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尺澤巨阙七壯。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噫 蠡溝、主數噫。
恐悸。
氣不足。
(千)陷谷、主腹大滿。
喜噫。
鸠尾、主噫喘胸滿咳嘔。
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哕嘔。
勞宮、主氣逆噫不止。
咳唾噫善咳。
氣無所出。
先取三裡。
後取太白、章門。
大敦、主哕噫。
又灸石關。
太溪、(見吐。
)治善噫。
(銅)蠡溝、治數噫。
(見疝。
) 神門、治數噫恐悸。
(見心煩。
)陷谷、(見水腫。
)期門、治産後善噫。
(見心痛。
)大淵、治噫氣哕逆。
少商、治煩心善哕。
心下滿。
汗出而寒。
咳逆。
大淵、治善哕嘔。
(見胸痹。
)溫溜、治傷寒哕逆噫哕。
鬲中氣閉寒。
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千、噫哕嘔逆。
灸石關百壯。
針灸資生經第三 傷寒嘔哕(諸哕) 巨阙、主傷寒煩心喜嘔。
(千)甲雲、主心腹脹噫。
煩熱善嘔。
鬲中不利。
間使、主熱病煩心喜哕。
胸中澹澹。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哕衄。
百會、主汗出而嘔痙。
商丘、主寒熱好嘔。
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
腎俞、主頭身熱赤欲嘔。
(并千。
)勞宮、主熱病煩滿。
欲嘔哕。
(甲)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
(千) 必用方論哕者、俗雲克逆也。
針灸者當以此求之。
若氣自腹中起。
上築咽喉。
逆氣連屬不能出。
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
此由寒傷胃脘。
腎氣先虛。
逆氣上乘于胃。
與氣相侔不止者、難治。
謂之哕。
宜茱萸丸。
灸中脘、關元百壯。
未止、灸腎俞百壯。
(指) 針灸資生經第三 唾 中府、治咳唾濁涕。
(銅見肺氣。
)庫房、治多唾濁沫膿血。
周榮、治咳唾稠膿。
(并見胸脅滿。
)少商、治腹滿唾沫。
(見瘧。
)百會、(見痫。
)治唾沫。
石關、治多唾嘔沫。
(明下)庫房、治肺寒咳嗽唾膿。
(見逆氣。
)幽門、(見同。
)治嘔沫吐涎。
喜唾。
(銅)石關、治脊強不開。
多唾。
日月、治多唾。
(見悲愁。
)天井、治心胸痛。
咳嗽上氣。
吐膿。
不嗜食。
紫宮、治吐血。
及唾如白膠。
(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
(千) 名醫賈錄雲、積主髒病。
聚主腑病。
積者、是飲食包結不消。
聚者、是伏痰結而不化。
痰伏在上鬲。
主頭目眩痛。
多自涎唾。
或緻潮熱。
用平胃散烏金散治之。
其論有理。
故載之。
針灸資生經第三 胃痛(寒熱) 魚際、療胃氣逆。
(明)分水、治胃脹不調。
(見腹痛。
)銅雲、胃虛脹不嗜食。
鬲俞、治胃脘暴痛。
(銅見嘔吐。
) 下管、治腹胃不調腹痛。
(明見腹堅。
)腎俞、主胃寒脹。
(千見食多。
)胃俞、治胃中寒。
(銅見腹脹。
)水分、治胃虛脹。
(見水腫。
)三裡、治胃中寒。
心腹脹滿。
胃氣不足。
惡聞食臭。
腸鳴腹痛。
食不化。
(明下同。
)下廉、(見飧洩。
)懸鐘、治胃熱不嗜食。
心俞、療胃中弱。
食不下。
(明下)太淵、(千見心痛。
)療胃氣上逆。
唾血。
治胃補胃。
胃俞百壯。
胃寒不能食。
食多身瘦。
腸鳴腹滿。
胃脹胃熱。
三裡三十壯。
反胃。
食即吐。
上氣。
灸兩乳下各一寸。
(以瘥為期。
)又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穴三壯。
(外台雲一指。
千翼) 針灸資生經第三 反胃 凡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先取下管。
