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下如水雲雲。
氣海百壯。
( 針灸資生經第三 便血 (餘見痢腸風) 複留、太沖等、(并見痢。
)會陽、(見瀉。
)主便血。
(千)下廉、幽門、(明同。
) 太白、(見吐瀉。
)治洩利膿血。
(銅)太白、治吐洩膿血。
(見腹脹。
)小腸俞、治大便膿血出。
(明同。
)下、治大便下血。
腹哀、治大便膿血。
(見腹痛。
)千又雲、寒中食不化腹痛。
勞宮、(見傷寒。
)治大小便血。
陸氏續集驗方、治下血不止。
量臍心與脊骨平。
于脊骨上灸七壯即止。
如再發、即再灸七壯。
永除根本。
目睹數人有效。
予嘗用此灸人腸風。
皆除根本。
神效無比。
然亦須按其骨突處酸疼方灸之。
不疼則不灸也。
但便血本因于腸風。
腸風即腸痔。
不可分而為三。
或分為三而 針灸資生經第三 痔 (漏餘見瘍) 長強、治腸風下血。
五種痔。
疳蝕下部。
此痔根本是冷。
謹冷食房勞。
(銅與明同。
) 雲、療久痔。
會陰、治谷道瘙擾。
久痔相通者死。
(千雲。
主痔與陰相通者死。
)會陽、治久痔。
小腸俞、治五痔疼。
(明同。
)邊、治五痔發腫。
複溜、治血痔洩後腫。
飛揚、治野雞痔。
承山、治久痔。
腫痛。
扶承、治久痔尻腫。
大便難。
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千雲、療五種痔。
瀉鮮血。
尻中腫。
大便難。
小便不利。
氣海俞、療痔病瀉血。
(明) 飛揚、主痔篡傷痛。
商丘、複溜、主痔血洩後重。
勞宮、主熱痔。
承筋、承扶、委中、陽谷、主痔痛掖下腫。
商丘、主痔骨蝕。
(銅雲。
痔疾骨疽蝕。
)支溝、章門、主馬刀腫。
絕骨、主馬刀掖腫。
俠溪、陽輔、(銅同。
)太沖、主掖下腫。
馬刀。
(銅雲。
太沖臨泣治馬刀瘍。
)天突、章門、天池、支溝、主漏。
天突、天窗、主漏頸痛。
長強、療下漏。
(明見痔一千用葶苈子豉作餅灸漏。
外台雲:不可灸頭瘡。
葶苈氣入。
)灸痔法。
疾若未深。
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
便可除去。
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
後灸其上七壯。
大稱其驗。
如本草隻以馬藍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
乘熱以小口瓦器中熏洗。
令腫退。
于元生鼠奶根上灸。
(即不可灸尖頭。
恐效遲。
)如患深、用湯洗未退。
易湯洗令消。
然後灸。
覺火氣通至胸乃效。
病雖深、至二十餘壯。
永絕根本。
以竹片護四邊肉。
仍于天色寒涼時灸。
忌毒物。
(集效) 千金灸漏。
更有數穴。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風 脊端窮骨(脊骨盡處。
)一名龜尾。
當中灸三壯。
治腸風瀉血即愈。
須颠倒身方灸得。
久冷五痔便血。
脊中百壯。
(千翼) 何教授湯簿有此疾積年。
皆一灸除根。
湯簿因傳此法。
後觀灸經。
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
蓋岐伯灸小兒法也。
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爾。
蓋大人小兒之病初不異故也。
五痔便血失屎。
(回氣百壯。
在脊窮骨上赤白下。
) 長強、治腸風下血。
(銅見痔。
) 腸風藥甚衆。
多不作效。
何也。
本草衍義曰、腸風乃腸痔。
苟知其為痔而治之。
無不效矣。
若灸腸風。
長強為要穴雲。
近李倉腸風。
市醫以杖量臍中于脊骨當臍處灸。
即愈。
