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瓊瑤神書人部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八反,有炮、炙煉,分兩君臣。
皆由手呼吸,全憑針灸補瀉之法。
針有揭山之方,藥有神效之功。
夫針者,修教神通古法,通三才之妙,如神起死回生。
神農、黃帝、扁鵲知恩,劉高祖有德之君。
夫軒轅黃帝道人,全憑針灸補瀉之功,戊年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時,其年赤馬口中銜鐵,端坐十二條針。
第一條針,名曰青龍針也,長一尺二寸,按一年十二月也。
第二條針,名曰白虎針也,長九寸、按金、木、水、火、土、太陰、月孛羅計九星也。
第三條針,名曰喪門針也,長八寸,按幹、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也。
這三條針,世間多有不會此針,乃神仙所用也。
這針,針山山崩,針地地裂,針海水逆流,針人枯骨還更生,周文王因此禁了這三條針也。
後留九針在世間與人使用。
一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
其病熱在頭身,宜此。
二員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
肉分氣滿,宜此。
三針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
脈氣虛少,宜此。
四鋒針兩三隅,長一寸六分。
瀉熱出血,發洩痼病,宜此。
五針一名破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
破癰腫,出膿血。
六員利針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
調陰陽,去暴癖。
七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
調經絡,去疾病。
八長針鋒加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奏之間者。
九燔針一名針,長四寸,風虛合于骨解皮膚之間者。
這九針,上按着五星,下按着四時。
五星者,金木水火土是也。
四時者,春夏秋冬是也。
這針,又按着皮、肉、脈、筋、五音、陰陽、齒、風、竅九針也。
這針各有攻病之能。
一針,破頭風、面部風痛。
二員針,開内外,療病眼疾。
三針,經調陰補陽。
八長針,療筋骨疼痛。
九燔針,補男子女人下元虛冷。
這針有千般補瀉:手指補瀉,提按補瀉,左右補瀉,陰陽補瀉,針頭補瀉,虛實補瀉,呼吸補瀉,氣上補瀉,氣下補瀉,虛循補瀉,實循補瀉,虛提補瀉,實提補瀉,虛按補瀉,實按補瀉,虛彈補瀉,實彈補瀉,虛HT補瀉,實HT補瀉,虛撚補瀉,實撚補瀉,加進補瀉,加退補瀉,順搖補瀉,橫搖補瀉,刮戰補瀉,子母補瀉,虛攝補瀉,實攝補瀉,買氣至浮沉補瀉,氣滑補瀉,氣澀補瀉,氣緊補瀉,氣微補瀉,轉針補瀉,調勻補瀉,針自出補瀉,四季用艾補瀉,午前補瀉,午後補瀉,立冬補瀉,風雨補瀉,日晚補瀉,子午補瀉,腹部盤盤即響法補瀉,升陽補瀉,升陰補瀉,寒熱補瀉,汗法補瀉,吐法補瀉,下法補瀉,千般補瀉,一言難盡,在乎心傳口授。
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如角弓漸漸而開。
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呼吸三五度,榮衛遍周流。
正直端的,根據經取驗。
雖不醫人枯骨還魂,針到時刻見效。
刺陽明,三進不止;刺陰經,五髒無傷。
按摩導引,妙法神機也。
陰榮五十四法 春夏緻一陰,用針深坑入皮五分,至腎肝之部,緻陰氣以和陰,浮入皮二分,至心肺之得氣引持。
陽衛五十五法 秋冬緻一陽,用針淺,氣以和,陰部得氣,推内緻陽。
當補,從衛取氣,得氣推納。
當瀉,從榮買氣,得氣引瀉。
陽不足,陰有餘,當先補陽而後瀉陰。
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膽經,然後瀉大指出是補,呵是暖;大指入是瀉,吸是涼。
急提慢按,自然涼瀉;慢提急按,自然熱補。
一飛二進,真氣自至;一退三飛,邪氣自微。
瀉,氣來實而牢牢實者,瀉之;補,氣來虛而濡者,補之。
疼痛即瀉,先吸後呼之;癢麻即補,先呼後吸之。
凡補瀉,先診五髒脈,及用刺之穴。
流注提針鋼領五十六法 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五行生克補瀉于心。
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
寒熱醉飽,勞弱風陰。
春夏宜暖,秋冬大溫。
端心正已,如待貴賓。
左手按定,右手持針。
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
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
循扪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随除起針。
患者病未,補陰重分。
合穴相引,何患厥深。
行針之士,當熟在心。
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說: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
