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關燈
小
中
大
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脾也。
四時作用氣上氣下秘法講論三十六法 不問所感病證,或溫,或涼,或熱,或寒。
如春時有病,先取氣上,後取氣下;夏月有病,氣自然行。
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
瓊瑤大師治小兒深得此理講論三十七法 《内經》曰:必先遂其氣,而無伐天和,是為至治。
又曰:違時伐氣。
又曰:無伐生之氣。
此皆常道用針。
春複秋冬,循環之法。
若反其常,則陰陽氣上氣下,不可亂矣。
十二經絡捷法人身造化講論三十八法 凡刺之理,經絡為始。
經絡者,能決死生處,有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夫經者,内幹五髒無端。
常以平旦為紀。
其脈始從中焦手太陰,出于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去大指間,與太陰相合,上行抵脾,注心,心注手少陰,出腋,下臂,次上巅,下注小指,合手太陽,循脊,下至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少陰,上行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于心主脈,注腋,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膻中,散于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注至肝,注肺,複出手太陰,此榮氣之行也,逆順之常。
榮衛之行,常循其經。
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夜行八百十一丈,計五十度周身于衛氣,則下循其經焉。
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髒。
凡刺之道,榮衛所在至後,用氣上、氣下,開通經絡。
十二經絡所屬出經陰陽相生配合三十九法 手太陰辛肺脈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注大腸經。
手陽明庚大腸脈起大指之端,入挾于鼻孔,注胃經。
足陽明戊胃脈起于鼻交,之大指,出其端,注脾經。
足太陰己脾脈起于大指之端,注于心中,注心經。
手少陰丁心脈起于心中,注入掌中,循小指,注小腸經。
手太陽丙小腸脈起于小指,橫絡于耳,注膀胱經。
足太陽壬膀胱起于目内,至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經。
足少陰癸腎脈起于小指,下注胸中,注心包絡經。
手厥陰癸心包脈起于胸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經。
手少陽壬三焦起于小指端,至目銳,注膽經。
足少陽甲膽脈起于目銳,入大指歧骨,出于端,注肝經。
足厥陰乙肝脈起于大指聚毛之際,上注肺經。
十二經絡配合四十法 十二經絡,手足三陰三陽表裡,支幹配合,系晝夜百刻十二時定體之也。
手太陰肺經配合四十一法 手太陰肺經,配于陽明大腸經,相為表裡。
立手為上,太陰五穴為陰穴,大指外側邊起少商二穴(并見在前,治喉嚨閉塞,纏喉風等證。