予因此為人灸腸風。
皆除根。
(陸氏方治下血除根。
)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 複留、(見痢。
)束骨、會陽、(見瀉。
)主腸。
(千)中都、治腸。
疝小腹痛。
(銅)四滿、治腸切痛。
(見積聚。
) 結積留飲囊。
胸滿飲食不消。
灸通谷五十壯。
(千)大腸俞、主風。
腹中雷鳴。
大腸。
腸洩痢。
食不消化。
小腹絞痛。
腰脊疼強。
大小便難。
不能飲食。
灸百壯。
三報之。
諸結積留飲囊。
胸滿飲食不消。
通谷五十壯。
又胃管三百。
三報之。
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
腰痛。
膀胱寒。
飲注下。
随年壯。
(千翼)會陽、主腹中有寒洩注。
腸便血。
束骨、主腸洩。
膺窗、主腸鳴洩注。
陽綱、主大便不節。
小便赤黃。
腸鳴洩注。
三焦俞、小腸俞、下、意舍、章門、主腸鳴腹脹欲洩注。
(千)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痛(餘見腸) 太白、主腸痛。
(甲見腸鳴。
)陷谷等、主腸痛。
(千見腸鳴。
)商曲、治腸切痛。
(銅見積聚。
)建裡、療腸中疼。
嘔逆上氣。
心痛身腫。
(明)氣沖、治腸中之熱。
(銅見上氣。
腸痛亦多端。
若疼甚者、乃腸癰。
急宜服内補十全散等藥。
其它宜随證灸之。
有老妪大腸中常若裡急後重。
甚苦之。
自言人必無老新婦此奇疾也。
為按其大腸俞疼甚。
令歸灸之而愈。
癰為病。
小腸重。
小便數似淋。
或繞臍生瘡。
或膿從臍出。
大便出膿血。
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
則下膿止。
止瘥。
胡權内補十全散治腸癰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鳴(腹鳴) 不容、治腹虛鳴。
(銅見癖。
)三間、主胸滿腸鳴。
(千)胃俞、主腹滿而鳴。
(明腹中鳴。
)臍中、主腸中常鳴。
上沖于心。
天樞、主腹脹腸鳴。
氣上沖胸。
(又主婦人。
)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等、(見瀉)主腸鳴。
陰交、主腸鳴濯濯。
有如水聲。
上廉、主腸鳴相追逐。
漏谷、主腸鳴。
強欠。
心悲氣逆。
膺窗、主腸鳴洩注。
陷谷、溫留、漏谷、複留、陽綱、主腸鳴而痛。
下、主婦人腸鳴注洩。
胸脅脹、腸鳴切痛。
太白主之。
(甲)三裡(見胃。
)三間、京門、(見瀉。
)關門、(見積氣。
)三陰交、(見腹脹。
)陷谷、水分、神阙、(并見水腫。
)承滿、溫溜、三焦俞、大腸俞、胃俞、(腹脹。
)天樞、(月事。
)治腸鳴。
(銅)章門、治腸鳴盈盈然。
(千同。
) 食不化。
脅痛不得卧。
煩熱口幹。
不嗜食。
胸脅支滿。
喘息心痛。
腰(下經有背脅。
)痛不得轉側。
上廉、治腸鳴氣走疰痛。
商丘、治腹脹腸鳴不便。
脾虛令人不樂。
身寒善太息。
心悲氣逆。
複溜、治腹雷鳴。
(見鼓脹。
)督俞、療腹痛雷鳴。
(明見腹痛。
)承滿、療腸鳴腹脹。
上喘氣逆。
(下)陽綱、療食飲不下。
腹中雷鳴。
腹滿脹。
大便洩。
消渴。
身熱面目黃。
不嗜食。
怠惰。
(下)千雲、主腸鳴。
(見大便不禁。
)三焦俞、療腹脹腸鳴。
腸中雷鳴相逐痢下。
灸承滿五十壯。
(千)天樞、主腹脹腸鳴。
氣上沖胸。
不能久立。
腹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則洩。
(見洩瀉。
)食不化。
嗜食身腫。
夾臍急。
腹中雷鳴。
灸太沖無限壯數。
(千見上氣。
) 針灸資生經第三 脫肛 百會、療脫肛。
