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
關燈
小
中
大
活。
以提其濕。
沖上。
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
以降其熱。
赤腫為血熱。
用赤芍、苦參、黃芩、萆清之。
黃白為寒濕。
用幹姜、肉桂、濃樸、蒼術溫之。
實熱便閉者。
大黃、槟榔微下之。
食積下注者。
神曲、麥芽、蒼術、半夏消之。
脾虛滑洩。
山藥、苡仁補之。
至于表症宜汗。
麻黃左經湯。
裡症宜下。
澤瀉散。
表裡雙解。
大黃左經湯。
理氣。
大腹皮散。
調血。
薏苡仁酒。
入腎欲死。
牛膝散加大黃救之。
入心欲死。
八味丸救之。
外用附子末。
津調塗湧泉穴。
引勢下行。
故治分先後。
不可初起遽補。
久虛反攻。
以緻實實虛虛。
【附:濕火】 有腎火挾濕。
溢于皮肉。
紅腫如雲痕在足胫之間。
按之熱且痛者。
濕火也。
甚則紅勢自足而起。
漸行至股上。
而入腹升心者不治。
宜預防之。
二妙丸。
有外感瘟疫症患腳痛者。
俗呼絕足傷寒。
(彙補) 【附:附骨疽】 環跳穴(在胯眼)及腿根徹痛不已。
外皮如故。
脈沉數滑者。
防生附骨疽。
乃毒氣着骨。
人多誤為濕熱。
及至膿成。
氣血大虧。
已不可救。
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
惟腎虛者多患之。
因真氣虛弱。
邪得深入。
若真氣壯實。
外邪焉能為害。
前人用附子以溫腎。
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之人。
夏秋露卧。
為冷氣所襲。
寒熱伏結。
多成此症。
不能轉動。
乍寒乍熱而無汗。
按之痛應骨者是也。
若經久不消。
陰極生陽。
寒化為熱。
則為膿潰。
若被賊風所傷。
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
不時汗出。
熨之痛少止。
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
設用寒涼。
必成廢疾。
或攣曲偏枯。
或痿弱不起。
堅硬如石為石疽。
皮肉俱腐為緩疽。
大抵下部道遠。
非桂、附不能直達。
況腎主骨。
而臀以下俱屬腎。
舍桂、附不可。
(薛氏) 【附:腳心痛】 腳心痛多屬虛勞。
不可用克藥。
宜大聖散補養氣血。
腳氣選方 大聖散川芎當歸人參黃麥冬炙甘草茯苓木香入木瓜末一錢。
酒調服。
仍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麻黃左經湯治腳氣初起。
有表症。
可發散者。
麻黃幹葛細辛蒼術茯苓防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加味澤瀉湯治腳氣傳裡。
有實症。
可攻者。
澤瀉赤苓(中)枳殼木通(上)豬苓槟榔牽牛加赤芍、陳皮。
水煎。
大黃左經湯治腳氣兼表裡者。
大黃細辛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濃樸甘草杏仁姜棗大腹皮散治腳氣上沖。
胸腹滿悶。
肢節心煩。
腹皮蘇梗木通桑皮烏藥木瓜半夏赤芍青皮獨活枳殼姜蔥薏苡仁酒治腳氣虛軟無力。
時常頑木作痛。
薏仁牛滕海桐皮五加皮防風萆當歸杜仲白芍地骨皮靈仙牛膝散治腳氣入腎。
小便悶痛。
氣喘面黑欲絕者。
牛膝(二兩)桂心(八錢)當歸(一兩)樸硝(五錢)小茴木瓜(各七錢) 八味丸治腎氣入心。
小腹不仁。
上沖喘急。
嘔吐自汗之危症。
(方見中風) 大防風湯健步丸(二方見痿症) 杉木湯治腳氣入肝。
左脅有塊。
痞塞欲絕者。
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或皮)槟榔(七枚)童便(三升) 共煮一升。
分二服。
得快利。
停後服。
二妙丸蒼術黃柏加牛膝。
名潛行散。
火龍膏生姜(八兩取汁)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一錢)牛膠(二兩切片) 先将姜汁、牛膠溶化。
方下乳香、沒藥調勻。
待少溫。
下麝香。
即成膏矣。
羌活導滞湯治腳氣初發。
一身盡痛。
或肢節腫痛。
便溺阻隔。
先以此湯導之。
後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獨活防己歸尾枳實大黃當歸拈痛湯當歸白術蒼術黃芩羌活防風澤瀉豬苓茵陳幹葛苦參人參知母升麻甘草 治濕熱腳氣方 紫蘇黃柏芍藥木瓜澤瀉木通枳殼槟榔蒼術甘草香附羌活防己痛。
加木香。
腫甚。
加腹皮。
發熱。
加大黃、黃芩。
簡便方治腳氣上沖。
腹脹滿悶。
用威靈仙末。
酒調下二錢。
痛減一分。
則藥亦減一分,或灸風市肩曲池三穴。
或七壯。
或五十壯。
甚驗。
又方用甘遂末。
調敷紅腫處。
内服濃甘草湯。
即散。
又方用蓖麻葉蒸搗裹之。
一日二三易。
即消。
洗法川椒蔥頭生姜煎湯洗之。
