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
關燈
小
中
大
清肺和胃。
若認陽虛。
妄投剛劑。
其痿必甚。
(六要) 胃虛禁寒劑 至于食少肌瘦。
或洩瀉者。
雖有内熱血虛之症。
必以芳香甘溫之品。
先複胃氣為主。
蓋胃為萬物之母。
資生氣血之鄉。
飲食進而痿弱自健。
若拘于瀉南補北之說。
久任寒涼。
則谷氣益衰。
四末益枯矣。
(彙補) 痰熱禁濃味 脾胃虛症。
誠宜藉五味以養之。
若濕痰濕熱成痿者。
必須嚴戒濃味。
以免生痰。
蓋天産屬陽。
膏粱發熱。
若不淡泊。
難以安全。
可見虛症與實症不同。
非但用藥各别。
即服食亦異也。
(彙補) 死候 骨痿久卧。
不能起于床者死。
用藥 血分虛者。
主以四物湯。
加牛膝、秦艽、杜仲、獨活。
有火者。
加黃柏、知母。
有瘀血者。
加桃仁、紅花、丹皮、牛膝、玄胡索等。
氣虛者。
用四君子湯。
虛熱者。
補氣和中湯。
腎虛者。
地黃丸。
或丹溪補陰丸。
虛熱者。
虎潛丸。
虛寒者。
還少丹加鹿茸。
食積成痿者。
二陳湯。
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實。
濕痰痿者。
二陳二術。
加竹瀝、姜汁。
痰火痿者。
二陳湯。
加黃芩、山栀。
或黃柏。
竹瀝。
濕熱痿者。
東垣健步丸、清燥湯。
膏粱壅熱者。
承氣湯。
【附:鶴膝風】 鶴膝風乃調攝失宜。
虧損足三陰經。
風邪乘虛而入。
以緻肌肉日瘦。
内熱食減。
肢體攣痛。
久則膝大而腿細。
若傷于脾胃者。
補中益氣湯為主。
傷于肝腎者。
六味地黃湯為主。
若欲作膿或潰後。
十全大補湯為主。
皆佐以大防風湯。
初起須用蔥熨。
可以内消。
若見症口幹頭暈。
并用補中益氣湯。
飲食少。
胸膨脹。
大便洩。
并用六君子湯。
熱來複去。
有時而動。
膿水清稀。
肌肉不生。
并用八珍十全大補湯。
臍腹冷疼。
腳膝無力。
頭暈吐痰。
小便頻數。
并用八味丸。
(立齋) 【附:陰痿】 腎乃坎象。
水火具焉。
陰陽交濟。
伎巧生焉。
故有房勞太甚。
宗筋弛縱。
發為陰痿者。
乃命門火衰。
譬之嚴冬。
百卉凋殘也。
亦有思想無窮。
氣郁心腎而為陰痿者。
乃下焦火郁。
譬如炎暑。
而草木下垂也。
火衰者。
桂附八味丸。
火郁者。
知柏六味丸。
如腎經火郁而陰痿者。
合服知柏清火堅腎之品。
立見其效。
須臨症審察。
不可偏認為火衰也。
(彙補) 【附:解】 解者。
脊脈痛而少氣懶言。
(内經)形迹懈怠。
筋脈弛解。
坐行不任。
尺脈緩澀。
此即痿類也。
(醫統) 痿選方 虎潛丸龜闆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牛膝(三兩半)白芍(一兩半) 鎖陽(一兩)陳皮(七錢)當歸虎胫骨(各一兩) 冬月加幹姜五錢。
末之。
羊肉為丸。
鹽湯下。
加附子。
治痿如神。
清燥湯(東垣)治濕熱成痿。
人參(三分)黃(一錢半)蒼術白術(各一錢)陳皮(五分)澤瀉(五分) 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生地黃柏柴胡麥門冬甘草神曲豬苓(各二分)黃連(一錢) 水煎服。
補氣和中湯即補中益氣湯加蒼術、黃柏、白芍、茯苓。
東垣健步丸治濕熱痿症。
羌活柴胡(各五錢)防風(三錢)川烏(一錢)滑石(炒半兩)澤瀉(三錢) 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一錢)肉桂甘草(炙)栝蒌根(酒制各半兩) 為末。
酒糊丸。
每服煎愈風湯下。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闆(四兩酒炙)黃柏知母(炒各二兩)枸杞子五味子鎖陽(各一兩)幹姜(半兩) 末之。
豬脊髓為丸。
小丹(玄珠)去風釋冷。
補勞益血。
強筋壯骨。
添精固髓。
活血駐顔。
安神益智。
種子溫經。
延年益壽。
熟地肉苁蓉(各六兩酒洗)五味子菟絲子(各五兩酒浸)柏子仁天門冬(去心) 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酒浸去心)石斛(各三兩)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炒去心)山茱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炒去絲各二兩)天雄(炮去皮臍一兩) 煉蜜丸。
溫酒下。
換骨丹治風症。
兼治鶴膝風。
防風牛膝當歸虎骨(酥炙各一兩)枸杞(二兩)羌活獨活龜闆秦艽萆松節蠶砂(各一兩)茄根(洗二兩)蒼術(四兩) 或酒浸。
或為末。
或酒糊丸。
俱可服。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虛。
外邪乘虛而入。
成鶴膝風症。
或附骨疽腫痛或不痛者。
川芎(一錢半)肉桂黃(各五分)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錢) 白術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杜仲熟地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三五劑後。
再服調補之藥。