)魚際二穴(治五心煩熱,咳嗽等證。
)太淵二穴(治牙痛,胸滿之證)。
經渠二穴(治五心煩熱,諸虛不足,腕疼等證)。
列缺二穴、尺澤二穴(治筋緊急,腰脊脅肋間疼)。
肺經屬金,在支為寅,在幹為辛。
手陽明大腸經六穴配合四十二法 手陽明大腸六穴為陽穴,從大指側邊起。
商陽二穴(治氣喘咳嗽,眼目内障等證)。
二間二穴(治眼疼痛等證)。
三間二穴(治喉閉等證,瀉之)。
合谷二穴(治口眼斜,傷寒等證)。
陽溪二穴(治兩手腕疼,不能搖物,無力,補之,灸七壯)。
三裡二穴(治兩臂膊不遂、無力,牙疼等證)。
曲池二穴(治四肢癱瘓,半身不遂,傷寒熱病,瀉之)。
大腸經屬金,在支為卯,在幹為寅。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合四十三法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合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裡。
立手中,五穴為中,陰穴從中指起。
中沖二穴(治心腹痛,手掌發熱,昏悶不省,決人生死)。
勞宮二穴大陵二穴,治心胸氣疼,渾身發熱等證)。
内關二穴(治心腹脹滿,食物不化等證)。
間使二穴(治寒熱瘧疾,熱多瀉之,寒多補之)。
曲澤二穴(治心氣不足)。
心包絡屬火,在支為戌,在幹為癸。
手少陽三焦經配合四十四法 手少陽三焦經,六穴為陽,從小指之端起,此謂陰陽表支幹配合也。
液門二穴、中沖二穴(治脊疼手臂)。
陽池二穴(治手腕疼痛,搖無力)。
外關二穴(治腹内疼痛,背疼無力)。
支溝二穴(治傷寒脅肋疼,大小便閉塞,氣不能通,瀉之)。
天井二穴(治瘰疠證,針一寸,灸七壯)。
三焦經屬火,在支為亥,在幹為壬。
手少陰心經配合四十五法 手少陰心經,配手太陽小腸經,相為表裡。
立手為下,五穴為陰穴,晚小指側角起。
少沖二穴(治熱病,心腹脹痛,寒熱往來,傷寒未解)。
少府二穴(治手掌中發熱等證)。
神門二穴(治心癡呆,五痫等證)。
通裡二穴(治心中恐悸,不能言語,掌中發熱)。
少海二穴(治頭項不能回顧等證)。
少陰心經屬火,在支為午,在幹為丁。
手太陽小腸經配合四十六法 手太陽小腸經,五穴為陽穴,從小指端起之。
少澤二穴(治乳癰,産母無乳,先瀉,後補提)。
前谷二穴(治熱病,汗不出,咳嗽,血不止)。
後溪二穴(治痫疸癫狂,瘧疾)。
腕骨二穴(治渾身發熱,五痫等證)。
少海二穴(同上)。
手太陽小腸經屬火,在支為辰,在幹為丙。
足厥陰肝經配合四十七法 足厥陰肝經,五穴為陰,從足次指側起。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治心腹脹滿,眼目紅腫,腳背虛浮,能消水氣、肝家怒氣)。
太沖二穴(治心中恍惚、癫邪之證,腳背紅腫、行步艱難之證)。
膝關二穴(治膝眼紅腫,脾家受濕,腳軟無力)。
曲泉二穴(治腳腿疼痛,寒濕風痹)。
足厥陰肝經屬木,在支為亥,在幹為乙。
足少陽膽經配合四十八法 足少陽膽經,六穴為陽穴,起于足次指。
竅陰二穴(治四肢厥冷,肚腹疼痛不止)。
俠溪二穴臨泣二穴丘墟二穴懸鐘二穴透三陰交二穴陽輔二穴陽陵泉二穴足少陽膽經屬木,在支為子,在幹為甲。
足太陰脾經配合四十九法 足太陰脾經配足陽明胃經,相為表裡,八穴從大指側起。
隐白二穴(治腹脹不得睡卧,嘔吐,反胃不止,不下食)。
大都二穴(治手足厥冷,五心煩熱,不思飲食,灸七壯)。
太白二穴(治身腿疼無力)。
公孫二穴(治腳背紅腫,昏迷不省人事,瀉之)。
商丘二穴(治紅腫幹側腳氣風)。
三陰交二穴(治男子小腸疝氣,婦人難産,情色所感)。
