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餘見千金。
)水泉、治女小便淋瀝。
委陽、志室(見陰痛。
)中、治小便淋瀝。
陰跷、療婦人淋瀝。
陰挺出。
(銅同。
)四肢淫泺心悶。
及諸淋。
(明)關元、(明同。
)治不覺遺瀝。
(銅見臍痛。
)小腸俞、治淋瀝。
(見小便赤。
) 予壯年寓學。
忽有遺瀝之患。
因閱方書。
見有用五倍子末酒調服者。
服之而愈。
藥若相投。
豈在多品。
而亦無事于灸也。
故附着于此。
若欲治淋疾。
則有王不留行子神效。
彭侍郎以治張道士。
服三粒愈。
(見既效方。
)有婦人患淋。
卧病久之。
服諸藥愈甚。
其夫入夜來告急。
予令取此花葉十餘葉。
令研細煎服。
翌朝再來。
雲病已減八分。
再與數葉煎服。
即愈。
(一名剪金花。
一名金盞銀台。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難 (不通不利) 湧泉、療小便不通。
(明)曲骨、療婦人小便不通。
(下見帶下。
)曲泉、主陰跳。
痛引莖中。
不得尿。
(千)陰交、石門、委陽、主小腹堅痛引陰中。
不得小便。
關元、主三十六疾不得小便。
氣沖。
主淋閉不得尿。
大敦、主小便難而痛。
(甲雲。
照海主之。
)橫骨、大巨、期門、主小腹滿。
小便難。
陰下縱。
陰谷、大敦、箕門、委中、委陽、主陰跳遺小便難。
中封、行間、主振寒溲白。
尿難痛。
曲骨、主小腹脹。
血癃小便難。
列缺、主小便熱痛。
中極等、(見失精。
)承扶、屈骨端、主小便不利。
(見大便不禁。
)少府、三裡、主小便不利癃。
陰陵泉主心下滿。
寒中小便不利。
包肓等、(見淋。
)石門、關元、陰交、中極、(并見無子。
)曲骨、(見帶下。
)主不得小便。
京門、主溢飲。
水道不通。
溺黃。
太沖、治腰引小腹痛。
小便不利。
狀如淋(明同。
)疝、小腹腫。
溏洩遺溺陰痛。
面目蒼色。
胸脅支滿。
足寒。
大便難。
(銅)水道、治膀胱寒。
三焦熱。
小便不利。
(見小腹痛。
)會陰、治小便難。
竅中熱。
(千同。
)皮痛陰端寒沖心。
橫骨、治腹脹小便難。
陰器縱伸痛。
陰包、(見腰。
)至陰、陰陵泉、(見疝。
)地機(見水腫。
)三陰交、(見癖。
)治小便不箕門、(見淋。
)治小便不通。
陰谷、治煩逆溺難。
小腹急。
引陰痛。
股内廉痛。
五裡、治腸中滿。
熱閉不得溺。
行間、治溺難。
(見白濁。
) 有人小便淋澀不通。
甚以為苦。
予令摘王不留行葉。
(詳見淋瀝。
)研細煎服。
即愈。
(黃椎破。
水煎數沸服。
治大小便不通立效。
亦有多煎蔥湯。
浸臍以下。
得通。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五色 腎俞、主小便難。
赤濁。
骨寒熱。
(千)前谷、委中、主尿赤難。
上廉、下廉、主小。
凡尿青、取井。
黃取俞。
赤取荥。
白取經。
黑取合。
承漿、主小便赤黃。
或時不禁。
完骨、小腸俞、白環俞、陽綱、膀胱俞、主小便赤黃。
中管、主小腸有熱。
尿黃。
關元、主腎病。
氣癃尿黃。
京門、(又見下不通。
)照海、主尿黃。
水道不通。
太陵主目赤。
小便如血。
關元、主傷中尿血。
太陵、治小便如血。
關元、(明下同。
)治溺血。
(見臍痛。
)下管、療小便赤。
(明見腹堅。
)陰交、治臍下熱。
小便赤。
氣痛如刀攪。
作塊如陰跷、療尿黃水。
小腹熱。
咽幹。
下雲、療小便難。
小腸俞、治小便赤澀。
小腸緊急大溪、關元、(見贲豚。
)白環俞、療小便黃。
(下)小腸俞、治小便赤澀淋瀝。
小腹痛。
(銅)膀胱俞、治小便赤澀。
遺溺。
陰生瘡。
少氣。
胫寒拘急。
不得屈伸。
上廉、治小便難。
赤黃。
太溪、(見傷寒無汗。
)兌端、(見渴。
)陰谷、(見腹脹。
)下廉、治溺黃。
魂門、治小便赤黃。
關元、(見臍痛。