後取三裡瀉之。
章門、主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見不嗜食。
)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
嘔吐還出。
又主嘔逆吐食不得出。
中庭、療胸脅支滿。
心下滿。
(銅明同下。
)食不下嘔逆。
吐食還出。
三裡、療胃氣不足。
反胃。
胃俞、(見不能食。
)療吐食。
意舍、療吐食不留住。
(下見背痛。
) 吐逆食不住。
胃管百壯。
(千)吐嘔逆不得下食。
今日食、明日吐。
灸鬲俞百壯。
有人久患反胃。
予與鎮靈丹服。
更令服七氣湯。
遂能立食。
若加以着艾。
尤為佳也。
有老婦人患反胃。
飲食至晚即吐出。
見其氣繞臍而轉。
予為點水分氣海并夾臍邊兩穴。
既歸、隻灸水分氣海即愈。
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不下(不化) 魂門、治飲食不下。
腹中雷鳴。
(銅)三焦俞、治吐逆飲食不下。
(見腹脹。
)胃倉、意舍、(見腹脹。
)鬲關、治食飲不下。
(見背痛。
)胃俞、主嘔吐筋攣。
食不下。
(千)大腸俞、周榮、主食不下。
喜飲。
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
(見反胃。
)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
三焦俞、主傷寒頭痛食不下。
心俞、治胃弱、食飲不下。
(明下)鬲俞、治鬲寒食飲不下。
腹脅滿。
胃弱、食少。
嗜卧怠惰。
不欲動。
身濕不能食千雲、主吐食。
(見嘔。
)陽綱、治食不下。
腹中雷鳴。
大小便不節。
黃水。
(明)紫宮、(見煩心。
)中庭、(見反胃。
)膽俞、(見嘔。
)治飲食不下。
三裡、(見胃。
)大腸俞、三陰交、(并見腹脹。
)下脘、(見腹痛。
)三焦俞、懸樞、(見瀉。
)梁門、(見積氣。
)治谷不化。
天樞、(見瀉。
)志室、(見脊痛。
)腎俞、(見勞)治食不化。
腹哀、治寒中食不化。
三焦俞、治水谷不消。
腹脹腰痛。
吐逆。
(明)腹哀、(銅同。
)太白、(見瀉。
)主食不化。
(千)凡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先取下管。
後取三裡瀉之。
石門、主不欲食。
谷入不化。
天樞、厲兌、内庭、主食不化。
不嗜食。
夾臍痛。
章門、主食飲不化。
(見不嗜食。
)上管、中管、主寒中傷飽。
食飲不化。
中庭、治胸脅滿。
食不下。
(見反胃。
)胃管、三焦俞、主小腹積聚。
堅大如盤。
胃脹食不消。
(千)志室、(明見腹痛。
)療食不下。
太白、公孫、(見腹脹。
)主食不化。
中府、胃倉、承滿、(見腹脹。
)魚際、(見腹痛。
)周榮、(見胸滿。
)治食不下。
中管、(腹脹。
)三陰交、(見腹脹。
)治食不化。
針灸資生經第三 不能食 然谷、治腦痛不能食。
(銅見痰。
)豐隆、主不能食。
中極、主饑不能食。
胃俞、主嘔吐筋攣。
食不下。
不能食。
維道、主三焦有水氣。
不能食。
鬲俞、主傷寒嗜卧。
怠惰不欲動。
身濕不能食。
(銅同。
)石門、主不欲食。
谷入不化。
率谷、主醉酒風熱發不能飲食。
嘔吐。
(甲)少商、療不能食。
腹中氣滿。
吃食無味。
(明)分水、(見腹痛。
)療不能食。
胃俞、療煩滿吐食。
腹脹不能食。
下雲、療胃中寒氣不能食。
胸脅滿。
身瘦不能食。
胸滿。
鬲上逆氣悶熱。
灸大腸俞二七壯。
小兒減之。
(千)三裡、療腹滿不能食。
胃氣不足。
反胃。
(明不能飲食見腸。
髒腑積聚及飲食不消見寒熱。
湧泉主心痛不嗜食。
咽中痛不可内食見虛勞。
脾俞胃俞治不嗜食。
) 針灸資生經第三 不嗜食 凡不嗜食。
刺然谷多見血。
使人立饑。
(千)隐白、(見吐。
)然谷、脾俞、内庭、主不嗜食。
天樞、厲兌、内庭、主食不化。
不嗜食。
夾臍急。
中封、主身黃有微熱。
不嗜食。
章門主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熱中不嗜食。
苦吞而聞食臭傷飽。
