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痛。
喘氣。
卧(明作短。
)不安。
膀胱俞、治風勞腰脊痛。
附分、治風勞臂肘不仁。
五裡、治風勞驚恐吐血。
肘臂痛。
嗜卧。
四肢不得動。
曲泉、治風勞失精。
身體極痛。
洩水下利膿血。
陰腫痛。
關元俞、膀胱俞、療風勞腰痛。
(明)伏兔、療風勞。
痹逆狂邪。
膝冷手節攣縮。
身瘾疹。
腹脹。
少氣頭重。
風勞、腦戶五壯。
針三分補之。
(千翼)灸風勞發背癰疽。
用麻繩一條蠟過。
從手中指第二節。
量至心坎骨截斷。
(須直伸臂。
)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
閉口量兩吻闊狹。
以此為則。
對灸七壯。
(澧州并司法馬司法雲神效。
)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痙(角弓反張) 顱囟、治風痙。
(銅)大迎、治風痙口噤。
牙疼頰腫。
惡寒。
舌強不能言。
啞門、治寒熱風痙。
脊強反折。
螈。
天沖、治癫疾風痙。
牙龈胖。
善驚。
脾俞、膀胱俞、主熱痙引骨痛。
(千)上關、主螈。
沫出。
寒熱痙引骨痛。
腎俞、中膂俞、長強、主寒熱痙反折。
肝俞、主筋寒熱痙。
筋急手相引。
魚際、主痙上氣。
失喑不能言。
腰俞、主反折。
(見月事。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
灸鼻上入發際三分三壯。
次大椎下節間三壯。
(明下)百會、治角弓反張。
(銅見中風。
)上、(見絕子。
)腰俞、主脊強反折。
(千) 産論雲、痙者口噤不開。
背強而直。
如發痫狀。
搖頭馬鳴。
身反折。
宜速灌小續命湯。
是也。
(此見二十論) 又雲、産後中風。
如角弓狀。
無治法。
(見十八章。
)後人惟用荊芥穗末酒服二錢匕立效。
若是則灸未必如藥之速見效也。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眩 (餘見頭目眩餘論見風痫) 完骨、療風眩項痛頭強寒熱。
(明)當陽、臨泣、療卒不識人。
風眩鼻塞。
後頂、(見頭風)玉枕、(見目痛。
)颔厭、(見偏頭痛。
)療風眩。
(千)陽谷、主風眩驚手卷。
(甲乙手卷作手腕痛。
)洩風汗出。
腰項急。
承光、治風眩頭痛。
嘔吐心煩。
申脈、治坐如在舟車中。
(見腰腳。
)神庭、上星、囟會、主風頭眩。
(千)天牖等、前頂等、主風眩(見項風。
)攢竹、療頭目風眩。
(見目眩。
) 千金方載徐嗣伯之言曰、風眩之病。
起于心氣不足。
胸上蓄熱實。
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則悶瞀。
故謂之風眩瞀。
大人曰癫。
小兒為痫。
則是風眩癫痫本一疾也。
不知後人何為析而三之。
予因分為三門。
且從為之辭。
以釋世醫之疑雲。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痹(餘見肩穴) 天井、治驚悸螈。
風痹臂肘痛。
捉物不得。
(銅)肩貞、治風痹手臂不舉。
肩中熱痛。
尺澤、治風痹肘攣。
手臂不舉。
消泺、治寒熱風痹。
項痛肩背急。
(明雲頭痛項背急。
) 膝關、治風痹。
膝内痛引膑。
不可屈伸。
喉咽痛。
付陽、治痿厥風痹。
頭重痛。
髀樞股痛。
螈。
風痹不仁。
時有寒熱。
四肢不舉。
陽輔(見膝痛。
)陽關、(并見膝痛。
)治風痹不仁。
委中、(見腰脊。
)治風痹。
少海、(見瘰。
)療風痹。
(明)委中、(見腳弱。
)下廉、療風濕痹。
(見身寒痹。
)環跳、治冷風濕痹。
(見腰痛。
)治卒病肉痹不知人。
(見中風。
)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
四曰風痹。
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風多者為風痹。
風痹之狀。
肌膚盡痛。
而複手足不随也。
醫者當以此求之。
速與續命湯。
根據俞穴灸之雲。
(詳見千金。
) 針灸資生經第四 中風 (中風寒熱餘論見偏風) 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差。
灸率谷。
(明下)黃帝療中風。
眼戴上及不能語者。
灸第二椎第五椎上。
各十壯。
齊下火。
炷如半棗核大。
立瘥。
黃帝問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
如何灸。
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
或三五月前。
非時足胫上忽酸重頑痹。
良久方解。
此将中風之候。
急灸三裡、絕骨四處三壯。
後用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
驅逐風氣于瘡口出。
灸瘡春較秋灸。
秋較春灸。
常令兩腳有瘡為妙。
凡人不信此法。
飲食不節。
酒色過度。
忽中此風。
言語謇澀。
半身不遂。
宜七處齊下火。
各三壯。
風在左灸右。
右灸左。
