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關燈
大意 積聚瘕。

    皆太陰濕土之氣。

    名雖不同。

    大要不出痰與食積死血而已。

    氣則不能成形也。

    (玉冊) 内因 積之始生。

    因起居不時。

    憂恚過度。

    飲食失節。

    脾胃虧損。

    邪正相搏。

    結于腹中。

    或因内傷外感氣郁誤補而緻。

    (彙補) 外候 或惡寒潮熱。

    或痞滿嘔吐。

    或走注疼痛。

    或腹滿洩瀉。

    或眩暈嘈雜。

    脅肋攻沖。

    (吳球) 左右有别 舊說以積塊在中為痰飲。

    在右為食積。

    在左為死血。

    此大概之論。

    不可拘執也。

    常有胃家食積而病發于中者。

    亦有氣與食積相假而積留于左者。

    (彙補) 積聚不同 積屬陰。

    五髒所主。

    發有常處。

    痛不離部。

    聚屬陽。

    六腑所成。

    發無定所。

    痛無常處。

    (難經) 瘕各别 者。

    征也。

    以其有所征驗也。

    腹中堅硬。

    按之應手。

    不能移動。

    瘕者。

    假也。

    假物而成蠢動之形。

    如血鼈之類。

     中雖硬而聚散無常。

    且有活性。

    故或上或下。

    或左或右。

    因傷食。

    瘕是血生。

    二症多見于臍下。

    (彙補) 癖痞異 在腹内。

    貼近臍旁。

    左右一條。

    筋脈急痛。

    有時而見。

    癖居兩肋。

    有時而痛。

    外不可見。

    痞居心下。

    滿悶壅塞。

     按之不痛。

    而無形迹。

    (彙補) 脈法 大率實大堅強者生。

    虛弱沉細者死。

    又沉而附骨者積脈也。

     積聚分治 食積。

    氣口緊盛。

    或弦急。

    或中或右。

    硬痛不移。

    嘔吐飽脹。

    或作寒熱身痛。

    痰積。

    脈來沉滑。

    忽時眩暈麻木。

    惡心痞塞。

    嘈雜。

    蟲積。

    口吐清水。

    或時吐蟲。

    或偏嗜一物。

    脈來乍大乍小。

    面生白斑。

    唇紅能食。

    時痛時止。

    血積。

     因打撲閃肭。

    血瘀成塊。

    或婦人産後不月。

    多有是症。

    蓋月事正臨産後虛弱。

    适感寒氣。

    寒氣客于子門。

    血凝成塊。

    多在小腹。

    發則痛楚萬倍。

    面色不澤。

    (彙補) 五髒積名 肝積曰肥氣。

    在右脅下。

    如覆杯。

    有頭足。

    如龜鼈狀。

    久不愈。

    令人嘔逆。

    或胸脅痛引小腹。

    足寒轉筋。

    肺積曰息奔。

    在右脅下。

    大如覆杯。

    久不愈。

    令人灑灑寒熱。

    嘔逆喘咳。

    發肺癰。

    心積曰伏梁。

    起臍上。

    大如臂。

    上至心。

     久不已。

    令人煩心。

    身體胫股皆腫。

    環臍而痛。

    脾積曰痞氣。

    在胃脘。

    覆大如盤。

    久不愈。

    令人四肢不收。

    發黃疸。

    飲食不為肌膚。

    心背徹痛。

    腎積曰奔豚。

    發于小腹。

    上至心。

    如豚奔走狀。

    久不愈。

    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彙補) 養正 壯實人無積。

    虛人則有之。

    皆因脾胃虛衰。

    氣血俱傷。

    七情悒郁。

    痰挾血液凝結而成。

    若徒用磨堅破積之藥。

    隻損真氣。

    積雖去而體已備。

    雖或臨時通快。

    藥過依然。

    氣愈耗而積愈大。

    惟當漸磨熔化。

    攻補兼施。

    若去積及半。

    即宜純與甘溫調養。

    使脾土健運。

    則破殘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