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症
關燈
小
中
大
strong>蛔厥
蛔厥者。
其人素有食蛔在胃。
又犯寒傷胃。
或饑不得食。
蛔求食而上攻。
或外感症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
以緻胃氣虛寒。
蟲上入膈。
舌幹口燥。
漱水不咽。
煩躁昏亂。
手足逆冷。
不醒人事。
甚至吐蛔。
宜理中安蛔湯。
勿用甘草。
勿食甜物。
蓋蛔得甘則動。
得苦則安。
得酸則靜。
亦有食填太陰。
往往痛而吐蛔者。
以溫中化滞丸主之。
(彙補) 厥分虛實 厥有多端。
須分陰陽虛實。
如未厥前吐瀉不渴。
身涼蜷卧。
及已發而脈遲。
口出涎沫者。
陰厥也。
如未厥前便秘溺澀。
口渴身熱煩躁。
及已發而脈數大。
口中反幹燥者。
陽厥也。
若厥而口噤牙閉者。
實厥也。
厥而口張自汗者。
虛厥也。
(彙補) 死症 厥症身溫汗出。
入腑者吉。
身冷唇青。
入髒者兇。
如手冷過肘。
足冷過膝者死。
指甲青黑者死。
(繩墨)或醒或未醒。
或初病或久病。
忽吐出紫紅色者死。
如口開手撒。
五髒絕症已見一二。
惟大劑參、附。
兼灸氣海丹田。
間有活者。
(彙補) 脈法 寸脈沉大而滑。
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症。
微濡而弦。
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症。
大小無常。
為屍厥。
沉細無力。
為蛔厥。
(彙補) 治法 治當降痰益氣。
溫中健脾。
熱厥補陰。
寒厥補陽。
(彙補) 用藥 熱厥。
地黃湯。
寒厥。
桂附八味丸。
煎厥。
黃人參湯加麥冬、五味。
或地黃湯。
薄厥。
八味順氣散加減。
痰厥。
溫膽湯加竹瀝、姜汁。
屍厥。
平胃散加木香、檀香。
食厥。
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枳實。
在上者吐之。
蛔厥。
理中湯加烏梅、花椒。
氣厥。
烏藥順氣散。
血厥。
加味八珍湯。
陽厥。
四逆散、白虎湯。
陰厥。
四逆湯、五味子湯。
【附:急救法】 男女涎潮于心。
卒然中倒。
當扶入暖室。
正東端坐。
作醋炭熏之。
令醋氣入鼻。
其涎自退。
輕者即醒。
重者亦知人事。
惟不可一點湯水入喉。
使痰系心包。
必成廢人。
初厥用生半夏末。
或細辛、皂角、石菖蒲末。
吹鼻取嚏。
有嚏可治。
(彙補) 【附:暴死總斷】 按暴死者。
卒然而倒。
其因甚多。
詳于諸症。
今複類舉者。
欲倉卒之際。
辨症顯然耳。
如暴仆口噤。
吐涎身溫體暖脈虛者。
中風也。
二陳湯加天麻、鈎藤。
如腹痛額黑。
手足收引。
脈來沉遲。
無氣以息。
中寒也。
理中四逆湯。
更灸開元。
有本于陰虛。
複遇暑途饑困勞役。
暴仆昏絕者。
此暑邪乘虛而犯神明之府。
生脈散加香薷。
如有痰聲者。
名曰痰厥。
此虛陽載痰上升也。
四君子如竹瀝、姜汁。
切不可用二陳燥痰之劑。
如行立之間。
暴眩仆絕。
喉無痰聲。
身無邪熱者。
此陰虛而陽暴絕也。
獨參湯。
如暴怒卒倒。
身冷無涎污者。
名曰氣厥。
六磨湯。
如食後着寒着氣而暴死者。
名曰食厥。
二陳湯探吐之。
小兒多有此症。
有大怒載血。
瘀于心胸而暴死者。
名曰血升。
宜逐瘀行血。
婦人産後經行。
偶着恚怒多有之。
如感臭穢瘴毒暴死者。
名曰中惡。
宜醋炭熏鼻。
候醒。
以藿香正氣散調之。
或探喪入廟。
或無人之室。
或造天地壇場歸來。
暴絕面赤不語者。
名曰屍厥。
進藥即死者。
宜移患人東首。
焚香北面禮拜。
更行醋炭熏鼻。
有傷寒新瘥。
與婦人交。
忽患小腹急痛。
外腎搐縮面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脫元有因大吐大瀉後。
卒然四肢厥冷。
不省人事。
名曰脫陽。
俱宜急以蔥白緊縛。
切去兩頭。
先用一頭燒熱放臍上。
以熨鬥熨之。
使熱氣入腹。
後以參、附、姜湯救之。
汗止喘息為可治。
遲則無及矣。
有男女交接而死。
男子名走陽。
女子名脫陰。
男雖死。
陽事猶然不倒。
女雖死。
陰戶猶然不閉。
有夢中脫洩死者。
其陽必舉。
陰必洩。
屍容尚帶喜笑。
為可證也。
皆在不救。
(彙補) 厥症選方 五味子湯即生脈散加杏仁、陳皮、姜棗。
黃人參湯黃人參白術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八味順氣散即四君子湯加青皮、烏藥、陳皮、香附。
去白芷。
加味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山栀、黃芩。