)邊、(見腰痛。
)氣海、陽綱、治小便赤澀。
(見腹脹。
)下脘、治小便赤。
(見腹痛。
)大敦、主尿血。
灸三壯。
(千) 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宜服本事方清心丸。
(予教人服效。
)白色乃與水煎苦菜根服即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治夢遺失精(白濁) 虛勞尿精。
灸第七椎兩旁各三十壯。
(千)或曲泉百壯。
虛勞白濁。
灸脾俞百壯。
或三焦俞、與人交精洩。
灸三陰交五十。
失精陰縮。
灸中封五十。
陰痛溺血精出。
灸列缺俞五十一。
失精五髒虛竭。
灸曲骨端五十。
失精陰縮莖痛。
灸大赫三十。
失精膝胫痛冷。
灸曲泉百壯。
腰脊冷疼溺濁。
灸脾募百壯。
(并千)白濁漏精。
灸大椎骨尾龜骨并中間共三穴。
以繩量大椎至尾龜骨折中取中間穴。
(别附。
)太沖、中封、地機、主精不足。
(千)中極、蠡溝、漏谷、承扶、至陰、主小便不利。
失精。
(明下同。
) 志室治失精。
小便淋瀝。
然谷、主精溢。
(大赫同。
)酸不能久立。
足一寒一熱。
、治溺難白濁。
寒疝。
小腹腫。
腎俞、治溺血。
便濁。
出精。
(銅見勞瘵。
)膏肓俞、治夢失精。
(見勞。
)至陰、曲泉、(見風勞。
)中極、(明下同。
)治失精。
(見淋。
)志室、治下腫失精。
夢洩精。
灸三陰交二七壯。
夢斷神良。
(千)虛勞尿精。
陽陵泉或陰陵泉随年壯。
或十椎十九椎旁三十壯。
耳聾腰痛失精。
食少。
膝以下清雲雲。
當灸京門五十壯。
十四五髒論曰:心有三孔。
藏精汁三合。
(千同。
)則人之遺漏。
其因于心乎。
心動則遺漏從之。
欲免此患。
要養其心。
使不動可也。
其次、則邪念或起。
必早抑之。
至遊居士雲、不愁念起。
隻恐覺遲。
是也。
服藥針灸。
斯為下矣。
然猶愈于不為也。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便不通 大鐘、中、石門、承山、太沖、中管、大溪、承筋、主大便難。
(千)昆侖、主不得。
肓俞、主大便幹。
腹中切痛。
石關、主大便閉。
寒氣結。
心堅滿。
承山(見轉筋。
) 大溪、(見傷寒無汗。
)治大便難。
(銅)大鐘、(銅見淋。
)石關、治大便秘澀。
肓俞、治大便燥。
(見腰痛。
)中注、治小腹有熱。
大便堅燥不利。
大白、治腰痛大便難。
太沖、治足寒大便難。
石關、膀胱俞、療腹痛大便難。
(明下)大便難、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壯。
(千)又承筋三壯。
大便不通。
大敦四壯。
大便閉塞。
氣結。
心堅滿。
石門百壯。
(餘見千金。
)腹中有積。
大便秘。
巴豆肉為餅。
置臍中。
灸三壯。
即通。
神效。
耆域蜜兌治大便秘。
(詳見既效。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小便不通 豐隆、主大小便澀難。
(明同。
)長強、(明下同。
)小腸俞、主大小便難。
淋癃。
包肓、主癃閉下重。
大小便難。
水道、主三焦約。
大小便不通。
(又雲生婦人。
)營沖四穴、主大小便不利。
大溪、便難。
尿黃。
中注、浮、主小腹熱。
大便堅。
白環俞、(見腰脊。
)扶承、(見痔。
)大腸俞、治大小便不利。
(銅見腹脹。
)會陰、治不得大小便。
(見陰痛。
千同)。
浮、治小腸熱。
大腸結。
(見筋急。
)膀胱俞、療大小便難。
尿赤。
(明)交信、療大小便難。
一卒傷寒。
大小便不通。
予與五苓散而皆通。
五苓固利小便矣。
而大便亦通者。
津液生故也。
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
宜用蜜兌道之。
(必用方。
