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門

關燈
在不明其表裡耳。

    蓋外風者。

    八方之所中也。

    内風者。

    五髒之本病也。

    八風自外而入。

    必先有發熱惡寒。

    頭疼身熱等證。

    顯然可察也。

    五風由内而病。

    則絕無外證。

    而忽病如風。

    其由内傷可知也。

    雖既非外感。

    而經曰諸暴強直。

    皆屬于風。

    諸風掉眩。

     皆屬于肝。

    何也。

    蓋肝主風而藏血。

    血病則無以養筋。

    筋病掉眩強直。

     諸變百出。

    此皆肝木之化。

    故雲皆屬于風。

    後世不明此義。

    不惟類風認為真中。

    而且以内奪暴厥等證俱認為風。

    誤亦甚矣。

    夫外感者。

    邪襲肌表。

    故多陽實。

    内傷者。

    由于七情。

    故多陰虛。

    凡髒氣受傷。

    脾病者。

    病在肢體。

    或多痰飲。

    腎病者。

    或在骨髓。

    或在二陰。

    心病者。

    或在血脈。

     或在神志。

    肺病者。

    或在營衛。

    或在聲音。

    肝病者。

    或在筋爪。

    或在血脈。

    此五髒之類風。

    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

    惟東垣獨得其義。

    曰。

    有中風者。

    卒然昏愦。

    不省人事。

    此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

    起居衰矣。

    故多犯之。

    豈非陰虛之病乎。

    夫人生于陽。

    而根于陰。

    根本衰。

    則人必病。

    根本敗。

    則人必危。

    所謂根本者。

    真陰也。

    人知陰虛唯一。

    而不知陰虛有二。

    如陰中之水虛。

    則病在精血。

    陰中之火虛。

    則病在神氣。

    蓋陽衰則氣去。

    故神志為之昏亂。

     非火虛乎。

    陰虧則形壞。

    故肢體為之廢弛。

    非水虛乎。

    今以神離形壞之證。

    乃不求水火之源。

    而猶以風治。

    鮮不危矣。

    試以天道言之。

    其象亦然。

    凡旱則多燥。

    燥則生風。

    是風木之化從乎燥。

     燥則陰虛之候也。

    故凡治類風者。

    專宜培補真陰以救根本。

    則風燥自除矣。

    然外感者。

    非曰絕無虛證。

    氣虛則虛也。

    内傷者。

    非曰必無實證。

    有滞則實也。

    治虛者。

    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

     治實者。

    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

    此于内傷外感。

    及虛實攻補之間。

    是當審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

    甚至有元氣素虧。

    卒然仆倒。

    上無痰。

    下失禁。

    瞑目昏沉。

    此厥竭之證。

    尤與風邪無涉。

     設非大劑參、附。

    安望其複真氣于将絕之頃哉。

    倘不能察其表裡。

    又不能辨其虛實。

    但以風之為名。

    多用風藥。

    不知風藥皆燥。

    燥複傷陰。

    風藥皆散。

    散複招風。

    以内傷作外感。

    以不足為有餘。

     是促人之死也。

    景嶽全書曰。

    凡類中風之多痰者。

    悉由中虛而然。

    夫痰即水也。

    其本在腎。

    其标在脾。

    在腎者。

    以水不歸源。

    水泛為痰也。

    在脾者。

    以食飲不化。

    土不制水也。

    故治痰而不知實脾堤水。

    非其治也。

    餘嘗聞之俗傳雲。

    痰在周身。

    為病莫測。

     凡癱瘓螈。

    半身不遂等證。

    皆伏痰留滞而然。

    若此。

    痰飲豈非邪類。

    不去痰邪。

    病何由愈。

    餘曰。

    汝知痰之所自乎。

    凡經絡之痰。

    蓋即津血之所化也。

    使果營衛和調。

    則津自津。

    血自血。

    何痰之有。

    唯是元陽虧損。

    神機耗敗。

    則水中無氣。

    而津凝血敗。

    皆化為痰耳。

    此果痰也。

    果津血也。

    豈以津血之外。

    而别有所謂痰者耶。

    若謂痰在經絡。

    非攻不去。

    則必并津血而盡去之。

    庶乎可也。

    否則安有獨攻其痰。

    而津血自可無動乎。

    津血複傷。

    元氣愈竭。

    随去随化。

    痰必愈甚。

    此所以治痰者不能盡。

    而所盡者惟元氣也。

    矧複有本無痰氣。

    而妄指為痰。

    以誤攻之者。

    又何其昧之甚也。

    故凡治痰之藥。

    在元氣無傷而有壅滞者。

    乃可暫用分消。

    豈雲無效。

    若病及元氣。

    而但知治标。

    則未有日用而不日敗者矣。

    李士材曰。

    凡中風須辨血脈腑髒。

    中血脈則口眼斜。

    中腑則肢節廢。

    中髒則性命危。

    三者之治各不同。

    中血脈。

    外有六經之形證。