身黃酸疼羸瘦。
肺俞、治上氣嘔吐。
支滿不嗜食。
(銅)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見腹脹。
)地機、陰陵泉、水分、(并見水腫。
)幽門、(見胸痛。
)小腸俞、(見腳氣。
)治不嗜食。
下脘、治六腑氣寒不嗜食。
(見腹痛。
)下廉、(見飧洩。
)懸鐘、治胃熱不嗜食。
(見膝攣。
)陰跷、療病饑不欲食。
(明)懸鐘、療腹滿。
中焦客熱不嗜食。
(明下)又雲、心腹脹滿。
胃熱不嗜食。
陽綱、(見腸鳴。
)療不嗜食。
分水、治胃虛脹不嗜食。
(銅) 不嗜食有數端。
有三焦客熱不嗜食。
有胃熱不嗜食。
有胃熱不嗜食。
有六腑氣寒不嗜食。
固當随證用藥治之。
而針灸者亦當知補瀉之法可也。
史記、陽虛侯病甚。
衆醫皆以為蹶。
太倉公診脈以為痹。
根在右脅下。
大如覆杯。
令人喘逆不能食。
亦有患痹而得者。
概曰胃有寒熱。
則不可也。
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肝俞主心風腹脹滿。
食不消化。
四肢羸露不欲食。
(見中風。
)曲泉、主不嗜食。
(見無子。
)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氣(無味) 三裡、治食氣惡聞食臭。
(見胃。
)大杼、(見勞。
)治食氣。
百會、(見風痫。
)少商、(見不能食。
)療吃食無味。
(明)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
心下虛滿。
時時欲下喜卧。
皆針胃管、太倉。
服建中湯及平胃丸。
有鑽胃丸、溫中開胃。
病患觑飲食不得。
三五服即思食。
破故紙半兩、肉豆蔻四枚、為末。
蒸棗肉丸梧子大。
空心米飲三十丸。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多 脾俞、治食飲多身瘦。
(銅見腹脹。
)腎俞、療食多身瘦。
(明下見勞。
)胃俞、腎俞、主胃中寒脹。
食多身瘦。
脾俞、大腸俞、主食多身瘦。
(見腹脹。
) 舍侄偶食罷即饑。
再食又饑。
自碎生姜、濃泡二碗服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瘧(脾寒) 千金雲、夫瘧皆生于風。
夏傷于暑。
秋為(同。
)瘧。
(素問雲。
猶老也。
亦瘦楊上善雲。
二日一發為瘧。
其說與素問千金異。
)瘧有數名。
先寒後熱曰寒瘧。
先熱後寒曰溫瘧。
熱而不寒曰瘅瘧。
多寒曰牡瘧。
久不瘥曰勞瘧。
(久不斷曰老瘧。
)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
病結為瘕曰瘧母。
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
或每日發。
或間日發。
或作稍益晏。
或作日益早。
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
治瘧之方甚多。
惟小金丹最佳。
予嘗以予人皆效。
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
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
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
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間也。
)當兩筋中。
以古文錢壓之。
系之以故帛。
未久即起小泡。
謂之天灸。
尚能愈瘧。
況于灸乎。
故詳着之。
、治溫瘧寒瘧。
(明)下雲、療瘧久不愈。
腰俞、中管、治溫瘧瘧。
鬲俞、(。
)命門、(見頭疼。
)大溪、(見咳逆。
)療瘧。
陰跷、治暴瘧。
上廉、治寒瘧。
三間、治瘧寒熱。
唇口幹。
身熱喘。
目急痛。
至陰、治瘧發寒熱。
頭重煩心。
(下) 液門、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熱瘧。