百會、耳前發際肩井、風市、三裡、絕骨、曲池七穴神效。
不能具錄。
根據法灸。
無不愈。
灸風中府。
手足不随。
其狀覺手足或麻或痛。
良久乃已。
此将中府之候。
病左灸右。
病右灸左。
因循失灸廢者。
灸瘡春較秋灸。
秋較春灸。
取盡風氣。
(集效)百會、曲鬓、肩隅、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共十三穴。
灸風中藏。
氣塞涎上不語。
極危者。
下火立效。
其狀覺心中愦亂。
神思不怡。
或手足麻。
此将中藏之候。
不問風與氣。
但根據次自上及下。
各灸五壯。
日别灸随年壯。
凡遇春秋。
常灸以洩風氣。
素有風人。
可保無虞。
此能灸暴卒。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裡、共十二穴。
集效方雲、治風莫如續命防風排風湯之類。
此可扶助疾病。
若救危急。
必火艾為良。
此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斜。
灸聽會等三穴即正。
右手足麻無力。
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
魂魄飛揚。
如墜江湖中。
頃欲絕。
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
氣遂痛。
吐幾一碗許。
繼又下十餘行。
伏枕半月餘遂平。
爾後方覺意思少異于常。
心中愦亂。
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雲、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隅、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發際、大椎、風池也。
根據而用之。
立效。
氣塞涎上不能語。
心中風候也。
巢氏病源常論之。
古方雖謂但得偃卧。
悶絕汗出者。
心中風所緻耶。
(必用方戒人服金虎等丹。
) 風池、療大患風者。
先補後瀉。
少可患、以經取之。
(明)肝俞、療中風支滿。
短氣不食。
食不消。
吐血。
目不明。
閉塞。
陰跷、療偏枯不能行。
大風暴不知人。
卧驚視如見星。
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
(銅)解溪、治風面浮腫顔黑。
厥氣上沖。
腹脹。
大便下重。
驚。
膝股腫轉筋。
目眩頭痛。
勞宮、治中風善怒。
悲笑不休。
手痹。
内關、治中風肘攣,完骨主之。
(甲)心俞、治心中風。
語悲泣。
(銅見狂走。
)百會、治風痫中風。
角弓反張。
或多哭。
言語不擇。
發即無時。
盛即吐沫。
心驚煩健忘。
(銅)昆侖、主狂易大風。
(千) 陰跷、主風暴不知人。
偏枯不能行。
照海、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
視如見星。
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
悲傷不樂。
百會、療青風心風。
(見風痫。
)肩、治偏風熱風。
(見中風不語。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
二曰風痱。
三曰風懿。
四曰風痹。
夫諸急卒病多是風。
初得輕微。
人所不悟。
宜速與續命湯。
根據俞穴灸之。
夫風者、百病之長。
岐伯所言四者。
說其最重也。
凡風多從背五髒俞入。
諸髒受病。
肺病最急。
肺主氣息。
又冒諸髒故也。
肺中風者、其人偃卧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
肺風之證。
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急灸肺俞百壯。
服續命湯。
小兒減之。
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
化為血。
不可複治。
若為急風邪所中。
便迷漠恍惚。
妄言狂語。
或少氣不能複言。
若不求師即治。
宿昔而死。
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
急服續命湯可救。
若涎唾出不收者。
既灸當立與湯也。
諸陽受風。
亦恍惚妄語。
與肺病相似。
然着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
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
肝風之證。
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
急灸肝俞百壯。
服續命湯。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卧。
不得傾側。
悶亂冒絕汗出者。
心風之證。
若唇正赤。
尚可治。
急灸心俞百壯。