婦人老人大便秘。
用麻子蘇子煮粥食。
最佳。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不禁(遺尿附) 承漿、主小便不禁。
(見便黃。
)關元、(又主婦人小便數洩不止。
)湧泉、主小便數。
少府、主陰暴痛遺尿。
(千)關門、中府、(甲作委中。
)神門、主遺尿。
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
太沖、主女遺尿。
(見疝。
)關門、治遺溺善滿。
(銅)箕門、(見淋。
)通裡、(見傷寒。
千同。
)大敦、(見疝。
)膀胱俞、(見便赤。
)太沖、(見小便不利。
)委中、(見腰脊。
)神門、治遺溺。
(見心煩。
)陰包、治遺溺不禁。
(見腰痛。
)遺溺、灸陽陵泉或足陽明。
各随年。
(千)遺溺失禁。
出不自知。
灸陰陵泉随年。
小便失禁。
灸大敦。
或行間七壯。
尿床。
灸臍下橫文七壯。
婦人遺尿。
灸橫骨七壯。
小兒遺尿。
灸臍下寸半随年。
又灸大敦三壯。
(餘見千金。
)曲泉、陰谷、陰陵泉、複溜。
(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佳。
不損陽氣。
亦雲止遺尿。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便不禁(餘見洩瀉) 大腸俞、次、主大小便利。
陽綱、主大便不節。
(明同。
)腸鳴洩注。
小便赤黃。
、主尻中腫。
大便直出。
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屈骨端、主大便洩數。
小便不利。
并灸天樞。
丹田、主洩利不禁。
小腹絞痛。
關元、療洩痢虛脹。
小便難。
(明)魂門、治大便不節。
(銅)老小大便失禁。
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
又灸大指岐間各三壯。
(千)三裡、大便不禁。
病亦矣。
神阙、石門、丹田、屈骨端等。
皆是穴處。
宜速灸之。
予頃患脾洩。
醫謂有積。
以冷藥利之。
大便不禁。
服鎮靈丹十餘丸。
午夜各數丸而愈。
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
則不服。
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
可乎哉。
針灸資生經第三 洩瀉(餘見吐瀉) 曲泉、治洩利。
四肢不舉。
(銅見疝。
)腹結、治腹寒洩利。
(見臍痛。
)神阙、治洩止。
小兒奶利不絕。
腹大。
繞臍痛。
氣穴、治婦人洩利不止。
(見月事。
)陽綱、治大便洩利。
意舍、治大便滑洩。
(并見腹脹。
)梁門、治大腸滑洩。
谷不化。
(見積氣。
)關門、治洩利不欲食。
(見積氣。
)天樞、治洩利食不化。
三焦俞、治水谷不化。
欲洩注。
(見腹脹。
)懸樞、治水谷不化。
下利。
(見積聚。
)脊中、治溫病積聚下利。
中、治腹脹下利食洩。
脾俞、治洩利。
(見腹脹。
)膀胱俞、治洩利腹痛。
大腸俞、腎俞、治洞洩食不化。
(見勞瘵。
) 會陽、治腹中冷氣。
洩利不止。
京門、治小腹急腫。
腸鳴洞洩。
樞引痛。
三間、治腹滿腸鳴洞洩。
然谷、治兒洞洩。
(見口噤。
)關元、療腹洩不止。
(明下見贲豚。
)京門、然谷、陰陵泉、主洞洩不化。
(千)腎俞、章門、主寒中洞洩不化。
京門、昆侖、主洞洩體痛。
長強、主頭重洞洩。
明下雲、洞洩不禁。
陰陵泉、隐白、主胸中熱。
暴洩。
大腸俞、主腸鳴腹腫暴洩。
三焦俞、小腸俞、、意舍、章門、主腸鳴腹脹欲洩注。
會陽、主腹中有寒洩注。
腸便血。
束骨、主腸洩。
天樞、主冬月重感于寒則洩。
當臍痛。
腸胃間遊氣切痛。
若心腹痛而後洩。
此寒氣客于腸間雲雲。
灸關元百壯。
