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滿
關燈
小
中
大
脹愈甚。
病愈增。
正愈傷。
冀其再下。
不可得矣。
(丹溪) 死症 腹脹不食者死。
腹脹身熱者死。
腹脹寒熱如瘧者死。
腹大脹。
四末清。
脫形洩甚為逆。
腹脹便血。
脈大如絕者死。
腹脹時喘。
汗出厥逆者死。
胸膛脹滿。
臍關突出者死。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加濃樸、木香、蘇梗、大腹皮。
去甘草。
肥人多濕。
加蒼術、木通、瘦人多火。
加芩、連、山栀。
食積加山楂、神曲。
蓄血加桃仁、莪術。
郁氣加香附、撫芎。
怒氣加柴胡、青皮。
内寒凝滞者。
加木香、炮姜。
外寒郁束者。
加升、葛、蒼術。
便閉實熱。
加大黃。
溺短濕結。
加木香、澤瀉。
凡腹脹初起。
宜行氣疏導之劑。
加木香、槟榔、陳皮、青皮、枳殼、濃樸等。
久而挾虛。
宜補脾調氣。
如六君子加蘇梗、砂仁等。
虛而挾寒。
宜溫補。
如理中湯加肉桂等。
若脾腎俱虛。
少火不能扶脾者。
宜補腎。
然補腎有兩法。
能食而胸膈舒暢者。
金匮腎氣丸。
不食而胸膈滿悶者。
複元丹主之。
惟大實大滿堅硬而按之痛者。
量其元氣下之。
三花神佑丸、導氣丸等。
下後仍宜調補脾胃。
【附:蟲蠱脹】 蟲蠱由濕熱既久。
血化為蟲。
肚腹脹大。
按之有塊。
形如稍瓜。
四肢削瘦。
腹雖痛而唇色紅。
能飲食。
脈滑數者。
乃為蠱症。
宜積塊丸下之。
(準繩) 脹滿選方 六君子湯治氣虛中滿。
(方見中風) 連理湯治脾虛肝郁。
吞酸腹脹。
(方見洩瀉) 胃苓湯治脾濕腹脹面黃。
身浮溺澀。
(方見暑症) 腎氣丸(金匮)治脾腎兩虛。
腫脹。
腹濡而胸不硬者。
(方見濕症)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調中湯(方見斑疹) 複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
發為腫脹。
心腹堅滿。
小便不通。
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濃樸獨活白術(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槟榔(各半兩) 為末。
糊丸。
紫蘇湯下。
導氣丸治諸腹脹大。
痞塞不通。
大便虛秘。
形氣病氣俱實者。
青皮(水蛭炒)莪術(虻蟲炒)三棱(幹漆炒)槟榔(斑蝥炒)吳萸(牽牛炒)赤芍(川椒炒)菖蒲(桃仁炒)黃芩(大黃炒)濃樸(幹姜炒)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藥熟。
去水蛭等不用。
為末。
酒糊丸。
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
空心。
紫蘇湯下。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姜黃白術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幹生姜砂仁(各二錢)枳實(炒)半夏(各五錢) 濃樸(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為末。
湯浸蒸餅為丸。
每服百丸。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寒脹。
吳茱萸濃樸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姜麻黃(不去節)柴胡梢幹姜川烏荜澄茄(各二分) 水煎。
熱服。
廣術潰堅湯(東垣)治中滿腹脹有積。
濃樸(姜炒五分)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湯泡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廣術(煨三分) 柴胡澤瀉陳皮神曲(炒)青皮(各三分) 渴。
加葛根四分。
水煎。
保安丸治症結内積。
上搶心痛。
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幹姜(一兩)鼈甲(一兩五錢) 為末。
先用醋一升。
煮四五合。
和藥丸。
空心服下。
取積為度。
雞矢醴(素問)治濕熱脹滿。
羯雞矢八合。
炒微焦。
無灰好酒二碗。
煎至碗半,濾取汁。
五更熱飲。
則雞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
次日足有绉紋。
又飲一次。
漸绉至膝上而愈。
積塊丸京三棱莪術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 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荟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 煉豬膽汁為丸。
每服八分。
重者一錢。
五更。
酒送下。
腫滿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
生姜十片。
蔥、蒜各七枚。
萊菔子三錢。
栀子五錢。
搗爛作一大膏藥。
貼臍腹上。
外用綿絮裹暖。
又法方士用商陸根打爛。
入麝香少許。
貼臍中。
外以綿絮裹暖。
引水下行。
又有用蝼蛄搗碎服法,每稱神奇。
又法。
以田螺、大蒜、車前草。
和研為膏。
作大餅敷于臍上。
使從便旋出。
又法。
用大戟、牽牛各一兩。
大棗二升。
入鍋内煮。
去藥食棗。
即愈。
鋪臍藥餅真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黃一錢。
研勻成餅。
先以新綿鋪臍上。