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
江河閉塞,鋤開之;氣血凝滞,須用砭針刺之。
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
《黃帝内經》雲:人身有三百四十九道,單穴四十九道,雙穴三百一十。
《銅人經》雲:六百四十四穴,所處不同。
識得陰陽,辨得虛實,知其逆順,是動所生,方可行針。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根據經取之。
針之毫毛,隐顯莫測,下針必在靈驗。
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似角弓展展而開。
針之玄妙,至理難通。
上察周天纏度,奮然氣引而來,下極黎庶殘骸,卻邪陶陶而去。
針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湧泉與璇玑、百會。
把攢五嶽,恒衡岱華嵩。
人有五髒,心肝脾肺腎。
針有五穴,井荥輸經合。
溝渠閉塞,水在于内,經絡不通,氣血在中。
開渠流水,引氣而行。
亘古至今,補虛瀉實,宜淺宜深。
然雖手到處,人心巧巧,名傳四海。
雖不針枯骨重活,自然有起死回生。
覽此斯言,神明佑之。
醫帥論五十八法 夫醫針如帥用兵。
藥有治而針有效,帥有謀而軍自嬴。
醫知藥性,帥察軍情。
治病則先通脈理,行兵則達探先鋒。
治傷寒有如上陣,治雜病自守其功,入陣則兵随印轉,治病藥憑引行。
行兵則望風而知其勝敗,治病則觀形而知其吉兇。
帥嬴宮中給賞,醫勝守家功。
宮中若無輕弓短箭,醫習藥灸神針;帥領千萬兵卒,醫治百萬民衆。
倘若傷民疾,醫帥豈可安甯?以行兵、用藥,醫帥不可不精也。
補瀉法五十九法 夫欲行針,先用觀神定志,然後審其俞穴,分明此穴主何病、通何路。
既得其穴,先以右手持針重四兩,左手按穴重七斤,令穴脈針開,使病患咳嗽一聲,随即入針,則徐徐催之。
令及分寸,則停針候氣,左轉動以相天,又吸氣右轉動以法地,再吸氣提之,以相人。
所謂針有三才之道也。
左轉補之,右轉瀉之,皆以得為應。
其氣下來,再根據前法刺之。
自出針,以指按其穴,無令瀉其真氣。
則吸氣入針,呼氣出針,不按其穴,令邪氣從針竅而洩。
大概虛羸勞損癢麻,有補而無瀉;傷寒暑濕疼痛,外來之疾,有瀉而無補。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此為補瀉手指之法度也。
醫道偈六十法 命星可推終難定,相法雖奇未易通,若欲平生為善士,莫如醫道有陰功。
天星十一穴六十一法 三裡内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侖徹,環跳與陽陵,通裡并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但法用計取,莫與閑人說。
三百六十骨,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開徹,有人若傳授,何須用别決,便是神針法,普濟群生悅。
經絡分所屬六十二法 三裡足陽明胃經,内庭足陽明胃經,曲池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承山足太陽膀胱經,昆侖足太陽膀胱經,環跳足少陽膽經,列缺手太陰肺經。
足下有病,上取;頭上有病,下取;左邊有病,右取;右邊有病,左取。
治病手法歌六十三法 三裡二穴(熱,脈洪,瀉提數次,提刮戰二七次,氣下三五次,向上攝提數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搓撚,次推按數次,氣上數次,升陽數次,灸七壯)。
三裡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針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積聚,腿腫膝胫酸,勞傷羸瘦損,氣蠱病諸般,人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左癱并右瘓,風疾兩相關,撚穴須舉足,得法内庭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七次,按刮數次,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撚數次,灸五壯)。
内庭二足間,胃脈足陽明,針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瘾疹咽赤痛,數次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着便惺惺,谷海停痰盛,宣通氣自升。
曲池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撚數次,搜攝按刮數次,灸五壯)。
曲池曲肘裡,曲骨陷中求,善療肘中病,便風便不收,抛弓開不得,筋緩怎梳頭,喉開促為絕,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疙癢,針灸必須瘳。
