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中風門

關燈
中風(類中導入) 靈樞雲。

    身半以上者。

    邪中之也。

    身半以下者。

    濕中之也。

    邪之中于人也無有常。

    中于陰則溜于府。

    中于陽則溜于經。

    中于面則下陽明。

    中于項則下太陽。

    中于頰則下少陽。

    其中于膺背兩脅。

    亦中其經。

    中于陰者。

    常從臂始。

    其陰皮薄。

    其肉淖澤。

    故俱受于風。

    獨傷其陰。

    足陽明之筋病。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

    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

    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

    緩不勝收。

    故僻。

    治之以馬膏摩其急者。

    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

    以桑鈎鈎之。

    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

    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頰。

    且飲美酒。

    啖炙肉。

    不飲酒者自強也。

    為之三拊而已。

    口頰僻。

     乃風中血脈也。

    手足陽明之經絡于口。

    會太陽之經絡于目。

    寒則筋急而僻。

    熱則筋弛而縱。

    故左中寒。

    則逼熱于右。

    右中寒。

    則逼熱于左。

    寒者急而熱者緩也。

    急者皮膚頑痹。

    營衛凝滞。

    故用馬膏之甘平柔緩。

    以摩其急。

    以潤其痹。

    以通其血脈。

    用桂酒之辛熱急束。

    以塗其緩。

    以和其營衛。

    以通其經絡。

    桑能治風痹。

    通節竅也。

    病在上者。

    酒以行之。

    甘以助之。

    故飲美酒。

    啖炙肉。

     若不飲者。

    自免強飲之。

    為之三拊者。

    再三拊其急處。

    使氣血流動。

    其病自已也。

     素問雲。

    風中五髒六腑之俞。

    亦為髒腑之風。

    各入其門戶所中。

    則為偏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

     至其變化。

    乃為他病也。

    三陽三陰發病。

    為偏枯痿易。

    四肢不舉。

    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偏枯痿厥。

     肥貴人膏粱之疾也。

    胫有大小。

    髀大疲。

    易偏枯。

    内奪而厥。

    則為喑痱。

    虛邪客于身半。

    其入深。

    營衛衰則真氣去。

    邪氣内留。

    發為偏枯。

    胃脈沉鼓澀。

    胃外鼓大。

    心脈小堅急。

    皆鬲。

    偏枯。

     男子發左。

    女子發右。

    不喑舌轉可治。

    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

    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

    三歲死。

     趙以德曰。

    胃與脾為表裡。

    胃之陽虛。

    則内從于脾。

    從于脾則脾之陰盛。

    故胃脈沉鼓澀。

    澀者。

    少血多氣之診也。

    胃之陽盛。

    則脾之陰虛。

    虛則不得與陽主内。

    反從其胃越出部分。

    而鼓大于臂之外。

    大者。

    多氣少血之候也。

    心者。

    元陽君主之宅。

    生血生脈。

    今因元陽不足。

    陰寒乘之。

     故心脈小堅急。

    小者陽不足。

    堅急者陰寒之象也。

    夫心胃之三等脈。

    見一即為偏枯。

    心乃天真神機開發之本。

    胃乃谷氣充天真之原。

    一有相失。

    則不能制其氣而宗氣散。

    故分布不周。

    不周于經脈則偏枯。

    不周于五髒則喑。

    喑者腎與包絡内絕也。

    張景嶽曰。

    胃脈沉鼓澀。

    陽不足也。

    胃外鼓大。

    陰受傷也。

    心脈小堅急。

    陰邪勝也。

    胃氣既傷。

    血脈又病。

    故心下痞鬲。

    半身偏枯也。

     金匮雲。

    夫風之為病。

    當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為痹。

    脈微而數。

    中風使然。

     半身不遂者。

    偏風所中也。

    但臂不遂者。

    風遂上受也。

    風之所客。

    凝澀營衛。

    經脈不行。

    分肉筋骨俱不利。

    故曰此為痹。

    今因風着為痹。

    營遂改微。

    衛遂改數。

    故脈見微數。

    蓋微者陽之微。

     數者風之熾也。

    此即内經風論所謂各入其門戶所中者之一證也。

    千金補金匮之不逮。

    立附子散。

     治中風手臂不仁。

    口面僻。

    專以開痹舒筋為務也。

     寸口脈浮而緊。

    緊則為寒。

    浮則為虛。

    寒虛相搏。

    邪在皮膚。

    浮者血虛。

    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

