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門

關燈
不出身直者。

    七日死。

    (巢氏。

    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

    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 風痹者。

    風寒濕諸痹類風狀。

    風勝則周身走注疼痛。

    寒勝則骨節掣痛。

    濕勝則麻木不仁。

    (此言賊風諸痹痛風之大綱也。

    ) 石頑曰。

    千金述岐伯中風大法有四。

    方治頗繁。

    今每例采一專方。

    為逐證之綱旨。

    如偏枯用八風續命湯。

    風痱用竹瀝飲子。

    風懿用獨活湯。

    風痹用附子散。

    此大略宗兆。

    餘方不能具載。

    千金所謂變動枝葉。

    各根據端緒以取之。

    端緒愈紛。

    則探求愈惑。

    圓機之士。

    諒不能固守成則也。

     趙養葵雲。

    河間所謂中風癱瘓者。

    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

    亦非外中于風。

    良由平日飲食起居動靜失宜。

    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不能制之。

    則陰虛陽實。

    而熱氣怫郁。

    心神昏冒。

    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

    亦有因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

    夫五志過極。

    皆為熱甚。

    俗雲風者。

    言末而忘其本也。

    觀河間之論。

    則以風為末。

    而以火為本。

    世之尊劉氏者。

    專守主火之說。

    殊不知火之有餘。

    水之不足也。

    劉氏原以補腎為本。

    觀其地黃飲子之方可見矣。

    故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但陰虛有二。

    有陰中之水虛。

    有陰中之火虛。

    火虛者。

    專以地黃飲子為主。

    水虛者。

    又當以六味丸為主。

     果是水虛。

    辛熱之藥。

    與夫參、之品。

    俱不可加。

     東垣雲。

    有中風者。

    卒然昏愦。

    不省人事。

    痰涎壅盛。

    語言謇澀。

    六脈沉伏。

    此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凡人年逾四旬。

    氣衰之際。

    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

    多有此證。

    壯歲之時無有也。

    若肥盛者。

    亦間有之。

    形盛氣衰故也。

    觀東垣之論。

    當以氣虛為主。

    縱有風邪。

    亦是乘虛而襲。

    當此之時。

    豈尋常藥餌。

    能通達于上下哉。

    急以三生飲一兩。

    加人參兩許煎服。

    夫三生飲乃行經治痰之劑。

    斬關奪旗之将。

    必多用人參駕馭其邪。

    而補助真氣。

    否則不惟無益。

    适足取敗。

    觀先哲用參、附。

    其義可見矣。

    若遺尿手撒口開眼合鼻鼾。

    為不治證。

    然用前藥。

    多有得生者。

     丹溪雲。

    人有氣虛。

    有血虛。

    有濕痰。

    左手脈不足。

    及左半身不遂者。

    四物加姜汁、竹瀝。

     右手脈不足。

    及右半身不遂者。

    四君子佐姜汁、竹瀝。

    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

    二陳加星、半、竹瀝、姜汁之類。

    觀丹溪之論。

    平正通達。

    人盛宗之。

    但持此以治。

    多不效。

    或少延而久必斃者。

     何也。

    蓋半身風廢。

    須察脈辨證。

    兼痰兼熱為是。

    乃指左為血病。

    右為氣病。

    教人如此認證。

    内經則無此說也。

    左半雖血為主。

    非氣以統之則不流。

    右半雖氣為主。

    非血以麗之則易散。

    故肝膽居左。

    其氣常行于右。

    脾髒居右。

    其氣常行于左。

    往來灌注。

    周流不息。

    豈可執着哉。

    凡治一偏之病。

    法宜從陰引陽。

    從陽引陰。

    從左引右。

    從右引左。

    盍觀樹木之偏枯者。

    将溉枯者乎。

    抑灌其未枯者使之榮茂。

    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

    至若一味攻擊其風痰死血。

    是相引喪亡而已。

     喻嘉言曰。

    河間指火為訓。

    是火召風入。

    火為本。

    風為标矣。

    東垣指氣為訓。

    是氣召風入。

     氣為本。

    風為标矣。

    丹溪指痰為訓。

    是痰召風入。

    痰為本。

    風為标矣。

    然一人之身。

    每多兼三者而有之。

    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

    而風從外入者。

    必挾身中素有之邪。

    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标耶。

