次服。
四劑後。
自能轉側。
大便自通。
再四劑。
手足便利。
自能起坐。
數日之間。
倩人扶掖徐行。
因切囑其左右謹防。
毋使步履有失。
以其氣虛痰盛。
不得不防杜将來耳。
又治松陵沈雲步先生。
解組歸林。
以素禀多痰。
恒有麻木之患。
防微杜漸。
不無類中之虞。
乃謀治于石頑。
為疏六君子湯。
服之頗驗。
而性不喜藥。
入秋以來。
漸覺肢體不遂。
複邀延醫。
脈軟滑中有微結之象。
仍以前方除去橘皮。
加歸、、巴戟。
平調半月而安。
然此證首在節慎起居。
方能永保貞固。
殊非藥力可圖萬全也。
石頑曰。
中風一門。
為雜證開卷首義。
其分經絡。
定腑髒。
與傷寒無異。
非精達南陽至理。
難以語此。
如西北為真中風。
東南為類中風。
又為諸病開一辨别方宜大綱。
而傷寒主治。
雖無一不具。
未嘗昭揭其旨也。
夫水土之剛柔。
非特指中風而言。
當知西北為真中風一語。
原是因東南水土孱弱。
雖有卒倒昏迷。
皆是元氣疏豁。
為虛風所襲。
不可峻用祛風猛劑而設。
其西北為真中風一語。
原是對待東南類中而言。
以其風氣剛暴。
得以直犯無禁。
則有卒然倒仆之患。
未嘗言西北之人。
絕無真氣之虛而中之者。
内經明言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即此一語。
可證風從内發。
但以西北資禀剛暴。
風火素盛。
加以外風猛厲易襲。
所以西北中風。
較之東南倍劇也。
餘嘗究心斯道。
五十年來。
曆診西北之人。
中風不少。
驗其喑痱遺尿。
讵非下元之憊。
而從事地黃飲、三生飲等治乎。
僻不遂。
讵非血脈之廢。
而從事建中、十全等治乎。
東南類中。
豈無六經形證見于外。
便溺阻隔見于内。
即從事續命、三化等治乎。
若通聖、愈風。
即西北真中。
曾未一試也。
讀古人書。
須要究其綱旨。
以意逆之。
是謂得之。
若膠執其語。
反成窒礙。
豈先哲立言之過欤。
諸病各有經脈腑髒之分。
而卒然倒仆。
猶須審谛。
嘗考先哲論中風。
首雲中血脈則口眼斜。
中腑則肢節廢。
夫肢節廢與口眼斜。
皆屬六經形證。
若中腑則有便溺阻隔之患矣。
中髒則性命危。
此亦不過論其大綱。
中髒豈絕無可治。
而一概委之不救乎。
〔診〕石頑曰。
中風之脈。
皆真氣内虧。
風邪得以斬關直入。
即南方類中卒倒。
雖當分屬虛屬火屬痰。
總由腎氣衰微。
不能主持。
是以脈不能沉。
随虛風鼓激而見浮緩之象。
昔人有雲。
中風之脈。
每見沉伏。
亦有脈随氣奔指下洪盛者。
當知中風之人。
皆體肥痰盛。
外似有餘。
中實不足。
加以房室内賊。
遂緻卒倒昏迷。
其國中之時。
周身之氣。
閉滞不行。
故多沉伏。
少頃氣還微省。
則脈随氣奔而見洪盛。
皆風火痰濕用事也。
大都中風之脈。
浮小緩弱者生。
堅大急疾者危。
蓋浮緩為中風之本脈。
兼緊則多表邪。
兼大則多氣虛。
兼遲則多虛寒。
兼數則多虛熱。
兼滑則多痰濕。
皆為可治之脈。
惟兼澀者。
為脈不應病。
多為危兆。
以痰證脈澀。
為正氣虛衰。
經絡閉滞。
難于搜滌也。
所以中風之脈。
最忌伏澀不調。
尤忌堅大急疾。
素問雲。
胃脈沉鼓澀。
胃外鼓大。
心脈小堅急。
皆鬲。
偏枯。
男子發左。
女子發右。
不喑舌轉可治。
則知堅急澀伏。
皆難治之脈。
況見聲喑舌機不轉。
腎氣内衰之證乎。
羅謙甫治太尉忠武史公。
年近七旬。
十月初。
侍國師于聖安寺。
丈室中有煤炭水一在左側。
遂覺左頰微汗。
因左頰疏緩。
被風寒客之。
左頰急而口于右。
脈得浮緊。
按之洪緩。
先于左頰上灸地倉一七壯。
次灸頰車二七壯。
後于左頰上熱手熨之。
以秦艽升麻湯發散風寒。
數服而愈。
趙以德治陳學士敬初。
因醮事跪拜間。
就倒仆。
汗注如雨。
診之脈大而空虛。
年當五十。
新娶少婦。
今又從拜跪之勞役。
故陽氣暴散。
急煎獨參湯。
連飲半日而汗止。
神氣稍定。
手足俱。
