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傷于濕者。
下先受之。
(經文)故腳氣之疾。
實水濕所為也。
(發明)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
(彙補) 内因 由脾腎虛弱。
勞碌犯房。
為風寒暑濕所侵。
或奶酪醇酒。
飲食濃味。
損傷脾胃。
濕熱下注腎肝而成。
(醫鑒) 外候 初起其勢甚微。
惟先從氣沖穴隐核痛起。
及兩足屈弱。
轉筋掣急。
或緩縱不随。
或膝膑枯槁。
或足胫紅腫。
其上升也。
小腹不仁。
心煩胸悶。
痰壅氣逆。
聞食即嘔。
或瀉或閉。
胸中忡悸。
不欲見光。
錯亂妄語。
精神昏愦。
惡寒發熱。
頭疼身痛。
狀若傷寒。
但初起必先足胫掀赤紅腫。
膝膑軟弱頑麻為異。
平複之後。
或一旬或半月。
複作如故。
足胫腫大。
腳如蟲行。
上走腰背心腹。
(彙補) 病分南北 北方地高。
陵居土燥。
多酒面酪。
濕從内生。
南方地卑。
川澤土潤。
多山岚瘴氣。
邪從外感。
然北方雖無卑地。
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
南方縱無酪。
亦有魚腥瓜果之内濕。
可見内外之濕。
南北俱有。
宜随症而辨。
不可以地限之也。
(彙補) 病分幹濕 濕腳氣者。
筋脈弛而浮腫。
或生瘡之類。
但腫重而不上升。
此屬濕勝。
宜利濕疏風。
幹腳氣者。
筋脈蜷縮。
枯細不腫。
因他病而發。
有時上沖。
此以熱勝。
宜涼血清火。
(彙補) 病分寒熱 感濕熱而發。
必四肢俱熱。
感寒濕而發。
必四肢俱寒。
(彙補) 人分肥瘦 肥人多濕痰生熱。
瘦人多血虛有火。
必先有内因。
然後邪從外入。
故化痰清熱。
因人而施。
(彙補) 病分表裡 濕熱上幹三陽。
則寒熱頭痛。
嘔惡不食。
身痛且重。
濕熱流注三陰。
則胸滿怔忡。
遍身轉筋。
二便閉澀。
(入門) 脈症總辨 自汗走注。
脈浮弦為風勝。
無汗攣急。
脈沉澀為寒勝。
腫滿重着。
脈濡細為濕勝。
煩渴便赤。
脈洪數為暑勝。
膏粱之火下乘者。
頑痹不仁。
脈沉有力。
腎肝之陰不充者。
軟緩少力。
脈亦空虛。
(三因方) 腳氣死症 凡腳氣緻上攻胸膈。
嘔吐不止。
喘急擡肩。
自汗淋漓。
乍寒乍熱。
脈短促者死。
入心則兼恍惚謬妄。
眠卧不安。
小腹痹脹。
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入腎則腰腳皆腫。
小便不通。
呻吟額黑。
氣沖胸滿。
左尺絕者死。
若見症雖危。
脈未絕者。
宜分虛實救之。
虛者四物湯加黃柏。
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若氣實者。
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
或用槟榔末三錢童便調下。
如上氣喘促。
初起有表邪者。
疏散之。
小青龍湯加槟榔。
實者五子五皮飲。
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姜。
若已經攻洩分利。
緻不得眠。
及上氣喘促者。
屬虛。
八味湯大劑冷服。
脾胃虛者。
參、術補之。
初起攻胃嘔逆。
二陳平胃湯加木瓜。
小便不通。
實者五苓加木瓜。
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
(彙補) 腳氣病戒 恚怒則煩心。
大語則傷肺。
縱欲則傷腎。
醉飽則傷脾。
犯之均使病發。
古稱壅疾。
宜疏通氣道為先。
凡甘濕補劑。
及藥湯淋洗。
恐邪入經絡。
皆在所禁。
(彙補) 治分諸症 濕多宜利濕。
熱多宜清熱。
上升者兼降。
下陷者兼升。
表症兼發散。
裡症兼攻下。
不可太過。
亦不可不及。
太過則損脾。
不及則病不去。
(彙補) 用藥 腳氣俱屬濕熱。
初宜辛涼發散。
繼宜分利二便。
與濕同治。
用二術以祛濕。
知、柏、芩、栀以清熱。
歸、芍以調血。
木瓜、槟榔以行氣。
羌獨活以利關節。
兼散風濕。
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
且消腫除濕。
氣虛肥白者。
用養氣。
瘦人血燥者。
用滋陰。
若濕痰濕熱瘀血。
壅滞經絡者。
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
不能開結行經。
但不可單用多用。
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
大率氣在下。
用蒼術、防風、升麻、羌
