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滿

關燈
大意 諸濕腫滿。

    皆屬于脾。

    (内經)專主土敗木賊。

    濕留氣滞為病。

    (正傳) 内因 由七情内傷。

    六淫外侵。

    飲食失節。

    房勞緻虛。

    脾土之陰受傷。

    轉運之官失職。

    胃雖納谷。

    脾不運化。

    故陽自升而陰自降。

    乃成天地不交之否。

    清濁相混。

    隧道壅塞。

    郁而不行。

    氣留血澀。

    濕氣内停。

    遂成脹滿。

    (丹溪) 外候 夫脹者。

    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攻胸脅。

    脹皮膚。

    故命曰脹。

    (内經)外雖堅滿。

    中空無物。

    有似于鼓。

    (格緻餘論)擊之有聲。

    按之有形。

    (繩墨)色蒼黃。

    腹筋起。

    心腹脹滿。

    旦食則不能暮食。

    (内經) 脹分新久 凡諸實症。

    或六淫外客。

    或飲食内傷。

    陽邪急速。

    其至必暴。

    每成于數日之間。

    若是虛症。

    或情志多勞。

    或酒色過度。

    日積月累。

    其來有漸。

    每成于經月之後。

    (必讀) 脹分虛實 腹脹堅硬。

    按之而痛者。

    為實。

    按之不堅不痛者。

    為虛。

    先脹于内。

    而後腫于外者。

    為實。

    先腫于外。

    而後脹于内者。

    為虛。

    小便黃赤。

    大便閉結。

    為實。

    小便清白。

    大便溏洩。

    為虛。

    脈滑數有力為實。

    弦浮微細為虛。

    色紅氣粗為實。

    色枯氣短為虛。

    (微論) 脹分朝暮 朝寬暮急為血虛。

    朝急暮寬為氣虛。

    朝暮皆急。

    氣血俱虛。

    (入門) 脹分髒腑 心脹煩心。

    肝脹脅痛。

    脾脹嘔哕。

    肺脹喘咳。

    腎脹腰痛。

    膽脹口苦。

    胃脹胃脘痛。

    大腸脹腸鳴飧洩。

    小腸脹小腹引腰痛。

    膀胱脹小便癃閉。

    三焦脹氣滿皮膚。

    (入門) 脹分諸症 氣脹者。

    七情郁結。

    胸腹滿悶。

    四肢多瘦。

    食脹者。

    谷食不化。

    痞滿醋心。

    不能暮食。

    蟲脹者。

    腹痛能食。

    善吃茶葉鹽土等物。

    積脹者。

    痞塊有形。

    心腹堅硬。

    水脹者。

    停飲腸鳴。

    怔忡喘息。

    瘀脹者。

    跌撲産後。

    大便黑色。

    虛脹者。

    腹柔軟而食入倒飽。

    更有單腹脹者。

    腹大而四肢極瘦。

    此由脹滿既久。

    氣血結聚。

    不能釋散。

    俗名曰蠱。

     其病更重。

    (彙補) 脈法 關上脈弦為脹。

    又遲而滑。

    盛而緊。

    大堅以澀者。

    皆脹也。

    又虛為虛脹。

    牢為實脹。

    浮而大者易治。

    細而微者難治。

    (彙補) 治法 實者。

    下之消之。

    直清陽明。

    虛者。

    溫之升之。

    調補脾腎。

    其有不大滿不大虛者。

    先以清利疏導。

    繼以補中調攝。

    惟有标實而本虛者。

    瀉之不可。

    補之無益。

    最難調治。

    宜卻鹽味。

    以防助邪。

    斷妄想。

    以保母氣。

    (必讀) 寒脹宜溫 髒寒生脹滿。

    胃中寒則脹滿。

    (經文)蓋脾為陰中之至陰。

    同濕土之化。

    運精微而制水谷者也。

    脾濕有餘。

    無陽以化。

    聚而不散。

    因成脹滿者。

    宜以辛熱藥治之。

    (東垣) 熱脹宜清 諸腹脹大。

    皆屬于熱。

    (經文)因濕熱之氣。

    不得施化。

    壅滞于中而成脹滿者。

    宜以苦寒藥治之。

    若脾氣不宣。

     郁而成火。

    吞酸吐酸。

    漸成脹滿者。

    用藥宜剛中帶柔。

    連理湯主之。

    (喻嘉言) 實脹宜下 腹堅懼按。

    舌黃脈牢者。

    此實邪有餘。

    法宜推蕩。

    所謂下之則脹已是也。

    (彙補) 虛脹宜補 脾虛之人。

    偶因氣滞。

    誤用克伐。

    緻中氣散亂不收。

    故水氣橫決而作脹。

    此脾虛不能統攝。

    法宜補土理中。

     濁陰自化。

     肝脹宜調 肝旺而脹者。

    雖當伐肝。

    然本性太過。

    肝亦自傷。

    不可過用克伐。

    宜扶脾疏肝。

    兩法并用。

    使木性條達。

    不郁土中。

    則脹自已。

    (準繩) 腎虛宜溫 常見作勞好色之人。

    脾腎交虛。

    濁邪橫溢。

    外為腫脹者。

    當收攝腎氣。

    使水無泛濫之虞。

    此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金匮腎氣丸主之。

    (直齋) 治無速效 凡脹初起是氣。

    久則成水。

    治比水腫更難。

    蓋水腫飲食如常。

    鼓脹飲食減少。

    病根深固。

    三五年而後成。

    治腫惟補中行氣足矣。

    治脹必補中行濕。

    兼以消積。

    不責速效。

    乃可萬全。

    (入門) 脹當大補 俗雲。

    氣無補法者。

    以痞悶壅塞。

    似難于補。

    不思正虛不運。

    邪着為病。

    不補其氣。

    則氣何由行。

    (凡溪) 治無峻攻 醫者不察。

    病起于虛。

    急于取效。

    病者苦于脹急。

    喜行利藥。

    以求一時之快。

    不知稍寬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