服續命湯。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
身通黃吐鹹汁出者。
尚可治。
急灸脾俞百壯。
服續命湯。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
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
尚可治。
急灸腎俞百壯。
服續命湯。
大腸中風者、卧而腸鳴不止。
灸大腸俞百壯。
可服續命湯。
鄉裡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
急投藥鋪說其狀。
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
與治風藥而風不作。
予中心藏之。
至夷陵、見一太守中夏忽患熱甚。
不免以水灑地。
設簟卧其上。
令人扇之。
次日、忽中風。
數日而殂。
人皆咎其卧水簟上而用扇也。
暨到澧陽。
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
夜出卧廳上。
次日中風。
偶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
更召醫調理。
數日愈。
始知人之中風。
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
而小續命湯不可不服也。
王令患風。
醫以青州白員子排風湯續命湯四物湯黃建中湯術附湯嘉禾散各為一處同和分數服。
每服水一碗、棗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自後與人服皆效。
周戶傳三湯四散子。
用四君子排風續命湯。
嘉禾急風正氣勻氣散。
一切風疾無不瘥。
) 肝風占候。
其口不能言。
當灸鼻下人中。
次灸大椎。
次肝俞五十壯。
餘處随年壯。
眼暗人灸之得明。
二三百壯良。
凡心風寒。
灸心俞各五十壯。
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兩邊各一寸二分。
各五七壯。
對心是肝俞二穴。
主心風腹脹滿。
食不消化。
吐血酸痛。
四肢羸露。
不欲食飲。
鼻血。
目KTKT不明。
肩頭脅下痛。
小便急。
灸二三百壯瘥。
即止。
扁鵲雲、治卒中惡風。
心悶煩毒欲死。
急灸足大指下橫文随年壯。
立愈。
若筋急不能行者。
内踝筋急。
灸内踝上四十壯。
外踝筋急。
灸外踝上三十壯。
立愈。
若眼戴精上插。
灸目兩後二七壯。
若不能語。
灸第三椎上百壯。
若不識人。
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
腹中切痛。
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
灸卒死亦良。
治大風卒風。
緩急諸風卒發動。
不自覺知。
或心腹脹滿。
或半身不随。
或口噤不言。
涎唾自出。
目閉耳聾。
或舉身冷直。
或煩悶恍惚。
喜怒無節。
或唇青口白。
戴眼。
角弓反張。
始覺發動。
即灸神庭七壯。
次灸曲差。
次上關。
次下關。
次頰車。
次廉泉。
次囟會。
次百會。
次本神。
次天柱。
次陶道。
次風門。
次心俞。
次肝俞。
次腎俞。
次膀胱俞。
次曲池。
次肩。
次支溝。
次合谷。
次間使。
次陽陵泉。
次陽輔。
次昆侖。
以上各七壯。
治風、灸上星二百壯。
前頂、二百四十壯。
百會、二百壯。
腦戶、風府、各三百壯。
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
治百種風。
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箱量二寸三分。
須取病患指寸量兩箱各灸百壯。
得瘥。
治風耳鳴。
從耳後量八分半裡許有孔。
灸一切風。
得瘥。
狂者亦瘥。
兩耳門前後各百壯。
治卒病惡風欲死。
不能語。
及肉痹不知人。
灸第五椎。
名曰藏俞。
百五十壯、三百壯便愈。
大腸俞、治風。
腹中雷鳴。
腸洩利。
食不消化。
小腹絞痛。
腰脊疼強。
或大小便難。
不能飲食。
灸百壯。
三日一報。
掖門、灸五十壯。
主風。
絕骨、灸百壯。
治風身重心煩。
足胫疼。
百會、天府、曲池、列缺、主惡風邪氣。
泣出。
喜忘。
湧泉、主風入腹中。
商陽、主耳中臨泣、主大風目痛。
(甲雲。
目外痛。
)關沖、主面黑濕風。
解溪、主風從頭至足解益以醫風名。
其進沉香半夏湯方雲、夫人中風。
心腎俱虛。
百脈皆亂。
氣散血凝。
若使便服金銀朱砂腦麝涼藥。
則手足不舉。
經絡遂死。
便服生附子。
則益發虛熱。
轉不能語。
或下故成廢疾。
善治風者、當先主氣益心。
去痰醒脾。
然後療風。
十愈八九。
用炮附子一隻香等分、人參半兩、半夏二錢、南星一錢、各湯洗七次。
為粗末。
每服二大錢。
水二盞。
姜十片。
煎至一盞。
空心稍熱服。
神效。
其論治風有理。
故附于此。
掖門主風寒熱。
(千)内關、主手中風熱。
間使、主頭身風熱。
後溪、主風身寒。
溪、主胸中寒如風狀。
肺寒灸肺俞百壯。
腎寒灸腎俞百壯。
大橫、治大風逆氣多寒。
(銅)凡中風用續命湯排風等湯。
