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脈篇

關燈
土惡。

    木也。

    )心欲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

    (陰陽相薄。

    陽盡而陰盛。

    故欲獨閉戶而處也。

    )甚則欲上高而歌。

    (陽盛則四肢實也。

    )棄衣而走。

    (熱盛于身也。

    )贲響。

    (腸胃雷鳴)腹脹。

    是為厥。

    (足胫也。

    陽明之脈所及。

    故為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

    (中焦受谷。

    變化而赤為血。

    故陽明之經主血所生病。

    )狂瘧溫淫。

    汗出鼽衄。

    口唇胗頸腫喉痹。

    (陽明熱勝則狂。

    風勝則瘧。

    溫氣淫。

    則汗出鼽衄。

    口等症胗。

    瘡也。

    )大腹水腫。

    (土病則不能制水也。

    )膝膑腫痛。

    循膺乳氣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

    中指不用。

    (皆陽明經脈之所及。

    )氣盛。

    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

    則消谷善饑。

    溺色黃。

    (此陽明實熱。

    在經在髒之辨也。

    )氣不足。

    則身以前皆寒栗。

    胃中寒。

     則脹滿。

    為此諸病(此陽屬虛寒在經在髒之辨也。

    )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見于人迎。

    )脾足太陰之脈。

    起于大指之端。

    (隐白穴。

    )循指内側白肉際。

    過核骨後。

    上内踝前廉。

     (行大都太白等穴。

    )上内。

    循胫骨後。

    交出厥陰之前。

    (自漏谷上行地機陰陵泉。

    )上膝股内前廉。

    (股。

    大腿也。

    前廉。

    上側也。

    當血海箕門之次。

    )入腹。

    屬脾絡胃。

    (自沖門穴人腹内行。

    當中脘。

    下脘之分。

    屬脾絡胃也。

    )上膈挾咽連舌本。

    散舌下。

    (自胃脘上行至咽。

    連舌本散舌下而終。

    )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

    注心中。

    (足太陰外行者。

    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

    散于胸中。

    止于大包穴其内行而支者。

    自胃脘别上膈。

    注心中。

    而接手少陰經也。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腹脹善噫(噫嗳歎聲。

    )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

    (脾氣通也。

    )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

    舌本痛。

    體不能動搖。

    食不下。

    煩心。

    心下急痛。

    (太陰脈支者。

    上膈注心中。

    故為煩心心痛。

    )溏瘕洩。

    水閉黃膽。

    不能卧。

    (脾寒。

    則為溏洩。

    脾滞則為瘕。

    脾病不能制水。

    則為洩。

    為水閉。

    黃膽。

    不能卧。

    )強立。

    股膝内腫厥。

    足大指不用。

    為此諸病。

    (皆足太陰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義如前)盛者。

    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僅小于人迎。

    (脈之盛衰候于氣口。

    )心手少陰之脈。

    起于心中。

    出屬心系。

    (必當五椎之下。

    其系有五。

    上系連肺。

    肺下系心。

     心下三系。

    連脾肝腎。

    故心通五髒之氣而為之主也。

    )下膈絡小腸。

    (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

    )具支者從心系上挾咽。

    系目系。

    (支者從。

    心系出任脈之外。

    上行挾咽。

    系目系。

     合于内。

    )其直者。

    複從心系卻上肺。

    下出腋下。

    (直者經之正脈也。

    此自心系複上肺。

    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

    上行極泉穴。

    手少陰經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内後廉(青靈穴也)行太陰心主之後。

    (手之三陰。

    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

    )下肘内循臂内後廉。

    (少海靈道等穴。

    )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也。

    )入掌内後廉。

    (少府穴。

    )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少沖穴。

    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

    外側而接手太陽經也。

    )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也。

    )渴而欲飲(心火炎則心液耗也。

    )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

    目黃脅痛。

    (少陰之脈系目系。

    出腋下也。

    )臂内後廉痛厥。

    掌中熱痛。

    為此諸病。

    (皆手少陰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

    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小腸手太陽之脈。

    起于小指之端。

    (小指外側少澤穴。

    )循手外側。

    上腕。

    出踝中。

    (前谷後廉。

    (行手陽明少陽之外。

    )出肩解。

    (肩貞穴。

    )繞肩胛。

    (俞天宗之處。

    )交肩上。

    (秉風。

     曲垣等穴。

    左右交于兩肩之上。

    會于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絡心。

    (行于内者。

    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

    )循咽下膈。

    抵胃屬小腸。

    (當臍上二寸之分。

    屬小腸也。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

    (其支行于外者出缺盆抵頸中天窗穴。

    而上頰後天容穴。

    )至目銳。

    卻入耳中(由顴入聽宮穴。

    手太陽經止此)。

    其支者别頰上。

    抵鼻至目銳。

    斜絡于顴。

    (又其發自顧肩穴交目内。

    而接足太陽經也。

    )是動則病嗌痛颔腫不可以顧肩似拔似折。

    (肩之痛如拔如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

    (小腸主沁别清濁。

    )耳聾目黃頰腫。

    頸颔肩肘臂外後廉痛。

     為此諸病。

    (皆小腸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膀胱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睛明穴。

    )上額交巅。

    (由攢竹上額。

    曆曲差五處等穴。

    自絡卻穴左右斜行。

    交于頂巅之百會穴。

    )其支者從巅至耳上角。

    (由百會旁行。

    過足少陽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