(明)下雲、療大人小兒脫肛。
銅雲、治小兒脫肛久不瘥。
岐伯療小兒瀉血。
秋深不較。
灸龜尾一壯。
脊端窮骨也。
黃帝灸小兒疳痢脫肛。
小兒痢下脫肛。
(并見痢。
)小兒脫肛。
灸頂上旋毛中三壯。
即入。
(千)或尾翠骨三壯。
或臍中随年。
寒冷脫肛。
灸翠骨七壯立愈。
神。
又臍中随年。
(千翼)橫骨百壯。
或龜尾七壯。
(窮骨。
) 人有小女患痢脫肛。
予傳得一方。
用草茶葉一握、姜七片。
令煎服而愈。
然不知其方所自來也。
後閱坡文。
始知生姜咀煎茶。
乃東坡治文潞公痢之方也。
故附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霍亂轉筋 (筋緩急餘見手足攣) 凡霍亂、頭痛胸滿。
呼吸喘鳴。
窮窘不得息。
人迎主之。
(千)巨阙、(明雲。
療霍亂不識人。
)關沖、支溝、公孫、陰陵泉、主霍亂。
太陰、大都、金門、仆參、主厥逆霍亂。
太白、主霍亂逆氣。
魚際、主胃逆霍亂。
承筋、主霍亂胫不仁。
承筋、仆參、(見屍厥)解溪、陰陵泉、(見疝。
)治霍亂。
金門、仆參、承山、承筋、轉筋霍亂。
(千)承山、治霍亂轉筋。
大便難。
(銅)金門、治霍亂轉筋。
曲泉、(見疝。
)懸鐘、(見膝攣。
)陽輔、(見膝痛。
)京骨、(見足麻。
)胃俞、治筋攣。
(見腹脹。
)仆參、(見足痛。
)竅陰、(見無子。
)至陰、(見頭痛。
)解溪、(見風。
)丘墟、(見腋腫。
)治轉筋。
髀關、治筋絡急。
(銅見膝痛。
)浮、治小腸熱。
大腸結。
股外經筋急。
髀樞不仁。
曲池、治筋緩。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屈伸難。
風臂肘細無力。
中渎、治寒氣客于分肉間。
痛攻上下。
筋痹不仁。
承筋、治寒搏轉筋支腫。
大便難。
腳酸重。
引小腹痛。
委中、(見腳弱。
)跗陽、承山、(見腰腳。
)療筋急。
(明下)張仲文灸腳筋急。
(見腰腳。
)岐伯療腳轉筋發不可忍者。
灸腳踝上一壯。
内筋急灸内。
外筋急灸外。
解溪、主膝重腳轉筋濕痹。
(千)竅陰、主四肢轉筋。
大淵、主眼青轉筋。
乍寒乍熱。
缺盆中相引痛。
丘墟、主腳急腫痛。
戰掉不能久立。
跗筋足攣。
委中、委陽、主筋急身熱。
肝俞、主筋寒熱痙。
筋急手相引。
心俞、肝俞、主筋急手相引。
轉筋入腹。
痛欲死者。
使四人捉手足。
灸臍左邊二寸十四壯。
(備急)千雲、臍上一寸十四壯。
轉筋、灸湧泉六七壯。
(千)轉筋四厥。
灸乳根黑白際一壯。
若手足厥冷。
三陰交二七壯。
霍亂已死有暖氣者。
承筋七壯。
起死人。
又鹽納臍中。
灸二七壯。
腰背不便。
轉筋急痹筋攣。
二十一椎随年。
轉筋在兩臂及胸中。
灸手掌白肉際七壯。
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澤。
并治筋拘頭足皆愈。
腹脹轉筋。
臍上一寸二七壯。
人有身屈不可行。
亦有膝上腫疼動不得。
予為灸陽陵泉皆愈。
已救百餘人矣。
神效無比。
(有吐瀉轉筋者。
予教灸水分即止。
)轉筋十指攣急。
不得屈伸。
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餘見千金。
) 針灸資生經第三 霍亂吐瀉(餘見轉筋) 凡霍亂洩出不自知。
先取太溪。
後取太倉之原。
(千)三裡、主霍亂遺失失氣。
期門、主霍亂洩注。
尺澤、主嘔洩上下出脅下痛。
太白、主腹脹食不化。
喜嘔洩有膿血。
關沖、治霍亂胸中氣噎。
不嗜食。
臂肘痛不舉。
(銅)人迎、治吐逆霍亂。
胸滿喘呼不得息。
期門、治胸中煩熱。
贲豚上下。
目青而嘔。
霍亂洩利。
腹堅硬。
大喘不得卧。
脅下積氣。
上脘、治霍亂吐利。
身熱汗不出。
隐白、治吐洩。
(見腹脹。
)中脘、治霍亂出洩不自知。