神精丹茵芋酒。
更加灸。
必愈。
(本事) 針灸資生經第四 中風不語 (中風口噤附餘見口啞口眼) 脾風占候。
聲不出。
或上下手。
當灸手十指頭。
次灸人中。
次大椎。
次兩耳門前脈、去上下行一寸是。
次兩大指節上下。
各七壯。
治脾風灸脾俞脊兩邊各五十壯。
凡人脾俞無定所。
随四季月應。
病即灸藏俞是脾穴。
此法甚妙。
脾風者、總呼為八風。
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
灸百會。
次本神。
次承漿。
次風府。
次肩。
次心俞。
次手五冊。
次足髓孔。
少陽。
次足五冊。
次足髓孔。
次足陽明。
各五百壯。
中風失音。
不能言語。
緩縱不随。
先灸天窗五十壯。
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
還灸天窗五十壯。
若發先灸百會。
則風氣不得洩。
内攻五髒。
喜閉伏。
仍失音也。
所以先灸天窗。
次百會佳。
一灸五十壯。
悉洩火勢。
複灸之。
視病輕重。
重者一處三百壯。
大較凡中風服藥益劇者。
但是風穴。
悉皆灸三壯。
無不愈。
神良。
決定勿疑。
不至心者。
勿浪為灸。
又灸風痱不能語。
手足不遂。
(詳見千金。
)治卒病欲死。
不能語。
治肺中風不能言。
(并見中風。
) 巢氏雲、脾脈絡胃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心之别脈。
系舌本。
心脾受風邪。
故舌強不語。
(三陽之筋。
并絡入颔頰。
夾于口。
諸陽為風寒所客。
則筋急。
故口噤不開。
) 卒中風。
口噤不得開。
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
)二穴。
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
灸五壯即得語。
又灸随年壯。
僻者逐僻左右灸。
(千)治卒中風口。
葦筒長五寸。
以一頭刺耳孔中。
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洩氣。
一頭内大豆一顆。
并艾燒令燃。
灸七壯瘥。
右灸左。
左灸右。
千金不傳。
耳病亦灸之。
中風口。
灸手交脈三壯。
左灸右。
右灸左。
炷如鼠屎形橫安兩頭下火。
口、刺承泣。
(見目。
) 針灸資生經第四 偏風 (偏枯半身不遂) 岐伯答黃帝灸中風半身不遂。
(明下見中風。
)列缺、治偏風口。
手腕無力。
(明下勞。
)半身不随。
(明同。
)咳嗽。
掌中熱。
口噤不開。
(銅)下關、治偏風。
口目。
牙車脫臼。
上關、治偏風口眼。
(明雲眼通睛。
)耳中如蟬聲。
(明同。
)完骨、治偏風。
口面。
頸項痛不得顧。
小便赤黃。
喉痹頰腫。
承漿、療偏風口面腫。
(明同。
)沖陽、(見口。
)地倉、治偏風口。
(見口。
)迎香、治偏風口。
面癢浮腫。
風動葉葉狀如蟲行。
或唇腫痛。
(明同。
)環跳、治冷風濕痹風疹。
偏風半身不遂。
腰胯痛不得轉。
(明下同。
)肩、治偏風半身不遂。
熱風瘾疹。
手臂攣急。
(明雲。
手不得向頭。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臂細無力。
筋骨酸疼。
若灸偏風。
可七七壯。
不宜多。
曲池、療偏風半身不遂。
刺風疹疼痛冷緩。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屈身難隐。
脈風臂肘細無力。
陽陵泉、環跳、(并見膝痛。
)曲池、治偏風半身不遂。
(明下同。
)照海、治大風偏枯。
半身不遂。
(明同。
)上廉、治偏風。
腰腿手足不仁。
(并銅明下同。
)下昆侖、(見腰腳。
)委中、療半身不遂。
(明)地倉、(見口。
)承山、(見腳弱。
)上廉、(見腳氣。
)下廉、(見濕痹。
) 療偏風。
陰跷、療手足偏枯。
(見月事。
)猥腿風。
半身不遂。
失音。
灸百會。
(千見中半身不遂。
男女皆有此患。
但男尤忌左。
女尤忌右爾。
若得此疾後。
風藥不宜暫阙。
常令身上有灸瘡可也。
最忌房室。
或能如道釋修養。
方能保其無他。
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
次風池肩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裡絕骨。
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
病右灸左之說。
但按酸疼處灸之。
若兩邊灸亦佳。
但當自上而下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四 痰涎 (痰飲吐沫餘見唾) 巨阙、治熱病胸中痰飲。
腹脹暴痛。
恍惚不知人。
(銅)通谷、治結積留飲。
胸滿。
食不化。
不容、治痰癖。
(見癖。
)少沖、治痰冷。
(見傷寒。
)率谷、治鬲胃寒痰。
傷酒風發。
腦兩角強痛。
不能飲食。
煩滿吐不止。
浮白、治痰沫胸中滿。
不得喘息。
本神、治癫疾吐涎沫。
絲竹空、(見目眩。
)治涎沫。
然谷、複留、(見脊。