偏曆、治發寒熱瘧久不愈。
目視KTKT。
大椎、治瘧久不愈。
少府、治瘧久不愈者。
煩滿少氣。
悲恐畏人。
臂酸掌熱。
手握不伸。
陶道、治瘧寒熱灑淅。
命門、治寒熱瘧。
腰腹相引痛。
足臨泣、治瘧日西發。
(千同。
銅雲治瘧日發。
)療小兒瘧久不愈。
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各一壯。
(并下。
)大溪、(見心痛。
)照海、中渚、治久瘧。
丘墟、治久瘧振寒。
(千同。
)陷谷、治瘧。
中封、治瘧色蒼蒼(千雲太息。
)振寒。
小腹腫。
食怏怏繞臍痛。
足逆冷。
不嗜食。
身體不仁。
液門、治瘧寒熱。
目眩頭痛。
暴得耳聾。
腕骨、治瘧頭痛煩悶。
商陽、治寒熱瘧。
口幹。
明下雲、治瘧口幹。
、(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
(見腰脊。
)上、偏曆、治寒熱瘧。
三間、治寒瘧。
唇焦口幹。
氣喘。
脾俞、治有人患久瘧。
諸藥不效。
或教之以灸脾俞。
即愈。
更一人亦久患瘧。
聞之。
亦灸此穴而愈。
蓋瘧多因飲食得之。
故灸脾俞作效。
内庭、厲兌、(面腫。
)公孫、治寒瘧不嗜食。
京骨、治瘧寒熱。
喜驚不欲食。
(明下同。
) 神門、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
惡寒則欲處溫中。
咽幹不嗜食。
合谷、陽溪、後溪、陽池、陰都、治身寒熱瘧。
(明下雲瘧。
)病心下煩滿氣逆。
天樞、治寒瘧。
列缺、治寒瘧嘔沫。
善笑縱唇口。
(明下雲。
瘧面色不定。
)少商、治瘧振寒。
腹滿。
(明下有煩心善哕。
)唾沫。
唇幹。
引飲不下膨膨。
手攣指痛。
寒栗鼓颔。
喉鳴。
經渠、治瘧寒熱。
胸背拘急。
胸滿膨膨。
(明同。
)大椎、腰俞、治溫瘧瘧。
(明同。
)大杼、療瘧頸項強。
不可俯仰。
頭痛振寒。
前谷、風池、神道、(見頭痛。
)百會、治瘧。
上星、治瘧振寒熱汗不出。
偏曆、主風瘧汗不出。
(千)少澤、(明雲。
頭痛。
銅雲。
寒熱。
)複溜、昆侖、主瘧寒汗不出。
沖陽、主瘧先寒洗淅。
甚久而熱。
熱去汗出。
然谷、昆侖、主瘧多汗。
甲雲、主瘧多汗。
腰痛不可俯仰。
目如脫。
項如拔。
列缺、後溪、少澤、前谷、主瘧寒熱。
太泉、太溪、經渠、主瘧咳逆。
心悶不得卧。
寒熱。
大陵、腕骨、陽谷、少沖、主乍寒乍熱瘧。
天樞、主瘧振寒。
熱甚狂言。
太鐘、主瘧多寒少熱。
甲雲、瘧悶嘔甚。
熱多寒少。
欲閉戶而處。
寒厥足熱。
商丘、主寒瘧腹痛。
少海、主瘧背振寒。
甲雲、項痛引肘掖。
腰痛引少腹。
四肢不舉。
陽溪、主瘧甚苦寒咳嘔沫。
厲兌、内庭、主瘧不嗜食。
惡寒。
少商、主瘧振栗鼓颔。
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掖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主瘧熱。
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主瘧身熱。
列缺、主瘧甚熱。
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
俠溪、主瘧足痛。
沖陽、束骨、主瘧從腳起。
飛揚、主狂瘧頭眩痛。
痙反折。
溫留、主瘧面赤腫。
天井、主瘧食時發。
心痛。
悲傷不樂。
天府、主瘧病。
、支正、小海、主風瘧。
三裡、陷谷、俠溪、飛揚大附子一枚炮末。
姜兩半取自然汁。
丸如小豆大。
每十五丸空心熱酒吞下。
老少加減。
川客治瘧。
隻二三服皆愈。
雲兼治脾胃。
愈于姜附湯。
故附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脾疼(餘見心腹痛) 府舍、治疝癖。
脾中急痛。
循脅上下搶心。
腹滿積聚厥氣兩乳。
商丘、治脾虛令人不樂。
(見腸鳴。
千見吐。
)三陰交、治脾病身重。
(見腹脹。
) 予嘗久患脾疼。
服治脾藥。
反膨脹不得已。
根據耆域方用面裹火炮蓬莪術末。
