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脈篇

關燈
鬓率谷。

    天沖浮白。

    竅陰。

    完骨穴處。

    )其直者。

    從巅入絡腦。

    (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

    入絡于腦中也。

    )還出别下項循肩膊内。

    挾脊抵腰中。

    (目腦複出别下。

    項。

    由天柱而下會于督脈之大椎陶道。

    卻循肩膊内分四行而下此節言内兩行夾脊兩旁各去一寸半。

    自大杼行風門。

    及藏府諸。

    俞而抵腰中等穴也)入循膂。

    絡腎屬膀胱。

    (自腰中入膂絡腎。

    前屬膀胱。

    )其支者。

     從腰中下挾脊。

    (曆四穴。

    )貫臀入中。

    (貫醫之會陽穴下行承扶殷門浮卻委陽。

    人委中也。

    )其支者。

    從膊内左右。

    别下貫胛。

    挾脊内。

    (此支言肩膊内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

     去脊各三寸别行曆附分魄戶膏肓等穴。

    下至秩邊而過脾樞也。

    )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中。

    (過髀樞。

    會于足少陽之環跳。

    循髀外後廉。

    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

    複與前之入中者相合。

    )以下貫内。

    (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

    )出外踝之後。

    (昆侖仆參等穴。

    )循京骨。

    (即穴名)至小指外側。

    (至陰穴也。

    足太陽經止此。

    乃交于小指之下。

    而接足少陰經也。

    )是動則病沖頭痛。

    (邪氣上沖而為頭痛。

    )目似脫。

    項如拔。

    脊痛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如結。

    疏如裂。

    是為踝厥。

    (足太陽筋結于外踝。

    )是主筋所生病者。

    (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

    凡為攣為弛。

    為反張戴眼之類。

    皆足太陽之水虧。

    而主筋所生病)痔瘧。

    狂癫疾。

    (脈人肛。

    故為痔。

    經屬表。

    故為瘧。

    邪人于陽。

    故為狂癫疾。

    )頭囟項痛。

    目黃。

    淚出。

     鼽衄。

    項背腰尻腳皆痛。

    小指不用。

    為此諸病。

    (皆足太陽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腎足少陰之脈。

    起于小指之下。

    邪走足心。

    (湧泉穴。

    )出于然谷之下。

    循内踝之後。

    别入跟中。

    (太大鐘等穴。

    )以上内。

    出内廉。

    (自複溜交信。

    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内之築。

    脊中。

    而後屬于腎。

    前當關元中極之分絡于膀胱。

    )其直者。

    從腎上貫肝膈。

    入肺中。

    循喉嚨。

    挾舌本(直行者。

    從肓俞穴屬腎處上行。

    循商曲。

    石關陰都。

    通谷諸穴。

    貫肝。

    上循幽門上膈曆步廊人肺中。

    循神封靈墟神藏中俞府上循喉嚨。

    并人迎。

    挾舌本而終也。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注胸中。

    (其支自神藏之際。

    從肺絡心注胸中。

    以上俞府諸穴。

    足少陰經止于此。

    而接手厥陰經也。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腎雖陰藏。

    元陽所居。

    水中有火。

    為脾胃之母。

    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饑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

    (水色黑。

    陰邪色見于面故如漆。

    腎藏精。

    精衰則枯。

    故如柴。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

    (真陰損及其母也。

    )坐而欲起。

    (陰虛不能靜也。

    )目KTKT如無所見(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于腎也。

    )心如懸。

    若饑狀。

    (心腎不交。

    則精神離散故。

    心如懸。

    陰虛則内餒故當告饑狀。

    )氣不足則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腎氣怯也)是為骨厥。

    (厥逆在骨。

    )是主腎所生病者。

    口熱舌幹咽腫。

    上氣嗌幹及痛。

    煩心心痛。

    黃疽腸。

    脊股内後廉痛。

    痿厥嗜卧。

    足下熱而痛。

    為此諸病。

    (皆足少。

    陰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灸則強食生肉。

    緩帶披發。

    大杖重履而步。

    (味濃所以補精。

    節勞安靜所以養氣。

     諸經不言此法。

    而唯腎經言之者。

    以真陰所在。

    精為元氣之根也。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心主者。

    心之所主也。

    心本手少陰。

    而複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

    )出屬心包絡。

    (即包心之膜絡也。

    )下膈曆絡三焦。

    (包絡為心主之外衛。

    三焦中即中脘下即臍下之陰交穴。

    為三焦膜也。

    )其支者循胸出脅。

    下腋三寸。

    (天池穴)上抵腋下。

    (天泉穴。

    )循内。

    行太陰少陰之間。

    (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

    行兩筋之間。

    (入曲澤穴。

    至門間使内關太陵也)入掌中。

    (勞宮穴。

    )循中指出其端。

    (中沖穴。

    手厥陰經止于此。

    )其支者别掌中。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其支自勞宮别行無名指端而接手少陽經也。

    )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

    甚則胸脅支滿心中大動。

    (手厥陰出屬心包絡。

    循胸出脅故也。

    動而不甯之貌。

    )面赤目黃。

    (心之華在面。

    目者心之使故也。

    )喜笑不休。

    (心在聲為笑。

    )是主脈所生病者。

    (心主脈也。

    )煩心心痛。

    掌中熱為此諸病。

    (脈起心胸入掌中也。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關沖穴。

    )上出兩指之間。

    (即小指次指之間。

    液門中渚穴也。

    )循手表腕。

    (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

    (外關支溝等穴。

    )上貫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