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痛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足厥陰肝經之絡。令人脅痛。(内經)然亦有少陽膽經病者。亦有肝乘脾經者。有肝侮肺經者。有肝腎同治者。當推原之。(彙補)
内因
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風冷外侵。跌仆傷形。叫呼傷氣。或痰積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為痛。(醫鑒)至于濕熱郁火。勞役房色而病者。間亦有之。(彙補)
外候
脅痛宜分左右。辨虛實。左脅痛者。肝受邪也。右脅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脅脹痛者。氣滞也。左右脅注痛有聲者。痰飲也。左脅下有塊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脅下有塊作痛。飽悶者。食積也。咳嗽引痛。喘急發熱者。痰結也。時作時止。暴發痛甚者。火郁也。滿悶懼按。煩躁多怒者。肝實也。耳目HT。爪枯善恐者。肝虛也。
隐隐微痛。連及腰胯。空軟喜按者。腎虛也。脅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氣傷也。脅内支滿。目眩。前後下血者。肝血傷也。兩脅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轉側者。濕熱郁也。胸右近脅一點刺痛。内熱咳嗽者。肺癰也。當須防之。(彙補)
危候
虛甚成損。脅下常有一點痛不止者。此因酒色太過。名幹脅痛。大危。(入門)
脅痛成積
凡脅痛年久不已者。乃痰瘀結成積塊。肝積肥氣在左。肺積息贲在右。發作有時。雖皆肝木有餘。肺積郁。不可峻攻。(彙補)
脈法
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脈經)弦而緊細者。怒氣也。弦而沉澀者。郁滞也。大抵弦澀者順。洪大者逆。
若弦急欲絕。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屍者。不治。(彙補)
治法
治宜伐肝瀉火為要。不可驟用補氣之劑。雖因于氣虛者。亦宜補瀉兼施(玉策)脅者。肝膽之區。肝為盡陰。
喜條達而惡凝滞。膽無别竅。喜升發而惡抑郁。故凡木郁不舒。而氣無所洩。火無所越。脹甚懼按者。又當疏散升發以達之。不可過用降氣。緻木愈郁而痛愈甚也。(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柴胡。青皮。氣加香附、枳殼。火加膽草、芍藥。痰加南星、蒼術。食加枳實、山楂。瘀加桃仁、紅花。肝火旺者。左金丸。木氣盛者。當歸龍荟丸。如氣血俱虛。脈細緊。或弦大。多從勞役怒氣得者。用八珍湯加木香、青皮、桂心少許。勞役太過。肝傷乘脾者。補中益氣湯加芍藥。或建中湯與六君子合用。房色太過。腎肝兩傷者。地黃湯加芍藥、當歸。有膈間停痰宿食。或挾恚怒。抑其肝氣。不得上達。兩脅大痛。面青或黑。脈代者。用鹽湯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彙補)
脅痛選方
柴胡疏肝散(統旨)
柴胡陳皮枳殼(各一錢)芍藥川芎(各八分)香附(三錢二分)
甘草(四分)生姜(一片)
水煎。
左金丸治肝火作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水丸。
加味柴胡湯(良方)治傷寒少陽症脅痛。
柴胡黃芩(各二錢)牡蛎半夏枳殼甘草(各一錢)
姜、棗。水煎服。
枳殼煮散(本事)治悲怒内郁。風寒外束。肝氣受傷。兩脅骨疼。筋脈急。腰腳重。兩股筋急酸痛。漸至脊背。
腰急。此方主之。
枳殼(麸炒四兩先煎)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
為粗末。每服四錢。姜、棗、水同煎。空心服。
控涎丹治痰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香橘湯(良方)治七情氣滞。中脘不快。腹脅脹痛。
香附(炒)橘紅半夏(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片)紅棗(三枚)
水煎。食遠服。
推氣散(濟生)治氣痛。
枳殼桂心姜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姜、棗。水煎。
桃仁承氣湯治血瘀。(方見血症)
當歸龍荟丸瀉肝火痛。
當歸膽草山栀黃連黃芩黃柏(各一兩)
大黃蘆荟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姜汁吞下。