水與酒醋煎服。
立愈。
已而告人。
人亦雲高良姜末米飲調服。
亦作效。
後鄭教授傳一方。
雲草果延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三兩錢。
一似手拈卻。
草果子五靈脂四味等分為末。
此亦平穩藥也。
有此疾者宜服之。
或不吐不瀉。
心中疼甚。
日輕夜甚者。
用幹鹽梅并茶煎服。
神效。
若灸者、宜上管中管下管脾俞三陰交等穴。
尺澤巨阙七壯。
) 針灸資生經第三 噫 蠡溝、主數噫。
恐悸。
氣不足。
(千)陷谷、主腹大滿。
喜噫。
鸠尾、主噫喘胸滿咳嘔。
少海、主氣逆呼吸噫哕嘔。
勞宮、主氣逆噫不止。
咳唾噫善咳。
氣無所出。
先取三裡。
後取太白、章門。
大敦、主哕噫。
又灸石關。
太溪、(見吐。
)治善噫。
(銅)蠡溝、治數噫。
(見疝。
) 神門、治數噫恐悸。
(見心煩。
)陷谷、(見水腫。
)期門、治産後善噫。
(見心痛。
)大淵、治噫氣哕逆。
少商、治煩心善哕。
心下滿。
汗出而寒。
咳逆。
大淵、治善哕嘔。
(見胸痹。
)溫溜、治傷寒哕逆噫哕。
鬲中氣閉寒。
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千、噫哕嘔逆。
灸石關百壯。
針灸資生經第三 傷寒嘔哕(諸哕) 巨阙、主傷寒煩心喜嘔。
(千)甲雲、主心腹脹噫。
煩熱善嘔。
鬲中不利。
間使、主熱病煩心喜哕。
胸中澹澹。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哕衄。
百會、主汗出而嘔痙。
商丘、主寒熱好嘔。
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
腎俞、主頭身熱赤欲嘔。
(并千。
)勞宮、主熱病煩滿。
欲嘔哕。
(甲)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
(千) 必用方論哕者、俗雲克逆也。
針灸者當以此求之。
若氣自腹中起。
上築咽喉。
逆氣連屬不能出。
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
此由寒傷胃脘。
腎氣先虛。
逆氣上乘于胃。
與氣相侔不止者、難治。
謂之哕。
宜茱萸丸。
灸中脘、關元百壯。
未止、灸腎俞百壯。
(指) 針灸資生經第三 唾 中府、治咳唾濁涕。
(銅見肺氣。
)庫房、治多唾濁沫膿血。
周榮、治咳唾稠膿。
(并見胸脅滿。
)少商、治腹滿唾沫。
(見瘧。
)百會、(見痫。
)治唾沫。
石關、治多唾嘔沫。
(明下)庫房、治肺寒咳嗽唾膿。
(見逆氣。
)幽門、(見同。
)治嘔沫吐涎。
喜唾。
(銅)石關、治脊強不開。
多唾。
日月、治多唾。
(見悲愁。
)天井、治心胸痛。
咳嗽上氣。
吐膿。
不嗜食。
紫宮、治吐血。
及唾如白膠。
(明)曲澤、主傷寒逆氣嘔唾。
(千) 名醫賈錄雲、積主髒病。
聚主腑病。
積者、是飲食包結不消。
聚者、是伏痰結而不化。
痰伏在上鬲。
主頭目眩痛。
多自涎唾。
或緻潮熱。
用平胃散烏金散治之。
其論有理。
故載之。
針灸資生經第三 胃痛(寒熱) 魚際、療胃氣逆。
(明)分水、治胃脹不調。
(見腹痛。
)銅雲、胃虛脹不嗜食。
鬲俞、治胃脘暴痛。
(銅見嘔吐。
) 下管、治腹胃不調腹痛。
(明見腹堅。
)腎俞、主胃寒脹。
(千見食多。
)胃俞、治胃中寒。
(銅見腹脹。
)水分、治胃虛脹。
(見水腫。
)三裡、治胃中寒。
心腹脹滿。
胃氣不足。
惡聞食臭。
腸鳴腹痛。
食不化。
(明下同。
)下廉、(見飧洩。
)懸鐘、治胃熱不嗜食。
心俞、療胃中弱。
食不下。
(明下)太淵、(千見心痛。
)療胃氣上逆。
唾血。
治胃補胃。
胃俞百壯。
胃寒不能食。
食多身瘦。
腸鳴腹滿。
胃脹胃熱。
三裡三十壯。
反胃。
食即吐。
上氣。
灸兩乳下各一寸。
(以瘥為期。
)又臍上一寸二十壯。
又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穴三壯。
(外台雲一指。