喑而無聲。
遂于獨參湯中加竹瀝。
開上湧之痰。
次早悲哭。
一日不已。
因以言慰之。
遂笑。
複笑五七日無已時。
此哭笑為陰火動其精神魂魄之藏。
相并故耳。
在内經所謂五精相并者。
心火并于肺則喜。
肺火并于肝則悲是也。
稍加連、柏之屬瀉其火。
八日笑止手動。
一月能步矣。
李士材治徽商汪華泉。
忽然昏仆。
遺尿撒手。
汗出如珠。
口不能言。
法在不治。
然大進參、附。
或救萬一。
用人參三兩。
熟附五錢。
濃煎灌之。
至晚而汗減。
再劑身體轉動。
更用參、附、白術加姜汁、竹瀝。
數日漸爽。
調補半年而康。
石頑治春榜趙明遠。
平時六脈微弱。
己酉九月。
患類中風。
經歲不痊。
邀石頑診之。
其左手三部弦大而堅。
知為腎髒陰傷。
壯火食氣之候。
且人迎斜内向寸。
又為三陽經滿。
溢入陽維之脈。
是不能無颠仆不仁之虞。
右手三部浮緩。
而氣口以上微滑。
乃頑痰湧塞于膈之象。
以清陽之位而為痰氣占據。
未免侵漬心主。
是以神識不清。
語言錯誤也。
或者以其神識不清。
語言錯誤。
口角常有微涎。
目睛恒不易轉。
以為邪滞經絡。
而用祛風導痰之藥。
殊不知此本腎氣不能上通于心。
心藏虛熱生風之證。
良非風燥藥所宜。
或者以其小便清利倍常以為腎虛。
而用八味壯火之劑。
殊不知此證雖虛。
而虛陽伏于肝髒。
所以陽事易舉。
飲食易饑。
又非益火消陰藥所宜。
或者以其向患休息久痢。
大便後常有淡紅漬沫。
而用補中益氣。
殊不知脾氣陷于下焦者。
可用升舉之法。
此陰虛久痢之餘疾。
有何清氣在下可升發乎。
若用升、柴升動肝腎虛陽。
鼓激膈上痰飲。
能保其不為喘脹逆滿之患乎。
是升舉藥不宜輕服也。
今舉河間地黃飲子助其腎。
通其心。
一舉而兩得之。
但不能薄滋味。
遠房室。
則藥雖應病。
終無益于治療也。
惟智者善為調攝。
為第一義。
又治禦前侍衛金漢光如夫人。
中風四肢不能舉動。
喘鳴肩息。
聲如拽鋸。
不能着枕。
寝食俱廢者半月餘。
方邀治于石頑。
診其脈。
右手寸關數大。
按久無力。
尺内愈虛。
左手關尺弦數。
按之漸小。
惟寸口數盛。
或時昏眩。
或時煩亂。
詢其先前所用諸藥。
皆二陳、導痰。
雜以秦艽、天麻之類。
不應。
又與牛黃丸。
痰涎愈逆。
危殆益甚。
因疏六君子。
或加膽星、竹瀝。
或加黃連、當歸。
甫四劑而喘息頓除。
再三劑而飲食漸進。
稍堪就枕。
再四劑而手足運動。
十餘劑後。
屏帏之内。
自可徐行矣。
因思從前所用之藥。
未常不合于治。
但以痰涎壅盛。
不能擔當。
峻用參、術開提胃氣。
徒與豁痰。
中氣轉傷。
是以不能奏績耳。
又治漢川令顧莪在夫人。
高年氣虛痰盛。
迩因乃郎翰公遠任廣西府。
以道遠抑郁。
仲春十四夜。
忽然下體堕床。
便舌強不語。
肢體不遂。
以是日曾食濕面。
諸醫群議消導。
消導不應。
轉增困憊。
人事不省。
頭項腫脹。
事在危急。
急邀石頑診之。
六脈皆虛濡無力。
諸醫尚謂大便六七日不通。
拟用攻下。
餘謂之曰。
脈無實結。
何可妄攻。
莪在喬梓。
皆言素有脾約。
大便常五七日一行。
而艱苦異常。
乃令先小試糜飲。
以流動腸胃之樞機。
日進六君子湯。
每服用參二錢。
煎成炖熱。
分三次服。
四劑後。
自能轉側。
大便自通。
再四劑。
手足便利。
自能起坐。
數日之間。
倩人扶掖徐行。
因切囑其左右謹防。
毋使步履有失。
以其氣虛痰盛。
不得不防杜将來耳。
又治松陵沈雲步先生。
解組歸林。
以素禀多痰。
恒有麻木之患。
防微杜漸。
不無類中之虞。
乃謀治于石頑。
為疏六君子湯。
服之頗驗。
而性不喜藥。
入秋以來。
漸覺肢體不遂。
複邀延醫。
脈軟滑中有微結之象。
仍以前方除去橘皮。
加歸、、巴戟。
平調半月而安。
然此證首在節慎起居。
方能永保貞固。
殊非藥力可圖萬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