支溝、天樞、治嘔吐霍亂。
(見臍痛。
)太白、治氣逆霍亂腹痛。
又吐洩膿血。
(見腹脹。
) 陰、治心痛霍亂。
胸滿。
上管、治霍亂心痛。
不可卧。
吐利。
(明) 巨阙、治胸脅滿。
霍亂吐利不止。
困頓不知人。
(下)吐逆霍亂。
吐血。
灸手心主五十壯。
(千)凡霍亂先心痛及先吐。
灸巨阙七壯。
若先腹痛。
太倉二七壯。
若先下利。
灸大腸募。
(臍旁二寸。
)男左女右。
若吐下不禁。
兩手脈疾數。
灸蔽骨下三寸。
又臍下三寸。
各七十壯。
若下不止。
太都七壯。
若洩利傷煩欲死。
慈宮二七壯。
霍亂吐瀉。
尤當速治。
宜服來複丹鎮靈丹等藥。
以多為貴。
尤宜灸上管、中脘、神阙、關元等穴。
若水分穴。
尤不可緩。
蓋水谷不分而後洩瀉。
此穴一名分水。
能分水谷故也。
或兼灸中管穴。
須先中管而後水分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三 嘔吐(又見喘嗽) 胃俞、主嘔吐。
筋攣。
食不下。
(千)商丘、主脾虛。
令人病寒不樂。
好太息。
多寒熱。
喜。
曲澤、主逆氣嘔涎。
維道、主嘔逆不止。
大鐘、大溪、主煩心滿嘔。
絕骨、主病熱欲嘔。
俞府、(明下雲不下食。
)靈墟、巨阙、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
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
)少商、勞宮、主嘔吐。
隐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
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
多涎。
巨阙、胸堂、主吐食。
鬲俞、主吐食。
又灸章門。
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
身熱汗出、唾嘔。
吐血唾血。
(明)中庭、(見反胃。
)療嘔吐。
(明)雲門、(見上氣。
)療嘔逆。
神藏、靈墟、治嘔吐胸滿。
(銅見胸脅滿。
)承光、(見頭痛。
)大都、(見腹滿。
)治嘔吐。
太沖、治嘔逆發寒。
(見疝)大鐘、治嘔逆多寒。
(見淋。
)勞宮、(見傷寒。
)治氣逆嘔哕。
維道、治嘔逆不止。
三焦不調。
水腫。
不嗜食。
上、治嘔逆。
鬲關、治嘔哕多涎唾(見背痛。
)率谷、治嘔吐不止。
(見痰。
)肺俞、治上氣嘔吐。
(。
)府(見喘。
)意舍、(見腹脹。
)治嘔吐。
鬲俞、治咳逆嘔逆。
鬲胃(明作上。
)寒痰。
食飲不下。
胸滿支腫。
脅痛腹脹。
胃脘暴痛。
膽俞、治嘔則食無所出。
(見腹脹。
)魄戶、治嘔吐煩滿。
(見上氣。
)膻中、治吐涎。
太溪、治嘔吐口中如膠。
善噫。
顱囟、治小兒嘔吐涎沫。
脈、治小兒嘔吐洩利。
(并見小兒螈。
)築賓、(見狂。
)少海、治嘔吐涎沫。
廉泉、療喘息嘔沫。
(明見少氣。
) 築賓、療嘔吐不止。
幽門、療善吐。
食飲不下。
兼唾多吐涎。
幹哕嘔沫。
(下)上管、療壯。
粥食湯藥皆吐不停。
灸間使(千見幹嘔。
)吐逆嘔不得食。
灸心俞百壯。
或胸堂百壯。
或巨阙五十。
嘔吐宿汁。
吞酸。
灸日月百壯。
三報。
或鹽半斤炒。
故帛裹就熱熨痛處。
主嘔吐。
若心腹痛而嘔。
此寒熱客于腸胃雲雲。
灸中脘。
(指)三焦俞、主飲食吐逆。
(千見勞。
)隐白、療嘔吐。
(明)太白、治嘔吐。
三焦俞、治吐逆。
(并見腹脹。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幹嘔 極泉、俠白、治心痛。
幹嘔煩滿。
(銅)通谷、療幹嘔無所出。
又治勞食飲隔結。
(明) 膽俞、療胸脅支滿。
嘔無所出。
口苦幹。
飲食不下。
幽門、療幹哕。