服當歸縮砂湯。
(指)洩瀉宜先灸臍中。
次灸關元等穴。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飧洩 中、主腹脹飧洩。
下廉、治小腹痛飧洩。
次指間痛。
唇幹。
涎出不覺。
不得汗出。
毛發疝瘕。
) 素問言春傷于風。
夏必飧洩。
苟知傷于風而得之。
則藥自可治。
雖不着艾。
未為害也。
本事方雲、飧洩者、食谷不化也。
春時木旺。
肝生風邪。
淫于脾經。
至夏引冷當風。
故。
宜芎丸。
芎神曲白術附子等分。
細末。
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米飲下。
治脾濕而洩者。
萬無不中。
其用芎除濕有理。
故載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溏洩 三陰交、治溏洩食不化。
(銅見腹脹。
)地機、(見水腫。
)治溏洩。
地機、主溏瘕腹痛藏痹。
太沖等、主溏洩。
(見痢。
) 予嘗患痹疼。
既愈而溏利者久之。
因灸臍中。
遂不登溷。
連三日灸之。
三夕不登溷。
若灸溏洩。
臍中第一。
三陰交等穴。
乃其次也。
本事方雲、一親每五更初必溏痢一次者數月。
有人雲、此名腎洩。
腎感陰氣而然。
服五味子散溏利有理。
故附載之。
予舊患溏利。
每天曉必如廁。
人教贖豆附丸服即愈。
其方不可得也。
它年再患此。
隻用姜煎附子加豆蔻服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痢(餘見瀉) 素問言洩痢有五種。
一曰胃洩。
飲食不化而色黃。
胃與脾合故黃也。
二曰脾洩。
腹脹而注洩無休。
又上逆嘔。
此為寒熱之患也。
三曰大腸洩。
食畢腸鳴切痛。
而痢白色。
大腸與肺合故白也。
四曰小腸洩。
身瘦而便膿血。
小腸與心合。
心主血也。
五曰大瘕洩。
裡急後重。
數至圊不能便。
莖中痛。
此腎洩也。
諸家方有二十餘種。
此唯言五種。
蓋舉其綱也。
必用方亦有赤白疳蠱之别。
其大概則髒腑寒也。
廪丘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
數予治人痢。
惟與以鎮靈丹。
無有不效。
或未效、更加丸數。
則效矣。
若蠱利、則用柏葉黃連煎服。
(見既效。
)諸痢惟耆域方用濃樸罂粟殼末最佳。
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
甘草拌之。
黃谷葉數片、姜棗烏梅水煎。
予嘗用之驗。
故載于此。
然痢本無惡證。
而有患此而死者。
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
多服冷藥故也。
若其急難。
亦當灼艾。
不可專用藥雲。
複溜、主腸便膿血。
洩痢後重。
腹痛如狀。
(千)交信、主洩痢赤白。
(銅同。
)漏血。
大沖、曲泉、主溏洩痢注下血。
小腸俞、主洩痢膿血五色。
重下腫痛。
丹田、主洩痢不禁。
小腹絞痛。
關元、大溪、主洩痢不止。
脾俞、主洩痢不食。
食不生肌。
五樞、主婦人赤白。
裡急螈。
曲泉、治洩水下利膿血。
(銅見風勞。
)中膂俞、治腸冷赤白痢。
(明同。
)膀胱俞、療洩痢腹痛。
(明)脊俞、療溫病積聚下痢。
(銅作下利。
)關元、療洩痢。
(見便不禁。
)小兒痢下赤白。
秋末脫肛。
每廁、腹痛不可忍。
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
體瘦渴飲。
形容瘦悴。
諸藥不瘥。
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
岐伯雲、三伏内用桃水浴孩子。
午正時當日灸之。
用青帛拭。
似見疳蟲随汗出。
神效。
小兒秋深冷痢不止。
