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脈篇
關燈
小
中
大
天井)循外。
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循外行手太陽之前。
手陽明之後曆清冷淵消泺會上肩過足少陽之肩并。
自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心包。
下膈循屬三焦。
(其内行者入缺盆複由足陽明之外。
下布膻中。
散絡心包。
相為表裡。
乃自上焦下膈。
循中焦下行。
并足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
為三焦下輔俞也。
)其支者。
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
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行于外者。
自膻中上行出缺盆。
循天上項。
會于督脈之大椎。
循天牖。
系耳後之翳風螈脈盧囟出角孫。
過足少陽之懸厘颔厭。
下行耳頰至。
會于手太陽顴之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前交頰。
至目銳。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
過手太陽之聽宮。
出走耳前之耳門。
過足少陽之客主人。
交頰。
循和。
上絲竹空。
至目銳。
會于瞳子。
而接足少陽經也。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不明貌。
)嗌腫喉痹。
(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
故為是病。
)汗出目銳痛。
頰痛。
耳後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
故為汗出。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上抵頭角。
下耳後。
(自瞳子由聽會客主人。
上抵頭角。
循颔厭。
下懸盧懸厘。
入曲賓率谷曆手少陽之角孫。
外折下耳後。
行天沖浮白竅陰有完骨外折。
上行循本神。
前至陽複内折上行。
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
出風池而下行也。
)循頸。
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目風池循頸。
過手少陽之天牖。
行少陽之前。
下至肩上。
肩井。
複交出手少陽之後。
過督脈之大椎。
會于手太陽之秉風。
而前入于足陽明缺盆之外。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從耳後颞間過手少陽之翳風。
入耳中。
過手太陽之聽宮。
出走耳前複自聽會至目銳後瞳子之分)其支者别銳。
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共支者别自。
目外瞳子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而下抵于也)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其下于足陽明者。
合于下關。
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内行者。
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地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
本經日月之分屬膽。
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
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于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
過季脅下合髀厭中。
(其直下而行于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曆淵腋辄筋日月。
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
由居入足太陽之上中下。
下行。
複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由髀之外側。
行太陽陽明之中。
曆中渎陽關出膝外廉。
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
)直下抵絕骨之端。
(陽輔穴。
)下出外踝之前。
(下行懸鐘)循足跗上。
入小指次指之間。
(循丘墟臨泣等穴。
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其支者自足跗上别行。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大指端。
還貫入爪甲。
出三毛。
而接足厥陰經也。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足少陽之别。
貫心循脅裡也。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膽木為病。
燥金勝之。
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木病從火故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
(膽病則失其剛。
故病及于骨。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瘿。
(馬刀。
瘰也俠瘿俠頸之瘤屬也。
)汗出振寒瘧。
(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
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皆足少陽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指叢毛之際。
(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
(行間。
太沖。
)去内踝一寸。
(中封)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上踝過足太陰。
之三陰交。
曆蠡溝中都複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
過陰器。
(循股内之陰包五裡陰廉。
上會于足太陰之沖門府舍。
入陰毛。
中之急脈。
遂左右相交。
環繞陰器。
而會于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
屬肝絡膽。
(自陰上入小腹。
會于任脈之中極關元。
循章門至期門之所。
挾胃屬肝。
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也。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
(其内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
循喉嚨之後入颃颡。
行足
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循外行手太陽之前。
手陽明之後曆清冷淵消泺會上肩過足少陽之肩并。
自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
)入缺盆。
布膻中。
散絡心包。
下膈循屬三焦。
(其内行者入缺盆複由足陽明之外。
下布膻中。
散絡心包。
相為表裡。
乃自上焦下膈。
循中焦下行。
并足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
為三焦下輔俞也。
)其支者。
從膻中上出缺盆。
上項。
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
以屈下頰至。
(其支行于外者。
自膻中上行出缺盆。
循天上項。
會于督脈之大椎。
循天牖。
系耳後之翳風螈脈盧囟出角孫。
過足少陽之懸厘颔厭。
下行耳頰至。
會于手太陽顴之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過客主人前交頰。
至目銳。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
過手太陽之聽宮。
出走耳前之耳門。
過足少陽之客主人。
交頰。
循和。
上絲竹空。
至目銳。
會于瞳子。
而接足少陽經也。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不明貌。
)嗌腫喉痹。
(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
故為是病。
)汗出目銳痛。
頰痛。
耳後肩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
故為汗出。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義如前。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膽足少陽之脈。
起于目銳上抵頭角。
下耳後。
(自瞳子由聽會客主人。
上抵頭角。
循颔厭。
下懸盧懸厘。
入曲賓率谷曆手少陽之角孫。
外折下耳後。
行天沖浮白竅陰有完骨外折。
上行循本神。
前至陽複内折上行。
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
出風池而下行也。
)循頸。
行手少陽之前。
至肩上。
卻交出手少陽之後。
入缺盆。
(目風池循頸。
過手少陽之天牖。
行少陽之前。
下至肩上。
肩井。
複交出手少陽之後。
過督脈之大椎。
會于手太陽之秉風。
而前入于足陽明缺盆之外。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至目銳後。
(其支者。
從耳後颞間過手少陽之翳風。
入耳中。
過手太陽之聽宮。
出走耳前複自聽會至目銳後瞳子之分)其支者别銳。
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共支者别自。
目外瞳子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而下抵于也)下加頰車。
下頸合缺盆。
(其下于足陽明者。
合于下關。
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
出氣街。
繞毛際。
橫入髀厭中。
(其内行者。
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地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
本經日月之分屬膽。
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
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于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
過季脅下合髀厭中。
(其直下而行于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曆淵腋辄筋日月。
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
由居入足太陽之上中下。
下行。
複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
出膝外廉。
下外輔骨之前。
(由髀之外側。
行太陽陽明之中。
曆中渎陽關出膝外廉。
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
)直下抵絕骨之端。
(陽輔穴。
)下出外踝之前。
(下行懸鐘)循足跗上。
入小指次指之間。
(循丘墟臨泣等穴。
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間。
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
還貫爪甲。
出三毛。
(其支者自足跗上别行。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大指端。
還貫入爪甲。
出三毛。
而接足厥陰經也。
)是動則病口苦。
善太息。
心脅痛。
不能轉側。
(足少陽之别。
貫心循脅裡也。
)甚則面微有塵。
體無膏澤。
(膽木為病。
燥金勝之。
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
)足外反熱。
是為陽厥。
(木病從火故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
(膽病則失其剛。
故病及于骨。
)頭痛颔痛。
目銳痛。
缺盆中腫痛。
腋下腫。
馬刀俠瘿。
(馬刀。
瘰也俠瘿俠頸之瘤屬也。
)汗出振寒瘧。
(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
膝外至胫絕骨外踝前。
及諸節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為此諸病。
(皆足少陽經脈之所及。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脈之盛衰候在人迎)肝足厥陰之脈。
起于大指叢毛之際。
(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
(行間。
太沖。
)去内踝一寸。
(中封)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上踝過足太陰。
之三陰交。
曆蠡溝中都複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
上内廉。
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
過陰器。
(循股内之陰包五裡陰廉。
上會于足太陰之沖門府舍。
入陰毛。
中之急脈。
遂左右相交。
環繞陰器。
而會于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
屬肝絡膽。
(自陰上入小腹。
會于任脈之中極關元。
循章門至期門之所。
挾胃屬肝。
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也。
)循喉嚨之後。
上入颃颡。
連目系。
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
(其内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
循喉嚨之後入颃颡。
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