愈風湯(方見中風)
若認陽虛。
妄投剛劑。
其痿必甚。
(六要) 胃虛禁寒劑 至于食少肌瘦。
或洩瀉者。
雖有内熱血虛之症。
必以芳香甘溫之品。
先複胃氣為主。
蓋胃為萬物之母。
資生氣血之鄉。
飲食進而痿弱自健。
若拘于瀉南補北之說。
久任寒涼。
則谷氣益衰。
四末益枯矣。
(彙補) 痰熱禁濃味 脾胃虛症。
誠宜藉五味以養之。
若濕痰濕熱成痿者。
必須嚴戒濃味。
以免生痰。
蓋天産屬陽。
膏粱發熱。
若不淡泊。
難以安全。
可見虛症與實症不同。
非但用藥各别。
即服食亦異也。
(彙補) 死候 骨痿久卧。
不能起于床者死。
用藥 血分虛者。
主以四物湯。
加牛膝、秦艽、杜仲、獨活。
有火者。
加黃柏、知母。
有瘀血者。
加桃仁、紅花、丹皮、牛膝、玄胡索等。
氣虛者。
用四君子湯。
虛熱者。
補氣和中湯。
腎虛者。
地黃丸。
或丹溪補陰丸。
虛熱者。
虎潛丸。
虛寒者。
還少丹加鹿茸。
食積成痿者。
二陳湯。
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實。
濕痰痿者。
二陳二術。
加竹瀝、姜汁。
痰火痿者。
二陳湯。
加黃芩、山栀。
或黃柏。
竹瀝。
濕熱痿者。
東垣健步丸、清燥湯。
膏粱壅熱者。
承氣湯。
【附:鶴膝風】 鶴膝風乃調攝失宜。
虧損足三陰經。
風邪乘虛而入。
以緻肌肉日瘦。
内熱食減。
肢體攣痛。
久則膝大而腿細。
若傷于脾胃者。
補中益氣湯為主。
傷于肝腎者。
六味地黃湯為主。
若欲作膿或潰後。
十全大補湯為主。
皆佐以大防風湯。
初起須用蔥熨。
可以内消。
若見症口幹頭暈。
并用補中益氣湯。
飲食少。
胸膨脹。
大便洩。
并用六君子湯。
熱來複去。
有時而動。
膿水清稀。
肌肉不生。
并用八珍十全大補湯。
臍腹冷疼。
腳膝無力。
頭暈吐痰。
小便頻數。
并用八味丸。
(立齋) 【附:陰痿】 腎乃坎象。
水火具焉。
陰陽交濟。
伎巧生焉。
故有房勞太甚。
宗筋弛縱。
發為陰痿者。
乃命門火衰。
譬之嚴冬。
百卉凋殘也。
亦有思想無窮。
氣郁心腎而為陰痿者。
乃下焦火郁。
譬如炎暑。
而草木下垂也。
火衰者。
桂附八味丸。
火郁者。
知柏六味丸。
如腎經火郁而陰痿者。
合服知柏清火堅腎之品。
立見其效。
須臨症審察。
不可偏認為火衰也。
(彙補) 【附:解】 解者。
脊脈痛而少氣懶言。
(内經)形迹懈怠。
筋脈弛解。
坐行不任。
尺脈緩澀。
此即痿類也。
(醫統) 痿選方 虎潛丸龜闆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牛膝(三兩半)白芍(一兩半) 鎖陽(一兩)陳皮(七錢)當歸虎胫骨(各一兩) 冬月加幹姜五錢。
末之。
羊肉為丸。
鹽湯下。
加附子。
治痿如神。
清燥湯(東垣)治濕熱成痿。
人參(三分)黃(一錢半)蒼術白術(各一錢)陳皮(五分)澤瀉(五分) 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生地黃柏柴胡麥門冬甘草神曲豬苓(各二分)黃連(一錢) 水煎服。
補氣和中湯即補中益氣湯加蒼術、黃柏、白芍、茯苓。
東垣健步丸治濕熱痿症。
羌活柴胡(各五錢)防風(三錢)川烏(一錢)滑石(炒半兩)澤瀉(三錢) 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一錢)肉桂甘草(炙)栝蒌根(酒制各半兩) 為末。
酒糊丸。
每服煎愈風湯下。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闆(四兩酒炙)黃柏知母(炒各二兩)枸杞子五味子鎖陽(各一兩)幹姜(半兩) 末之。
豬脊髓為丸。
小丹(玄珠)去風釋冷。
補勞益血。
強筋壯骨。
添精固髓。
活血駐顔。
安神益智。
種子溫經。
延年益壽。
熟地肉苁蓉(各六兩酒洗)五味子菟絲子(各五兩酒浸)柏子仁天門冬(去心) 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酒浸去心)石斛(各三兩)續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炒去心)山茱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炒去絲各二兩)天雄(炮去皮臍一兩) 煉蜜丸。
溫酒下。
換骨丹治風症。
兼治鶴膝風。
防風牛膝當歸虎骨(酥炙各一兩)枸杞(二兩)羌活獨活龜闆秦艽萆松節蠶砂(各一兩)茄根(洗二兩)蒼術(四兩) 或酒浸。
或為末。
或酒糊丸。
俱可服。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虛。
外邪乘虛而入。
成鶴膝風症。
或附骨疽腫痛或不痛者。
川芎(一錢半)肉桂黃(各五分)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錢) 白術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杜仲熟地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三五劑後。
再服調補之藥。
愈風湯(方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