千翼) 針灸資生經第三 反胃 凡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先取下管。
後取三裡瀉之。
章門、主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見不嗜食。
)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
嘔吐還出。
又主嘔逆吐食不得出。
中庭、療胸脅支滿。
心下滿。
(銅明同下。
)食不下嘔逆。
吐食還出。
三裡、療胃氣不足。
反胃。
胃俞、(見不能食。
)療吐食。
意舍、療吐食不留住。
(下見背痛。
) 吐逆食不住。
胃管百壯。
(千)吐嘔逆不得下食。
今日食、明日吐。
灸鬲俞百壯。
有人久患反胃。
予與鎮靈丹服。
更令服七氣湯。
遂能立食。
若加以着艾。
尤為佳也。
有老婦人患反胃。
飲食至晚即吐出。
見其氣繞臍而轉。
予為點水分氣海并夾臍邊兩穴。
既歸、隻灸水分氣海即愈。
神效。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不下(不化) 魂門、治飲食不下。
腹中雷鳴。
(銅)三焦俞、治吐逆飲食不下。
(見腹脹。
)胃倉、意舍、(見腹脹。
)鬲關、治食飲不下。
(見背痛。
)胃俞、主嘔吐筋攣。
食不下。
(千)大腸俞、周榮、主食不下。
喜飲。
中庭、中府、主鬲寒食不下。
(見反胃。
)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
三焦俞、主傷寒頭痛食不下。
心俞、治胃弱、食飲不下。
(明下)鬲俞、治鬲寒食飲不下。
腹脅滿。
胃弱、食少。
嗜卧怠惰。
不欲動。
身濕不能食千雲、主吐食。
(見嘔。
)陽綱、治食不下。
腹中雷鳴。
大小便不節。
黃水。
(明)紫宮、(見煩心。
)中庭、(見反胃。
)膽俞、(見嘔。
)治飲食不下。
三裡、(見胃。
)大腸俞、三陰交、(并見腹脹。
)下脘、(見腹痛。
)三焦俞、懸樞、(見瀉。
)梁門、(見積氣。
)治谷不化。
天樞、(見瀉。
)志室、(見脊痛。
)腎俞、(見勞)治食不化。
腹哀、治寒中食不化。
三焦俞、治水谷不消。
腹脹腰痛。
吐逆。
(明)腹哀、(銅同。
)太白、(見瀉。
)主食不化。
(千)凡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先取下管。
後取三裡瀉之。
石門、主不欲食。
谷入不化。
天樞、厲兌、内庭、主食不化。
不嗜食。
夾臍痛。
章門、主食飲不化。
(見不嗜食。
)上管、中管、主寒中傷飽。
食飲不化。
中庭、治胸脅滿。
食不下。
(見反胃。
)胃管、三焦俞、主小腹積聚。
堅大如盤。
胃脹食不消。
(千)志室、(明見腹痛。
)療食不下。
太白、公孫、(見腹脹。
)主食不化。
中府、胃倉、承滿、(見腹脹。
)魚際、(見腹痛。
)周榮、(見胸滿。
)治食不下。
中管、(腹脹。
)三陰交、(見腹脹。
)治食不化。
針灸資生經第三 不能食 然谷、治腦痛不能食。
(銅見痰。
)豐隆、主不能食。
中極、主饑不能食。
胃俞、主嘔吐筋攣。
食不下。
不能食。
維道、主三焦有水氣。
不能食。
鬲俞、主傷寒嗜卧。
怠惰不欲動。
身濕不能食。
(銅同。
)石門、主不欲食。
谷入不化。
率谷、主醉酒風熱發不能飲食。
嘔吐。
(甲)少商、療不能食。
腹中氣滿。
吃食無味。
(明)分水、(見腹痛。
)療不能食。
胃俞、療煩滿吐食。
腹脹不能食。
下雲、療胃中寒氣不能食。
胸脅滿。
身瘦不能食。
胸滿。
鬲上逆氣悶熱。
灸大腸俞二七壯。
小兒減之。
(千)三裡、療腹滿不能食。
胃氣不足。
反胃。
(明不能飲食見腸。
髒腑積聚及飲食不消見寒熱。
湧泉主心痛不嗜食。
咽中痛不可内食見虛勞。
脾俞胃俞治不嗜食。
) 針灸資生經第三 不嗜食 凡不嗜食。
刺然谷多見血。
使人立饑。
(千)隐白、(見吐。
)然谷、脾俞、内庭、主不嗜食。
天樞、厲兌、内庭、主食不化。
不嗜食。
夾臍急。
中封、主身黃有微熱。
不嗜食。
章門主食飲不化。
入腹還出。
熱中不嗜食。
苦吞而聞食臭傷飽。
身黃酸疼羸瘦。
肺俞、治上氣嘔吐。
支滿不嗜食。