陰陵泉二穴(治腹中寒,不嗜食,小便不利,閉結等證)。
血海二穴(治兩腿外廉血風瘡)。
足太陰脾經屬土,在支為已,在幹為己。
足陽明胃經配合五十法 足陽明胃經,八穴為陽穴。
内庭二穴(治四肢厥冷,大小腹脹,酒食所傷,瀉之)。
厲兌二穴(治小腹膨脹,寒熱進退等證)。
陷骨二穴(治眼目浮腫,食腫,水腫氣,灸七壯)。
沖陽二穴(治口眼斜腳背紅腫,氣聚不散)。
解溪二穴(治偏正頭風之證)。
豐隆二穴(治逆胸膈疼痛,步艱難)。
三裡二穴(治五勞七傷,諸虛百端等證)。
陰市二穴(治腿冷膝痛而不得屈伸,麻木不仁)。
足陽明胃經屬土,在支為辰,在幹為戊。
足少陰腎經配合五十一法 足少陰腎經配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五穴為陰穴,從足心中起。
湧泉二穴(治大小便閉結,心中發熱,五痫等證)。
然骨二穴(治喉嚨痛,足跗紅腫,不得步履)。
太溪二穴(治心牙疼,腳氣紅腫,即呂細穴,灸七壯)。
照海二穴(内踝上三寸,治喉嚨痛,大便閉結,熱淋等證)。
複溜二穴(治虛汗,補之即愈)。
陰谷二穴(治小便不通,婦人胞胎之證)。
足少陰腎經屬水,在支為酉,在幹為癸。
足太陽膀胱經配合五十二法 足太陽膀胱經,七穴為陽穴。
至陰二穴(治眼目紅腫疼痛)。
通谷二穴(治腳浮腫)。
束骨二穴(治腰痛不得屈伸,腳氣虛腫)。
京骨二穴(治久瘧不痊,腰背腿疼,俯仰不得)。
昆侖二穴(治腰腳疼痛,氣脈不和)。
承山二穴(治轉筋,腰腿筋急,寒濕腳氣,不能行步)。
委中二穴(治一切腰腿腳疾等證)。
足太陽膀胱經屬水,在支為申,在幹為壬。
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黃帝之機、瓊瑤之論五十三法 蓋諸經中者,玄者最玄,妙者最妙。
雖為醫儒九流聖哲之人,高唱越人得死還生,推針、破腸、瀉心,華佗刮骨療毒,李中孝察色聽聲,王叔和專診其脈,張仲景調理四時傷寒,秋夫療鬼,王纂針腰,孫真人作下千金之方,伊芳尹作濟生之術。
人有四百四病,藥有八百八般,各有以源道,内有六陳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脾也。
四時作用氣上氣下秘法講論三十六法 不問所感病證,或溫,或涼,或熱,或寒。
如春時有病,先取氣上,後取氣下;夏月有病,氣自然行。
以是不絕生化之源也。
瓊瑤大師治小兒深得此理講論三十七法 《内經》曰:必先遂其氣,而無伐天和,是為至治。
又曰:違時伐氣。
又曰:無伐生之氣。
此皆常道用針。
春複秋冬,循環之法。
若反其常,則陰陽氣上氣下,不可亂矣。
十二經絡捷法人身造化講論三十八法 凡刺之理,經絡為始。
經絡者,能決死生處,有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夫經者,内幹五髒無端。
常以平旦為紀。
其脈始從中焦手太陰,出于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去大指間,與太陰相合,上行抵脾,注心,心注手少陰,出腋,下臂,次上巅,下注小指,合手太陽,循脊,下至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少陰,上行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于心主脈,注腋,下臂,入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膻中,散于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複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注至肝,注肺,複出手太陰,此榮氣之行也,逆順之常。