     治法。

    風邪從外入者。

    必驅之使外出。

    然挾虛者。

    非補虛則風不出。

    挾火者。

    非清熱則風不出。

    挾氣者。

    非開郁則風不出。

    挾濕者。

    非導濕則風不出。

    挾痰者。

    非豁痰則風不出。

    王安道謂審其為風。

    則從内經。

    審其為火為氣為痰。

    則從三子。

    徒較量于彼此之間。

     得非拘泥而執一耶。

     王節齋曰。

    古人論中風偏枯麻木酸痛不舉諸證。

    以血虛亡血痰飲為言。

    是論其緻病之根源。

     至于得病。

    則必有所感觸。

    或因六淫七情。

    遂成此病。

    此血與痰為本。

    而外邪為标。

    其病中于皮膚血脈經絡肌肉筋骨之間。

    而未入髒腑。

    故邪在皮膚肌肉。

    則不知痛癢。

    麻木不仁。

    如有物一重貼于其上。

    或如蟲蟻遊行。

    或灑灑振寒。

    或腫脹。

    或自汗。

    遇熱則或癢。

    遇陰寒則沉重酸痛。

    邪入血脈筋絡。

    則手足指掌肩背腰膝重硬不遂。

    難于屈伸舉動。

    或走注疼痛。

    皆外自皮毛以至筋骨之病。

    凡脈所經所絡。

    筋所會所結。

    血氣津液所行之處。

    皆凝滞郁遏。

    不得流通而緻然也。

    亦何必一一強度某病屬某經。

    某病屬某髒而雜治之哉。

     薛立齋雲。

    邪在氣。

    氣為是動。

    邪在血。

    血為所生病。

    經雲。

    陽之氣。

    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非外來風邪。

    乃本氣自病也。

    故諸方多言皆由氣虛體弱。

    營衛失調。

    腠理不密。

    邪氣乘虛而入。

     然左半體者。

    肝腎所居之地。

    肝主筋。

    腎主骨。

    肝藏血。

    腎藏精。

    精血枯槁。

    不能滋養。

    故筋骨偏廢而不用也。

    風病多因熱甚。

    惟其血熱。

    故風寒之氣一襲之。

    則外寒束内熱而為痛。

    故有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之語。

    其真中風者。

    當辨其中髒中腑而治之。

    眼瞀者中于肝經。

    舌不能言者中于心經。

    唇緩便秘者中于脾經。

    鼻塞者中于肺經。

    耳聾者中于腎經。

    此五者病深。

    多為難治。

     然五髒雖中風邪。

    皆其經絡受病。

    若傷其真髒。

    百無一生矣。

    中血脈者。

    外無六經之形證。

    内無便溺之阻隔。

    肢不能舉。

    口不能言。

    中腑者。

    多兼中髒。

    如左關脈浮弦。

    面目青。

    左脅偏痛。

    筋脈拘急。

    目頭眩。

    手足不收。

    坐踞不得。

    此中膽兼中肝也。

    如左寸脈浮洪。

    面赤汗多惡風。

    心神颠倒。

    語言謇澀。

    舌強口幹。

    忪悸恍惚。

    此中小腸兼中心也。

    如右關脈浮緩或浮大。

    面唇黃。

    汗多惡風。

    口語澀。

    身重怠惰嗜卧。

    肌膚不仁。

    皮肉動。

    腹脹不食。

    此中胃兼中脾也。

    如右寸脈浮澀而短。

    鼻流清涕。

    多喘。

    胸中冒悶短氣。

    自汗聲嘶。

    四肢痿弱。

    此中大腸兼中肺也。

    如左尺脈浮滑。

    面目黧黑。

    腰脊痛引小腹。

    不能俯仰。

    兩耳虛鳴。

    骨節疼痛。

    足痿善恐。

    此中膀胱兼中腎也。

    議其髒腑經脈之病。

    可因人随證而施。

    不必拘其方藥也。

     缪仲淳曰。

    凡言中風。

    有真假内外之别。

    西北土地高寒。

    風氣剛猛。

    真氣空虛之人。

    卒為所中。

     中髒者死。

    中腑者。

    飲食便溺艱澀。

    中經絡者。

    重則成廢人。

    輕可調理而瘳。

    治之之法。

    先以解散風邪為急。

    次則補養氣血。

    此真中外來風邪之候也。

    若大江以南。

    天地之風氣既殊。

    人之所禀亦異。

    其地絕無剛猛之風。

    而多濕熱之氣。

    質多柔脆。

    往往多熱多痰。

    真陰既虧。

    内熱彌甚。

    煎熬津液。

    凝結為痰。

    壅塞氣道。

    不得通利。

    熱甚生風。

    亦緻卒然僵仆。

    類中風證。

    或不省人事。

     或語言謇澀。

    或口眼斜。

    或半身不遂。

    其将發也。

    外必先顯内熱之候。

    或口幹舌苦。

    或大便閉澀。

    小便短赤。

    此其驗也。

    河間所謂此證全是将息失宜。

    水不制火。

    丹溪所謂濕熱相火中痰中氣是也。

    此即内虛暗風。

    确系陰陽兩虛。

    而陰虛者為多。

    與外來風邪迥别。

    法當清熱順氣開痰以治标。

    次當補養氣血以治本。

    設若誤用真中風風燥之劑。

    則輕者變重。

    重則必死。

    故凡内燥生風。

     及痰中之證。

    治痰先清火。

    清火先養陰。

    最忌燥劑。

     張介賓曰。

    風之為病最多。

    誤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