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婦人水洩痢。
灸氣海百壯。
洩痢食不消。
不作肌膚。
灸脾俞随年壯。
(千)洩注五利便膿。
重下腹痛。
灸小腸俞百壯。
洩痢不禁。
小腹絞痛。
灸石門百壯。
三報。
久痢百治不瘥。
灸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
去大指岐三寸。
随年。
又臍中二三百壯。
又關元三百。
(十日灸。
)赤白下、灸窮骨多為佳。
四肢不舉。
多汗洞痢。
灸大橫随年。
(餘見千金。
)痢暴
)水泉、治女小便淋瀝。
委陽、志室(見陰痛。
)中、治小便淋瀝。
陰跷、療婦人淋瀝。
陰挺出。
(銅同。
)四肢淫泺心悶。
及諸淋。
(明)關元、(明同。
)治不覺遺瀝。
(銅見臍痛。
)小腸俞、治淋瀝。
(見小便赤。
) 予壯年寓學。
忽有遺瀝之患。
因閱方書。
見有用五倍子末酒調服者。
服之而愈。
藥若相投。
豈在多品。
而亦無事于灸也。
故附着于此。
若欲治淋疾。
則有王不留行子神效。
彭侍郎以治張道士。
服三粒愈。
(見既效方。
)有婦人患淋。
卧病久之。
服諸藥愈甚。
其夫入夜來告急。
予令取此花葉十餘葉。
令研細煎服。
翌朝再來。
雲病已減八分。
再與數葉煎服。
即愈。
(一名剪金花。
一名金盞銀台。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難 (不通不利) 湧泉、療小便不通。
(明)曲骨、療婦人小便不通。
(下見帶下。
)曲泉、主陰跳。
痛引莖中。
不得尿。
(千)陰交、石門、委陽、主小腹堅痛引陰中。
不得小便。
關元、主三十六疾不得小便。
氣沖。
主淋閉不得尿。
大敦、主小便難而痛。
(甲雲。
照海主之。
)橫骨、大巨、期門、主小腹滿。
小便難。
陰下縱。
陰谷、大敦、箕門、委中、委陽、主陰跳遺小便難。
中封、行間、主振寒溲白。
尿難痛。
曲骨、主小腹脹。
血癃小便難。
列缺、主小便熱痛。
中極等、(見失精。
)承扶、屈骨端、主小便不利。
(見大便不禁。
)少府、三裡、主小便不利癃。
陰陵泉主心下滿。
寒中小便不利。
包肓等、(見淋。
)石門、關元、陰交、中極、(并見無子。
)曲骨、(見帶下。
)主不得小便。
京門、主溢飲。
水道不通。
溺黃。
太沖、治腰引小腹痛。
小便不利。
狀如淋(明同。
)疝、小腹腫。
溏洩遺溺陰痛。
面目蒼色。
胸脅支滿。
足寒。
大便難。
(銅)水道、治膀胱寒。
三焦熱。
小便不利。
(見小腹痛。
)會陰、治小便難。
竅中熱。
(千同。
)皮痛陰端寒沖心。
橫骨、治腹脹小便難。
陰器縱伸痛。
陰包、(見腰。
)至陰、陰陵泉、(見疝。
)地機(見水腫。
)三陰交、(見癖。
)治小便不箕門、(見淋。
)治小便不通。
陰谷、治煩逆溺難。
小腹急。
引陰痛。
股内廉痛。
五裡、治腸中滿。
熱閉不得溺。
行間、治溺難。
(見白濁。
) 有人小便淋澀不通。
甚以為苦。
予令摘王不留行葉。
(詳見淋瀝。
)研細煎服。
即愈。
(黃椎破。
水煎數沸服。
治大小便不通立效。
亦有多煎蔥湯。
浸臍以下。
得通。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五色 腎俞、主小便難。
赤濁。
骨寒熱。
(千)前谷、委中、主尿赤難。
上廉、下廉、主小。
凡尿青、取井。
黃取俞。
赤取荥。
白取經。
黑取合。
承漿、主小便赤黃。
或時不禁。
完骨、小腸俞、白環俞、陽綱、膀胱俞、主小便赤黃。
中管、主小腸有熱。
尿黃。
關元、主腎病。
氣癃尿黃。
京門、(又見下不通。
)照海、主尿黃。
水道不通。
太陵主目赤。
小便如血。
關元、主傷中尿血。
太陵、治小便如血。
關元、(明下同。
)治溺血。
(見臍痛。
)下管、療小便赤。
(明見腹堅。
)陰交、治臍下熱。
小便赤。