榮衛之行,常循其經。
周身之度,一十六丈二尺,一日夜行八百十一丈,計五十度周身于衛氣,則下循其經焉。
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者行諸經,行陰者行諸髒。
凡刺之道,榮衛所在至後,用氣上、氣下,開通經絡。
十二經絡所屬出經陰陽相生配合三十九法 手太陰辛肺脈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注大腸經。
手陽明庚大腸脈起大指之端,入挾于鼻孔,注胃經。
足陽明戊胃脈起于鼻交,之大指,出其端,注脾經。
足太陰己脾脈起于大指之端,注于心中,注心經。
手少陰丁心脈起于心中,注入掌中,循小指,注小腸經。
手太陽丙小腸脈起于小指,橫絡于耳,注膀胱經。
足太陽壬膀胱起于目内,至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經。
足少陰癸腎脈起于小指,下注胸中,注心包絡經。
手厥陰癸心包脈起于胸中,小指次指出其端,注三焦經。
手少陽壬三焦起于小指端,至目銳,注膽經。
足少陽甲膽脈起于目銳,入大指歧骨,出于端,注肝經。
足厥陰乙肝脈起于大指聚毛之際,上注肺經。
十二經絡配合四十法 十二經絡,手足三陰三陽表裡,支幹配合,系晝夜百刻十二時定體之也。
手太陰肺經配合四十一法 手太陰肺經,配于陽明大腸經,相為表裡。
立手為上,太陰五穴為陰穴,大指外側邊起少商二穴(并見在前,治喉嚨閉塞,纏喉風等證。
)魚際二穴(治五心煩熱,咳嗽等證。
)太淵二穴(治牙痛,胸滿之證)。
經渠二穴(治五心煩熱,諸虛不足,腕疼等證)。
列缺二穴、尺澤二穴(治筋緊急,腰脊脅肋間疼)。
肺經屬金,在支為寅,在幹為辛。
手陽明大腸經六穴配合四十二法 手陽明大腸六穴為陽穴,從大指側邊起。
商陽二穴(治氣喘咳嗽,眼目内障等證)。
二間二穴(治眼疼痛等證)。
三間二穴(治喉閉等證,瀉之)。
合谷二穴(治口眼斜,傷寒等證)。
陽溪二穴(治兩手腕疼,不能搖物,無力,補之,灸七壯)。
三裡二穴(治兩臂膊不遂、無力,牙疼等證)。
曲池二穴(治四肢癱瘓,半身不遂,傷寒熱病,瀉之)。
大腸經屬金,在支為卯,在幹為寅。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合四十三法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合手少陽三焦經,相為表裡。
立手中,五穴為中,陰穴從中指起。
中沖二穴(治心腹痛,手掌發熱,昏悶不省,決人生死)。
勞宮二穴大陵二穴,治心胸氣疼,渾身發熱等證)。
内關二穴(治心腹脹滿,食物不化等證)。
間使二穴(治寒熱瘧疾,熱多瀉之,寒多補之)。
曲澤二穴(治心氣不足)。
心包絡屬火,在支為戌,在幹為癸。
手少陽三焦經配合四十四法 手少陽三焦經,六穴為陽,從小指之端起,此謂陰陽表支幹配合也。
液門二穴、中沖二穴(治脊疼手臂)。
陽池二穴(治手腕疼痛,搖無力)。
外關二穴(治腹内疼痛,背疼無力)。
支溝二穴(治傷寒脅肋疼,大小便閉塞,氣不能通,瀉之)。
天井二穴(治瘰疠證,針一寸,灸七壯)。
三焦經屬火,在支為亥,在幹為壬。
手少陰心經配合四十五法 手少陰心經,配手太陽小腸經,相為表裡。
立手為下,五穴為陰穴,晚小指側角起。
