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大意 肺熱葉焦。

    五髒因而受之。

    發為痿。

    (内經)肺主諸氣。

    畏火者也。

    脾主四肢。

    畏木者也。

    嗜欲無節。

    則水失所養。

    火寡于畏。

    而侮所勝。

    肺得火邪則熱矣。

    肺既受熱。

    則金失所養。

    木寡于畏。

    而侮所勝。

    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

    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

    而諸痿作矣。

    (丹溪) 内因 諸痿有皮脈筋肉骨五痿之名。

    應乎五髒。

    肺主皮毛。

    脾主肌肉。

    心主血脈。

    肝主筋膜。

    腎主骨髓。

    惟喜怒勞色。

    五内虛耗。

    使皮膚血脈肌肉筋膜骨髓。

    無以運養。

    故緻痿。

    (彙補) 外候 皮痿者。

    色枯毛落。

    喘呼不已。

    肺受熱也。

    脈痿者。

    色赤脈溢。

    胫縱不任地。

    心受熱也。

    筋痿者。

    色蒼口苦。

    爪枯筋攣。

    肝受熱也。

    肉痿者。

    色黃肉。

    肌痹不仁。

    脾受熱也。

    骨痿者。

    色黑耳焦。

    腰膝難舉。

    腎受熱也。

    (彙補) 脈法 痿屬肺熱。

    傳于五髒。

    其脈多浮而大。

    或尺脈虛弱。

    或緩澀而緊。

    (玄要) 痿挾标症 内熱成痿。

    此論病之本也。

    若有感發。

    必因所挾而緻。

    有濕熱者。

    有濕痰者。

    有氣虛者。

    有血虛者。

    有陰虛者。

     有死血者。

    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

    當明辨之。

     濕熱痿 濕熱痿者。

    雨濕浸淫。

    邪氣蒸脾。

    流于四肢。

    自覺足胫逆氣上騰。

    或四肢酸軟腫痛。

    或足指麻木頑養。

    小便赤澀。

    脈來沉濡而數。

    此皆濕熱在下之故。

    所謂濕熱不攘。

    大筋短。

    小筋弛長。

    短為拘。

    弛長為痿也。

    宜升陽燥濕。

    禁用填補之劑。

    (彙補) 濕痰痿 濕痰痿者。

    肥盛之人。

    血氣不能運動其痰。

    緻濕痰内停。

    客于經脈。

    使腰膝麻痹。

    四肢痿弱。

    脈來沉滑。

    此膏粱酒濕之故。

    所謂土太過。

    令人四肢不舉是也。

    宜燥脾行痰。

    (彙補) 氣虛痿 氣虛痿者。

    因饑餓勞倦。

    胃氣一虛。

    肺氣先絕。

    百骸溪谷。

    皆失所養。

    故宗筋弛縱。

    骨節空虛。

    凡人病後手足痿弱者。

    皆屬氣虛。

    所謂脾既病。

    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氣而不用也。

    宜補中益氣。

    (彙補) 血虛痿 血虛痿者。

    凡産後失血後。

    面色痿黃。

    手足無力。

    不能行動者也。

    宜滋養榮血。

    然血生于脾。

    往往用養血藥。

     而痿如故者。

    脾虛不能生血也。

    能補其脾。

    則血自旺。

    而痿自愈矣。

    (彙補) 陰虛痿 陰虛痿者。

    酒色過度。

    下焦肝腎之火。

    燔灼筋骨。

    自覺兩足極熱。

    上沖腿膝。

    酸弱痿軟。

    行步艱難。

    不能久立。

     脈來澀弱。

    或左脈雖大。

    按之無力。

    宜峻補精血。

    以扶肝腎。

    (彙補) 血瘀痿 血瘀痿者。

    産後惡露未盡。

    流于腰膝。

    或跌撲損傷。

    積血不消。

    四肢痛而不能運動。

    緻脈澀而芤者。

    宜養血行瘀。

    (彙補) 食積痿 食積痿者。

    飲食太過。

    妨礙道路。

    升降失常。

    脾氣不得運于四肢。

    手足軟弱。

    或腹膨脹痛。

    或惡心嗳氣。

    右手脈洪弦滑者。

    宜運脾消導。

    從食積治。

    俟食消積化。

    然後補脾。

    (彙補) 痢後痿 痢後腳軟胫疼。

    或膝腫者。

    此下多亡陰所緻。

    宜補脾兼升舉之劑。

    若作風治。

    則反燥其陰而痿難愈。

    間有痢後兜澀太早。

    積瘀不清。

    下注隧道經絡而成痿者。

    此又當行氣逐瘀。

    與前症迥異矣。

    (彙補) 痿症總辨 痿與柔風腳氣相似。

    但彼因邪實而痛。

    痿屬内虛而不痛。

    (三因方)其痿症亦有作痛者。

    必挾火挾痰挾濕挾瘀而起。

    切不可混同風治。

    (彙補) 治法 治痿獨取陽明。

    因陽明經為水谷之海。

    主化津液。

    變氣血。

    以滲灌溪谷。

    而潤筋脈者也。

    況陽明之經。

    合于宗筋。

    會于氣街。

    屬于帶脈。

    而絡于督脈。

    故陽明虛則五髒無所禀。

    不能行血氣。

    濡筋骨。

    利關節。

    則宗筋弛縱。

    帶脈不引而為痿。

    故古人治痿。

    首重陽明。

    此為氣虛者立法也。

    其專重腎肝。

    因腎主骨而藏精。

    肝主筋而藏血。

    故腎肝虛。

    則精血竭。

    精血竭。

    則内火消爍筋骨為痿。

    治當補養腎肝。

    此為陰虛者立法也。

    善治者辨其孰為氣虛。

    孰為陰虛。

    合宜而用。

    至于七情六欲。

    所挾多端。

    或行痰瘀。

    或清濕熱。

    瀉實補虛。

    是在神而明之。

    (彙補) 肺熱禁溫劑 若肺金壅塞。

    陽氣不能下達。

    兩足畏冷。

    重綿裹蔽而外跗仍熱。

    小便澀數者。

    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