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門

關燈


    今改用十全大補。

    尤妥。

    又曰。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經急。

    則口目為僻。

    急不能卒視。

    又口眼斜。

    須分左右。

    蓋邪盛則急。

    正虛則緩。

    左急者。

    屬血中有邪。

    舒筋三聖散加姜、棗。

    病久氣虛者。

    去延胡索加人參。

     名參歸三聖散。

    易人參者以正虛不勝耗血之品。

    故借陽生陰長之力。

    流動經脈。

    勿疑左半屬血。

     不當用參以助其氣。

    右急者。

    屬氣分受邪。

    八味順氣散去青皮加羌活。

    又法。

    桂枝三兩。

    酒煎濃液。

    以布漬之。

    左搭右。

    右搭左。

    若口眼斜而一臂不仁者。

    千金附子散。

     口噤不開千金謂之風懿。

    經雲。

    足陽明颔頰之脈急。

    則口噤不能開。

    肝風乘胃故也。

    皂莢、乳香、黃、防風煎湯熏之。

    然須大作湯液。

    如蒸如霧。

    乃得力耳。

    風邪乘虛。

    入其筋則攣。

     故令口眼斜。

    牙關急而口噤也。

    秦艽升麻湯。

    風寒客于會厭。

    卒然無音。

    虛則地黃飲子。

    痰則滌痰湯。

    實則涼膈散加犀角、黃連。

    一法。

    南星、半夏為末。

    擦其牙龈。

    郁金、藜蘆搐鼻。

     痰涎壅盛此證宜先吐之以稀涎散。

    後用星香、二陳、導痰、滌痰之類。

    蓋治痰以順氣為先也。

    挾虛者。

    必用參、、竹瀝。

    挾寒者。

    加桂、附、姜汁。

    上盛下虛。

    痰涎壅盛者。

    六君子加星、香。

    送黑錫丹。

     語言謇澀經曰。

    足太陰之脈。

    連舌本。

    散舌下。

    是動則病舌本強。

    又心之别脈。

    系舌本。

     又曰。

    足少陰之脈。

    其直者循喉嚨。

    挾舌本。

    又曰。

    所謂入中為喑者。

    陽盛已衰。

    故為喑也。

    内奪而厥。

    則為喑痱。

    此腎虛也。

    少陰不至者。

    厥也。

    千金雲。

    心脾二髒受風邪。

    舌強不得語者。

    獨活湯。

    專治風懿不能言。

    四肢不收。

    手足曳。

    腎虛而腎絡與胞絡内絕。

    不通于上則喑。

    腎脈不上循喉嚨挾舌本。

    則不能言。

    二絡不通于下。

    則痱厥矣。

     急宜地黃飲子。

    庶可挽回一二。

    如脾土不足。

    痰涎壅盛而謇澀者。

    是痰火壅塞上竅。

    氣虛不能上營。

    則舌機不轉。

    宜六君子加星、香、菖、遠、枳實、竹茹。

    若口眼斜不能言。

    遇風寒則四肢拘急。

    脈浮而緊。

    此手足陽明經虛風所乘。

    秦艽升麻湯。

    若口喑不能言。

    足痿不能行。

    屬腎氣虛弱。

    名曰痱證也。

    地黃飲子。

    卒然暈倒。

    口眼斜。

    口角流涎者。

    氣虛挾痰也。

    六君子加秦艽、天麻、姜汁、竹瀝。

    血弱舌痿不能言。

    手足不能舉。

    十全大補湯。

    風熱上壅。

    痰盛不能言。

    涼膈散加菖蒲、遠志、辰砂。

    驚痰堵塞。

    舌本強硬。

    語言不正。

    正舌散加薄荷。

    舌麻語澀不能言。

    省風湯加沉香。

    脾緩舌強不能言。

    半身不遂。

    解語湯。

    脈虛無力。

    加參、苓、白術。

    心血衰少。

    驚悸不能言。

    得之于暴者。

    祛風定志湯。

    血衰心失滋養。

    語言不出。

    叩之不應。

    十全大補加菖蒲、遠志。

    痰迷心竅。

    昏愦口噤不能言。

    滌痰渴。

    有熱。

    加芩、連、姜汁、竹瀝。

    舌喑脈洪。

    口角流涎。

     喜笑不休者。

    導痰加白術、芩、連、竹瀝、姜汁。

    肥人舌根強硬。

    作濕痰治。

    瘦人舌根強硬。

    作心火治。

    雖病久正虛。

    不可純用補藥。

    壅滞經絡中之痰火。

    若飲食如常。

    但失音不語。

    俗呼啞風。

     小續命去桂、附加菖蒲、直中心經。

    啞不能言。

    口開面赤者。

    必死勿治。

     左癱右瘓左半身不遂。

    或傷血。

    緻目昏耳聩頭眩乏力。

    四物加羌、防、肉桂、紅花、桃仁、生姜。

    病久氣虛不應。

    宜參歸三聖散。

    右半身不遂。

    四肢無力。

    痰涎壅盛。

    或一臂不遂。

    時複轉移一臂。

    千金附子散。

    下半體疼重軟弱。

    甄權防風湯。

    并用針灸法。

    偏風。

    其脈沉細。

    是風與痰飲在上焦。

    并宜導痰湯加羌活、白術。

    不應。

    宜六君子湯加當歸。