單治濕熱而成者。
以提其濕。
沖上。
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
以降其熱。
赤腫為血熱。
用赤芍、苦參、黃芩、萆清之。
黃白為寒濕。
用幹姜、肉桂、濃樸、蒼術溫之。
實熱便閉者。
大黃、槟榔微下之。
食積下注者。
神曲、麥芽、蒼術、半夏消之。
脾虛滑洩。
山藥、苡仁補之。
至于表症宜汗。
麻黃左經湯。
裡症宜下。
澤瀉散。
表裡雙解。
大黃左經湯。
理氣。
大腹皮散。
調血。
薏苡仁酒。
入腎欲死。
牛膝散加大黃救之。
入心欲死。
八味丸救之。
外用附子末。
津調塗湧泉穴。
引勢下行。
故治分先後。
不可初起遽補。
久虛反攻。
以緻實實虛虛。
【附:濕火】 有腎火挾濕。
溢于皮肉。
紅腫如雲痕在足胫之間。
按之熱且痛者。
濕火也。
甚則紅勢自足而起。
漸行至股上。
而入腹升心者不治。
宜預防之。
二妙丸。
有外感瘟疫症患腳痛者。
俗呼絕足傷寒。
(彙補) 【附:附骨疽】 環跳穴(在胯眼)及腿根徹痛不已。
外皮如故。
脈沉數滑者。
防生附骨疽。
乃毒氣着骨。
人多誤為濕熱。
及至膿成。
氣血大虧。
已不可救。
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
惟腎虛者多患之。
因真氣虛弱。
邪得深入。
若真氣壯實。
外邪焉能為害。
前人用附子以溫腎。
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之人。
夏秋露卧。
為冷氣所襲。
寒熱伏結。
多成此症。
不能轉動。
乍寒乍熱而無汗。
按之痛應骨者是也。
若經久不消。
陰極生陽。
寒化為熱。
則為膿潰。
若被賊風所傷。
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
不時汗出。
熨之痛少止。
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
設用寒涼。
必成廢疾。
或攣曲偏枯。
或痿弱不起。
堅硬如石為石疽。
皮肉俱腐為緩疽。
大抵下部道遠。
非桂、附不能直達。
況腎主骨。
而臀以下俱屬腎。
舍桂、附不可。
(薛氏) 【附:腳心痛】 腳心痛多屬虛勞。
不可用克藥。
宜大聖散補養氣血。
腳氣選方 大聖散川芎當歸人參黃麥冬炙甘草茯苓木香入木瓜末一錢。
酒調服。
仍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麻黃左經湯治腳氣初起。
有表症。
可發散者。
麻黃幹葛細辛蒼術茯苓防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加味澤瀉湯治腳氣傳裡。
有實症。
可攻者。
澤瀉赤苓(中)枳殼木通(上)豬苓槟榔牽牛加赤芍、陳皮。
水煎。
大黃左經湯治腳氣兼表裡者。
大黃細辛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濃樸甘草杏仁姜棗大腹皮散治腳氣上沖。
胸腹滿悶。
肢節心煩。
腹皮蘇梗木通桑皮烏藥木瓜半夏赤芍青皮獨活枳殼姜蔥薏苡仁酒治腳氣虛軟無力。
時常頑木作痛。
薏仁牛滕海桐皮五加皮防風萆當歸杜仲白芍地骨皮靈仙牛膝散治腳氣入腎。
小便悶痛。
氣喘面黑欲絕者。
牛膝(二兩)桂心(八錢)當歸(一兩)樸硝(五錢)小茴木瓜(各七錢) 八味丸治腎氣入心。
小腹不仁。
上沖喘急。
嘔吐自汗之危症。
(方見中風) 大防風湯健步丸(二方見痿症) 杉木湯治腳氣入肝。
左脅有塊。
痞塞欲絕者。
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或皮)槟榔(七枚)童便(三升) 共煮一升。
分二服。
得快利。
停後服。
二妙丸蒼術黃柏加牛膝。
名潛行散。
火龍膏生姜(八兩取汁)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一錢)牛膠(二兩切片) 先将姜汁、牛膠溶化。
方下乳香、沒藥調勻。
待少溫。
下麝香。
即成膏矣。
羌活導滞湯治腳氣初發。
一身盡痛。
或肢節腫痛。
便溺阻隔。
先以此湯導之。
後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獨活防己歸尾枳實大黃當歸拈痛湯當歸白術蒼術黃芩羌活防風澤瀉豬苓茵陳幹葛苦參人參知母升麻甘草 治濕熱腳氣方 紫蘇黃柏芍藥木瓜澤瀉木通枳殼槟榔蒼術甘草香附羌活防己痛。
加木香。
腫甚。
加腹皮。
發熱。
加大黃、黃芩。
簡便方治腳氣上沖。
腹脹滿悶。
用威靈仙末。
酒調下二錢。
痛減一分。
則藥亦減一分,或灸風市肩曲池三穴。
或七壯。
或五十壯。
甚驗。
又方用甘遂末。
調敷紅腫處。
内服濃甘草湯。
即散。
又方用蓖麻葉蒸搗裹之。
一日二三易。
即消。
洗法川椒蔥頭生姜煎湯洗之。
單治濕熱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