(下見吐。
)幹嘔不止。
粥食湯藥皆吐不停。
灸手間使三十壯。
若四厥脈沉絕不至。
灸便通。
此起死法。
(千)幹嘔、灸心主。
尺澤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霍亂幹嘔。
間使七壯。
不瘥、更灸。
千金言生姜乃嘔家聖藥。
有此疾者。
早上宜多用生姜泡湯服。
或煨、或生嚼。
或取自然隐白、主腹滿喜嘔。
(千)幹嘔、灸心主。
尺澤佳。
又乳下一寸三十壯。
凡哕、令人惋恨。
(承漿七壯如麥大。
又臍下四指七壯。
卒哕膻中中府胃管各數十壯
氣海百壯。
( 針灸資生經第三 便血 (餘見痢腸風) 複留、太沖等、(并見痢。
)會陽、(見瀉。
)主便血。
(千)下廉、幽門、(明同。
) 太白、(見吐瀉。
)治洩利膿血。
(銅)太白、治吐洩膿血。
(見腹脹。
)小腸俞、治大便膿血出。
(明同。
)下、治大便下血。
腹哀、治大便膿血。
(見腹痛。
)千又雲、寒中食不化腹痛。
勞宮、(見傷寒。
)治大小便血。
陸氏續集驗方、治下血不止。
量臍心與脊骨平。
于脊骨上灸七壯即止。
如再發、即再灸七壯。
永除根本。
目睹數人有效。
予嘗用此灸人腸風。
皆除根本。
神效無比。
然亦須按其骨突處酸疼方灸之。
不疼則不灸也。
但便血本因于腸風。
腸風即腸痔。
不可分而為三。
或分為三而 針灸資生經第三 痔 (漏餘見瘍) 長強、治腸風下血。
五種痔。
疳蝕下部。
此痔根本是冷。
謹冷食房勞。
(銅與明同。
) 雲、療久痔。
會陰、治谷道瘙擾。
久痔相通者死。
(千雲。
主痔與陰相通者死。
)會陽、治久痔。
小腸俞、治五痔疼。
(明同。
)邊、治五痔發腫。
複溜、治血痔洩後腫。
飛揚、治野雞痔。
承山、治久痔。
腫痛。
扶承、治久痔尻腫。
大便難。
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千雲、療五種痔。
瀉鮮血。
尻中腫。
大便難。
小便不利。
氣海俞、療痔病瀉血。
(明) 飛揚、主痔篡傷痛。
商丘、複溜、主痔血洩後重。
勞宮、主熱痔。
承筋、承扶、委中、陽谷、主痔痛掖下腫。
商丘、主痔骨蝕。
(銅雲。
痔疾骨疽蝕。
)支溝、章門、主馬刀腫。
絕骨、主馬刀掖腫。
俠溪、陽輔、(銅同。
)太沖、主掖下腫。
馬刀。
(銅雲。
太沖臨泣治馬刀瘍。
)天突、章門、天池、支溝、主漏。
天突、天窗、主漏頸痛。
長強、療下漏。
(明見痔一千用葶苈子豉作餅灸漏。
外台雲:不可灸頭瘡。
葶苈氣入。
)灸痔法。
疾若未深。
尾闾骨下近谷道灸一穴。
便可除去。
如傳信方先以經年槐枝煎湯洗。
後灸其上七壯。
大稱其驗。
如本草隻以馬藍菜根一握、水三碗、煎碗半。
乘熱以小口瓦器中熏洗。
令腫退。
于元生鼠奶根上灸。
(即不可灸尖頭。
恐效遲。
)如患深、用湯洗未退。
易湯洗令消。
然後灸。
覺火氣通至胸乃效。
病雖深、至二十餘壯。
永絕根本。
以竹片護四邊肉。
仍于天色寒涼時灸。
忌毒物。
(集效) 千金灸漏。
更有數穴。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風 脊端窮骨(脊骨盡處。
)一名龜尾。
當中灸三壯。
治腸風瀉血即愈。
須颠倒身方灸得。
久冷五痔便血。
脊中百壯。
(千翼) 何教授湯簿有此疾積年。
皆一灸除根。
湯簿因傳此法。
後觀灸經。
此穴療小兒脫肛瀉血。
蓋岐伯灸小兒法也。
後人因之以灸大人腸風瀉血爾。
蓋大人小兒之病初不異故也。
五痔便血失屎。
(回氣百壯。
在脊窮骨上赤白下。
) 長強、治腸風下血。
(銅見痔。
) 腸風藥甚衆。
多不作效。
何也。
本草衍義曰、腸風乃腸痔。
苟知其為痔而治之。
無不效矣。
若灸腸風。
長強為要穴雲。
近李倉腸風。
市醫以杖量臍中于脊骨當臍處灸。
即愈。