下先受之。
(經文)故腳氣之疾。
實水濕所為也。
(發明)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
(彙補) 内因 由脾腎虛弱。
勞碌犯房。
為風寒暑濕所侵。
或奶酪醇酒。
飲食濃味。
損傷脾胃。
濕熱下注腎肝而成。
(醫鑒) 外候 初起其勢甚微。
惟先從氣沖穴隐核痛起。
及兩足屈弱。
轉筋掣急。
或緩縱不随。
或膝膑枯槁。
或足胫紅腫。
其上升也。
小腹不仁。
心煩胸悶。
痰壅氣逆。
聞食即嘔。
或瀉或閉。
胸中忡悸。
不欲見光。
錯亂妄語。
精神昏愦。
惡寒發熱。
頭疼身痛。
狀若傷寒。
但初起必先足胫掀赤紅腫。
膝膑軟弱頑麻為異。
平複之後。
或一旬或半月。
複作如故。
足胫腫大。
腳如蟲行。
上走腰背心腹。
(彙補) 病分南北 北方地高。
陵居土燥。
多酒面酪。
濕從内生。
南方地卑。
川澤土潤。
多山岚瘴氣。
邪從外感。
然北方雖無卑地。
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
南方縱無酪。
亦有魚腥瓜果之内濕。
可見内外之濕。
南北俱有。
宜随症而辨。
不可以地限之也。
(彙補) 病分幹濕 濕腳氣者。
筋脈弛而浮腫。
或生瘡之類。
但腫重而不上升。
此屬濕勝。
宜利濕疏風。
幹腳氣者。
筋脈蜷縮。
枯細不腫。
因他病而發。
有時上沖。
此以熱勝。
宜涼血清火。
(彙補) 病分寒熱 感濕熱而發。
必四肢俱熱。
感寒濕而發。
必四肢俱寒。
(彙補) 人分肥瘦 肥人多濕痰生熱。
瘦人多血虛有火。
必先有内因。
然後邪從外入。
故化痰清熱。
因人而施。
(彙補) 病分表裡 濕熱上幹三陽。
則寒熱頭痛。
嘔惡不食。
身痛且重。
濕熱流注三陰。
則胸滿怔忡。
遍身轉筋。
二便閉澀。
(入門) 脈症總辨 自汗走注。
脈浮弦為風勝。
無汗攣急。
脈沉澀為寒勝。
腫滿重着。
脈濡細為濕勝。
煩渴便赤。
脈洪數為暑勝。
膏粱之火下乘者。
頑痹不仁。
脈沉有力。
腎肝之陰不充者。
軟緩少力。
脈亦空虛。
(三因方) 腳氣死症 凡腳氣緻上攻胸膈。
嘔吐不止。
喘急擡肩。
自汗淋漓。
乍寒乍熱。
脈短促者死。
入心則兼恍惚謬妄。
眠卧不安。
小腹痹脹。
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
入腎則腰腳皆腫。
小便不通。
呻吟額黑。
氣沖胸滿。
左尺絕者死。
若見症雖危。
脈未絕者。
宜分虛實救之。
虛者四物湯加黃柏。
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
若氣實者。
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
或用槟榔末三錢童便調下。
如上氣喘促。
初起有表邪者。
疏散之。
小青龍湯加槟榔。
實者五子五皮飲。
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姜。
若已經攻洩分利。
緻不得眠。
及上氣喘促者。
屬虛。
八味湯大劑冷服。
脾胃虛者。
參、術補之。
初起攻胃嘔逆。
二陳平胃湯加木瓜。
小便不通。
實者五苓加木瓜。
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
(彙補) 腳氣病戒 恚怒則煩心。
大語則傷肺。
縱欲則傷腎。
醉飽則傷脾。
犯之均使病發。
古稱壅疾。
宜疏通氣道為先。
凡甘濕補劑。
及藥湯淋洗。
恐邪入經絡。
皆在所禁。
(彙補) 治分諸症 濕多宜利濕。
熱多宜清熱。
上升者兼降。
下陷者兼升。
表症兼發散。
裡症兼攻下。
不可太過。
亦不可不及。
太過則損脾。
不及則病不去。
(彙補) 用藥 腳氣俱屬濕熱。
初宜辛涼發散。
繼宜分利二便。
與濕同治。
用二術以祛濕。
知、柏、芩、栀以清熱。
歸、芍以調血。
木瓜、槟榔以行氣。
羌獨活以利關節。
兼散風濕。
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
且消腫除濕。
氣虛肥白者。
用養氣。
瘦人血燥者。
用滋陰。
若濕痰濕熱瘀血。
壅滞經絡者。
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
不能開結行經。
但不可單用多用。
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
大率氣在下。
用蒼術、防風、升麻、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