    寒。

    加桂心。

    熱。

    加竹瀝。

    半身不遂。

    口眼斜。

    手足戰掉。

    語言謇澀。

    明顯風從外入。

    身熱無汗惡寒。

    宜小續命加減。

    自汗。

     不宜服。

    然又有病發左半。

    口往右者。

    蓋大筋短縮。

    筋屬肝。

    肝病故左半身不遂。

    舌筋亦短而謇于言。

    左畔之小筋弛長。

    故口從左而于右。

    治宜從右引左。

    大理右半脾胃之氣。

    以運出左半之熱痰虛風。

    當以四君子加羚羊角、柴胡、姜汁、竹瀝。

    冬月稍加炮姜、熟附以從治。

    夏月須用知母、石膏。

    此正治也。

    半身不遂而多汗神昏。

    痰涎上湧者。

    大劑參、。

    補中益氣、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選用。

    半身不遂。

    骨節離解。

    口面邪。

    便利無度。

    麻黃附子湯加桂心、幹姜、芎。

     然又有身半以上俱無恙。

    身半以下軟弱麻痹。

    小便或澀或遺。

    此足三陰虛證也。

    當用地黃飲子補其下元。

    慎不可用澡濕攻痰藥。

    若果痰盛。

    星香散、二陳湯。

    濕盛。

    薏苡仁湯。

    兼氣虛者。

    六君子湯。

    兼血虛者。

    大秦艽湯。

    皆為合劑。

    又酒濕為病作痹證。

    口眼斜。

    半身不遂。

    渾似中風。

     舌強不正。

    當瀉利濕熱。

    不可作風治而汗之也。

     角弓反張風氣乘虛入于諸陽之經。

    則腰背反折。

    攣急如角弓之狀。

    宜小續命加減。

    千金治賊風口噤。

    角弓反張。

    用倉公當歸湯。

    更參痙證治之。

     四肢不舉脈緩大有力。

    而四肢不舉者。

    土太過也。

    當瀉其濕。

    胃苓湯。

    脈細小無力。

    而四肢不用者。

    土不及也。

    當補其氣。

    補中益氣湯随證加減。

    瘦人血枯筋急。

    土旺風淫者。

    四物湯加鈎藤、秦艽、防風。

    肥盛色白痰多者。

    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瀝、姜汁。

     麻瞀不仁虛風之證。

    能食麻瞀。

    牙關引搐。

    目内蠕。

    升麻胃風湯。

    麻痹不仁。

    鼻額間痛。

    唇口頰車發際皆痛。

    口不可開。

    言語飲食妨礙。

    左額頰上如糊急。

    手觸之則痛。

    此足陽明經受風。

    氣血凝滞不行。

    犀角升麻湯。

    一切風氣攻注。

    四肢骨節疼痛。

    遍身頑麻。

    手足癱瘓。

    言語謇澀。

    無汗氣實。

    烏藥順氣散。

    十指并面麻瞀。

    乃氣虛風襲。

    補中益氣去白術、當歸、橘皮加白芍、五味。

    麻瞀體軟。

    癢起白屑。

    乃脾氣不榮。

    補中益氣加地黃、芍藥。

     風濕相搏。

    手足麻痹者。

    千金排風湯。

    手足麻瞀。

    膈塞體痛。

    寒熱眩暈。

    風成為寒熱也。

    千金解風散。

     表虛自汗虛風傷衛而汗出者。

    黃建中湯。

    陽氣虛者。

    加附子。

    若兼寒熱者。

    小柴胡渴。

     氣虛。

    補中益氣湯。

    每夜發熱自汗。

    為血虛。

    當歸補血湯。

    酒客輩多濕熱人。

    兼房勞汗出中風。

     下體多汗。

    不能勞。

    衣常濡。

    口幹善渴。

    十全大補加熟附、防風、黃柏、澤瀉。

    凡中風自汗而小便少者。

    不可以藥利之。

    既已自汗。

    則津液外亡。

    小便應少。

    若利之。

    使營衛枯竭。

    無以制火。

     煩熱愈甚。

    當俟熱退汗止。

    小便自行。

    且此證屬陽明經。

    大忌利小便。

     神氣昏冒虛火妄動。

    挾痰氣逆沖。

    心主被障。

    所以昏不知人。

    須大劑人參、芎、歸兼柴胡、山栀。

    審系中在心包。

    而非中腑。

    閉證而非脫證。

    牛黃丸。

    虛人。

    六君子加星、香、菖、遠、竹瀝、姜汁。

    若狂言語亂。

    精神恍惚。

    痰涎壅盛。

    導痰湯加芩、連、竹瀝、姜汁。

     遺尿不禁脾虛下陷而膀胱不約者。

    補中益氣湯加益智。

    腎虛不能攝者。

    地黃飲子。

    若卒中有此。

    兼諸惡證者。

    為腎絕。

    不治。

     不治諸證發直吐沫。

    搖頭上撺。

    魚口氣粗。

    直視。

    眼小目瞪。

    喉聲如鋸。

    面赤如妝。

    汗出如珠。

    循衣摸床。

    神昏不語。

    頭面手足爪甲青黑。

    大吐大瀉。

    吐血下血。

    其脈堅躁急疾短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