合谷二穴(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刮五七次,循攝提、氣上、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十次,氣上五七次,按三次,搓三次,循搜五七次,灸三壯)。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并面熱,瘧疾熱還寒,熱病汗不出,目視暗慢慢,齒齲并鼻衄,口噤不能言,針入着深淺,可令人即安。
委中二穴(禁灸。
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攝循提、氣上、氣下、出血。
寒,脈微,補刮五七次,推按循刮、氣上、氣下五次,不出血)。
委中曲裡,動脈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來脊梁,風痹髀樞病,熱病不
皆由手呼吸,全憑針灸補瀉之法。
針有揭山之方,藥有神效之功。
夫針者,修教神通古法,通三才之妙,如神起死回生。
神農、黃帝、扁鵲知恩,劉高祖有德之君。
夫軒轅黃帝道人,全憑針灸補瀉之功,戊年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時,其年赤馬口中銜鐵,端坐十二條針。
第一條針,名曰青龍針也,長一尺二寸,按一年十二月也。
第二條針,名曰白虎針也,長九寸、按金、木、水、火、土、太陰、月孛羅計九星也。
第三條針,名曰喪門針也,長八寸,按幹、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也。
這三條針,世間多有不會此針,乃神仙所用也。
這針,針山山崩,針地地裂,針海水逆流,針人枯骨還更生,周文王因此禁了這三條針也。
後留九針在世間與人使用。
一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其頭大,末銳。
其病熱在頭身,宜此。
二員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
肉分氣滿,宜此。
三針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
脈氣虛少,宜此。
四鋒針兩三隅,長一寸六分。
瀉熱出血,發洩痼病,宜此。
五針一名破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
破癰腫,出膿血。
六員利針尖如毫,且員且利,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
調陰陽,去暴癖。
七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
調經絡,去疾病。
八長針鋒加利,長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奏之間者。
九燔針一名針,長四寸,風虛合于骨解皮膚之間者。
這九針,上按着五星,下按着四時。
五星者,金木水火土是也。
四時者,春夏秋冬是也。
這針,又按着皮、肉、脈、筋、五音、陰陽、齒、風、竅九針也。
這針各有攻病之能。
一針,破頭風、面部風痛。
二員針,開内外,療病眼疾。
三針,經調陰補陽。
八長針,療筋骨疼痛。
九燔針,補男子女人下元虛冷。
這針有千般補瀉:手指補瀉,提按補瀉,左右補瀉,陰陽補瀉,針頭補瀉,虛實補瀉,呼吸補瀉,氣上補瀉,氣下補瀉,虛循補瀉,實循補瀉,虛提補瀉,實提補瀉,虛按補瀉,實按補瀉,虛彈補瀉,實彈補瀉,虛HT補瀉,實HT補瀉,虛撚補瀉,實撚補瀉,加進補瀉,加退補瀉,順搖補瀉,橫搖補瀉,刮戰補瀉,子母補瀉,虛攝補瀉,實攝補瀉,買氣至浮沉補瀉,氣滑補瀉,氣澀補瀉,氣緊補瀉,氣微補瀉,轉針補瀉,調勻補瀉,針自出補瀉,四季用艾補瀉,午前補瀉,午後補瀉,立冬補瀉,風雨補瀉,日晚補瀉,子午補瀉,腹部盤盤即響法補瀉,升陽補瀉,升陰補瀉,寒熱補瀉,汗法補瀉,吐法補瀉,下法補瀉,千般補瀉,一言難盡,在乎心傳口授。
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如角弓漸漸而開。
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呼吸三五度,榮衛遍周流。
正直端的,根據經取驗。
雖不醫人枯骨還魂,針到時刻見效。
刺陽明,三進不止;刺陰經,五髒無傷。
按摩導引,妙法神機也。
陰榮五十四法 春夏緻一陰,用針深坑入皮五分,至腎肝之部,緻陰氣以和陰,浮入皮二分,至心肺之得氣引持。
陽衛五十五法 秋冬緻一陽,用針淺,氣以和,陰部得氣,推内緻陽。
當補,從衛取氣,得氣推納。
當瀉,從榮買氣,得氣引瀉。
陽不足,陰有餘,當先補陽而後瀉陰。
假令膽不足、肝有餘,先補足少陽膽經,然後瀉大指出是補,呵是暖;大指入是瀉,吸是涼。
急提慢按,自然涼瀉;慢提急按,自然熱補。
一飛二進,真氣自至;一退三飛,邪氣自微。
瀉,氣來實而牢牢實者,瀉之;補,氣來虛而濡者,補之。
疼痛即瀉,先吸後呼之;癢麻即補,先呼後吸之。
凡補瀉,先診五髒脈,及用刺之穴。
流注提針鋼領五十六法 未欲行針,先審晦晴,察其病源,論定何經絡,已定穴竅分明,五行生克補瀉于心。
血支血忌,莫犯人神,太乙在宮,切莫施針。
寒熱醉飽,勞弱風陰。
春夏宜暖,秋冬大溫。
端心正已,如待貴賓。
左手按定,右手持針。
秋冬三五二四,春夏氣候已至。
補陽瀉陰,瀉陽先呼,瀉陰吸存。
循扪有穴,何病之因,疼痛已愈,随除起針。
患者病未,補陰重分。
合穴相引,何患厥深。
行針之士,當熟在心。
先賢貴言,寶之如金,誓若漏言,祖考受刑。