)治涎出。
陰谷、(見膝痛。
)治涎下。
鬲俞、療痰飲。
吐逆汗出。
寒熱骨痛。
虛脹苦滿痰瘧。
(明) 膽俞、療痰悶。
(見心脹。
)上管、療痰多吐涎。
(下見吐。
)結積留飲。
灸通谷。
(千見吐沫。
(見癫狂。
)絲竹空、通谷、商丘、主嘔沫。
(千見癫痫。
)兌端等、主嘔沫。
(見風痫。
)溫留、治吐涎。
(銅見癫狂。
)上關、治沫出。
(見螈。
)顱囟、治小兒吐沫。
(見螈。
)中、雲門等、主涎出多唾。
(千)庫房等、主多唾濁沫。
(并見上氣。
) 廉泉、治嘔沫。
(銅見上氣。
)明雲、療喘息嘔沫。
(見少氣。
) 痰涎等證。
不一而足。
惟勞瘵有痰為難治。
最宜灸膏肓穴。
壯數既多。
當有所下。
KTKT流水之狀。
蓋痰下也。
餘當随證治之。
凡人患水疰口中湧水。
經謂之肺來乘腎。
食後吐水。
可灸肺俞。
又灸三陰交期門。
瀉肺補腎也。
各随年壯。
然則痰涎有類此者。
又當如此法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四 唾血 (嘔血吐血
喘氣。
卧(明作短。
)不安。
膀胱俞、治風勞腰脊痛。
附分、治風勞臂肘不仁。
五裡、治風勞驚恐吐血。
肘臂痛。
嗜卧。
四肢不得動。
曲泉、治風勞失精。
身體極痛。
洩水下利膿血。
陰腫痛。
關元俞、膀胱俞、療風勞腰痛。
(明)伏兔、療風勞。
痹逆狂邪。
膝冷手節攣縮。
身瘾疹。
腹脹。
少氣頭重。
風勞、腦戶五壯。
針三分補之。
(千翼)灸風勞發背癰疽。
用麻繩一條蠟過。
從手中指第二節。
量至心坎骨截斷。
(須直伸臂。
)折過自前項下取中纏至後心相對令齊。
閉口量兩吻闊狹。
以此為則。
對灸七壯。
(澧州并司法馬司法雲神效。
)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痙(角弓反張) 顱囟、治風痙。
(銅)大迎、治風痙口噤。
牙疼頰腫。
惡寒。
舌強不能言。
啞門、治寒熱風痙。
脊強反折。
螈。
天沖、治癫疾風痙。
牙龈胖。
善驚。
脾俞、膀胱俞、主熱痙引骨痛。
(千)上關、主螈。
沫出。
寒熱痙引骨痛。
腎俞、中膂俞、長強、主寒熱痙反折。
肝俞、主筋寒熱痙。
筋急手相引。
魚際、主痙上氣。
失喑不能言。
腰俞、主反折。
(見月事。
)小兒身強角弓反張。
灸鼻上入發際三分三壯。
次大椎下節間三壯。
(明下)百會、治角弓反張。
(銅見中風。
)上、(見絕子。
)腰俞、主脊強反折。
(千) 産論雲、痙者口噤不開。
背強而直。
如發痫狀。
搖頭馬鳴。
身反折。
宜速灌小續命湯。
是也。
(此見二十論) 又雲、産後中風。
如角弓狀。
無治法。
(見十八章。
)後人惟用荊芥穗末酒服二錢匕立效。
若是則灸未必如藥之速見效也。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眩 (餘見頭目眩餘論見風痫) 完骨、療風眩項痛頭強寒熱。
(明)當陽、臨泣、療卒不識人。
風眩鼻塞。
後頂、(見頭風)玉枕、(見目痛。
)颔厭、(見偏頭痛。
)療風眩。
(千)陽谷、主風眩驚手卷。
(甲乙手卷作手腕痛。
)洩風汗出。
腰項急。
承光、治風眩頭痛。
嘔吐心煩。
申脈、治坐如在舟車中。
(見腰腳。
)神庭、上星、囟會、主風頭眩。
(千)天牖等、前頂等、主風眩(見項風。
)攢竹、療頭目風眩。
(見目眩。
) 千金方載徐嗣伯之言曰、風眩之病。
起于心氣不足。
胸上蓄熱實。
痰熱相感而動風。
風心相亂則悶瞀。
故謂之風眩瞀。
大人曰癫。
小兒為痫。
則是風眩癫痫本一疾也。
不知後人何為析而三之。
予因分為三門。
且從為之辭。
以釋世醫之疑雲。
針灸資生經第四 風痹(餘見肩穴) 天井、治驚悸螈。
風痹臂肘痛。
捉物不得。
(銅)肩貞、治風痹手臂不舉。
肩中熱痛。
尺澤、治風痹肘攣。
手臂不舉。
消泺、治寒熱風痹。
項痛肩背急。
(明雲頭痛項背急。
) 膝關、治風痹。
膝内痛引膑。
不可屈伸。
喉咽痛。
付陽、治痿厥風痹。
頭重痛。
髀樞股痛。
螈。
風痹不仁。
時有寒熱。
四肢不舉。
陽輔(見膝痛。
)陽關、(并見膝痛。
)治風痹不仁。
委中、(見腰脊。
)治風痹。
少海、(見瘰。
)療風痹。
(明)委中、(見腳弱。
)下廉、療風濕痹。
(見身寒痹。
)環跳、治冷風濕痹。
(見腰痛。
)治卒病肉痹不知人。
(見中風。
)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
四曰風痹。
巢氏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
風多者為風痹。
風痹之狀。
肌膚盡痛。
而複手足不随也。
醫者當以此求之。
速與續命湯。
根據俞穴灸之雲。
(詳見千金。
) 針灸資生經第四 中風 (中風寒熱餘論見偏風) 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差。
灸率谷。
(明下)黃帝療中風。
眼戴上及不能語者。
灸第二椎第五椎上。
各十壯。
齊下火。
炷如半棗核大。
立瘥。
黃帝問岐伯曰、中風半身不遂。
如何灸。
答曰、凡人未中風一兩月前。
或三五月前。
非時足胫上忽酸重頑痹。
良久方解。
此将中風之候。