予因此為人灸腸風。
皆除根。
(陸氏方治下血除根。
)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 複留、(見痢。
)束骨、會陽、(見瀉。
)主腸。
(千)中都、治腸。
疝小腹痛。
(銅)四滿、治腸切痛。
(見積聚。
) 結積留飲囊。
胸滿飲食不消。
灸通谷五十壯。
(千)大腸俞、主風。
腹中雷鳴。
大腸。
腸洩痢。
食不消化。
小腹絞痛。
腰脊疼強。
大小便難。
不能飲食。
灸百壯。
三報之。
諸結積留飲囊。
胸滿飲食不消。
通谷五十壯。
又胃管三百。
三報之。
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
腰痛。
膀胱寒。
飲注下。
随年壯。
(千翼)會陽、主腹中有寒洩注。
腸便血。
束骨、主腸洩。
膺窗、主腸鳴洩注。
陽綱、主大便不節。
小便赤黃。
腸鳴洩注。
三焦俞、小腸俞、下、意舍、章門、主腸鳴腹脹欲洩注。
(千)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痛(餘見腸) 太白、主腸痛。
(甲見腸鳴。
)陷谷等、主腸痛。
(千見腸鳴。
)商曲、治腸切痛。
(銅見積聚。
)建裡、療腸中疼。
嘔逆上氣。
心痛身腫。
(明)氣沖、治腸中之熱。
(銅見上氣。
腸痛亦多端。
若疼甚者、乃腸癰。
急宜服内補十全散等藥。
其它宜随證灸之。
有老妪大腸中常若裡急後重。
甚苦之。
自言人必無老新婦此奇疾也。
為按其大腸俞疼甚。
令歸灸之而愈。
癰為病。
小腸重。
小便數似淋。
或繞臍生瘡。
或膿從臍出。
大便出膿血。
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
則下膿止。
止瘥。
胡權内補十全散治腸癰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三 腸鳴(腹鳴) 不容、治腹虛鳴。
(銅見癖。
)三間、主胸滿腸鳴。
(千)胃俞、主腹滿而鳴。
(明腹中鳴。
)臍中、主腸中常鳴。
上沖于心。
天樞、主腹脹腸鳴。
氣上沖胸。
(又主婦人。
)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太白、公孫、大腸俞、三焦俞等、(見瀉)主腸鳴。
陰交、主腸鳴濯濯。
有如水聲。
上廉、主腸鳴相追逐。
漏谷、主腸鳴。
強欠。
心悲氣逆。
膺窗、主腸鳴洩注。
陷谷、溫留、漏谷、複留、陽綱、主腸鳴而痛。
下、主婦人腸鳴注洩。
胸脅脹、腸鳴切痛。
太白主之。
(甲)三裡(見胃。
)三間、京門、(見瀉。
)關門、(見積氣。
)三陰交、(見腹脹。
)陷谷、水分、神阙、(并見水腫。
)承滿、溫溜、三焦俞、大腸俞、胃俞、(腹脹。
)天樞、(月事。
)治腸鳴。
(銅)章門、治腸鳴盈盈然。
(千同。
) 食不化。
脅痛不得卧。
煩熱口幹。
不嗜食。
胸脅支滿。
喘息心痛。
腰(下經有背脅。
)痛不得轉側。
上廉、治腸鳴氣走疰痛。
商丘、治腹脹腸鳴不便。
脾虛令人不樂。
身寒善太息。
心悲氣逆。
複溜、治腹雷鳴。
(見鼓脹。
)督俞、療腹痛雷鳴。
(明見腹痛。
)承滿、療腸鳴腹脹。
上喘氣逆。
(下)陽綱、療食飲不下。
腹中雷鳴。
腹滿脹。
大便洩。
消渴。
身熱面目黃。
不嗜食。
怠惰。
(下)千雲、主腸鳴。
(見大便不禁。
)三焦俞、療腹脹腸鳴。
腸中雷鳴相逐痢下。
灸承滿五十壯。
(千)天樞、主腹脹腸鳴。
氣上沖胸。
不能久立。
腹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則洩。
(見洩瀉。
)食不化。
嗜食身腫。
夾臍急。
腹中雷鳴。
灸太沖無限壯數。
(千見上氣。
) 針灸資生經第三 脫肛 百會、療脫肛。