    則從小續命加減。

    中腑。

     内有便溺之阻隔。

    宜三化湯通利之。

    若表裡證俱見。

    先與解表。

    而後攻裡。

    若外邪已解。

    内邪已除。

    而語言謇澀。

    半身不遂。

    未能即愈。

    以六君子加黃、桂心、歸、芍。

    久久服之。

    營衛自和。

     即古所稱大藥也。

    因脾胃虛而四肢不舉者。

    慎不可雜以風藥。

    風熱痰盛者。

    但加姜汁、竹瀝。

    肥人多濕痰。

    少加制附子行經。

    病在半表半裡。

    外無六經之形證。

    内無便溺之阻隔。

    知為血弱不能養筋。

    故手足不能運動。

    舌強不能語言。

    古法用大秦艽湯。

    然不若十全大補、大建中、人參養榮選用。

    腎髒虛熱生風。

    天麻丸。

    大抵治風之法。

    初得之盒飯順氣。

    及其久也。

    即當治血。

    若先不順氣。

    遽用烏、附。

    又不活血。

    徒用羌、防、天麻輩。

    吾未見其能治也。

    然順氣之藥則可。

    破氣降氣之藥則不可。

    若老人虛人。

    治須少汗。

    亦宜少下。

    多汗則虛其衛。

    多下則損其營。

    宜治在經。

     當以大藥養之。

    凡治風須分陰陽。

    陰中者。

    面色青。

    或白或黑。

    痰喘昏亂。

    眩暈多汗。

    甚者手足厥冷。

    陽中者。

    面色赤。

    唇焦。

    牙關緊急。

    上視強直。

     掉眩煩渴。

    陰中危者多見脫證。

    宜三生飲倍加人參及竹瀝、姜汁灌之。

    陽中劇者多見閉證。

    若初中痰涎壅盛。

    昏愦不省。

    語言謇澀。

    螈不遂。

    一切痰氣閉塞。

    牛黃清心丸。

    若暴中神昏不語。

     痰塞心包。

    口角涎流。

    煩熱氣急。

    一切痰熱閉遏。

    清心牛黃丸。

    寒熱互結。

    痰氣壅塞。

    局方至寶丹。

    然中氣之證。

    亦多卒倒昏迷。

    不省人事。

    不可誤用牛黃丸。

    宜蘇合香丸。

    姜湯調化灌之。

    抉口不開。

    不可進藥。

    以細辛、牙皂為末。

    吹鼻取嚏即蘇。

    無嚏不治。

    痰涎壅盛者宜吐之。

    用稀涎散三四錢。

    溫水調灌。

    不大嘔吐。

    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蘇。

    或橘紅一味。

    大劑煎湯灌之。

    即吐。

    凡中風。

    或未蘇。

    或已蘇。

    或初病。

    或久病。

    忽然吐紫紅色者死。

    卒然中倒。

    輕者實時蘇醒。

     重者不省人事。

    慎不可以滴水入喉。

    入則其涎永系于心絡不去。

    即成廢人。

    俟稍蘇醒。

    察其有表證。

    小續命湯加減。

    痰涎壅盛而脈數有熱。

    省風湯。

    痰逆嘔洩而脈沉厥冷。

    大省風湯。

    不效。

    頑痰愈盛。

    或轉增困重。

    三生飲。

    肥人多有中病。

    以其氣盛于外。

    而歉于内也。

    元氣素弱。

    或遇勞役嗜欲而卒然厥仆。

    狀類中風。

    手必撒。

    口必開。

    非大劑參、。

    豈能回元氣于無何有之鄉哉。

     亦有不仆。

    而但舌強語澀痰壅。

    口眼斜。

    肢體不遂者。

    作中風治必殆。

    六君子湯加天麻、姜汁、竹瀝治之。

    中後體虛有痰。

    亦用上法。

    中而口眼斜。

    先燒牙皂煙熏之以逐外邪。

    次燒乳香熏之以順血脈。

    若前證多怒。

    此風動肝氣。

    宜小續命加羚羊角。

    熱渴。

    去附子加秦艽。

    恍惚錯語。

    加茯神、遠志。

    不得睡。

    加熟棗仁。

    不能言。

    加竹瀝。

    脈虛無力。

    去麻黃加茯苓。

    口眼斜耳鼻常靜。

    故風息焉。

    口目常動。

    故風生焉。

    風淫則血液衰耗。

    無以榮筋。

    故筋脈拘急。

    口目為僻。

     靈樞雲。

    足陽明之筋病。

    頰筋有寒則急。

    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

    緩不勝收。

    故僻。

    按左寒右熱。

    則左急而右緩。

    右寒左熱。

    則右急而左緩。

    蓋左中寒。

    則逼熱于右。

    右中寒。

    則逼熱于左。

     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又金匮雲。

    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

    則知經受寒而急。

    則絡必熱而緩。

    即素問大筋軟短。

    小筋弛長之謂也。

    凡口之。

    灸地倉。

    目之斜。

     灸承泣。

    苟不效。

    當灸人中。

    去氣虛風入則為偏。

    上不得出。

    下不得洩。

    真氣為風邪所陷。

    故宜灸。

    經曰。

    陷下者灸之。

    至于用藥。

    宜潤燥。

    則風自息。

    古法用大秦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