氣痛如刀攪。
作塊如陰跷、療尿黃水。
小腹熱。
咽幹。
下雲、療小便難。
小腸俞、治小便赤澀。
小腸緊急大溪、關元、(見贲豚。
)白環俞、療小便黃。
(下)小腸俞、治小便赤澀淋瀝。
小腹痛。
(銅)膀胱俞、治小便赤澀。
遺溺。
陰生瘡。
少氣。
胫寒拘急。
不得屈伸。
上廉、治小便難。
赤黃。
太溪、(見傷寒無汗。
)兌端、(見渴。
)陰谷、(見腹脹。
)下廉、治溺黃。
魂門、治小便赤黃。
關元、(見臍痛。
)邊、(見腰痛。
)氣海、陽綱、治小便赤澀。
(見腹脹。
)下脘、治小便赤。
(見腹痛。
)大敦、主尿血。
灸三壯。
(千) 小便有五色。
惟赤白色者多。
赤色多因酒得之。
宜服本事方清心丸。
(予教人服效。
)白色乃與水煎苦菜根服即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治夢遺失精(白濁) 虛勞尿精。
灸第七椎兩旁各三十壯。
(千)或曲泉百壯。
虛勞白濁。
灸脾俞百壯。
或三焦俞、與人交精洩。
灸三陰交五十。
失精陰縮。
灸中封五十。
陰痛溺血精出。
灸列缺俞五十一。
失精五髒虛竭。
灸曲骨端五十。
失精陰縮莖痛。
灸大赫三十。
失精膝胫痛冷。
灸曲泉百壯。
腰脊冷疼溺濁。
灸脾募百壯。
(并千)白濁漏精。
灸大椎骨尾龜骨并中間共三穴。
以繩量大椎至尾龜骨折中取中間穴。
(别附。
)太沖、中封、地機、主精不足。
(千)中極、蠡溝、漏谷、承扶、至陰、主小便不利。
失精。
(明下同。
) 志室治失精。
小便淋瀝。
然谷、主精溢。
(大赫同。
)酸不能久立。
足一寒一熱。
、治溺難白濁。
寒疝。
小腹腫。
腎俞、治溺血。
便濁。
出精。
(銅見勞瘵。
)膏肓俞、治夢失精。
(見勞。
)至陰、曲泉、(見風勞。
)中極、(明下同。
)治失精。
(見淋。
)志室、治下腫失精。
夢洩精。
灸三陰交二七壯。
夢斷神良。
(千)虛勞尿精。
陽陵泉或陰陵泉随年壯。
或十椎十九椎旁三十壯。
耳聾腰痛失精。
食少。
膝以下清雲雲。
當灸京門五十壯。
十四五髒論曰:心有三孔。
藏精汁三合。
(千同。
)則人之遺漏。
其因于心乎。
心動則遺漏從之。
欲免此患。
要養其心。
使不動可也。
其次、則邪念或起。
必早抑之。
至遊居士雲、不愁念起。
隻恐覺遲。
是也。
服藥針灸。
斯為下矣。
然猶愈于不為也。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便不通 大鐘、中、石門、承山、太沖、中管、大溪、承筋、主大便難。
(千)昆侖、主不得。
肓俞、主大便幹。
腹中切痛。
石關、主大便閉。
寒氣結。
心堅滿。
承山(見轉筋。
) 大溪、(見傷寒無汗。
)治大便難。
(銅)大鐘、(銅見淋。
)石關、治大便秘澀。
肓俞、治大便燥。
(見腰痛。
)中注、治小腹有熱。
大便堅燥不利。
大白、治腰痛大便難。
太沖、治足寒大便難。
石關、膀胱俞、療腹痛大便難。
(明下)大便難、灸七椎旁各一寸七壯。
(千)又承筋三壯。
大便不通。
大敦四壯。
大便閉塞。
氣結。
心堅滿。
石門百壯。
(餘見千金。
)腹中有積。
大便秘。
巴豆肉為餅。
置臍中。
灸三壯。
即通。
神效。
耆域蜜兌治大便秘。
(詳見既效。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小便不通 豐隆、主大小便澀難。
(明同。
)長強、(明下同。
)小腸俞、主大小便難。
淋癃。
包肓、主癃閉下重。
大小便難。
水道、主三焦約。
大小便不通。
(又雲生婦人。
)營沖四穴、主大小便不利。
大溪、便難。
尿黃。
中注、浮、主小腹熱。
大便堅。
白環俞、(見腰脊。
)扶承、(見痔。
)大腸俞、治大小便不利。
(銅見腹脹。
)會陰、治不得大小便。
(見陰痛。
千同)。
浮、治小腸熱。
大腸結。
(見筋急。
)膀胱俞、療大小便難。
尿赤。
