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
關燈
小
中
大
。
不攻自走。
所謂養正積自除之謂也。
(彙補) 治法 大法。
鹹以軟之。
堅以削之。
惟行氣開郁為主。
或以所惡者攻之。
或以所喜者誘之。
則易愈。
(彙補) 治分國中末 初起正氣尚強。
邪氣尚淺。
則任受攻。
中則受病漸久。
邪氣較深。
正氣較弱。
任受且攻且補。
末則邪氣侵淩。
正氣消殘。
則任受補。
(潔古)又初起為寒。
宜辛溫消導。
久則郁熱。
宜辛寒推蕩。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随症加減。
消痰。
加南星、枳殼、海石。
去食。
加山楂、神曲、草果。
追蟲。
加槟榔、使君子、楝樹根、花椒。
破瘀。
加桃仁、紅花、赤芍、玄胡索、歸尾。
導飲。
加茯苓、澤瀉。
順氣。
加香附、砂仁。
開郁。
加木香、白豆蔻。
溫散。
加肉桂、沉香。
削堅。
加三棱、蓬術。
滋陰。
加鼈甲、知母。
化熱。
加黃連、山栀。
平胃。
加蒼術、濃樸。
疏肝。
加青皮、柴胡。
補氣。
加人參、白術。
養血。
加當歸、川芎。
又積屬陰。
參攻積丸。
聚屬陽。
兼行氣散結。
加麥芽、神曲、山楂、枳實、濃樸。
瘕加川芎、當歸、丹皮、烏藥、玄胡、桃仁、紅花、海石。
痞加黃連、枳實、濃樸、山楂、栝蒌。
癖加肉桂、玄胡。
若久病患虛。
法須六君歸脾理中等湯大補。
若在皮裡膜外者。
用撫芎、香附等開之。
仍須斷濃味。
積聚選方 新制陰陽攻積散治積聚瘕癖蠱血痰食。
不問陰陽。
皆效。
吳茱萸(泡)幹姜(炒)官桂川烏(泡各一兩)黃連(炒)半夏橘紅茯苓槟榔濃樸枳實菖蒲玄胡索人參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錢)巴霜(五錢另研) 末之。
皂角水煎汁泛丸綠豆大。
每服八分。
漸加一錢五分。
姜湯送下。
遇仙丹治血積氣積痰癖。
肢節腫痛。
一切有餘濕熱痰火。
痰涎壅滞。
脈滑實有力者。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牛炒)白槟榔(一兩)茵陳(六錢)蓬術三棱(各五錢俱醋炒) 牙皂(五錢炙去皮弦) 一方。
加沉香一兩。
末之。
醋糊丸綠豆大。
每服三錢。
五更涼茶下。
天明看所去之物。
有積去積。
有蟲去蟲。
小兒減半。
孕婦勿服。
濟陰丸治經候不調。
癖積塊刺痛。
香附(一斤醋浸炒)莪術當歸(各四兩俱酒浸) 末之。
醋糊丸。
醋湯下。
三聖膏貼積。
用未化鍛石十兩。
篩過極細。
炒紅。
将好醋熬成膏。
入大黃末一兩。
再入肉桂末五錢。
略炒。
攪勻。
濃攤烘。
熱貼之。
琥珀膏用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
以大蒜搗膏貼之。
黃蜀葵根煎湯治小腹有塊。
曾服澀藥止經。
因而血滞成塊。
入人參、白術、青皮、陳皮、甘草、牛膝煎膏。
入研細桃仁、玄明粉少許。
熱飲之。
二服當見塊下。
病重者。
補接之後。
加減調理。
或再行一度。
去塊一二次。
去葵根、玄明粉。
積塊用海石、三棱、莪術、香附。
俱醋炒。
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
石鹹、白術湯下。
六君子湯歸脾湯(二方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
不攻自走。
所謂養正積自除之謂也。
(彙補) 治法 大法。
鹹以軟之。
堅以削之。
惟行氣開郁為主。
或以所惡者攻之。
或以所喜者誘之。
則易愈。
(彙補) 治分國中末 初起正氣尚強。
邪氣尚淺。
則任受攻。
中則受病漸久。
邪氣較深。
正氣較弱。
任受且攻且補。
末則邪氣侵淩。
正氣消殘。
則任受補。
(潔古)又初起為寒。
宜辛溫消導。
久則郁熱。
宜辛寒推蕩。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随症加減。
消痰。
加南星、枳殼、海石。
去食。
加山楂、神曲、草果。
追蟲。
加槟榔、使君子、楝樹根、花椒。
破瘀。
加桃仁、紅花、赤芍、玄胡索、歸尾。
導飲。
加茯苓、澤瀉。
順氣。
加香附、砂仁。
開郁。
加木香、白豆蔻。
溫散。
加肉桂、沉香。
削堅。
加三棱、蓬術。
滋陰。
加鼈甲、知母。
化熱。
加黃連、山栀。
平胃。
加蒼術、濃樸。
疏肝。
加青皮、柴胡。
補氣。
加人參、白術。
養血。
加當歸、川芎。
又積屬陰。
參攻積丸。
聚屬陽。
兼行氣散結。
加麥芽、神曲、山楂、枳實、濃樸。
瘕加川芎、當歸、丹皮、烏藥、玄胡、桃仁、紅花、海石。
痞加黃連、枳實、濃樸、山楂、栝蒌。
癖加肉桂、玄胡。
若久病患虛。
法須六君歸脾理中等湯大補。
若在皮裡膜外者。
用撫芎、香附等開之。
仍須斷濃味。
積聚選方 新制陰陽攻積散治積聚瘕癖蠱血痰食。
不問陰陽。
皆效。
吳茱萸(泡)幹姜(炒)官桂川烏(泡各一兩)黃連(炒)半夏橘紅茯苓槟榔濃樸枳實菖蒲玄胡索人參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錢)巴霜(五錢另研) 末之。
皂角水煎汁泛丸綠豆大。
每服八分。
漸加一錢五分。
姜湯送下。
遇仙丹治血積氣積痰癖。
肢節腫痛。
一切有餘濕熱痰火。
痰涎壅滞。
脈滑實有力者。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牛炒)白槟榔(一兩)茵陳(六錢)蓬術三棱(各五錢俱醋炒) 牙皂(五錢炙去皮弦) 一方。
加沉香一兩。
末之。
醋糊丸綠豆大。
每服三錢。
五更涼茶下。
天明看所去之物。
有積去積。
有蟲去蟲。
小兒減半。
孕婦勿服。
濟陰丸治經候不調。
癖積塊刺痛。
香附(一斤醋浸炒)莪術當歸(各四兩俱酒浸) 末之。
醋糊丸。
醋湯下。
三聖膏貼積。
用未化鍛石十兩。
篩過極細。
炒紅。
将好醋熬成膏。
入大黃末一兩。
再入肉桂末五錢。
略炒。
攪勻。
濃攤烘。
熱貼之。
琥珀膏用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
以大蒜搗膏貼之。
黃蜀葵根煎湯治小腹有塊。
曾服澀藥止經。
因而血滞成塊。
入人參、白術、青皮、陳皮、甘草、牛膝煎膏。
入研細桃仁、玄明粉少許。
熱飲之。
二服當見塊下。
病重者。
補接之後。
加減調理。
或再行一度。
去塊一二次。
去葵根、玄明粉。
積塊用海石、三棱、莪術、香附。
俱醋炒。
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
石鹹、白術湯下。
六君子湯歸脾湯(二方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