針說五十七法 《針微賦》說:下針如龍投大海,起針似猛虎離山。
針有劫病之功,藥有拔山之力。
江河閉塞,鋤開之;氣血凝滞,須用砭針刺之。
針頭如粟米,氣出似雲煙。
《黃帝内經》雲:人身有三百四十九道,單穴四十九道,雙穴三百一十。
《銅人經》雲:六百四十四穴,所處不同。
識得陰陽,辨得虛實,知其逆順,是動所生,方可行針。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不虛不實,根據經取之。
針之毫毛,隐顯莫測,下針必在靈驗。
一呼一吸,如江河滾滾而來;一按一提,似角弓展展而開。
針之玄妙,至理難通。
上察周天纏度,奮然氣引而來,下極黎庶殘骸,卻邪陶陶而去。
針有孔穴,按天地人三才,湧泉與璇玑、百會。
把攢五嶽,恒衡岱華嵩。
人有五髒,心肝脾肺腎。
針有五穴,井荥輸經合。
溝渠閉塞,水在于内,經絡不通,氣血在中。
開渠流水,引氣而行。
亘古至今,補虛瀉實,宜淺宜深。
然雖手到處,人心巧巧,名傳四海。
雖不針枯骨重活,自然有起死回生。
覽此斯言,神明佑之。
醫帥論五十八法 夫醫針如帥用兵。
藥有治而針有效,帥有謀而軍自嬴。
醫知藥性,帥察軍情。
治病則先通脈理,行兵則達探先鋒。
治傷寒有如上陣,治雜病自守其功,入陣則兵随印轉,治病藥憑引行。
行兵則望風而知其勝敗,治病則觀形而知其吉兇。
帥嬴宮中給賞,醫勝守家功。
宮中若無輕弓短箭,醫習藥灸神針;帥領千萬兵卒,醫治百萬民衆。
倘若傷民疾,醫帥豈可安甯?以行兵、用藥,醫帥不可不精也。
補瀉法五十九法 夫欲行針,先用觀神定志,然後審其俞穴,分明此穴主何病、通何路。
既得其穴,先以右手持針重四兩,左手按穴重七斤,令穴脈針開,使病患咳嗽一聲,随即入針,則徐徐催之。
令及分寸,則停針候氣,左轉動以相天,又吸氣右轉動以法地,再吸氣提之,以相人。
所謂針有三才之道也。
左轉補之,右轉瀉之,皆以得為應。
其氣下來,再根據前法刺之。
自出針,以指按其穴,無令瀉其真氣。
則吸氣入針,呼氣出針,不按其穴,令邪氣從針竅而洩。
大概虛羸勞損癢麻,有補而無瀉;傷寒暑濕疼痛,外來之疾,有瀉而無補。
春夏刺淺,秋冬刺深。
此為補瀉手指之法度也。
醫道偈六十法 命星可推終難定,相法雖奇未易通,若欲平生為善士,莫如醫道有陰功。
天星十一穴六十一法 三裡内庭穴,曲池合谷截,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侖徹,環跳與陽陵,通裡并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但法用計取,莫與閑人說。
三百六十骨,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鎖都開徹,有人若傳授,何須用别決,便是神針法,普濟群生悅。
經絡分所屬六十二法 三裡足陽明胃經,内庭足陽明胃經,曲池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手陽明大腸經,委中足太陽膀胱經,承山足太陽膀胱經,昆侖足太陽膀胱經,環跳足少陽膽經,列缺手太陰肺經。
足下有病,上取;頭上有病,下取;左邊有病,右取;右邊有病,左取。
治病手法歌六十三法 三裡二穴(熱,脈洪,瀉提數次,提刮戰二七次,氣下三五次,向上攝提數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搓撚,次推按數次,氣上數次,升陽數次,灸七壯)。
三裡在膝下,三寸兩筋間,能針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并積聚,腿腫膝胫酸,勞傷羸瘦損,氣蠱病諸般,人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左癱并右瘓,風疾兩相關,撚穴須舉足,得法内庭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七次,按刮數次,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撚數次,灸五壯)。
内庭二足間,胃脈足陽明,針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瘾疹咽赤痛,數次及牙疼,瘧疾不思食,針着便惺惺,谷海停痰盛,宣通氣自升。
曲池二穴(熱,脈洪,提瀉刮戰五七次,搜攝數次,深提攝、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推按循,氣上數次,搓撚數次,搜攝按刮數次,灸五壯)。
曲池曲肘裡,曲骨陷中求,善療肘中病,便風便不收,抛弓開不得,筋緩怎梳頭,喉開促為絕,發熱更無休,遍身風疙癢,針灸必須瘳。
合谷二穴(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刮五七次,循攝提、氣上、氣下五七次,不灸。
寒,脈微,補刮十次,氣上五七次,按三次,搓三次,循搜五七次,灸三壯)。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并面熱,瘧疾熱還寒,熱病汗不出,目視暗慢慢,齒齲并鼻衄,口噤不能言,針入着深淺,可令人即安。
委中二穴(禁灸。
熱,脈洪,提瀉五七次,搜攝循提、氣上、氣下、出血。
寒,脈微,補刮五七次,推按循刮、氣上、氣下五次,不出血)。
委中曲裡,動脈中央,腰重不能舉,沉沉來脊梁,風痹髀樞病,熱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