加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其人素有食蛔在胃。
又犯寒傷胃。
或饑不得食。
蛔求食而上攻。
或外感症不應發汗而妄發其汗。
以緻胃氣虛寒。
蟲上入膈。
舌幹口燥。
漱水不咽。
煩躁昏亂。
手足逆冷。
不醒人事。
甚至吐蛔。
宜理中安蛔湯。
勿用甘草。
勿食甜物。
蓋蛔得甘則動。
得苦則安。
得酸則靜。
亦有食填太陰。
往往痛而吐蛔者。
以溫中化滞丸主之。
(彙補) 厥分虛實 厥有多端。
須分陰陽虛實。
如未厥前吐瀉不渴。
身涼蜷卧。
及已發而脈遲。
口出涎沫者。
陰厥也。
如未厥前便秘溺澀。
口渴身熱煩躁。
及已發而脈數大。
口中反幹燥者。
陽厥也。
若厥而口噤牙閉者。
實厥也。
厥而口張自汗者。
虛厥也。
(彙補) 死症 厥症身溫汗出。
入腑者吉。
身冷唇青。
入髒者兇。
如手冷過肘。
足冷過膝者死。
指甲青黑者死。
(繩墨)或醒或未醒。
或初病或久病。
忽吐出紫紅色者死。
如口開手撒。
五髒絕症已見一二。
惟大劑參、附。
兼灸氣海丹田。
間有活者。
(彙補) 脈法 寸脈沉大而滑。
為痰氣食厥諸有餘之症。
微濡而弦。
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症。
大小無常。
為屍厥。
沉細無力。
為蛔厥。
(彙補) 治法 治當降痰益氣。
溫中健脾。
熱厥補陰。
寒厥補陽。
(彙補) 用藥 熱厥。
地黃湯。
寒厥。
桂附八味丸。
煎厥。
黃人參湯加麥冬、五味。
或地黃湯。
薄厥。
八味順氣散加減。
痰厥。
溫膽湯加竹瀝、姜汁。
屍厥。
平胃散加木香、檀香。
食厥。
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枳實。
在上者吐之。
蛔厥。
理中湯加烏梅、花椒。
氣厥。
烏藥順氣散。
血厥。
加味八珍湯。
陽厥。
四逆散、白虎湯。
陰厥。
四逆湯、五味子湯。
【附:急救法】 男女涎潮于心。
卒然中倒。
當扶入暖室。
正東端坐。
作醋炭熏之。
令醋氣入鼻。
其涎自退。
輕者即醒。
重者亦知人事。
惟不可一點湯水入喉。
使痰系心包。
必成廢人。
初厥用生半夏末。
或細辛、皂角、石菖蒲末。
吹鼻取嚏。
有嚏可治。
(彙補) 【附:暴死總斷】 按暴死者。
卒然而倒。
其因甚多。
詳于諸症。
今複類舉者。
欲倉卒之際。
辨症顯然耳。
如暴仆口噤。
吐涎身溫體暖脈虛者。
中風也。
二陳湯加天麻、鈎藤。
如腹痛額黑。
手足收引。
脈來沉遲。
無氣以息。
中寒也。
理中四逆湯。
更灸開元。
有本于陰虛。
複遇暑途饑困勞役。
暴仆昏絕者。
此暑邪乘虛而犯神明之府。
生脈散加香薷。
如有痰聲者。
名曰痰厥。
此虛陽載痰上升也。
四君子如竹瀝、姜汁。
切不可用二陳燥痰之劑。
如行立之間。
暴眩仆絕。
喉無痰聲。
身無邪熱者。
此陰虛而陽暴絕也。
獨參湯。
如暴怒卒倒。
身冷無涎污者。
名曰氣厥。
六磨湯。
如食後着寒着氣而暴死者。
名曰食厥。
二陳湯探吐之。
小兒多有此症。
有大怒載血。
瘀于心胸而暴死者。
名曰血升。
宜逐瘀行血。
婦人産後經行。
偶着恚怒多有之。
如感臭穢瘴毒暴死者。
名曰中惡。
宜醋炭熏鼻。
候醒。
以藿香正氣散調之。
或探喪入廟。
或無人之室。
或造天地壇場歸來。
暴絕面赤不語者。
名曰屍厥。
進藥即死者。
宜移患人東首。
焚香北面禮拜。
更行醋炭熏鼻。
有傷寒新瘥。
與婦人交。
忽患小腹急痛。
外腎搐縮面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脫元有因大吐大瀉後。
卒然四肢厥冷。
不省人事。
名曰脫陽。
俱宜急以蔥白緊縛。
切去兩頭。
先用一頭燒熱放臍上。
以熨鬥熨之。
使熱氣入腹。
後以參、附、姜湯救之。
汗止喘息為可治。
遲則無及矣。
有男女交接而死。
男子名走陽。
女子名脫陰。
男雖死。
陽事猶然不倒。
女雖死。
陰戶猶然不閉。
有夢中脫洩死者。
其陽必舉。
陰必洩。
屍容尚帶喜笑。
為可證也。
皆在不救。
(彙補) 厥症選方 五味子湯即生脈散加杏仁、陳皮、姜棗。
黃人參湯黃人參白術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八味順氣散即四君子湯加青皮、烏藥、陳皮、香附。
去白芷。
加味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山栀、黃芩。
加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