(銅)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
(見腹脹。
)地機、陰陵泉、水分、(并見水腫。
)幽門、(見胸痛。
)小腸俞、(見腳氣。
)治不嗜食。
下脘、治六腑氣寒不嗜食。
(見腹痛。
)下廉、(見飧洩。
)懸鐘、治胃熱不嗜食。
(見膝攣。
)陰跷、療病饑不欲食。
(明)懸鐘、療腹滿。
中焦客熱不嗜食。
(明下)又雲、心腹脹滿。
胃熱不嗜食。
陽綱、(見腸鳴。
)療不嗜食。
分水、治胃虛脹不嗜食。
(銅) 不嗜食有數端。
有三焦客熱不嗜食。
有胃熱不嗜食。
有胃熱不嗜食。
有六腑氣寒不嗜食。
固當随證用藥治之。
而針灸者亦當知補瀉之法可也。
史記、陽虛侯病甚。
衆醫皆以為蹶。
太倉公診脈以為痹。
根在右脅下。
大如覆杯。
令人喘逆不能食。
亦有患痹而得者。
概曰胃有寒熱。
則不可也。
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肝俞主心風腹脹滿。
食不消化。
四肢羸露不欲食。
(見中風。
)曲泉、主不嗜食。
(見無子。
)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氣(無味) 三裡、治食氣惡聞食臭。
(見胃。
)大杼、(見勞。
)治食氣。
百會、(見風痫。
)少商、(見不能食。
)療吃食無味。
(明)凡身重不得食。
食無味。
心下虛滿。
時時欲下喜卧。
皆針胃管、太倉。
服建中湯及平胃丸。
有鑽胃丸、溫中開胃。
病患觑飲食不得。
三五服即思食。
破故紙半兩、肉豆蔻四枚、為末。
蒸棗肉丸梧子大。
空心米飲三十丸。
針灸資生經第三 食多 脾俞、治食飲多身瘦。
(銅見腹脹。
)腎俞、療食多身瘦。
(明下見勞。
)胃俞、腎俞、主胃中寒脹。
食多身瘦。
脾俞、大腸俞、主食多身瘦。
(見腹脹。
) 舍侄偶食罷即饑。
再食又饑。
自碎生姜、濃泡二碗服愈。
針灸資生經第三 瘧(脾寒) 千金雲、夫瘧皆生于風。
夏傷于暑。
秋為(同。
)瘧。
(素問雲。
猶老也。
亦瘦楊上善雲。
二日一發為瘧。
其說與素問千金異。
)瘧有數名。
先寒後熱曰寒瘧。
先熱後寒曰溫瘧。
熱而不寒曰瘅瘧。
多寒曰牡瘧。
久不瘥曰勞瘧。
(久不斷曰老瘧。
)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
病結為瘕曰瘧母。
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
或每日發。
或間日發。
或作稍益晏。
或作日益早。
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
治瘧之方甚多。
惟小金丹最佳。
予嘗以予人皆效。
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
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
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
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間也。
)當兩筋中。
以古文錢壓之。
系之以故帛。
未久即起小泡。
謂之天灸。
尚能愈瘧。
況于灸乎。
故詳着之。
、治溫瘧寒瘧。
(明)下雲、療瘧久不愈。
腰俞、中管、治溫瘧瘧。
鬲俞、(。
)命門、(見頭疼。
)大溪、(見咳逆。
)療瘧。
陰跷、治暴瘧。
上廉、治寒瘧。
三間、治瘧寒熱。
唇口幹。
身熱喘。
目急痛。
至陰、治瘧發寒熱。
頭重煩心。
(下) 液門、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熱瘧。
偏曆、治發寒熱瘧久不愈。
目視KTKT。
大椎、治瘧久不愈。
少府、治瘧久不愈者。
煩滿少氣。
悲恐畏人。
臂酸掌熱。
手握不伸。
陶道、治瘧寒熱灑淅。
命門、治寒熱瘧。
腰腹相引痛。
足臨泣、治瘧日西發。
(千同。
銅雲治瘧日發。
)療小兒瘧久不愈。