急灸三裡、絕骨四處三壯。
後用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
驅逐風氣于瘡口出。
灸瘡春較秋灸。
秋較春灸。
常令兩腳有瘡為妙。
凡人不信此法。
飲食不節。
酒色過度。
忽中此風。
言語謇澀。
半身不遂。
宜七處齊下火。
各三壯。
風在左灸右。
右灸左。
百會、耳前發際肩井、風市、三裡、絕骨、曲池七穴神效。
不能具錄。
根據法灸。
無不愈。
灸風中府。
手足不随。
其狀覺手足或麻或痛。
良久乃已。
此将中府之候。
病左灸右。
病右灸左。
因循失灸廢者。
灸瘡春較秋灸。
秋較春灸。
取盡風氣。
(集效)百會、曲鬓、肩隅、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共十三穴。
灸風中藏。
氣塞涎上不語。
極危者。
下火立效。
其狀覺心中愦亂。
神思不怡。
或手足麻。
此将中藏之候。
不問風與氣。
但根據次自上及下。
各灸五壯。
日别灸随年壯。
凡遇春秋。
常灸以洩風氣。
素有風人。
可保無虞。
此能灸暴卒。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間使、足三裡、共十二穴。
集效方雲、治風莫如續命防風排風湯之類。
此可扶助疾病。
若救危急。
必火艾為良。
此範子默自壬午五月間口眼斜。
灸聽會等三穴即正。
右手足麻無力。
灸百會發際等七穴得愈。
魂魄飛揚。
如墜江湖中。
頃欲絕。
灸百會風池等左右共十二穴。
氣遂痛。
吐幾一碗許。
繼又下十餘行。
伏枕半月餘遂平。
爾後方覺意思少異于常。
心中愦亂。
即便灸百會風池等穴立效。
本事方雲、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隅、曲池、風市、足三裡、絕骨、發際、大椎、風池也。
根據而用之。
立效。
氣塞涎上不能語。
心中風候也。
巢氏病源常論之。
古方雖謂但得偃卧。
悶絕汗出者。
心中風所緻耶。
(必用方戒人服金虎等丹。
) 風池、療大患風者。
先補後瀉。
少可患、以經取之。
(明)肝俞、療中風支滿。
短氣不食。
食不消。
吐血。
目不明。
閉塞。
陰跷、療偏枯不能行。
大風暴不知人。
卧驚視如見星。
臨泣、治卒中風不識人。
(銅)解溪、治風面浮腫顔黑。
厥氣上沖。
腹脹。
大便下重。
驚。
膝股腫轉筋。
目眩頭痛。
勞宮、治中風善怒。
悲笑不休。
手痹。
内關、治中風肘攣,完骨主之。
(甲)心俞、治心中風。
語悲泣。
(銅見狂走。
)百會、治風痫中風。
角弓反張。
或多哭。
言語不擇。
發即無時。
盛即吐沫。
心驚煩健忘。
(銅)昆侖、主狂易大風。
(千) 陰跷、主風暴不知人。
偏枯不能行。
照海、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
視如見星。
天井、主大風默默不知所痛。
悲傷不樂。
百會、療青風心風。
(見風痫。
)肩、治偏風熱風。
(見中風不語。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
一曰偏枯。
二曰風痱。
三曰風懿。
四曰風痹。
夫諸急卒病多是風。
初得輕微。
人所不悟。
宜速與續命湯。
根據俞穴灸之。
夫風者、百病之長。
岐伯所言四者。
說其最重也。
凡風多從背五髒俞入。
諸髒受病。
肺病最急。
肺主氣息。
又冒諸髒故也。
肺中風者、其人偃卧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
肺風之證。
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
急灸肺俞百壯。
服續命湯。
小兒減之。
若急黃者、此為肺已傷。
化為血。
不可複治。
若為急風邪所中。
便迷漠恍惚。
妄言狂語。
或少氣不能複言。
若不求師即治。
宿昔而死。
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
急服續命湯可救。
若涎唾出不收者。
既灸當立與湯也。
諸陽受風。
亦恍惚妄語。
與肺病相似。
然着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
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
肝風之證。
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
急灸肝俞百壯。
服續命湯。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卧。
不得傾側。
悶亂冒絕汗出者。
心風之證。
若唇正赤。
尚可治。
急灸心俞百壯。
服續命湯。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
身通黃吐鹹汁出者。
尚可治。
急灸脾俞百壯。
服續命湯。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
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