(明)下雲、療大人小兒脫肛。
銅雲、治小兒脫肛久不瘥。
岐伯療小兒瀉血。
秋深不較。
灸龜尾一壯。
脊端窮骨也。
黃帝灸小兒疳痢脫肛。
小兒痢下脫肛。
(并見痢。
)小兒脫肛。
灸頂上旋毛中三壯。
即入。
(千)或尾翠骨三壯。
或臍中随年。
寒冷脫肛。
灸翠骨七壯立愈。
神。
又臍中随年。
(千翼)橫骨百壯。
或龜尾七壯。
(窮骨。
) 人有小女患痢脫肛。
予傳得一方。
用草茶葉一握、姜七片。
令煎服而愈。
然不知其方所自來也。
後閱坡文。
始知生姜咀煎茶。
乃東坡治文潞公痢之方也。
故附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霍亂轉筋 (筋緩急餘見手足攣) 凡霍亂、頭痛胸滿。
呼吸喘鳴。
窮窘不得息。
人迎主之。
(千)巨阙、(明雲。
療霍亂不識人。
)關沖、支溝、公孫、陰陵泉、主霍亂。
太陰、大都、金門、仆參、主厥逆霍亂。
太白、主霍亂逆氣。
魚際、主胃逆霍亂。
承筋、主霍亂胫不仁。
承筋、仆參、(見屍厥)解溪、陰陵泉、(見疝。
)治霍亂。
金門、仆參、承山、承筋、轉筋霍亂。
(千)承山、治霍亂轉筋。
大便難。
(銅)金門、治霍亂轉筋。
曲泉、(見疝。
)懸鐘、(見膝攣。
)陽輔、(見膝痛。
)京骨、(見足麻。
)胃俞、治筋攣。
(見腹脹。
)仆參、(見足痛。
)竅陰、(見無子。
)至陰、(見頭痛。
)解溪、(見風。
)丘墟、(見腋腫。
)治轉筋。
髀關、治筋絡急。
(銅見膝痛。
)浮、治小腸熱。
大腸結。
股外經筋急。
髀樞不仁。
曲池、治筋緩。
捉物不得。
挽弓不開。
屈伸難。
風臂肘細無力。
中渎、治寒氣客于分肉間。
痛攻上下。
筋痹不仁。
承筋、治寒搏轉筋支腫。
大便難。
腳酸重。
引小腹痛。
委中、(見腳弱。
)跗陽、承山、(見腰腳。
)療筋急。
(明下)張仲文灸腳筋急。
(見腰腳。
)岐伯療腳轉筋發不可忍者。
灸腳踝上一壯。
内筋急灸内。
外筋急灸外。
解溪、主膝重腳轉筋濕痹。
(千)竅陰、主四肢轉筋。
大淵、主眼青轉筋。
乍寒乍熱。
缺盆中相引痛。
丘墟、主腳急腫痛。
戰掉不能久立。
跗筋足攣。
委中、委陽、主筋急身熱。
肝俞、主筋寒熱痙。
筋急手相引。
心俞、肝俞、主筋急手相引。
轉筋入腹。
痛欲死者。
使四人捉手足。
灸臍左邊二寸十四壯。
(備急)千雲、臍上一寸十四壯。
轉筋、灸湧泉六七壯。
(千)轉筋四厥。
灸乳根黑白際一壯。
若手足厥冷。
三陰交二七壯。
霍亂已死有暖氣者。
承筋七壯。
起死人。
又鹽納臍中。
灸二七壯。
腰背不便。
轉筋急痹筋攣。
二十一椎随年。
轉筋在兩臂及胸中。
灸手掌白肉際七壯。
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澤。
并治筋拘頭足皆愈。
腹脹轉筋。
臍上一寸二七壯。
人有身屈不可行。
亦有膝上腫疼動不得。
予為灸陽陵泉皆愈。
已救百餘人矣。
神效無比。
(有吐瀉轉筋者。
予教灸水分即止。
)轉筋十指攣急。
不得屈伸。
灸腳外踝骨上七壯。
(餘見千金。
) 針灸資生經第三 霍亂吐瀉(餘見轉筋) 凡霍亂洩出不自知。
先取太溪。
後取太倉之原。
(千)三裡、主霍亂遺失失氣。
期門、主霍亂洩注。
尺澤、主嘔洩上下出脅下痛。
太白、主腹脹食不化。
喜嘔洩有膿血。
關沖、治霍亂胸中氣噎。
不嗜食。
臂肘痛不舉。
(銅)人迎、治吐逆霍亂。
胸滿喘呼不得息。
期門、治胸中煩熱。
贲豚上下。
目青而嘔。
霍亂洩利。
腹堅硬。
大喘不得卧。
脅下積氣。
上脘、治霍亂吐利。
身熱汗不出。
隐白、治吐洩。
(見腹脹。
)中脘、治霍亂出洩不自知。
支溝、天樞、治嘔吐霍亂。
(見臍痛。
)太白、治氣逆霍亂腹痛。
又吐洩膿血。
(見腹脹。
) 陰、治心痛霍亂。
胸滿。
上管、治霍亂心痛。
不可卧。
