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瀉

關燈
如兼口渴。

     則利水與燥脾。

    皆不可用。

    但審溺赤為有熱。

    如溺短而色不變。

    則補益無疑也。

    (彙補) 郁結當開 憂思太過。

    脾氣結而不能升舉。

    陷入下焦而洩瀉者。

    宜開郁結。

    使氣升而谷自化。

    (彙補) 郁熱當清 有肺熱閉锢。

    咳嗽胸滿。

    誤服參、術。

    使肺中之熱。

    回奔大腸而瀉者。

    當先清肺金。

    然後和脾。

    (彙補) 洩瀉忌用 補虛不可純用甘溫。

    太甘則生濕。

    清熱不可純用苦寒。

    太苦則傷脾。

    兜澀不可太早。

    恐留滞餘邪。

    淡滲不可太多。

    恐津枯陽陷。

    (必讀) 用藥 主以茯苓、白術。

    加陳皮、半夏。

    濕加豬苓、澤瀉。

    火加黃連、白芍。

    寒加炮姜、益智。

    風加防風、蒼術。

    食加枳實、濃樸。

    食積加楂肉、麥芽。

    氣虛加人參、黃。

    氣陷加升麻、柴胡。

    洩久脾虛。

    飲食難化。

    加參、、神曲、麥芽、幹姜。

    洩久腸滑。

    加肉果、诃子、木香。

    有夏月暴注水洩。

    用香薷散、益元散。

    有腎脾兩虛。

    每朝五更洞瀉。

    用四神丸、漿水散。

    有經年脾瀉。

    用桂香丸、椒附丸。

    有痰積肺中。

    魄門不禁。

    用二陳加防風、桔梗探吐。

    有肺熱移腸。

    下為腸癖。

    用黃芩、地骨皮、阿膠、百合、兜鈴、甘草。

    有酒積作瀉者。

    五更腹鳴作痛。

    瀉下黃赤。

    此酒濕入髒所緻。

    非腎虛者比也。

    宜四苓、葛花。

    或金匮澤瀉湯加萆之類。

    凡煎瀉藥。

    用甘瀾水者。

    取其不助濕而益脾胃也。

    (彙補) 洩瀉選方 白術茯苓湯統治洩瀉。

     白術茯苓甘草胃苓湯即五苓合平胃散益元散(方見暑症)理中湯(方見中寒) 香薷飲治夏月暑瀉(方見暑症) 四苓散治清濁不分。

    因作洩瀉。

     茯苓豬苓白術澤瀉加桂。

    名五苓散。

     白術散白術芍藥(各三錢)炮姜(五錢)甘草(二兩) 每服二錢。

    水煎。

     桂枝湯桂枝白芍白術(各五錢)炙草(二錢) 每服五錢。

    水煎。

     術附湯白術附子甘草連理湯即理中加茯苓、黃連。

     五味子散治腎虛人感陰氣。

    而每洩于五更者。

     五味(二兩)吳萸(五錢) 炒研末。

    每服二錢。

    陳米飲下。

    加補骨、肉果。

    名四神丸。

     參附湯人參(一兩)附子(五錢) 每服五錢。

    加姜十片煎。

     二神丸治脾腎虛洩。

    五更腸鳴。

     補骨脂(四兩)肉豆蔻(二兩) 加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五錢。

    名四神丸。

     四柱散濟生治髒腑虛冷。

    真陽耗散。

    臍腹冷痛洩瀉。

     茯苓附子人參木香(各一兩) 每服三錢。

    姜五片。

    加肉果、诃子。

    名六柱散。

    活人方有白術。

    無诃子。

     漿水散(潔古)治脾土陰寒。

    水瀉清冷。

     半夏(二兩)良姜(二錢半)幹姜肉桂甘草附子(各五錢) 為末。

    每服三錢。

     椒樸丸(魏氏) 益智川椒(炒)濃樸陳皮白姜茴香(炒各等分) 上用青鹽。

    于銀石器内。

    以水浸幹藥。

    用火煮幹。

    焙燥為末。

    酒糊丸。

    鹽湯下。

     椒附丸治腎髒虛寒。

    大便久瀉。

     椒紅(炒)熟附鹿茸(焙)桑螵蛸(炙)山藥山萸龍骨() 桂香丸(三因)治髒腑虛寒。

    為風寒所迫。

    冷滑注下。

    老人虛人。

    危笃。

    累效。

     附子肉豆蔻茯苓(各一兩)桂心幹姜木香(各半兩)丁香(二錢半) 為末。

    面糊丸。

    米飲下五十丸。

     戊己丸(和劑)治脾胃不足。

    濕熱下乘而洩。

     黃連吳萸白芍(各等分) 為末。

    面糊丸。

    如梧子大。

    米飲下。

     溫六丸(丹溪)治濕熱氣滞。

    用為向導。

    上可治吞酸。

    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幹姜(一兩) 末之。

    粥丸。

    一方。

    去幹姜。

    加吳萸二兩。

    名參萸丸。

     節齋洩利方 白術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砂仁神曲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