尚可治。
急灸腎俞百壯。
服續命湯。
大腸中風者、卧而腸鳴不止。
灸大腸俞百壯。
可服續命湯。
鄉裡有人忽覺心腹中熱甚。
急投藥鋪說其狀。
鋪家以為此中風之候。
與治風藥而風不作。
予中心藏之。
至夷陵、見一太守中夏忽患熱甚。
不免以水灑地。
設簟卧其上。
令人扇之。
次日、忽中風。
數日而殂。
人皆咎其卧水簟上而用扇也。
暨到澧陽。
見一老婦人夏中亦患熱。
夜出卧廳上。
次日中風。
偶其子預合得小續命湯服。
更召醫調理。
數日愈。
始知人之中風。
心腹中多大熱而後作。
而小續命湯不可不服也。
王令患風。
醫以青州白員子排風湯續命湯四物湯黃建中湯術附湯嘉禾散各為一處同和分數服。
每服水一碗、棗三枚、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
(自後與人服皆效。
周戶傳三湯四散子。
用四君子排風續命湯。
嘉禾急風正氣勻氣散。
一切風疾無不瘥。
) 肝風占候。
其口不能言。
當灸鼻下人中。
次灸大椎。
次肝俞五十壯。
餘處随年壯。
眼暗人灸之得明。
二三百壯良。
凡心風寒。
灸心俞各五十壯。
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兩邊各一寸二分。
各五七壯。
對心是肝俞二穴。
主心風腹脹滿。
食不消化。
吐血酸痛。
四肢羸露。
不欲食飲。
鼻血。
目KTKT不明。
肩頭脅下痛。
小便急。
灸二三百壯瘥。
即止。
扁鵲雲、治卒中惡風。
心悶煩毒欲死。
急灸足大指下橫文随年壯。
立愈。
若筋急不能行者。
内踝筋急。
灸内踝上四十壯。
外踝筋急。
灸外踝上三十壯。
立愈。
若眼戴精上插。
灸目兩後二七壯。
若不能語。
灸第三椎上百壯。
若不識人。
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
腹中切痛。
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
灸卒死亦良。
治大風卒風。
緩急諸風卒發動。
不自覺知。
或心腹脹滿。
或半身不随。
或口噤不言。
涎唾自出。
目閉耳聾。
或舉身冷直。
或煩悶恍惚。
喜怒無節。
或唇青口白。
戴眼。
角弓反張。
始覺發動。
即灸神庭七壯。
次灸曲差。
次上關。
次下關。
次頰車。
次廉泉。
次囟會。
次百會。
次本神。
次天柱。
次陶道。
次風門。
次心俞。
次肝俞。
次腎俞。
次膀胱俞。
次曲池。
次肩。
次支溝。
次合谷。
次間使。
次陽陵泉。
次陽輔。
次昆侖。
以上各七壯。
治風、灸上星二百壯。
前頂、二百四十壯。
百會、二百壯。
腦戶、風府、各三百壯。
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
治百種風。
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箱量二寸三分。
須取病患指寸量兩箱各灸百壯。
得瘥。
治風耳鳴。
從耳後量八分半裡許有孔。
灸一切風。
得瘥。
狂者亦瘥。
兩耳門前後各百壯。
治卒病惡風欲死。
不能語。
及肉痹不知人。
灸第五椎。
名曰藏俞。
百五十壯、三百壯便愈。
大腸俞、治風。
腹中雷鳴。
腸洩利。
食不消化。
小腹絞痛。
腰脊疼強。
或大小便難。
不能飲食。
灸百壯。
三日一報。
掖門、灸五十壯。
主風。
絕骨、灸百壯。
治風身重心煩。
足胫疼。
百會、天府、曲池、列缺、主惡風邪氣。
泣出。
喜忘。
湧泉、主風入腹中。
商陽、主耳中臨泣、主大風目痛。
(甲雲。
目外痛。
)關沖、主面黑濕風。
解溪、主風從頭至足解益以醫風名。
其進沉香半夏湯方雲、夫人中風。
心腎俱虛。
百脈皆亂。
氣散血凝。
若使便服金銀朱砂腦麝涼藥。
則手足不舉。
經絡遂死。
便服生附子。
則益發虛熱。
轉不能語。
或下故成廢疾。
善治風者、當先主氣益心。
去痰醒脾。
然後療風。
十愈八九。
用炮附子一隻香等分、人參半兩、半夏二錢、南星一錢、各湯洗七次。
為粗末。
每服二大錢。
水二盞。
姜十片。
煎至一盞。
空心稍熱服。
神效。
其論治風有理。
故附于此。
掖門主風寒熱。
(千)内關、主手中風熱。
間使、主頭身風熱。
後溪、主風身寒。
溪、主胸中寒如風狀。
肺寒灸肺俞百壯。
腎寒灸腎俞百壯。
大橫、治大風逆氣多寒。
(銅)凡中風用續命湯排風等湯。
神精丹茵芋酒。
更加灸。
必愈。
(本事) 針灸資生經第四 中風不語 (中風口噤附餘見口啞口眼) 脾風占候。
聲不出。
或上下手。
當灸手十指頭。
次灸人中。
次大椎。
次兩耳門前脈、去上下行一寸是。
次兩大指節上下。
各七壯。
治脾風灸脾俞脊兩邊各五十壯。
凡人脾俞無定所。
随四季月應。
病即灸藏俞是脾穴。
此法甚妙。
脾風者、總呼為八風。
猥腿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
灸百會。
次本神。
次承漿。
次風府。
次肩。
次心俞。
次手五冊。
次足髓孔。
少陽。
次足五冊。
次足髓孔。
次足陽明。
各五百壯。
中風失音。
不能言語。
緩縱不随。
先灸天窗五十壯。