少沖二穴(治熱病,心腹脹痛,寒熱往來,傷寒未解)。
少府二穴(治手掌中發熱等證)。
神門二穴(治心癡呆,五痫等證)。
通裡二穴(治心中恐悸,不能言語,掌中發熱)。
少海二穴(治頭項不能回顧等證)。
少陰心經屬火,在支為午,在幹為丁。
手太陽小腸經配合四十六法 手太陽小腸經,五穴為陽穴,從小指端起之。
少澤二穴(治乳癰,産母無乳,先瀉,後補提)。
前谷二穴(治熱病,汗不出,咳嗽,血不止)。
後溪二穴(治痫疸癫狂,瘧疾)。
腕骨二穴(治渾身發熱,五痫等證)。
少海二穴(同上)。
手太陽小腸經屬火,在支為辰,在幹為丙。
足厥陰肝經配合四十七法 足厥陰肝經,五穴為陰,從足次指側起。
大敦二穴、行間二穴(治心腹脹滿,眼目紅腫,腳背虛浮,能消水氣、肝家怒氣)。
太沖二穴(治心中恍惚、癫邪之證,腳背紅腫、行步艱難之證)。
膝關二穴(治膝眼紅腫,脾家受濕,腳軟無力)。
曲泉二穴(治腳腿疼痛,寒濕風痹)。
足厥陰肝經屬木,在支為亥,在幹為乙。
足少陽膽經配合四十八法 足少陽膽經,六穴為陽穴,起于足次指。
竅陰二穴(治四肢厥冷,肚腹疼痛不止)。
俠溪二穴臨泣二穴丘墟二穴懸鐘二穴透三陰交二穴陽輔二穴陽陵泉二穴足少陽膽經屬木,在支為子,在幹為甲。
足太陰脾經配合四十九法 足太陰脾經配足陽明胃經,相為表裡,八穴從大指側起。
隐白二穴(治腹脹不得睡卧,嘔吐,反胃不止,不下食)。
大都二穴(治手足厥冷,五心煩熱,不思飲食,灸七壯)。
太白二穴(治身腿疼無力)。
公孫二穴(治腳背紅腫,昏迷不省人事,瀉之)。
商丘二穴(治紅腫幹側腳氣風)。
三陰交二穴(治男子小腸疝氣,婦人難産,情色所感)。
陰陵泉二穴(治腹中寒,不嗜食,小便不利,閉結等證)。
血海二穴(治兩腿外廉血風瘡)。
足太陰脾經屬土,在支為已,在幹為己。
足陽明胃經配合五十法 足陽明胃經,八穴為陽穴。
内庭二穴(治四肢厥冷,大小腹脹,酒食所傷,瀉之)。
厲兌二穴(治小腹膨脹,寒熱進退等證)。
陷骨二穴(治眼目浮腫,食腫,水腫氣,灸七壯)。
沖陽二穴(治口眼斜腳背紅腫,氣聚不散)。
解溪二穴(治偏正頭風之證)。
豐隆二穴(治逆胸膈疼痛,步艱難)。
三裡二穴(治五勞七傷,諸虛百端等證)。
陰市二穴(治腿冷膝痛而不得屈伸,麻木不仁)。
足陽明胃經屬土,在支為辰,在幹為戊。
足少陰腎經配合五十一法 足少陰腎經配足太陽膀胱,相為表裡,五穴為陰穴,從足心中起。
湧泉二穴(治大小便閉結,心中發熱,五痫等證)。
然骨二穴(治喉嚨痛,足跗紅腫,不得步履)。
太溪二穴(治心牙疼,腳氣紅腫,即呂細穴,灸七壯)。
照海二穴(内踝上三寸,治喉嚨痛,大便閉結,熱淋等證)。
複溜二穴(治虛汗,補之即愈)。
陰谷二穴(治小便不通,婦人胞胎之證)。
足少陰腎經屬水,在支為酉,在幹為癸。
足太陽膀胱經配合五十二法 足太陽膀胱經,七穴為陽穴。
至陰二穴(治眼目紅腫疼痛)。
通谷二穴(治腳浮腫)。
束骨二穴(治腰痛不得屈伸,腳氣虛腫)。
京骨二穴(治久瘧不痊,腰背腿疼,俯仰不得)。
昆侖二穴(治腰腳疼痛,氣脈不和)。
承山二穴(治轉筋,腰腿筋急,寒濕腳氣,不能行步)。
委中二穴(治一切腰腿腳疾等證)。
足太陽膀胱經屬水,在支為申,在幹為壬。
此之謂陰陽表裡、支幹配合也。
黃帝之機、瓊瑤之論五十三法 蓋諸經中者,玄者最玄,妙者最妙。
雖為醫儒九流聖哲之人,高唱越人得死還生,推針、破腸、瀉心,華佗刮骨療毒,李中孝察色聽聲,王叔和專診其脈,張仲景調理四時傷寒,秋夫療鬼,王纂針腰,孫真人作下千金之方,伊芳尹作濟生之術。
人有四百四病,藥有八百八般,各有以源道,内有六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