(明)交信、療大小便難。
一卒傷寒。
大小便不通。
予與五苓散而皆通。
五苓固利小便矣。
而大便亦通者。
津液生故也。
或小便通而大便尚不通。
宜用蜜兌道之。
(必用方。
婦人老人大便秘。
用麻子蘇子煮粥食。
最佳。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小便不禁(遺尿附) 承漿、主小便不禁。
(見便黃。
)關元、(又主婦人小便數洩不止。
)湧泉、主小便數。
少府、主陰暴痛遺尿。
(千)關門、中府、(甲作委中。
)神門、主遺尿。
陰陵泉、陽陵泉、主失禁遺尿不自知。
太沖、主女遺尿。
(見疝。
)關門、治遺溺善滿。
(銅)箕門、(見淋。
)通裡、(見傷寒。
千同。
)大敦、(見疝。
)膀胱俞、(見便赤。
)太沖、(見小便不利。
)委中、(見腰脊。
)神門、治遺溺。
(見心煩。
)陰包、治遺溺不禁。
(見腰痛。
)遺溺、灸陽陵泉或足陽明。
各随年。
(千)遺溺失禁。
出不自知。
灸陰陵泉随年。
小便失禁。
灸大敦。
或行間七壯。
尿床。
灸臍下橫文七壯。
婦人遺尿。
灸橫骨七壯。
小兒遺尿。
灸臍下寸半随年。
又灸大敦三壯。
(餘見千金。
)曲泉、陰谷、陰陵泉、複溜。
(此諸穴斷小便利大佳。
不損陽氣。
亦雲止遺尿。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大便不禁(餘見洩瀉) 大腸俞、次、主大小便利。
陽綱、主大便不節。
(明同。
)腸鳴洩注。
小便赤黃。
、主尻中腫。
大便直出。
陰胞有寒。
小便不利。
屈骨端、主大便洩數。
小便不利。
并灸天樞。
丹田、主洩利不禁。
小腹絞痛。
關元、療洩痢虛脹。
小便難。
(明)魂門、治大便不節。
(銅)老小大便失禁。
灸兩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
又灸大指岐間各三壯。
(千)三裡、大便不禁。
病亦矣。
神阙、石門、丹田、屈骨端等。
皆是穴處。
宜速灸之。
予頃患脾洩。
醫謂有積。
以冷藥利之。
大便不禁。
服鎮靈丹十餘丸。
午夜各數丸而愈。
今人服此丹三五丸不效。
則不服。
是以一勺水救輿薪火也。
可乎哉。
針灸資生經第三 洩瀉(餘見吐瀉) 曲泉、治洩利。
四肢不舉。
(銅見疝。
)腹結、治腹寒洩利。
(見臍痛。
)神阙、治洩止。
小兒奶利不絕。
腹大。
繞臍痛。
氣穴、治婦人洩利不止。
(見月事。
)陽綱、治大便洩利。
意舍、治大便滑洩。
(并見腹脹。
)梁門、治大腸滑洩。
谷不化。
(見積氣。
)關門、治洩利不欲食。
(見積氣。
)天樞、治洩利食不化。
三焦俞、治水谷不化。
欲洩注。
(見腹脹。
)懸樞、治水谷不化。
下利。
(見積聚。
)脊中、治溫病積聚下利。
中、治腹脹下利食洩。
脾俞、治洩利。
(見腹脹。
)膀胱俞、治洩利腹痛。
大腸俞、腎俞、治洞洩食不化。
(見勞瘵。
) 會陽、治腹中冷氣。
洩利不止。
京門、治小腹急腫。
腸鳴洞洩。
樞引痛。
三間、治腹滿腸鳴洞洩。
然谷、治兒洞洩。
(見口噤。
)關元、療腹洩不止。
(明下見贲豚。
)京門、然谷、陰陵泉、主洞洩不化。
(千)腎俞、章門、主寒中洞洩不化。
京門、昆侖、主洞洩體痛。
長強、主頭重洞洩。
明下雲、洞洩不禁。
陰陵泉、隐白、主胸中熱。
暴洩。
大腸俞、主腸鳴腹腫暴洩。
三焦俞、小腸俞、、意舍、章門、主腸鳴腹脹欲洩注。
會陽、主腹中有寒洩注。
腸便血。
束骨、主腸洩。
天樞、主冬月重感于寒則洩。
當臍痛。
腸胃間遊氣切痛。
若心腹痛而後洩。
此寒氣客于腸間雲雲。
灸關元百壯。
服當歸縮砂湯。
(指)洩瀉宜先灸臍中。
次灸關元等穴。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飧洩 中、主腹脹飧洩。
下廉、治小腹痛飧洩。
次指間痛。
唇幹。