八珍湯治虛症脅痛。(方見中風)
外治法
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處。或用吳茱萸研細。醋調敷。或用韭菜打爛醋拌。放在痛處。以熨鬥火熨之。
足厥陰肝經之絡。令人脅痛。(内經)然亦有少陽膽經病者。亦有肝乘脾經者。有肝侮肺經者。有肝腎同治者。當推原之。(彙補)
内因
因暴怒傷觸。悲哀氣結。飲食過度。風冷外侵。跌仆傷形。叫呼傷氣。或痰積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為痛。(醫鑒)至于濕熱郁火。勞役房色而病者。間亦有之。(彙補)
外候
脅痛宜分左右。辨虛實。左脅痛者。肝受邪也。右脅痛者。肝邪入肺也。左右脅脹痛者。氣滞也。左右脅注痛有聲者。痰飲也。左脅下有塊作痛。夜甚者。死血也。右脅下有塊作痛。飽悶者。食積也。咳嗽引痛。喘急發熱者。痰結也。時作時止。暴發痛甚者。火郁也。滿悶懼按。煩躁多怒者。肝實也。耳目HT。爪枯善恐者。肝虛也。
隐隐微痛。連及腰胯。空軟喜按者。腎虛也。脅痛咳嗽腥臭。面赤唾痰者。肺氣傷也。脅内支滿。目眩。前後下血者。肝血傷也。兩脅搐急。腰腿疼痛。不能轉側者。濕熱郁也。胸右近脅一點刺痛。内熱咳嗽者。肺癰也。當須防之。(彙補)
危候
虛甚成損。脅下常有一點痛不止者。此因酒色太過。名幹脅痛。大危。(入門)
脅痛成積
凡脅痛年久不已者。乃痰瘀結成積塊。肝積肥氣在左。肺積息贲在右。發作有時。雖皆肝木有餘。肺積郁。不可峻攻。(彙補)
脈法
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脈經)弦而緊細者。怒氣也。弦而沉澀者。郁滞也。大抵弦澀者順。洪大者逆。
若弦急欲絕。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屍者。不治。(彙補)
治法
治宜伐肝瀉火為要。不可驟用補氣之劑。雖因于氣虛者。亦宜補瀉兼施(玉策)脅者。肝膽之區。肝為盡陰。
喜條達而惡凝滞。膽無别竅。喜升發而惡抑郁。故凡木郁不舒。而氣無所洩。火無所越。脹甚懼按者。又當疏散升發以達之。不可過用降氣。緻木愈郁而痛愈甚也。(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柴胡。青皮。氣加香附、枳殼。火加膽草、芍藥。痰加南星、蒼術。食加枳實、山楂。瘀加桃仁、紅花。肝火旺者。左金丸。木氣盛者。當歸龍荟丸。如氣血俱虛。脈細緊。或弦大。多從勞役怒氣得者。用八珍湯加木香、青皮、桂心少許。勞役太過。肝傷乘脾者。補中益氣湯加芍藥。或建中湯與六君子合用。房色太過。腎肝兩傷者。地黃湯加芍藥、當歸。有膈間停痰宿食。或挾恚怒。抑其肝氣。不得上達。兩脅大痛。面青或黑。脈代者。用鹽湯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彙補)
脅痛選方
柴胡疏肝散(統旨)
柴胡陳皮枳殼(各一錢)芍藥川芎(各八分)香附(三錢二分)
甘草(四分)生姜(一片)
水煎。
左金丸治肝火作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水丸。
加味柴胡湯(良方)治傷寒少陽症脅痛。
柴胡黃芩(各二錢)牡蛎半夏枳殼甘草(各一錢)
姜、棗。水煎服。
枳殼煮散(本事)治悲怒内郁。風寒外束。肝氣受傷。兩脅骨疼。筋脈急。腰腳重。兩股筋急酸痛。漸至脊背。
腰急。此方主之。
枳殼(麸炒四兩先煎)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
為粗末。每服四錢。姜、棗、水同煎。空心服。
控涎丹治痰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香橘湯(良方)治七情氣滞。中脘不快。腹脅脹痛。
香附(炒)橘紅半夏(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姜(三片)紅棗(三枚)
水煎。食遠服。
推氣散(濟生)治氣痛。
枳殼桂心姜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姜、棗。水煎。
桃仁承氣湯治血瘀。(方見血症)
當歸龍荟丸瀉肝火痛。
當歸膽草山栀黃連黃芩黃柏(各一兩)
大黃蘆荟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姜汁吞下。
八珍湯治虛症脅痛。(方見中風)
外治法
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處。或用吳茱萸研細。醋調敷。或用韭菜打爛醋拌。放在痛處。以熨鬥火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