     或左或右。

    邪氣反緩。

    正氣即急。

    正氣引邪。

    僻不遂。

    邪在于絡。

    肌膚不仁。

    邪在于經。

    即重不勝。

    邪入于腑。

    即不識人。

    邪入于髒。

    舌即難言。

    口吐涎。

     寒邪之脈緊束。

    故浮緊并見于寸口。

    絡脈從經脈左右雙行。

    當邪入之時。

    不治。

    至邪随絡脈流行。

    緩急牽引。

    故口眼斜不遂。

    邪在于絡。

    則不營于肌膚。

    故不仁。

    邪在于經。

    則外不滋于肉。

     故身重而不勝。

    所謂入腑入髒者。

    以胃為六腑之總司。

    心為五髒之君主。

    諸腑經絡受邪。

    變極則歸于胃。

    胃得之則熱甚。

    津液壅溢為痰涎。

    閉塞其神氣出入之竅。

    故不識人也。

    諸髒受邪。

    極而變者。

    亦必歸于心。

    心得邪。

    則神散而樞機息。

    舌者心之竅。

    機息則舌縱廉泉開。

    舌縱則難以言。

     廉泉開則口流涎也。

    主以侯氏黑散。

    祛之從外而散。

    取菊花之甘寒杜風。

    兼牡蛎、礬石之澀。

    使藥積腹中。

    以助祛風之力也。

     寸口脈遲而緩。

    遲則為寒。

    緩則為虛。

    營緩則為亡血。

    衛緩則為中風。

    邪氣中經。

    則身癢而瘾疹。

    心氣不足。

    邪氣入中。

    則胸滿而短氣。

     寸口脈遲。

    知營氣不及而為亡血。

    寸口脈緩。

    知衛虛邪入而為中風。

    衛不外布于經。

    則為瘾疹身癢。

    營不内榮于心。

    則客邪混郁于胸中。

    害其宗氣之布息。

    故胸滿而短氣。

    治以風引湯。

    引之從内而洩。

    故用大黃引領甘寒諸藥鎮攝虛風。

    即以石脂、牡蛎填塞複入之路。

    靈樞所謂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是也。

     中風痱。

    身體不能自收持。

    口不能言。

    冒昧不知痛處。

    或拘急不得轉側。

    古今錄驗續命湯。

     痱病者。

    營衛氣血不養于内外。

    故身體不用。

    機關不利。

    精神不治。

    然是證有虛有實。

    虛者自飲食房勞七情得之。

    内經所謂内奪而厥。

    則為喑痱是也。

    實者是風寒暑濕感之。

    虛者不可以實治。

     治則愈散其氣血。

    此方明言治中風痱。

    乃營衛之實邪。

    故用續命。

    即麻黃湯之變方。

    加幹姜開血受寒痹。

    石膏解肌受風痹。

    當歸和血。

    人參益氣。

    芎行血散風。

    其并治咳逆上氣面浮者。

    亦為風寒而緻也。

     中風手足拘急。

    百節疼痛。

    煩熱心亂。

    惡寒。

    經日不欲飲食。

    千金三黃湯。

     此六氣斂束筋經。

    陽氣不布。

    内搏于心。

    則神亂而煩熱。

    以熱郁于内。

    不得達表。

    所以惡寒。

     經日而不發熱。

    以邪氣内賊。

    故不欲飲食耳。

    方以千金取名。

    寶之至也。

    觀千金方引用。

    明注仲景三黃湯。

    其為金匮原名可知。

    用麻黃為君者。

    以其能通陽氣而開痹也。

    痹非得汗不開。

    然内虛當慮。

    故以大劑黃佐之。

    而虛複有寒熱不同。

    虛熱則用黃芩。

    虛寒則加附子。

    不易之定法也。

     風虛頭重眩。

    苦極。

    不知食味。

    暖肌補中益精氣。

    近效白術附子湯。

     腎氣虛乏之人。

    外風直入無禁。

    而挾腎中濁陰之氣。

    厥逆上攻。

    其頭間重眩之苦。

    至極難耐。

     兼以胃氣亦虛。

    不知食味。

    故處方全不用風藥。

    但用附子暖其水髒。

    白術、甘草暖其土髒。

    水土一暖。

    則濁陰之氣盡趨于下。

    而頭苦重眩食不知味之證除矣。

     千金雲。

    岐伯曰。

    中風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

    二曰風痱。

    三曰風懿。

    四曰風痹。

    夫諸急卒病多是風。

    初得輕微。

    人所不悟。

    宜速與續命湯。

    根據輸穴灸之。

    夫風者百病之長。

    岐伯所言四者。

     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

    身半不随。

    肌肉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溫卧取汗。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甲乙經雲。

    溫卧取汗。

    則巨針取之。

    ) 風痱者。

    身無痛。

    四肢不收。

    志亂不甚。

    言微知。

    則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

     風懿者。

    奄忽不知人。

    咽中塞窒窒然。

    (巢氏。

    作噫噫然有聲。

    )舌強不能言。

    病在髒腑。

    先入陰。

    後入陽。

    治之先補于陰。

    後瀉于陽。

    發其汗。

    身轉軟者生。

    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