涎出不覺。
不得汗出。
毛發疝瘕。
) 素問言春傷于風。
夏必飧洩。
苟知傷于風而得之。
則藥自可治。
雖不着艾。
未為害也。
本事方雲、飧洩者、食谷不化也。
春時木旺。
肝生風邪。
淫于脾經。
至夏引冷當風。
故。
宜芎丸。
芎神曲白術附子等分。
細末。
糊丸梧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米飲下。
治脾濕而洩者。
萬無不中。
其用芎除濕有理。
故載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溏洩 三陰交、治溏洩食不化。
(銅見腹脹。
)地機、(見水腫。
)治溏洩。
地機、主溏瘕腹痛藏痹。
太沖等、主溏洩。
(見痢。
) 予嘗患痹疼。
既愈而溏利者久之。
因灸臍中。
遂不登溷。
連三日灸之。
三夕不登溷。
若灸溏洩。
臍中第一。
三陰交等穴。
乃其次也。
本事方雲、一親每五更初必溏痢一次者數月。
有人雲、此名腎洩。
腎感陰氣而然。
服五味子散溏利有理。
故附載之。
予舊患溏利。
每天曉必如廁。
人教贖豆附丸服即愈。
其方不可得也。
它年再患此。
隻用姜煎附子加豆蔻服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痢(餘見瀉) 素問言洩痢有五種。
一曰胃洩。
飲食不化而色黃。
胃與脾合故黃也。
二曰脾洩。
腹脹而注洩無休。
又上逆嘔。
此為寒熱之患也。
三曰大腸洩。
食畢腸鳴切痛。
而痢白色。
大腸與肺合故白也。
四曰小腸洩。
身瘦而便膿血。
小腸與心合。
心主血也。
五曰大瘕洩。
裡急後重。
數至圊不能便。
莖中痛。
此腎洩也。
諸家方有二十餘種。
此唯言五種。
蓋舉其綱也。
必用方亦有赤白疳蠱之别。
其大概則髒腑寒也。
廪丘公所謂諸下悉寒是也。
數予治人痢。
惟與以鎮靈丹。
無有不效。
或未效、更加丸數。
則效矣。
若蠱利、則用柏葉黃連煎服。
(見既效。
)諸痢惟耆域方用濃樸罂粟殼末最佳。
後人又加木香黃連陳皮等分。
甘草拌之。
黃谷葉數片、姜棗烏梅水煎。
予嘗用之驗。
故載于此。
然痢本無惡證。
而有患此而死者。
或者世醫以痢為熱病。
多服冷藥故也。
若其急難。
亦當灼艾。
不可專用藥雲。
複溜、主腸便膿血。
洩痢後重。
腹痛如狀。
(千)交信、主洩痢赤白。
(銅同。
)漏血。
大沖、曲泉、主溏洩痢注下血。
小腸俞、主洩痢膿血五色。
重下腫痛。
丹田、主洩痢不禁。
小腹絞痛。
關元、大溪、主洩痢不止。
脾俞、主洩痢不食。
食不生肌。
五樞、主婦人赤白。
裡急螈。
曲泉、治洩水下利膿血。
(銅見風勞。
)中膂俞、治腸冷赤白痢。
(明同。
)膀胱俞、療洩痢腹痛。
(明)脊俞、療溫病積聚下痢。
(銅作下利。
)關元、療洩痢。
(見便不禁。
)小兒痢下赤白。
秋末脫肛。
每廁、腹痛不可忍。
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
體瘦渴飲。
形容瘦悴。
諸藥不瘥。
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三壯。
岐伯雲、三伏内用桃水浴孩子。
午正時當日灸之。
用青帛拭。
似見疳蟲随汗出。
神效。
小兒秋深冷痢不止。
灸臍下二寸三寸間動脈中三壯。
婦人水洩痢。
灸氣海百壯。
洩痢食不消。
不作肌膚。
灸脾俞随年壯。
(千)洩注五利便膿。
重下腹痛。
灸小腸俞百壯。
洩痢不禁。
小腹絞痛。
灸石門百壯。
三報。
久痢百治不瘥。
灸足陽門下一寸高骨上陷中。
去大指岐三寸。
随年。
又臍中二三百壯。
又關元三百。
(十日灸。
)赤白下、灸窮骨多為佳。
四肢不舉。
多汗洞痢。
灸大橫随年。
(餘見千金。
)痢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