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終始篇

關燈
凡刺之道。

    氣調而止。

    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耳目聰明。

    (此陰陽以表裡言。

    正氣在中。

     故當補陰。

    邪自外入。

    故當瀉陽。

    陽邪去而真氣複。

    故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也。

    )反此者。

    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瀉則益虛。

    虛者脈大如其故。

    而不堅也。

    (瀉者欲其虛也。

    既瀉之後。

    雖其脈大如舊。

    但得和軟不堅。

    即其效也。

    )堅如其故者。

    适雖言故。

    病未去也。

    (脈堅如舊。

    雖言病去複舊。

    而病實未除也。

    )補則益實。

    實者脈大如其故。

    而益堅也。

    (補者欲其實實則脈堅。

    )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适雖言快。

    病未去也。

    (既補之後。

    而脈之大小如舊。

    雖言身體已快。

    病未除也。

    二節雲大者。

    概指脈體進退而言也。

    )故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病必衰去。

    (補則脈堅。

    瀉則脈不堅者。

    若或有痛。

    雖未随針即愈。

    亦必以漸而去矣。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傳于終始矣。

    (必治其病所從生。

    而後可得終始之義。

     終始。

    即本末之謂。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取之其經。

    (或陰或陽。

    無所改易。

    不相移也。

    虛者自虛。

    實者自實。

    亦不相傷。

    此則無所從生。

    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

    )凡刺之屬。

    三刺至谷氣。

    (義如下文)邪辟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沉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

    (六句言病變也。

    凡此者。

    皆須用針。

    治以三刺之法。

    則諸病可去也。

    )故一刺則陽邪出。

    (初刺之在于淺近。

    故可出陽分之邪。

    )再刺則陰邪出。

    (再刺之在于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

    )三刺則谷氣至。

    谷氣至而止。

    所為谷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以知谷氣至也。

    (三刺之在侯谷氣。

    即元氣也。

    止。

    出針也。

    蓋邪氣來也緊而疾。

    谷氣來也。

    徐而和。

     邪氣去而後谷氣至。

    故已補而實。

    則虛者堅已瀉而虛。

    則堅者軟是以知谷氣之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

    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随針。

    病必衰去矣。

    (谷氣。

    至者。

    知邪氣之去也。

    雖陰陽經氣未見即調而病則已愈故上文曰補則實寫則虛病必衰去。

    )陰盛而陽虛。

    (脈口盛也。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人迎盛也。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而和之。

    (治病皆宜先顧正氣。

    後治邪氣)三脈動于足大指之間。

    (三脈謂陽明經屬兌至沖陽。

    厥陰經大敦至太沖。

    少陰經自湧泉以上太。

    三者皆在足大指之後也。

    )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

    是為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脈動而實且疾者。

     疾瀉之。

    虛而徐者。

    則補之。

    反此者。

    病益甚。

    其動也。

    陽明在上。

    (在足跗上也。

    )厥陰在内。

    (在足跗内也。

    )少陰在下。

    (湧泉穴起于足心在足跗下也)補(當作刺)須一方實。

    深取之。

    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

    (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