吐利。
(明) 巨阙、治胸脅滿。
霍亂吐利不止。
困頓不知人。
(下)吐逆霍亂。
吐血。
灸手心主五十壯。
(千)凡霍亂先心痛及先吐。
灸巨阙七壯。
若先腹痛。
太倉二七壯。
若先下利。
灸大腸募。
(臍旁二寸。
)男左女右。
若吐下不禁。
兩手脈疾數。
灸蔽骨下三寸。
又臍下三寸。
各七十壯。
若下不止。
太都七壯。
若洩利傷煩欲死。
慈宮二七壯。
霍亂吐瀉。
尤當速治。
宜服來複丹鎮靈丹等藥。
以多為貴。
尤宜灸上管、中脘、神阙、關元等穴。
若水分穴。
尤不可緩。
蓋水谷不分而後洩瀉。
此穴一名分水。
能分水谷故也。
或兼灸中管穴。
須先中管而後水分可也。
針灸資生經第三 嘔吐(又見喘嗽) 胃俞、主嘔吐。
筋攣。
食不下。
(千)商丘、主脾虛。
令人病寒不樂。
好太息。
多寒熱。
喜。
曲澤、主逆氣嘔涎。
維道、主嘔逆不止。
大鐘、大溪、主煩心滿嘔。
絕骨、主病熱欲嘔。
俞府、(明下雲不下食。
)靈墟、巨阙、率谷、神藏、主嘔吐胸滿。
胃俞、腎俞、石門、中庭等、(見反胃。
)少商、勞宮、主嘔吐。
隐白、主鬲中嘔吐不欲食。
魂門、陽關、主嘔吐不住。
多涎。
巨阙、胸堂、主吐食。
鬲俞、主吐食。
又灸章門。
胃管、魚際、療膈虛食飲嘔。
身熱汗出、唾嘔。
吐血唾血。
(明)中庭、(見反胃。
)療嘔吐。
(明)雲門、(見上氣。
)療嘔逆。
神藏、靈墟、治嘔吐胸滿。
(銅見胸脅滿。
)承光、(見頭痛。
)大都、(見腹滿。
)治嘔吐。
太沖、治嘔逆發寒。
(見疝)大鐘、治嘔逆多寒。
(見淋。
)勞宮、(見傷寒。
)治氣逆嘔哕。
維道、治嘔逆不止。
三焦不調。
水腫。
不嗜食。
上、治嘔逆。
鬲關、治嘔哕多涎唾(見背痛。
)率谷、治嘔吐不止。
(見痰。
)肺俞、治上氣嘔吐。
(。
)府(見喘。
)意舍、(見腹脹。
)治嘔吐。
鬲俞、治咳逆嘔逆。
鬲胃(明作上。
)寒痰。
食飲不下。
胸滿支腫。
脅痛腹脹。
胃脘暴痛。
膽俞、治嘔則食無所出。
(見腹脹。
)魄戶、治嘔吐煩滿。
(見上氣。
)膻中、治吐涎。
太溪、治嘔吐口中如膠。
善噫。
顱囟、治小兒嘔吐涎沫。
脈、治小兒嘔吐洩利。
(并見小兒螈。
)築賓、(見狂。
)少海、治嘔吐涎沫。
廉泉、療喘息嘔沫。
(明見少氣。
) 築賓、療嘔吐不止。
幽門、療善吐。
食飲不下。
兼唾多吐涎。
幹哕嘔沫。
(下)上管、療壯。
粥食湯藥皆吐不停。
灸間使(千見幹嘔。
)吐逆嘔不得食。
灸心俞百壯。
或胸堂百壯。
或巨阙五十。
嘔吐宿汁。
吞酸。
灸日月百壯。
三報。
或鹽半斤炒。
故帛裹就熱熨痛處。
主嘔吐。
若心腹痛而嘔。
此寒熱客于腸胃雲雲。
灸中脘。
(指)三焦俞、主飲食吐逆。
(千見勞。
)隐白、療嘔吐。
(明)太白、治嘔吐。
三焦俞、治吐逆。
(并見腹脹。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幹嘔 極泉、俠白、治心痛。
幹嘔煩滿。
(銅)通谷、療幹嘔無所出。
又治勞食飲隔結。
(明) 膽俞、療胸脅支滿。
嘔無所出。
口苦幹。
飲食不下。
幽門、療幹哕。
(下見吐。
)幹嘔不止。
粥食湯藥皆吐不停。
灸手間使三十壯。
若四厥脈沉絕不至。
灸便通。
此起死法。
(千)幹嘔、灸心主。
尺澤亦佳。
又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霍亂幹嘔。
間使七壯。
不瘥、更灸。
千金言生姜乃嘔家聖藥。
有此疾者。
早上宜多用生姜泡湯服。
或煨、或生嚼。
或取自然隐白、主腹滿喜嘔。
(千)幹嘔、灸心主。
尺澤佳。
又乳下一寸三十壯。
凡哕、令人惋恨。
(承漿七壯如麥大。
又臍下四指七壯。
卒哕膻中中府胃管各數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