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症

關燈
大意 世以卒然昏冒。

    不省人事為厥。

    方書以手足厥冷為厥。

    厥者。

    氣逆也。

    凡移熱移寒。

    或伏熱深而戰栗。

    或虛寒甚而發躁。

    皆謂之厥。

    不獨手足厥冷而已也。

    (彙補) 内因 人身氣血。

    灌注經脈。

    刻刻流行。

    綿綿不絕。

    凡一晝夜。

    當五十營于身。

    或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氣血痰食。

    皆能阻遏營運之機。

    緻陰陽二氣不相接續。

    而厥作焉。

    (彙補) 外候 卒然仆倒。

    手足冰冷。

    面色不澤。

    或昏冒不知。

    牙關緊閉。

    或六脈沉伏。

    狀若中風。

    而無痰聲搐搦之異。

    (彙補) 陽厥 陽厥者。

    外感六淫。

    初起頭疼身熱。

    口幹脈數。

    後變四肢乍冷乍涼。

    有似陰症。

    但寒不過肘膝。

    冷不過一時。

     大便閉結。

    目溺俱赤。

    此熱邪入裡。

    氣血不得宣通。

    所謂陽極發厥。

    火極似水也。

    宜清涼攻下之劑。

    不可誤作陰症治。

    四逆散主之。

    (彙補) 陰厥 陰厥者。

    素有内寒。

    或食涼物。

    或中寒威。

    或因病後濕利。

    自汗變出。

    身寒厥冷。

    蜷卧不渴。

    面青溺白。

    脈沉細遲。

    忽然煩躁不甯。

    欲坐卧泥水井中。

    此陰極發躁。

    陰症似陽也。

    宜溫經散寒。

    四逆湯主之。

    (彙補) 熱厥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内經)因數醉入房。

    濕熱下陷。

    酒氣悍。

    腎水日衰。

    陽氣獨盛。

    陰水漸涸。

    令人發厥。

     宜壯水之主。

    亦有平人手足常熱。

    冬不加綿。

    非壯也。

    乃三陰交虛。

    急斷酒色。

    培養真陰。

    不爾成痿。

    酒客輩有此者。

    防生癰疽。

    (彙補) 寒厥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内經)因多欲奪精。

    元陽虧損。

    不能充沛經絡。

    陽氣損衰。

    陰氣獨在。

    陽衰于下。

    令人手足厥冷。

    (入門)宜益火之原。

    若久病及平昔真陽虛憊。

    脈沉細不鼓而肢冷者。

    此非純寒。

    乃虛極也。

    (彙補) 煎厥 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辟積于夏。

    使人煎厥。

    (内經)夫陽氣者。

    所以衛外而為固也。

    夏月勞役犯房。

    擾亂陽氣。

    水虧火亢。

    孤陽浮越。

    熱氣并逼。

    如煎如熬。

    故視聽俱失。

    乃腎膀胱并損也。

    宜滋腎保肺。

    (彙補) 薄厥 陽氣者。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内經)夫蒼天之氣清靜。

    則志意治。

    氣血順利。

    因恚怒動氣。

     載血上行。

    積于心胸。

    謂之薄厥。

    言陰陽相薄。

    氣血奔迫。

    宜消瘀降氣。

    (入門) 痰厥 不因恚怒。

    忽然氣悶痰升。

    肢冷吐涎。

    喉中有聲。

    為之痰厥。

    脈必沉滑。

    宜導痰順氣。

    又氣實多怒之人。

    忽大吐發厥者。

    乃痰閉于上。

    火起于下。

    先行探吐。

    後用導痰。

    (彙補) 食厥 因飲食醉飽後。

    或感風寒。

    或着氣惱。

    食填胸中。

    胃氣不行。

    忽然厥逆。

    口不能言。

    肢不能舉。

    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危。

    宜先以姜鹽湯探吐。

    後以和中理氣化痰藥調之。

    (雜着) 氣厥 經雲。

    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

    憂愁不已。

    氣多厥逆。

    卒爾倒仆。

    手足冰冷。

    口無涎沫。

    但出冷氣。

    氣不相續。

    其脈沉弦或伏。

    為中氣症。

    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

    異。

    宜順氣和中。

    如烏藥順氣散、木香流氣飲之類。

    (許學士) 血厥 有平素無痰。

    忽然如屍。

    目閉口噤。

    或微知人事。

    惡聞人聲。

    狀如眩暈。

    移時方醒。

    此汗多亡陽。

    陰血衰少。

    陽并于上。

    名曰血郁。

    (醫貫)宜養血調脾。

    又曰郁冒。

    凡婦人經後。

    虛人房勞。

    多有此症。

    又有吐血過多。

    上渴下厥。

    冷過腰膝。

    入腹即死。

    或狂言錯語。

    皆陽氣妄行。

    陰無所根據。

    氣血相離之故。

    須大蒜搗爛。

    于腳心。

    或熱手頻擦湧泉穴。

    須用八珍湯加肉桂。

    (彙補) 屍厥 屍厥即中惡。

    因冒犯不正之氣。

    如登冢入廟。

    吊死問喪。

    飛屍鬼擊。

    卒厥客忤之類。

    忽然手足厥冷。

    肌膚栗起。

    頭面青黑。

    精神不守。

    或錯言妄語。

    牙口俱噤。

    昏暈不知。

    (丹溪)此正虛邪入之症。

    用韭汁灌鼻中。

    或蘇合香丸同姜汁調灌。

    或醋炭熏法。

    然後用藥。

    (彙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