次鋪藥餅。
外以帛緊束之。
如人行十裡許。
即下水。
待行三五度。
即去藥。
以溫粥補之。
一餅可治十人。
病愈增。
正愈傷。
冀其再下。
不可得矣。
(丹溪) 死症 腹脹不食者死。
腹脹身熱者死。
腹脹寒熱如瘧者死。
腹大脹。
四末清。
脫形洩甚為逆。
腹脹便血。
脈大如絕者死。
腹脹時喘。
汗出厥逆者死。
胸膛脹滿。
臍關突出者死。
(彙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
加濃樸、木香、蘇梗、大腹皮。
去甘草。
肥人多濕。
加蒼術、木通、瘦人多火。
加芩、連、山栀。
食積加山楂、神曲。
蓄血加桃仁、莪術。
郁氣加香附、撫芎。
怒氣加柴胡、青皮。
内寒凝滞者。
加木香、炮姜。
外寒郁束者。
加升、葛、蒼術。
便閉實熱。
加大黃。
溺短濕結。
加木香、澤瀉。
凡腹脹初起。
宜行氣疏導之劑。
加木香、槟榔、陳皮、青皮、枳殼、濃樸等。
久而挾虛。
宜補脾調氣。
如六君子加蘇梗、砂仁等。
虛而挾寒。
宜溫補。
如理中湯加肉桂等。
若脾腎俱虛。
少火不能扶脾者。
宜補腎。
然補腎有兩法。
能食而胸膈舒暢者。
金匮腎氣丸。
不食而胸膈滿悶者。
複元丹主之。
惟大實大滿堅硬而按之痛者。
量其元氣下之。
三花神佑丸、導氣丸等。
下後仍宜調補脾胃。
【附:蟲蠱脹】 蟲蠱由濕熱既久。
血化為蟲。
肚腹脹大。
按之有塊。
形如稍瓜。
四肢削瘦。
腹雖痛而唇色紅。
能飲食。
脈滑數者。
乃為蠱症。
宜積塊丸下之。
(準繩) 脹滿選方 六君子湯治氣虛中滿。
(方見中風) 連理湯治脾虛肝郁。
吞酸腹脹。
(方見洩瀉) 胃苓湯治脾濕腹脹面黃。
身浮溺澀。
(方見暑症) 腎氣丸(金匮)治脾腎兩虛。
腫脹。
腹濡而胸不硬者。
(方見濕症)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調中湯(方見斑疹) 複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
發為腫脹。
心腹堅滿。
小便不通。
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濃樸獨活白術(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槟榔(各半兩) 為末。
糊丸。
紫蘇湯下。
導氣丸治諸腹脹大。
痞塞不通。
大便虛秘。
形氣病氣俱實者。
青皮(水蛭炒)莪術(虻蟲炒)三棱(幹漆炒)槟榔(斑蝥炒)吳萸(牽牛炒)赤芍(川椒炒)菖蒲(桃仁炒)黃芩(大黃炒)濃樸(幹姜炒)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藥熟。
去水蛭等不用。
為末。
酒糊丸。
如梧子大。
每服五丸至七丸。
空心。
紫蘇湯下。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姜黃白術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幹生姜砂仁(各二錢)枳實(炒)半夏(各五錢) 濃樸(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為末。
湯浸蒸餅為丸。
每服百丸。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寒脹。
吳茱萸濃樸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姜麻黃(不去節)柴胡梢幹姜川烏荜澄茄(各二分) 水煎。
熱服。
廣術潰堅湯(東垣)治中滿腹脹有積。
濃樸(姜炒五分)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湯泡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廣術(煨三分) 柴胡澤瀉陳皮神曲(炒)青皮(各三分) 渴。
加葛根四分。
水煎。
保安丸治症結内積。
上搶心痛。
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幹姜(一兩)鼈甲(一兩五錢) 為末。
先用醋一升。
煮四五合。
和藥丸。
空心服下。
取積為度。
雞矢醴(素問)治濕熱脹滿。
羯雞矢八合。
炒微焦。
無灰好酒二碗。
煎至碗半,濾取汁。
五更熱飲。
則雞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
次日足有绉紋。
又飲一次。
漸绉至膝上而愈。
積塊丸京三棱莪術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 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荟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 煉豬膽汁為丸。
每服八分。
重者一錢。
五更。
酒送下。
腫滿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
生姜十片。
蔥、蒜各七枚。
萊菔子三錢。
栀子五錢。
搗爛作一大膏藥。
貼臍腹上。
外用綿絮裹暖。
又法方士用商陸根打爛。
入麝香少許。
貼臍中。
外以綿絮裹暖。
引水下行。
又有用蝼蛄搗碎服法,每稱神奇。
又法。
以田螺、大蒜、車前草。
和研為膏。
作大餅敷于臍上。
使從便旋出。
又法。
用大戟、牽牛各一兩。
大棗二升。
入鍋内煮。
去藥食棗。
即愈。
鋪臍藥餅真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黃一錢。
研勻成餅。
先以新綿鋪臍上。
次鋪藥餅。
外以帛緊束之。
如人行十裡許。
即下水。
待行三五度。
即去藥。
以溫粥補之。
一餅可治十人。