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終始篇
關燈
小
中
大
法惟二。
則補瀉而已。
一者因其方實。
故深刺勿按其。
以出其邪氣。
此瀉法也。
)一方虛。
淺刺之。
以養其脈。
疾按其。
無使邪氣得入。
(一者。
因其方虛。
故淺刺以養血脈。
疾按其穴。
以拒邪氣此補法也。
)邪氣來也緊而疾。
谷氣來也徐而和。
(此雖言針下之氣。
然脈氣之至亦如此。
)脈實者。
深刺之。
以洩其氣。
脈虛者。
淺刺之。
使精氣無得出。
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
其上重舌。
刺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
)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
病生于頭者。
頭重。
生于手者。
臂重。
生于足者。
足重。
治病者。
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此言病氣之中人。
随時氣而為淺深也。
)刺此病者。
各以其時為齊。
(同劑。
針曰砭齊。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癢痛者。
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癢者。
陽也。
淺刺之。
(邪之在表者。
其氣外發。
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補陰經二次。
瀉陽經一次。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補陽經二次。
瀉陰經一次。
)久病者。
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
深内而久留之。
間日而複刺之。
必先調其。
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
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
必為缪刺之。
散氣可收。
聚氣可布。
(少氣而形肉未脫。
其脈躁急。
其病躁而厥逆者。
氣虛于内。
邪實于經也。
所刺在絡。
其用輕淺。
則精氣之散者可收。
邪氣之聚者可散也。
)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牖。
魂魄不散專意一神。
精氣之分母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言刺此者。
必清必靜。
聚精會神。
詳察秋毫。
令志在針。
庶于虛實疑似之間無誤也。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言氣虛邪熱之病。
用針宜從容以移其神耳。
)男内女外。
堅拒勿出謹守勿内。
是謂得氣。
(既刺之後。
尤當戒慎男子忌内。
女子忌外。
忌外者。
堅拒勿出忌内者。
謹守勿内。
則其邪氣必去。
正氣必複。
是為得氣。
)凡刺之禁。
新内勿刺。
新刺勿内。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
卧而休之。
如食頃乃刺之。
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為陽。
則邪氣複生。
粗工勿察。
是為伐身。
形體淫。
乃消腦髓。
津液不化。
脫其五味。
是為失氣也。
則補瀉而已。
一者因其方實。
故深刺勿按其。
以出其邪氣。
此瀉法也。
)一方虛。
淺刺之。
以養其脈。
疾按其。
無使邪氣得入。
(一者。
因其方虛。
故淺刺以養血脈。
疾按其穴。
以拒邪氣此補法也。
)邪氣來也緊而疾。
谷氣來也徐而和。
(此雖言針下之氣。
然脈氣之至亦如此。
)脈實者。
深刺之。
以洩其氣。
脈虛者。
淺刺之。
使精氣無得出。
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刺諸痛者。
其上重舌。
刺舌柱(舌下之筋如柱者。
)以铍針也。
手屈而不伸者。
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
其病在骨。
病生于頭者。
頭重。
生于手者。
臂重。
生于足者。
足重。
治病者。
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春氣在毛。
夏氣在皮膚。
秋氣在分肉。
冬氣在筋骨。
(此言病氣之中人。
随時氣而為淺深也。
)刺此病者。
各以其時為齊。
(同劑。
針曰砭齊。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
刺瘦人者。
以春夏之齊。
癢痛者。
陰也。
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
陰也。
深刺之。
病在上者。
陽也。
病在下者。
陰也。
癢者。
陽也。
淺刺之。
(邪之在表者。
其氣外發。
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
)刺熱厥者。
二陰一陽。
(補陰經二次。
瀉陽經一次。
)刺寒厥者。
二陽一陰。
(補陽經二次。
瀉陰經一次。
)久病者。
邪氣入深。
刺此病者。
深内而久留之。
間日而複刺之。
必先調其。
左右。
去其血脈。
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未脫。
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
必為缪刺之。
散氣可收。
聚氣可布。
(少氣而形肉未脫。
其脈躁急。
其病躁而厥逆者。
氣虛于内。
邪實于經也。
所刺在絡。
其用輕淺。
則精氣之散者可收。
邪氣之聚者可散也。
)深居靜處。
占神往來。
閉戶塞牖。
魂魄不散專意一神。
精氣之分母聞人聲。
以收其精。
必一其神。
令志在針。
(言刺此者。
必清必靜。
聚精會神。
詳察秋毫。
令志在針。
庶于虛實疑似之間無誤也。
)淺而留之。
微而浮之。
以移其神。
氣至乃休。
(言氣虛邪熱之病。
用針宜從容以移其神耳。
)男内女外。
堅拒勿出謹守勿内。
是謂得氣。
(既刺之後。
尤當戒慎男子忌内。
女子忌外。
忌外者。
堅拒勿出忌内者。
謹守勿内。
則其邪氣必去。
正氣必複。
是為得氣。
)凡刺之禁。
新内勿刺。
新刺勿内。
已醉勿刺。
已刺勿醉。
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新勞勿刺。
已刺勿勞。
已飽勿刺。
已刺勿飽。
已饑勿刺已刺勿饑已渴勿刺。
已刺勿渴。
大驚大恐。
必定其氣乃刺之。
乘車來者。
卧而休之。
如食頃乃刺之。
步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裡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脈亂氣散逆其營衛經氣不次因而刺之。
則陽病入于陰。
陰病出為陽。
則邪氣複生。
粗工勿察。
是為伐身。
形體淫。
乃消腦髓。
津液不化。
脫其五味。
是為失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