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各一壯。
(并下。
)大溪、(見心痛。
)照海、中渚、治久瘧。
丘墟、治久瘧振寒。
(千同。
)陷谷、治瘧。
中封、治瘧色蒼蒼(千雲太息。
)振寒。
小腹腫。
食怏怏繞臍痛。
足逆冷。
不嗜食。
身體不仁。
液門、治瘧寒熱。
目眩頭痛。
暴得耳聾。
腕骨、治瘧頭痛煩悶。
商陽、治寒熱瘧。
口幹。
明下雲、治瘧口幹。
、(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
(見腰脊。
)上、偏曆、治寒熱瘧。
三間、治寒瘧。
唇焦口幹。
氣喘。
脾俞、治有人患久瘧。
諸藥不效。
或教之以灸脾俞。
即愈。
更一人亦久患瘧。
聞之。
亦灸此穴而愈。
蓋瘧多因飲食得之。
故灸脾俞作效。
内庭、厲兌、(面腫。
)公孫、治寒瘧不嗜食。
京骨、治瘧寒熱。
喜驚不欲食。
(明下同。
) 神門、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
惡寒則欲處溫中。
咽幹不嗜食。
合谷、陽溪、後溪、陽池、陰都、治身寒熱瘧。
(明下雲瘧。
)病心下煩滿氣逆。
天樞、治寒瘧。
列缺、治寒瘧嘔沫。
善笑縱唇口。
(明下雲。
瘧面色不定。
)少商、治瘧振寒。
腹滿。
(明下有煩心善哕。
)唾沫。
唇幹。
引飲不下膨膨。
手攣指痛。
寒栗鼓颔。
喉鳴。
經渠、治瘧寒熱。
胸背拘急。
胸滿膨膨。
(明同。
)大椎、腰俞、治溫瘧瘧。
(明同。
)大杼、療瘧頸項強。
不可俯仰。
頭痛振寒。
前谷、風池、神道、(見頭痛。
)百會、治瘧。
上星、治瘧振寒熱汗不出。
偏曆、主風瘧汗不出。
(千)少澤、(明雲。
頭痛。
銅雲。
寒熱。
)複溜、昆侖、主瘧寒汗不出。
沖陽、主瘧先寒洗淅。
甚久而熱。
熱去汗出。
然谷、昆侖、主瘧多汗。
甲雲、主瘧多汗。
腰痛不可俯仰。
目如脫。
項如拔。
列缺、後溪、少澤、前谷、主瘧寒熱。
太泉、太溪、經渠、主瘧咳逆。
心悶不得卧。
寒熱。
大陵、腕骨、陽谷、少沖、主乍寒乍熱瘧。
天樞、主瘧振寒。
熱甚狂言。
太鐘、主瘧多寒少熱。
甲雲、瘧悶嘔甚。
熱多寒少。
欲閉戶而處。
寒厥足熱。
商丘、主寒瘧腹痛。
少海、主瘧背振寒。
甲雲、項痛引肘掖。
腰痛引少腹。
四肢不舉。
陽溪、主瘧甚苦寒咳嘔沫。
厲兌、内庭、主瘧不嗜食。
惡寒。
少商、主瘧振栗鼓颔。
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掖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主瘧熱。
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主瘧身熱。
列缺、主瘧甚熱。
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
俠溪、主瘧足痛。
沖陽、束骨、主瘧從腳起。
飛揚、主狂瘧頭眩痛。
痙反折。
溫留、主瘧面赤腫。
天井、主瘧食時發。
心痛。
悲傷不樂。
天府、主瘧病。
、支正、小海、主風瘧。
三裡、陷谷、俠溪、飛揚大附子一枚炮末。
姜兩半取自然汁。
丸如小豆大。
每十五丸空心熱酒吞下。
老少加減。
川客治瘧。
隻二三服皆愈。
雲兼治脾胃。
愈于姜附湯。
故附此。
針灸資生經第三 脾疼(餘見心腹痛) 府舍、治疝癖。
脾中急痛。
循脅上下搶心。
腹滿積聚厥氣兩乳。
商丘、治脾虛令人不樂。
(見腸鳴。
千見吐。
)三陰交、治脾病身重。
(見腹脹。
) 予嘗久患脾疼。
服治脾藥。
反膨脹不得已。
根據耆域方用面裹火炮蓬莪術末。
水與酒醋煎服。
立愈。
已而告人。
人亦雲高良姜末米飲調服。
亦作效。
後鄭教授傳一方。
雲草果延胡索靈脂并沒藥酒調三兩錢。
一似手拈卻。
草果子五靈脂四味等分為末。
此亦平穩藥也。
有此疾者宜服之。
或不吐不瀉。
心中疼甚。
日輕夜甚者。
用幹鹽梅并茶煎服。
神效。
若灸者、宜上管中管下管脾俞三陰交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