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
還灸天窗五十壯。
若發先灸百會。
則風氣不得洩。
内攻五髒。
喜閉伏。
仍失音也。
所以先灸天窗。
次百會佳。
一灸五十壯。
悉洩火勢。
複灸之。
視病輕重。
重者一處三百壯。
大較凡中風服藥益劇者。
但是風穴。
悉皆灸三壯。
無不愈。
神良。
決定勿疑。
不至心者。
勿浪為灸。
又灸風痱不能語。
手足不遂。
(詳見千金。
)治卒病欲死。
不能語。
治肺中風不能言。
(并見中風。
) 巢氏雲、脾脈絡胃夾咽。
連舌本。
散舌下。
心之别脈。
系舌本。
心脾受風邪。
故舌強不語。
(三陽之筋。
并絡入颔頰。
夾于口。
諸陽為風寒所客。
則筋急。
故口噤不開。
) 卒中風。
口噤不得開。
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
)二穴。
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
灸五壯即得語。
又灸随年壯。
僻者逐僻左右灸。
(千)治卒中風口。
葦筒長五寸。
以一頭刺耳孔中。
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洩氣。
一頭内大豆一顆。
并艾燒令燃。
灸七壯瘥。
右灸左。
左灸右。
千金不傳。
耳病亦灸之。
中風口。
灸手交脈三壯。
左灸右。
右灸左。
炷如鼠屎形橫安兩頭下火。
口、刺承泣。
(見目。
) 針灸資生經第四 偏風 (偏枯半身不遂) 岐伯答黃帝灸中風半身不遂。
(明下見中風。
)列缺、治偏風口。
手腕無力。
(明下勞。
)半身不随。
(明同。
)咳嗽。
掌中熱。
口噤不開。
(銅)下關、治偏風。
口目。
牙車脫臼。
上關、治偏風口眼。
(明雲眼通睛。
)耳中如蟬聲。
(明同。
)完骨、治偏風。
口面。
頸項痛不得顧。
小便赤黃。
喉痹頰腫。
承漿、療偏風口面腫。
(明同。
)沖陽、(見口。
)地倉、治偏風口。
(見口。
)迎香、治偏風口。
面癢浮腫。
風動葉葉狀如蟲行。
或唇腫痛。
(明同。
)環跳、治冷風濕痹風疹。
偏風半身不遂。
腰胯痛不得轉。
(明下同。
)肩、治偏風半身不遂。
熱風瘾疹。
手臂攣急。
(明雲。
手不得向頭。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臂細無力。
筋骨酸疼。
若灸偏風。
可七七壯。
不宜多。
曲池、療偏風半身不遂。
刺風疹疼痛冷緩。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屈身難隐。
脈風臂肘細無力。
陽陵泉、環跳、(并見膝痛。
)曲池、治偏風半身不遂。
(明下同。
)照海、治大風偏枯。
半身不遂。
(明同。
)上廉、治偏風。
腰腿手足不仁。
(并銅明下同。
)下昆侖、(見腰腳。
)委中、療半身不遂。
(明)地倉、(見口。
)承山、(見腳弱。
)上廉、(見腳氣。
)下廉、(見濕痹。
) 療偏風。
陰跷、療手足偏枯。
(見月事。
)猥腿風。
半身不遂。
失音。
灸百會。
(千見中半身不遂。
男女皆有此患。
但男尤忌左。
女尤忌右爾。
若得此疾後。
風藥不宜暫阙。
常令身上有灸瘡可也。
最忌房室。
或能如道釋修養。
方能保其無他。
若灸則當先百會囟會。
次風池肩曲池合谷環跳風市三裡絕骨。
不必拘舊經病左灸右。
病右灸左之說。
但按酸疼處灸之。
若兩邊灸亦佳。
但當自上而下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四 痰涎 (痰飲吐沫餘見唾) 巨阙、治熱病胸中痰飲。
腹脹暴痛。
恍惚不知人。
(銅)通谷、治結積留飲。
胸滿。
食不化。
不容、治痰癖。
(見癖。
)少沖、治痰冷。
(見傷寒。
)率谷、治鬲胃寒痰。
傷酒風發。
腦兩角強痛。
不能飲食。
煩滿吐不止。
浮白、治痰沫胸中滿。
不得喘息。
本神、治癫疾吐涎沫。
絲竹空、(見目眩。
)治涎沫。
然谷、複留、(見脊。
)治涎出。
陰谷、(見膝痛。
)治涎下。
鬲俞、療痰飲。
吐逆汗出。
寒熱骨痛。
虛脹苦滿痰瘧。
(明) 膽俞、療痰悶。
(見心脹。
)上管、療痰多吐涎。
(下見吐。
)結積留飲。
灸通谷。
(千見吐沫。
(見癫狂。
)絲竹空、通谷、商丘、主嘔沫。
(千見癫痫。
)兌端等、主嘔沫。
(見風痫。
)溫留、治吐涎。
(銅見癫狂。
)上關、治沫出。
(見螈。
)顱囟、治小兒吐沫。
(見螈。
)中、雲門等、主涎出多唾。
(千)庫房等、主多唾濁沫。
(并見上氣。
) 廉泉、治嘔沫。
(銅見上氣。
)明雲、療喘息嘔沫。
(見少氣。
) 痰涎等證。
不一而足。
惟勞瘵有痰為難治。
最宜灸膏肓穴。
壯數既多。
當有所下。
KTKT流水之狀。
蓋痰下也。
餘當随證治之。
凡人患水疰口中湧水。
經謂之肺來乘腎。
食後吐水。
可灸肺俞。
又灸三陰交期門。
瀉肺補腎也。
各随年壯。
然則痰涎有類此者。
又當如此法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四 唾血 (嘔血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